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案件情况说明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诉讼案件情况说明(通用7篇)

诉讼案件情况说明 篇1

近年来, 我国的贪腐犯罪一直处于高发态势, 且贪腐犯罪逐步呈现出“犯罪主体职务高, 犯罪金额数量大, 犯罪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根据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0年10月26日发布的本年度全球腐败指数评估, 我国的“清廉度”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8位。[1]而受贿犯罪则是贪腐犯罪中最为典型、常见的犯罪行为。虽然司法机关对受贿犯罪一直采取严厉惩处的打击政策, 但是受贿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而受贿案件“一对一”的特点使得犯罪嫌疑人的翻供可能会严重影响司法人员对案件的处理, 阻碍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削弱了对受贿犯罪的打击力度。

为了提高受贿案件质量、确保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文在分析翻供案件的特点、原因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针对翻供的应对之策。

一、翻供的含义

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认原先做出的有罪供述, 进行无罪辩解或者推翻原来的主要犯罪事实, 足以影响量刑的行为。从内容上看, 翻供可以分为推翻全部事实的翻供和推翻部分事实的翻供;从阶段上看, 翻供可以分为侦查阶段的翻供、批捕阶段的翻供、审查起诉阶段的翻供和法院审理阶段的翻供。其中, 审查起诉阶段是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多发时期。

二、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内容

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 否认职务之便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否认存在职务便利。如翻供称, 自己系技术人员, 无任何经手管理公务的职责。二是否认利用职务便利。如翻供称, 行贿人给其钱款系行贿人为感谢其而给的, 并非利用职务之便。

(二) 否认受贿款的性质

犯罪嫌疑人针对受贿款性质的翻供主要系辩称其从行贿人处收取的钱款系借款而非受贿款。

三、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影响

(一) 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影响

在对部分翻供案件的梳理过程中, 我们发现犯罪嫌疑人的翻供主要会对案件处理结果造成如下影响:

1.公诉人未采信犯罪嫌疑人的翻供辩解, 案件获法院判决支持, 无诉判不一。

2.因犯罪嫌疑人的翻供而导致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即未认定相应的犯罪事实。其中, 相应的犯罪事实既可能是主要犯罪事实也可能是非要主要犯罪事实。而对主要犯罪事实的翻供可能导致公诉部门不认定相关主要犯罪事实。

3.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未采信犯罪嫌疑人翻供, 但因犯罪嫌疑人的翻供而导致法院未认定相应的犯罪事实, 出现诉判不一的情况。

(二) 对案件处理进程的影响

受贿案件案情比盗窃、抢劫等传统型案件的案情复杂, 同时, 受贿案件其本身的隐蔽性特征也导致办案人员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 对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依赖性较之其他传统案件强。一般来说, 受贿翻供案件均经过延长审查起诉期限或退回补充侦查程序。可见, 犯罪嫌疑人的翻供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诉承办人的工作量, 延长了案件的处理时间。

四、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

犯罪嫌疑人翻供有其内在的普遍性原因, 如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博弈心理、侦查人员取证不规范、同监犯交叉感染、律师违法办案等。但受贿犯罪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质, 又使得受贿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翻供呈现出其个体的原因。

(一) 受贿案件主体特殊

受贿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国家 (机关) 工作人员, 与其他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相比, 这些嫌疑人的智商、文化程度较高, 社会阅历丰富, 拥有一定的职权和社会地位, 并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特别是某些犯罪嫌疑人可能本身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对犯罪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环节熟稔。因此在案发后, 这些犯罪嫌疑人一方面会利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与办案人员对抗, 另一方面也会利用自己曾经的权力和人脉意图打通关系, 这些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翻供的条件。

(二) 受贿案件隐蔽性强

贿赂案件的发生一般都是在犯罪嫌疑人与行贿人一对一的场合下进行, 行贿受贿双方都不希望贿赂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同时, 为了逃避惩罚, 贿赂犯罪双方都会尽可能的采取隐蔽的犯罪手段。这使得受贿案件中, 口供之外的其他证据相对较少或者几乎没有。

(三) 行贿、受贿双方联系紧密

同样是“一对一”案件, 受贿案件与强奸等案件不同, 受贿案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被害人。受贿案件的双方行为人是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因此, 行贿、受贿双方行为人往往在犯案之时就会预先设计好应对策略, 达成攻守同盟。一旦达成同盟, 犯罪嫌疑人就会有了翻供的底气和信心, 因此犯罪嫌疑人会选择翻供, 以逃避罪责。

五、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对策

在上文中, 我们已经论述了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翻供对案件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同时结合目前受贿犯罪的现状, 受贿翻供的成因, 应对犯罪嫌疑人的翻供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 利用证据锁链制服犯罪嫌疑人翻供, 从收集证据入手, 夯实打击受贿犯罪嫌疑人的基础

1.固定嫌疑人口供

受贿案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对一”, 因此, 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在破案定案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 完善全程录音录像。目前在司法实践中, 对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已经实现了全程录音录像, 这对于固定犯罪嫌疑人口供, 遏制犯罪嫌疑人翻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南京市检察机关统计, “实行全程录音录像以来, 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翻供率由原来15%左右下降为现在的不足5%, 对干警办案行为的投诉率也下降了15%。”但是在录音录像的过程中还存在干警讯问不规范等细节问题。因此, 在完善全程录音录像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禁止录音录像资料缺少细节, 按规定录制讯问场所的场景和起止时间;二是要坚决杜绝讯问工作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 做到衣着、举止、用语规范;三是讯问人员必须和嫌疑人保持合理, 不得与嫌疑人有不当的身体接触。

第二, 重视亲笔供证。在办理受贿案件过程中, 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后, 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书写亲笔供词或悔过书。主要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写清楚其犯罪的原因, 犯罪心理等主观方面的细节。这类细节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客观证据相印证, 证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 另一方面也会对犯罪嫌疑人产生一定的威慑力。而且, 相对于口供, 亲笔供证的证明力相对较高, 可以有效驳斥犯罪嫌疑人的翻供。

2.利用间接证据

受贿案件中, 在重视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同时办案人员也应当充分收集间接证据, 使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而在收集和审查受贿案件的间接证据时, 我们必须做到:真实、关联、完整、协调、排他。其中, “排他”是利用间接证据有效应对犯罪嫌疑人翻供的最重要的方法。

“排他”是指间接证据所形成的证明体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 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惟一正确的结论。这就需要, 间接证据不仅要证明在最终结论是有根据的, 而且要证明其他任何结论都是不可能的。只有这样, 它才能具有不可动摇的证明力, 证明案件事实。

(二) 加大对行贿罪的打击力度

针对目前受贿案件中行贿人易翻证的特点, 笔者认为, 可以改变过去过于依赖行贿人证言定案故对行贿人从轻、减轻甚至免于处罚的执法思想, 从行贿人入手, 促使行贿人认识到只有检举揭发受贿人的犯罪事实而达到立功条件才是减轻自身处罚的出路, 从而减少翻供翻证现象的发生。[2]在把行贿案办成铁案的基础上, 保证受贿案件迎刃而解。

(三) 完善信息互通机制

1.加强与监所部门的协调互通

利用监所部门与犯罪嫌疑人的接触优势, 一旦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犯罪嫌疑人有翻供可能的, 及时提供给公诉部门, 尽量在让公诉承办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犯罪嫌疑人翻供的意图或心理波动。

2.加强与批捕部门的信息沟通

一方面通过捕诉衔接网上平台这一技术手段确保案件信息流通的快速和便捷, 尽可能使公诉部门的承办人在第一时间接触案件, 掌握相关线索, 及时启动追诉。另一方面, 指定业务骨干提前了解案情, 做好指导取证, 通过提前掌握案情, 在讯问前做好详细的讯问提纲, 力求在提审时用事实证据的分析促使犯罪嫌疑人认罪。

(四) 加强对律师介入的引导及监督

新的刑诉法修改后, 律师介入案件的时间提前。考虑到司法实践中, 律师介入后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因此在新刑诉法的背景下, 在保障律师辩护权的前提下, 反贪部门和公诉部门也应当切实加强对部分敏感案件或重大案件律师介入的引导、监督。同时, 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以及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 通过行业协会的监管等措施, 对律师收集证据进行指导和监督, 促使律师收集证据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参考文献

[1]丁镜.论我国受贿犯罪的现状、成因与防范[J].学术交流, 2011 (3) :67.

诉讼案件情况说明 篇2

1.对适用简易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共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案件7件,占受理刑事案的70%,开展诉讼监督的案件3件,提出了量刑建议书3件。从办理的案件来看,检察机关在开展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中,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在刑事诉讼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诉讼监督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诉讼监督重点有待于进一步突出。实践中,对服务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民利、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存在的违法问题监督还不够突出。工作中更多注重提出监督意见,但对意见的落实情况跟踪督促不够,监督的实效不够明显。二是诉讼监督的深度还待于进一步深化。部分检察人员在办案质量的把握上主要偏重于事实和证据,即保证案件捕得准、诉得出,但在发现立案监督线索和行使侦查监督职责上,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细查深挖。三是实际工作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距离,尤其是发现问题、行使监督职责的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基层检察院个别检察人员的法律监督意识薄弱,审查甄别证据、法律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不够高。

1.2刑事诉讼监督的方式方法还需不断探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是在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的方式比较单一。立案监督仅限于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案件,对侦查机关立案后撤销及立案活动过程的监督未能有效掌握。在强制措施方面监督,侦查机关除逮捕犯罪嫌疑人须经检察机关批准外,其他强制性侦查手段,如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及刑事拘留等,均自行决定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二是在审判监督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审判监督主要以抗诉方式。对于一些程序性违法的情形也未能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督。依法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检察机关一般不派员出庭支持公诉;刑事自诉案件,法院无需通知检察机关,因而对这两类案件还缺乏有效监督。还有二审法院书面审理的案件由于不开庭,目前仍缺乏有效监督。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上、下级之间有些案件请示过密,影响了检察机关对有些案件提出(提请)抗诉积极性,不利于抗诉工作的开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工作和加强监督。

1.3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法律缺乏明确的操作规定,使法律监督不能到位或监督不力。一是法律对侦查监督仅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监督程序和方法,导致在实践中监督难、难监督的状况。同时侦查活动监督一般是事后监督,只能运用现行法律规定的口头纠正和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而法律没有明确对侦查机关不执行检察机关的决定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侦查活动监督显得无力。二是现行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较大,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比较大,而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过于原则,增加了监督的难度,导致在抗诉问题上,将法院会不会改判作为抗诉的依据来考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督权的行使。

2.通过调研需要提出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2.1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力度,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神圣使命。因此,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强化法律监督职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加大对刑事诉讼活动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力度。要加强对刑事立案监督,重点监督纠正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和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重点监督纠正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和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超期羁押等违法行为,以及错捕漏捕、错诉漏诉等问题。加强对刑事审判的监督,重点加强对定罪错误、量刑畸轻畸重以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的监督。并加强对法院自行决定再审案件的监督。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重点监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违规留所服刑、不文明监管等问题。加强对监管场所的法律监督,防范监管场所重大事故,深挖监管事故背后违法犯罪。加强对死刑执行临场监督,保障死刑执行依法进行。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保障刑罚正确执行和严肃性。要通过加强刑事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2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机关要自觉接受检察法律监督,保障法律正确贯彻实施

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机关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制度。侦查机关要对立案、破案、撤案、提请批捕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和整个侦查活动,应当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审判机关要重视检察机关依法提出的抗诉案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对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要依法予以纠正。并要对自行提起再审和其他应当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应自觉接受监督。刑罚执行机关要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活动和监管活动的监督,进一步促进监管工作。社区矫正工作要积极配合和支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机关要通过自觉接受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强化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确保公正廉洁文明执法,保障法律法规正确贯彻实施。

2.3健全和完善自身制约监督机制,积极探索法律监督方式,着力促进法律监督工作

检察机关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进一步强化自身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要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立案、審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活动的内部监督,健全和完善检察自身制约监督机制。要严格执行自侦案件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认真落实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办案质量。要深化检务公开,推进“阳光执法”,提高执法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要积极探索刑事诉讼监督方式,加强与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机关等的沟通与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进与监管场所信息联网和监控联网,推动建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要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监督方式,不断促进刑事诉讼监督工作。要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信息平台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

2.4进一步强化高素质检察队伍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正确的执法观念

诉讼案件情况说明 篇3

《甘肃省交通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填报说明

一、填表单位

1、本表由各市(州)交通局填报,填表单位只填报本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接受的行政复议案件的有关数据,不填报本机关作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案件的有关数据。各市(州)交通局填报的内容还包括县交通局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案件的有关数据。

2、本表“年 月至 年 月”为报表数据起止时间,“核表人”为单位负责人,“填表人”为实际填表人,“填表时间”为报表实际上报时间。

二、纵向栏目

(一)案件的区分材料

1、针对不同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无论是否合并审理,作为不同的案件分别统计;同一行政机关针对同一申请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因其违反不同的法律规范分别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申请人针对不同的行政处理决定分别申请行政复议的,作为不同的案件进行统计。

2、不同申请人针对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分别提出行政复议申 1 请的,作为不同的案件分别统计;不同申请人针对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共同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各申请人行政复议请求不同的,作为不同的案件进行统计。

3、同一申请人针对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多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行政复议申请的,作为一个案件进行统计;同一申请人针对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先后提出多个相互无关、可以分割的行政复议申请的,作为不同的案件进行统计。

(二)上期结转

第1栏“上期结转”内,填写本统计时段之前已受理但未审结的案件数,其数值与上一统计时段第43栏的“未审结”中填写的数值相同,“上期结转”案件的“案件处理”、“申请人”、“被申请人”、“复议机关”、“申请复议事项”等统计项目,在上一统计时段统计;“已审结”事项在本统计时段统计。

(三)本期新收

1、第2栏“总计”内,填写本统计时段内新收到的案件的总数,数值为第3、第4数值之和;

2、第3栏“复议前置”内,填写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数;

3、第4栏“选择复议”内,填写申请人可以选择行政复议也可以选择行政诉讼,申请人选择了行政复议的案件数。

(四)案件处理

1、第5栏“受理”内,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正式立案审理的案件数;

2、第6栏“不予受理”内,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17条第1款前段(分号以前)规定的决定不予受理的案件数;

3、第7栏“告知”内,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17条第1款后段(分号以后)规定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案件数;

4、第8栏“转送”内,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18条的规定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案件数,受理后转送的案件只在本栏统计,不在“受理”栏统计;

5、第9栏“其他”内,填写除上述4种情况外特殊处理的案件数,如决定受理前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案件数;

6、行政复议机构因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而要求申请人限期补正的,该行政复议申请在补正材料收到前暂不统计。

(五)申请人

1、第10栏“公民”内,填写自然人作为申请人的案件数;个体户、外国人、无国籍人按“公民”统计。

2、第11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内,填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申请人的案件数,包括公民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共同申请人的案件数,以及行政机关作为申请人的案件数。

3、第12栏“申请人总数”内,填写本统计时段内新收的案件中申请人人数的总和。一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一个申请人。例如,某个案件有1个申请人,则人数为“1”;有10个申请人,则人数为“10”;依此类推并累加。

(六)被申请人

根据复议机关对被申请人准确认定后的不同情况填写。共同被申请人的情况,选择据以确定复议机关的被申请人统计。

(七)复议机关

根据复议机关的不同情况填写

(八)申请复议事项

根据行政复议申请针对的具体行政行为类别填写,其中:

1、行政处罚

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1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1项行政处罚决定中同时涉及没收、罚款中的多项内容的,按照没收、罚款的顺序,以顺序靠前的类别统计。不涉及上述内容的,在“其他”栏填写。

2、行政强制措施

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2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对不动产的强制措施包括对不动产的强制拆除决定(公告、通知等);对其他财产的强制措施包括对动产的查封、冻结、扣押等。

3、行政征收

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7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收费决定单独统计,收费决定以外的案件,按“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统计。

4、行政许可

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3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但不包括依据该法第6条第8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

5、干预经营自主权

填写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5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

6、行政不作为

填写以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提出申请的案件数,包括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8、9、10项提出申请的案件数以及其他不作为的案件数。

7、其他

填写除第18至28栏所列以外的其他的行政复议事项的案件数。一个行政复议申请涉及多个事项的,按第18至28项的排列顺序,选择顺序靠前的事项统计。

(九)已审结

1、第30栏“总计”内,填写本统计时段内上期结转和本期新收的案件中已正式受理并审结的案件总数;

2、第31—36栏内,填写作出相应行政复议决定的案件数;

3、第37栏内,填写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数;

4、第38—41栏内,填写以终止方式结案的案件数,其中第38栏(和解协议)内,填写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而终止的案件数;第39栏(自愿撤回申请)内,填写双方未达成和解协议、被申请人也未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自愿撤回申请的案件数;第40栏(被申请人改变后撤回申请)内,填写双方未达成和解协议、被申请人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撤回申请的案件数;第41栏(其他)内,填写因其他原因终止审理的案件数。

5、第42栏“其他”内,填写涉及多项决定内容的案件数,包括:(1)部分维持、部分撤销的决定;(2)部分维持、部分变更的决定;(3)部分维持、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4)部分撤销、部分变更的决定;(5)部分撤销、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6)部分变更、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等。

(十)未审结

填写受理后在本统计单位时间内尚未审结的案件数。本统计时段截止日期前5个工作日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但尚未作出“案件处理”的案件,转入下一统计时段统计;已经决定受理但未审结的案件,按“未审结”统计。

(十一)行政赔偿

填写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径行作出行政赔偿决定的案件数及决定赔偿的金额。

(十二)纵向指标核对

1、(本统计时段的)1=(上一统计时段的)43; 2、2=3+4+5+…9=10+11=13+…15=16+17=18+…29; 3、1+5=30+43; 4、30=31+…42。

三、横向栏目

“备注”栏内可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说明。

四、统计时段

1、行政复议案件统计实行一年两报。

2、上半年的统计报表填报上半年的统计信息;下半年的统计报表填报全年的统计信息。上半年统计信息截止日期为6月30日。全年统计信息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

附件4:

《甘肃省交通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填报说明

1、本表由各市(州)交通局、省运管局、省征稽局、省水运局(省海事局)、省路政总队、各公路总段(分局)填报,填表单位只填报本机关作为行政应诉单位接受的行政应诉案件的有关数据。填报的内容还包括本机关的所属下级单位和本机关的所属执法机构作为行政应诉机关的案件的有关数据;

2、本表“年 月至 年 月”为报表数据起止时间,“核表人”为单位负责人,“填表人”为实际填表人,“填表时间”为报表实际上报时间。

3、本表每年填报两次。上半年的统计报表填报上半年的统计信息;下半年的统计报表填报全年的统计信息。上半年统计信息截止日期为6月30日。全年统计信息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

案件情况告知书[模版] 篇4

告知时间: 告知地点: 被告知人基本情况:胡铁军,广东华协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特向你告知如下情况: 1.律师在侦查阶段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侦查机关执法办案的行为。

2.告知下列案件情况:

(1)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2)涉嫌的罪名:(3)已查明的主要犯罪事实:(4)采取、变更、解除强制措施的情况:(5)羁押场所及羁押期限:(6)涉案财物被查封、扣押、冻结等情况:(7)移送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8)其他情况:

万件案件大评查情况报告 篇5

XX市XX区人民法院

(2010年12月日)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区法院全体干警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就我院开展“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情况作以汇报。

年初以来,根据区委政法委和市中院的安排部署,我院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了“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梳理排查出了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整改落实,有效提高了我院审判执行案件质量和干警司法办案水平。

一、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认识到位

为了确保“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的有效进行,我院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全面推进活动的开展。一是党组高度重视。中院下发《“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实施方案》后,我院立即召开了党组会,制定了本院的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检查重点、组织机构。二是成立组织机构。我院建立了“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评查委员会,负责对案件大评查工作的组织领导。1

由院长XXX担任主任,副院长XXX担任副主任,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庭室长均为成员,并根据案件评查工作需要,调配审判业务骨干,组成案件评查小组,分兵把守、统一协调,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检查网络和推进模式,确保评查活动有序深入进行。同时,我们还把此次评查活动纳入公开监督程序,主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全院干警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检验自已,给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定位。要求全院干警要敢于亮相揭丑,对自查出的问题原则上不做组织处理,对压案不报、瞒案不查、大事化小、姑息袒护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通过集中动员,全院干警统一了思想认识,看到了院党组对此次评查活动的决心,也敦促认识模糊的干警猛醒。

二、强化问题发现,确保查摆到位

开展好案件评查活动,前提和关键是评查。为了将评查工作落实、从严、做细,我院严格按《方案》中规定的阶段时间顺序,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评查工作。

一是双管齐下有保障。我院采取庭室自查、审判监督庭复查并行的方式,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通过调查摸底、认真梳理,我院确定当事人长期上访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改判案件、指令再审或抗诉案件及其他判决案件为重点检查案件,先由庭室自查,再由审监庭复查,做到一

案一表一评查报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庭室及审监庭连续加班两周,共评查重点案件329件,其中刑事案件54件,民商事案件221件,行政案件5件,审判监督案件4件,执行案件45件。

二是重点案件有回音。在案件评查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上级院的要求,对重点案件进行专项评查,并做到有记录、有措施、有结果、有反馈。对省院确定的宋某某、王某某两件信访案件,首先由业务庭室进行自查,审监庭复查后,出具案件评查结论意见。院评查委员会对这两起案件进行了讨论审核,最终形成了案件评查报告,并及时向市中院和省院进行了汇报。

三是查摆问题细梳理。为了使问题整改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高效,我们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我院评查出的主要问题有:无送达地址确认书存卷、送达地址确认书上无当事人签字、送达证填写不全、送达证签名不规范、审判流程表填写不全、庭审笔录无审判人员及书记员签名、合议庭笔录无审判人员及书记员签字、证据提供人未签名、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卷宗装订倒置、电子卷宗扫描不清晰等。累计查出程序性问题148件280处,其中,当事人长期上访案件13件,查出问题5件21处;指令再审、抗诉案件4件,查出问题4件16处;

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案件及改判案件20件,查出问题11件21处; 其他案件293件,查出问题128件222处。

三、强化措施责任,确保整改到位

整改措施是否到位并取得实际效果,是开展“案件评查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我院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责任限期整改。我院评查委员会从全院抽调出法学理论功底深厚、办案实践经验丰富的干警,对评查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整理,以审判职能为主线、以业务庭室为单位,确定了分管战线院长负总责、庭(局)长负全责、干警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体系,确保问题整改落到实处。对于评查出的瑕疵案件,我们逐案形成评查通报28期,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促进案件质量水平的提升。

二是强力推进标准化建设。通过评查发现我们在标准化管理上还存在漏洞,需要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我们把《标准化管理规则》继续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强力推进,达到每名干警真正入心入脑,使《标准化规则》成为规范法院各项工作,规范法官言行的标尺,坚决杜绝“两层皮”问题。

三是关口前移加大监督力度。对于重大、疑难案件,主管领导亲自参加庭审,亲自阅卷把关,亲自参与调解,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杜绝了偏听偏信、贻误战机情况的发生。各主管领导还结合本战线工作实际,组织干警进行学习,交

换思想,交流审判工作经验。各庭室长在活动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了解情况,采取妥善对策,对每一件判决案件、信访苗头案件、重大疑难案件集体攻关,确保每件案件都经得起考验。我们还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参与到评查工作中,对23件重大、疑难案件进行座谈评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确保评查活动评得准、查得实,不走过场。

四是加强长效预防机制建设。我们重新修订了《审判流程管理标准》,对审限跟踪监督、审限警示通知、审限催办和超审限通报等都作了严格规范,要求干警在办案中严格执行。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定期对院局域网改造升级,确保了院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局域网三级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监控,使每项职能、每个岗位都服务于总目标,达到最佳监督和预防效果。如审判监督庭通过每月对结案案件实施卷宗评查、对法律文书进行展评、对判决案件进行前置检查、对更审改判案件认定责任等实施监督;审判管理办公室通过组织审判委员会委员入庭听审,对庭审、合议等情况实施监督;立案庭对案件流程实施监督,保证各类案件每一环节都在《标准化管理规则》规定的时限内结案;判决案件一律由主管副院长签发;拘留、罚款审批权由过去的主管副院长审批改为一把手院长审批等,保证了案件质量。

虽然我院开展“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在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离活动既定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责任,认真查摆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完善长效机制,通过评查活动促进我院审判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诉讼案件情况说明 篇6

一、情况分析

2015年上半年, 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共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4084户, 办结各类举报投诉案件1595件, 责令改正1534件, 行政处罚4件, 处理突发案件234件;追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2.4亿多元, 督促参加社会保险登记60户, 督促补缴社会保险费64万余元。有力维护了郑州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局面, 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群益。本次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表 (国统制〔2010〕118号) , 通过对比近两年来同期数据的方式, 对劳动保障监察查处的违法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 近两年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表分为结案数、案件分类、案件处理情况三大类。其中, 案件分类中将劳动保障监察查处的违法案件类型分为11项, 分别是内部劳动保障制度、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使用童工、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支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其他;在案件的处理情况中, 又分为责令改正、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三大项, 其中行政处罚又细分为警告、罚款、其他行政处罚。涉及的单位又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9类。

通过对比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表统计的数据, 呈现出以下特点:

2015年上半年, 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共办结各类违法案件1595件, 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28% (详见表一) 。其中涉及集体企业7户, 同比下降36%;私营企业994户, 同比下降18%;其他企业324户, 同比下降31%;个体经济组织268户, 同比下降48%;非企业单位2户, 同比下降80%。

案件分类中, 案件总量也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 2015年上半年各类案件总量为2319件, 同比2014年同期下降近18%。其中, 内部劳动保障制度、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和其他类型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使用童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支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职业介绍类型的案件呈下降趋势。

从案件处理情况来看, 2015年上半年数量为1538件, 较2014年同期下降15.4% (详见表四) 。其中, 责令改正1534件, 较2014年同期下降15.3%;行政处理下降2倍;行政处罚4件, 约为2014年同期的4倍。

此外, 2015年上半年申请法院强制执行5件, 行政复议案件1件, 涉嫌拒不支付劳动保障报酬犯罪案件2件。这些相较2014年同期都有明显上升趋势。

(二) 对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情况变化原因的分析

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分析, 2015年上半年各项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郑州市已建立的打击欠薪长效机制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充分维护和保障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郑州市在总结历年来欠薪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从建立健全维权执法机制入手, 于2014年四季度出台了一揽子旨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措施, 并由郑州市人社局起草以郑州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 (郑政办〔2014〕42号) , 建立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解决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由人社部门牵头, 建设、房管、规划、教育、水务、交通、工商、公安、工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面推动郑州市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转变。近两年来, 郑州市未发生一起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有效维护了省会郑州的和谐稳定, 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保障“两网化”管理机制在劳动用工监管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城市, 郑州市政府高度重视, 给予了大力支持。按照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有关“两网化”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责任明确, 跟踪及时”的监察执法网络, 并按照每个网格配备2名协管员, 全市942个网格共需配备1884名协管员的规模建立了协管员队伍, 全市“两网化”建设率达到了100%, 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由被动检查向主动检查、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使得各类违法案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3.创新执法模式, 不断加强基层执法力量。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效能, 郑州市建立了层级负责、分片包干的办公机制。按照“一级抓一级、层级负责”的原则, 从市支队抽调部分中层以上领导对口分包指导各县 (市、区) 的劳动用工监管工作。采取局监察处与市支队相结合, 市支队与县 (市、区) 监察大队相结合, 县 (市、区) 监察大队与街道办事处 (乡镇政府) 劳动保障服务所相结合, 街道办与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相配合, 专职监察员与协管员相协作的工作方法, 开展日常执法工作, 有效提升了监察执法的效能和水平, 加强了一线执法队伍力量, 强化了对用工单位的日常监管。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近两年来的执法案件数据, 我们不但能直观地看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成效显著,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薄弱, 组织机构建设落后

郑州市劳动保障专职监察人员仅280余人, 却要监管全市30多万家用工单位 (含个体工商户) 和400多万劳动者 (含外来劳动力) , 劳动保障监察员与从业人员比例为1∶19000, 远低于国家人社部规定的1∶8000的标准, 监管力量薄弱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 随着郑州市行政辖区的调整, 各县 (市、区) 监察力量分布不均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有些县 (市、区) 在行政区域面积扩大后, 监察力量却没有得到同步加强, 造成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监察任务异常繁重。

(二) 部分建筑用工企业还存在侥幸心理, 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不足

目前郑州市部分在建的建筑工地, 施工企业还存在着侥幸心理, 以为只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来查处, 就能蒙混过关,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不足。虽然近年来, 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一直将查处建筑用工企业违法用工行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但由于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往往是等到开工以后或者接到群众举报以后, 才能被动地进行查处, 不利于及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 劳动者证据意识较差, 给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带来了一定难度

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人社法律、法规 (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 的出台和实施, 以及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大, 劳动者维权意识有所提高, 但在实际维权过程中, 却普遍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有些劳动者在举报投诉过程中, 甚至无法说出用工单位名称、地址和单位负责人名字;有些诉求在劳动者无法举证的情况下, 容易转化为劳动争议问题, 给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处理难度。

三、相关建议

(一) 加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改革, 适应日益增长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需要

根据省政府〔2010〕71号文件精神, 郑州市应当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改革步伐, 按照国家和省厅要求, 组建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局, 整合现有执法力量, 增加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数量, 加强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 充分利用目前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取得的成果, 发挥郑州市1800多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的作用, 建立“一企一卡、一格一册、动态监管”的信息化管理台账, 逐步实现对辖区内企业用工行为的动态监管。此外, 还应不断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提升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业务工作水平, 增强业务工作经验交流, 促进上下联动、反应迅速、协调一致工作格局的形成。

(二) 探索建立横跨多个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管控机制

近年来, 随着郑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 劳动保障监察不能只停留在“救火队”和“稳压器”的状态上, 必须提前做好各种预防和监控措施。比如对辖区内的用工企业和建筑工地, 必须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 定期向同级相关部门进行情况通报, 一旦发现有可能涉及欠薪逃匿苗头的企业或个人, 要及时启动联合执法预案, 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限制其转移资产, 促其接受并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处理。而这些都需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其信息共享和动态管控机制。

(三) 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力度, 增强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的证据意识

诉讼案件情况说明 篇7

摘 要:随着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调解这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越发受到重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有效地推动了法院的调解工作开展,案件调解率大大提高,大量的诉讼纠纷被化解,社会矛盾被钝化,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调解已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不好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民事调解;申请执行;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23-02

一、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数占申请执行案件总数的比例和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迅速提升,且与案件调解率成正比,调解申请执行案件类型比较集中,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加大。

(一)案件类型比较集中

申请强制执行的调解案件多集中在涉及债权债务合同、侵权纠纷和劳动争议等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案件。其中以债权债务合同纠纷最多,其次是侵权纠纷和涉及婚姻家庭的财产类纠纷。

(二)执行难度相对加大

法院调解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应考虑到自己的履行能力,在协议生效后自觉履行,但从调研情况看,许多调解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后,义务人仍会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和规避执行,从而使自己的诉讼利益最大化。另外,相比较判决案件,调解案件在诉讼阶段采取保全措施的比较少,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更大。

(三)当事人情绪激动,矛盾激化风险加剧

调解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对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比判决案件要高,特别是有些案件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基于对法官、法院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已经做出较大让步,一旦不能自动履行难免会有情绪,在执行中常常会指责法院办案不力,甚至认为法院调解不当或调解有误,进而引起信访、申诉,使当事人之间普通的民事纠纷演变成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矛盾。

二、民商事调解案件不能履行的影响

(一)债权人权益难以保障

在审判实践中,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相互妥协、让步的产物。一般来说权利人之所以愿意让步、同意调解,是不希望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以缩短办案周期,尽快实现自己的权益。但调解协议如果得不到自动履行,那么权利人在调解过程中所做出的让步,不仅不会在执行程序中得到恢复,还将面临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风险,甚至在执行中有的权利人不得不再一次让步,显然这违背了权利人进行调解时的初衷,使权利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执行难问题不断涌现

民商事调解案件大量涌进执行程序,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法院执行工作更加雪上加霜,使一直以来困扰着法院的“执行难”问题更加突出。从理论上讲,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表明双方实现合意最大化,义务人应当自动履行义务,不应有过多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调解申请执行案件占执行案件比例升高,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升高,执行难度增大的“两高一难”现象。

(三)司法资源造成浪费

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书的制作只能代表“案结”,并不能代表“事了”。只有调解协议执行完毕,因纠纷而损害的社会关系才会真正得到平复,法院的工作才真正结束。调解案件从法律本意上来讲是应当由当事人自行完成的行为,现在却由法院强制执行来完成,这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法律确立调解制度一种歪曲,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债务人利用法律规避义务的邪气。

(四)调解功能无法体现

调解案件与判决案件同样进入执行程序,使快捷化解当事人之间纠纷的立法本意弱化,作为原告的一方以让步自身利益为代价达成调解协议,主要目的就是想尽快实现利益,但调解后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当事人的预期愿望没能实现,使当事人对法律丧失信心,造成对法官不应有的误解,执行中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思想更加难以沟通,不利于案件的执行。

(五)涉诉信访压力进一步加剧

部分当事人因调解协议得不到及时履行,进而对法院、对法官产生不信任,甚至迁怒于法院和法官。当法院经过强制执行程序,仍然无法实现当事人的权益时,不少当事人选择上访的方式,向法院施加压力,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实现,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法院涉诉信访的压力。

三、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原因分析

(一)当事人层面因素

部分调解案件的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无视法律规定和生效裁判的权威性,挖空心思逃避债务,采取能逃则逃,能躲则躲,能赖则赖的消极态度抗拒执行。恶意调解,逃避债务,一些当事人把调解当作拖延债务履行,减轻债务履行义务的一种手段,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存有恶意,企图通过调解拖延时间使权利人放弃部分实体权利,更有甚者企图通过执行阶段的执行和解逼迫权利人进一步让渡权利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不良动机导致调解协议难以自动履行,同时也导致调解案件的权利人对法院意见加大,双方当事人矛盾加剧,执行难度增加的不利局面。此外,当事人无履行能力也是部分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原因。

(二)机制上因素

当前调解率高低成为考核法院、法官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调解原则也由原来的“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变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重视调解并没有什么,但过分强调调解率,忽视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这一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导致案件调解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调解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案件实际问题解决的现象,部分案件虽以调解方式结案,但矛盾并未真正化解,进而进入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调解和执行工作衔接机制不顺畅也是导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重要因素,审执分离使得司法工作在各个阶段更加专业化,规制了司法权的滥用,但审执过度分离而缺少衔接则影响了审判和执行的质量,受考评机制和业务量的影响,部分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关注调解案件的履行问题,单纯为提高调解率而调解,导致调解质量不高,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增多。

(三)法官层面因素

在审判实践中,受证据因素和考核目标的影响,部分法官为迅速提升案件调解率,规避办案风险,降低改判、发回重审率,在办案中存在“和稀泥”的现象,在没有查清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情况下匆忙主持调解,有的甚至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结果造成了当事人对调解工作不满,调解申请执行率上升的现象。调解协议不完善,也是导致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法官在调解协议的内容表述上不够清晰,致使当事人因履行问题发生分歧而申请执行;另一方面,多数调解书中确定的履行制约措施不足,当事人违约履行成本不高,致使当事人容易对生效的调解协议反悔,进而进入执行程序。

四、降低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调解原则,更新调解理念

在案件的调解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申自愿、合法、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强化对这一调解原则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依法调解、公正调解;要更新调解理念,树立案件调解率和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兼顾的调解理念,在案件调解过程住兼顾执行,能当庭履行的案件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不能当庭履行的案件要制定惩治失信的措施,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

(二)健全考评机制,细化调解结案考核标准

矛盾的化解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案件调解率能够反映出来的,对于调解案件的考核不能仅看调解协议是否达成,调解率是否提升等。应进一步细化调解结案的考评标准,建立调解案件当庭履行率、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财产保全率、债务担保率等综合考量的考评机制。

(三)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

审执分离是为了加大执行力度,提升执行效率,防止司法腐败,但并不是将审判执行截然分开。法官不能就案办案,而应考虑办案效果,兼顾审判执行,应当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在调解结案后,审判法官应及时对当事人进行答疑解惑,并对案件进行跟踪管理,通过电话督促提醒义务人尽快履行义务,延伸调解工作,必要时审判法官也可直接参与到调解案件的执行程序中。

(四)建立财产申报和担保履行制度

在调解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债务人在达成调解协议时对自己履行债务的能力做出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财产的数量、处所、银行账户等等,使其对财产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样,即使义务人不自动履行协议导致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也能依据申报尽快查找到被执行人财产,减少执行难度,提升执行效率。同时,对于不能当庭履行的调解案件可以根据需要在调解协议和补充协议上设立担保履行条款,要求债务人或债务人选择的第三人提供相当于债务数额的财产作为抵押或者质押担保,如到期不能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执行人员可以直接对担保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执行措施,也可以直接对担保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保证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能够尽快执结。

(五)完善立法修订,将拒不执行调解书纳入刑罚惩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7条之规定,调解书经当事人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的一种审判活动,调解书的性质是在法院诉讼活动中进行的、经法院确认、以人民法院名义发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的一种司法文书。它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建议修改刑法第313条,改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使对那些拒不执行调解书的行为进行追究有法可依。实现对拒不执行调解书的当事人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同等的打击力度。

上一篇:人才工作总结计划下一篇:逆境与成功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