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导游词改版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徐州导游词改版(精选5篇)

徐州导游词改版 篇1

博物馆坐落在云龙山北簏,距离市中心1.5公里,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承担着徐州地区的考古发掘、文物收藏、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任务。该馆创建于1960年,原址为清高宗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地址。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辟地扩建博物馆,1999年5月即竣工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由陈列楼、乾隆行宫、土山汉墓三大展区组成。陈列楼常设陈列有“古彭之宝”、“偶佣华彩”、“清式家具”、“邓永青捐赠明清书画” 等。其中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展,由“徐淮初曦”、“汉室遗珍”、“史河流韵”三个部分五个展厅组成。第一部分

徐淮初曦 主要陈列了徐淮大地出土的自新石器时代至秦代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铜器等120余件。其中有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器,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风格玉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器;另外,有邳州市九女墩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

大墩子遗址出土文物 大墩子遗址坐落在邳州四户镇境内,面积约5万平方米,距今有6000年历史,六十年代中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达到6.45米,遗址内容反映了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的情况,它揭示了江苏6000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

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主要有陶鼎、背壶、罐、杯等,展出的4件彩绘壶、盆、钵、鼎等,色彩以红、白、紫、黑、褐等几种颜色为主。制作方法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经普遍运用,纹饰有弦纹、乳钉纹、绳索纹等,彩纹有彩点、弧线、勾叶纹、波折纹等。展出的钵造型别致,尤其精美,口沿和腹部凃上紫色,再绘以白色栅纹,间绘一道白色弦纹,紫白相间。本展厅还展示了大量的骨、角、牙饰品与工具,如猪獠牙做成的束发器、骨梳、骨制雕花串珠等。其中,颇具特色的獐牙勾形器,以鹿角作柄,在柄的上部两侧刻有凹槽,两侧的凹槽内各嵌有一枚加工过的雄獐牙齿,作勾割工具使用。

另外,刘林遗址展出的文物与大汶口文化时期类似,主要有钵形陶鼎、三足陶、高足陶杯、觚形陶杯等。梁王城遗址展出的文物是薄胎黑陶,如觚形陶杯、直筒陶杯、菱角形陶杯等,而兽形足鼎、三足鼎等具有龙山文化的特征。新沂花厅遗址出土文物有瓦型足陶鼎,浅盘高足陶豆、双角背水壶等,同时展出了花厅遗址出土的玉器,如玉环、玉锥状器、玉串饰、玉佩饰等,其制作技术已相当精良,运用了磨光、单双面雕刻等方法。第二部分

汉室遗珍 包括三个展厅,中间一厅,两侧各一厅。第一展厅陈列铜、金银器等文物珍品150余件。第二展厅为“天工汉玉”展厅,展出徐州出土的玉器珍品130余件。第三展厅展出文物近百件。主要有古代青瓷、釉陶、漆陶、大型实用陶器、各种铁器和石器建筑构件等。第一展厅 【铜铺首】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铺首为衔环式样。兽面双目突出,双耳外撇,额似山尖型。整个兽面遍饰鳞形纹、三角纹、回形纹和麻点纹等。背面有两竖长方形。这种铺首尺寸较大,兽面威严,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应是楚王室门上的装饰。【银鉴】

银鉴下方下部刻有阴文篆书“宦眷尚浴银沐鉴容二石一斗五升重一钧十八斤十两第一”,记录了银鉴的具体用途、重量及容量,表明其是楚王及内眷沐浴用器。《说文》释曰“鉴,大盆也”,用于盛水,在铜镜未出现之前,古人常用鉴盛水映照容貌。此外,鉴还可以用来盛冰,以储存食物。《庄子 则阳》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由此可知,先秦时期,鉴就用作沐浴用器。这件银器用来盛沐浴用水的。【铜扁壶】

铜扁壶与银盆、铜鉴等沐浴用器同出,当属沐浴用器,是沐浴时用来舀水或往身上浇水用的。这件铜扁壶造型独特,与常见扁壶区别较大,很可能是楚国工匠吸收草原游牧文化因素设计制作的,这种扁壶也是楚国王室用器比较有特色的器物。

【金带扣】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两条形式相同的金扣腰带,腰带重叠放置,通长9.7厘米、宽6厘米,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中间由用丝带编缀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做成的花饰。两副带扣厚度和重量不同,但尺寸纹饰基本相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扣腰带是目前所见最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扣,带扣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带扣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宛朐侯埶(Yi)金印】

1994年簸箕山宛朐墓出土。金印出土于死者腰部,重127克。根据史书记载,刘为西汉楚元王第六子,汉高祖刘帮之侄,楚王刘戊的叔父。汉景帝时被封为宛朐侯。宛朐为古县名,故城在今山东荷泽西南,景帝时属济阴郡。公元前154年刘参与“七国之乱”,被平叛后宛朐国除。汉代对玺印的铸制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印钮的不同兽形来显示职位官阶。根据《汉官仪》记载,皇帝玉玺为螭虎钮,皇后玉玺为螭虎钮;诸侯王用黄金驼钮;列侯、丞相、太尉、大将军用黄金龟钮等。宛朐侯属于列侯位,所以使用龟钮印。汉印一般分为官印和私印。官印刻官职私印则刻使用者的名字。而这枚金印上刻宛朐侯四字,同时含官职和名字,比较少见,其应属于私印的一种,可能为了陪葬而专门铸制的。【人物画像镜】

1994年出士于市北郊簸箕山西汉刘蓺墓。镜面直径18.5厘米,镜的背面铸造了四组人物画像,每组均以博山纹相间隔。画像上有两人对语;有三人围坐:一人抚琴,一人手舞击节,一人聆听;旁边有两人擒虎、驯豹;另一人骑虎奔跑。整幅画面圆转自如,形象生动,是难得的一件精品。镶玉漆馆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原后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由棺体和馆盖两部分组成。从尺寸和出土情况看,该镶玉漆棺为外棺,其内还有一套彩绘漆木棺。彩绘漆木棺内放置包裹楚王尸体的金缕玉衣。如果把金缕玉衣看作是一幅亲尸的棺材,狮子山埋葬的这位楚王使用了三套棺材,符合礼制关于诸侯王三棺的规定。【金缕玉衣】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出土时三乱,编缀玉衣用的金丝被盗卖者抽走。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罩、左右脚罩等十余个部件组成,使用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鎏金铜架玉枕】

1991年楼山一号汉墓出土。玉枕由枕身和枕架组成。枕架青铜鎏金,由四个龙形器足和底座组成,龙身及龙尾相交铸于枕架底部,边框刻有纤细的卷云纹。枕体上的龙纹图案和枕架上的4条龙充满动感,枕身和枕架以铆钉固定,可以随时拆装。后楼山一号汉墓是北洞山楚王幕的培葬墓,墓主生前应具有较高的地位。【谷纹玉璧】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青白色,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璧正面布满谷纹,排列有序,背面无饰纹。这件玉璧虽然雕琢精细,但背面素面,属配戴玉璧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是楚王的敛尸玉璧,也可能是礼玉。【玉熊镇】

玉熊镇为青玉质,采用圆雕和局部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圆润洗炼,将熊刻画得生动传神。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白玉兮为镇”之句。王逸注“以白玉镇坐席也。”玉镇用于镇席,多以动物为摹仿对象。徐州出土的玉镇都为楚王御用,形体硕大,气势不凡。玉熊脖颈上戴有项圈,表明熊在当时可能是楚国王室驯养的宠物。【玉龙】

造型为单体龙,身体腾卷成“S”形,又称“S”形龙。该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实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这种形制的“S”形龙,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玉龙的形象逐渐脱离战国玉龙的多曲折造型,采用镂雕、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凹弧面多视点”技法,使玉龙在平面中显现出较强的立体感。西汉早期的玉龙着力于龙的力量、气势的表现、与西汉中期以后突出表现龙的温顺、静谧的艺术风格迥异。这件玉龙眼角处有一穿孔,表明它是配戴用玉。【龙凤纹玉璜】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该玉璜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璜中最精美的一件,玉质为新疆和田玉。璜体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蟠曲绕虬之龙,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两个兽面,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构思奇妙,工艺精湛。【玉佩】

1986年北洞山汉墓出土。该玉佩用透闪石制成,由于受沁,呈鸡骨白,上有黄白色包浆。玉佩正面透雕蟠绕三螭,左上部螭首张口瞠目伸出体外。玉佩上部正中雕一双面螭首,螭口即为佩挂时穿系之孔。背面也雕蟠绕虬曲的两螭,整体造型生动,刻镂精细。重仅18克。【玉戈】

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阑侧三穿,援及胡主体饰以浅浮雕的钩连云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螭虎。螭虎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而戈内两面纹样不同。戈内一面浅雕猛虎,另一面则浅雕朱雀纹饰,以玉制作戈,作为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但器形和装饰都较为简单。汉代玉戈罕见。这件玉戈属礼兵器,可能是楚王专门用作祭祀或出行的依仗用品。陶灶

西汉早期的灶呈长方形,上有两个火眼,上面放置釜及甑。东汉时期变为一个火眼,形状有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长方形多施釉,制作精美。

井 西汉的井较简单,作筒形,早期在外壁上饰乳钉纹,东汉时在井上放置辘轳。磨 在西汉时就有发现,西汉时多为方形磨,上放置磨扇,下有支架。东汉时期为圆形,与现在农村的基本相同。【仓】

主要流行于西汉早期,形式各样,主要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三种,往往绘制门窗斗拱图案。【汉代砚台】

砚台形制多样,西汉时期主要是圆形,东汉主要是长方形,上有研子,用于研墨,以土山汉墓石砚最为著名。

陶熏炉盖 这件驮篮山汉墓出土的炉盖为几何图案,上有小鸟而韩山出土的这件,为山间奔跑着的各种动物,形象生动。【汉代瓦当】

产生于西周,早期多半瓦当,汉代云纹瓦当较多。“寿福无疆”瓦当出土自郭庄山汉墓;“人面纹”瓦当出土自铜山县班井汉墓。

动物模型 主要有鸡、鸭、猪、狗等,造型生动、活泼,多见于东汉时期。第三部分 史河流韵

主要展出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瓷器、铜器、金银器等文物140余件。【鎏金铜佛像】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作品。

【唐代铜镜】

主要有葵形花鸟纹铜镜、海兽葡萄镜等。唐方形铜镜的四角各有一兽钮,中部是光可鉴人的圆形凹面,其作用一说是可照人全景,一说为阳燧的变形。真正的作用还有待于专家进一步的研究考证。宋代乐器

主要有铜跋、铜謦、铜锣等,上有北宋宣和年间的墨书题记和彩绘,是宋代佛教法事的器物。另外,展出的文物还有明代万历时期的官窑精品黄地青花五彩龙纹盘、明崇祯年间的青花人物铜瓶、明代仿宋的抄手端砚、鎏金铜佛像、清代康熙青花连纹盖罐、绿地紫云龙碗、青釉红彩团碗、五彩龙凤碗、雍正釉里红三鱼碗、乾隆时期的青釉月牙、耳盖罐、斗彩云龙纹盖碗、青花花果罐头瓶等。嘉庆黄地绿龙碗、青釉红彩团凤碗、道光五彩云龙纹碗等。俑偶华彩

主要展出了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等不同历史时期,徐州出土的陶俑艺术精品200余件。

驮兰山汉墓出土陶俑歌舞复原场面 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八件长袖舞佣,其中四件双绣,四件单袖;身后是十件乐佣,分别为抚琴佣、吹奏佣、敲击佣三种;另外左右两旁共有十二件男女侍佣,或拱手侍立,或低头跪坐,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抚琴佣则一手调弦,一手弹拨;吹奏佣曲肘上举,正在吹奏排萧一类的乐器;打击佣正在敲击编謦,最漂亮的是那些长袖女舞俑,舞女们身材修长,腰肢纤细,眉清目秀,嘴角流露出淡淡的笑意。她们身穿交领长抱,裙裾曳地,左手下垂,右手扬起舒展的长袖,身腰弯曲,形成女子特有的“三道弯”形体,窈窕优美,温婉轻盈。这种舞蹈是汉代流行的“翘袖折腰舞”,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史书记载:刘邦的爱妾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人塞望归之曲”。韩非子也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显然,这些由不同佣组成的盛大歌舞场面,生动再现了楚王宫殿的奢糜生活。

徐州火山刘和汉墓出土的车马佣与复原车马的出行场景。由一导引骑马佣和三驾马车组成,每辆车有四匹马牵引,车上坐一驾手,一乘者,此组陶佣再现了西汉早期车马出行的场面,为研究西汉时期车马使用制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资料。

北洞山汉墓出土陶佣,陶佣共计220余件,展出的20件仅仅是其中的很小部分,它们保存完整,排列有序,是用不 同颜色描绘出陶佣的面部五官,服饰及佩带的各种仪仗,颜色有红、白、黑、绿、青、紫等,头戴冠巾,身着深衣,佩剑,挂绶带,有的背着剑,手里握着长矛,足蹬翘首鞋,俑的脸部描绘得十分精细,眼、眉、鼻、嘴、耳十分清晰,甚至连一根根胡须都画得非常清楚。个别彩俑身后墨书有“郎中”等字样,说明这些俑是守卫楚王的队伍。融西汉早期雕塑、绘画等艺术与一体,对于研究汉代官制与服饰具有重要的意义。狮子山汉墓出土陶佣 狮子山汉墓共有别于条佣坑,出土陶佣2000余件,展出的仅仅是较小的一个部分,共有十个品种,有将军佣、车马佣、骑兵佣、士兵佣等,对于了解西汉时期地方诸侯国的军事、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陶佣,展出的二组陶佣大多是男女侍佣,而其中一件骑佣、二件深目高鼻的胡人武士佣。其特点与山西出土的马、骡驮、男女侍佣等类似,整体造型较为圆润,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另一组则颜色以黑、红、绿为主,具备面目祥和,身体修长,宽衣博带,体现出眉清目秀、婉雅峻逸的江南风格。

隋唐佣 主要有文吏佣、武士佣、男女侍佣等,较为典型的两件为人面兽身的“千秋”、“万岁”佣,全国也较为罕见。隋代女舞俑则是另一种风采:女舞俑头梳高髻,侧目巧笑,身着长捃,身体前倾,双手摆动,表现了这位女子舞蹈时欢快、优雅的姿态。

(四)、附属景点 【乾隆行宫】

行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弘历南巡第一次途经徐州时指示地方政府兴建的。据清代《江南通志》记载,徐州乾隆行宫规模是北起土山汉墓,南抵云龙山,东接御桥,西达现在的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为三进院落。清末以后,行宫建筑大多已毁,现存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大殿面阔13.3米,进深6.8米,四梁八柱,全系川柏。单檐挑角,黄釉筒瓦,椽檩彩绘,廊楣也绘有金龙,金碧辉煌。四周围廊,十分壮观。大殿坐北朝南,正对云龙山。乾隆颇为满意,亲自为行宫撰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秀峰,阶前众壑深”。

【土山汉墓】

土山是座高大的封土堆,1969年附近群众取土烧砖,在山之东北隅发现一座墓葬,70年清理了该墓。该墓出土文物中较为重要的是一件完整的银缕玉衣,长1.7米,共二千六百余片玉片。徐州博物馆正以其丰富的藏品、完备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向每位游客展示古城徐州的沧桑巨变,特别是两汉文化的辉煌。

徐州汉文化景区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获得“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得50个地方银奖”、“国家4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的徐州汉文化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为国内最具汉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区之一。于2006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景点有:汉文化广场、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汉文化交流中心、竹林寺等。汉文化广场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两汉大事年表四周设计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仅可以与石材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更成为两汉文化广场中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的手段,而且水体在园林广场设计中更具有独特的功效。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恢弘气魄,领略两汉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狮子山楚王陵

我们现在来到的狮子山楚王陵是江苏省发现最大的一座汉墓,94年底发掘,95年9月对外开放,凿山为葬,依山为陵,是一座恢弘的地下宫殿,总面积850平方米,凿石量5140立方米,由天井、内幕道、外墓道、主墓室以及内部的12间墓室构成。

楚王陵出土各类精美文物2000多件(套),其中包括目前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带扣等。至于楚王陵的墓型结构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它是由竖穴墓和横穴墓相结合的一种墓型结构,全国罕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九五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汉兵马俑博物馆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在1984年底发现的汉兵马俑遗址上建设的——汉兵马俑博物馆新馆,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院士担任设计,采用“甲胄变形”的建筑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前厅正面摆放沙盘模型,以缩微的形式将整个景区展现在游客面前。展厅主体设计为两层,分为“汉兵马俑遗址大厅”和“军事展厅”两大部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屋顶为仿汉四坡顶,入口两片“L”型长墙形成通道,南、西、北三面环以高档土墙,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的一半像掩藏于地下。

4000多件神情各异的兵马俑,被摆放在四条布局紧凑而又合理的俑坑中。三条东西向兵俑坑是主力,由步兵和车兵组成。一条南北向俑坑是后卫,以警卫为主。在西北方向125米处,还有两条车兵和骑兵俑坑,类似于机动部队或快速反应部队。由此可见,狮子山汉兵马俑是汉初楚国军队的缩影。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从远处看是一仿汉覆斗型建筑,内部则是两层结构,从一段楼梯下去,现在我们已经身处于水面下两三米的空间,五号坑由专家复原了当年的发掘现场,马俑和骑兵俑也都是模具分段烧制,我们看到这里马身、马尾、马耳朵都还四处分散,可见当时时间匆忙。六号坑则展示了一个复制的骑兵军团,这些骑兵是按照原件放大一倍的比例来制作的,体现出西汉早期骑兵部队的气势。

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从远处看是一仿汉覆斗型建筑,内部则是两层结构,从一段楼梯下去,现在我们已经身处于水面下两三米的空间,五号坑由专家复原了当年的发掘现场,马俑和骑兵俑也都是模具分段烧制,我们看到这里马身、马尾、马耳朵都还四处分散,可见当时时间匆忙。六号坑则展示了一个复制的骑兵军团,这些骑兵是按照原件放大一倍的比例来制作的,体现出西汉早期骑兵部队的气势。

竹林寺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参观了汉代文化遗址区,现在已经来到了汉传佛教游览区——竹林寺。景区中的竹林寺于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9月下旬建成并对外开放。竹林寺主要包括:南、北山门、天王殿、三圣殿、碑亭、刘英、笮融纪念亭、净检明道照壁墙、韦驮殿、大雄宝殿、中国第一比丘尼纪念堂、观音阁等。工程占地450亩,总投资约1.5亿元。竹林寺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而建。净检法师为彭城人。东晋时曾在东郊狮子山上建有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历朝屡废屡建,明清时期为徐州八大寺之一,直至上世纪50年代被废毁。

云龙山

云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城区的南端,海拔142米,长约3公里,绵延九节,状如游龙,所以称之为云龙山。苏轼在他的千古名篇《放鹤亭记》中这样描写云龙山的景色“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 仰百变„„”。作为国家级4A景区,云龙山既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又集佛教文化、苏轼文化、名人文化、唐宋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于一身,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素有“徐州诸景之首”的美誉。主入口 北大门

云龙山上文物古迹众多,拾阶而上,走进云龙山北大门,北大门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牌坊式建筑风格,造型古朴端庄。但你仔细观察,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云龙山的山门上怎么没有“龙”?原来云龙山北麓的老山门上面是雕龙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掉),现在的北山门建于1980年,由南京工学院设计。当时中国刚刚拨乱反正,人民心中还存在阴影,设计者为“安全”起见,就把“龙”从山门赶走了。这多多少少成为云龙山人的遗憾。2001年应广大市民的要求我们在云龙山西麓新建西山门,大门总跨18.4米,主楼高12.5米,为雕龙柱牌式建筑,选用福建泉州产花岗岩精雕而成。这时便理直气壮地有了一朵朵祥云和一条条上下翻腾、左右长吟的雕龙,生机勃勃,气势夺人。云龙山名石刻大字 云龙山北大门内,靠上山道右侧路边凸起一道高度约1.5米、长度约7米的像一面墙似的岩石,上面刻着“云龙山”三个比斗还大的楷书大字,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作者是明朝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其字体雄浑厚重,力透岩石,是十分难得书法精品。说到云龙山的山名的得来还有一个传说: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徐州拉开战场,刘邦被困云龙山,项羽派了很多的士兵搜山,想生擒刘邦,结果空手而回。兵退后,却有一位老者给刘邦送饭,刘邦吃惊的问这位老者是如何找到他的。老者说是顺着一股“祥云和龙气”找到的。刘邦听后大喜。因为“祥云和龙气”,所以得名“云龙山”。三义桥与利济桥

三义桥原名云鹤桥,此桥系何年何月由谁所建,已无从考证。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云鹤桥原是一座石板桥,因年久失修而塌陷,行人通行很不方便。为利济行人,彭城义士杨文一倡议重新修桥,得到其好友蒋运清、刘震魁等响应,于是共同捐资重修了云鹤桥,将原来的平板桥改为石拱桥。为纪念三位义士此桥改名为三义桥。其后,他们又捐资在路对面修建了利济亭,以方便行人纳凉歇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桥为1999年重修。曲港跳鱼与卧牛泉

曲港跳鱼是一个南北向狭长的水池,长30米,宽6米,水深达5米。曲港跳鱼之水原本来自其南面150米远处半山坡上的卧牛泉。卧牛泉因其上面有一凸出地面的岩石形似卧牛而得名。卧牛泉由地下水和地表水汇集而成,很久以前,泉水清澈见底,水底游鱼清晰可见。北宋大文豪苏轼当年曾题诗赞道:“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曲港跳鱼”四字亦为苏轼所题。但由于后来山中地下水位下降, 卧牛泉水逐渐枯竭,地表水渗入地下,山涧中潺潺清流从此消失了踪影。现在景区管理部门又在原址上修复了这一景点。苏步桥

传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公务之余常率宾客僚属游览云龙山。有一次游云龙山时经过一条山涧,苏轼不慎摔到沟里。周围的老百姓听说此事,都很心疼。因为苏轼刚到徐州不久便赶上彭城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他身先士卒,率领彭城军民昼夜奋战在大堤上,目不交睫,坚守一个多月,终于战胜洪魔,赢得了抗洪的胜利。因而,徐州的老百姓都十分爱戴他。于是,大家便一齐动手,在涧上修建了一座石桥,从此,行人往来就方便多了。后来彭城的百姓为了纪念苏轼,给桥取名叫苏步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桥是199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戴碑

戴碑碑文为戴季陶所题。戴季陶又名戴传贤,是原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蒋介石的好友,是一个思想很复杂又很矛盾的政治人物。他于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9月登临云龙山。因感于时事,便在山崖石壁上面题写了“造林兴学 富国强兵 发扬文化 保障汉京”十六个字。反映了他希望通过绿化造林,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和文化,增强国力,以保障国家安全的思想。怀古亭 怀古亭,原名叫醉亭,后改名为怀古亭。亭子匾额上的题字采用的是苏轼的墨迹。因历代文人墨客登临云龙山,常于此处凭吊古人,并借酒兴以针砭时鄙。故而此亭取名叫醉亭。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第二次来徐州视察工作,曾在罗瑞卿、许世友和当时的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华诚

一、张华中等同志陪同下,兴致勃勃地登上云龙山。毛主席来到这里,在亭子中间的石凳上坐了一会儿,与陪同人员谈起了曾经发生在徐州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众多历史掌故。毛主席审视着徐州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当他老人家发现徐州周围的山到处还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时,他指出:乾隆皇帝说徐州“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这是对劳动人民的诬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徐州过去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缺乏建设,现在已经回到人民手中,我们一定要发动群众,绿化荒山,变荒山为富山,把徐州建设好!徐州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于五十年代初,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热潮,使徐州的山川彻底改变了面貌。转眼50年过去了,如今,徐州城市早已变得山清水秀,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云龙书院 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北峰西麓。据道光年间《徐州府志》记载:康熙六十年(即1721年),淮徐同知孙国瑜于云龙山首倡义学。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将其改建为书院,并更名为云龙书院。乾隆年间,又几经扩充增制,形成了由讲堂、文庙、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四贤祠、白鹿洞、望湖亭等众多建筑构成的颇具规模的书院格局。历史上,云龙书院几经兵焚战乱,遭到严重损毁,至民国初年,云龙书院已经变成一片废墟。1996年,在原址上重修云龙书院时,修复了白鹿洞,重建了望湖亭、可廊,又新建了醉石亭、摩崖石刻半廊和东坡醉中题诗石像。东坡石床

云龙山文化与北宋大文豪苏轼有着很深的渊源。相传,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期间,公务之余常与宾客僚属同到云龙山上饮酒。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七日,苏东坡和他的好友王巩、颜复,同在张天骥家饮酒作诗。此时,正值苏东坡率领徐州军民取得抗洪胜利不久,心情舒畅,举杯豪饮。苏轼酒后游山,醉卧黄茅冈一块大石之上,张口吟出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这首诗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醉石亭下这块长方形的岩石,传说就是当年苏轼酒后醉卧的石床。而南面这尊半坐半卧的岩石雕像,(为纪念1999年全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特别制作的,)表现的就是苏轼醉中吟诗的情景。半廊摩崖石刻

半廊摩崖石刻位于东坡石床以南。在长3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集中了大小各类石刻书法作品36方,涵盖了宋元丰元年至清道光十九年间各个时期文人、逸士和文官武将共计三十多人的诗文书法作品,其书法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可廊 可廊据《望湖亭后可廊碑记》记载,可廊始建于清顺治己亥年间(公元1660年),由户部分司徐谓弟筹资修建。可廊在建筑结构上非常有特点,她的西、南两门呈月洞形,十分敞亮,便于观赏西、南两面景色;东、北两门为矩形,北通摩崖石刻半廊、东接望湖亭,巧妙地与二者衔接。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可廊是依据史料记载于九十年代中期重建的。望湖亭

望湖亭,最早建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由户部分司丁裕所建。康熙年间,徐州知州姜焯重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望湖亭。站在望湖亭平台上凭栏向西南眺望,越过树梢,远处云龙湖碧波万顷,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心旷神怡。如果赶上黄昏时,我们会欣赏到夕阳依山,彩霞满天,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白鹿洞

白鹿洞,高3.5米、宽3.1米,它是一座经过人工修整的天然洞穴。关于白鹿洞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唐朝李渤与其兄曾隐读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李渤驯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南唐开元年间(公元937年—942年),曾在庐山五老峰下建“庐山国学”,宋孝宗时朱熹获准在此建“白鹿书院”,自此以后,历代沿袭下来,便将白鹿洞作为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云龙书院自然也不例外。张山人旧居

张山人旧居,位于云龙山北峰西麓,云龙书院西南侧。张山人,本名张天冀,字圣涂,北宋彭城人,文人隐士。北宋大文豪苏轼迁官徐州时,多次造访云龙山,二人相见甚欢,遂结为至交好友。苏轼曾为张山人作《放鹤亭记》,其中对张山人生平及生活起居情况作了生动描述。据《放鹤亭记》记载:“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其旧居在大水之后便已毁弃。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组建筑是九十年代中期重建的,房间里一应摆设均按史料记载宋代徐州民居进行布置。大士岩

大士岩,位于云龙山北峰西麓,为康熙五十八年(即1719年)徐州知府姜焯所建。大士岩内所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据《云龙山新开大士岩记》中记述,姜焯重修放鹤亭后,有人提议于亭旁筑室,觅僧看守放鹤亭。民工破土铺基,兴建僧舍时,发现一块奇石,广约八丈,中有白纹,众人都说可以雕成神像。于是姜焯授意能工巧匠按照黄茅冈石碑上所存吴道子的观音像雕刻为送子观音,将石中白纹雕成腰带,故又称玉带观音。因为观音也称观音大士,这里供奉的观音是岩石雕刻成的,所以,此庵称为大士岩。大士岩除正殿之外,还建有三个配殿,一个是北殿,名“三圣殿”,里面供奉西方三圣:观音、阿弥陀佛和大势至。南殿,名大悲殿。西殿,名韦驮殿。韦驮,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的简称。又称“当家菩萨”。手中的武器是降魔杵,专门镇压邪恶的。韦驮殿本是封闭的,1954年改为敞开式山门。山门向西开,门外是陡坡,乾隆年间修筑五十三级台阶,佛家称为五十三参。关于五十三参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为了学习佛法知识,很虔诚地参拜了五十三位修养很深的佛,后来被观音菩萨收为协士。还有一种解释是:这五十三级石台阶是供观众看戏的座位,因为其对面就是戏楼。大士岩院内有两株侧柏,至今已经生长了300余年,树高8丈,胸径80公分。传说,游客蒙上眼睛围绕其中一棵树转两圈,然后照直走过去,如果能够摸到另一棵树,他就会交上好运。如果是一对恋人,能够顺利完成,彼此将会相爱一生,白头偕老。戏楼

五十三参下就是戏楼,实际上只是一个建在高两米的四方形石砌平台上的小亭子。这个亭子究竟何年所建无确切记载。自从姜焯命人将巨石雕成玉带观音像建成大士岩之后,民间陆续就有一些妇女前来拜祭求子,渐渐玉带观音送子十分灵验的消息便在民间传开了。旧历2月19日为观音大士成道日。每逢这个日子,大士岩前便会聚了很多烧香拜祭者。形成了云龙山庙会的雏形。其后,每逢庙会就有人请戏班子在亭子里唱戏以还愿。于是,日子长了亭子就被当成了戏楼。关于戏楼,还有传说它所处的位置在楚汉战争时被韩信作为点将台。放鹤楼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北峰顶,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春,为隐士张天骥所建。据苏轼《放鹤亭记》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之后,张山人旧居被毁,山人将家迁于此地,因为山人喜爱养鹤,每天把鹤从此亭放飞,所以称为放鹤亭。宋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苏轼为张山人新建放鹤亭专门撰写了一篇《放鹤亭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后来被选入《古文观止》。文章中,苏轼除了把云龙山四季变幻莫测的秀丽景色作了精彩描述之外,着力赞颂了张山人筑亭放鹤清远出尘的隐士之乐,使一段围绕云龙山张山人放鹤亭所发生的千古佳话得以流传。徐州的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可惜张山人当年所建放鹤亭,早已倒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放鹤亭其实应是张山人故居,它是明嘉靖十一年由都使戴时宗在原址上所重建,后又经民国初年进行修缮。此亭坐东向西,长11.95米,宽4.95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它的四面墙设有12扇窗户,东西门对开,且于亭周围环以游廊,在建筑风格上别具一格。亭上匾额“放鹤亭”三字,原来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因毁于战乱,后改用苏轼手迹。放鹤亭南有招鹤亭,此即为山人招鹤处。饮鹤泉

饮鹤泉,原名石佛井,宋代时张山人曾以此井水为饮用水源,当时井水甘甜清冽,非常好喝。苏轼游云龙山曾为之赋诗:“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可见苏轼对井水的喜爱了。关于这口井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秦始皇夜观星象,发现东方紫薇星发光,现出天子气,他担心江山不稳,遂带领一班文武官员及兵马东巡,当他们来到徐州时,发现云龙山上云雾缭绕,好像一条巨龙正要腾飞。于是令手下在云龙山北峰,也就是龙头上上凿了一口井,以为这样做就可以破了徐州地面的天子气。1952年,毛泽东主席游云龙山时,当时徐州市委书记华诚一将这个传说告诉了主席,主席说,“传说虽近荒唐,但能在这数丈深的岩石上凿出水来,却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此井究竟诞生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起码在宋代便已存在。因井靠近放鹤亭,张山人当年常从此井打水饮鹤,故名“饮鹤泉”。历史上,饮鹤泉多次被堵,后面的石碑是明天启年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饮鹤泉后特立的。1998年实测此井为井深25.74。招鹤亭介绍

云龙山作为苏北名山,是徐州市内重要的风景山林,山上巨石磷峋,林壑幽美,每年都有数万游客前来游玩。云龙山长3公里,北头毗连市区,海拔142米,由九节山头组成,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写并书“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现山上满布松柏,四季常青,山顶建有亭廊,供人休息。山上主要风景有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碑廊;东麓兴化寺内有云龙山石佛,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观音像,云龙书院内有东坡石床,黄茅岗摩崖石刻。此亭是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所以叫招鹤亭,此亭位于一节山最高处。此外,云龙山上主要风景有放鹤亭、饮鹤泉、碑廊等景点;东麓兴化寺内有大石佛,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观音像,云龙书院内有东坡石床,黄茅岗摩崖石刻。现又将一些古迹整修一新,重建了卧牛泉,扩大了招鹤亭平台,更为云龙山增添了新姿,成为中外客人来徐州必游之地。[ 兴化寺

兴化寺,又称兴化禅寺。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东侧。始建于明代,是我国著名佛教禅寺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石佛殿,以其奇特建筑风格闻名华夏。

据记载,这个大石佛最初是北魏时期拓拔焘军中士兵所刻,自公元465——475年之间,距今已1500多年。到了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就开始为大石佛建筑殿堂,后称为“大雄宝殿”,并有僧人住进来,成为一座寺院,就是现在的“兴化禅寺”。“兴化禅寺”距今也有700年左右了。云龙山上的大石佛,虽然也是人工做成的,但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于山连体,刻于山石之上。那里原有一块天然石壁,古代的艺术家们就势雕琢,浑然天成。这在全国是极少见的。而且这尊石佛很大,虽是半身像,高度却达11.52米,一只耳朵也有一个成人那么高。明朝在为石佛建大殿时,也很巧妙,其后墙仅用了三层砖,砖下利用了天然石壁。就是左右两边,也多少利用了一些天然石壁,用砖不多。只是前墙完全用砖头与石头砌成。这种建筑方式在全国寺院中也是没有的。所以,这里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说,并由此形成一句常用的俗语:“小庙能容大菩萨”成为全国佛寺中的奇观。

大石佛殿北有钟亭、南有鼓亭,而鼓亭之中的暮鼓却不知何年已失去踪影。此外,寺内令人叹为观止的摩崖石刻共有两处,一处在大石佛殿内,一处在大雄宝殿地下。大雄宝殿地下为唐宋摩崖石刻,刻有佛龛71个,佛像195个,另刻有38方题记。因发现较晚,保存较完整,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景台

观景台,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占地1500平方米,由上下两层平台和六角飞檐仿古亭组成,是观景的最好去处。登临其上彭城美景尽收眼底,入夜,灯火齐放,璀璨夺目,宛如置身仙境。

云龙湖

云龙湖位于徐州市泉山区,原名“簸箕洼”又名“石狗湖”。它东傍云龙山,南靠珠山、大山头、拉犁山,西依韩山,北临滨湖大堤,构成了“三面环山一面水”的自然景观。云龙湖水面面积已达到7.5平方公里,云龙湖底平均海拔30.8米,常年水位海拔33米左右是徐州市区最大的水域游览胜地之一。1984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云龙湖同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2006年云龙湖风景名胜区获国家4A级风景区。先后举办过“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等重大国内外活动。主要由水上世界、滨湖公园、湖东文化古迹游览区、小南湖生态游览观光区等组成。滨湖公园

滨湖公园就坐落在云龙湖的北岸。她东接云龙山,西连韩山,南依云龙湖,北靠市民广场,三面青山叠翠,一湖波光浩渺,是修建在防洪大堤上的一座带状生态园林公园,国家3A级风景区。

公园分为东、西两园。东园全长2000米,宽170米,占地510亩,另有水域330亩,整个东园形成了两轴三区的景观框架,即:以2000余米东园大堤为景观主轴线,以艺术馆、文化广场、天地广场、观涛广场为景观次轴线,两条轴线紧密地连接着步行街商业区、滨湖生态景观区、内湖游泳区。

【小南湖观光区】

小南湖景区规划总面积1.66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962平方公里。小南湖景区布局呈“W”上有一横的形状。一横为湖南路,“W”中间的空白部位为小南湖的水面,景区内有一池二岛、三轩五园。其中一池:即小南湖水面通过两座长桥与主湖相通,形成相对独立的一片有园林建筑的幽静池塘;二岛:指从湖南路、湖南岸的南北两个方向伸向湖中的岛,两岛相望,水面相连,岛与岸之间以景观桥相连,造成小南湖多变的地形,也使每一条陆地、水面的游览线路都有移步换景的效果;三轩五园:指这里的园林古典式建筑,有亭、园、院、榭、台、轩、阁,以及桥、堤等。整个小南湖景区水面精巧、环湖布景,以“江南园林”特色的会馆艺苑、水乡人家、小桥流水、名苑流香、荷塘鱼藕为主体景观,形成“静湖幽园”的中国古典人文及自然景观特色 水上世界

徐州云龙湖水上世界,景区总面积22000平方米,风景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景点珠联玉缀,巧映生辉。其主体景点水族馆,始建于1994年,当时为亚洲最大的淡水水族馆,现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徐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徐州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水族馆主体建筑雕塑,长90米,宽24米,高26米,其造型奇特,象长鲸击水,又似白豚卧波,洋溢着现代建筑雕塑的艺术气息,被制成紫砂浮雕镶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厅二楼“锦绣中华”展区,为全国收录的五个现代建筑造型之一。

景区1994年8月18日建成开放,后又经过2003年大规模改造和2006年扩建,现已成为集海洋水族观赏、海洋动物表演、海洋动物标本展示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观赏娱乐场所。景区内有水族馆、海洋动物表演馆、海洋珍奇生物标本馆、高科技动感4D影院等景点。

水族馆分为近海奇观区、互动多媒体、淡水生态区、热带雨林区、神秘文化区、珍稀鱼类区、海底隧道七个主题区:

近海奇观区:景观设计具有不同于其它水族馆的独到之处。当游客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7米长、2米高的巨大压克力玻璃大视窗,视窗内海礁起伏、水草飘逸、珊瑚类软体生物和多彩多姿的群游性中小型海水鱼类,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美丽海洋生态景观。大视窗的左侧精心设计了一个精美的跳泉,游客在此照相,定会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互动多媒体:入口处的右侧为奇妙的水世界,是一套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触控设备。这套软件设备具有界面优美,动态效果逼真丰富,使用方便的特点。游客可以在触摸屏上流畅地滑行,将奇妙的水世界用软件设备进行表现,浏览到神奇的海洋世界和各种海洋生物。游客通过点击触摸屏,将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海洋、水生生物、自然与环境等相关知识。

淡水生态区:这是一个格调轻松、自然、明快、清新淡雅的环境,里面巧妙地设计安装着高低错落、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的12个各式鱼缸。鱼缸内立体造景,真假水生植物、沉木、水草点缀其中异彩纷呈。鱼缸内嬉戏游动着品种繁多、美丽多彩的热带淡水鱼,其中不乏悠然自得的珍稀名贵品种。整个展区的鱼缸在灯光造型的映衬下栩栩如生、格外显眼。当游客进入这一主题区域,便马上就会被这一景观所吸引,在观赏过程中让人惊奇、感叹和联想。

戏马台

戏马台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遗址之一,最初是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定都彭城后,闲来观看将士操练武艺、戏马的地方。据清乾隆府志记载:“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2000多年以来,这里寺宇亭台建筑不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古探幽的胜地。

戏马台重建于1985年,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以风云阁为中心,分为四个游览区,前区又分东、西两院,东院名为“楚室生春”,西院名为“秋风戏马”,两院共设六间展室,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反映项羽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后区有啸天石、追胜轩、集萃亭、马槽、系马桩等诸多景点点缀古台;西区为七千余平米的游客休憩绿化带;而古台外围为民居风情区,是两组明清时代的刘家大院、郑家大院。【项羽生平】

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大将,他的父母在他还末懂事时就相继去世,由叔父项梁将他抚养成人。项羽青少年时代正是秦国不断扩张势力、到处讨伐的年代,先后灭了赵、韩、燕、魏等国。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秦灭楚。他的祖父也在同秦国的战争中死去,从此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成了流亡贵族,而项梁国家民族观念极强,他不厌其烦地给项羽讲述他们的祖国楚国的历史。公元前209年,项羽23岁,率八千江东子弟兵举兵吴中,公元前206年,项羽26岁,推翻秦朝统治,自封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并定都彭城。秦王朝灭亡得如此之快,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秦王朝暴政,百姓苦不堪言,一呼而百应;另一方面是由于项羽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不畏强敌的超人勇猛,使他的军队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韩信大军包围至垓下(今灵璧),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留下《垓下歌》的千古绝唱,突围后于乌江自刎,时年31岁。

项羽曾是一个叱咤风云,撼天动地的英雄好汉。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一生征战七十余次,有“破釜沉舟之勇”和“百战百胜之才”,在短短的五年征战中,夺彭城、拔荥阳、战成皋,同他的劲敌争雄天下,逐鹿中原。他的辉煌战绩古来鲜有,他的霸业雄风更为古今所称道。项羽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不畏强敌的超人勇猛,在抗击暴秦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在与群雄争夺天下时,却又因暴戾失尽民心。弹指间千年已逝,然而西楚霸王项羽的是非功过并没有在史册中抹去,历史在这里沉思,历史在这里凝视,它留给后人的,将是宝贵的鉴戒和深刻的启迪。他的破釜沉舟、彭城大捷辉煌战例至今为人所称道;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悲剧故事历经千年仍然广为流传。巨鹿大战展区

公元前207年,项羽25岁为次将,随上将军宋义北上救赵,宋义惧怕秦军气焰,屯兵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四十六天按兵不动。项羽屡谏无效,怒杀宋义,并自封为上将军,火速引兵渡过漳河,在看到士兵普遍的畏敌情绪后,项羽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现代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等成语皆由此演变而来。楚军将士无不奋勇迎战,最终九战九捷,大破章邯秦军,秦主力全军覆没,项羽战后召见诸侯将,各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对项羽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佩服之至。经历巨鹿大战的战火,项羽确立了自己在义军中的统帅地位,他带领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路奔往咸阳城。现在大家看到的壁画情节分为七个部分:

一、秦将章邯率军包围巨鹿城;

二、楚怀王和各诸侯议定救赵;

三、项羽怒杀宋义;

四、项羽挥军北上,渡漳河,破釜沉舟,誓灭秦军;

五、楚、秦军激战,杀秦将苏角,虏王离,涉间自焚;

六、楚军九战九捷,解巨鹿之围;

七、巨鹿大战胜利,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浮雕壁画下方的文字,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巨鹿大战原文摘选。展室中央展柜中陈列的古代兵器,采用的是光、电互动感应式手段,如果您对某个兵器不甚了解,您只要将手放在相应画面上,就会听到该兵器的详细解说。【雄风殿展室】

雄风殿原名台头寺,又名陀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元年(公元419年),由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后改为三义庙、关帝庙。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灭秦的历史功绩,1987年景区重修后改名为“雄风殿”。

殿前蟠龙石柱为明代以前遗物,雕刻有人物、花鸟、走兽等,石柱上的图案古朴生动,包含着神话传说的内容,尤其是两条飞龙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十分壮观。据有关专家考证,比较倾向于该柱是南北朝时留下的文物。文革期间,当地的老百姓用黄泥巴裹住柱体埋于地下,使它免遭破坏,使我们今天能再睹它的风采。下面请各位游客进殿参观,本展室通过对项羽生平的全面介绍,着力烘托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霸业雄风。展室中央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仿古公堂,两侧分别陈列编钟、兵器以及壁画典故。现在请大家欣赏最新设计的动画版短片——《项羽生平》,重温项羽辉煌而悲壮的一生。(大约5分钟)(放映完毕)我们接着参观本展厅的东、西两侧壁画展区,首先请大家观赏东侧的东游钱塘图,史载公元前210,秦始皇南下来到钱塘巡游,项羽看到秦始皇前呼后拥十分的壮观。他非常羡慕,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足以看出青年时代的项羽已是胸怀大志;西侧的壁画反映的是项羽在26岁时定都彭城,项羽衣锦还乡,得意洋洋、荣归故里的欢乐场面。

【定都彭城展室】

公元前206年春,项羽率楚军攻入咸阳,烧秦宫,杀秦王,并于戏水召开分封会议,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郡,号令诸侯,并定都彭城。项羽率部于当年六、七月间东归彭城,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项羽东归彭城时的场景再现。本展室整体画面可以大致分为两块:

①楚军进城。在这副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军胜利归来,百姓在城门夹道欢迎的场景,画面中间穿盔甲的高大男子即为项羽,而旁边的粉衣佳人为虞姬。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曾有人建议在咸阳定都,但项羽没有采纳,他有着我们中国人一个传统的观念,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之后不回家乡等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呢?现在我富贵了要回到家乡去”。这是成语“锦衣夜行”的来历。有人看到项羽眼光狭隘,执意回到彭城,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即形容楚人徒有其表,就好比猴子即使穿上人的衣服,本质还是猴子一样。彭城是他的发迹之地,他又是在彭城不远的下相长大,因而对彭城充满了感情,执意回到了彭城,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项羽此举是他重情重义的表现,但从统治者和政治家的角度来讲,这是项羽目光短浅、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策略的表现。

②百姓迎接及宴饮。这边的画面反映了项羽回到彭城后,文武官员、百姓欢呼跪拜,迎接霸王归来的场景。全城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百姓们跳起了七盘舞、踏鼓舞、敲起了建鼓,古彭城首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街上人们载歌载舞,宫殿里摆起了庆功的酒宴,人们都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他们迎来了西楚霸王,也就迎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历史证明,他们的和平和安详太短暂了。

因为项羽在秦都曾先后烧秦宫、掘秦陵、杀秦王子婴、烧六国故宫(秦每灭一国,仿造原宫殿在咸阳,以炫耀自己的威风);他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将楚怀王(义帝)迁到了湖南长沙郴州,却又派人将他暗杀;攻城略地时满城屠戮,祸及许多无辜的百姓;这些行为为刘邦下一步笼络人心、共同讨伐项羽提供了口实和罪证。因而我们看到,彭城欢乐的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不足半年,彭城又再次遭受战火的洗礼和离别的痛苦。

【风云阁】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戏马台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风云阁,又名戏马台碑亭,亭中间是明代万历年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写的“戏马台”三字,石碑背面为明代宣德八年癸丑年冬十月刻《徐州重建儒学记》。戏马台碑亭始建于清道光28年(1848年),碑亭按江南园林风格设计,双层六角飞檐,1979年曾重修,1986年再一次重修并加高50公分。现在我们上台来参观一下,从这儿我们看到徐州的北部半个城市。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端坐在这儿观看山下的将士戏马,戏马台的名称由此而来,后人又称点将台、项王台。项羽的西楚王宫在正前方一里左右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彭城一号。项羽坐在这儿不但可以观赏到将士操练比武,也可以观察到自己的王宫。戏马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西院--秋风戏马院的第一间展厅,本展厅采用了硬木彩塑工艺,生动再现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三段历程:巨鹿大战、定都彭城、秋风戏马,又称为霸业雄风胜景图。该作品集雕塑、建筑、彩绘、陶艺、灯饰、舞台造型等多种工艺为一体,运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与线角透视相结合手法,表现出前景、近景、中景、远景四个层面,强化了作品的立体空间感,人物、建筑栩栩如生,层次分明;同时为营造出大型战争氛围,设计者运用冷光灯、散光灯以及舞台造型灯进行切换。在《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悠扬的古乐声中,游客在面积有限的展室内可以感受到古彭城远山近水、一望无际的古风神韵。【鸿门宴展室】

现在大家即将参观的是鸿门宴展室,源于著名的“鸿门宴”典故,“鸿门宴”一词在中国也成了一个成语,用以形容各种不怀好意或危险重重的邀请。本展室采用仿真蜡像的形式形象地塑造了鸿门宴中诸多历史人物。公元前206年冬,项羽巨鹿大捷后,率楚兵西进咸阳。当时刘邦统兵十万,对咸阳城虎视眈眈,派兵把守函谷关,想在关中称王。项羽闻讯后怒而破关,率楚军约40万驻扎鸿门,要消灭沛公军。项伯连夜告知张良,刘邦闻讯后十分惊恐,被迫前往鸿门请罪,项羽设宴款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举珏数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没有得到回应。范增遂密使武士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谁知项伯出剑对舞,并以身保护刘邦,正在危急关头,刘邦手下将士樊哙闯宴,刘邦寻机逃脱。

本展室以高仿真蜡像作品,展示了鸿门宴中的代表人物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庄、项伯、樊哙等人物形象,再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历史典故。正是由于鸿门宴的失误,最终导致了霸王别姬悲剧的一幕。【霸王别姬展室】

本展室采用仿真蜡像的形式,形象地再现楚汉相争中“四面楚歌”时的霸王别姬典故。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兵败被围至垓下,深夜惊闻四面楚歌,于是忧心忡忡,他望着美人虞姬和乌骓骏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舞剑助兴,并作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霸王别姬艺术人物蜡像,虞姬身染鲜血,项羽悲痛万千,两边将士掩面而泣,场面悲壮,令人叹息,英雄对美人的挚爱,美人对英雄的殉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很自然地对曾叱咤风云,撼天动地的英雄产生同情的哀叹,一生七十余战,无往而不胜,却守不住疆土,连爱妃也保护不了,令后人不禁扼腕痛惜。项羽生前虽然是残暴了一点,但他杀秦军铲除秦王朝,却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尤其是他和刘邦之间长达近五年的楚汉之争,人们对项羽充满了失望与同情。展厅两侧陈列项羽的垓下歌、虞姬的和垓下歌有关的石刻作品。百米碑廊

戏马堂后,顺西墙向北为一斜坡,依山就势建一长廊,沿台之北缘向东至乌骓槽,长约百米,称为百米长廊。长廊以古来咏台诗词、今人书家笔迹勒石镶壁,如李可染、舒同、启功、尉天池、沙孟海等当代书画大师的珍品陈列其间,为戏马台增加了雅韵。【啸天石】

碑廊西北角陈列一块观赏石,名为“啸天石”,又叫“人杰鬼雄石”。从南侧看是将军仰天长啸的雄姿,从北测看则是一巨型骷髅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一首歌颂项羽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鬼雄石既是项羽人生的写照,也是李清照诗意的形象体现。【系马桩、乌骓槽】

戏马台景区东北部是一处凹地,设有西楚霸王系马桩和乌骓槽。戏马台上原有旧系马桩,上书“大清嘉庆楚霸王系马桩,”因年代久远,石桩已毁。目前这一块是根据原样复制的。马槽原存于铜山三堡,为丰富展品,我们将其运至戏马台,此马槽为明代驿站所用。墙上四个大字“骓聘云从”意为赞颂乌骓马跑得快,马蹄扬起的尘土高高飘扬,好似云彩跟随在马的身后。

龟山汉墓

各位来宾,欢迎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级旅游景区,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龟山汉墓参观。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的夫妻合葬墓,墓葬依山为陵,凿山为墓,由十五间大小各异的墓室组成。在徐州发掘清理的300多座墓葬中,龟山汉墓以其规模的巨大,建筑的精美,神秘的色彩而独占鳌头。被称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南甬道】

甬道为运送棺椁的通道。它南北平行,经过专家们测量两条甬道的最大偏差仅5毫米,精度为1∕10000,这种精确度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可它却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用铁錾子凿出来的。每条甬道内有二十六块塞石封堵,每块重达6、7吨,皆六面磨光,当塞石塞入甬道后,塞石与甬道壁紧紧相贴,就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入。在进入甬道后,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四壁,就会发现十分光滑平整。这全部是当时的古人打磨抛光过的,而上面的夹角也呈直角。【壸门】 壸门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通向帝王宫殿的通道口。这也是连接刘注与夫人的通道,符合汉代葬制讲究的是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灵魂合葬。生前夫妻两个人分别打凿各自的墓葬,只有夫妻两个人都下葬以后,才能把中间的过道打通。这种葬法延续了下来,现在苏北地区就因水浅地薄不能营建大型的陵墓,所以夫妻合葬时,只好在两人的棺木之间搭上一条木板,俗称“仙人过仙桥”。在发掘清理时根据夫妻两人墓穴中清理的古钱币考证出刘注比其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说,过道是在刘注下葬三年以后由北面进行贯通的,这在当时被称为“开门寻夫”。【南墓道】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因此它拥有南北两条墓道,而墓道又分为内墓道与外墓道两段,其特点是内墓道窄短,呈喇叭口状,而外墓道近似于长方形又比较宽大。在墓道的两侧还可以看到筑起的夯土墙,其主要是用于封闭裸露在外的墓道,同时还起到保护墓葬的这样一个作用。根据考古专家清理发现,龟山汉墓的墓道有别于徐州其他大型汉代墓葬,其墓道平整,宽阔,夯土墙也建造的十分精细,因此众多专家根据推断认为龟山汉墓是徐州地区汉代墓葬发展的高峰点。由于历史原因,龟山汉墓的墓道在1981年墓葬发掘时并没有被全部挖掘出来。直至2005年对龟山汉墓进行了保护与展示规划的工程,这样今天两条墓道才得以完整的展现。南墓道全长为22米,是当年运输楚王襄王刘注的棺椁进入墓穴的唯一通道。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物,在墓道修复工程中,用玻璃搭建栈桥,就是想通过古代与现代这两种建筑设计手法,向人们展示两千年前的历史文明。墓道两侧的两个方形土堆是夯土墙,也被称为封土。这段夯土墙的特点是:下厚上薄,顺着山势东高西低,墙体较为坚硬,做工也十分精巧,总共分为十三层,每层都用碎石把它隔开,界限也十分的明显。【北甬道】

这里是龟山汉墓的北甬道,与南甬道几乎一样。两条甬道相距19米,但两条甬道的平行夹角仅有20秒,误差为1/16000,也就是说两条甬道如果都沿着5毫米的误差继续往西沿伸的话,大概会在离我们1000公里以外的西安相交。而且两条甬道不仅几乎达到了平行,就连南北墓葬的地平面的高低之差,也只有8毫米,令测量专家也难以置信的一组数据。1981年发掘过程中,这条甬道里面就只剩下下面一层塞石了。考古工作者曾在北墓道发现了两件晚于墓葬的器物,一件是王莽时期的“货泉”,另一件是具有南北朝时期特点的青瓷碟,说明这座墓葬在王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少两次被盗。而盗掘此墓之人,他们必须要有充足的盗墓时间,相应的技术手段及人员,这样才具备盗掘此墓的条件,由此专家推断此墓应该为官盗。【楚王前殿】

这一间为前殿,是刘注用于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一个房间,相当于古代建筑中的中堂,是地下宫殿的核心部分,也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就连中间的这根擎天柱也高达4米之多。由于作用重要,所以它所处的位置相当特殊,据专家测量中间的这根擎天柱,它所处的位置正好在南北两条甬道的中轴线上,如此的测量技术就连专家也为之惊叹。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它位于徐州市区南部凤凰山麓,是全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游览区。1959年,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淮海英烈的革命精神,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1960年举行了奠基仪式,1965年建成开放。2007年7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整个景区占地79万平方米,拥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淮海战役碑林、徐州国防教育馆、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建筑。

景区自建成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李鹏、朱镕基等5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5000多万社会各界群众。每年清明节期间接待社会各界群众达50多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等部门批准或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北大门】

各位游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景区的北大门。大门高16米,宽48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源于我国汉代的“阙”。以“阙”这一纪念性建筑作为景区的北大门,充分体现了景区的纪念主题。【淮海战役碑林】

下面我们来游览淮海战役碑林。碑林是1998年为迎接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兴建的,位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脚下,占地2万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开放型建筑群。碑林依山而建,采用东西轴线为线、南北对称的布局,主轴线上有主碑、毛主席塑像、主碑室等景观,南北两侧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环绕,布局严谨,开合有度,随坡起伏,错落有致。建筑以蓝色琉璃瓦做顶,配以白墙粉地和天然基石,蓝、白、粉相间,与松柏相映,洁净素雅,宁静流畅,显示出江南园林的典雅清丽。碑林标志碑由周谷城、陈丕显、张震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主碑高4米,宽9.6米,重150吨,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背面镌刻着毛泽东亲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手稿,中国原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其题词——华夏一绝碑。碑林共展出碑刻作品560多幅,分为领导人题咏、参战部队功绩、书法家笔韵、老战士抒怀四个部分,涵盖了江泽民、李鹏、刘华清、张爱萍、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彩题词,原参战部队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韦国清、陈锡联等高级将领及参加淮海战役的部分老同志的抒怀题咏,以及享誉海内外的赵朴初、沙孟海、林散之、启功、舒同、刘海粟、费新我、萧娴、沈鹏、武中奇等书法名家、文化学者的不凡之作。作品或怀念寄思、景仰赞叹,或言志抒情、憧憬展望,观之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作品篆、隶、行、草、楷一应俱全,或富于变化、跌宕起伏,或质朴凝练、寓巧于拙,或温厚为形、恣肆为神,或挺拔苍劲、醇厚朴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纪念塔】

现在请大家随我沿着这条宽31米、长250米、共有10个平台129级台阶的塔前干道拾阶而上,去瞻仰纪念塔。台阶由花岗石铺设而成,设计得很有特色。从下往上,看到的全是台阶,层层叠叠,从上往下,看到的全是平台,平坦舒缓。台阶中间有两排由侧柏、海棠组成的长方形花坛,好象两道挽联献于塔前。现在我们站在了塔前平台上。平台面积5500平方米,可容纳6000人举行凭吊仪式。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0万人民解放军和80万国民党军在广阔的黄淮平原上展开了一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经过65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伤亡12.4万人,3万多人为国捐躯。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先辈伟大精神,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成立了由苏、鲁、豫、皖四省和南京、济南两大军区负责人组成的建塔委员会,选定徐州市区南部凤凰山麓为纪念塔塔址。1960年清明节,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经过5年奋战,纪念塔于1965年10月1日建成,同年11月6日,即淮海战役发起17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塔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杨廷宝教授设计,塔高38.15 米,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曾以体量宏大,外观壮美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塔体正面镶嵌着1964年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遒劲的镏金大字,九个字的平均高度为1.88米,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塔体上端回形石刻花饰环绕,塔徽由五角星、两支相交的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象征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和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浴血奋战、烈士的精神万古长青以及人民的无限缅怀。塔座正面的镀金隶字碑文,由张爱萍撰稿,陈毅润色定稿,共767个字,高度概括了淮海战役的经过及意义。塔座背面镌刻着奠基文,说明建塔始末。塔座南北两侧为大型浮雕,由苏、鲁、豫、皖雕塑工作者集体创作,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雕刻而成。浮雕画面高2.6米,总长度为34.5米,其中,南侧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栩栩如生,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枪林弹雨,耐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出生入死、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北侧浮雕刻画了27个英雄形象,生动细腻,刻画了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浮雕吸收了中国砖刻艺术等中外石刻艺术精华,画面饱满,层次清晰,造型洗练,刚劲朴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纪念塔南、北、西三面由146米长的回廊环抱。南北回廊2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碑上对称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淮海战役烈士的题词及烈士英名录。北侧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的题词,南侧有江泽民、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题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英烈的无限缅怀和对后人的殷切期望。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是根据参战部队和民政部门提供的烈士名单整理校核确定的,共28000多名,按姓氏笔画排序,同姓名者省略。两侧各留4块无字大理石碑,象征着无名烈士。西面回廊内装贴着长45米、高3米,由22块陶板拼装而成的大型陶瓷壁画《决战》,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美术工作者集体创作,江苏省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烧制,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战争画面。【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为纪念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伟大功勋,表达人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缅怀和景仰之情,1992年12月开始筹建群雕,1996年8月完工。1998年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军委领导、总前委成员的子女及党政军各界代表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仪式。群雕矗立在纪念塔南侧,纪念馆西侧,占地1万平方米,面向朝阳,背靠凤凰山主峰,前有鼎式花坛陪衬,后有折型碑墙烘托,两侧有石房、石柱拱卫,周围有苍松翠柏环绕,朴实厚重,气势非凡。象征着革命家开创的基业坚如磐石,寓意伟人的崇高品德和不朽功勋为世人景仰。群雕由江苏省美术馆吴支超教授创作,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加工制作,70块产自北京昌平的花岗石雕凿而成,群雕高7米,宽9.5米,厚4.5米,造型浑朴,气势宏大,栩栩如生的再现了淮海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五位伟人的光辉形象,是目前我国体量最大的领导人群雕。群雕根据总前委在战役中的唯一一张照片为创作原型,采用上实下虚的创作手法,头面部精雕细刻,下部线条逐渐淡化直至融入大地,细腻的刻画和自然的虚化相结合,给人以植根大地,稳健雄浑的感觉。五位伟人身着冬季戎装,面带威武神韵,既是统一整体,又各具特色,形神兼备,个性突出。刘伯承高大威武,神态自若,显示了军事家指挥若定、沉着睿智的风度;陈毅左手拿烟,眉宇间透出洒脱飘逸之气,体现出儒将的文韬武略;邓小平双臂交叉在前,沉稳自信,高瞻远瞩,充满了对决战的必胜信念;粟裕双手背后,气宇轩昂,流露出常胜将军的刚毅果敢;谭震林面带微笑,凝视远方,显示出政治家的精神风貌。群雕背后镌刻着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手稿,后侧的碑墙上铭刻着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生平简介。【淮海战役纪念馆】(老馆)

下面我们去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在我们前方,总前委群雕正对着的是淮海战役纪念馆老馆的西墙。老馆1965年11月6日落成开放,坐南朝北,是传统的琉璃瓦顶建筑,古朴、典雅、庄重。纪念馆建筑面积3590平方米,馆高16.61米,东西长100米,中间为庑殿式六柱五孔重檐门廊,正中门廊上方,悬挂着陈毅元帅1965年8月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匾式馆标。

【徐州国防教育馆】

徐州导游词改版 篇2

改版体现在改造旧栏目和创办新栏目两个方面。新创办的栏目主要有《彭城往事》、《彭城故事会》、《生活相对论》、《今日圈点》、《挑战五年级》等。改造的旧栏目就更多了, 几乎每个栏目都进行了升级, 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鲜明的特色。

一、徐州电视台改版的特点

服务性。这恐怕是这次改版的主要方向了, 几乎所有的改版或新增的栏目都在强调服务性。

像《天天新气象》栏目, 它不是定位在单纯的气象节目, 而是定位在气象服务节目。多了两个字, 其内涵可大不一样, 它是对以前单纯天气预报的全新诠释, 是一种美女主持、快乐说天气的模式。《天天新气象》增强了知识性和实用性, 如对天体运行、对冬季植物的养护知识的介绍, 突出气象与生活的关系。它是以天气的名义关注我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天气情况, 提供最佳的生活方案, 让我们在感受天气变化的同时, 也能够细细品味生活的滋味。另有对专题气象事件的报道, 如对2008年十大气象事件的总结与回顾, 通过这些报道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倡导了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 从而使节目更具观赏性和指导性、实用性。

这种服务民生民情的理念在纯新闻类栏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徐州新闻联播》现更名为《徐州新闻》, 最突出的变化是增设了今日关注、第一热线两大新闻板块。第一热线强化舆论监督、关注民生民情, 以百姓的视角选取题材, 用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报道新闻, 采用新闻调查、追踪暗访、观点评述、对话访谈等形式, 既在内容上以百姓所需所想所急为出发点, 也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新闻栏目严肃、呆板的面孔, 让人喜闻乐见。

互动性。增加互动性也是各新媒体学习的一个方面, 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或灌输只能使我们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只有加强互动, 才能使我们的节目更贴心, 更具吸引力。以节目的内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以互动的形式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是当今许多媒体普遍采用的策略。

《天天新气象》栏目主持人告诉观众, 有什么好的图片及时发给他们并诚邀观众作为气象观察员。《生活导报》中原有一个《有事大家帮》的板块, 现改为《有问必答》, 新设了互动性板块, 打造市民情报员和市民智多星的概念, 邀请观众一起参与,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新闻直通车》中的彭城拍客小板块, 号召大家都来当拍客, 用我们手中的手机、照相机来拍摄我们生活中的新现象或存在的问题, 使我们每个人都有种当记者的自豪感。在新闻评论性栏目《今日圈点》当中也有一个互动话题板块, 反映市民呼声, 表达民生意见, 充分体现了对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

地域性。《彭城往事》和《彭城故事会》的创办, 使改版凸显了一个新的维度, 即深度, 它使这次徐州电视台的改版没有仅仅停留在信息量的加大或栏目形态的丰富上。

电视改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注重面的延伸, 强调增加信息量, 但往往会忽视深度的挖掘。这次徐州电视台的改版注意到了这个曾经存在的问题, 在以前的节目当中, 介绍徐州历史文化的内容仅仅是散见在一些栏目当中, 看不到对徐州历史的系统性介绍。徐州是一个文化古城, 曾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么弃之不用实在是可惜。对徐州历史的介绍, 对徐州以往文明的展示, 会使我们再次重温我们历史的辉煌, 另外也向那些刚在徐州安家或打算在徐州安家的朋友展示我们徐州人的胸襟和气度, 当然, 也增加了我们节目的厚度和深度, 大大添加了节目的文化含量。

明星化。在徐州电视台改版前的调查问卷中, 13个选择题中最后一个就是调查观众喜欢哪些主持人, 可见对主持人的明星化包装是有前期准备的。

主持人是栏目鲜明而生动的符号, 是栏目流动的灵魂, 同时也是栏目的名片, 观众很可能是因为喜欢某个主持人而喜欢某个栏目。在强调栏目包装、频道包装的今天, 绝对不可以忽视对主持人的包装。徐州电视台的这次改版, 就在有意识地朝着明星化的道路上探索。

这种明星除了体现在以前的《大卓说事》、《张慧帮你问》等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栏目外, 如今, 《第一百姓》提出了一个概念, 叫“帮忙女生组”, 是一个女记者团队, 是一群十分活跃的“帮女郎”, 她们奔走于徐州的大街小巷, 帮助市民解决各种问题:情感援助、爱心求助、法律求助、寻人寻物等。这一组记者年龄相仿、着装相同, 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团结有活力的美女团队, 这是这次改版非常突出的一个亮点。

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主持人与栏目特色融合的问题, 加强内容质量的提升, 以栏目品质来烘托主持人, 以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提升栏目的品位, 两者如何才能相得益彰, 这是需要时间慢慢体会和磨合的。

板块化。这是此次改版内容结构上给人的总体感觉, 几乎每个栏目都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如《新闻直通车》, 由大卓说事、彭城拍客、彩信我来拍、DV天下和社会民生类新闻组成。《今日圈点》这么一档新闻评论类栏目, 也由开篇点评、今日圈点、圈圈点点、互动话题四个板块组成等。

这种板块式、复合式的结构安排是当今电视编排的一个趋势, 这样的节目结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信息提供的全面性、视角展示的多样化。

这种板块式结构要注意各板块自身个性的鲜明和各板块间的协调问题, 既要做到各有特色, 又要服从于整个栏目的特色, 做到既活泼多样, 又协调统一。这是未来栏目在具体运作中要面对的问题。

二、对徐州电视台节目改版的建议

不要为形式而形式。电视改版的关键是内容, 但内容是需要用一定的形式来承载的, 就如再好的商品也需要包装一样, 形式对于内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形式可以与内容融为一体, 让人难分彼此, 而不恰当的形式却会让人心生困惑。

如《第一百姓》, 是原《新闻110》的升级版, 改版后除了保留原主持人赵海沛以外, 又新增了一个形式, 即在主持人后面有两位对着电脑似乎正在接听观众电话的女接线员, 栏目把她们叫做帮忙女生。栏目打出的理念是帮忙女生, 时刻帮您解决难题。应该说, 这种一位或两位主持人在前, 女接线员在后的形式这两年在电视上也时有所见,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强化了节目中的直播、互动意识, 调动起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可是在节目中, 女生们针对人们提出的问题已经咨询了有关部门, 并且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很明显, 这些问题并不是女生们在节目直播的现场接听的, 而是早已准备好的, 观众在直播时打电话未必能得到这么详细的回答。而这种接线员在直播时接听观众电话的形式一般在健康类节目中出现得比较多, 因为在这种节目现场, 医学专家或营养学专家可以及时回答观众的问题, 使场内专家与场外观众的互动成为可能, 那样的节目形态是必要的。而《第一百姓》让两位漂亮女生作为现场的背景而存在, 对着电脑念出问题及答案, 这种形式的意义又在哪里?给人的感觉就是为形式而形式, 而形式如果脱离了相关的内容, 形式也就没有了价值。其实不如索性简单明朗地设置两位主持人, 一位主持节目, 把握整个栏目的节奏, 另一位则适时出来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

一些栏目的定位还需明确。明确的栏目定位对新创办的栏目和改版的栏目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明确栏目的指向, 其内容制作才有方向, 也才能固定地吸引目标受众。

徐州电视台这次改版创办了一些新栏目, 新的形式新的内容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但这种一时的新颖未必具有持久性, 一些栏目的面目从长远来看不是很清晰。如《彭城故事会》, 这个栏目到底讲什么故事, 是不是只要是彭城的故事都可以拿来讲述, 那么这个定位就不够明确了, 老百姓的什么故事, 是法制故事、是真情故事、社会伦理故事, 还是经济故事, 虽然这些故事类型未必可以截然分开, 但却各有侧重, 如果定位在只要和人有关, 那么这个栏目的面目就有些模糊了。

任何一个电视栏目都不可能吸引所有的观众, 它必然要有明确的受众及内容定位, 像四川卫视的《天下故事》栏目, 栏目名称虽是天下故事, 但它就仅讲天下的“情”事, 重在挖掘人性、展示人间真情。所以, 栏目只有具备了清晰的面目, 才会给人鲜明的印象, 也才会有生命力。创办《彭城故事会》这个栏目很好, 但它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一定要是彭城的故事, 切不可拿其他地方的故事稍加改造为我所用, 否则这个栏目所内涵的文化价值就弱化了;第二要思考是讲述彭城的什么故事。希望栏目在以后的运作当中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三、对徐州电视台未来发展的预期

徐州电视台未来要注意加强频道特色的营造。以徐州电视台目前的实力和节目特色来看, 其竞争格局已初具规模, 有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受众忠诚度,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栏目特色的提升, 更是要加强频道特色的打造, 因为现在电视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栏目的竞争, 更是频道间的竞争, 观众可选择的不仅仅是徐州电视台的节目, 更是全国几十个频道、几百个栏目, 我认为目前徐州电视台的目标不仅仅是注重栏目特色, 更要注意强化频道的整体特色。

注重频道各栏目间的合作和在顺时播出中栏目间的互动, 锻造栏目的影响力、合力。比如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 观众可以在不同栏目中得到不同角度的信息解读, 联播类栏目播出简短消息, 在另一栏目中播出专题类报道, 再在评论类栏目中收集大家的看法, 给出主流观点。另外还可以在谈话类栏目中, 让市民百姓各抒己见, 营造公共观点的平台, 这样不同的栏目分别从自己的栏目特点出发, 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给予观众全方位的信息解读, 使一个事件得到多次诠释, 从而有力地将政府议题、媒体议题、群众议题结合起来。通过不同栏目间的这种有机联系, 凸显整个频道的力量, 那么这个频道的整体影响力就体现出来了, 它营造的不再是单个节目零星的感觉, 而是频道的整体实力。

加强频道的包装。电视频道包装的三个层次: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和频道包装。频道包装是指对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如频道的节目编排、栏目的设置及衔接、频道的整体宣传等。

我国现有的电视频道, 起步较早的是对前两者的包装, 对频道的整体包装意识已逐步萌醒, 但总体来说, 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徐州电视台来说, 一方面要增加频道包装的理念, 另外我们要着手做的就是增加视觉识别元素和行为包装元素。

视觉元素包括频道形象宣传片、主持人与出镜记者的形象包装 (如南京城市频道出镜记者统一穿的黄色外衣, 是这个频道的一个有力标志) 。频道标志语, 即频道的广告口号。如央视十频道的“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频道呼号:“你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频道识别色彩, 像上海东方卫视的红色基调, 四川卫视的红、黄、蓝三色调。另外还有标志音乐及频道主题曲等。

行为包装元素, 指与频道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的活动表现。这些活动表现是频道向观众展示其理念和实力的途径, 因此, 注重包装的频道必然会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如江苏卫视为营造情感频道的特点, 经常与全国各大媒体联合举办一些爱心活动, 如怒江建桥活动、视网膜捐献的倡议等。

总之, 徐州电视台此次改版给人的感觉是鲜明而有特色, 既保留了以往节目的精华, 又增添了新的活力要素, 希望将这种服务市民的理念长期保持下去, 以鲜活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健康的理念丰富徐州市民的生活, 真正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传递知识的媒介功能。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

徐州概况导游词 篇3

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门户城市,江苏省第二大城市,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性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的美誉,全年实现GDP经济总量为4016亿元,入围中国经济30强城市。《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徐州成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位,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国家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显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国172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20位。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国际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在1986年曾承办过江苏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成为全国第一个举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的非省会城市。

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京沪、徐兰客运专线在徐交汇,使得徐州到北京、上海的时间均缩短到两个多小时,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徐州观音机场目前是淮海经济区硬件条件最好、运营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机场,现在已经开通22条航线,其中国际(地区)航线有香港、台北、高雄、曼谷、首尔。

徐州是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储量69亿吨、石膏44.4亿吨、岩盐2l亿吨、铁8300万吨、石灰石250亿吨;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银杏、富士苹果、牛蒡等20多种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徐州年产煤炭2500多万吨,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自此称彭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故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徐州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兵马俑,与秦俑写实的风格相对应,徐州的汉兵马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兵士的神态、表情,甚至是内心活动都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数以千计生动传神的汉兵马俑,宛如一支威武雄壮的汉代军阵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两汉文化胜迹之外,项羽“戏马台”、刘邦“大风歌碑”、苏轼“放鹤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楼”,以及明清“城下城”遗址等历史胜迹遍布全市,使徐州这座古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徐州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徐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川形胜,美不胜收。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城相依,山水相连,形成了徐州独特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心方圆60平方公里的云龙山、云龙湖、大龙湖、九里湖、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泉山森林公园园林风景区等景点将城市装点得雅致秀丽,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城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徐州汉文化景区导游词 篇4

徐州汉文化景区(文库+书籍+官网+百科)

一、景区简介

各位游客,欢迎使用51导游讲解服务,现在我们来到徐州汉文化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京沪线,北迄骆驼山,占地面积1400余亩。景区分汉代物质文化遗存展示区和汉传佛教游览区。整个景区“有俑有陵有汉画、有山有水有古刹”,呈现为一部立体的汉代史,成为集“两汉三绝”为一体、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和国家4A级精品文化旅游区。

二、汉文化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两汉大事年表四周设计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仅可以与石材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更成为两汉文化广场中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的手段,而且水体在园林广场设计中更具有独特的功效。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恢弘气魄,领略两汉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

汉文化景区

现出来。

三、狮子山楚王陵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处于汉文化景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王陵,这是江苏省发现的最大的一座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wù)的陵墓,总面积达850平方米。

这座楚王陵凿山为葬,工程浩大,结构奇特,由天井、内墓道、外墓道、主墓室以及内部的12件墓室构成。位于其西侧的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象征着卫戍(shù)楚王陵的部队。

墓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其中包括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zhì)、金腰带扣等,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该墓的发掘被评为199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四、王后陵

在位于楚王陵南侧的羊龟山,据推断为楚王王后之陵墓。两座地宫呈正南北走向,相隔百米,属于汉代墓葬形式中典型的“同茔(yíng)异陵”。由于色彩保护技术的复杂性,暂未正式发掘。建有王后陵展示亭,展示相关汉代诸侯王墓与王后墓的形制结构。

五、车马出行广场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位于汉文化景区南门外的汉文化景区雕塑广场,广场占地19000平方米。群雕长50米、宽20米、高12米。雕塑以花岗岩为基座,采用铜像与花岗岩像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汉文化景区

雕塑创作依据历史资料,以局部节选的方式作为雕塑创作的基本元素,同时定位于楚王作为诸侯王出行的等级规格,与楚王陵呼应。群雕主要描述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的场景,由8匹铜马、3匹石马、9个铜人、2个石人组成。3个骑马武士在前开道,楚王坐着由4匹马拉的马车居中,宰相乘马车、2个骑马武士护卫在后。整组群雕,坐落在广场正中心,坐西朝东。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创作“车马出行”的大型雕塑,彰显了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地位,在深化汉文化景区内涵的同时,又成为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标志之一。

为扮靓群雕周边环境,汉文化景区雕塑广场共栽植大规格朴树、香樟等乔木300余株,同时还栽种了樱花、红枫等花灌木。

六、汉兵马俑博物馆

现在我们来到了汉兵马俑博物馆。汉兵马俑博物馆新馆是在汉兵马俑遗址上建设的。采用“甲胄变形”的建筑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前厅正面摆放沙盘模型,以缩微的形式将整个景区进行展示。展厅主体设计为两层,分为“汉兵马俑遗址大厅”和“军事展厅”两大部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屋顶为仿汉四坡顶,入口两片“L”形长墙形成通道,南、西、北三面环以高档土墙,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的一半像掩藏于地下。4000多件神情各异的兵马俑,被摆放在四条布局紧凑而又合理的俑坑中。三条东西向兵俑坑是主力,由步兵和车兵组成。一条南北向俑坑是后卫,以警卫为主。3

汉文化景区

在西北方向125米处,还有两条车兵和骑兵俑坑,类似于机动部队或快速反应部队。由此可见,狮子山汉兵马俑是汉初楚国军队的缩影。

七、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前方就是著名的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从远处看去,它是一座仿汉覆斗形建筑,内部则是两层结构,从一段楼梯下去,现在我们已经身处于水面下两三米的空间。五号坑由专家复原了当年的发掘现场,马俑和骑兵俑也都是模具分段烧制,我们看到这里的马身、马尾、马耳朵都还四处分散,可见当时时间匆忙。六号坑则展示了一个复制的骑兵军团,这些骑兵是按照原件放大一倍的比例来制作的,体现出西汉早期骑兵部队的气势。

八、汉画石长廊

继续往东走,在位于狮子潭水面东侧的汉画像石长廊,我们将会看到汉画像石博物馆。长廊全长约300米,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博物馆。

展厅分为三个区域:动漫展示与休闲区、汉画像石及拓片模拟制作互动区、汉画像石精品展区。其中堪称国内第一的以汉画像石图案为体材的动漫影片,创造了汉画像石文化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汉代现实生活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并以现场互动的形式展示汉画像石雕刻、拓片制作、印章篆刻及书法题跋。通过互动参与项目,既增添了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充分融入文化本身。

汉文化景区

另外,展厅外还分布了“车马出行组团”、“战争比武组团”、“生产生活组团”、“神话世界组团”等四个汉画像石组团,真实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汉代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九、汉文化交流中心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汉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借鉴了汉代建筑的神韵,开阔的厅堂容纳了汉画像石雄浑阔大的汉家气韵。这里所展出的精品汉画像石,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和对神仙的向往,画面上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祥禽瑞兽;有民间传说的大禹治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仙羽人、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九头人面兽、三足乌、九尾狐、连理树等人们想象的神仙世界之物。第二类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其中包括皇亲国戚、贵族富豪的生活场面,如车马出行、扪昔、宴饮、对弈、乐舞、迎送宾客、楼堂建筑等。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被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十、刘氏宗祠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刘氏宗祠,刘氏宗祠是一仿古建筑,其中陈列有汉朝各帝以及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士的生平事迹、文物、文献等,让游客领略博大的汉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宗祠是宗法的产物,又是家庭、宗族和国家相联系的纽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只有天子和一定品

汉文化景区

级的臣子才有资格设立祠庙祭祀祖先。古代族权和政权是合在一起的,因此宗祠又起着巩固政权的重大作用,所以国家就从政策上、观念上把宗祠的地位肯定下来。我们今天建造刘氏宗祠当然不是为了祭祀刘氏祖宗,而是寻求汉文化的渊源。

十一、竹林寺

此刻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竹林寺。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比丘尼道场。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是徐州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291年),24岁出家,70岁圆寂。徐州人民为纪念其功绩,东晋永和年间在东郊狮子山上修竹林寺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文献记载,明清时期的竹林寺顺山而建,规模宏大,为徐州八大寺之一。后历经战乱,常年失修,直至上世纪中期日寇侵华,竹林寺被肆意劫掠,千年古刹毁于一旦。徐州竹林寺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韦驮菩萨在抗战期间神秘显身,战后又从日本回归的奇闻佚事,更凸显了特别的文化价值和传奇色彩。新建的竹林寺座落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北侧骆驼山上,属于典型的“山上寺”。汉传佛教游览区包括竹林寺内的观音阁、第一比丘尼纪念堂、南北山门、钟鼓楼等,展示汉传佛教的历史风采。两大展区的风物,集中体现了汉文化的博大恢宏,构建了“观汉狮子山,拜佛竹林寺”的独特人文景观。竹林寺今后的发展将围绕特别研修、农禅体验、社会慈善、观光演艺、国际交流等五大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相关设施。

汉文化景区

关于徐州景区导游词介绍 篇5

山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间。其首节山离城南门近在咫尺,便于登临,很久以前就成了游览胜地。北宋文学家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为其好友张天骥的放鹤亭而作的《放鹤亭记》,描写了云龙山的壮丽景色。

云龙山植被以侧柏为主,文物古迹主要集中在首节山上,山巅有放鹤亭、饮鹤泉、招鹤亭、船厅、碑廊等。山东麓有兴化寺、唐宋摩崖石刻、清代山西会馆等。山西坡有大士岩、五十三参、试衣亭、送晖亭、白鹿洞、云龙书院遗址、半山亭等。黄茅岗上乾隆皇帝御书的“黄茅岗”和东坡石床及明清石刻作品峭立于绝壁之上。

上一篇:突然而来的假期记事作文下一篇:五年级作文夏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