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推荐10篇)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1

二列横变四列横队在队形变化中占有重要的的位置,也是学生集体活动中表现班级整体形象的能力之一,它对锻炼和发展学生注意力、集体主义精神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队列队形变化在低年级出现得较少,主要以原地的四面转法为主。三年级学生处于水平二阶段,接受能力较强,而且纪律观念加强所以适当的队列队形变化练习有助于他们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本课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注意力强的队列队形变化安排在课的一开始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把强度比较大的短跑练习房宰客的前半部分,有助于学生保证体力,保证练习质量;把以游戏形式、趣味性较强的跑跳练习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学情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2、三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3、三年级4个班的班风活跃,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强,学生守纪乐学,爱好文体活动,而且大部分学生运动能力较强,所以本节课安排两个内容短跑和跳跃练习。

鉴于上述分析,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掌握队形变化的口令及要领,理解短跑、跳跃的动作概念以及蛙跳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A、学会站立式起跑,力争有90%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和下肢力量;

B、通过“障碍过关”等游戏,练习跳跃以及短跑技术与速度

3、情感目标:A、初步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4 美育目标:让学生体会美,创造美。

本课重点: A、队形变化时的要领以及队形变化后的秩序; B、蛙跳跳跃时身体下蹲充分; 本课难点: 蛙跳起跳后的展伸动作。

六、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游戏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我要学习、我要练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小组研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道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七、场地与器材准备:

在一块篮球场的中间摆放三根长竹竿。第一二根之间间隔50米,第二三根之间间隔30米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9-12分钟):

1、常规教学(1-2分钟):

1)学生跑进上课场地,师生问好;

2)队列练习:体育委员口令,学生练习;学生一起口令,进行队列队形练习。

2、对列队形练习-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4-5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及四列横队变二列横 队的口令、要领; 2)教师与体育委员作示范;

3)教师口令学生练习,排头到排尾。进行队形变化练习。组织队形:四列横队—二列横队相对

3、自编游戏:“青蛙过河”(4-5分钟):

方法:教师扮演“大青蛙”,学生们演 “小青蛙”,在音乐的伴奏下,“小青蛙”们在陆地上玩耍。音乐停,教师喊:“下雨了,孩子们快点回家”,“小青蛙”们迅速两两一组跳过“小河”,在“大青蛙”带领下,“小青蛙”们一起跳回家。

教学步骤:1)教师提示并模仿青蛙各种跳跃的动作; 2)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跳跃动作的模仿; 3)教师扮演大青蛙,共同参与游戏。

组织队形(同上)

通过上述几种练习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情境,通过“愉快--紧张--喜悦”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主教材内容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展开(19-22分钟):

1、短跑(5-6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示范,学生尝试性练习; 2)学生分组站立进行短跑练习; 3)教师启发,学生总结短跑时的感受。

组织队形:一路纵队为一组,学生分为四组进行练习。

2、游戏: “障碍过关”(13-17分钟)

方法:游戏分两个部分,中途设置两个障碍,一段障碍单腿跳过二段障碍蛙跳通过,通过二段障碍后快速返回,与下一个队员击掌,游戏继续进行。直至所有队员全部通过站好队伍,游戏结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规则,见习生做中途裁判; 2)教师口令,学生进行游戏;

3)游戏结束,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游戏心得。教师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组织队形:同上。

(三)延伸(9-11分钟):

1、游戏:“青蛙冬眠”

方法:1)教师提示,并示范游戏规则; 2)教师口令学生练习。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变八列横队

2、青蛙“做早操”

方法:1)教师示范动作,学生练习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总结。组织队形:同上

反思:本堂课层次布局很合理,整堂课教学设计很有特色,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内容上稍微的多了一点,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该把握时间,控制量。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2

接到任务后, 我陷入无法自拔的思索之中。《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已经在中学语文教材存在多年, 对于这篇课文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很高、很深的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 谈何容易。

创新, 意味着必须有所突破, 必须尽可能地抛弃传统。因此, 我强迫自己不看教参, 不查阅网上的任何教学设计, 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一次又一次地翻阅《现代文学史》上关于鲁迅部分的内容, 一回又一回地研读《文艺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和文学接受方面的理论。但是, 五天过去了, 脑海当中还是一片混沌, 感觉思路就在眼前, 却又像雾里看花, 朦胧而不可得。大概是过于沉湎于这种思考, 当晚我在梦中又回到大学时代, 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再次出现在脑海当中, 于是灵感翩然而至, 便有了这样一个设计。

一、创新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

(一 ) 导入

著名作家晓雪在《散文家谈散文》中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那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 从中感受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深沉与冷峻。

(二 ) 学前准备

在研读课文之前,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 鲁迅的深沉冷峻是指什么而言?

深沉, 是指鲁迅深沉的情感;冷峻, 是指鲁迅冷峻的批判。

(三 ) 感受鲁迅深沉的情感

(四 ) 体味鲁迅冷峻的批判

(五 ) 本课总结

1.朗 读72页 注释 (3)

2.总 结

鲁迅抱着学医救国的美好愿望来到日本, 然而, 一声刺耳的“万岁”彻底击碎了他童话式的幻想。但是, 也正因为这一声“万岁”, 使得鲁迅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弃医从文” 的抉择。从此, 鲁迅以笔为刀, 开始了“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人生篇章。

胸怀祖国和正义, 对待朋友和人民, 像火一样热情;对待敌人和丑恶, 像冰一样冷酷。这, 就是伟大的鲁迅, 这, 就是深沉而冷峻的鲁迅!

(六 ) 拓展 、实践

作业:自行阅读《<呐喊>自序》, 进一步了解鲁迅。

板书:

藤野先生

鲁迅

深沉:对老师深沉感激和怀念、对祖国深沉的热爱

冷峻:对国民劣根性和军国主义辛辣的批判

(铁肩担道义 , 妙手著文章 )

二、教后反思

(一 ) 关于创新的认识

吴靖国指出, 教学创新乃是“有所变, 有所不变”。其中, 所谓的“变”是因应环境而产生, “变”所指涉的是教学方法与策略,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教学, 针对原有的教学进行改变, 无论是融合还是取代、调整, 皆可称为教学上的创新。教学创新可以是一种创意性的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新颖的方法、策略与过程, 使教学活泼、有变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学者吴清山曾为创新教学下过时代定义, 他提及“突破教师传统窠臼、符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因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由此可知, 教学方法与策略不该一成不变, 而必须因应时代的移转、变迁, 随着人事、时、地、物 而持续创 新 , 如此才能 达到有效 学习的最 终目的。

吴靖国所指的“不变”, 则是教师自我的定位与功能, 亦即教育的本质不能变。因此,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 教育活动如何变化运作, 仍需要是合乎教育本质的, 必须是合于价值、合于认知及合于自愿的教育规准。在此不变的基础上, 谋求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改变, 其“变”才有方向与价值, 才是教学创新的本意。

(二 ) 关于积累和灵感

在我读大三的时候, 适逢辽宁省专家组对我校做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验收, 其中一个验收项目是对学生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 沈阳师范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鲁迅的教授曾向在座的二十几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鲁迅作品的整体风格是什么? ”当时会场内一片寂静 (《现代文学史》上没有明确说明, 我们的老师也没讲) 。看到这种情况后, 那位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学了这么多关于鲁迅的东西, 对于鲁迅的深沉冷峻这一学术界的普遍评价是应该了解的。”当时, 出于对无知的羞愧, 我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所以, 尽管已经过去很长时间, 当接受研讨课任务的时候, 这句话成为我这篇教学设计的灵感来源。本次我参与研讨课第一个感受就是: 创新的灵感, 来自于平时点滴的积累。

(三 ) 关于经典课文的创新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 是因为它以独特的魅力、感人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性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种艺术性正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然而, 因为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原因, 经典往往被一个个“经典”的知识点所取代。用两三个课时学完一篇课文, 学生掌握更多的是能够应付考试的内容, 对于这篇课文真正的艺术价值却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我认为, 这样的教学, 即使考取再高的分数, 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是白话小说的奠基人, 是彰显新文化运动实绩的代表作家;是现代文学史不能回避, 也无法回避的一个人物。既然学生学了很多鲁迅的文章, 就应该对鲁迅的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基于这样一种思考, 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深刻理解鲁迅的深沉和冷峻, 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 , 已经存在于中学课本中几十年了。关于这篇课文的研究, 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程度, 其中很多见解已经被广泛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 似乎已经很难再有所创新和突破, 能做的只是在具体授课时的精彩生动。但这次我以“深沉和冷峻”作为切入点和授课目标, 还是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说明, 对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对于教材的钻研是永无止境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和信心, 有研读教材的钻劲。我认为, 这也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革新的根本途径和源泉。

(四 ) 关于预设和生成

课前的预设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当我们设置好某个环节, 并预料到在授课时学生解决有困难时, 就会精心准备各种解决方案。但是, 如果你认为解决方案不一定有效时, 则千万不要因为对这个设计的喜爱而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精彩发挥上, 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预设是有问题的, 或是不恰当的。例如环节二“鲁迅的冷峻是指什么而言”这个预设, 在授课前我和另外两个老师都预想到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我对我的几个解决方案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还是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结果, 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学生只是 给出了一 个“冷峻的 语言”这样 一个相似 的生成其实, 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这个预设是错误的。冷峻就应该指的是冷峻的语言, 是鲁迅用冷峻的语言批判和讽刺。我认为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如果我当时能够清醒地认识 到这个预 设是错误 的 , 而不是有 难度 , 从而做出 调整对于那 个答出正 确答案的 同学就会 及时地给 予肯定和 鼓励, 而不是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在老师的明确下被动接受的, 而是主动探求而得的, 对鲁迅的冷峻的理解也应该更加深刻。“精心的预设会带来精彩的生成”这句话值得我们铭记。

(五 ) 关于课外材料的处理

在授课过程中, 运用课外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方法。但是,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课外材料是为课文服务的。对于研读课外材料的方法和深度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定, 而不能盲目地大加解读。否则就会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或者从课外材料获得认识而不是从课文中获得认识。我的设计中关于《自题小像》的处理, 目的是让在学生完成对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感的把握后, 通过读懂鲁迅自我评价的诗, 加深学生对鲁迅爱国情感的理解, 并引出这一环节的小结。所以我通过幻灯片给出译文, 然后让学生齐读原诗, 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如果再利用一些时间研读这首诗, 则是没必要的, 是违背“课外材料是从侧面服务文本”的原则的。

(六 ) 关于取舍问题

像《藤野先生》这样的课文, 值得讲和要讲的东西太多太多。如果教师把所谓的知识点全部讲到, 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提高自主研读的能力。所以, 我们要观其大略, 把握主旨, 大胆地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和授课, 让学生真正以语文、文学的规律解读课文, 那么那些没有讲到的问题, 他们是能够自主解决的,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

小学英语研讨课例教学反思 篇3

最近,我在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执教了一堂四年级英语研讨课。该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喜欢合作性学习,但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开口交流,说的能力较弱。本节课是小学英语广州版“Success with English”第7册Module 3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复习以往学过的休闲活动的词汇和短语。学生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出邀请用语。教学以party为主线,通过对国外一些流行party文化的渗透学习,运用小组协作,联系生活,综合运用动词短语与邀请用语。

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这是一节的巩固型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可能会对已学知识缺乏新鲜感,所以在设计主题任务时,我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任务。教学以party为主线,通过对外国一些流行party文化的渗透学习,以流行音乐的活力将学生引入到“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things”中去,引导学生总结语言知识,然后通过趣味图片、音频、邀请卡、故事、海报、宣传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激发并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听、说、读、写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巩固操练语言知识。外国的趣味文化,激起了学生的童趣,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对引发并推动后续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力。

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在本节课中,我不断地创设情景,把新语言知识有机地融汇在精心创设的语境中,让学生在真实语言情景中感受并理解新语言知识,使新知识依附于旧知识。例如填写邀请卡、设计海报、拉票宣传等活动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做起来会觉得熟悉而得心應手,确保了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任务学习的层次性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喜欢合作性学习,但少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开口交流,说的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使学习任务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任务:小结已学的各种活动短语、总结邀请用语;填写邀请卡;进行故事学习;设计海报;进行现场邀请活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一是复习以往学过的休闲活动的词汇和短语,完成图片机械操练,总结邀请用语;二是通过第一步的操练,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填写邀请卡;三是从第一、二步的听、说、写的练习到阅读学习,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四是从听、说、读的练习到写、做的运用,小组合作设计俱乐部的海报,并写出邀请函;五是现场邀请活动,这一步是前面所有环节的综合,也是语言输出的最直接的途径。

任务学习的延续性

我认为,任务学习不应只是走马观花,而应具有延续性。例如,听力时的填写邀请卡,故事阅读的学习制作海报,这两者都为后来的设计俱乐部海报做延续性铺垫;学生现场宣传拉票,为下周的派对做准备。这些都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了指引,也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地持续发展。就在我写反思文章的这几天,学生还在不断地给校内老师派发他们制作的邀请卡,为派对活动做准备;在做好常规学习的同时,他们还在热情高涨地进行着派对活动的准备。这些设计和后续活动,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学习任务的拓展、言语的实践运用都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4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谈谈自己对雷雨的印象。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请同学来猜一猜,“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脾气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成串的泪珠伴着下。”打一自然现象。生:雷雨。

师: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生:闪电,打雷。

师:哦,看到了闪电,听到了雷声。生:还有大风。

师:这种大风是怎么吹的?(生表演略)

师:看来这雨可真不小啊,下这场大雨之前应该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吧,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生:雷雨前蜻蜓,小燕子飞得很低。生:小鱼儿游出了水面,呼吸空气。2.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平常一定喜欢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关于雨的图画大家来看看吧。(师出示课件,学习课文。)

二、学反思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5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应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扣题导入,切入重点。

上课开始我以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为切入点,引出天上的文字(星星、云),脚下的文字(石灰石、花岗石),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便于进一步理解、研读内容。

二、品读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是课文的特点。在解读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圈画出相应的词句,同桌讨论填写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一种文字,获得了什么信息,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解读地书时,写花岗石这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连续用了几个动词,又连用三个问句。

我设置了疑问:这段文字中用几个动词写花岗石?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品读语文字特别是“爬”,学生了解拟人句的使用让文章变得更生动。三个问句,我让学生齐读,说说这样会不会啰嗦?再和学生情景配合读。当答案慢慢解开孩子们有如释重负之感,看似无心的问,却是用心地在遣词造句。这就是这篇科普小品文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走进语文与生活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文中的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延伸到课外有关天气的谚语 、以大自然中的现象来推理大自然的文字的检测题,如:年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到鸡飞狗跳、到化石等,使学生在大自然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了解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例如蚂蚁搬虫子(为了生存合作互助);群居的蜜蜂(讲求团结、分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顺父母)??让学生不仅从工具的层面了解大自然外在的科学知识。而且从人文的层面感悟大自然内在的意蕴。

四、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在课的最后,我还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仿照着诗的句式来写,例如:你看那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

五、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我深情地对学生说:“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们只要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勤学好问就一定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随机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真正明白了“总是坐在家里”的深刻含义,领会到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勤于观察思考,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懂得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不仅交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然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些不足之处,例如:

1、在教材的把握和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深入。在孩子们深入研读文本之后,思维发展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要想学生思维进一步提高,应设计更深入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不仅交给了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对于某些浅显的内容,如何抓住它们的空白点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还值得探讨。

3、好的评价语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这课当中我做得不够好。在让学生展示成果时,学生们的表现都不错,我却没有及时进行表扬。

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6

设计、执教、反思:姚守亮,宜城市板桥店镇中心学校

活动目标

1、开发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收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讲述、评价宋玉及其文学成就,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诵读咏赞宋玉的诗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家乡历史文化名人宋玉的宣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一、激趣导入(走近宋玉:曾于骚赋见高才)

1、启发谈话

师:襄阳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滔滔汉江穿城而过。千百年来,汉江以自己甘甜的乳汁浸润着荆楚大地,孕育了无数英才俊杰,陶冶了众多文坛巨匠。其中,宋玉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据专家考证,2300多年前,宋玉出生于宜城市(隶属于襄阳市)鄢城办事处腊树村,是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历来与伟大的屈原并称齐名,同被敬奉为“中国文学之祖”。前不久,国内外近百名文史专家聚集襄樊学院,隆重召开了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面交流了宋玉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宋玉文化的当代价值。专家们一致认为,宋玉开创了赋体文学,奠定了感伤文学,独树了女性文学,新制了山水文学,还研发了游戏文学等,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风流儒雅,立身高洁,善于讽谏,受到中国历代文人的尊崇和膜拜,评价、咏赞宋玉的诗词曲赋和文章更是不计其数。据文献记载和专家分析,宋玉是襄阳历史上最早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名人,他既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们襄阳人的骄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玉,共同结识一下这位令人景仰的文学大师吧。

生:(鼓掌)

2、推荐阅读

师:令人欣慰的是,时至今日,宋玉的老乡——宜城籍的作家、学者们不甘落后,先后行动起来,写宋玉、评宋玉、赞宋玉,深孚众望,现已创作、出版了以宋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连环画册、诗词选集、电视文学剧本和普及性学术专著等,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兴趣阅读这些书籍?

生:(齐声)有。

师:[向学生推荐、展示、发放不同版本的小说及画册《宋玉》、诗集《景宋诗抄》、图文并茂的文集《宋玉风采录》、学术专著《走近宋玉》以及《宋玉辞赋今读》等;提示:除了以上书籍,课余时间还可以围绕宋玉这个专题到图书室(馆)借阅其他资料,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信息。]

3、分组准备

根据个人兴趣,全班分成三个专题活动小组,各选出组长一名。第一组为故事组,侧重了解宋玉的人生履历和传奇故事;第二组为诗词组,精心选录后世文人咏赞宋玉的诗词歌赋;第三组为评论组,主要收集有关宋玉及其作品的评论资料。活动准备时间4周。

【活动反思:10月22至24日,2010年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襄阳古隆中召开。作为楚辞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作为宋玉的同乡,我有义务推介宋玉、宣传宋玉;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工作者,我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近宋玉、感知宋玉、学习宋玉。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围绕“宋玉,襄阳人的骄傲”这一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拓展阅读面,意在培养学生学语文、勤阅读的兴趣和爱家乡、颂先贤的情怀。学生趣味盎然,课余时间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参与度也高。这主要得益于此次活动取材的地域性强,学生感到宋玉似乎就在自己身边;其次阅读面广,有小说(含剧本、画册、散文),有诗词,有评论,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大。】

二、汇报交流(感知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大家分组阅读了有关宋玉的小说、剧本、画册、诗词及评论,还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想必收获不小。今天,我们就以读书汇报会的形式来交流、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各兴趣小组由组长负责,拟定评分细则,确定发言人选和评委名单(主要是给另外两个组的发言量化打分),准备好发言的内容。

生:[三个专题小组分头准备。活动安排2课时。]

1、讲故事,话楚史。

[故事组推荐了五名选手发言,围绕宋玉的人生经历各讲了一个传奇故事,如“风有雌雄”、“曲高和寡”、“谏王学钓”、“白起拔郢”、“丢官流放”等,其中不乏楚国史料。每个故事限时5分钟。故事略。]

2、诵诗词,传美名。

生1: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楚王赐颜色,出入章华里。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这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古意》中的一个片段,名为怀古,实为回忆录。诗歌采取虚拟、假托手法,字面上是在追述宋玉的经历,其实暗含了自己的身世,特别是五六两句对宋玉的文学才华推崇有加。

生2: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独有东阳守,来嗟古树春——这是唐朝张说写的《过庾信宅》。诗中三四两句夸赞宋玉和庾信笔力雄健,大气磅礴,惊天地泣鬼神;五六两句用典,谴责楚王昏庸,不听贤臣(包括屈原和宋玉等)的劝谏,终致君亡国灭,寓意深刻。

生3: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感登徒子,恩情遂中绝——这是唐朝李白的《感遇四首》之四。“诗仙”李白赞扬宋玉虽在朝为官,但品格清廉高尚,超尘拔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才华横溢,超凡入圣。

生4: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是唐朝杜甫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二。“诗圣”杜甫敬慕宋玉高洁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儒雅的气度及非凡的才华,在内心深处把宋玉视作自己的师长和榜样。

生5:悲秋人去语难工,摇落空山草木风。犹有市人传旧事,酒垆还在宋家东——这是南宋范成大写的《宋玉宅》。诗人赞宋玉辞章之工,叹宋玉悲秋之情,感慨宋玉遗迹在一千四百多年后还被盛传,被酒家利用作了广告。

生6:大夫遗墓水边村,无数垂杨带雨痕。一代文章谁继作,千秋陵谷此空

存。楚云易识荆山梦,湘水难招屈子魂。九辩余音悲不尽,高天摇落正黄昏——这是明朝王世贞写的《宋玉墓》。诗人由近及远想到宋玉以往诸事,慨叹宋玉和屈原生逢乱世的不幸遭遇;然后又由远及近写到黄昏祭扫,笔法清新、自然。

生7:千古文章伯,渊源自楚滨。风流师杜甫,骚雅祖灵均。志以悲秋苦,诗传白雪神。凤衰鹍已化,遗躅寿贞珉——这是清朝郑家禹写的《宋玉墓》。作者盛赞宋玉师承屈原,泽被后世,是楚文化的开拓、继承和传播者,其高尚遗风和品德将永远为后人效法。

生8:一唱复三叹,荡气又回肠。悲秋忧国势,憎佞蔽君王。失职志不平,挥泪叹理想。哀民不聊生,不屈图国昌——这是当代一位诗人写的《宋玉吟》。作者形象地概括了宋玉辞赋作品的艺术魅力,敬仰其愤世嫉俗、忠君报国的高尚情操,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高洁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3、评成就,论影响。

[评论组推荐三名选手发言,根据收集的文献资料,对宋玉本人,宋玉作品进行评述。每人发言限时3分钟。发言略。] [附:文史大家评价宋玉资料锦集——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②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③(宋)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似屈原也(东晋史学家习凿齿);④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北宋文学家欧阳修);⑤《九辩》,本古辞,(宋)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现代文学家鲁迅);⑥屈原的伟大,永远令人景仰;而宋玉,却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当然最需要屈原,却也因此不能忘了宋玉(诗人兼教授林庚);⑦谁是中国文学之祖?我毫不迟疑地说,屈原与宋玉。他们不但给楚民族文学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基了中国文学稳定的基础(文学史家陆侃如);⑧(宋玉)满怀伤感而又孤高不屈,的确是屈原作风的一个承继者。他决不是一个谗媚取宠的人(现代作家、文史学家郑振铎);⑨宋玉是有才气的诗人,是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有政治见解、充满了悲悯情怀、对人生和社会有透彻感悟的哲人。„„宋玉是襄樊市(现已更名为襄阳市)的先乡贤,大概也可以认为是襄樊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当代楚文化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

4、活动小结。

在汇总、统计各小组评委量化结果的基础上,老师评价、小结本次活动,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材料的收集情况以及评述宋玉的某些观点等。

【活动反思:⑴讲故事看似简单的活动,部分学生做的却不够理想:语言不精练,叙述不生动,概括能力较差。可能是学生平时疲于应付各类作业及测试,阅读面过窄,综合性学习活动太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正课”上,课外阅读和口语交际则疏于指导。⑵诗词组诵读非常流畅,大意理解也比较准确,主要得益于诗词组成员的合作互助,预习比较充分。⑶评论组收集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评论资料,并能大致理解其含意,然后复述出来。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收集、筛选信息。由于初中生接触并理解宋玉作品有一定难度,所以复述名家卓见而缺乏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在所难免。⑷加强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口语交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彻落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三、内化升华(学习宋玉:立身高洁图报国)

1、课余时间三个专题组进一步交流学习心得,相互传阅、传抄有关诗词名篇和评论资料等,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宋玉的基础上,对宋玉产生敬仰之情。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7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认识研讨会,了解研讨会的内容和作用;

3.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4.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2.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方法 】

小组合作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

1.学生搜集有关雾霾的资料,完成学案一至五关的内容;

2.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探讨学案一至四关的内容;

3.选定每组的记分员(负责记录本组得分)、 记录员(负责记录大家对本组提出的措施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4.商定研讨会的评分标准;

5.布置学生准备发言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播放有关雾霾的视频,并出示当日的空气质量指数):现在,很多人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先看天气预报,再点一下 “空气质量”,看看今天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一位摄影师花了一年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了这样一组照片(投影“北京空气质量视觉日记”)。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场“通州区雾霾治理措施”研讨会。

二、认识研讨会

师:同学们,什么是研讨会呢?

(生讨论 。 师投影相关图片 ,生齐读 “研讨会”的定义)

师:今天这场研讨会的主题就是研究、讨论如何治理我们通州区的雾霾。

三、汇报前期资料的搜集情况

师:有句俗语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雾霾的资料, 并且对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了含义、现状、成因、危害、防治措施五类。现在,请同学们简要汇报一下。

(生轮流回答 ,重点交流雾霾的成因及其危害。 成因:气候因素,汽车尾气,焚烧垃圾、秸秆, 工厂废气排放,扬尘,油烟等。 危害:导致疾病, 影响交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导致通州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 )

四、牛刀小试

师:现在,我们开始尝试研讨。研讨会的一般流程是先由一位同学表达观点,之后我们再对他提出的措施进行研究讨论,最后制定出解决方案。今天的研讨会上,同学们的发言能够赢得奖励,相应的评分标准之前已商定,(出示评分标准)请各组记分员做好评分、记分工作。下面,我们先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治霾措施。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记录他发言的要点,以便稍后进行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 )

师:你们觉得他给出的措施怎么样?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生回答 )

师:任何一项措施或制度在施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阻力。他们组提出的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生回答 )

师:刚才就是一次研讨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几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各自的发言稿,看是否需要修改。然后,我们进入正式研讨环节。

(小组讨论 )

五、正式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 ,然后 ,其他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师:同学们,刚才商讨提出的措施中,有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做,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视频《对抗雾霾,我为空气做点事》。

(播放视频 )

六、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

在准备本节课的过程中,我经历了由“无知无策”到“漫天撒网”再到“化繁为简”三个过程。

一、无知无策

对于这一命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是一个系列的课程,一般要经过选题指导、方法指导、中期反馈、成果展示等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方法指导加成果展示”。其次,我考虑的是怎么教的问题。“研讨会”的主要过程是“研讨”,在一名学生提出观点后,如何指导其他学生对这个观点进行研讨?整个课堂如何有序递进地展开?……这些问题成了摆在我面前的看似无法逾越的大山。

二、漫天撒网

研讨会主要由学生发言,而学生发言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他们掌握资料的多少。因此,我设计了学案,通过闯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准备材料,并通过小组活动,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化繁为简

在不断地尝试与改进之后,我的教学卡在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研讨上。一开始,我设想在某位学生提出治霾措施后,提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怎么样?”,虽然明知这个问题比较含糊,但又苦于找不到更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研讨。后来,我进行了逆向思维与换位思考:一个措施提出后,我们应该针对这个措施说些什么?课堂上研讨的内容主要针对什么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师的意图?最终,我设计了如下有序且有明确导向性的问题:“你们觉得他给出的措施怎么样? 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任何一项措施或制度在施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阻力。他们组提出的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教学实践表明,这些问题使得研讨真正得以开展。同时我也意识到,如果课前我在让学生搜集资料时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或许会更好,压力也会更小。

《画风》教学案例及反思与点评 篇8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

3、感悟课文中小朋友的画风创意,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具准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流程

一、猜谜引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你们可听仔细了: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把它画出来昵?

2、这儿呀,有三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出示视频前半部分)。

二、朗读感悟,自主探究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板书:画)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书的姿势,边读边在课文中把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巡视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声来)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吧!

2、老师把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儿带来了,请仔细观察,找找这些画是谁画的?(出示课件)

(1)大声地告诉小伙伴,这幅画是谁画的?(“幅、画”等字的读音,适时指导。)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板书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

(3)你能在书中找出写他画风的句子,读一读吗?(适时评议)

(4)他读的风藏在哪个词里?(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把四句画风的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出风的感觉哦!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三个孩子边画画、边交谈,宋涛说了几句话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书中找一找。

2、重点指导宋涛的话。

(1)宋涛说了几句话呢?

(2)喜欢哪一句,就起来把它读给小伙伴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

(1)你们读得都很棒,每个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了。

(2)老师把你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小组内自己分角色练读,读完后马上举手。孩子们,开始吧!

4、全班分角色朗读。

哪个小组愿意到台上来展示?这么多!看来大家都想来,这样吧,找这个小组当宋涛,那个小组当陈丹,赵小艺这个机会就送给这组吧!其余小组就一起读旁白吧!

不过,老师先提个醒儿,第一自然段有几个顿号,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5、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文中的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办法,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请看大屏幕,一边看一边想:你喜欢这三个孩子吗?为什么呢?(出示视频后半部分)

6、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以后该怎么做呢?

7、小朋友们不但觉得文中的三个孩子能仔细观察,爱动脑筋,而且懂得自己以后也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现在就开始动脑筋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画风的办法呢?

四、课内拓展

1、老師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风,你们看:春风轻轻地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旗子被春风轻轻地吹得飘起来了。你能照样子把别的画面说一说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风的习作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

孩子们,把你们画的风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比一比,谁的画儿最美!

3、展示学生的画作。

(1)你能找出这幅画的风藏在哪儿吗?

(2)谁能用一两句话把这幅画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3)谁能用几句具体、优美、生动的话把这幅画说一说呢?

4、孩子们,课问休息了,让我们继续到外面去寻找风的足迹吧!

附:板书设计

画 风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风”这一自然现象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对有关绘画的事情兴趣较高,有一定的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品读、观察、想象、展示的时空,使学生在自身亲历的基础上体验情意表达与生活积累的乐趣。

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中的人教义务版和课标版均有《画风》一课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资源选取上注重两者的精选与整合,利用义务版里的视频资源进行置景设疑、听辩欣赏;利用课标版里的“连环画”的演示文稿展示抓特点找画、议画活动;利用“生活中的风”演示文稿进行说话拓展训练。

对于处于起步阅读阶段的学生来说,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声朗读中才能理解与积累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读通、读懂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有弹性地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并在诵读中了解画风的办法,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探讨中找出画风的办法,完成一幅画作。这样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文本,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专家点评

这节课用一则谜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课题。在选用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时,做了认真地精选与整合,充分发挥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创设与本课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朗读教学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是一种最容易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的学习方式,学生十分投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腾出足够的时间用以自读,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课堂气氛宽松,探讨热烈,教师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研讨课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9

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探讨教改实验中共同关心的问题,水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公开课于10月8日在水龙中心小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水龙小学计算机组组织,全校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参加,由张老师执教。课上,张老师精心设计组织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教学互动突出。

课后大家对这堂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课在内容的整合、教学形式的运用、教学设计的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操作、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评价竞争机制等进行了充分地剖析,在对课的有效性教学等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对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随后,教研室教研员杨老师对这堂公开课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两堂课均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新颖务实,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张老师在巧妙设置课堂任务,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非常突出,张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引入竞争评价机制,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水龙小学计算机组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0

(一)、创设情景,激情促思 1.说学具。

师: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送给每个小组一袋神秘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快把眼睛闭上

吧!(伴随着音乐、老师发礼物)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一看,得到什么礼物了,你认识什么,就给组内的小朋友说什么。

2.提要求。

小精灵还给大家提了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小组合作

(这里用卡通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操作感知,合作探究 1.分一分,揭示概念。

① 活动,按要求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师巡视 ② 小组汇报 ③ 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生说,师依次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①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② 汇报交流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体: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 球:是光光的,圆圆的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图形。 2.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① 师:如果告诉你们物体的形状,让你们摸一摸,你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中摸出来吗?

指一生上台,闭上眼睛,师说形状,生摸物体。

② 同桌合作(一生先报图形的名称,另一生摸出相应的物品,做完这一轮游戏后,请两个同学交换进行游戏。)

③ 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师:同学们真能干,摸得这么准,那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呢?(生汇报)(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巩固练习,体验特征 1.完成第33面第1题。

①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能滚动。

②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搭一搭。 2.数图形,练习五第2题。

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五)、交流小结,提升认识

(六)、搭拼学具,拓展创新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四个小伙伴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物体搭一件最喜欢的东西,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允许学生相互欣赏,鼓励学生将这一活动当作课余游戏来玩)

[评析]: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难度,根据《课标》所说,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着重两个方面的培养:

(一)提供观察操作机会,鼓励积极探索,使孩子成为课堂主 1.首先从创设“猜猜看袋子里有什么”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参与猜测、思考、表达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主动探索这四种物体之间的区别,从而加强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

2.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并和同桌说一说,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与同桌同学交流。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时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探索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形的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提供数学交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是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互相争论中,加深对这四类物体形状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的能力。

2.让学生搭拼学具,目的是再次扭转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此时低年级学生的精神已开始处于一种疲劳,在即将要分散转移时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收拢,让学生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学会在参与过程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学生下位去观赏,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数一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二、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熊猫图,你们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了不起,还有别的数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师:引导学生观察全部算式,比较后,说说哪种数法较好。

生观察思考并发言:横着一排一排数,或竖着一列一列地数,比较好,计算起来较简便.(2)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圆片?学生独立看图,按规律数一数,并列式.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 4+4+4+4+4+4=24

(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 等于24;6个4 等于24)

(3)试着数有 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三):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三、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3、看图写加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数一数,算一算中去体验、感悟乘法的意义,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之后,让学生会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物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特征,能识别它们的形状。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四种形体的模型与实物。学生:每人准备四种形体的实物。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知道都是些什么吗?那好,快把桌面上的袋子打开,仔细看一看,在组内说一说有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各种形状的实物进行拼搭,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这4种形状的特征。

提问:哪些物体容易搭牢,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物体拼搭时受到限制。

2、分类

先在小组内商量并合作完成,再全班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三、结合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的主要特征。

1、让学生先通过仔细观察,然后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实物,感受和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把长方的特征表达出来。

2、认识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过程同上,注意一定要让学生看看,摸没摸,并说出他们感受到的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一点特征,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要求不易过高。)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教师引导:那么把这四种形体画下来又是什么样的?(出示挂图)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巩固提高

1、找朋友

2、数立体图形。

让学生数一数,并回答:一共有几个长方体、几个正方体、几个圆柱和几个球?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区分左右,并说说它们的名字。物体知多少。

五、小结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时,通过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玩一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且知道它们的名称与特征,能识别它们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迎新年》的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动画音乐情景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多媒体课件)

听了刚才的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节日?

生:新年

师:对,新年就快到了,你们打算怎么来迎新年呢?开展什么活动?(学生积极发言)

生:唱歌、跳舞、武术、做游戏„„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为了迎接新年,我们中兴小学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

生:好!(多媒体课件)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们在做什么?(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时间)

生:有唱歌的,跳舞的,弹琴的,还有看演出的。师: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帮帮老师完成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逐个出示)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回答)。生1:跳舞的比弹琴的多几人?5-1=4 生2:观看的有几人?9+9=18 生3:观看的比跳舞的多几人?19-5=14 生4:唱歌的和跳舞的一共有几人?11+5=16 生5:观看的比唱歌的多几人?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谁会解答

19-11=8(人)

这位同学真棒,这么难的问题都会解答。

二、游戏

师:看完了精彩的表演,我们来放松一下。在这次晚会上,我们中兴小学还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节目名叫“投分游戏”。邀请你们参加,想去吗? 生:想。(非常兴奋)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练习一下。每个同学投两次,再把投中的分加起来,看谁投的多。每两人

一组,一个投,另一个记分,多的同学得一面小红旗。(放音乐)

一组:生1,一次8

二次3

8+3=11

(交换)

生2,一次7 师:这位同学要想超过他,至少必须投中多少分呢?(5分)生:7分。(结果这位学生投中9分)7+9=16 师:就送给这位同学一面小红旗,下面我们再找几位同学来投分。

(一组女同学)

(一组男女同学)

师: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你们“投分游戏”练的真不错,到新年那天一定请你们去。刚才老师发现你们在玩游戏时,计算得分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加法。

师:加法你们掌握的真棒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有一样小礼物送给你们。(多媒体出示)

三、破密码:

师:礼物就在箱里,这是“密码箱”,你们破了密码,礼物就得到了。老师先破第一个密码箱。

箱上有四道题,同学们注意看第一个密码箱。

15-9=6

12-3=9

11-4=7

16-8=8

密码是:6978(边讲解边演示课件)

师:你们知道,老师怎么破的密码吗? 生:把4道题全做正确,就得到密码了。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现在开始吧,咱分组完成。

1、2组做第2个密码箱3、4组做第3个密码箱5、6组做第4个密码箱 生:分组完成。

师: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第2个密码箱 学生回答。

(多媒体演示)

密码:3958 出来一个“年”。

(这时课堂出现一个小高潮,有学生猜出后面两个箱子是“快”,“乐”)。

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请后面几个小组给你们答案吧。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演示,得出“快乐”。

师:你们真棒。密码箱,全被你们破解了了,这就是老师送你们的礼物。祝你们“新年快乐”。

你们会唱这支歌吗?跟着一起唱,好吗?(多媒体课件)

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是我们中兴小学与实验一小、联兴小学三校教研活动的一节教学研究课。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的进行了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中兴小学要举行元旦晚会,这一熟悉的快乐情境引入,激发儿童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中,知道制作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方法,并初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三、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因子。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教材中的“小强、小丽等小朋友投分游戏”我巧改为联欢会的一个游戏节目——“投标算积分”游戏,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使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游戏中的一员,更加生动、亲切,从而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双眼,在轻松、愉快、趣味中获取知识。

《5以内减法》的教学案例

“5以内减法”是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5以内减法计算。从整体上说,课文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算法,教师可以引入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也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为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留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是这样进行例题教学的:

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我问5-2等于几?

学生齐说:5-2等于3

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出现了以下算法),再派代表回答:

甲:看图数数1,2,3

乙:倒数法:4,3

丙:因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为2+3=5,所以5-2=3

戊: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有几种连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的。)

然后,老师不点明哪种算法好,或要求学生用那种算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复、不遗漏地把5以内减法全说出来,并看板书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这样教学,最后练习时我只进行了一个基本练习,即看算式说得数(开火车口算)和综合游戏:帮小鸽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数)。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发现个别优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编排又是新课,那么上一节课没有彻底解决拖下来的问题怎么办呢?毫无疑问肯定要到课后去补,要给学生“开小灶”。而学生由于当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做起作业来,也肯定质量不高,交上来批改后又要订正,又要“开小灶”,引起恶性循环。

三、反思

上面片断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平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创设了购物的情境,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有15支铅笔,售出9支,还有几支?学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连减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 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减,还有一根一根地数数法等,方法多样化,人人动脑参与学习过程。接着我出示同类问题,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再次,以教材为主线,充分吸取教材的优点,如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等,撇开它们有时教学思路单

一、死板的缺点,所以平时备课时,根据需要把教材的内容补充进去,新授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深度与广度。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再上一节练习课,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有时,新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有些困难,就分两教时教学。

或许同仁们会有更好的办好,我只想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以期抛砖引玉。《6和7的认识》的教学案例

(先让学生数数0-5,用圆片表示3、4)

师:请你在刚才4个圆片后面添上一个表示5(学生操作)如果继续这样一个一个摆下去,会出现哪些数呢?

生1:(利用已有经验抢答)6、7、8、9

生2:10、11、12、13、14……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数字朋友——6和7。(出示课题:6和7的认识)

【片段二】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

(CAI创设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面。先让学生从总体上说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进行思想教育,再让学生通过说、数、指,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师:其实在生活中6和7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例如:老师家有6口人等。

生1:(争先恐后地抢答)6盏灯、6盆花、7朵云、7只笔。

生2:今天星期六。

生3:今年我6岁……

师:大家真棒!你们能用6、7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说几句话吗?

(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话。)

生1:今天星期六,我们一家3口乘42路公共汽车去武汉动物园玩。

生2:(一本正经地说)昨天,妈妈去武汉广场花362元钱买了一件衣服,妈妈说还是打7折呢,我觉得太贵了。

……

师:其实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数,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CAI播放录像:生活中的数)

【片段三】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概念

小结后设计学生最喜欢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结束后提问:

师:

1、“参加游戏的共有几名小朋友?

2、“谁是最后一只小鸡?”

3、(指任意一只小鸡)“他排第几?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从鸡妈妈开始数的。

生2:我是从老鹰开始数的。

生3:我是倒着数的。

反思: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案例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教学反思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上一篇:读《三国演义》小学生读后感下一篇:中国电信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