鱼的形状美术教案(精选10篇)
苏教版小学美术 第7册
第9课 鱼的纹样
XX市实验小学 朱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鱼的纹样的装饰美感,理解鱼的纹样的独有特征。
操作目标: 会运用省略、夸张等手法设计出鱼的纹样。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创造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鱼的纹样的装饰方法。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点、线、面及色彩等元素装饰鱼的纹样,设计个性化的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范画。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铅笔、橡皮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水里游来一群漂亮的鱼,它们要回家,谁和谁是一家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给它们分分家,说出分家的理由。(同桌讨论,找共同点)
你觉得画出来的鱼有什么特点?这些鱼哪儿比较美?(外形美 花纹美 色彩美)
把鱼画上漂亮的花纹和色彩,经过化妆、打扮进行装饰变化以后,鱼变得更有趣,更具有装饰美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鱼的纹样。
板书课题:第9课 鱼的纹样
(二)新授课
1.了解鱼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鱼的纹样来美化装饰生活用品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了解我国鱼文化。找出生活物品上的鱼纹装饰:(2)钱币(3)玉佩(4)门帘(5)花布(出示图片)
五千年前的一个鱼纹彩陶盆(出示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鱼纹彩陶盘)这足以说明,鱼一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剪纸:你知道它的寓意吗?《连(莲)年有余(鱼)》(余是鱼的谐音,寄托了人们希望生活连年富裕的美好愿望)。
年画:《鲤鱼跳龙门》 中国还有一个关于鲤鱼的美好传说——传说鲤鱼越过了这个龙门,就可以化生为龙。人们喜欢借助鱼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鱼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物、吉祥图案的重要内容。生活中人们经常用鱼的纹样装饰物品,美化生活。(出示扎染、蜡染的中国传统民间鱼形纹样图片)
设计意图:鱼文化让学生了解到鱼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关系,渗透了人们用鱼的纹样装饰生活的必然。“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和“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和年画都有着浓浓的中国味,渗透了传统纹样的内涵,也逐步引入了本课学习的主题。
2.你发现装饰鱼纹与真实的鱼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这有两张鱼的图片,它们都什么特点?(一张是真实的鱼,另一张装饰的鱼)
师:你更喜欢哪张?真实的鱼看上去很灵动,装饰过的鱼跟真实的鱼相比有着另外一种美,这也是今天要学的装饰美。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很简单,就是由简单的身体加上有变化的鳍和尾巴组成的。抓住了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画出各种形状的鱼。(课件)
(三)鱼的纹样设计方法
1.画外形:抓外形时尽量概括、简化,(图)像这两条鱼,一条可以概括成三角形,一条可以概括成椭圆形;也可以加入夸张、变形,(图)让圆的更圆,方的更方,这样设计的鱼更有情趣。其实自然界中的鱼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这简单的几种。(出示课件)
鱼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出示课件)只要我们学会了概括、简化、夸张、变形的手法,就都能把它们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鱼和装饰过的鱼进行对比,找出鱼的外形装饰的方法。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如何通过概括、简化、夸张、变形,使真实的鱼的外形演变成装饰的鱼。
2.画纹样:
四种装饰方法——省略、夸张、替代、添加
省略法——在保留原形象特征的情况下,省略细小、杂乱的部分,使形象更简略,同时特征突出。
以热带鱼为例,我们一起看一看,它的整体像一个什么形状?
那么我们在画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三角形去画它的身体。不要把它想那么难,很简单。再看尾巴呢?(三角形)
那和它的身体比起来,大还是小?
然后把这些细小的鱼鳍省略了,这种方法就叫做省略
添加法——是指在图形上添加点、线、面。比如我在这个省略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线条,加一些弧线,添加一些点,还有些地方我们可以把它画上一些吉祥寓意的花纹。
替代法——看它的一个部分像个什么,就用这个东西来替代。那同学们想一想,以金鱼为例它的身体像什么呢?(像一团火)
这个就是用一团火替代鱼的尾巴。
什么说是夸张法?
将事物的某一特征加以放大,大的更大,圆的更圆,突出特征。
(出示图片)找一找夸张它们身体的哪个部分?
可以夸张水泡金鱼的眼睛,夸张斗鱼的大尾巴。
我们在画纹样的时候,可以用这四种方法:省略、添加、夸张、替代。那这四种方法不仅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个方法放在一起使用。比如说我既有夸张又有添加;既有替代,又有夸张,又有添加,这些方法不仅用一个,也可以综合起来在一起使用。明白没有?
同时,我们在表现纹样的时候可以化成对称式的,也可以化成均衡式的。
3.涂色:色彩和谐。
设计意图:重点介绍四种鱼的纹样的装饰方法,为学生作业练习做好铺垫。
(四)学生设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用装饰的方法设计一幅鱼的纹样。
可以把自己的初步设想用简洁的小草图画出来,然后再认真完成一幅鱼的纹样的设计作品。
(五)作品评价
互评,将“小星星”贴在自己最欣赏的作品下面。
注意鼓励和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说出自己或他人作品的亮点,同时也说说其存在的缺点,如何改进。
教师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注意发现孩子们作品的闪光点.(六)拓展
你见过哪些用鱼的纹样装饰的物品呢?
欣赏鱼形帽子、鱼形包、鱼形耳坠、鱼饰发圈、鱼形地柜、鱼形花插、鱼形纹样的吊灯,感受鱼纹工艺品的外形设计与其功能的巧妙结合。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鱼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影响着人类的艺术,从而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鱼是美丽活泼的动物,鱼是丰收和富裕的象征,鱼会变成美丽的纹样,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感知鱼的外形特征,欣赏鱼身上的独特花纹和绚丽色彩。
2、尝试用各种形状、线条和色彩来装饰鱼。
3、合作布置海底世界,感受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布置好的海底世界场景。
2、范画:鱼。
3、各种鱼的PPT。
4、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和着音乐《小鱼小鱼水中游》进入活动场地。
T:瞧,我们来到了哪里?(海底世界)
T:你发现了什么?(很多鱼)
T:这些鱼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具体引导他们观察鱼的形状、花纹和色彩。
用手指来圈画鱼的外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等,让幼儿初步感知鱼的基本形状。
2、观察PPT
T:除了这些鱼,你还见过哪些鱼?
观看PPT,边看边说,教师讲和幼儿说相结合。
重点示范鱼身上的花纹
T:你看到鱼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现场示范)比如:圆点、条纹等
可请1——2个幼儿上来尝试画不一样的花纹
教师小结:这些鱼有着独特的外形,漂亮的花纹和绚丽的色彩。每一条鱼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想来画一条跟别人都不一样的鱼吗?
3、幼儿作画(播放海底世界视频)
简单介绍砂纸
T:你们在这种纸上画过吗?
请个别幼儿感知纸的特性,知道这是砂纸,上面粗粗的是沙子,在这样的纸上画画时要用大大的力气哦。
T:我要请小朋友画一条大大的鱼,那么它的身体应该多大?请一个小朋友用手指在纸上比划,鼓励幼儿尽量把鱼的身体画大。
幼儿开始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送鱼儿回海底世界
先画好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把鱼贴在海底世界。
共同欣赏海底世界,教师带领幼儿边看边评价作品。
活动反思: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提问: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2.教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
---1--
是弹性。
课件展示分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好记录。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点呢?(用力后会改变形状,去掉以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教师:物体的这一种本领、性质,科学家就把它称之为弹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弹性。(课件出示概念,一位学生读一读)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有什么感觉。把你的这种感觉和你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这股力是什么发出的?这股力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目的呢?那么大家觉得这种力可以称之为什么力呢?(弹力)播放动画,了解弹力的作用。
5.教师:我们可以把什么称之为弹力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他弹力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6.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他有没有应用物体的弹性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提问:这两位同学拉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2--
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2.展示实验材料,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及步骤。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确定实验方法。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汇报交流
请一学生上台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7.提问: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所拉伸的长度是否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到展示台前进行展示。教师:其他小组呢?是不是也有规律呢?
8.提问:那么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如果挂6个,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大约会拉伸多少长度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简单的写在旁边。9.各组组长在领取两个钩码,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汇报交流。
10.教师:同学们通过试验,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结论)
11.教师:如果我们不断地往上面挂钩吗,弹簧是不是还会不断地被拉伸呢?
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实验:准备了一个小弹簧,把两块铁板挂上去,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出示橡皮泥,让学生玩一玩。
3.教师:通过活动,同学们觉得橡皮泥有弹性吗?为什么呢?
4.老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会有所帮助。(播放录像)教师:看了这一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5.教师:那么,橡皮泥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身边是否存在没有弹性的物体呢?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资料,最好动手做一
---3--
做。下次吧你们的研究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
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
(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依据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推算地球赤道的周长。依据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
2、科学家测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图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指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地球的表面积。4“看谁算得快”,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大小。
5、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感受宇宙的浩瀚。
(三)课堂小结。
1、“你学会了吗?”,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1)你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吗?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四)学以致用。
“动动脑”。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轨道半径大,视野范围就大
(五)请您欣赏(地球图片)
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数学组 张晓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的不同的图形。(2)能熟练画出正方体及其简单几何体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3)能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及相应位置的正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与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描述观察到的图形,并能够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难点:能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搭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多个小立方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辆小汽车从小明的面前经过,请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先后顺序给下面的照片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回答:② ① ⑤ ④ ③
由此说明了观察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结果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板书)习题:如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二、探索尝试,学习新知
探索一:观察下列几何体,能否画出分别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看到的几何图形?
学生画出
师问:能不能描述一下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思考,回答:(1)从正面看,将凸出来的小正方体拿掉,看形成的平面。。。
(2)先看列,从左到右一共有多少列,再看有多少层。
归纳总结得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先从左到右看有多少列,画出来,再看对应列有多少层,画出来就完成了。从左边看到的图形需注意要从上往下数。
探索二:一个几何体用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从上面和从左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如图所示,请摆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你搭的几何体由几个小正方块构成?与同伴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摆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并思考有几种情况?最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探索三:【例1】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块的个数,请画出从正面、左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
解法一:同学相互讨论决定运用手头上的学具摆一摆,摆出正确的形状,然后再画主视图与左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解法二:画出三视图后寻找不同的解法,发现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确定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图有3列,再根据小正方形中的数字确定每列小正方体的个数。从左面看到的形状图有2列,再根据小正方形中的数字确定每列小正方体的个数。
师生共同得出解题方法。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画出这两个物体的三视图.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成果,大家评价
2、如图所示的两幅图分别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展示成果,讲述思路。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做一做: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不同的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形状都是田字,请搭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
主视图
左视图俯视图
2、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五、当堂达标,归纳总结
1、小组汇报自主检测中的练习成果与练习疑惑。
2、教师根据学生自主检测中的疑惑进行解惑。
3、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三)过程: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T: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依上提问认识方饼干〉
二.认识形状标记,按标记将物体分类。
1.出示两只盆子。
A. 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T: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B.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T: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
T:小朋友们真能干,把饼干都送回了家。圆标记和方标记想请你们吃饼干,你们开心吗?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5条(上面镂刻不同形状图形)
2、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它对老师说:“昨天,森林里刮起了大风,把我的房子都给吹破了(呜…)你能不能帮我造一间新房子呢?”于是,老师就连夜给小白兔造了一间新房子。小朋友你们看,这新房子漂亮吗?
2、出示图片,提问:
师:你们看,老师把房顶盖成什么形状的?
师:房身呢?
师:门又是什么形状呢?
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复习图形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兔的新家,但是小朋友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后,我们一起去好吗?。
1、出示“魔术箱”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今天老师就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哟!
2、提问(1)从魔术箱内变出图形师:123变变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
师:它是怎么样的呢?
(2)依次变出正方形、三角形并进行提问(3)幼儿找图形。
师:老师想要一些图形,你能从魔术箱里变出来吗?请小朋友试一试。
三、游戏-铺路
1、师:我们下面就去小白兔的新家去吧,不过小白兔说,他家门前的路坏了,有许多的泥坑,想让我们班小朋友帮他修一修路,你们愿意帮忙吗?
出示纸路。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泥坑都是有形状的,那我们看看都是些什么图形。
2、共同研究纸路形状。
3、师:小朋友,如果想把三角形的泥坑填满,我们要用什么形状的图形填。圆形的坑呢?正方形的坑呢?(师边讲解边示范)
4、幼儿动手“填泥坑”。(每桌发一条纸制小路幼儿操作)。
5、展示幼儿的小路,共同评价。
四、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帮小兔修好了小路,我们一起到小白兔的新家去玩吧。
幼儿排队听音乐在教室走一圈。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同时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我特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三种图形比作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交朋友,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作为导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通过动手操作和记录活动,让幼儿感知三角形是最牢固、不会变形的一种形状,而四边形会变形、不牢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
3.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就是利用了形状的稳定或不稳定性原理。
活动准备:
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范例几个,筷子、橡皮筋每组一份,课件
活动过程:
1.点击课件,谈话引出课题。
“你们看,这些是什么图形?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形状哪个最牢固,不会变形?“
2.教师出示用橡皮筋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范例。
(1)“你们看,这些形状是教师用什么东西做成的?你们想做吗?”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重点讲解绕橡皮筋)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玩一玩制作的形状。
请幼儿说说自己做了什么形状,是否牢固。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幼儿再次操作:怎样可以使四边形也变得牢固。
(1)引导幼儿讨论:只能再用筷子,怎样让四边形也变得牢固?
(2)幼儿操作
(3)师小结:用筷子把四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就变得牢固了。
6.请幼儿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东西的形状也是三角形的,很牢固。
7.看课件,了解相关知识(自行车、大吊车、铁塔、照相机三角架等图片及晾衣架实物)。
活动延伸:
1.回去看一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构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教师及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操作课件,复习按颜色排序。
指导语:我收到了图形王国发来的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看图,引导幼儿探索形状排序的规律。
指导语:在图片中除了有红、蓝颜色之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三角形、圆形等)
3玩“我说你做”的游戏,启发幼儿自己操作。
指导语:刚才的问题,小朋友都答对,我们再接着玩游戏吧!,!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请你们根据我给的图形排队,并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4、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指导语:今天你们通过游戏,学会了按物体的形状有规律地给图形朋友排对,我们今天又学会了一种本领,我们要谢谢图形朋友们,跟图形朋友再见!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论,把握学生的独立探索与教师的引导支持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习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多向、充分的探索交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四章第3节,本章在已学习“全等图形”和“线段的比”的基础上,以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相似图形)为核心内容,为下一节课学习“相似多边形”作好准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利用坐标的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利用橡皮筋近似放大图形,让学生体会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节课重在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培养创造精神和探究意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大胆创新,对每一位同学作品给予鼓励和足够的重视。
学生分析
(1)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线段的比等基本知识;(2)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因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感悟形状相同图形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了解相似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形状相同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的画图方法并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
(3)情感与能力: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及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2)利用坐标的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教学难点 画图,利用橡皮筋放大图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课本P102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⑴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 ⑵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它们的大小呢? ⑶两个正方体的形状相同吗? ⑷复印纸上对应图形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 导入课题:形状相同的图形。
二、直观感知 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如图,哪些图形是形状相同的图形? 【由学生观察完成,加强对形状相同图形的认识。】
2、想一想 下列图形中,形状一定相同的有()。A.两个半径不等的圆 B.所有的等边三角形 C.所有的正方形 D.所有的正六边形 E.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F.所有的等腰梯形 【说明:本例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形状相同的图形,感悟形状相同图形的基本含义。】
3.议一议 生活中存在大量形状相同的图形,试举出几例。【说明:本例让学生感悟实际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应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合作交流。】
三、合作交流 引申探究
1、练一练 课本P105的随堂练习: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O(0,0)、A(1,2)、B(2,4)、C(3,2)、D(4,0)。先用线段顺次连接点O、A、B、C、D,然后再用线段连接A、C两点。⑴你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⑵分别填写表1、2、3、4,你有的到了什么图形? ⑶在上述得到的四个图形中,哪些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说明:本例是通利用坐标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在“Z+Z”中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议一议 根据随堂练习,请思考:一个图形各点的坐标经过怎样的变化,使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说明: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本题,使学生对利用坐标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达到感性认识。】 3.想一想 下列图形是在原图形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形状相同吗?
【说明:让学生认识到经历平移、旋转、轴对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形状相同的图形】
4.做一做 课本P104的做一做: 利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近似地将一个图形放大: ⑴将2根长短相同的橡皮筋系在一起,联结处形成一个结点; ⑵画一个自己喜爱的图形,在图形外取一个定点; ⑶将系在一起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定点,把一枝铅笔固定在橡皮筋的另一端; ⑷拉动铅笔,使结点沿所画图形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已知图形上运动一圈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的图形与已知图形形状相同。【注: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索完成图形,并利用“Z+Z”展示画图过程,让学生感知位似比,为第9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 激励评价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及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06习题4.4 1,2,3;
2、继续进行课本P104“做一做”的活动;
【鱼的形状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形状补间动画教案07-26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课件10-30
写鱼的诗句10-17
《鱼的纹样》说课稿10-30
写鱼的作文600字06-24
寂寞的鱼的作文06-29
鱼的向往作文800字07-18
鱼的经典广告词10-15
关于鱼的唯美句子10-16
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