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精选5篇)
作文问题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学生写出的作文空洞没有情感,单调、僵硬,大话连篇。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想感情贫乏。作文的教学,虽是一种对语言理性的逻辑的教学,但它必须充满情感。情感的东西无论多复杂,它都存在于其实的生活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写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如果找到一条通往学生作文兴趣的路,孩子会很愿意到这条道路上来描绘自己多彩的生活和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
一、“真交际”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学生才有写作的兴趣,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家乡勃勃的生机;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就让学生走访孤寡老人、烈属军属,从中搜集信息。这样,在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爱心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调查的快乐。如,要写《我的爸爸》,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记者,回家去采访你要写的人物接触的对象。去采访你的妈妈,问问妈妈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最爱爸爸什么?问问奶奶爷爷,他们心目中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爸爸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还可以去采访爸爸的同事,看看爸爸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事的?还可以去接触你的姑姑叔叔,问问他们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有的同学还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询问爸爸童年的故事!还有的孩子回家问妈妈:“妈妈,你当时为什么嫁给爸爸?他就那么优秀吗?”妈妈告诉他:“爸爸很孝敬老人,这样的人过日子可靠……”奶奶告诉他:“爸爸小的时候虽然很调皮,但是很懂事,经常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孩子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了爸爸,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孩子的表达就是不一样,有的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爸爸的尊敬和自豪!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技巧,增强了父子或父女之间的感情,同时还提高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机会!这些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所能获得的,更不是从课本中读来的。
二、创设情景进行体验,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没有东西可写,主要是没有信息来源。教师要刻意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不管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去年冬天我们这里非常的寒冷,伴随着寒冷而来的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外面漫天飞舞的洁白晶莹的雪花已经把正在上课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双双小眼睛流露出惊喜,小脸上满是兴奋!甚至有的孩子开始了窃窃私语!看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喜欢这场雪!我得抓住这个时机!于是,我停止了上课,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上,让孩子们随意地去外面看看、走走,感受感受。孩子们兴奋极了!拉着手,欣赏着雪的轻盈和飘逸。有的伸出手去,抓一片小雪花,看着它在自己的手心慢慢地融化,享受着雪花的凉爽;更有的孩子,摘下自己的帽子来接飘洒的雪花,抬着头,让雪花在小脸上飘落……孩子们三个一簇,五个一堆,在欢笑着、嘻闹着……
孩子们看完雪,我把他们带回到教室,先让他们表达一下对“雪”的感受。你一言、我一语,争着举着小手!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雪”的文章。孩子们情趣昂然,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的雪花》,表达快乐的《我在操场上打雪仗》……“下雪了,我不顾一切地跑到操场上,把雪花紧紧地抓在手心,还没等我松开,调皮的雪儿就不见了……”、“……我抬起头,和雪花亲吻,我想,小雪花一定很快乐,因为有这么多的孩子在欢迎她们的到来……”。不管哪一篇,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引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写作,这才是写作的根本。
三、在想象中体验,活跃学生思维、张扬独特个性
写作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语言更生动。小学生正处在开发思维、发展思维的最佳时期,有着开发不尽的思路潜能。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如,有的学生把弯弯的月亮想象成黄豆荚,而星星就是蹦出来的小豆豆;还有的把月亮想象成星星的摇篮;还有的想象成妈妈的笑脸……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多么让人对世界充满眷恋!这样的作文有血有肉,情感细腻,反映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此外,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学习、衣食住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孩子的写作技巧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作为教师应适当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尝试成立环保小组,针对经常出现的停水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解世界缺水现状及将来出现生活用水严重危机,人类要为水而战的严峻压力。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目前的停水现象?又如何把它与整个人类的缺水危机联系在一起?经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停水现象不是人为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将来人们生活中遇到的普遍现象。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周边居民进行节水调查,并向学校提出节水建议。通过调查,学生初步学会了写调查报告,并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对浪费水的现象流露出的愤慨之情,着实让我感到敬佩和可贵。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神圣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成生活体验。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给学生播放了青海玉树地震的视频,学生目睹了一个个消失在废墟中的鲜活生命,一幕幕失去亲人朋友的悲痛场面,在震撼心灵的情境中,同学们无不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活动参与,探索生活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全身心动起来, 在动中体验, 在动中感悟, 在动中生成。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各种活动体验逐步内化为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讲《家,温馨的港湾》一课,如果我们采用单纯讲授,或只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母亲的关爱,势必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让班上学生在肚子上绑上十几斤重的沙包,坚持一天。结果很多学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连声喊累, 教师就顺势引导, “你们的妈妈生下你们, 需要托着这么重的‘累赘’怀胎十月;而你们一天都没能坚持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之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有了这种生活体验, 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就可以很快转化为内心世界,内化自身的道德认知。可见在思想品德课堂采用新颖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显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
四、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在社会大舞台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一般是直接经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沿直线运动;做陀螺,体会旋转,绕着中心运动;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从两个对称小人,到三个小人,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剪出来的是三个半小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着实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很有兴趣,很有成就感,因此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获取第一手直观体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就比较难理解,在此,笔者就巧妙利用了小棒。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
三、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等,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
在《分类》一课中,面对众多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类呢?又该如何记录分类结果呢?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放手让学生先试试,要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这些问题是:a.为什么同样的气球分的结果不一样?b.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c.抽象出共性,用文字或图画整理数据;d.组织汇报,互动评价。
四、在综合活动中积累复合、应用性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
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为班级墙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放手学生调查学校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制作出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提升活动经验的实践中,笔者刻意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了在“读”中积累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很多的“读”都是家长和教师代替了,这也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独立解题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像书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数学背景知识,传播着数学文化,同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最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 何 指 导 学 生 写 作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单凭教师引导的思维框架写作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作文素材缺乏、词语贫乏,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不协调;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就是生活的再现和感悟,是人们记录事物的必要手段,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能是必需的。既然作文来源于生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作文的意义呢?
一、品味文学作品,体验语言的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习作的必要基础,也是学生将生活体验和感悟自觉运用到作文中的原动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书读多了、读深透了、读到作者心中去,书中的文字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灵活运用的语言,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一)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验语境,得法于课内。学生身临其境,读出美感、情趣,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思想,体验其内在的韵味。
(二)拓展课外阅读渠道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得益于课外。
(三)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课文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养成积累迁移运用习惯:
1.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查阅相关资料,课内阅读向课外拓展延伸; 2.引导学生走进e世界,网上阅读课外资料;
3.阅读学习身边的优秀习作,体验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4.提高图书室的图书利用率和流通率,经常更新藏书室的书刊,及时公布推荐,满足全校学生的信息阅读需求;
5.学校根据邮局提供的订阅材料,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相关刊物,并建议学生之间交错订阅各种刊物,便于交流阅读订阅的刊物; 6.鼓励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自己的课外读物;
7.定期开展评选读后感、读书笔记,组织校园书市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二、消除作文心理障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限制学生写作文的任何条件;自由写作淡化作文的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积极主动的实践性活动中写作文;作文评价不再限于教师是唯一的权威,而是给大家看,让作文成为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窗口,与他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等等。没有了禁锢,就能体味作文教学的“阳光味儿”。
三、鼓励从课内走向课外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
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一)延伸写作时间,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日常生活感悟是学生习作的源泉,使得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课内,指导学生将课外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二)拓展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1.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绘画
如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实验
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3)制作
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4)操练
小学语文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亲身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5)表演
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挖掘文中习作资源,将课内问题转移到课外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
(1)情节扩展式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烈火烧身”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文尾续写式
如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
小女孩真的来到了天堂》。
(3)多向改写式
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4)图文转换式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习作。
(5)相关迁移式
这种形式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如学了《凡卡》之后,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体验
校园学习、家庭亲情、社会实践、群体交往等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范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
1.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感兴趣的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参加兴趣小组、小课题研究、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家庭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各种情况、做出了各种试探性研究、设想,其中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活动中与同伴的合作学习等都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
2.体验群体交往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有与同伴、与教师、与社会成人等交往的活动体验,这也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的心理描述和人际交往活动的素材。如与兄弟实验学校之间相关的班级开展“手拉手、互通信”等活动。
3.体验家庭亲情生活
家庭是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真情实感表白的场所。采取下列办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真情,感人肺腑。
(1)设立亲情信箱,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作为孩子,学生在信中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亲情是建立在对他们细微的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一字一词一句地运用是再准确不过的。从而使他们跃过了辈分的鸿沟,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
(2)开展亲情活动,培育淳朴的个性品质
一些学校曾先后开展过“为妈妈洗脚”等活动,并相继举办了征文活动,涌现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
4.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社区是广阔而大有作为的天地,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学生作文重要的体验源。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展社区干部、教师(离退休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参与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社区实践生活。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只有以参观、参加劳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耳闻目睹,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一)体验成功,激发热情
搭建一个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当一篇作文写完之后,获得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赞赏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期盼。给学生一个成功的起点,点燃他们写作激情,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充分利用校刊、文学社社刊和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中设置作文角、学校广播(电视)台等阵地,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发表的机会,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
2.正常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给同学们展示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开展主题征文和现场竞赛相结合的办法,避免部分学生在某些作文能力方面不足而不能获得成功的弊端。
(二)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组织学生走进e世界,在网上开展主题讨论、聊天、发帖子等活动;学生之间相互通信,师生之间开通知心信箱等,不仅是训练学生语句表达清楚、通顺的好机会,也是让学生交流习作心得、交流思想和心灵沟通的新亮点。
(三)体验修改
在自我修改中,体验如何把句子写得正确生动,把内容表达清楚,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中学会写稿
指导少先队大队部、文学社和广播(电视)台等学生干部学会起草、制定、修订制度、章程、计划、通知、活动方案等,写讲话稿、记录会议内容等管理性的常用文体,这是提高他们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可以设立多个编辑、记者、通讯员岗位,给学生多个写稿锻炼的机会。
学校和班级的板报上开辟“自由谈”,“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六、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的设置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兼容了《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常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也是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这一课程性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粗浅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理念 如《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事先让同学们去生活中找找国旗国徽。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国旗、国徽并不是随处可见的。稍一整理他们又发现国旗、国徽在代表国家尊严的执法机关中有,如军队、法院等,国旗在事关祖国荣耀的时候有,如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得了冠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活动并感受着。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体现了开放性
如《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通过舞狮、观花灯、贴窗花、南方春节花市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春节期间热闹的场面和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课本所提供的五幅图在小朋友的日常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不一定要等到过春节。春节逛庙会的内容与南方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我从年的传说引入到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流行给街坊邻居拜年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年的习俗,如大扫除、放鞭炮、拿压岁钱、贴春联福字、吃年糕、吃汤圆等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并究一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在教师让“我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揭题声中学生分组演习过年的情景,教室里那可真叫热闹,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三、新教材重视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记者曾问过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我小时候老师教过的饭前要洗手,东西要放齐,要按时作息,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教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儿童的现实生活,用孩子的口吻与学生平等探讨行为习惯的对否,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第三单元《我的一天》就针对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起居、卫生等内容的介绍,让儿童在角色扮演、对话、讨论和其他活动中实际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推荐阅读:
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05-27
体验军营生活的作文07-12
一次农村生活体验11-18
体验农村生活作文500字11-09
在体验中思考,在分享中领悟10-14
体验农村生活的作文400字07-08
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09-11
“食堂体验生活”活动策划书06-26
体育课中的体验式学习06-10
体验盲人生活500字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