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婆婆阅读试题及答案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花婆婆阅读试题及答案(精选10篇)

花婆婆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1

22.小说有三处环境描写,分析第②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23.作者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请你赏析其作用。(4分)

24.结合全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3分)

《金色花》阅读题及答案 篇2

(2)看到了仙人掌开出的一朵异常漂亮的花。

(3)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自己去年秋天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2、承上启下。“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一句是启下,自然引出下文。

3、写海棠、月季、文竹等花草生命力脆弱是为了和仙人掌作对比,突出仙人掌生命力顽强。

4、找描写句,答出描写方法,表达作用(写出事物什么特征)即可。

5、先抑的内容是:仙人掌不美不雅,外形太丑陋。

后扬的内容是:仙人掌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开出了异常漂亮的花朵。

好处:使行文波澜起伏(有悬念,不平淡,引人入胜。)

文言文花隐道人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3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顾读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慕朱家、郭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然砥行,慎交游。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则又求道人。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道人知事不可为,蠖伏自污,卒得以全。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乃筑室黄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一几一榻,张琴列古书画。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⑦菊五百本。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元酒;其香如檐卜。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往来如织,观者如堵。不见主人,见其扁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

(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文字或诗文。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③逞者:捣乱闹事的人。④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欲为幽栖之处。⑥锸: 铁锹,掘土的工具。⑦值:通植,种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 徙:改变

B.吊死扶伤 吊:慰问

C.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 衣:穿

D.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 卜:选择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3分)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③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④挽渔父牧儿与饮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⑥ D. 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且只读奇异书籍,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万念俱灰,意志消沉,决定遁世隐居过悠然的生活。

D. 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3分)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3分)

参考答案:

1.(3分)B(祭奠)

2.(3分)B(②讲的是花隐道人有先见之明,⑤表现的是花隐道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3.(3分)C(万念俱灰,意志消沉的说法有误)

4.(6分)

(1)(3分)天下贤人豪杰来这里,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结欢、焉 译对各1分)

(2)(3分)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隐市、然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道人姓高,名昽,字公旦。他的祖先是晋人,到扬州做生意,(后来)定居在那里。到了道人(这一代),家庭贫穷,道人没有做生意而去读书。(道人)只读奇异的书籍,不喜欢阅读诗文,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的事情。(他)看到世人为了取得功名而读书以致眼睛昏花,鄙弃而离开他们,羞于与他们为伍。(他)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崇尚侠义看轻钱财,能急人之困。(他)又注重品行,谨慎交游。乡里那些爱捣乱闹事的少年,起初害怕道人知道,等到出了事情难以勉力支撑,却向道人求助。道人给予他们自新的机会,也不时施以援手,所以受到扬州人的喜爱。天下贤人豪杰来到这里,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

甲申年,知道战乱将发生,(他)就把全家迁移到南徐避乱。当时地方上军事统帅像鱼鳞一样密集在长江上,都争着招致道人到自己幕下。道人知道这种事情不可以做,就像蠖一样藏伏并弄脏自己的(声名),最终得以保全。乙酉年,扬州城中战祸惨烈,百姓像鸟兽般逃散。道人先于众人独自进城探访亲人故旧,祭奠死者扶救伤者,暗中做了很多善事。

然而道人这时感念很深。自从遭遇时世变乱,自己已大志向受挫,经受流离失所困顿挫折,再也没有了驰骋疾奔世上的想法。于是在黄子湖中建造房子,不再吃鲜肥鱼肉,形成崇尚素食的习惯,穿大布衣,戴竹皮帽穿草鞋,拄着拐杖在篱笆之间行走。经常挽留渔父、牧童跟他一起喝酒,喝醉就在湖滨放歌,湖水为之起伏,好像替他鸣不平。

不久,发生了大水灾,居住的房子被水淹没。道人说:从没有听说过巢父买山隐居,难道要像支遁那样被人讥笑吗?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就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于是到扬州城的东南角落,选地建宅,亲自挖土挑土挑瓦砾,建造几间房子。(安放)一张桌几一张床,摆放古琴排列古书画。携带一个妻子二个儿子闲散自得地在这里休养,乐陶陶的样子很满足。

《扫雪》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4

DA(D3分A2分C1分).

解析:B项表述老董领年轻人回家的目的,错误,他领年轻人回家,从跟老伴要钱付给年轻人,说明他身上没带钱,留人吃饭是表现老董的善良。C项“他从买者的出价判断坎肩的价值高出五千”,这只是一种可能,说明老董在生意上的老于世故。E项“想给自己留一部分养老钱”于文无据,“也表现他们的吝啬”,从文中多处可看出老董尽管精于算计,但是他很善良,懂得感恩,关爱子女。

(2)【答案】

小说前文写人们对何种动物的猜测,说明这种动物的罕见,为它的珍贵埋下伏笔;老董花大价钱购买,说明他也认为这件东西的不一般,想从中获利。最后通过老客的口揭示皮张的价值。使小说悬念迭生,前后照应,紧扣题目,结构紧凑完整。

解析:小说前文写人们的议论,说明人们没有见过这种皮张,老董也没有见过,之所以他要花“大价钱”,他猜测这不是一件平常的坎肩,也在勾起读者随情节一探究竟,最后由老客道出真相。这样安排,使情节更加紧凑。

(3)【答案】

①善良好客,知恩图报。他每次交易,不管成不成,都留人吃饭;饮水思源,他把本可自己享用的彩电最终送给卖坎肩的年轻人了。②生活俭朴,关爱子女。即使家里有了钱,也还布衣蔬食,住原来的土屋,却给女儿盖了新房,③精于算计,老于世故。老董在谈生意时,察言观色,不慌不急,善于应变,讨价还价。

解析:①中内容,从老董对卖皮买皮的人留饭及把彩电送给卖皮者,可以看出;②在后文中交代老董的生活情况及其对女儿的资助;③可以从买皮卖皮的情节中看出。

(4)【答案】

《孟德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5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杜甫望岳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6.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 的`地位。(1分)

17.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18.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6.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

《我要做好孩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7

一、填空。

1.《我要做好孩子》的作者是--------。2.《我要做好孩子》的主人公是--------。

3.金铃的家离学校不足------,金铃放学从学校走到家一般要走------。4.金铃减肥减掉了____,以后又长出了____。5.金铃领回家的小妹妹叫__。6.金铃上的是__小学六年级__。()7.金铃妈妈希望她上哪所中学? A.育才中学

B.第四十九中学

C.外国语学校()8.金铃哪门功课学得最不理想? A.语文

B.美术

C.数学

D.英语

()9.金铃原来的语文老师王老师辞职去了哪个国家? A.日本

B.美国

C.加拿大

D.新加坡 10.金铃的妈妈叫_赵卉紫_。

()11.金铃当家时妈妈给了她多少钱?

A、300元

B、500元

C、800元

D、1000元 12.金铃当家理财是为了攒钱给幸幸买芭比娃娃 13._妈妈__最在乎金铃的考试成绩。14.铃体育考试考的是()赛跑。

15.金铃在跑步测试中摔下来后,绊倒了()。16.()被老鼠一夜之间咬得七零八落。

17.金铃一开始写的作文《我的爸爸》中,她的爸爸是一位()。18.金铃在长江百货公司举办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了()。19.模拟考试中,金铃的__试卷被风刮出了教室。

20.语文老师生病了,金铃给大家上了一节作文课,她出的作文题目是()。

21..金铃的语文老师生病了,__去看她。22.金铃的语文老师的病是__.23帮金铃补习数学的老师是().24.金铃养的蚕宝宝是__。

25、金铃的作文写得()。

26、金铃学区里最好的中学是()。

27、金铃收养了一段时间的小女孩是()。

28、金铃的爸爸是()。

29、金铃家里()操持家务,管理孩子。30、金铃曾经想让妈妈收养()。

31、金铃送幸幸()。

32、寒假,金铃()。

33、金铃的爸爸用()帮助了乡办厂。

34、金铃()获奖。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金铃长得很胖。

()2.金铃的语文老师姓邢,50来岁,瘦瘦小小的,是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3.元旦庆祝会上,小品《猪八戒背媳妇》由尚海演猪八戒。()4.金铃的爸爸很能干,家务活儿他全包了。()5.金铃的试卷大多是由她爸爸签字。

()6.在语文老师生病的时候,她说金铃已经是一个好孩子了。

()7.金铃的数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是因为妈妈帮她请了外国语学校的名师补习。()8.金铃考初中那天,她很有信心,虽然孙奶奶因为腿脚不便没有来看她。

()9.金铃当家当了正好一个月。

子夜昙花阅读暑假试题及答案 篇8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

作者“惊喜”是因为: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2.作者说,“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

答: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

3.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 _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② 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BE )

A.在短暂漆黑的夜里,昙花的笑容难以为继,风骨神韵也随之隐匿起来,因此作者物伤其类,伤心垂泪.

B.生命的确有如昙花那样,有许多灿烂时光,也有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C.作者以花喻人:花开时,如幻梦;只有梦醒花凋,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意义.

D.本文语言平实,不事雕琢;笔调低沉徐缓,感情藏而不露;反映着作者淡泊的心志.

笑的价值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9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笑可化解惊惧与恐怖从而与动物区别开;笑可体现人的才智和反映人们身上的瑕疵和怪癖(或本来面目);笑可帮助人类保持平衡感和现实感以及看事会成比例。

标准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解析]“笑的价值”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第三段也有涉及,但都被第二段内容覆盖了,进行筛选,考生应该能完全答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笑”的两种表现形式——幽默与喜剧——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也就是“笑的作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先提出论点——“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接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一是不要为“表面的积累”蒙蔽,二是要具有孩子的慧眼和妇女的洞察力;然后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有强大的作用。

标准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评点]这道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本段的层次不甚明显,而且还是选自外国的作家作品,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多少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所以用来考查层次,是有些不妥的。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作者的看法:认为笑比哭更有价值,更具有美德,更具有精神安慰,而哭会掩饰一切,会是虚伪的。

作用:具有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笑的可贵,同时升华主题。

标准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解析]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

语文试卷阅读文章试题及答案 篇10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15.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16.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17.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4分)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抵制白色污染的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