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建设报告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交通基础建设报告(精选8篇)

交通基础建设报告 篇1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桥头堡及滇南公路交通结点重要枢纽,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省实施“公路四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的机遇,提出了“规划构建大交通路网、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和建设“北上南下、内联外环、联州达市、水陆并进”的交通快速通道发展战略构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势推进,掀起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公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里程大幅增加,等级不断提高。截止年末,我市纳入统计的公路总里程达公里,居全省第一位,比“十五”末增加了公里,增长26%。其中:高速公路133公里;二级公路公里,增加公里,增长%;三级公路公里,增加公里,增长%;四级公路公里,增加公里,增长%;其他公路公里,增加公里,增长%。全市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2公里,增长%。此外,未纳入统计的公路里程还有公里。初步形成了北上南下、东西贯通、联州达市、纵横交错、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公路里程的大幅增加和公路等级的快速提高,极大地缩短了各地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周转和聚集,有效改善了我市的投资建设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投资大幅增长,项目快速推进。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把加强管理工作作为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市、县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发改、财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责任单位的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领导,密切部门间的协作,进一步保障了项目建设工作的有序性和协调性;“安全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加大,大大减少了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工程安全水平;交通建设部门组建了公路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中心,加强对全市公路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测和指导工作。年,我市检测重点工程46公里,单点合格率达%;检测农村公路999公里,单点合格率达90%,在建重点工程和通乡油路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对地方公路的管养体制进行改革,基本形成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理机制。10县交通局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段和路政管理大队,103个乡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形成了省级政府补助为主,市、县、乡、村投入为辅,相关产业投入为补充的管养投入模式,并在部分县推行了“管养分离”,由养护公司市场化运作对公路进行养护。管养体制改革后,县、乡、村道路养护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年,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达60%,比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我市交通事业,尤其是公路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重视、认识统一是前提。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不断深化交通事业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交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作为实现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精心谋划、高位推动,全市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支持和推动交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成为推动全市交通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群众认识统一,是我市交通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立足长远、规划先行是基础。市委、市政府及交通部门立足国情、省情和市情,突出规划先导作用,提出了“规划构建大交通路网,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建设“北上南下、内联外环、联州达市、水陆并进”交通快速通道的发展战略,建设高速公路面向东南亚、改造国省道衔接邻近州市、提升农村公路发展县域经济三个层次的任务及“构筑一个体系、突出两个主轴、完善三大网络、打造四个交通圈、实现五个连接”的目标,制定了《市“十一五”交通运输规划》和《市XX—XX年交通工作计划》,并按照战略规划,细化了实施方案,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交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立足长远、规划先行,是我市交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是动力。在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交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时不我待的时代精神去抢抓机遇,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关键。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国际大通道等机遇,加快发展交通事业,特别是去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了拉动内需的首要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新的举措加快推进二级公路建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把二级公路建设确立为全市交通建设的重点,在已实施思澜二级公路和澜惠二级公路的基础上,新建6条二级公路项目。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和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推进公路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融资的新渠道、新途径,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抓紧抓实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形成了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是推动我市交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领导、协同推进是保障。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交通部门、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高位”推动,及时研究解决交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调整充实各级公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自上而下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各级交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牢固树立全市交通“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协作,强化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建设任务;各级发改、财政、国土、水务、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全面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发展交通的浓厚氛围,全市公路建设呈现强势推进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加强领导、协同推进,是我市交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公路的有效供给能力仍不能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路建设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是高等级公路覆盖面小。年末,全市含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在内的高等级公路只有公里,仅占统计内总里程的%,除纳入二级公路建设计划和磨思高速路连接的县外,尚有景东、镇沅、孟连三县未通高等级公路,高等级公路网络不够健全,运转不够高效、便捷,全市投资、发展环境难以快速提升。二是农村公路硬化水平低。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虽已基本实现村村通,但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低,与方便、快捷、高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制约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三是在建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按照我市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两年内须完成公里高速公路和公里二级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还须完成27个乡镇1385公里农村公路的油路化和190个行政村3043公里通达工程建设。加之,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和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还有大量公路建设项目需要完成。

资金压力仍是主要矛盾。一是在建项目多,资金压力大。按规划,磨思高速公路,思茅至江城、至景谷、小黑江至、景谷至临沧、思茅至、至西盟、至惠民、国家公园旅游环线二级公路及碧云大桥等重点项目,缺口资金约亿元。“十一五”期间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以通畅工程为例,通畅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平均每公里需要资金约75万元,其中国家只补助40万元,其余约35万元需要市、县财政自筹。按规划,我市还有27个通畅工程项目,1385公里道路需要建设,需资金约亿元。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单一,融资难度大。由于农村公路经济价值较低,其建设基本靠国家投入和人民群众投工投劳,企业、团体等社会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受资金限制,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发展较慢。

项目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拟建和在建公路项目多,时间要求紧,管理任务重。二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审批涉及部门多、审批环节多、周期长、互为前置、协调难度大,难以及时获得审批。三是建设模式不够丰富,未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四是高素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缺乏,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管养工作还须加强。目前,我市公路管养主要分为国道、省道管养和县道、乡道、村道等地方公路管养两部分。国道、省道的管养由公路总段负责,资金和人员较为充足,管养水平较高。县道、乡道、村道的管养由地方承担,建养矛盾较为突出,目前仍有40%的道路处于管养不到位的情况,管养工作亟待加强。造成管养不到位的原因:一是日趋增大的管养里程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养护资金不足。以年为例,全市县、乡、村公路管养资金总需求为8894万元,实际投入仅为6010万元,资金缺口约2884万元。三是养护技术水平低。四是公路养护市场发育滞后,养护企业发展困难。

当前我市正面临着公路建设事业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力发展交通不但已形成广泛共识,而且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中央以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省干线公路改造、加快内河航道建设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和省政府关于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镇通沥清路、村村道路硬化的任务,为加快我市公路建设提供了政策机遇。三是省作为分期、分批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试点省,省政府推迟两年宣布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等政策,缓解了地方政府建设二级公路贷款压力。四是即将建立的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平台和中央、省对二级公路建设明确提出给予90%建设资金补助等政策措施,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握机遇,加快我市公路建设步伐是可以做到的。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全面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路网络

一是要谋划好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紧抓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相关政策机遇,结合我市地域广阔,交通历史欠账多,融资能力有限等实际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正确把握战略定位,科学制定战略目标,重点突出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提高路网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好“十二五”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把至大理二级公路、玉溪至临沧二级公路段、至勐啊二级公路列入我市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投入必要的资金做好上述项目的前期工作,使其早日列入全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盘子开工建设,同时兼顾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把前期工作摆在项目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好抓实,在规划和审批上加大力度,做到规划精、手续全、理由充分、保障有力,力争使储备项目的审批在交通政策出台较短时间内审批通过。特别要把握好中央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着眼于一些政策倾向性强、配套资金多、社会效益高的交通建设项目,加强全市交通建设项目储备。

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领导,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市公路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切实处理好资金管理、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矛盾处置、环境保护等问题,确保思澜公路三期、思茅至江城、至景谷、小黑江至、景谷至临沧、至西盟、至惠民、国家公园旅游环线等二级公路重点建设项目按时完成。一是按照市委、政府的决策,进一步加快磨思高速公路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发改、财政、交通、水务、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协作,在项目筹资、实施、保障等各环节中形成更大合力;项目执行机构要科学组织工程建设,增加施工力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建设速度,确保项目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按期优质完成。

积极探索和创新建设开发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是要坚持以争取国家和省的补助为主渠道,做好项目上报、催批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更大支持。二是要紧紧抓住中央、省对二级公路建设给予90%的建设资金补助的机遇,积极推进二级公路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全市县县通高等级公路的目标。三是要不断探索融资渠道,用好、用活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平台,更加重视社会资金的作用,加强对社会资金的整合,引导资金流向交通建设;探索和研究新的抵押借贷方式,充分运用好金融政策,增强借贷能力;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开发模式,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和外资,不断创新我市公路建设开发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认真研究和完善管养机制,保证工程项目效益持续发挥

公路管养是公路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建管结合,建管并重,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要高度重视公路养护工作,在市、县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管养保障资金,确保公路养护机构的正常运转;大力推广管养市场运作模式,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路管养,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公路管养体制;加强管养队伍建设,加强对管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大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公路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公路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交通基础建设报告 篇2

1.生产已经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

去年1~11月份,全国交通运输货物周转量达到108778.4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相比去年1~10月份增速加快1个百分点。单月增速逐步加快,去年2~11月份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5%、-2.1%、9%、8.2%、8.2%、10.8%、8.7%、13.9%、20.7%和20.4%,行业景气加速回升,尤其是最近两月增速保持在20%以上,生产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从货运总量来看,去年前10个月货运总量达到249.67亿吨,同比增加6.9%,相比1~10月份增幅扩大1%。从单月增速变化来看,去年6月份以来的增速明显扩大,去年6~11月份单月增速分别为6.4%、8.1%、12.5%、10.6%、13.7%和17.7%,其中去年11月份增速再次创出本年新高,比上月加快4个百分点。

客运业务增长比较平稳,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去年1~11月份全国交通运输旅客周转量为22807.1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6.6%,增速比1~10月份进一步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 单月增速达到10.9%,增速再创单月新高。从客运量来看,去年1~11月份累计达到274.44亿人,同比增长4.1%,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去年11月份单月同比增幅为6.6%,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相比货运业务,客运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增速相对平稳。

2.公路水运保持良好态势,铁路民航运输快速恢复

去年1~11月,交通运输业货物运输总周转量总体增速达到9%,呈现逐月加快的趋势。各个子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公路运输和水运是拉动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从货运周转量来看,公路周转量和水运周转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9.7%和13.7%。其中, 去年11月份公路运输周转量和水运周转量增速分别为23.3%和22.2%,增速较上月有所加快。铁路和民航运输受年初金融危机影响,累计增幅明显偏低。去年前11个月,铁路运输周转量同比下降1.1%,但从变化趋势来看,降幅持续收窄,预计年内有望转正。民航运输累计同比增长已经由负转正,1~11月份同比增长0.9%。11月份,铁路和民航运输单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2.7%和31.4%,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8%和15.7%,市场持续转暖。其中,铁路受电煤运输拉动,本月业务量增幅较大,民航临近年底,业务增长进入旺季。

从货运总量来看,2009年1~11月,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同比增长8.6%和4.3%,民航运输本月继续加速,同比增长5.7%,而铁路货运总量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收窄1.2%,年底有望转正。

3.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受国家投资偏向的影响,交通运输2009年成为重点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并对其他行业形成重要拉动作用。2009年1~11月,交通运输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38.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6%,远远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占总投资的比重也从上年同期的9.7%提高到11.3%。其中,铁路运输增幅最高,达到了80.7%,道路运输和城市交通运输业分别增长48.7%和55%, 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业分别增长35.5%和8.8%。

二、铁路:行业生产稳健恢复,运力利用率持续攀升

1. 业务量稳步回升

2009年1~11月份,铁路运输换算总周转量达到30259.17亿吨公里,同比下降0.4%,降幅持续收窄,增速逐月回升。其中,货运总周转量下降1.1%,比上年1~10月少降1.3%;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4.4%,比上月进一步加快1.8%。从环比增长趋势来看,业务量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2. 日均装车持续攀升

去年1~11月,铁路日均装车14.46万车,同比下降0.7%,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回升,铁路日均装车呈现逐月增长态势。去年2~11月份日均装车环比分别增长2%、3.8%、2.2%、1.2%、3.1%、8.1%、0.7%、0.8%、0.6%和0.4%,缓慢攀升态势继续保持。

三、港口航运:外贸业务加速回暖,国内外运价加速上涨

1. 外贸业务回暖拉动行业加速增长

港口运输生产已经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外贸运输回暖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去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货物吞吐量63.3亿吨,同比增长8%,比1~10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沿海货物吞吐量43.3亿吨,内河货物吞吐量20亿吨。去年1~11月份,全国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达到19.7亿吨,同比增长7.9%,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为18亿吨,同比增长7.2%。内河港口吞吐量为1.7亿吨,同比增长16.3%。

全国集装箱吞吐量为11070万TEU,同比下降6.2%,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其中沿海地区吞吐量为9976万TEU,同比下降6.1%,内河航运完成1094万TEU,同比下降7.4%,降幅比前10月均有所收窄,向好趋势不改。

2. 国内、国际行业价格全线攀升

受煤炭、谷物运价大幅上涨拉动,本月国内航运价格继续攀升。去年1 1月最后一个交易周国内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CBFI)平均为1676点,周升幅为17.5%,相对于上月末大涨50.4%。运价上涨的的主要推手是北方恶劣天气导致的运力大量压港。目前秦皇岛-上海煤炭运价已达到65元/吨,为主要电煤运输企业09年合同价的1.5倍。受矿石运力紧张、巴西淡水河谷即将进入航运市场的影响,国际干散货运价综合指数(BDI)连续两个月强劲上涨,去年11月份呈快速上扬趋势,月末出现回落。截至去年11月27日,BDI指数收于3974,比上月上涨28.1%。

四、民航:业务量加速增长,国际航线表现抢眼

1. 业务量增速再次加快

2009年11月,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22%和17.5%,增速再次加快。从累计指标来看,1~11月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累计分别达到3865399万吨公里和30819017亿客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6.5%,比1~10月份分别加快1.1%和0.1%,行情持续上涨。

货邮业务本月增速明显加快。去年11月份单月同比增速为31.4%,比10月份加快15.8%。去年1~11月份,货邮周转量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9%,而1~10月份该数字为同比下降2.2%。

2. 各航线业务全面回升,国际行业表现抢眼

民航运输业务表现为全面回升势头,其中国际航线业务增速尤其抢眼。国内航线业务量增速有所加快。去年1~11月份,国内航线的总周转量同比增长19.2%,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单月增长21.4%,比上月加快3.5%。

国际航线业务量回升势头更加明显。去年1~11月份,国际航线的总周转量同比下降3.4%,降幅比前10月进一步减少2.7个百分点,年内有望实现正增长。从单月指标看,11月份单月增长23%,比上月加快10.3个百分点。

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研究立项报告 篇3

关键词:交通系统工程;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Project Report of Research o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

Abstract:The study "basic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 is aimed at "2. basic research on city traffic and disaster: basic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metropolis, big city or dense urban area “ form the 2011 interdisciplinary guide. This study fits very closely with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Long-and Medium-Te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of ground transit network-rail transit network-road traffic network, proposing the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theory of multimode traffic operation, establishing the reliability model for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creating guidance theory and method of travel demand o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large cities. Finally,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used to promote achie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 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Keywords: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ropolitan area;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交通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中共政协甘孜州委员会党组 关于上报《政协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关于加快甘孜藏区交通建设的调研报告》的报告

中共甘孜州委:

现将政协第十一届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第12次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政协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关于加快甘孜藏区交通建设的调研报告》呈上,供决策参考。

中共甘孜州政协党组 2010年10月18日

—1—

主题词:政协 交通 调研报告

抄送:州委办公室,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 州发改委,州交通局,州公路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国资委,州财政局,州扶贫办;各县政协。

政协甘孜州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1月3日印

(共印40份)

—2—

政协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关于加快甘孜藏区交通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促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经州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重点选择制约和影响甘孜藏区跨越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作为今年州政协重点调研课题之一。据此,州、县政协采取联动的方式开展调研工作。在州发改委、州交通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州政协组成调研组,从7月中旬至8月下旬,赴康定等15个县深入到60多个乡村开展调研工作。调研期间,调研组在县上四套班子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重点查看了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与乡、村干部座谈,同县委、县府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共识,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下面着重就甘孜藏区交通建设现状、困难和问题、对策与建议报告如不。

一、甘孜藏区交通建设和公路养护现状

(一)全州交通设施现状

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州发改、交通、公路等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甘孜州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21562公里,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024公里、省道1746公里、县道2892公里、—3—

乡道4272公里、专用公路1455公里、村道1017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25公里、三级公路1062公里、四级公路15924公里,等外级公路4451公里。截止目前,全州共建有44个农村客运村。甘孜州是四川省唯一没有一级公路的地区,且二级公路仅占0.58%,同时也是全省唯一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地区。康定机场于2009年4月建成并实现通航,是目前全州唯一的空中通道。

今年,省下达甘孜州交通民生工程建设任务通乡油路300公里,通村公路2500公里。截至7月,全州共完成通乡油路路基工程245公里(含续建),完成通村公路737.4公里(含续建)。同时,向省厅请求在第一次预安排我州3195公里的基础上,将我州规划剩余的1520公里作为第二批计划下达,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通村通达建设任务。今年我州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首次突破10亿元。

为推进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政府主导、政企分开、市场运作、责权利统一的交通投资、建设、发展新机制,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实现优势互补、规模经营、滚动发展,州委、州政府成立了甘孜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组建甘孜州交通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公路交通监理咨询公司。为确保完成今年通乡通畅工程300公里目标任务,在州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州政府决定对303.2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通乡通畅工程予以资金配套,按照每公里配套10万元,共3032 —4—

万元,确保年底完成通乡油路建设。

(二)公路养护现状及有效做法

1、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现状

管养全州7条共2700多公里国省干线。其中:国道2条993公里,省道5条1700多公里,有养护道班172个。现有养护机具75辆(挖掘机4台、推土机15台、装载机33台、洒油车8辆、运料车15辆),其中45.3%的养护机具购臵年限长,达到报废年限。甘孜州干线公路均系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翻越4000米以上山头20余座。沿线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是我国及世界上地形、地质最为复杂的山区之一。

2、农村公路养护现状

目前全州共有县道2892公里,乡道4272公里、村道10173公里。由于投入不足,这些公路标准低、道路状况差,一旦遇到冰雪、洪涝、泥石流等灾害,路阻、断道时有发生。农村公路养护体制不顺,养护力量十分薄弱,养护资金严重缺乏,这是州内各县急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3、部分县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好的做法

新龙县政府将县公路段在职人员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解决了后顾之忧;针对公路养护线路长、养护人员严重不足的实际,在全县范围内招聘临时合同制养护工人,与县公路段签订养护责任书,实行全脱产养护。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农村公路路政养护质量检查评

—5—

定暂行办法》、《农村公路路政及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目标考核。二是明确养护主体责任。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原则,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路政管理和养护责任书》,各乡(镇)又与村委会签订养护协议,受益村按户划分责任路段,并以村规民约固定养护责任。三是强化路产路权保护。组织路政人员送法规进村入户,强化群众对路产路权的保护意识。全力支持路政中队依法开展工作,强化路政执法管理。巴塘县每年投入养护资金100万元,炉霍县每年投入养护资金50万元。泸定县最近将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明确了县财政每年每公里投入县、乡、村经费分别为:3000元、1500元、1000元,细化了考核指标。2009年以来九龙县财政投入安保设施建设经费200多万元,为县、乡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了保障。

此外,泸定县政协就雅康高速公路选线方案,组织交通等部门的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既缩减路距、节约建设及维修成本,更缩短了藏区与内地的时空距离,又让高速公路特有的便捷、高效、舒适、安全等功能最大化的FK线方案的建议。

二、目前甘孜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路养护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全州农村公路建设成本高,资金短缺严重

甘孜州远离中心城市,有的县达1000多公里;全州平均海 —6—

拔3500米以上,气候十分恶劣,地质结构复杂,灾害频发;公路建设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材运距远,建设成本是内地的2至3倍。在农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中突出表现为:一是缺乏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不能按照发展需要储备应储备的项目;二是各级各部门项目审批程序多、时间长,不适应跨越发展的需要;三是州、县财力十分薄弱,无力予以配套;四是国家补助资金按照设计需要缺口太大,难以按设计标准实施,甚至出现招投标时无人竞标的情况;五是国家的补助资金到位迟缓,一般在当年的5至7月才到位,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六是桥涵无专项资金建设,形成新的断头路;七是无资金投入安保设施建设,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

(二)联网程度低,通行能力弱

甘孜藏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目前还有45%的乡不通油路,52%的行政村不通公路。全州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公里,干线、支线连接程度低,断头路达一万多公里,盲肠路多,内联外接路网没有形成,加之我州地质灾害严重,常年受到冰冻、雨雪、滑坡、山洪、泥石流的灾害侵蚀的损毁,外加现有公路等级普遍低,抗灾能力弱,通行能力差,建养成本高,经常出现断道塌方事故,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藏区对外的公路交通运输,不能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三)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不适应交通建设打翻身仗的需要

—7—

随着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部门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也随之凸显。目前全州大部分县交通局现有的技术人员少则1人,多则3人,部分县交通局从设计到施工直到编制竣工资料等全过程,仅有1名工程技术人员,实难保证全县各项交通工程的有序运转。由于工程建设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工程进度慢与质量管理不到位,部分工程完工之后,因工程资料不完善而不具备竣工验收条件,使其不能纳入公路养护管理的范畴,造成道路通行能力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四)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养护职工缺员严重

1、国、省干线养护问题

国、省干线养护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养护力量薄弱。全州干线公路日常养护工编制数为3142人,目前全州13个分局仅有1039名正式养护工,聘用临时工528名,缺员达1575人,养护力量难以支撑庞大的养护任务。二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燃油税改革后,公路养护经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从数据上看,养护资金有所增长,但离退休人员、供养遗属的工资就占有很大比例,实际投入公路养护的资金非常有限。三是生产一线道工房大多修建于60、70年代,年久失修,冷冻浸损,破损严重,急需更新。四是因缺乏专项资金,限速、限载设备和标志不能按规定要求安装,道路损毁严重。四是养护手段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且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养护工作的需要。五是公路沿线部分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损坏公路设施、砍伐公路沿线树木的现象时有发生,—8—

乱倒垃圾、占道堆放建筑材料以及在公路边坡采石取土现象突出。特别是乡镇过境路段、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责任主体及管理权限不明确,成为公路环境整治的难点。

2、农村道路养护问题

乡村道路养护问题集中表现:一是公路养护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养护资金严重短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困难。三是没有养护站点和稳定的公路养护人员,造成养护管理“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改造建设成果应有作用的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甘孜藏区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和交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在中央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运用超常规的思维方式,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州掀起一场交通建设的新高潮。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彻底改变甘孜藏区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

今年,省委刘奇葆书记提出“甘孜州交通三年要打翻身仗”和“一年小变样,三年中变样,五年大变样”的指示精神。这是全州各族人民多年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根据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坚持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纲,按照“增强密度、提高标准、形成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建设总体构想,突出公路、铁路、航空建设三大重点,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四

—9—

纵四横五联和三大枢纽”公路网络,彻底破解全州交通瓶颈制约。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克服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围绕交通建设这篇大文章,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一是州、县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工作,大手笔、高起点,科学规划“十二五”交通建设蓝图;二是各县要组建领导机构、工作班子,确保交通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州、县要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并将工作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四是以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做好项目储备;五是用好“骆驼兵法”,编制好州、县“十二五”规划,并进一步做好与国家、省“十二五”交通规划对接,力争在五年内开工建设或建成川藏铁路、川青铁路、雅康及川藏线汶川至马尔康至甘孜州境(经甘孜县德格县进西藏)高速公路、亚丁机场、甘孜机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沿江路出县出州通道,重点旅游公路、产业路、通乡通畅工程改造,通村通达工程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域、辐射周边,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创新交通发展体制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突破薄弱环节,为建设人民富裕、环境友好、城乡协调的新甘孜,为促进甘孜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二)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和设计要求,努力争取政策支持 科学发展理念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投资,必须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设计,按照工程规模进行科学测算和投资,不能人为的采取行政手段搞“一刀切”、—10—

“一盘棋”。为此,建议国家和省按照甘孜藏区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甘孜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出台更加灵活、优惠的特殊政策。一是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由国家全额投资;二是改造国道公路由国家全额投资;三是改建省道公路按国家投资80%,省补助20%建设资金;四是县道及出州通道按国家投资70%,省补助30%的比例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农村公路通乡通畅工程在现有国家补助40万元/公里基础上,由国家再增加补助40万元、省补助20万元/公里;六是通村通达工程在现有国家补助20万元/公里基础上,由国家再增加补助5万元、省级补助5万元;七是通村通畅工程在现有国家补助10万元/公里基础上,由国家再增加补助30万元、省补助10万元。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农村公路大中桥梁、安保设施、道班房、农村客运站建设等资金。

(三)加大培养和选拔交通建设人才的力度,为交通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今后五年,甘孜州交通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其点多面广、工程量大、路线长的特点,需要大批强有力的工程建设技术队伍进行科学设计、监督和管理。由于现有工程技术人员量少质弱,工作任务繁重,管理难度大,根本不适应大交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建议:一是从内地引进或招聘一批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所用;二是招录一批从大专院校毕业的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充实各县交通部门;三是培训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1—

提升专业技术素质;四是继续争取援藏干部支援我州的作法,加大对州、县交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配备力度,逐步缓解技术管理人员短缺的矛盾。

(四)加强在建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在全州大交通建设的高潮时期,工程开工量大,资金投入量大,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应当引起各级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严格遵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工程建设管理,严肃责任追究。要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作用,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和项目“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独立检测制度,严肃查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州、县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对建设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挤占和挪用。对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制定计划,明确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目标,并将建设进度落实到具体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制订和落实加快建设的工作方案,倒排工期,细化目标,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交叉作业,同步推进,加快推进交通建设速度。

(五)深化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路养护工作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交通建设大会战,全州将逐步形成以二、三级公路为主体的国、省干线公路主骨架,高、中、低结构合理 —12— 的内联外接、南北互通、联接成网的交通网络,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从此,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建管养结合,以管养为主的轨道上来。

各级交通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职能职责,加大交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建立健全辖区内的客运站点及货物中转,为老百姓出行和货物运输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负责好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建、管、养、安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管;维护路产、路权,做好抢险保通工作。同时,要积极主动争取省交通厅等部门的政策支持,将二郎山西洞口收费权下放给甘孜州;启动甘孜州二级以上公路收费和贷款公路收费,用于甘孜州境内公路养护和还贷,以缓解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各级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公路养护工作,并将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解决当前公路养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坚持并完善州负责管理国省干线公路、县负责管理农村公路的体制,认真贯彻落实《甘孜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拓宽投入渠道,搞活养护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体系。首先要主动争取国家和省的投入,解决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06‟42号)文件精神,建议国家和省考虑一定比例的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养护资金,参照西藏昌都地区标准予以补

—13—

助:县道公路已铺装路面每年每公里5300元,未铺装路面每年每公里3700元;乡道公路已铺装路面每年每公里2200元,未铺装路面每年每公里1500元;村道已铺装路面每年每公里900元,未铺装路面每年每公里600元。并逐步落实农村公路养护大中维修资金,为农村公路养护提供必须的保障,确保正常养护和建设成果。第二,按照“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的工作思路,要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专门机构,建立以专业养护为主,常年养护和群众参与养护相结合的养护机制,实现建管养并重,巩固已建农村公路成果,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养护中心或站点。养护中心按30~35公里建设,养护站或班按15~20公里建设,需建养护中心60个,养护站或班47个。第三,把国省干线公路机械化养护费用纳入国家补助,增加养护机械设备的投入,购臵机械化养护设备、机械、机具,大力推进机械化养护。第四,制定道路安保建设规划,完善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州、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适当设臵波型护栏、防撞墙、防护墩、减速垫等,确保我州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实效。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5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门户,社会的窗口,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历年政协委员提案都有事关城市公交的内容,城市公交已成为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倍受政府关心、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2008年3月14日,政协提案委员会在2007年《尽快开通德兴市城区公交车》重点提案调研、督办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我市周边城区范围、城区人口大庭相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婺源县公交行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城市公交势在必行,建设条件业已成熟,市委、市政府应果断决策,从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出发,将发展城市公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在较段的时间内,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

一、发展城市公交的形势日益紧迫

1、从国家政策而言,发展城市公交是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的需要。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因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发展城市公交政策所需。

2、从周边环境而言,发展城市公交是提升“铜都”形象的需要。纵观德兴周边县(市),近几年婺源、横峰、弋阳、乐平等县(市)相继开通了城市公交,而作为 “中国铜都”的德兴,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公交车“千呼万唤”不出来,与不断提升的城市形象不和谐,与飞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不协调。发展城市公交、开通城市公交车已成为打造“铜都”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刻不容缓的热点问题。

3、从交通现状而言,发展城市公交是缓解交通拥堵,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我市城市公共交通只有83辆出租车和100辆黄包车在运营,由于出租车承载量小,没有固定线路和时间,黄包车实行单双日轮流运行,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给一些所谓“黑车”有机可

乘,扰乱了我市交通秩序。此外,新老城区的市民为解决上下班、上放学等问题,许多人购买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在8000辆以上,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城区的街道拥挤,加大了安全隐患。滞后的城市公共交通与百姓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城市公交、开通城市公交车已成为百姓盼望已久的民生工程。

二、发展城市公交的条件日臻成熟

纵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市建设城市公交的条件日臻成熟。

1、城区拓展为开通城市公交提供了发展空间。城区框架由4.1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南门新区、女儿田新区道路网络初具雏形,为城市公交运营范围及线路的设定提供了基础条件。

2、经济腾飞为开通城市公交提供了资金保证。德兴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总收入由2004年的3.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01亿元,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全省财政收入十强”、“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市)”等殊荣,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列。从经济实力上讲,德兴具备建设城市公交的能力。

3、群众呼声为开通城市公交提供了社会支撑。我市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相对滞后,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对城市公交的呼声日渐高涨,城市公交建设迫在眉睫。同时,由于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多年呼吁,出租车司机和黄包车业主对开通城市公交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发展城市公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稳定工作。开通公交,势必跟出租车争客源,造成与出租车、黄包车的冲突。如线路划定把附近的潭埠、新营、香屯等地纳入规划,还会存在与短途客运争客源的现象。但只要工作想在前、做得细,就能最终得到解决。开通公交车前,必须对全市短途客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城市公交、短途客运、出租车、黄包车科学界定各自的经营范围,合理调配各自的经营利益,就能调解好矛盾,达到稳定的效果。

2、建设资金。城市公交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目的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而公交场站建设、车辆和设施的配置与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燃油价格的上涨,维持城市公交的正常运转,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仍需资金扶持。如果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办法,引进公交企业参与投资和经营,以公交企业投资为主,政府辅之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这样,开通城市公交遇到的资金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建设城市公交,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作为一项民心工程,需政府开展前瞻性工作,如编制公交优先发展实施计划,公交港湾建设纳入城市交通规划,确定经营模式、划定经营范围等,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初步设想

城市公交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原则,开通公交线路,坚持“先热线、后冷线”的发展趋势,做到统筹安排、分步到位,成熟一条、发展一条,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拥而上。根据我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制订城市公交发展规划。初步设想为:

1、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可视情况实行国有经营,或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由政府规划公交线路,投资场站建设,招标确认公交经营企业,由中标企业按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公交车型、数量出资购置公交车,承包经营公交线路。

2、公交线路

根据城区人流量、人文景观分布及群众需求,按照“先热线、后冷线”的原则,合理设置公交线路。

3、营运车辆

根据城区道路状况、城市人口分布和公交线路安排情况,测算公交车辆的投放数量。公交车辆应符合“中国铜都”形象,以高、中档中型客车为宜。

4、公交文化

利用城市公交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公交站台、站牌,公交车身广告等,大力宣传“中国铜都”品牌,努力打造公交文化,使之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交通基础建设报告 篇6

近日,根据县统一安排,我局由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各乡(镇)、各运输企业进行调研,现就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对外通道不畅。境内只有206国道一条二级公路和356国道一条四级公路,高速公路直至XX年才开通,县内无铁路通行,运输能力低,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路网结构极差。全县有四级以下低等及公路460公里,四、五类危桥38座。仍有757个村小组、1251个自然村未通公路。同时,农村公路建设鉴于资金缺口,只重视主体公路建设,安保工程等附属设施基本未实施;大部分农村公路桥梁为当时民间集资建设,技术状况较差。

(三)农村公路养护缺位。原来受机构、人员、经费影响,我县农村公路基本处于失养状态,影响其使用寿命及安全畅通。今年7月下旬出台的《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部分乡镇落实不到位,影响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客运站场服务能力低。目前投入使用的县中心客运站,建设标准低,占地小,容纳能力低,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现仅建成龙岗乡客运站和72个农村便民候车亭,县—乡—村客运网络不够完善。

(五)物流业发展滞后。目前,县城有6户二类维修企业、18户货运站、120余户三类维修企业分散县城四周,占道维修,随意卸货,脏、乱、差,影响城市卫生和美观;县城2100余辆货车、农用车及小车占道停放或挤占建筑空地,经常堵塞交通,危及交通安全,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六)城区公交发展落后。目前,县城有公交车6辆计127座,开通公交路线3条,含1条古樟工业园专线。存在公交车辆运力不足、线路少、发车密度低、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老欠大。“十五”以来,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累计负债710余万元。

二、原因分析

1、本级财力欠缺。虽然,县委、县政府很重视民生建设,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但相对于需求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2、交通项目上级补助资金少。公路建设方面,上级现行补助标准为:县道升级改造40万元/公里,乡道及客运网络连通工程20万元/公里,其他连通工程8~12万元/公里。按照上级标准来看,现行投资县道升级改造至少需150万元/公里,乡道及客运网络连通工程至少需80-100万元/公里,其他连通工程至少需30万元/公里,显然现行上级的补助资金还不足总投资的1/3。因补助少,自筹资金难度大,导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中技术标准掌握较低,建设质量难以保障。站场建设方面,上级对乡镇客运站按50万元/个标准予以补助,不足建设资金1/4,争取项目后难以开工建设。

3.上级建设计划偏少。农村公路方面,今年预计安排100公里建设计划,但我县收到立项申请已达500公里。危桥改造方面,我县有危桥38座,今年仅立项1座(全省仅4座),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一是我县地处山区,属丘陵地带,地质条件复杂,且原材料缺乏,农村公路建设成本较大。二是土地指标有限,站场及物流园区建设用地难以解决。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完善对外通道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鹰梅汕铁路和三明至吉安铁路已列入建设规划。我县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建议由县发改委牵头,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争取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向上呼吁,争取鹰梅汕铁路和三明至吉安铁路均途径并设站于。同时,争取206国道和356国道改造升级。从而,使我县形成“十字型”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对外交通路网格局,促进我县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

(二)关于完善境内路网的对策和建议

1.县乡道升级改造方面。争取“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县城至、至、至、至升级改造工程,提升8字型县乡道通畅水平。

2.通自然村公路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计划。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兼顾条件成熟,逐步安排通自然村建设计划,争取到XX年底基本完成通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任务。二是加大政府扶持。针对建设资金缺口大问题,县财政根据财力补助2-3万元/公里。三是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农村公路建设优质高效。

3.危桥改造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计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危桥改造任务。

(三)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养的对策建议

以贯彻落实《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为着力点,建议由政府办督查室牵头对各乡(镇)贯彻落实《办法》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各乡(镇)农村公路管养在人员、经费上落到实处,确保我县农村公路管养落到实处。

(四)关于加快客运站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支持新建县西城客运站和、、3个乡镇客运站,鉴于上级补助资金低,建议县财政补助乡镇客运站资金50万元/个,同时,按征地成本价供应所需土地。西城客运站采取招商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五)关于加快物流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县政府委托县城建公司作业主,由县城建公司出资或邀请有实力企业出资合作,完成物流中心建设前期项目征地、拆迁、土地整理及道路建设工程等;二是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早日落实项目投资商,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六)关于扶持发展城区公交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方案一:建议县政府将县驰骋运输有限公司公交分公司予以收购,由县相关部门负责经营管理。

方案二:继续由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对公交公司新购置公交车辆给予购车补助。该公司今年拟新购置6辆公交车,据测算需要购车资金约90万元,建议县政府给予扶助购车资金30万元。二是县政府增加老年人乘车补助至XX0元/年·车。三在西华路、琴江路增设12个公交车临时停靠点。

(七)关于化解历史债务的对策建议

交通基础建设报告 篇7

1. 常住人口2 347万人, 同比增长1.9%

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2 347万人, 同比增加44万人, 增长1.9% (图1) 。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备注:常住人口包括本市户籍人口与居住满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口;暂住人口指居住未满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口。

2. 全市交通投资439亿元, 同比减少6.3%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9 195.69亿元, 同比增长8.2% (按可比价) 。交通设施投资439.19亿元, 同比减少6.3%。其中, 城市道路、桥隧、公路和轨道交通设施的投资分别占14%、9%、21%、56% (表1) 。

3. 注册机动车总量达到251.6万辆, 其中汽车保有量193.7万辆

2011年底全市注册机动车251.6万辆, 同比增长1.1% (表2) 。其中, 汽车保有量193.7万辆, 同比增长13.5%。全市私人机动车注册量174.6万辆,

其中私人汽车120.0万辆, 同比增长18.9%。根据高架道路日均机动车流量统计, 外省市号牌的机动车流量占18%~30%。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 备注:机动车包括汽车、摩托车和其他机动车;汽车包括大客、小客、货车和其他汽车。

4. 全市道路交通量为14 865万PCU公里/日, 中心城占47%

2011年全市道路交通量为14 865万PCU公里/日, 同比增长7.6%。其中, 中心城道路交通量为6 968万PCU公里/日, 同比增长4.0%;郊区道路交通量为7 897万PCU公里/日, 同比增长11.0% (表3) 。

二、道路交通

1. 全市道路总长16 792公里, 其中公路占72%

2011年全市道路总长16 792公里, 同比增长0.6%。其中, 公路12 084公里, 同比增长0.9% (含高速公路806公里, 同比增长4.0%) ;城市道路4 708公里。全市道路面积264.2平方公里, 同比增长3.2%;车行道面积214.9平方公里, 同比增长3.7% (表4) 。

2. 中心城越江桥隧机动车日均交通量101.4万辆, 同比增长2.8%

2011年1月军工路隧道通车, 截至年底, 中心城越江通道 (含外环、徐浦大桥) 达到“4桥12隧”85条车道。越江机动车日均交通量达到101.4万辆, 同比增长2.7%。其中, 南浦、徐浦、卢浦和杨浦大桥承担了47%的越江交通量 (图2) 。

3. 对外道口日均车流量32.1万辆, 社会客车进出道口日均载客54.6万人次

2011年全市主要对外道口机动车日均混合交通量约32.1万辆, 同比增长5.9% (表5) 。其中, 浙江方向占29%, 江苏方向占71%。全市社会客车进出道口日均载客54.6万人次, 同比增长2.2%。

单位:万PCU公里/日

数据来源: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备注:PCU是“折合小客车当量”英文 (passenger car unit) 的缩写语。

数据来源:原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备注:2010年数据有更改, 以此为准。

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原上海市公路管理处

4. 快速路网高峰运行状况略有改善, 但高峰时段延长

2011年快速路网早晚高峰运行状况有所改善, 但高峰时段延长。早高峰时段平均行程车速40.0公里/小时, 同比提高了3公里/小时, 增幅8%;晚高峰全网平均车速45.0公里/小时, 较2010年改善了12%。早高峰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的拥堵道路里程比例为10%左右, 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晚高峰拥堵里程比例为7%左右, 同比降低3个百分点 (表6) 。

数据来源:原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备注:2011年城市道路长度数据在2010年统计基础上根据现场勘测进行了修正。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备注:表中所指快速路以中心城浦西范围为主, 含越江三桥, 不含中环南段, 总长122公里;早高峰指7:00~9:00, 晚高峰指17:00~19:00;拥堵里程比例指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的拥堵路段里程占道路总里程的比例。

三、公共交通

1. 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1 668万乘次/日, 同比增长2.8%

2011年全市公共交通年日均客运量1 668万乘次, 同比增长2.8%。其中, 轨道交通 (含磁浮线) 日均客运量575.6万乘次, 同比增长11.5%, 占公交客运量的35%;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770.1万乘次, 基本与2010年持平, 占46%;出租车日均客运量301.4万乘次, 同比下降3.9%, 占18%;轮渡21.3万乘次, 占1%, 同比下降12.7% (表7) 。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备注:公共交通客运量为公共交通 (包括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出租车、轮渡) 运送乘客的总乘次, 量化统计单位为乘次 (Boardings) 。

2. 全市轨道交通客运量576万乘次/日, 同比增长1 1.5%

2011年, 上海轨道交通新增5座车站, 线路未发生较大变化。截至2011年底, 共有12条轨道交通线路 (含磁浮线) , 运营线路总长度454公里, 运营线网长度442公里, 车站共计280座。轨道交通全年日均客运量575.6万乘次, 同比增长11.5%。其中, 10、11、9号线客流增幅显著, 同比分别增长151.5%、47.3%、30.1%。客流分布仍主要集中在1、2、4和8号线上, 四线合计占总量的59%, 同比减少5个百分点 (表8) 。

3. 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770万乘次, 与2010年基本持平

2011年, 公共汽 (电) 车线路增加了37条, 线路数达到1 202条, 公交车运营线路长度22 906公里, 同比下降1.0%。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770万乘次, 与2010年基本持平 (表9) 。

4. 出租车年日均客运量301万乘次, 同比下降3.9%

2011年全市出租车运营车辆数5.0万辆, 同比增长0.9%。日均客运量301.4万乘次, 同比下降3.9%;载客里程1 083.2万公里/日, 同比下降0.6%;年日均载客车次166.7万次, 同比下降3.9% (表10) 。

5. 全市黄浦江轮渡日均客运量21万乘次, 同比下降1 2.7%

2011年全市越江轮渡平均每日承担客运量21.3万乘次, 同比减少3.1万乘次;机动车轮渡量日均0.36万辆, 同比减少0.17万辆 (表11) 。

四、对外交通

1. 全市对外旅客年到发量达2.7亿人次, 同比增长0.3%

2011年全市对外旅客到发量2.7亿人次, 同比增长0.3%。其中, 港口到发量154万人次, 同比下降8.3%, 占到发总量的0.6%;航空到发量7 456万人次, 同比增长3.7%, 占到发总量的27.8%;公路到发量6 954万人次, 同比下降4.3%, 占到发总量的26.0%;铁路到发量12 210万人次, 同比增长1.2%, 占到发总量的45.6% (表12) 。

单位:万乘次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备注:客运量是指乘客上车量 (boardings) 。日均客运量为实际运营天数的日均客运量, 由于线路开通运营时间不同, 年日均客运量与各条线路日均客运量计算的时间段不同, 非简单加和关系。

单位:亿乘次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备注:团体车客运量指公交公司承担的团体包车业务客运量。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单位:万人次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上海机场 (集团) 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 备注:对外旅客年发送量指铁路、公路、航空及水运对外交通方式的旅客发送人数, 量化统计单位为人次。其中, 公路运输中不包含单位车辆或自驾车承担的客运量, 到发量按照发送量推算;水运中不包含“三岛”客运量。

2. 全市对外货物年运输量11.9亿吨, 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3 174万TEU

全市货物运输量11.9亿吨, 同比增长8.3%。其中, 港口货物年吞吐量7.28亿吨, 同比增长11.5%, 占全市对外货运量的61.4% (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3 174万TEU, 同比增长9.2%, 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大港) ;航空年货运量353.9万吨, 占对外货运量的0.3%;公路年货运总量4.27亿吨, 同比增长4.4%, 占36.0%;铁路年货运量2 707万吨, 占2.3%。 (表13) 。

单位:亿吨

数据来源: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上海机场 (集团) 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 备注:货物年运输总量包括港口吞吐量和机场、铁路的到发量以及公路货物运输量, 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指在上海注册的运输车辆承担的货物运输量, 不包含外省市车辆承担的运量。航空货物运输量不包括行李运量。

交通基础建设报告 篇8

成功争取到创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交通示范县项目。子长县交通局抓住国家把陕西省定为交通枢纽省的大好机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使得创建省级交通示范县项目在该县安家落户,为子长县交通事业大发展,经济大飞跃、大迈进搭建了平台。

按照创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的标准要求,全面修订了《子长县交通发展五年规划》,制定了“两横三纵二环线”公路新格局,使该县的公路建设规划纳入全省公路建设的大盘子。

一横起点为南沟岔乡接子洲界,终点为胡家圪崂村,全长55公里。由南吴路的南沟岔至宋家坪段、石玉路的宋家坪至涧峪岔段、涧石路、石漩路组成,连接行政村17个。

二横起点为苗家沟村接清涧界,终点为穆家塌村接安塞界,全长58.2公里。由省道205苗家沟至县城段、包茂高速子长至安塞连接线组成,连接行政村30个。

一纵:起点为石家湾管委会石窑台村接横山界,终点为子余家坪乡崖头村,全长82.9公里。由靖冯路、省道205县城至崖头段、安石路组成,连接行政村32个。

二纵:起点为高台管委会石窑台村接横山界,终点为甄家沟村,全长57公里。由石宋路的石窑台至涧峪岔段、涧甄路组成,连接行政村18个;

三纵起点为宋家坪村,终点为董家沟村,全长51.3公里。由南吴路的宋家坪至吴家寨子段、杨永路组成,连接行政村22个。

一环:起点为郭家坪村,终点为圪头店,全长14公里。由郭白路、包茂高速子长至安塞连接线的自家枣林至白家窑子段、白圪路组成,连接行政村7个:

二环:全长66.7公里,起点为热寺湾乡,终点为丹头村。由热袁路、白史路、丹史路组成,连接行政村27个。为充分实施“南升北扩”公路发展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建了交通工作新机制、新体制。一是撤销原公路管理站,成立“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农村公路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新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实现了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由于市场化的高效运转,今年的养护工作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全县现有四级以上公路全部得到列养,所有路段全面包干到人,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今年的养护工作以子靖路、史白路为重点,辐射全县各个乡镇。已补修防撞墙268米,补修桥栏杆6座246米,补栽标志警示牌9块,补修大桥1座、档墙1处96米,补坑槽21200平方米,清理塌方3690立方米,完成养护投资1800万元。二是以客运办、运管所为执法干部岗位交通试点,成功交流7名执法工作人员,使得交流使用后的干部甩掉了包袱,调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城市客运整顿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进行交通建设环境和路政执法专项整治。在整治过程中共拆除沼气池8个、厕所43个、违章建筑129处、售煤点3个,简易房13间;清理堆积物3319立方米、柴草35处;清理水沟、路肩、公路用地1610米,通过集中整治有力保障了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路容、路貌焕然一新,全民爱路、护路意识明显增强。

着力进行了城市客运集中治理整顿。通过产权置换方式,用79辆出租车取代了209辆三轮车。通过解决抵保等一系列方法取缔了155辆残疾人三轮车。通过联合执法等有效形式,开展城市客运集中治理整顿,严打严查“黑车”和违规营运车辆。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的有力执行,既维护了从业人员合法利益,又改善了城区交通拥挤状况,使城市客运环境首次出现了快捷、畅通、有序的良好运行态势。

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子安二级公路全长45公里,预算总投资4.06亿元,现路面基层全部完成,控制性工程隧道建设已挖798米,一座大桥已盖板封质,完成投资2.4亿元二是环城西路全长2.921公里,概算总投资1.73亿元,现已完成隧道530米和路基、桥基、防护工程,完成投资4000万元三是环城东路二级公路全长7.326公里,预算总投资1.979亿元,现已立项,预计明年初开工建设四是农村公路今年安排三级油路64公里,总投资5492.4万元,于3月23日完成招标,4月1日各施工单位进场,路基工程于6月中旬全部完成,路面工程8月份完成,完成计划投资的100%;四级油路110.5公里,于5月26日完成招标,路基8月份完成,路面9月份完成,完成投资5005万元。

上一篇:五四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学生会部门改革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