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推荐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用集合图形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使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在学生独学环节中,时间安排不是很充分,个别同学的成果展示中略显缺乏自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2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能正确作高。

学习难点:理解它们的高有无数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种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二、自主学习

1、四边形的特性(书本71,72页)

2、说说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P72

1、 梯形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请你自学书本72页。

思考1: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思考2: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4、自学P72,并量一量两腰的长度,说一说这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5、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高你会画吗?

(1)自己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本72页,底和高的内容。

四、巩固延伸

1、(1)独立完成课本72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课本第73页,第1题。

2、完成课本76页第10题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76页,第11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教(学)具:方格图、一、情境导入

1.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65页信息窗1)?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3.引入学习内容: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出示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巩固和应用

1.出示例1。读题并理解题意。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6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7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准备

、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动态依次演示:

(2)师: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旧知识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的动画演示自然由平行线过度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为后面平行四边形意义的教学做好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在1号学具袋里的小篇子上也有这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

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第64页做一做

2.选择:(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3.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画垂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引入

.复习旧知,揭示本质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1)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展示学生作品。这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刚才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垂线。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引出垂直的概念。旧知识的复习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互相垂直的本质就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回顾,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画垂线做了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初步感知,尝试解决

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1)初步尝试,感知画法

①画一画:学生独立尝试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有三种画法:

a.用两把三角板来画

b.用量角器来画

c.用一把三角板来画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③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你画出的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师:为什么使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都可以很快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画法,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尝试画图初步感受到画垂线的实质就是让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板来画比较简单,为后面教学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积累的相应的活动经验。

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学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师:你能用三角板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呈现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

②学生汇报交流,师:你能说出过直线上一点,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吗?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画垂线的步骤,逐步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

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沿着直线移动,让三角板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画上直角符号。

③演示用三角尺画垂线的过程,结合演示教师总结提升:线线重合、点点重合。线(直线)-线(直角边)重合,点(顶点)-点(直线上点)重合。牢记这两个重合就可以正确画出垂线。

④练习: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最初自主画垂线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与概括,让学生自主总结画垂线的方法,此时的方法总结以及操作的准确性将成为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2)学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

师: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板应该怎样画呢?

出示: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②学生汇报,总结方法:

先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把三角板沿着直线平行移动,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直线外的点,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③教师演示,总结提升:一对、二移、三画、四标。

一对:直角边对齐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另一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三画:画出一条直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四标:标上直角符号

④练习: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认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平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旧知识经验,学生借助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方法的迁移,自主探究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在充分感知、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画垂线的一般方法、步骤,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图的规范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应用促学,形成能力

.先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填空。

我发现:过直线上(或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条。

2.练习十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画垂线方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作图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结: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平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虽然点的位置不同,但是都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规范作图,画直角符号。

3.拓展延伸:练习十第6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8

擂鼓镇小学王峰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两班教学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新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各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期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加强了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5、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重视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家长会、或与家长通电话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9、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10、通过一些活动,统计、数据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使学生有了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

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或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4、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5、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4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6、计算能力差异太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可是却有大部分学生计算时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两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没一节课,虚心向有经验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及时辅导学困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5、数学课的开展应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及时家访,家长配合抓好学生的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9

一、尝试:以文字的方式来呈现儿童的阅读思考

学生在阅读中, 用自己的文字当作一面镜子, 观照自己的阅读情况。或许, 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清楚地看到我读到了什么, 我还有什么文字在阅读时缺乏思考。教学中, 我大胆尝试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阅读, 以学生的文字作为阅读的镜子, 观照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下面列举两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前置作业, 从不同的选题、自读中表达。

所谓的前置作业, 就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同时, 策划几个表达上的选题, 让学生阅读后, 自主选择一个选题, 用读到的文字自我表达。这几个选题是:

◆蟋蟀寻宅的故事

◆伟大的工程

◆蟋蟀建宅的故事

◆蟋蟀的琴声

课前学生根据这些选题, 通过课本上的内容, 加上自己的想象, 撰写故事。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不容易, 他唯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文已知的内容;二是依据课文内容想象, 自由编写。我们以“伟大的工程”为例, 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 促使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蟋蟀寻找巢穴、建造住宅的部分内容:一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整合, 二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加工, 三是要植入自己的想象。从这来看, 学生在做中学, 读中思, 思中写, 是一种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课前阅读, 把自己的困惑带入课堂, 是一种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带着思考阅读, 在读中审视自己的表达。

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文字进入课堂后, 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学生作品, 推介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现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举一例:

生:我选择的话题是《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它的工具是那么柔弱, 却不肯随遇而安。它选址很慎重。

秋天初寒的时候, 蟋蟀用前足趴土, 后腿上有两排锯, 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就这样, 它坚持不懈, 今天做一点, 明天做一点, 直至满意为止。

蟋蟀的住宅, 墙壁四面光滑, 这全靠它平时的修整。住宅内部简单、干燥、清洁, 很卫生。看到这样的住宅, 我们真是感到惊奇!原来, 动物也活得这么精彩!

师:能介绍一下, 你围绕“伟大的工程”写了几件事?

生:我写了三件事, 一是蟋蟀选择自己的住宅, 二是写了怎样挖住宅, 三是写了住宅的简单、干燥。

师:非常了不起!这就是你的阅读成果。谁来根据他的作品, 说说蟋蟀伟大在哪里?

生:我从他写的“慎重”“柔弱”“坚持不懈”体会到蟋蟀像人类一样, 具有聪明和智慧。

生:我补充。我从他的“惊奇”“精彩”两个词感受到蟋蟀的劳动成果不容易。

师:你看, 这些词语有些来自原文, 有些是小作者自己创造的, 这就是学语文, 读了课文, 会用。你们知道“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不挑剔, 在什么环境都能安居。

师:那蟋蟀对选址的要求, 这位小朋友写到了吗?

生:他只写了“慎重”。

师:谁能帮他想象一下, 增添一些内容, 让读者感觉到蟋蟀选址的确慎重。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生:我会补上蟋蟀寻找巢穴的要求、还有蟋蟀在洞口草丛中弹琴的内容。

生:我会添上蟋蟀建造住宅时干活的细节。

师:真棒!我们要写好文章, 就要认真读好课文。再依据课文, 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你的阅读作品就出来了。

笔者选取了学生的《伟大的工程》这一阅读作品的教学片段, 围绕学生的阅读成果, 把学生的成果当作教材, 课堂中互相评价, 感受小作者的用词、用句, 以及表达上的构思。虽然, 小作者的文字不少来自于课文, 但这是学生消化后的词语, 是转消极被动的语用为积极语用。教学中, 还要依据学生创作的文本, 结合课文的文本, 再去品读, 适当交流补充学生表达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其意义在于, 用写的方式观照自己的阅读, 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 再对照创作文本去阅读课本, 观照, 改进, 调整, 感受。

有人说, 这属于课文微作文。实际上, 远不止, 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教材, 结合教材原文, 称之为统整型阅读。只不过, 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变化———转阅读后谈体会为文字表达体会后再去阅读。

二、思考: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差异

不同的取向, 产生的行为也不同。从上述案例分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两种阅读取向:

◆用阅读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读中理解为目的) 。

◆用文字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写中读为目的) 。

第一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懂。通过找词语、品句子、悟表达, 来读懂课文内容和课文的表达特点。因此, 很多词语或者很多表达方式, 学生只是大致懂得课文的知识。当然,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 是有必要的, 然而对于浅显的白话文, 在不用教师教的情况下, 学生完全能在阅读中习得。而实际上,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学得的只是别人的“观念”。如教学《蟋蟀的住宅》, 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时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体会蟋蟀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虽然适时渗透所谓的“拟人”“想象”一些表达方式,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 既使是表达方式的学习, 也是我们教师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儿童的理解。

第二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会。精心设计几个适合学生读懂原文的话题, 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这一层面, 还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阅读原文, 即学生依据自己的所读内容, 再依据话题进行写作。课堂上, 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作为教材, 与原文相结合, 学生写到的和未写到的, 都作为教学内容, 感受课文中的词语或表达的魅力。同时, 让学生的写观照学生的读, 写而后知不足, 课后再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修改, 完善学生的创作。这个过程的简要流程和学理如下:

写 (课前自主阅读后表达, 可发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读 (课堂上, 品读学生的表达, 也读原文的精彩处。) ———创 (完善学生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表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数学广角第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烙饼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结合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纸片学具、锅 课前活动:

哎呀,老师只发了圆片,忘记发学习单了,谁能帮帮老师。老师自己一个人来发太慢了。好,老师请4位同学来帮老师吧,现在有你们的帮忙可真快,原来是老师一个人在工作,现在是你们4个人在一起工作,把人和资源都充分的利用了,大大的节约了时间。待会学的知识就和充分利用资源有关系。

同学们可真棒,太聪明了,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的家人每天的早饭都要吃一个煮鸡蛋,煮熟一个鸡蛋要用8分钟时间,老师家里有3口人,煮熟3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预设生成1:一个一个的煮,一个8分钟,5个要40分钟时间。预设生成2:把3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要用8分钟时间。2.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想到一起煮呢?生:•••师:小伙儿你可真棒,敢情3个鸡蛋可以一起煮的啊,看来在家里经常帮助妈妈。3.如果家里有4口人,要煮4个鸡蛋,需要多久呢?煮10个呢,还是8分钟,前提得是锅里放的下,也就是许多事情是可以一起做的。3.教师小结:当3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面煮时,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节约能源。看来,煮鸡蛋是要讲究方法的!我们就选择了其中最优化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是吗?(板书:优化)那大家知道这种优化的思想方法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吗?对,华罗庚爷爷,他最早把统筹优化法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使本来要停工30多天的上海炼油厂只停了5天。节约了500多万元。生活中这类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用优化法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烙饼问题”。贴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这口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出示图片

2.说到这里,问题来了,请问同学们:(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指的是锅里面最多能同时放下两张饼。如果只有一张饼时也可以只放一张。)

(2)两面都要烙呢?来,我们用手来表示这张饼,试着烙一下(一

张饼的正面要烙,反面也要烙。)师强调: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后烙的一面叫做反面。

(二)观察法,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1.明确烙1张饼的时间

同学们,我们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演示:是不是这样?先烙正面,再烙反面。3+3=6分钟。是这样吗?板书:1张

6分钟。(学具演示)

2.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

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

预设:①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烙的吗?生:先烙一张饼,再烙一张饼。

②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设疑: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让学生从两种方案中比较得出:第二种方案好,原因是节省时间,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也就是说我们的两张饼是可以同时烙的,是吗?板书:2张饼

6分钟

老师想再问一下:我们第一次烙的是饼的哪个面?第二次烙的是饼的什么面?(正面和反面)

(5)设疑:同学们,为什么一张饼和两张饼的张数不同,但所用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同时烙的,也就是把这个锅物尽其用了,做到了资源的最优化。

最后师小结: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法,烙一张饼时锅里有空闲,烙2张饼时没有空余,所以时间一样的。

并板书:2张(同时烙)

6分钟

谁能再说着老师写写两张饼的烙法。(1正,2正)(1反,2反)

像煮鸡蛋一样,同时煮

三、动手操作,探究4张饼的最优烙法。

设问:同学们,根据这个经验,接下来,咱们大家觉得是烙3张饼简单还是4张饼简单?

生:烙4张饼。

那思考一下4张饼该怎样烙?你现在能说吗?能。生:先烙2张,再烙2张。这个同学说的真好,他上升了一个高度啊!他把4张饼分成了2组啊。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师板书:(2,2)那咱们一起用我们的双手代表饼来烙一下,来,锅来了,3分钟,3分钟•••,一共几个3分钟?生:4个3分钟。那么共需要3×4=12分钟这4张饼我们是怎么烙的?生:同时烙2张,再同时烙2张。

那么根据刚才的经验你能告诉我6张饼怎么分组更节省时间?2张2张烙,分成3组。(2,2,2)几个3分钟?6个。共需要18分钟。你看看同学们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后面同类的问题是吗?那老师再问,如果有10张饼,怎么分组?需要几分钟?10个3分钟。100张呢?要分50组,烙100次。

不管是烙4张、6张、8张.....,当烙饼的数量是双数的时候我们都给它们分组了,2张一组,2张一组的同时烙,是吗?

四、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1、合作探究3张饼的烙法

如果要烙3张饼,还能像这样分组吗?能还是不能?不能,因为分成2组后面一组只有一张了。那么3张饼该怎样烙呢?下面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听清楚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要求:那么3张饼该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合作要求:

(1)、小组合作,拿出1、2、3号饼,动手摆一摆、烙一烙。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烙熟3张饼的,并记录在表格里。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烙熟了吗?烙熟了哪组想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组用了12分钟,还有没有别的答案的。比12分钟更少的。(预设学生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哪个小组能上来展示一下,你这3张饼是怎么烙的?别的小组有疑问吗?没有的话老师想问一下了.(1)展示:先烙2张饼,再烙一张饼,需要6+6=12分钟。(2)“9分钟的烙法”1正,2正。3正,2反。1反,3反。3.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同学们,刚才你仔细观察了吗?这2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第二次只有一张饼在烙,你看那么大一个锅,只有第三张饼自己在烙啊,浪费了资源,多孤单啊,还导致烙的时间增加了。

而第二种方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那你觉得那种方法最节约时间,选择最优的方法?

学生交流质疑,最后得出:9分钟烙的时候,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在

烙,只需要烙3次,所以节省了时间。师小结:这就是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交替烙法。板书:3张(交替烙)9分钟

再来,看着老师这里,演示:谁能告诉老师第一个三分钟是烙是什么:第一张饼的正面和第二张饼的正面。第2个三分钟烙的是第二张饼的反面和第三张饼的正面,第3个三分钟烙的是第一张饼和第三张饼的反面。我们把这3个三分钟搞清楚了,就没什么能难倒我们的了。当有3张饼的时候我们让这3张饼交替着烙,不管怎么烙,我们都是把锅子充分的利用起来了。

4、总结方法,探究规律。(烙5张、7张饼、9张饼)

(1)我们已经有了有了烙2张和3张饼的经验,如果要烙5张饼呢?怎样烙最节省时间?(2)预设学生生成:

①先烙2张,再烙2张,最后烙1张。②先烙2张,然后3张按3张的最佳方法烙。

(3)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看第一种烙法,需要6+6+6=18分钟,而第二种烙法,先烙2张,6分钟,再烙3张,交替烙3次,共烙5次,需要15分钟。

哪种方法节约时间?第二种,那么第一种浪费在哪儿了呢?(4)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小结:只要把后面的2张饼和1张饼合成一组按照3张饼的最佳方法来烙,最节省时间。我们在烙饼的时候把饼们分组了,2张一组或者3张一烙,既节省时间,又节约了空间,就像小组合作一样,5.画图分析7-9张饼的烙法

(1)如果现在有7张和9张饼时,怎样烙最节省时间?怎样分组比较合适呢?参照黑板上老师的写法完成你手中学习单的第2题,并且看一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汇报:7张饼,先分组烙4张,剩下的3张交替烙,要烙7次,7个3分钟。9张饼,先烙前6张,剩下的3张交替烙,要烙9次,9个3分钟。6.总结规律

设问:仔细观察,当烙饼的个数是双数时,应该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当烙饼的个数是单数时,应怎样烙最节省时间?观察一下饼的个数和烙饼的时间之间会有什么规律?2张同时烙,或者3张交替烙,使锅中始终保持着有2张饼,这样最节省时间。

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小结:当烙饼的个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的烙,当烙饼的个数是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按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

同学们,我们现在再来看这张表格,我们所需要的烙饼的时间,是不是用饼的张数去乘每一面所需要的时间呢?

7、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那我现在要烙30张饼。需要多久。

那烙10000张饼呢?当然我们不可能用那么小的锅去烙那么多张饼,但是我们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规律的过程,从小的地方发现大的规律。

五、谈收获: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啊!现在看老师这里,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从煮鸡蛋开始明白了优化,许多事情可以一起做。烙饼的时候保持锅里始终有2张饼最节约时间,要在家里帮妈妈多做家务活。还学到了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了单数饼,双数饼的烙法的不同.另外我们还要珍惜时间啊,用最少的时间来做最多的事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希望同学们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珍惜时间,做一个勤奋的好孩子。

六、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上一篇:花店情人节广告词下一篇:拥有你初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