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学教案(精选7篇)
(1)狭义的食用菌:指可供食用的,子实体硕大的大型真菌。
(2)广义的食用菌:不仅指大型真菌,还包括被食品工业利用于酿造的丝状真菌和酵母菌。食用蕈(音:xun)菌---edible macrofungi
2.食用菌产业的特点
(1.食用菌产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
(2.食用菌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3.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力可就地转移的产业
(4.食用菌产业是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
(5.食用菌产业是小康社会的健康食品产业
(6.食用菌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增长型产业
1.真菌的六大特征
(1)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产生孢子(3)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一般能进行有性或/和无性繁殖(5)常有茂盛的分枝的丝状营养体(6)典型的具有几丁质的细胞壁
真菌丝状的管状细胞称之为菌丝(hyphae),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之为菌丝体(mycelium, 复数mycelia)。
菌丝体生长到一定时期,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称之为子实体。
真菌组织体的类型:1.菌核2.子座3.菌索
接合孢子(Zygospore):由同型配子囊相互接触交配,在结合处形成的有性孢子。
担孢子:由双核菌丝中两个细胞核经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顶端4个小梗上各着生一个担孢子
冬虫夏草人工培养的困难:1.菌种分离(难)与纯培养(慢);2.寄主绿草蝙蝠蛾培养困难;
3.菌种接种感染困难
4.虫体形成菌核,长出子座的环境条件难以控制
菌种(Spawn):经人工纯培养 和扩大繁殖,能应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菌种的涵义:
1.菌种的功能和作用类似于农作物的种子
2.菌种是无性繁殖的产物,可以在不同培养基或培养料中培养
3.菌种不仅包括菌丝体,还包括培养基质.4.微生物学定义的菌种:是指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野生菌株或栽培品种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食用菌菌种是指生长在特定培养基质上的栽培品种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菌种分级:一级菌种(culture):又称为试管种或母种,一般是将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基或完全培养基(CYM)装在试管中培养菌丝
二级菌种(pre-culture):又称原种,一般是将天然培养料(木屑玉米粉棉籽壳等)为主料配制培养基,通常装在玻璃瓶中,也可以装在塑料袋中培养菌丝.三级菌种(spawn):又称栽培种,配制方法与二级菌种相同,通常是在二级菌种基础上为了扩大菌丝量而进行培养,培养料装在塑料袋中,供栽培用.菌种扩大繁殖的过程与数量
1支试管保藏菌种扩大繁殖50支菌种(一级菌种)15瓶/袋(二级菌种)50-100瓶/袋(三级菌种)50-100袋(栽培袋)
灭菌(sterilization):在一定范围内彻底杀灭培养料及其容器内的一切微生物
消毒(disinfection):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灭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或基质表面部分微生物的措施。也称简易非彻底的灭菌。
常用的灭菌方法: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
物理灭菌:指用高热、辐射、过滤等物理手段彻底灭除一切微生物的方法。
(1)在食用菌科研和生产中,对培养基、工作衣等常用高压蒸气灭菌(121°C以上,30分钟以上);
(2)对金属接种工具采用灼烧灭菌(酒精灯上灼烧;)
(3)玻璃器皿采用干热灭菌(先包装,160-170 ℃,2小时)。
(4)对一些不耐高温、体积庞大的培养基和物品,常采用紫外线等辐射灭菌(紫外线照射15-3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后才能使用)。
(5)对热不稳定的生化药品如酶制剂、维生素的水溶液等,则采用过滤除菌(可以购买专用滤膜)。
2.化学灭菌
采用酸、碱、酚、醇、重金属、氧化还原剂、表面活性剂等化学药品,对器皿进行浸泡灭菌, 或者对空间进行熏蒸灭菌。
灭菌方法选择
1.固体培养基
一般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常压蒸汽灭菌。
2.液体培养基
(1)瓶装液体培养基的灭菌:采用高压或常压方法;
(2)发酵罐的液体培养基:采用通高压蒸汽在罐内直接灭菌;
(3)含热不稳定物质的液体培养基:采用过滤除菌法。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应注意什么?
1.适量加水2.合理摆放培养瓶(袋),留有足够空隙3.加热,排冷气4.控制在0.1-0.15Mpa/cm2,保持足够时间
5.断电,降温6.及时出锅
接种设备
(1)接种室(2)接种箱(3)超净工作台
菌种培养基配制原则
(一)因培养对象的不同需求配置
(二)保持适宜的pH范围
一般菇类:6.5-7 ;猴头:5-6;草菇:10-1
2(三)各培养基组分保持一定的C/N配比
例如:双孢菇C/N=33:1
(四)根据培养目的选用相应的培养基
菌种制作中原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原料要新鲜、干燥2.原料的质量要符合要求
3、原料的质地、粒径要适宜
4、原料中应不含有害物质
香菇氨基酸种类齐全 抗佝偻病的食物之一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所谓变温结实性,是指香菇等食用菌在出菇期间,需要一定的昼夜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的特性。
代料栽培优点
原料:来源丰富,廉价易得,变废为宝
周期:时间短,产量高,效益好
生产:集约化生产,城乡均可种植
袋料栽培工艺流程:准备菌种→培养料选择及处理→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转色管理→催蕾→出菇管理→采收→养菌补水管理
高温烧菌:指菌丝生产期温度持续偏高,导致菌丝活力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地栽香菇的关键技术:
1.棚室遮荫或保温2.整地开沟起垄3.脱袋平摆或不脱袋斜摆
4.惊蕈(拍袋)5.沟渠灌水或补水6.注意地面消毒杀虫
出菇管理
(1)脱袋出菇管理(鲜香菇)
秋菇:11-12月份,天气干燥,以喷水管理为主,同时调温、调湿。
冬菇 : 12月底以后,长江流域气温骤降,直至2月,气温常在10 ℃以下,但香菇子实体较耐低温,加上风大干燥等条件,是培养花菇厚菇的适宜季节。
具体方法是当菇蕾盖径≥2cm时,控制温度为8-18 ℃,空气湿度在70%以下,适当见光通风。
春菇:3-5月份,浸筒补水出菇,调温、保湿,培养优质菇。
(2)层架出菇管理(干香菇)
①补水催蕾:刺洞注水.昼夜温差刺激,适当透风见光
②开穴现蕾:沿小菇蕾周边割膜开穴
气温高于12℃时可遮阳,少通风等方法降温。
气温低于8℃时,可适当增温补湿,培育花菇。
黑木耳
生活史:担孢子萌发生长成单核菌丝,具有性亲和力的不同单核菌丝之间,经过性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不断生长发育,分化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产生大量的担孢子 生长条件
1、温度: 担孢子在22 ℃-32 ℃均能萌发,菌丝以22 ℃-32℃为最适宜,在5℃以下、38 ℃以上受到抑制。
2、水分和湿度:段木含水量为40%,栽培料为60%,3、光照 : 只有在光照强度为1000—12501x下,才有正常的黑褐色出现。
4、酸碱度:以pH5-6.5为最适宜。
5、氧气和二氧化碳:好气性真菌,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1%时生长受阻
段木栽培将适于种菇的树木(菇树)适时砍伐,经适当干燥后锯成段材,把人工培养的纯菌丝种接到段木上,然后将其集中堆放,适当遮阳,调温调湿,使菌丝体在段木中定植和生长发育,直到采摘。
黑木耳袋栽技术流程:拌料装袋灭菌菌丝培养刺孔,催耳出耳管理采收
金耳 子实体大型,呈脑状,基部与基质连时,外层胶质,金黄色或橙黄肉质近白色,基部色泽深呈黄褐色。
金针菇
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52-61天):接种发菌搔菌催蕾驯化抑制培育采收
搔菌:指菌丝培养结束时,常老菌种块去掉,并划破表面菌被,使菌丝断裂,这一操作即所谓搔菌.其目的是促进出菇.栽培过程
(一)拌料与装瓶
(二)灭菌与接种
(三)发菌管理
(四)搔菌
(五)催蕾
(六)驯化抑制
(七)出菇管理
(八)采收包装
出菇期管理要点
(1)当金针菇菇盖到达3-4mm时,包胶片(套筒);
(2)保持菇房处于黑暗条件,并可根据情况升温1-2℃,一般控制在6-7 ℃ ;
(3)包胶片后金针菇会出现不整齐,可以通过间断性光照控制整齐度;
(4)当菇盖过湿产生水渍状时,可增加通风量。
(5)经过10-15d,菌盖直径达到8mm.达到采收标准后进行采收
杏鲍菇栽培工艺流程
原料准备→拌料→堆制发酵 →装袋→ 灭菌→冷却→接种→ 发菌管理→催菇→出菇管理→采收
出菇管理措施:
----幼蕾期当原基分化到1-2cm小菇蕾时,松开袋口, 挽起袋口至高于料面2-3cm,露出菇蕾,适当疏蕾,汰劣留优,每袋留1-3朵;
----子实体生长期,保持8-20℃, 90%-95%的相对湿度,通风,氧气充足
灵芝段木熟料栽培工艺流程
砍树―剃枝皮―截段―木段修饰―装袋―蒸汽灭菌―冷却--接种―发菌―覆土--出芝管理―孢子收集-采收烘干。
出芝管理
当气温上升到18℃以上时,灵芝子实体便开始生长,子实体初期为棒状,黄色。应做好环境调控管理,保持温度在20~28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之间,根据土壤水分变化适时喷水保湿。
若1根段木上长出的子实体较多时,应去掉相邻的子实体(可嫁接到未长出子实体的菌袋上),留下一个健壮的子实体,这样可防止 子实体菌盖生长粘连而降低质量,并可提高单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材的编订与创新
经过3年多的摸索, 改变许多学校课程大纲、实验指导不变, 所用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基本一样的传统做法, 结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办学特点、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 本着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 自编实验教材, 其中收录了被称为“林间仙草”的灵芝、“山珍美味”的猴头菌、极具市场价值的蛹虫草等实验项目。它们迷人的观赏价值、丰富的营养价值、神奇的药效价值、诱人的开发价值,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1.2 实验项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实验项目内容的编排以菌种组织分离、一级种制备、二级种制备、三级种制备、液体菌种制备, 代表性菇类的栽培为主线,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能够系统地了解食用菌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重点掌握菌种的分离方法、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种类的栽培技术, 并能举一反三地在实践中应用。整个实验项目的安排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各个实验项目紧密衔接, 环环相扣, 承上启下, 基本上是采用上一次的实验结果开展下一次的实验课。例如, 以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为材料, 进行一级、二级、三级菌种的制备, 环环相套, 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每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相互联系, 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后一个实验要利用前一个实验的成果。前一次实验没有做或做得不好, 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 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们大多能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 缺课现象大为减少, 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刚开始学习食用菌时, 同学们对所做的实验不理解, 甚至怀疑, 而经过他们一步步的操作, 从最初试管里的一小段雪白的菌丝, 到最后这些瓶瓶罐罐真的能长出黑木耳、杏鲍菇、猴头等各种食用菌来, 很有成就感。这种系统、连贯的教学安排,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食用菌有了透彻地认识和理解。
1.3 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实验室里, 对于具体的实验项目, 不仅注重实验室操作的相关技能技术, 还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做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所在的新洲区徐古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华蘑菇之乡”的称号,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 周末或者蘑菇节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去参观规模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使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踊跃参加, 并在参观过程中积极思考, 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对菇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栽培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1.4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食用菌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 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技能。例如, 金针茹生料栽培及反季节栽培、鸡腿菇和姬松茸引种栽培实验等。这样教学内容充实了, 科研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信、生动形象, 学生听起来兴趣浓厚、记忆深刻, 从中受到启发, 也培养了其探索精神,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5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现有微生物、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把食用菌与食品交叉结合, 延伸了实验的内涵。学生利用发酵工程的知识技术制作猴头菇保健饮料。这种探索和改革除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食用菌实验的格局, 丰富了教学内容。
2 实验过程的改革
2.1 灵活安排实验教学过程
具体实验过程中, 灵活安排。比如, 栽培过程的原料准备需要提前处理;灭菌过程安排在课后进行, 三级种和栽培菌袋的接种安排在实验课的第2天课余时间进行。因此, 实际教学课时数远比4学时多。由于能够增加动手的机会, 学生对这样的安排也比较满意。
2.2 节能增效, 倡导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节约型实验室
食用菌实验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课程, 因为涉及到棉籽壳、木屑等固体料的灭菌, 需要灭菌2~5h。经过摸索, 把灭菌的温度一度一度的往上升, 时间一点一点的往下降, 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也节省了能源。在实验材料上, 大力推行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实验用过的菌袋粉碎, 曝晒, 用于发酵料的栽培, 将菌渣和新鲜棉籽壳混合配料, 这些举措增加了实验室的工作量, 增添了工作强度, 但大大降低了棉籽壳的用量, 每学期可节省棉籽壳1t左右。
3 培养目标的全新定位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服务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实用技术课程[2]。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操作技能, 让学生掌握菌种的分离和一级、二级、三级菌种的制备方法以及代表性菇类栽培的知识、技能和技术,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1 观察鉴别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能力。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前, 将上一次实验中失败的材料向学生展示, 引导学生对失败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找出失误的具体环节, 这样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 也容易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加以改进。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合格菌种和污染菌种的情况以及不同生产环节造成污染的典型菌袋,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配料、灭菌、接种、培养等4个环节造成污染的典型症状。通过举一反三, 反复实践, 学生对菌种质量的鉴别和控制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的科学习惯, 还增加了其学习兴趣。
3.2 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完成一个大的综合性作业,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 设计一个年产10万袋的菇场, 一个村、一个镇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或某种珍稀菇类栽培的可行性报告等, 要求学生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季节安排、生产菌种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来源、销售市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其中。
3.3 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开设常规性实验, 还要增加很多设计性、探索性实验 (如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探索性实验、食用菌新品种引种栽培实验等) , 使过去的“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变成“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3.4 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专业兴趣及科研兴趣浓, 继续学习的愿望强烈, 要升本或者考研, 对这类学生, 要侧重从知识上、专业上培养引导;有的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强, 思维活跃, 目标定位是就业或者创业, 对这类学生, 要侧重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能生存、能发展, 并且生存能力强, 发展空间大。
4 评价体系的改革
4.1 撰写实验报告的改革
摒弃传统的撰写实验报告的做法, 设计专用实验报告册, 引导学生科学地、专业地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改革的结果, 发现学生的实验报告像一本生产实践指导书一样有吸引力。课程结束的时候, 老师们按照学校的要求留下5本实验报告册存档, 但是, 同学却认为, 毕业的时候什么也可以丢, 但是这门课的实验报告一定得带走。有的同学还说, 要把这本实验报告带给自己的父母、亲戚, 鼓动他们创收创业。
4.2 考评实验成绩的改革
食用菌实验课程的成绩由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课前告知学生每个实验的评分标准, 讲明成绩与实验操作技术是否规范、实验结果的好坏直接挂钩。由于从菌种分离到各级菌种的制备乃至代表性菇类的栽培, 都是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操作, 因此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课, 尽可能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污染, 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绩。教师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综合性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定实验成绩。
5 结语
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素养的养成, 很多学生对食用菌、对微生物、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学与生产实际与社会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许多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食用菌的工作, 担任了单位的技术负责人, 还有的学生自主创业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大学生成为村官、利用专业知识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中。我国食用菌产业年产量超过1 200万吨, 产值达1 000亿元, 从业人员有1 800万人, 是我国农林业的一个重要产业。该产业需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在10万人以上, 每年需要新的专业人员要在1 000人以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大学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 因此在大学中开设食用菌专业课程并坚持教学改革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王贺祥.食用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今朝, 冉景盛.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2) :161-163.
[5]陈今朝, 冉景盛, 谭永忠.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213-215.
[6]毛永强.《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1) :210-211.
[7]刘斌.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菌物研究, 2006 (3) :87-90.
关键词:食用药用真菌;改革;“教-学-研”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144-02
Exploration of 'Teaching-Studying-Researching' Pattern in Course of Edible and Officinal Mushroon
Jing Ruiyong et al.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6,China)
Abstract:The course of edible and officinal mushroom is one of curriculum in very strong practicalness. In this course,basic theory,basic skil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of edible and officinal mushroom were instructed. The pattern of 'Teaching-Studying-Researching' contain close 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studying,studying and researching,teaching and researching,were better applied in this course. This patter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in edible and officinal mushroom.
Key words:Edible and officinal mushroom;Innovation;'Teaching-studying-researching'
食用菌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性强的人才。《食用药用真菌》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以来生物技术专业设定的专业选修课,2009年,我们对该课程在教学、实践及考核措施进行了探索,理论课的内容编排及教学手段多样化进行,实验课安排综合性大实验,考核采用实践所占大比例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1]。随着食用菌市场的发展与进步,《食用药用真菌》课程改革也应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对《食用药用真菌》课程进行了“教-学-研”模式进行探索,即传授与学习并进,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传授与科研并进等。现将近年来教学改革效果加以总结,以供培养优秀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参考。
1 知识传授与学习并进
传授主要指任课老师对学生在上下课期间与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食用药用真菌的知识的传递,学生利用相关专业网站的学习资源结合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共同凝练解决方法、方案。通过小组讨论、换位式教学就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放大后进行剖析,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某一知识点了解比较深入,并利用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以及微生物生理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任课老师也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拓展知识面,摆脱思维定势的陈旧思想。比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进行黑木耳的品质鉴定;如何判断液体菌株的质量好坏;如何快速发酵性能良好的液体菌种等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查阅的资料也较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主动讲授给同学们,提高学生主动性,使其有成就感,同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加深知识关联性。
2 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
一般实验课程的开设主要在课程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安排,本课程采用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如食用菌形态学鉴定与菌种的分离,在理论课程讲授完后,课后安排食用菌形态观察实验,并对菌种如何的分离纯化进行探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在讲授液体菌种的发酵时,课后则安排学生进行液体菌种的发酵实验,在液体菌种的发酵过程中如何提高菌丝生物量让学生进行讨论,让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研究,巩固所学知识;在讲授食用菌栽培时,课后安排学生进行食用菌接种与发菌。使食用菌生产全过程在理论学习与实验紧密结合,学习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达到“理实一体化”[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知识传授与科研并进
首先在课程安排上我们教学计划已经将生物技术专业课调整到大三下学期课程,避免了学生因找工作或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保证了学生在学习食用药用真菌课程上时间充足。其次,生物技术系实验室是开放实验室,在实验课与理论课讲授过程中,针对某些感兴趣的同学欲设计或验证相关实验,我们安排实验材料,供学生在食用菌科研方面进行了解,如食用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食用菌多糖的提取;食用菌在不同基质的生长速率等,这在模块化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4]。同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聘请食用菌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共同探讨,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企业需要的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标准,达到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实用性人才。关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5],正在联系相关食用菌生产厂家实施,若能利用暑期专业实习,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食用药用真菌课程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方面已进行了调整,我们对《食用药用真菌》课程初步进行了“教-学-研”模式的初探,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生对食用菌市场发展有所了解,并有毕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食用菌生产一线,初步取得一些成效。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新的方法及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荆瑞勇,王丽艳,王彦杰,等.《食用药用真菌》教学改革与探索[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220-221.
[2]洪艳华,张美萍,郭晓红,等.食用菌栽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2)115-117.
[3]王翾,符虎刚,钟松林,等.《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4,34(4):109-113.
[4]王艳婕,赵现方,王振河.模块化教学在食用菌栽培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12):102-104.
[5]李丹,王宇.如何加快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发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53-254.
第一节
平菇栽培
一、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有多种栽培方式。
1.依栽培原料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①生料栽培:栽培原料不需灭菌直接装袋接种;②发酵料栽培:栽培原料不需灭菌,但经过建堆发酵后装袋接种;③熟料栽培:栽培原料经过灭菌后装袋接种。
2.依装料方式不同,主要有①袋料栽培:将料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培养;②畦床栽培:将栽培料铺成畦床状进行接种培养。
3.依出菇方式不同,主要有①室内栽培:在室内将菌袋垛成菌墙进行出菇;②室外半地下土温室栽培:在室外大棚(外半地下土温室)将菌袋垛成菌墙进行出菇。
但以半地下土温室栽培方式效果最好,也比较简单易行。这种方式,已被广大菇农普遍采用。半地下土温室内,昼夜温差比较大,菌丝体生理成熟以后很快就会在袋口内产生菇蕾,容易出菇,并且在低温季节栽培平菇,病虫危害轻,杂菌污染率低,高产稳产性能好,菇体盖大、盖厚,柄短,色质好,质量高。
栽培季节为春、秋两季,一般多为秋季8~10月份进行栽培,因秋季栽培出菇时间较长,可延长到昱年春季。
管理措施:
(一)发菌管理
袋栽平菇在温室内具有保温性能好,发菌快等特点,但若管理不当,易造成杂菌感染和烧菌。正如菇农们说的:“能否成功在发菌,产量高低在管理。”因此搞好发菌期管理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必须把菌袋放在20~25℃,空气湿度在65%~75%的条件下发菌。气温低时,菌袋可堆高5~7层;气温高时,可堆高2层或单个摆放。菌袋总体积应掌握在有效空间的20%左右。10天翻一次菌袋,翻袋时应注意把上下层翻到中间,中间的放到上下层,同时要将每个菌袋翻转180度。如菌袋内温度上升到35℃,则要及时翻袋,并同时打开门窗通风散热,以防烧菌。精心管理25~30天即可发好菌丝,其标准:一拍即响,菌丝浓白,手掰成块,大多出现菇蕾。
(二)出菇管理
将菌袋两头松开,适量通风,以供给菇蕾新鲜空气,并每天向地面、墙壁、空间喷少量雾状水,温度应保持在85%~90%。温度低时,子实体易干,损失料内水分,影响出菇产量。湿度过大,子实体易腐烂,喷水时切记不要直接喷洒在子实体上面。随着菇体的生长,要适当加大通风量。
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产量:
1、温差刺激法
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的温差刺激,可促使出菇提早,子实体发良整齐。方法是:白天盖膜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过降温,加大温差,并结合高温浇水诱导出菇。
2、高温刺激法
先将菌床(或菌袋)敝开干燥1~2天,然后连续进行重喷水,使菌面上有大量的积水存在,让菌床(或菌块)慢慢吸收,每天喷水2~3次,连续2~3天,在此期间,一般可敝膜通风。菌床表层培养基含水量以手握有水滴下时为适宜,最后用棉布吸干料面上的积水,盖上地膜保温,几天后便可现蕾。采取高湿刺激法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菌丝体必须吃透整个培养基,而且必须达到生理成熟,主要标志为吐黄水、结菌膜、菌丝体略呈黄褐色,甚至出现个别菇蕾,二是培养基结块要好,不能过于松散。
3、光照诱导法
菇房种植平菇,子实体在形成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平菇播种后宜在黑暗条件下发菌,待菌丝发好后再曝光可诱导出菇。
在缺少光照时,可用电灯上光代替,也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4、覆土出菇
采完头潮菇后,清除老菌皮,脱去塑料袋,把菌袋切成两段,截面朝上放入深40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坑内。菌块间的空隙用营养土填实,用1%的复合肥、1%的磷酸二氢钾、0.5%的尿素、97%的水配成营养液浇入菌块通气孔内,并浇透土壤,达到存水不渗为宜。然后盖上薄膜和草帘,保温保湿。菌丝恢复生长后,又可长出新菇蕾。采完二潮菇后,补充营养液和水分,盖薄膜和草帘,还可收3~4潮菇。玉米芯栽平菇生物转化率一般在180%以上。
二、病虫害防治
随着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周年化生产的发展,食用菌病虫也日趋严重。危害平菇的杂菌主要有绿霉、毛霉、曲霉、根霉、细菌、病毒病、细菌性褐斑病、黄斑病等,主要以防治绿霉和黄斑病。
绿霉是侵害食用菌最严重的一种杂菌,凡是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均适宜绿霉菌丝的生长。平菇在培养料中灭菌不严格、接种时消毒不严格、出菇期环境卫生差,均能产生绿霉。
绿霉侵入到培养料和菌丝及菇体内严重时即报废。防治方法:
1、培养基内水份控制在60~65%,过高水份极易引发木霉;
2、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无废料和污染料堆积。保持出菇场所的卫生,菇棚保持通风,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浇水次数,防止菌棒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出菇,应干湿交替,菌棒应有较低的湿度环境养菌和转潮期;
3、及时采菇、摘除残菇、断根和病菇,清除污染菌棒;
4、用绿霉净注射绿霉处或用立信菌王或用菌绝杀注射。其它病害的防治与防治绿霉的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只有用药有所选择。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对工具和手要用酒精或高锰酸钾严格消毒。
主要虫害有:多菌蚊(又称菇蚊或菇蛆)、瘿蚊、粪蚊、蚤蝇、果蝇、家蝇、食丝谷蛾、夜蛾、螨虫、线虫。
它们主要在秋季的11~12月,春季3~6月是繁殖的高峰期,在温度适宜情况下,卵期5~7天,幼虫期10~15天,它们在料中取食、产卵、孵化,繁殖率极强,对平菇生产危害极大。
防治方法:
1、清除周围杂草、垃圾,保持菇棚周围环境卫生;
2、清除废料,远离菇棚;
3、用菇虫净、阿维菌素、菇净、杀虫源、敌菇虫、高效氯氰菊酯喷洒或注射
第二节 双孢蘑菇栽培
一、双孢蘑菇的生活条件
双孢蘑菇的生活条件包括营养条件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而蘑菇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要
求的生活条件又有所差异。
1.营养
营养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丰富而合理的营养条件下,蘑菇才能优质高产。双孢蘑菇营养中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类物质。
双孢蘑菇能利用的碳源很广,各种单糖,双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等。单糖类可直接被菌丝吸收利用,复杂的多糖类需经微生物发酵,分解为简单糖类才能被吸收。双孢蘑菇可利用有机态氮(氨基酸、蛋白胨等)和铵态氮,而不能利用硝态氮。复杂的蛋白质也不能直接吸收,必须转化为简单有机氮此物后,才可作为氮源利用。
双孢蘑菇生长不但要求丰富的碳源和氮源,而且要求两者的配合比例恰当,即有适宜的碳、氮比(C/N)。实践证明,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宜的碳、氮比(C/N为30~33 :1),因此,堆肥最初的C/N要按30~33 :1进行调制,经堆制发酵后由于有机碳化物分解放出C02,使C/N比下降,发酵好的培养料C/N约为17~18:1,正适于蘑菇生长的要求。
双孢蘑菇所需的无机盐营养种类很多,其中有大量元素磷、钾、钙、镁、铁。也有微量元素铜、锌、钼、硼、钴等。
除以上主要营养成分外,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还需生长素类物质,如维生素、刺激素等。试验证明,维生素B1,ɑ一萘乙酸,三十烷醇都有刺激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作用。
微量元素和生长素类物质,虽是蘑菇生长不可缺的物质,但因需要量极少,在培养料主辅料中的含量即可满足需要,不必另外添加。
在双孢蘑菇栽培中,常以作物秸秆、壳皮、畜禽粪等富含纤维素质为碳源,由麸皮、米糠、玉米粉和饼粉、尿素等提供氮源,添加的石膏、碳酸钙、磷肥等以满足各种无机盐营养。
2.环境条件
影响蘑菇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通气、光线和pH值。
(1)温度
温度是最活跃的影响因素,但蘑菇不同品种和菌株,不同发育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范围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论,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温度偏高,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6~34℃,最适生长温度24~26℃。因品种温型不同,最适温度有所不同。温度偏高,菌丝生长快,但菌丝稀疏、细弱,易早衰。在培养菌种过程中,若温度过高,出现菌丝吐黄水现象。但温度也不能太低,低于3℃菌丝便不能生长。10℃左右菌丝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菌龄不一致。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菌丝长速适中、健壮、生活力强。
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6~24℃,以13~16℃最适宜(温型不同有一定差异)。温度高于18℃子实体生长快、出菇密,但朵型小,组织松软,柄细而长,易开伞。温度低于12℃,子实体生长慢、出菇少、个体大、质量好、但产量低。温度低于5℃子实体便不能形成。
担孢子萌发温度18~27℃,以20—24℃最适宜。
(2)水分和湿度
水分指培养料的含水量和覆土中的含水量,而湿度是3 指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宜,若低于50%,菌丝常因水分供应不足而生长缓慢,菌丝稀疏、纤细。子实体也因得不到足够水分而形成困难。若培养料含水量过大,导致通气不良,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能正常生长,并易感染病虫害。
菌丝生长阶段要求环境空气适当干燥,空气湿度75%左右。超过80%,易感染杂菌。子实体发生和生长要求适宜湿度80%~90%。湿度长期超过95%可引起菌盖上积水,易发生斑点病。若湿度低于70%,菌盖上会产生鳞片状翻起,菌柄细长而中空。低于50%停止出菇,原有幼菇也会因干燥而枯死。
(3)通气
双孢蘑菇是好气性菌,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都要通气良好。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特别敏感。菌丝生长期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1%~0.3%;菌蕾形成和于实体生长期,二氧化碳浓度0.06%一0.2%。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4%时,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菌盖小,菌柄长,易开伞。二氧化碳浓度达0.5%时,出菇停止。因此,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菇房空气流通而清新。
(4)光线
双孢蘑菇与其他菇类不同,它整个生活周期都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健壮浓密,子实体朵大,洁白,肉肥嫩,菇形美观。而在有光条件下,尤其强。
影响后发酵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培养料含水量、氧气等。温度是后发酵过程中的首要因子,必须设法达到所要求的温度,以培养料的温度为标准。由于后发酵需消耗和散失较多的水分,故培养料含水量应较高,为70%左右,在前发酵最后一次翻堆时调节。用蒸汽加热,培养料含水量为71%~73%,后发酵结束时其含水量为67%~71%。采用室内炭火直接加温法,后发酵时培养料含水量应为70%~72%;采用炭火及蒸汽加温法,则料含水量宜为65%~68%;采用塑料棚保温法,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宜。
后发酵中料内的有益微生物一般好氧,室内应有空气,因此后发酵时期应适当开启门窗或敞开薄膜通风,以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抑制厌氧细菌繁殖,制成有选择性的培养料。
后发酵的关键措施是加温和控温。将经过前发酵的培养料调节到一定温度后,搬入室内,然后通入蒸汽,进行加温和控温。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在生产上进行后发酵的加温方法,炉火烧旺后将门窗紧闭密封,使温度逐渐上升。达到60℃时维持6~8h,然后拿掉部分炉子并适当开窗,将温度降到48~53℃,保持4~6天。每天在高温时进行2~3次通风换气,每次10~15min。通风换气避免了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有害气体过多,影响发酵。露天式后发酵是利用堆肥在完成前发酵后,再建后发酵堆。建堆时,在料堆底部中心建一道通气小道,料堆上面用草片覆盖,夜间、雨天再在料堆顶部加盖塑料薄膜,其内用竹片支撑,使其与料面有15-20cm的距离。在建堆的第二天,料的中心温度达的60~65℃,保持2h,揭开覆被草片,并在料上按15cm×15cm距离,打一个直径5cm的小孔,用来掌握通气量,以便调节温度,使温度维持在5℃左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体会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学到很多东西; 2.感受学习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行为目标:
懂得在学习中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情感目标:
懂得知识、学问永远属于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获取更多知识和本领,将来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的多种途径和方法。2.难点: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3.关键:培养学生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三、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彩纸、针线、扣子、布块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让学生唱一支歌。
2.提问:你们刚才所唱的歌是向谁学的? 板书课题:向“谁”学
(二)讨论明理
1.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课外你都学到了些什么?都是向谁学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在课外学到了很多知识,除了想他人学习一位,还有很多途径让我们学到知识。
2、观察课文插图,学生说说他们从什么途径去学习的?
3教师小结:我们大多是向别人学习,也从电视、电脑和书本上学到了东西,这是我们学习的一般途径。
4、课件出示第31页方框中的内容,一起读读。
师:还可以后面省略了,你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途径获得知识,学到本领和懂
得道理呢?
5、教师间书上的几幅插图出示在课件上,看看他们是从什么途径学习的?全班学生交流,动手做一做,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我们主要的学习途径。
6、课件出示第32页方框中的内容,一起读读。
(三)体验学习
1、让学生折一个纸飞机,每个小组里选出一个折得最好的向大家展示、2、现场试飞比赛。学生评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说说理由。
3、各组向组内的代表学学折他的飞机。说说你是怎么学的。
(四)深化导行
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结合插图,想一想、说一说,该学生么,不该学什么、(五)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们懂得了什么?(教师板书: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学到很多东西、)
2、齐声朗读板书的内容、(六)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课后学学做做。
小结:在课后,全班同学应多做学习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学会更多的东西。板书设计:
向“谁”学
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学到很多东西
设计意图:
(1)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说说自己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是怎样学到的,为导入新课作了铺垫。在学生中掀起向“谁”学,怎样学才能获得更多知识的议题,激发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2)通过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讨,互相交流,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丰富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了学习的经验,知道我们身边的“老师”可真不少,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电脑、周围的人„„都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只要我们主动学习,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问无处不在,“老师”就在身边,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3)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想别人是怎样折纸飞机的,然后动手操作学折,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形成,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为将来能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宁阳实验高中
吴爱玲
课题:学毛线编织
(一)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法: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具:棒针、钩针、毛线(保证每个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毛线编织的工具和材料
2、至少学会一种棒针起头的方法
3、学会一种钩针起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动手练习棒针起头的方法
2、动手练习钩针起头的方法
3、通过组内、组间相互合作实现相互提高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合作交流的意义
2、体会学到东西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1、两种棒针起头的方法
2、一种钩针起头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生动手练习棒针起头的方法
2、学生动手练习钩针起头的方法 教学关键点:
让学生看清每一步操作的具体做法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大家共同欣赏几个毛线编织的作品(多媒体展示作品图片,然后拿出两个实物作品)。看完这些作品以后,大家想不想学用毛线编织一些作品? 新课进行:
毛线编织,狭义上指手工工艺的毛线编织。毛线编织的衣物具有保温性好、伸缩性较大、穿着舒适暖和等优点,深受人们喜欢;毛线编织的工艺品美观、可爱,也深受人们喜爱。
一、毛线编织的工具和材料(结合实物简单介绍)
1、编织工具
毛线编织的工具主要是棒针或钩针。棒针一般用金属、竹子、塑料等材料加工制成。按粗细可分为细棒针、粗棒针、中粗棒针三种。按外形分,有直形针和环形针,有的一端呈尖形,有的两端呈尖形。钩针一般为金属钩针,规格也较多。
2、编织材料
编织材料,按毛线的材质分,一般有纯毛线、混纺线、腈纶线三种;按毛线的粗细分,有针织线、细毛线、中粗线、棒针线四种;按毛线的颜色分,有单色线、花色线(包括多色混纺线、分段染色线)两种;按毛线的形态分,一般有直形线、圈圈线两种。
二、棒针编织起头的主要方法
1、挂线起头法
(教师先利用实物投影仪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操作;再让学生再分组合作练习,同时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学生也可通过视频再次学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具体步骤:
(1)先打一个活结,套在钩针上;
(2)左手拿套有活结的棒针,右手捏住线,在右手的食指上绕一下线;
(3)将针从右手食指的内侧线下由外向里把针穿入食指的线圈里;(4)右手食指弯曲,使线圈滑下,顺势紧一紧毛线,形成一扣;(5)按同样的方法,编织到需要的尺寸 练习:动手操作挂线起头法
展示: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功作品
2、单边起头法
(教师先利用实物投影仪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操作;再让学生再分组合作练习,同时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学生也可通过视频再次学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左手拿毛线、右手拿棒针单边起头法的步骤:(1)先将毛线放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上,其余三个手指自然弯曲;(2)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棒针,其余三个指头自然弯曲,将棒针穿入左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毛线下,稍微挑起;
(3)将棒针转向左手拇指外侧的毛线下,由外向里挑起后,棒针再转向左手食指内侧的毛线下,由外向里挑起;
(4)将挑起的线从左手拇指的毛线圈里挑出,左手拇指弯曲,使线圈滑下,顺势紧一紧毛线,形成一扣;(5)按同样的方法,编织到需要的尺寸 练习:动手操作单边起头法
展示: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功作品
三、钩针编织起头的主要方法
1、直线起头法
(教师先利用实物投影仪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操作;再让学生再分组合作练习,同时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学生也可通过视频再次学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1)直线起针也叫小辫针或锁针。一般是先打一个活结,套在钩针上;
(2)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钩针,中指自然依靠在钩针上,其余两指自然弯曲,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将钩针上的活结捏住,毛线绕一圈后挂在食指上;
(3)将钩针把挂在食指上的线绕一圈,然后将钩针向后拉,从活结里钩出线来,便钩完了一针;(4)用同样的方法钩织,直钩到所需的尺寸为止。练习:动手操作直线起头法
展示: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功作品
2、圆形起针法(学生知道有这种方法就可以了)圆形起针法是把第一针与最后一针连续成一个圆环。小结: 知识技能方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毛线编织的工具和材料,也已经掌握了棒针的挂线起头法、单边起头法和钩针的直线起头法。今天咱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棒针编织起头法的挂线起头法、单边起头法和钩针编织起头法的直线起头法 学生表现方面:
发奖鼓励学生的表现,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作业:
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荀子》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参省()()
知()明而行无过
须臾()()
跂()
彰()
生()非异
跬()步
骐骥()()
驽()马
锲()而不舍
镂()
螯()
蛇鳝()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把握文章脉络。
2、落实可以、中、暴、受绳、金、日、知、跂、疾、彰、假、绝、性等语言点,重点落实第一、二段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体会一、二段中的比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效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劝学
2、找出最能表达本文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落实第一、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及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第一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3、找出第二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四、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说明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例如:
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2、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第三段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3、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研读第三段
1、落实善、得、焉、无以等重点语言点,重点落实“无以”此固定用法及本段中定语后置的句子。
2、荀子在第三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又是如何运用的?
三、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古今异义
金就砺则利
輮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一词多义
绝
而
于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輮以为轮
五、拓展延伸
历年来高考涉及到本课的名句
1、(09山东)故不积跬步。
2、(09天津),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09福建)故木受绳则直。
4、(09福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5、(09全国I)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6、(09重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08广东)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8、(08山东)君子性非异也。
9、(08全国II)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
阅读欣赏-勤学故事
范仲淹“划粥断齑”
范仲淹小时候很爱读书,但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小屋里,弟弟又不懂事,戏耍吵闹,使他难以安宁,便去借住在一所庙里,以集中心思攻读。
由于家里穷,范仲淹只能吃粥充饥,每天一早熬一小锅稀粥,等粥冷凝后用刀切成四块,再切几根咸菜,早上和傍晚各取两块粥,和着咸菜填肚。这就是古人“划粥断齑”(齑,音跻,指切碎的腌菜)的勤学故事。
虽然吃得很苦,范仲淹的读书却非常用功,夜以继日,不浪费一寸光阴。深夜里困倦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刺激头脑,振作精神再读。
寒来暑往,一晃八年过去了,范仲淹天天过着“划粥断齑”的苦读生活。艰苦的环境,既使他磨练了意志,又获得了丰富的学问,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司马温公幼时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能背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宋]吕祖谦《吕氏私塾记》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哲宗朝任宰相,死后追封温国公,世称温公。
②下帷——“帷”是室内悬挂的帐幕。“下帷”是放下帐幕不朝室外看的意思,原本是西汉哲学家董仲舒的勤学故事,后来常用作闭门读书的代辞。
【食用菌学教案】推荐阅读:
有机食用菌05-25
04食用菌讲稿06-17
食用菌行业现状07-08
食用菌产业规划09-14
食用菌市场分析06-11
食用菌基本的知识06-16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09-18
王集镇食用菌发展情况09-18
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