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鲜》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明文《鲜》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0篇)

说明文《鲜》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成。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辞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火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5、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甜、酸、苦、辣、成“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7、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参考答案:

5、C(其余各项答非所问)

6、C(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鲜”的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的认识m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D项“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2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摘自《人民日报》5月26日,有改动)

1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瘦肉精”。 示例: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意思相近即可)

19. 示例1:列数据。如:“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产经营高度分散。

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

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 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都是因为这一情节而水到渠成的。这一情节在发展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展示人物思想的转变,最终表现一个积极的社会主题提供了契机。

【参考答案】 ①情节方面: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节。②人物方面: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6分)

(3)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小麦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显示她性情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

【参考答案】① 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8分)

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7.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

8.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9.“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0.“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11.运用本文的观点,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字数在50字以上)

12.培根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列举一二。

参考答案:

6.面容之美

7.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8.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9.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10.美的形貌略

11.略

《四知》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故虽有名马。

C.暮夜无知者/京中有善口技者。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不能称前时之闻。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别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

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来,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弈》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一人专心致志(2)其名为银

(3)及其家穿井(4)其真无马邪

11、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

12、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

13、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0、(2分)(1)其中的(2)它的(3)他(4)难道

11、C

12、(1分)设问

13、(5分)

(1)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纪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 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 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 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者是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是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 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很有福气的狗,这无非就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 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经是不可能了。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在提醒着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去寄望于那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 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2.根据提示梳理情节。(6分)

“描述”点点→___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13.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语言。(9分)

(1)如果点点能够熬过这一个冬天。(加点词角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中“落泪”、“流泪”、“泣不成声”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一段文字是《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4分)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6分)梦见点点 泪别点点 回忆点点

13.(3分)朋友 因为它是极具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快乐”或“ 给予我人生的启迪”也可)

《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父亲坐在黑暗中

(美国)杰罗姆?魏德曼

父亲有个怪习惯,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有时我回家很晚,家里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进屋,在漆黑一团里脱衣上床。睡前我有上厨房喝一杯水的习惯。我赤脚走路,没有弄出任何声音。我进厨房的时候,差点给父亲绊了一跤。父亲穿着睡衣睡裤,正坐在厨房里的椅子上抽烟斗。

啊,是爸爸。我说。

啊,是你。

爸,您为什么不上床?

我就去。他说。

不过他还是坐在那儿。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发觉他还坐在那儿,吧嗒吧嗒抽烟斗。

①我在房间里读书,我听见母亲进屋就寝,听见弟弟上床,听见姐姐进来,卸妆梳洗,窸窸窣窣,她忙完后周围一片寂静。一会儿,我听见母亲跟父亲说晚安。我继续读书。过了一会儿,我口渴了,去厨房喝水。我差点儿又一次被父亲绊倒。

有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地使我吃一惊,我忘了他会坐在那里。

爸,你不睡觉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他回答。

那么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想象了所有可能情况。我家不富,但父亲为钱而犯愁时,是不会不声不响的。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身体,因为若身体不好,他也不会沉默寡言的。我们个个身强体壮。那么会不会是想念他的兄弟,会不会想他的父母亲?不过他们全死了。而且他也不会那样绞尽脑汁细想他们的。我说的绞尽脑汁细想,那不是真的,他不会冥思苦索。他看起来甚至从来不曾好好想过什么。他看上去显得太平和了,唯其太平和以致他不大冥思苦想什么。父亲的行为着实使我不安。

他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与黑暗为伴呢?是不是他的脑子不如从前一样管用了?他看起来甚至并不比五年前更老。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人们都说他保养得很好。尽管如此他却在深更半夜独自坐在黑暗里,抽烟想心事,眼睛眨都不眨,盯视前方。

终于,我生气了。

爸爸,出了什么事情?

没事,儿子。什么事情也没有。

但是这次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么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冥思苦想到深更半夜?

儿子,那是休息。我喜欢。

我无言以对。明天他还会坐在那儿的。我还会被困扰的。

呵,爸,您想些什么呢?什么事情使您烦恼昵?您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事情使我烦恼。我很好。那真是休息。就那么回事。去睡觉吧,孩子。夜已深。屋外街道阒寂无声,屋内一团漆黑。我轻轻地上楼,楼梯吱吱发出声响。

我脱下衣服,然后又发现自己有点口渴。我赤脚走到厨房间。到之前我就知道父亲准在那儿。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他没有听见我进来。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②万籁俱寂。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口渴使我从沉迷中醒来。我轻松愉快地走进厨房。

喂,爸爸。我说。

啊,儿子。他说。他的声调很低,声似梦中呢喃。他并未移动身子,也未停止聚精会神的凝视。我找不到水龙头。窗外路灯的暗淡光影只是使屋里显得更暗。我够着了屋中央的一条灯绳。我拉亮了灯。

父亲身子一阵痉挛,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爸,出了什么事?我问。

没事,他说,我不喜欢光亮。

我把灯关上了。我慢慢地喝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为什么你不上床?为什么你这么晚了还坐在这?

这样对我挺好,他说,我不习惯光亮。我做小孩子那阵在欧洲,那时我们没有照明灯。

我的心里跳了一下,我快活得连气都屏住了。我想我明白了。我想起了父亲少年时代在奥地利的故事。我看见房梁很宽的那种小吃店,我祖父呆在栅栏后面。天已晚,顾客散尽,而父亲也打开了盹。我看见那张烧着煤块的睡炕,火苗呼呼窜动着。那间屋子已很暗,且变得愈来愈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蹲伏在一堆放在一个大壁炉旁边的嫩树枝上,他被照亮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呆望着炉里的灰烬。那个男孩儿就是我的父亲。

我想起了我静静地立在门边注视着父亲时所感受的那些愉快时刻。

爸,您的意思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您坐在黑暗里只是因为您喜欢吗?我发现,我要压抑声调中不断增加的快乐似乎挺难。

当然是呵,我不能在灯光底下想事。父亲说。

我放下了玻璃杯,转身回房间时对父亲说:晚安,爸爸。

晚安!父亲回应。

不多久我又回来了。爸爸,您想些什么呢?我又问。

他的声调似从远方传来。声音很轻,且是老调重复。没什么,他说得很柔和,没什么要紧事。

(选自《外国超级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朱佳良译。有删改)

小题1:面对父亲坐在黑暗中这一行为,我经历了哪些情感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小说画线①处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②处划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

小题5: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父亲坐在黑暗中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父亲几小时坐在黑暗中抽烟和沉思,让我感到惊讶和不解。

②几次询问,几次催促,父亲依然故我,这让我感到不安与担忧。

③我决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但却不能真正明白父亲,这让我很生气与困扰。

④最后,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这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或愉快)。(每点1分)

小题1:(1)特点:属于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听觉描写家人依次就寝的情况。(写出一点即可,1分)

(2)作用:(内容方面)烘托夜深人静(1分)突出父亲坐在黑暗里的习惯(1分)(结构方面)为下文我的担忧询问做铺垫。(1分)

小题1: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营造出宁静、美妙而迷人的意境(答氛围也算对);暗示情节将出现转机,或者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烘托我轻松愉快的心情。(3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1:通过侧面描写:写出父亲身体健康;神志清楚;外表平静、快乐、没有忧虑;(1分,意思对即可)从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苍老孤独、慈祥温和(1分,写出1点即可)同时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可以看出父亲向往宁静、喜爱回忆、内心充满无人理解的孤独(1分,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示例: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沉思;年老的父亲更喜欢活在对往日的回忆里;父亲到了晚年,进入一种宁静、孤寂、落寞的老年生存状态;年老的父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人很难理解;我们要给予老人关心、理解和尊重。(3分,写出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1:根据情节的变化,理解我情感的变化过程,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明确侧面描写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组织。

小题1:观察语句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在内容上是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

小题1:学生能结合小说的描写手法来谈,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总结人物性格合理即可。

《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文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无与我事。”又有医者,称善外科,一裨将①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②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③在膜内须急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家犹我之脚也镞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遣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注释】①裨将:在古代指副将。②并州剪:剪刀名。古时并州所产剪刀,以锋利著称。③镞(zú):箭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里中有病脚疮者 (2)延使治 (3)跪而请谢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

【小题3】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停顿处用“∕”隔开。(2分)

脚 入 邻 家 犹 我 之 脚 也 镞 在 膜 内 然 亦 医 者 之 事 也。

【小题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1)患病、生病 (2)邀请 (3)告辞、辞别

【小题1】这样,疼痛哪能停止,责任哪能推诿呢?

【小题1】脚 入 邻 家∕ 犹 我 之 脚 也∕ 镞 在 膜 内∕然 亦 医 者 之 事 也。

上一篇:“中国梦”思想汇报(2000字)下一篇:营养与食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