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管理的研究(通用8篇)
对美国管理车道的规划设置、运营经验等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现阶段如何选择适合本国交通状况的管理车道,并将其引入城市交通管理体系,同时指出我国实现管理车道的.理论必要性及实践可能性.
作 者:毕高波 薛令娇 丁建明 BI Gao-bo SUE Ling-jiao DING Jian-ming 作者单位:毕高波,丁建明,BI Gao-bo,DING Jian-ming(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薛令娇,SUE Ling-jiao(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潍坊,262737)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0 36(1) 分类号:U411 关键词:管理车道 HOV 交通拥挤 交通管理★ 诗词鉴赏的三个层面介绍
★ 中国梦小康情演讲稿
★ 优化中国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论文
★ 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体系简介
★ 经典休闲短信
★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 苦苣菜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
1 美国管理车道研究分析
美国的一些城市特别是像洛杉矶、芝加哥等大城市, 交通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建道路或拓宽现有道路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人们还发现道路拓宽后交通状况仍未有明显的改善, 所以开始考虑将现有的道路资源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管理车道的理念应运而生。
根据笔者了解的资料, 现在美国应用比较多的管理车道主要包括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供上下班不同方向的专用车道、卡车专业车道等。
1.1 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 (HOV)
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 (High Occupy Vehicle, 简称HOV) 一般是在多车道的最内侧选择一个或两个车道作为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 用双标线与其他车道区分。多乘客车辆是指乘客为2人或2人以上的车辆, 美国大多城市的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规定乘客至少为2人, 少数城市规定乘客至少为3人。其他车辆不允许在该车道上行驶。
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的理念与我国的公交优先的理念有些类似, 为多乘客车辆提供了快捷的服务;收费的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 (HOT) , 也为多乘客车辆在时间与费用之间选择, 由于现有的收费标准很低, 大多数多乘客车辆使用者选择缴费以争取快捷的通过。
1.2 供上下班不同方向的专用车道
美国的一些城市是由中心城区和很多卫星城组成, 市民居住分布的范围较大, 所以居民的出行形成明显的特征, 早晨上班由市郊向市中心方向的车辆很多, 下午刚好相反。由于道路的资源有限, 一些城市对道路中间的一个或两个车道实行管理, 使其成为供上下班不同方向的专用车道。
供上下班不同方向的专用车道一般用两道混凝土护栏强行与其他车道隔离, 混凝土护栏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可关闭的入口, 早晨上班高峰期打开这一侧的入口, 让该方向的车辆行驶, 另一侧入口则全部关闭, 以保证没有反向车辆驶入。晚上下班高峰期刚好设置相反。午夜时分, 双向车辆均比较少, 该专用车道一般全部关闭, 以供养护管理人员养护、维修。
供上下班不同方向的专用车道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满足峰时交通的需求, 给大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
1.3 卡车专业车道
在一些货物运输比较发达的州, 卡车在交通车辆中的比例比较高, 美国的卡车以集装箱车为主, 由于卡车体积大, 车体宽, 运动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速度比小轿车低, 如让所有车辆混行, 不仅小车的行驶速度受影响, 而且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在美国一些州的一些路段如佐治亚州285号公路, 开辟了卡车专业车道, 为货物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
2 管理车道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2.1 HOV车道优先引入的可行性
中国道路发展滞后于城市建设,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大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化, 出行较为集中;同时, 国内大城市严格限制城区内卡车的通行。因此, 上下班和卡车专用道现阶段并不是研究重点, 而HOV车道适应我国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 应当将其优先引入。
2.1.1 实施前提条件
实施HOV车道使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1) 便利的合乘信息。没有便利的合乘信息, 难以形成规模。2) 建立车道监控系统, 以足够严密的系统和严厉的惩罚手段保证通行权益不受非法车辆损害。这两者中, 前者可纳入智能交通系统之出行信息子系统范畴, 后者可纳入智能交通系统之交通管理子系统范畴。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 利用互联网建立专用车道网站, 为乘客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智能交通技术 (ITS) 的发展备受关注, 发展迅速, 已经为实行HOV、汽车专用道优先提供了可能, 而且我国正在进行的ITS体系研究结构中已将HOV优先考虑了进去。
2.1.2 可行性评估
多方式出行选择Logit模型是评价运输系统综合使用者的基础, 是评价HOV车道设置进行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模型如下:
其中, pi为基础出行模式i的使用概率;Pi′为转化后出行模式i的使用概率;Δμ为出行模式i的使用变化。
评估计算过程:1) 实际调查高峰小时调查路段车辆运行状况。2) 计算各车辆类型观测出行方式分担。3) 实际交通调查计算无HOV和设置HOV前后车辆运行时间。4) 重新分配出行分担率。5) 结果分析比较。
2.2 合理规划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美国管理车道也产生了诸多在设计和规划上的缺陷。鉴于美国经验, 我国在设计和规划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专用车道最好结合新区道路网规划来考虑。2) 交通繁忙的路段不宜将一条常规车道转变为HOV专用道。3) 针对现有或规划的公交专用道系统与HOV车道系统相融合或部分融合的可行性进行重点研究。允许其他HOV (如出租) 使用部分公交专用道, 可以一定程度减缓交通拥挤。4) 根据各城市客运交通的特点、道路网特点及道路交通繁忙程度来考虑享有优先权车辆的载客人数以及专用车道开放的时间和方式。5) 在HOV的基础上合理提倡HOT车道。HOT是指对HOV免费, 其他车辆缴费后也可以使用的车道。HOT车道既为行车人员增加了避开交通拥挤车道的选择, 还为公路管理部门增加收益, 也解决了专用车道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3 结语
城市现代化加速的同时, 交通拥挤问题越发突出。HOV车道在最大程度减缓交通拥挤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1) 车辆需要通过多次变道才能从最外侧的车道到达专用车道, 离开则是相反的过程, 这需要较长距离完成此过程, 易产生交通事故隐患和时间延误;2) 如何解决交叉口瓶颈地区HOV车辆的优先通行。建议从事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些探索, 贯彻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 充分挖掘、合理分配现有道路的资源, 让现有的交通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对美国管理车道的规划设置、运营经验等进行了研究, 阐述了现阶段如何选择适合本国交通状况的管理车道, 并将其引入城市交通管理体系, 同时指出我国实现管理车道的理论必要性及实践可能性。
关键词:管理车道,HOV,交通拥挤,交通管理
参考文献
[1]Dennis L.High-Occupancy Vehicle System Development in theUnited States[J].Christiansen, 1990 (5) :31-32.
[2]An Assessment of HOV Facilities in North America, FHWA, 1992.
[3]HOV System Development in the US, FHWA, 1990.
[4]The State of the Practice in HOV System Performance Monitor-ing, Darren Henderson, AICP, 2002.
中国的城市规划有效地引导了城市化进程,指导和规范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没有城市规划的积极作用,不可能有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快速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必须为新增加的1300多万城市人口提供必须的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需求。
资源环境压力。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机动化的最主要的瓶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节能减排策略,是中国政府必然的选择,也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分化。32年改革开放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效地刺激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带来了社会差距的扩大,出现了城乡差距拉大、贫富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空间分异。如图1所示。
城市文化危机。全球化、现代化带来了中国城市发展机遇的同时,对于中国的城市文化造成巨大破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迅速消失,一批具有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和街区被无情地拆除,原有的城市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到处充斥着机械的、怪诞的建筑作品,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亟待加强。
规划权威性受挑战。伴随着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划管理受到来自不同利益主体的挑战,如何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有赖于城市规划自身的制度和理念创新,也有赖于不同政府层级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应对各种挑战,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以来,卓有成效地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
一、理清城市化的战略思路
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健康城市化的战略,把城市化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重视大都市区域不断提升功能,充当国民经济引擎的同时,提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并且着手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上,给予进城人员更加公平的待遇。城乡统筹是中央政府另一项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政策,其实质是为城市和农村整体找出更优的发展路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构建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相互融通开放的统一市场。加大城市、工业对于农村、农业的支持,推行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不同经济地带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划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中部地区,城市规划积极提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城市规划鼓励城乡协调发展。
二、组织编制区域规划落实国家战略
2009年,中央政府先后批准了一批区域性规划或区域性政策文件。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6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分别获得国务院审批通过;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得到国家批复;8月,《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国图门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获批复;9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2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得批复。这些区域性规划或政策针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对于区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区域内重要城市中心的发展进行了规定。
进入2010年后,国务院又相继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规划。政府“有形之手”的不断强化和市场“无形之手”的联合推动,必将引发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新一轮互动。
三、 进一步规范规划行政行为
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政府规划行政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通过设定严格的行政程序,推行公开透明的规划行政,国家法律在推进规划法制化建设和规划决策民主化方面取得突破。2009年以来,北京、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甘肃、陕西、新疆、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各自的《城乡规划法》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中央政府也十分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国务院启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为了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频繁修改,特别是容积率等规划控制指标经常被违规调整,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旨在“进一步推进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确保规划和项目审批依法实施”,限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严格容积率的调整程序,打击规划领域的腐败行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昆明、南京、成都等城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专项管理措施。为了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水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近300个城市建成了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大多数城市政府规划部门通过网站实施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实现规划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政务公开化和服务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 制定住房规划保障供给
住房规划作为规划工作的重点之一,围绕强化住房保障和稳定住房市场两大主题展开。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一些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特别是那些工矿城镇、林区城镇的住房条件远低于城镇居民住房平均水平,进城农民尚未纳入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商品房价格持续攀升,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发布《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要求重点抓好城市廉租住房和林区、垦区、矿区棚户区改造,加快编制和修编2010-2011年和2009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扩大民生用地的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需求。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城市通过编制保障性住房规划,加大保障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旧住宅区改造工作,通过增加功能完善、设计合理、区位优越的小面积住房等具体手段,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自2007年中央政府要求建设廉租房体系以来,廉租房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措施。为了遏制房价的快速攀升,中央政府通过信贷、税收等手段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控,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地措施,限制房地产投机。沿海一些地区开始针对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①,有的城市甚至兴建了专门的居住小区。
五、通过综合的城市交通规划缓解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状况
公交引导、绿色交通、需求管理等理念在政府决策层面得到重视,一些城市着手进行城市交通的系统治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慢行交通方式重新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以杭州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在中心地区试行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杭州市编制完成了《杭州市非机动车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方便的轨道交通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必然选择,中央政府对此表现出明确的支持态度。至2009年底,中央政府陆续批准了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苏州、宁波、无锡、长沙、郑州、东莞、大连、青岛、昆明、南昌、福州共25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2610公里。其中,2009年国家批准了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或者规划调整,新增轨道交通建设长度544公里左右。至2009年底,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约1400公里。中国内地已有10个城市的33条共933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目前各大城市运行轨道交通线路最长的是上海,将近332公里,北京的轨道线路长度228公里,广州轨道交通线路长度也达到了148公里,北京、上海及广州已经进入轨道交通网络化。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新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联系,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目前,中国已经开通的高速铁路线路已经达到了10条,其中,2009年以来通车的有武汉-合肥、成都-重庆、福州-上海、武汉-广州、郑州-西安等,运行速度均在200公里/小时以上。
六、 改善规划编制工作
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精神,严格了规划修改、调整的程序要求,强调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评估的重点内容是放在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依据总规制定的各项专业、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以及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等。同时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管理力度。新增了20个城市,从原来的86个城市扩展成为106个城市(见表1)。新增城市大多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发展较快地区,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高度关注。在具体编制过程中,注重了公众参与和政府部门间的协调。
七、灾后城乡恢复重建规划和建设工作成效卓著
城市的防灾减灾始终是中国各级政府特别关注的事务。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科学重建,贯彻落实政策,注重依靠群众,加强指导帮扶,积极争取援建,坚持信息公开等原则和措施,充分发挥了各方面作用。目前,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在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城镇重建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进展顺利。于2009年上半年全面、按期完成了39个重灾县(市、区)、631个镇乡、2043个村庄重建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截至2009年底,原核定需恢复重建的126.3万户农房已全部完工。全省城镇住房重建累计已开工25.4万套,开工率97.5%,其中已完工19.35万套,完工率74.7%。受损住房维修加固累计已完工134.78万套,完工率99.94%。38个重点重建城镇共需重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419个,已开工287 个,占总数的68.5%,完工65个,现已完成投资43.5亿元,占总投资的60.8%。截至2010年4月底,四川省纳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8886个,占97.2%,已完工23232个,占78.2%;已完成投资6787.5亿元,占概算投资的72.3%。
八、 更加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成立了名城处,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围绕《条例》的深化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截至到2009年年底,有16个城市进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程序,申报数量之多申报时间之集中是1982年公布首批国家名城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196个镇村(其中86个镇、110个村)申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理念继续完善,技术方法继续优化。更加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性地位与作用,通过选择切合实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城市设计有机延续城市历史空间特色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保障机制来使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不断弘扬中华文明。
注①:中央政府曾于2006年发布文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但绝大部分城市仍然把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的问题交给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来解决。
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
——浅论环境污染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二级学院(部):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班 级: 11行政2 姓 名: 曹佳丽 指导教师: 孔维栋
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
摘 要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努力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the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city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ese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research, we need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ive to creat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urban residents.Keywords: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cause analysis;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
目 录
前言...................................................(6)
一、我国城市污染概述...................................(7)
(一)城市环境污染的含义..............................(7)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7)1.城市空气污染......................................(7)2.城市污水污染......................................(7)3.城市垃圾污染......................................(8)4.城市噪音污染......................................(8)5.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污染................................(8)6.城市海洋污染.......................................(8)7.城市室内空气污染...................................(8)
(三)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9)
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9)
(一)人口增加公共设施薄弱
..............................(9)
(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9)
(三)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10)
(四)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10)
三、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10)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10)
(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11)
(三)减少污染物排放量................................(11)
(四)增加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11)1.破碎技术..........................................(11)2.焚烧和热解技术....................................(11)3.生物处理技术......................................(11)
(五)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12)结论.....................................................(13)参考文献..................................................(14)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前 言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我国城市污染概述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导致环境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短缺和环境管理不善,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污染的含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忽略了环境的平衡发展问题,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到人类的破坏,使得城市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去年初开始监测的PM2.5指数引发全社会的重视。此外,新闻还爆出了许多企业偷偷将污水、废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资源污染的事例,让人感到愤慨。业内学者表示,城市生态建设滞后和粗放式管理手段以及国际污染不断向中国转移等诸多因素使我国环境持续恶化,污染程度逐渐超过环境耐受上限,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如北京、太原、西安等城市已列入世界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列。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对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协调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
1.城市空气污染
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燃煤等能源工业排放的废气,使城市天空变得日益污浊。另外,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其污染物主要包括固体悬浮颗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芳烃、有机酸和苯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患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煤气燃烧污染、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2.城市污水污染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超4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20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众上访达2000余人次。3.城市垃圾污染
目前,城市垃圾越来越多,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通过地表和雨水的冲刷、渗透,向四周土壤空隙和水源地扩散,对土壤、大气、水体产生污染。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摄入人体使人致病。由于我国目前垃圾废物的处理和利用能力低下或随意堆放,致使许多城市都处在垃圾的包围中。垃圾中的有害物成为严重的污染源,对城市环境、地下水、空气和人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4.城市噪音污染
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5.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污染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量就直线上升。自2009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7亿辆。在经济发展,汽车数量增长的同时也使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总量逐年上升。而汽车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这就造成了汽车尾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6.城市海洋污染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是处于良好的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治理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男孩污染较轻。7.城市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如果室内大量使用木质人造板、涂料、粘合剂和各种塑料制品,这些材料会释放出甲醛和各种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对室内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100多个装修后的家庭或单位检测,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率高达92%。为控制空气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卫生部、质检总局、环保局于2002年联合发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和装修材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
我国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在日益的提高,在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对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存的理想环境,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则可以给予我们健康的身体以及愉悦的心情,这也是作为地球生态环境重要的发展平衡的特殊保障。但是,由于城市环境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以及遭受了人为的破坏,这种趋势则愈加的明显,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保护环境方面的意识,导致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失衡的状态,从而促使城市环境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等严重情况,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要焦点,对此,治理城市的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治理好城市污染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才能得到更好保障。
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增加公共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暖、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其次,很多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紊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使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既浪费了资源,有污染了环境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如:随地吐痰、随处扔垃圾等。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于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三)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
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欧盟的能源利用率为40%,美国为51%,日本为58%,我国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按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万吨)计算,日本为4.35,德国为4.86,英国为7.31,美国为10.69,我国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这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
(四)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有些城市的工业区建设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侧,使城市受到工业废气的严重污染。大多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经常处在工业污染物的影响之下。工业废气排放时造成我国城市大气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大城市越来越突出,这种污染一主要与煤的开发和使用有关。
三、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一是把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依法决策,克服地区和部门保护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对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树立环保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保障群众健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三)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四)增加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垃圾污染要从量上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改善垃圾回收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1.破碎技术
便于城市垃圾进人填埋场,可以预先对垃圾进行破碎处理,主要有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等此外还有专有的低温破碎和混式破碎等。2.焚烧和热解技术
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可以使有害的废料分解成无害的物质。此外,近年来由于垃圾中可燃物比例的逐渐增加,我们把焚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综合利用。
3.生物处理技术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同时还可以从废品和废渣中提取金属,是垃圾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目前主要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五)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我国环境法律监督大体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报告,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而且坚持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组织并一直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执法大检查等活动。
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核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机构,旨在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各政党的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我国舆论监督制度程度很低,因而总体上作用很有限。司法监督主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再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首先取决于公众环境意识,其次取决于制度的保证,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人民群众的监督基本上只具雏形,缺少操作性规范,力度亦很有限。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
城市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纳入我国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环境整治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人民健康的大事,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用先进的方法加以解决。当今,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水资源的短缺、臭氧层的扩大,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最关注的话题。在城市建设中,要从生态学角度去规划城市,使城市各系统相互协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卢志平.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华夏出版社,2008(7)
党杨
【摘要】: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还侧重于宏观性、政策性的描述和分析,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微观因素,特别是就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范围内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区域内城市土地价格差异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从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比较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相同因素在不同类别的城市中影响作用的异同,有望在方法论和研究结论上有新的突破。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庸俗政治经济学派、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在内的西方地租地价理论,以及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区位与土地价格理论、其它相关的土地价格理论的分析借鉴;对影响我国城市土地价格形成的宏观因素,即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增长与城乡一体化、税收结构、城市经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重点讨论了我国城市土地价格形成的微观因素,即宗地个别因素、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土地投机因素和心理预期与“羊群效应”对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最后,论文在对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和SPSS、EVIEWS统计软件的分析,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度计量分析。文章结论认为: 第一,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6类要素,即宗地个别因素、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土地投机因素、心理预期因素、宏观政策和政府决策因素,都与城市土地价格呈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土地投机因素和心理预期因素与土地价格形成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呈显著的相关性,宏观政策和政府决策以及宗地个别因素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第二,在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中的宗地个别因素内部,相同因素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不尽相同。宗地形状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较为一致。土地自然条件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在四类城市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宗地面积、宗地规划限制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却表现出较大的不同。第三,在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区位因素内部,城市中心(CBD)影响力因素和城市交通因素,对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要远大于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其重要性呈显著的递减趋势。集聚因素在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土地价格形成中的作用较为明显,而对四线城市土地价格形成的影响作用较弱。区位购买力因素对一线和二线城市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要比三线和四线城市明显。第四,在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邻里因素中,周边环境因素、市政设施因素和周围居住群体因素对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比例,有较大的一致性,但这三类因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其中,周边环境因素和市政设施因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最强,周围居住群体因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最弱。三类因素内部细分的环境污染、交通噪音、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社会阶层分布状况、区位居民的职业状况、区位居民的收入状况9类因素中,环境污染对土地价格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第五,土地投机因素和城市土地价格间呈明显相关性,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来说,土地投机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有着很大差别。在一线城市,土地投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土地价格。在二线城市,土地投机对土地价格有明显的影响,但远不如一线城市严重。近年来,三线城市的土地投机开始加强,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加。四线城市土地投机不严重,目前还不是土地投机资本的重点投机所在。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实施的加强,预计土地投机资本很可能迅速向三线城市转移,并很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波及
四线城市。第六,心理预期因素对城市土地价格形成具有显著性影响,但三线和四线城市对土地价格上升的心理预期,总体上比二线和一线城市要高。不过,另一方面,对土地价格的心理预期上涨幅度,却呈现出正反两种趋势。在低幅度上涨层面上,四线和三线城市对土地价格的心理预期远比一线和二线城市大的多。但在高幅度的上涨层面上,一线和二线城市对土地价格的心理预期却远比四线和三线城市大得多。第七,在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宏观因素中,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城市规划对一线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不大,对二线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有所加强,对三线和四线城市土地价格的作用明显加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第一,统计和分析样本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没有像学术界既有的研究那样,选择一个城市进行研究,而是分别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中的一个,在样本选择上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第二,将区域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选取其中的四类城市,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及实地调研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调研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直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PSS、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四类城市土地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度进行分析,在两者的动态比较中,形成对我国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整体认知。第三,综合分析影响我国土地价格形成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特别是加强对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动态分析中形成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整体认知。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区域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相结合。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区域范围内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区域内城市土地价格差异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建立区域性统一的土地市场提供理论上的准备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的重要课题。第二,构建并验证了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特征价格模型。构建了中国城市的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特征价格模型,并赋予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计量标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三,探讨了相同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四类城市的影响效果的大小。
【关键词】:土地价格 宏观影响因素 微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土地特征价格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3.2
【目录】:
摘要4-6 Abstract6-13 第1章 绪论13-31 1.1 选题背景13-1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6-27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19 1.2.2 国内研究现状19-27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27 1.3 研究意义27-28 1.4 主要研究内容28
1.5 研究方法28-29 1.6 技术路线29-31 第2章 土地价格理论31-52 2.1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31-37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地价理论31-33 2.1.2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地价理论33 2.1.3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地价理论33-37 2.2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37-40 2.2.1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实质37-38 2.2.2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主要内容38-40 2.2.3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述评40 2.3 区位与土地价格理论40-49 2.3.1 区位理论40-44 2.3.2 区位与城市土地价格理论44-49 2.4 其它土地价格理论49-52 第3章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52-74 3.1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52-55 3.2 城市规划55-58 3.3 城市增长与城乡一体化58-62 3.4 税收结构62-65 3.5 城市经营65-69 3.6 人口数量及增长率69-70 3.7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70-74 第4章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74-92 4.1 宗地个别因素74-77 4.2 区位因素77-82 4.3 邻里因素82-85 4.4 土地投机因素85-88 4.5 心理预期与“羊群效应”88-92 第5章 基于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92-121 5.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92-99 5.1.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特征92-93 5.1.2 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93-95 5.1.3 样本选择95-99 5.2 城市土地价格模型的构建99-105 5.2.1 特征价格模型的核心思想99 5.2.2 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因子及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99-105 5.3 调查报告与数据整理105-111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本文应用位序-规模模型分析了全国及26个省域单元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并将其分为8种分布类型,提出了城市数量、经济规模、工业化水平是推动城市规模分布类型演进的最活跃因素.
作 者:代合治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曲阜,273165刊 名:人文地理 PKU CSSCI英文刊名:HUMAN GEOGRAPHY年,卷(期):16(5)分类号:F290关键词:城市规模 位序-规模模型 机制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城市屋顶色彩;社会记忆;交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屋顶色彩的社会文化缩影
(一)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其表现
从狭义色彩的角度谈,城市屋顶色彩描述的仅是建筑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存在于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实体物质,具有典型的社会物质属性。从广义色彩的角度来看,城市屋顶色彩是存在于城市宏观空间中的色彩,包括狭义的物质色彩,更包含在场与不在场的存在。宏观的城市屋顶色彩感受建立在微观的个体色彩之上,是视觉所见之整体。换句话说,城市屋顶色彩不但包括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屋顶,也包括我们所联想到、体验到的城市色彩,物质与文化缺一不可,这也就构成了城市屋顶色彩的社会文化缩影。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土木工程为主,建筑的各项油彩涂料必不可少,因此,城市建筑屋顶色彩多出自人工设色,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城市屋顶色彩的文化传承性表现在对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潜移默化的熏陶。屋顶的色彩涂刷往往受当时材料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限制,不同的社会地域具有不同的色彩表达。当社会个体从孩提时期就居住于特定的建筑群,随时间流逝,这个实体建筑群落在脑海中就会演变成我们对这个地区特定的、独有的记忆,它的高矮形态、内外色彩、甚至是声音气味都已被携刻在记忆中。在荆永鸣写的长篇小说《北京时间》里就描述着这样一个地方:“每次去王府井办事或者购物,我都会沿着一条宽阔的大街,走到我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去转上一转。这时候我就会想起当年那个小院;想起人们和另一部分人的朝夕相处;想起那间为我们遮风避雨的小屋……夏日蝉鸣,冬天飞雪,天井里的月光,屋檐上的雨滴……晚上海师傅提醒邻居关大门的一声声询问,胡同里不时传来的‘磨菜刀——’和‘麻豆腐——’的长声短调……”城市屋顶色彩就是这种交叉记忆里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是当时人文思想付诸实践的最好见证,也是社会群体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因此,需要特定形式的保留、传承及发展。
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留一般有两种方式,即静态和动态。其中,博物馆、档案类的文化保留属于静态传承,文化生产、大众沿袭、建筑构造变迁等都属于动态传承。城市屋顶色彩作为城市色彩与建筑色彩交叉的一种类别,是城市风貌表达和历史内涵传承的重要符号,代表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因此,城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转换在它身上得到了极好的印证,正好成为了储存社会记忆的“容器”和表达社会文化的“媒介”。
(二)将社会个体记忆转换成为实践的社会集体记忆
从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开始,记忆就被看作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就被认定为集体记忆。他认为“对同一事物的记忆可以被置于多个框架之中,而这些框架是不同的集体记忆的产物”。对个人记忆的讨论必须回归其所在的本源族群(家庭、宗教、民族等),社会个体的记忆受制于集体记忆的框架之下。
社会个体的记忆转换为社会集体记忆之前,只是存在于个人的意识和想法,然而通过社会个体的公共活动与交流,两个以上的社会个体对某件特定事物发生记忆碰撞,建构出一种有关联的共同的回忆,这就是记忆从个人到集体的转换方法之一。“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另一种转换的形式较为传统与私密,它属于从个人到家庭、地区等群体的延伸,倾向于记忆对人的潜移默化功能。因此城市屋顶作为个体记忆的载体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对社会记忆的存在与传承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由于社会记忆的依赖性使其不能脱离公众在公共生活之外产生,它需要记忆的储存者通过城市公共的、日常化的实践来维持。这就说明了社会个体与记忆载体在传承社会记忆方面的重要地位。在现代化与国际化大潮冲击之下,中国城市变化颇多。城市建筑屋顶色彩作为社会的记忆色彩之一,却基本保持着与地域相连的恒定性,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它不间断、广泛的使用。这种频繁的使用使得城市屋顶色彩在建设社会记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浮现并表述某种文化色彩,并且在新的社会时期全新演绎。
二、“可视化”社会记忆
(一)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的映射
社会记忆看似“无形”,却在特定的“有形”的社会语境中发展和产生起来的。因此,它是可以描述的,是可视的,城市屋顶色彩作为“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实体,它穿透时间与空间为我们呈现特定时空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点。中国的屋顶色彩作为一种显性社会记忆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程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其的改变大多都是不自觉的。
回溯初始,中国的屋顶色彩基本上随着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发展而变迁,一直到秦汉时期,屋顶仍大多以原始材料的本彩为主,在秦普遍使用砖、瓦等材料后,限于技术因素仍以灰黑色居多。而后从隋唐到两宋,由于政治上国家统一强盛,经济上社会财富充盈,文化上五行五色思想、儒教礼制与佛道文化的发展,色彩等级体系开始形成,以琉璃瓦为代表的有色材料也开始在建筑屋顶上运用。以宫殿寺庙为代表的重要建筑开始运用绿色和黄色等琉璃瓦铺设,这些颜色在礼制与五色制度中皆属于正色,规定只能当时的特权阶级使用,而平民由于经济及制度原因仍然以青、灰瓦为主,这个建筑屋顶色彩现象的普及化不仅让当时的建筑色彩形成固定体系,也让当时的社会公众开始普遍认可这个社会现象,这不仅是一种“可视化”的社会记忆,也是一种“暗藏”的阶级统治。这个强制的建筑色彩等级体系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作为专制集权现象最为严重的两个朝代,通过对各项色彩控制来体现社会阶级分层已经变成一种惯用的政治手段。在当时规定,皇家贵族采用金黄色琉璃瓦,绿色为佛寺,黑色为普通祭祀,蓝色为祭天,杂色为园林建筑,平民为灰瓦。以北京为例(图1),这种严苛的制度使得整个地区开始呈现小部分“五彩斑斓”、总体“众星捧月”的趋势,也最终奠定了整个地区的色彩基调。这种通过不自觉的社会变迁而来的屋顶色彩影响了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社会个体,在当时也渲染了整个社会的群体记忆,对于社会公众,它的物质属性逐渐消解,文化意味愈发浓厚。
nlc202309040816
(二)社会自然历史条件的选择
同一时期,城市屋顶色彩除了受到社会色彩等级体系的限定外,南方北方、滨海内陆等由于受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等原因影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距。以南方的天井院和北方的四合院为例(图2、图3),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南方的“高高粉墙、幽幽黛瓦”与北方的“琉璃为瓦、赤玉为阶”的不同。南方地区屋顶色彩大多以清新淡雅的青黑的瓦为主;北方普通民居多以灰青色的屋顶为主,宫殿楼宇则采用色彩绚丽的琉璃装饰,呈现出一派宏伟大气的景象。海滨城市的“红瓦绿树、蓝天白云”也是作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景观。地域性的显著差异性深刻影响了我们对这个地区的整体感受,这种将虚幻的社会感受转换为“可视化”社会实景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人们的记忆深度。《中国色彩论》中的“举凡不便说、不能说,说亦不佳的事、理、古人便以色证、明之”就极形象地形容了这个手法。
三、社会记忆塑造城市精神
(一)社会记忆的载体
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记忆元素,社会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的物质载体在现实与未来中延续。现代的城市精神是社会历史文化意识的凝练,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的地域性群体精神,它通过社会记忆来寻找精神素材,试图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全新的、真实的、独特的精神。
城市记忆虽然有“可视性”,但始终是“无形”的,它通常附着于各种物质或者非物质载体,将他们作为媒介显性、保存和传递,本文所谈论的城市屋顶就是其有形的载体之一。
作为显性社会记忆的载体以及传播城市精神的媒介,它在这两个重要角色间相互转换,让过去的社会历史文化在新的时空里传达着新的社会意义,相互推动与促进。
(二)现代化城市精神是社会记忆的“隐形”载体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从内到外显现出的地域性群体精神。从外在表象来看,它是一种现代的社会风貌与映像;从内在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公众的群体性精神,这种精神气质由个人扩散到整体,又会由整体影响到个人,是一种周而复始的熏陶与渲染。当今的城市需要精神是因为人需要精神,人和城市需要用精神升华自身品格,可以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精神作为现代人们生存的精神养料,滋润它蓬勃发展的精神养分又是什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4),社会发展按照五个阶梯逐渐上升,前两个阶段是仅保证存活的生存需求,而后随着社会发展层次逐渐上升,社会群体已经从对生存的需求发展为提供精神寄托的强烈精神需求,社会矛盾开始向较高的精神层面转移。社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用其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社会矛盾注入一剂良药。以堪称国粹的中国京剧为例,看似“咿咿呀呀”的唱作腔调实则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中国多民族、多地域的社会现象相吻合,而且其艺术语言突破了地域限制,有着超乎想象的社会观看群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京剧艺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蓬勃,得到了最大空间的生存,反之,它对社会持续发展又存在反向推动作用,京剧作为物质操作表述精神的典型,联系着社会的物质与精神,为现代化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
谈论以京剧为代表的一系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但我们需要知道,社会不是无缘故的发展,城市也不是无木之本,更不是博物馆,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会面临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对于它们,不能掩耳盗铃、只能直面。中国历史悠久,发展到现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怎样做才是对其最有利的?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所谓的最优解,但是却有着一定的规律。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对于空间、事物的精神体验以“悟”道,却忽略了其存在的客观规律。色彩、尤其是依附于实体的城市内部各项色彩,就是在新的时期被人们所忽略的一项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实体,本文所探讨的城市屋顶色彩就是之一。它“实”的一面将城市屋顶色彩与技术材料、社会政治等联系,“隐”的一面又超越了它的实体价值,将暗示、象征、回忆等触动人们心灵的因素揉搓进去,给社会注入艺术的灵魂,让其焕发全新城市精神风貌。将充满社会记忆的艺术色彩运用在城市精神的塑造上并不是独辟蹊径,只是它的思想更为人本,更“柔软”,能更好地与时空融合。
四、“公众参与”是构筑社会记忆的最佳选择
(一)从公众记忆到社会记忆
1.公众记忆的间接性缺失
社会记忆是靠各种动态与静态的社会历史活动所保留下来的。公众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群体活动,它将“无形”的社会记忆依托全新的记忆载体再次鲜活,发展成最为“落地”的、富有时代气质的社会记忆。公众记忆虽然有其强烈的主观性与个体性,但当其存在于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间,异中之同就表现在每个社会个体的记忆内容与方式,这种记忆的共同性最终形成了稳固的社会记忆,这就是公众活动与社会记忆之间的联系。
在人们形成的社会记忆背后,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活动都是与其所在背景的自然、人文、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它们的破坏与消失会造成不具有经历的公众对于其历史文化的篆刻或误读,导致真实历史记忆的变形或者中断。据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到2006年只剩下500条,而现在还剩多少已经不得而知了。社会历史文化的断裂不仅破坏了城市独有的精神特质,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均质化和趋同化,这种不可回转的破坏让跨时空的社会公众也不能再亲身体验,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永远的遗憾。
2.用色彩引导社会记忆
“红色的锡耶纳,黑与白的热亚那,灰色的巴黎,五彩缤纷的佛罗伦萨……金色的威尼斯。”用色彩构筑社会记忆与城市印象是很早就存在的,正如美国学者洛伊斯·斯文诺夫(Lois Swirnoff)所说:“色彩感觉,事实上,可能是一种文化最不被认知的,但最直接的、直观的信号。”众多的“社会记忆”是可以被构筑的,城市精神也是可以被预先设计的。并且,运用色彩、通过划分地域特点来吸引公众重复、亲自的社会实践,也是加强社会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
nlc202309040816
(二)交互式记忆是发展社会记忆的最好方法
心理学理论认为,要使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必须有注意地参与。这充分体现出有意识的参与对于记忆效果的影响。交互式记忆的原则就是公众本身的社会参与。城市记忆的载体与具体生动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因此,为了使人加强记忆,需要通过人亲自、重复、多样的对记忆载体进行社会实践。
交互式记忆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方式,即个人经历与公共仪式。个人经历要求社会个体对社会事件及遗存进行有目的的交流与感受,不自觉地在头脑中产生“存在感”与“新鲜感”,它的活动场所一般是社会个体日常生活和使用的,如图书馆、公共网站与论坛等,活动方式则是自觉的接受、交流、反馈等,社会个体对城市屋顶色彩的实践就是属于这种记忆方式,是具有非常大的可靠性和地域性的。公共仪式比起个人经历更具有社会效应,它通过社会公共活动潜在控制着社会公众的记忆倾向,并衍生出全新的社会意义。它的活动通常是国家典礼、国家公祭、重大节日、民间仪式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提升社会公众的接受度与信任度,是一种较为强势的记忆手段(图5)。
公众活动虽然结束,历史场景却在记忆中浮现萦绕。公众参与记忆的积极意义和深层价值就在于并没有让历史只停留在档案馆的分架上,也没有让它们只停留在历史重建和修补伤痕的作用上,而是启发性的以实体记忆的方式再现,强调“存在”,唤醒现实中人们的记忆。
五、中国社会记忆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记忆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记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感激和忠诚的作用,是联合社会共同体的纽带。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会如何记忆》中提到,社会记忆是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是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中能动发挥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制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发展社会记忆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变更是一个悠长的过程,社会记忆的存在使得社会历史能够顺利传承而不断裂,而社会记忆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它比历史档案等储存方式更加牢靠,其能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新的时代要发展社会记忆必须坚持人本思想,重视社会情感、精神的未来建设,通过呼唤起人们内心的社会情感刺激其活跃程度。这种呼唤与刺激在这里又要依托于之前谈论到的两个载体,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依托它们才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找到精神的家园,得到情感的归属,实现情感在之后社会生活中的无限延伸。
(二)社会记忆的绿色空间
1.社会记忆的生态化元素
让人感知到“生态”是当代中国社会记忆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这种生态不仅是物质环境上的生态,还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都是一种持久的、循序渐进的社会变迁。宏观层面,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定位绿色城市形象,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构筑公众参与体系,打造最理想化的人居生存环境,以实现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城市色彩、社会记忆与污染治理同步
对城市色彩、社会记忆的营造应与当下的污染治理同步。中国人共同所经历的雾霾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本明朗、光亮的城市,由于雾霾,变成了阴影中的城市,颜色不复存在,而且 这种受污染的社会记忆却正在渗透每一个中国人。因此,污染治理是首要,只有尽早改变这种城市现象,恢复色彩斑斓的城市,才能有一个绿色的社会记忆。
3.以色营城
人们首先要生存,然后要生活,要多姿多彩的生活。当城市色彩标准与生态与文化相结合,也能打造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空间。城市总体色彩面貌要符合城市色彩类型规律。使城市外部空间好似从大地生长,让城市“生态”与地理环境水乳交融。由此,将城市各项色彩作为城市整体的视觉呈现,既让人感知到生态,又呈现文化的多样性。
结 论
通过探讨城市屋顶色彩这个实体物质的物质、文化属性,揭示了其与社会记忆的内在联系,引申出社会记忆这个中心话题。强调社会记忆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乌托邦,它依靠社会实体及感受为基础,要求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从观察社会转换为改造社会,进而呼唤起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等意识,并对社会记忆的现代化表现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社会记忆奇妙而又复杂,笔者结合设计社会学与色彩学相关理论对城市屋顶色彩与社会记忆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尝试与探索,尚有待于其他学者进行更为持久和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立新.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朱蓉,吴尧.城市·记忆·形态 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王京红.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王文新.泉城色彩——塑造赏心悦目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5]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5).
[6]熊文华.色彩的社会属性及其情态化过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7]薛亚利.庆典: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2).
[8]屈盛瑞,尚长荣,陈勤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融汇[J].上海城市管理,2011(4).
[9]郭景萍.社会记忆: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J].学习与实践,2006(10).
[10]李宇鹏.北京胡同的变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1]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D].浙江大学,2014.
[12]李坤.近现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D].吉林大学,2009.
【中国城市管理的研究】推荐阅读: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12-13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06-06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10-28
中国城市地铁规划排名11-15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单12-17
中国商标发展十大最佳城市10-01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点12-15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06-08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划分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