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篇1

2011级口腔一班单艳秋A11020003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关注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而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健康管理是通过对个人或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调控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或推迟慢性病的发生。支撑健康管理的知识主体来源于医学、公共卫生、营养学、运动学、生物统计学、健康行为和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学的研究。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健康管理是降低现代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和预防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在健康管理实施中,通过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改变和提高被管理者健康知信行水平,是提高健康管理有效性的核心要素。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全国16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严重。其中北京人亚健康率是75.31%,上海的亚健康率是73.49%、广东的亚健康率是73.41%。35岁以下人员中男性单纯性肥胖、脂肪肝,罹患率均超过30 %。

工作任务重、加班加点多、长期伏案工作、生活方式不健康、日常活动量小、择业竞争压力大„„这是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职场人士的普遍境遇,作为社会进步的代价,职场人士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一项专门针对高管型人才的健康调查表明,有9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更为严峻的是,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8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年龄73岁,许多政府高官、企业精英都因为沉重的工作压力而英年早逝。有调查证明,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幸福指数。

医学专家分析,职场人士比较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有两大类:一是较普遍的“三高”疾病,即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这些都是属于代谢紊乱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若不及时预防治疗,会发展成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第二类就是过度疲劳、心理障碍等亚健康问题,这类疾病的形成除了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等都是重要的诱因。其一,把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就近提供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公司)开展社区诊断、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派驻医务人员定点指导企事业单位(公司)开展职工卫生保健工作。其二,重视职场内部卫生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运用。探索建立新时期职场卫生保健网络,重启企事业单位(公司)卫生保健机构功能,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开展一般性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实施职工健康监护职责。

其三,开展职业人群健康状态社会预警监测。公共卫生机构建立疾病预警、职场监测、监督管理体系,提供疾病预防指导,发布重大公共卫生信息。

其四,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特别是城市大医院)积极开展职业人群健康状态以及应对策略的课题研究,为政府进行健康干预提供重要信息,为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其五,加强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相关法律主体在健康管理上的权利义务,以及承担的法律责任。

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篇2

一加强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高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核心竞争力决定着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决定着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和判断, 是高校能否拥有强大师资力量的保证, 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似, 就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为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但大部分学生和管理人员由于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思想, 从而常常制定出超出实际能力的规划, 最终达不到自我认同、自我满足, 也无益于学校的发展。而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有利于管理人员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职业, 提升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并有效地将学校的管理目标与管理人员自身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达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合理的、系统的指导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新课题, 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高校的重视。我国在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上,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 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是很迷茫, 不能清楚理解职业生涯的规划, 更难以对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 因而严重阻碍了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2. 没有达到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目前,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注重的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品德、技能等, 而忽视了管理人员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从而忽视了人员与组织共赢的目的。这正是目前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中最需要进行改进的。

三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改进措施

1. 进行系统指导, 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

为了保证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针对管理人员在职业规划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分析, 并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此来改进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连续性, 实现科学管理。

2. 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高校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进, 面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 管理人员势必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以此来达到职业的稳定, 所以学校也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加强对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的管理工作, 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3. 制定规章制度, 鼓励管理人员将职业生涯管理与高校管理相结合

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应该明确提出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并规定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的时间, 还应包括对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审查工作,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 以此来鼓励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等。

4. 针对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分阶段进行

根据管理人员所在职位的特点, 帮助他们制定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合理化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其职业规划的满意度和可实现性, 鼓励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激发潜能, 实现自我成长, 自我激励, 自我满足, 自我成就。

四结束语

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是高校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管理基层, 其基本工作目标就是要做到与高校的发展共进退。而如何达到管理人员与高校组织在工作规划中的双赢, 还需要高校重点考虑。面对时代快速的发展的脚步, 加强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的管理是使学校屹立于高校之林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崔桂军、王冲、陆娟.关于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7)

[2]陶俊杰.大连医科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 外事管理; 职业素养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高校外事部门作为高校对外联络交流的主要窗口,对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外事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代表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外事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语言能力、公关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应熟悉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历史以及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等。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高校的外事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1、坚定的政治立场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前提。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应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相对开放和宽松的教育涉外工作环境中,时刻头脑保持清醒,坚决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高校的利益,要做到既不崇洋媚外,也不表现出大国主义的思想情结和傲慢的态度。深刻理解并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外事工作纪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什么情况,都要方向明确,思想坚定,应对自如。

2、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1 严守纪律 筑牢防线

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严守国家机密,时刻牢记国家和高校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原则。涉外活动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能私自答应外国来宾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以损害国家和高校的利益为代价与对方谈合作,也不能强加于人,以谋取己方的单方面的利益。在工作中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形形色色的诱惑,珍惜自身形象,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始终铭记“保守秘密”的原则,时刻警惕那些敌对分子,时刻不忘维护国家的利益。

2.2 爱岗敬业 谦虚谨慎

“外事无小事,”涉外工作政策性比较强,任何事情都不能含糊其词,因此要时常主动学习和领会新的涉外政策法规,以避免出现政策性失误。外事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代表着高校,所以一定要恪尽职守,认真负责,高效务实,诚实守信。工作中要积极促进高校同世界各国各地区高等高校的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自觉规范自己的服务行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内要养成密切合作、互相配合、步调一致、互相尊重的工作作风,对外则要恪守信誉,包容理解, 不卑不亢,平等待人。

2.3 举止大方 仪容整洁

在对外交往的第一线,高校外事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高校,更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繁荣文化的礼仪之邦。在对外交往之中,外事管理人员应该通过自身的礼仪将中国的优良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传达出来。因此,在外事活动中,必须做到礼仪到位但又不烦琐、热情接待而又不铺张、活动内容丰富而又不琐碎。接待外宾时,接待者应仪容整洁,表情亲切,既积极主动,又谨言慎行。要注意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言行举止要符合礼仪的要求。

3.广博的知识储备

3.1语言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基础,语言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外交流的质量。合作备忘录、合作协议等书面文件需要用清晰的逻辑和规范的语言用文字记载下来,口译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专业性强语言难度大的话题,比如诗词歌赋,以及机械、化工、医学等行业术语,译员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不可能频繁要求说话者重复或解释。因此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应努力钻研,勤于积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熟悉常用的中英文表达,增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以便在对外联络和洽谈时游刃有余。

3.2文化杂家

高校领导在会见、会谈时,主要是谈互相介绍各自国家、高校的情况以及教育交流、课程对接等项目。但在宴会、旅行等场合的讲话和私下交谈时,则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跟踪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國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外国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等,大到世界各局,小到菜名、花名。只有自身知识储备丰富,知识结构完善,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涉及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

3.3外宣知识

外宣工作对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外事管理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外国友人介绍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璀璨光辉,使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得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日益强盛使不愿看到中国强大的西方国家制造出“中国威胁论”,国外媒体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大肆歪曲,失实报道。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教育外事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涉外活动中,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针对性、实事求是地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4、全面的综合素质

4.1 创新能力

高校外事管理人员要把创造性思维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充分利用对外交流的优势,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发掘更多更好的交流项目,扩展交流合作范围。结合高校国际交流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联系实际,在规模、内容、层次、领域上不断拓展和创新,形成符合高校发展需求、具有高校特色的外事交流格局。

4.2组织协调能力

在涉外活动当中,外事部门常常要沟通校内教学、科研、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而与外方的协调沟通过程,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和各国具体政策的不同,其沟通难度可想而知。在外事活动的时候,如遇到恶劣天气等突发状况,外事干部还要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发挥主动性和灵活性以保证活动的顺畅进行。外事管理人员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活动计划严谨、周密。作为外事活动的牵头人,外事管理人员要有能力组织力量、协调关系、解决矛盾、排除困难,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不断拓宽交际领域,广开渠道,广交朋友,挖掘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跨文化沟通能力

高校外事人员还要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理解和尊重别国的文化、宗教和风俗,掌握各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带来的各种相关问题,减少交流障碍。外事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在实践中,外事管理人员应首先对外国友人的文化背景有大致了解和心理准备,主动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层面的心理冲突问题,向他们介绍有关的涉外法规、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带领他们感受当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从跨文化的视角看待他们觉得匪夷所思的现象,从而抛弃文化偏见。同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之中不迷失自我,在尊重国际友人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做到“求同存异”,运用正确的方针政策灵活开展对外交往,达到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和荣誉的目的。

4.4良好的身心

外事工作的时效性决定了外事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和紧迫性。首先表现在由于时差,外事人员经常是在非工作时间和外方联系,在接待和出访活动中,外事人员往往是一人充当多种角色,既当翻译,又负责接待安排、出访联络或项目商谈和跟进甚至摄像。因此,外事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紧张、快速、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涉外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外事工作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外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负面情绪的影响。及时化解分歧和消除尴尬。外事活动往往周期长、环节多、细节繁琐,需要外事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耐心,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一些正式场合严肃的氛围会使经验不足的译员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紧张的情绪很容易影响自信心和正常发挥。另外,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要兼顾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和情绪变化等,克服说话者的方言和语速差异,还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译员须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和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口译是一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译员在从事大型的口译活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和体力上的准备,保持最佳的状态。

5.小结

高校外事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纪律性,并且富于变化,充满挑战。在高校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愈加紧密、教育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优秀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勇于开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校外事管理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事工作在高校事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黄金祺. 怎样当好外交外事人员[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2] 金玉昆.外事礼仪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夏清文.谈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探索,2009(9)

[4] 颜顺秋,浅析高校的外事交流与素质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5] 马涛,赵宝辉,李银女,浅议高校外事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职业技术,2010.7

[6] 丁建苗,如何改善高校外事工作服务意识,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8

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篇4

(公司名)关于

成立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任命职业卫生

管理人员的通知

各部门、车间: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和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我司职工的健康及相关权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卫生工作,促进我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决定,成立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 XXX XXX XXX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监科,由×××负责日常工作。

任命×××为本单位专(兼)职(职业病危害严重或劳动者超过100人设置专职,定稿删除本括号内容)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公司名)

****年**月**日

附件: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一、组长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公布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定期召开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本单位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单位内部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副组长职责:

1、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2、根据单位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

3、制订单位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直接领导本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方向 篇5

如果有人想学一门即可以满足现实生存有可以帮助未来发展的技能,不管是做本职工作还是转为其他行业,所需的都能帮助到自己,那么这项技能就人力资源管理职业。

可以说,HR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职业生涯的道路也是很宽的,做好了人的管理工作,还有什么管理做不好?这也许正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这个职业的原因。

一般来讲,一个努力工作的HR管理者首先受益的是眼界的开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最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是管理知识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将会事半功倍。通常情况下,HR助理经过1~2年的锻炼就能成专员。在中型企业中,3~5年一个专员就能成长为经理。顺利发展的话,1~2年的助理,3~5年的主任,7年以后即可达到经理。

而对于已经是HR经理级的管理人员来说,如何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再进一步,锦上添花?刚才谈到,HR人员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具体的职业生涯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方向一:企业高层或职业经理人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良好的工作平台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之HR管理者的出众的个人素质,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也理所当然成为企业高层的候选对象。许多在企业里做HR管理者的人员认为,“成为企业决策层或者职业经理人”是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

而在其他人眼里,HR管理者丰富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阅历,在有了机遇之后更容易把握和适应,所以HR管理者可以做职业经理人,而且更有实践经验和阅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行政副总、董事长秘书等副总级高层人物都出身于HR。

方向二:转行到业务部门

有的HR人员,虽然对公司内部各个岗位的职责了如指掌,但在管理、沟通上都感觉力不从心。并且,很多老板似乎把人力资源部门当成一种摆设,和公司核心部门相比地位很低。这种条件下,如果觉得工作发展出现“瓶颈”时,不妨换个思路考虑一下,轮岗或是转部门。HR人员由于比较了解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可以进入公司其他的业务部门,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当然,转行的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

方向三:成为管理咨询师

随着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发展,HR人员发展也出现了另外一条路子,就是当HR管理者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凭借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管理诊断咨询,转向从事专业咨询工作。以企业工作经验为依托,咨询会更有底气,并且有实战性,也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当然,要从事咨询工作,对各种管理案例必须很熟悉,特别是要有自己的一套良好的可操作的解决办法。同时,最好有著名公司的工作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方向四:做培训师

在企业日益注重培训的今天,随着国内企业培训市场的升温和火爆,培训师已经被视为“金领”般的职业。但要成为培训师,进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首先,你最好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国内名牌大学硕士以上的学历;其次,最好有著名外企或大型企业的工作经历,如做过中高层管理人员更佳;第三,要有丰富的培训经历和相关工作业绩(比若给某某企业做过培训);第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口才;第五,在某一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往往是成为高级培训师最重要的一点)。

方向五:成为专业人士

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了许多领域,如:员工招聘、绩效考核、薪资管理、企业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文化建设、高绩效团队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发展成为自己的专长。不过,要成为某一行的专家就必须要做得足够专业。比如,成为以下方面的专业人士:专业猎头。HR管理者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招聘经验和用人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特用人理念和招聘眼光,走出去的一个出路就是到猎

头公司做猎头工作。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界的关系,及对某一行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可逐步形成某方面的专业猎头。

薪酬福利专家。薪酬在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丰富薪酬管理经验和知识,作为薪酬专家一定能有所发展。

绩效经理。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使得它可以独成一家,拥有丰富绩效管理经验的HR管理者做绩效管理会更有发挥的精力和时间,更能提供独特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经验。

劳动争议处理专家和法规咨询。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他们完全有理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HR从业者完全可以依据自己所处层次和所擅长的寻找最佳位置。

方向六:知识管理总监

如果说从HR管理者到业务部门、企业管理咨询师是“平衡过渡”,那么有一种职业更具挑战性,即知识管理总监。这个职位赋予HR管理者更多的内涵、更多的职能,它将涉及更广的范围和更宽的发展道路。

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篇6

一、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有计划地到法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二、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

三、对长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由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对即将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五、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证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

六、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监和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七、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八、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

1、企业申报检测、组织员工体检、委托医疗机构服务等活动的委托书;

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

3、职业病诊断报告;

4、对职业危害患者、患有职业禁忌证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从业人员的处理和安置记录。

5、企业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其他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记录整理的相关资料。

九、对员工要求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企业应予以提供。员工离开企业时,可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企业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十、企业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员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十一、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企

业按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浅谈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篇7

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指各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按照国家和地区出台的各项档案法规和政策, 对本单位、本机构的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的、集中统一管理, 完善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真正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医院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 包含医院各种活动形成的历史记录, 是唯一的、真实的记录, 它可为医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资料, 也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管理的成效, 医院档案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依照档案法规、制度, 结合本单位实际, 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有序开展档案规范化管理, 为医院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档案规范化管理与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 档案收集工作与专 (兼) 职档案员的联系

档案收集工作的规范化是指收集资料要齐全、完整。收集工作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需要全院职工积极配合, 才能收集完整。全院虽然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 各个科室都配备了兼职档案员, 也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兼职档案员均非档案专业管理人员, 未受过专业训练与培训, 各个科室工作人员的归档意识不强, 不能很好配合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有的科室为了方便利用将档案资料放在身边未进行移交。医院很多科室的工作人员认为档案管理可有可无, 并没有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医院职工明显有很多错误理解, 例如:“档案管理有专门的负责人员, 跟我们没有关系”等, 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档案是医院当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 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完成档案规范化管理是医院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医院这样的医疗单位, 主要领导和多数工作人员都重视医疗护理等临床工作, 对档案管理工作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只要能完成上级单位的考核和任务即可, 不会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专 (兼) 职档案员自身面对档案管理出现的各种困难 (如收集资料、集中统一管理等问题) , 出现畏难情绪, 也只是完成每年的相应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 那档案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原则:集中统一管理也就流于形式了。专职档案员需要在全院经常开展档案知识宣传, 提高全院职工的档案意识, 对档案管理网络中的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管理知识培训, 讲解医院档案管理的分类方案和管理原则, 督促和指导兼职档案员的归档工作, 包括档案收集、整理以及档案移交等。兼职档案员应掌握本科室工作文件资料的归档范围, 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及档案移交。

(二) 档案的信息化与专职档案员的联系

自2009年浙江省档案局大力开展电子档案备份工作以来, 各个单位都分别建立了数字档案室, 都已全面开展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及备份工作, 目前大部分单位将此项工作对外承包, 将档案的扫描工作交与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来办理, 此举的利弊均有。利处是节省了单位的财力和人力, 弊处是使单位专职档案员缺乏扫描操作经验, 无法熟练掌握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序, 而且中介服务机构人员又缺乏专业档案管理工作经验, 不能很好地进行档案的整理、分类, 同时也存在档案资源的漏扫、外泄等隐患, 单位的专职档案员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全面检查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整个程序, 做好扫描工作的监督和安全监控, 才能做好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此外, 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档案备份载体的安全保管、档案管理系统的利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都需要专职档案员认真按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完成。

(三)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与专职档案员的联系

档案的保管环境是否达标、档案的内容和实体安全的维护、档案保管是否按规范进行, 电子档案载体是否可读及迁移, 电子档案的利用登记, 这些都需要专职档案人员按规范、按标准认真完成。在医院这样的单位真正懂档案管理的人不多, 就连分管领导也不是完全了解档案工作的标准规范, 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专 (兼) 职档案员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

三、提升专职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 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

《档案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 遵守纪律, 具备专业知识。”档案管理水平以及档案服务质量, 直接取决于档案的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决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一)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包括业务素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素质

1. 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还应加强学习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当今社会已是信息型的社会, 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层出不穷, 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还应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术, 结合单位实际, 根据自己的新思路考虑工作的创新发展, 按规范开展单位的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的保管以及各种新型载体的保管和利用, 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2. 知识结构。

各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应了解本单位的业务知识, 熟练地鉴定文件资料的价值, 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如医院, 就应了解临床课题研究会生成什么资料, 应如何处置;在当今社会医患纠纷严重时, 应如何使用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病历的凭证价值等。档案工作与许多的学科都有联系, 如档案编纂工作需要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历史学的知识, 档案保护工作需要了解相应的档案载体的生成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温湿度检测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在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 一些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出现异常时如何维护系统等。此外, 相应的缩微技术、复印、修裱技术等知识都应掌握。

3. 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指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档案收集、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等各项职能活动中, 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它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 不为名利, 勤奋工作, 积极主动, 热情周到地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是档案管理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工作的机密性又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守国家机密以及他人隐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应维护真实的历史原貌。

(二) 如何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1. 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随时更新专业知识水平。医院应鼓励本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各级档案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 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

2. 医院领导应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年度考核、年终评选先进结合在一起,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尊严和工作积极性;按工作态度、工作能力, 适当地给予奖励;单位领导也应了解档案管理工作对医院工作的重要作用, 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规划, 在硬件和软件上大力支持, 随时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结束语

职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篇8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并提出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毋庸置疑,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是解决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根本之策,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一、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原因简析

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可见,现有部门规章中界定了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概念,即非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依据规定,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依法不享有政府救助的权利。

(一)时间空间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

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是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加快调整,在社会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出现的。从时间上看,大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以说,我国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大学招生扩招以后,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没有学历及一技之长者就业压力不断加剧;二是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区域性和城乡之间的严重失衡,导致落后地区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三是家庭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和收入甚微之间的矛盾加剧;四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五是受流浪乞讨的“成本低、收益快、风险小”的特点吸引,这也和农村求职者在城市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及欠薪事件多发等因素有关。

根据媒体报道和实践观察得知,现阶段,我国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普遍和大量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尤以大城市最多,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混迹于非职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大军中,两者之间很难判别。

(二)年龄文化上:分布各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分布各个年龄段,其中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在这个群体中,少年和青壮年数量较少,原因是作为人本有的尊严、具有就业能力及长远发展需求等。一般来说,妇女儿童和老人就业能力较低,尤其是身患疾病或残疾者,就业难度加大。从年龄上分析此类人走上职业化乞讨的原因主要跟个人正常就业能力相关,而正常就业能力和受文化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根据南京市公安局城市管理警察支队2009年对本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统计显示:文盲占78%,小学文化占16%,初中以上文化占6%。不难看出,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其就业能力较低和尊严意识淡漠,伴随生活压力加剧,逐步走上职业化乞讨道路。

(三)形式态度上:个人和团体、合法和违法并存,均拒绝政府救助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化形式上主要体现为个人和团体、合法和违法并存。流浪乞讨的个体伴随“乞讨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博得“执业”中的一席之地,个体逐步向团体合作化发展。团体形式依据主体自由度可分为自发组织型和被人控制型,显然,后者违法,甚至涉嫌犯罪,两者共同的特点是基本拒绝政府救助。据报道,在天津市各大繁华地段、路口,一度销声匿迹的乞讨人员又多了起来,并频频对司机和行人“伸手”。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每日的“收入”能达到近百元,而对于正常渠道的救助,他们全部予以拒绝。天津出现的“蓝围巾”职业乞讨团曾轰动一时。各种形式的职业化流浪乞讨的主要目的不是引起政府注意而获得社会救助,而是获取直接的经济收入。

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往往采取拦路、拦车、抱住行人腿、不停下跪作揖等形式迫使市民施舍,给正常的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带来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居无定所,随意躺卧、随地大小便、随时走动等行为特点,极易被犯罪分子或不良势力利用,这将给城市公共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及公共安全等带来潜在威胁。针对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影响,全国各地都已经或正在积极探索管理的有效机制,但成效甚微。

二、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困境分析

(一)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定权利自由

人权是指由共同人性所决定的,所有人民拥有的享受自由、尊严之生活的权利[1]。法定权利自由是对人之自然权利自由的国家确认和保护,有利于促进保障和实现。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定权利自由主要包括:(1)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在内的人权保障。《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2)获得国家和社会物质帮助的权利。《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3)正当民事活动的法律保护权利。《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4)生命健康权。《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5)其他特殊群体的法定权利。主要是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专项法律赋予的特定人群的权利。除此以外,从法治角度看,有别于公权力的“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权利的“法无禁止即自由”即是乞讨者选择现有生活方式的法理依据。

(二)针对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法定依据

管理的意义基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关注和保障秩序是法律的价值所在。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原理决定了权利主体对法律秩序的遵守和服从,具体要求就是履行和权利相对应的法定义务。

针对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法定依据主要是宪法法律的规定。综合起来,大概包括以下内容:(1)权利行使底线。《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2)公民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义务。《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对扰乱社会秩序的几种行为制定了罚则。(3)公民有劳动的义务。《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4)打击乞讨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宪法》第28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1条规定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值得说明的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和管理对象的义务(或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并不完全吻合和对应,这中间需要理性辨别。对管理者而言,权力的优势和负面特性极易造成对被管理者的侵害,所以,管理者的执法行为需要法律的授权,即依法管理。

(三)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困境分析

针对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即管理对象的权利和管理依据、城市发展之间存有冲突。在面对法律权利冲突时,依据法理,我们必须对权利进行科学理性的甄别和判断。

首先,管理对象的权利和管理依据之间的冲突。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权利属于私权利,而管理依据主要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的权利。在法治社会,不能简单笼统地说个人权利应当让位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罗尔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由它安排所形成的结构应该符合正义原则。”回顾历史,假借社会公益和公共秩序而侵害民众权利的事件并不新鲜,良好的社会秩序当是权力权利良性互动的结果,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万不能因为少数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化倾向或行为而忽视社会公益的真正内涵。当然,也不能因为个人权利保护而损害公共利益。

其次,管理对象的权利和城市发展存有冲突。众所周知,城市发展关乎民众的方方面面,其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保障体现之一是维护城市良好的公共秩序,针对职业流浪乞讨人员而言,其权利的行使无疑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带来社会治安隐患、影响市容市貌或破坏城市环境等。毋庸置疑,依据《宪法》第33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流浪乞讨人员在行使权利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应当履行的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那就是“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这不仅给城市管理者带来困惑,更给城市发展和民众权利良性互动带来法理隐忧。

第三,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化取向甄别和治理困境。在衡量以上两种冲突之后,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分清和甄别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属于职业性,对非职业性流浪乞讨人员,就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管理的依据和城市发展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在法律位阶上当让位于公民的“生存权”。由此看来,对当下某些城市向市民发出的《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呼吁广大市民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金钱,避免爱心被不法分子利用,应当让爱心真正温暖那些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防止职业流浪乞讨人员“阴谋得逞”,但是对流浪乞讨人员“一刀切”的做法欠妥,不仅侵犯了非职业化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利,也妨碍了市民行善的权利和自由。

三、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出路探讨

伴随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针对当前存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的职业化严重等突出问题,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解决非职业化流浪乞讨者着手,逐步减少乞讨者群体数量,为走出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困境营造条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解决之道。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会救助制度

可以说,针对这一困扰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我国自上而下已出台了相关规定,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宥于国情,相关的规定存在操作性较差及没有针对职业乞讨人员如何处理的法律漏洞问题,根本之策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真正使中央精神和国家意志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使需要社会救助的弱势群体合法权利得以保障和实现。这对于减少非职业化流浪乞讨人员数量、营造劳动致富的社会氛围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等意义重大。比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19条规定对受助人员的违法行为,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受助人员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的,或者发现受助人员有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但在实践操作中,如何界定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制止,情节严重的标准是什么,等等,都亟待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二)建立健全甄别机制,依法打击违法行为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前违法乞讨行为主要体现在: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和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对此类流浪乞讨人员,在充分调查取证基础上,坚决予以依法惩处,尤其是对组织、胁迫和利用他人乞讨者依法从重处罚,以及时解救被困人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呼吁:救助被拐儿童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看到路边有行乞的孩子,大家一定不要忙着慷慨解囊,而是必须报警,让公安部门来调查孩子的身世、背景。让孩子尽早的回家。当务之急是探索制定流浪乞讨人员分类管理救助的办法,为各地管理和救助提供法律依据。这样一方面维护了施舍者不受欺骗的施舍自由,另一方面也间接保障了非职业乞讨人员的乞讨自由。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

倡导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本意在于鼓励人与人之间进行正常的交往和评价,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宣传“职业乞讨可耻、勤奋劳动光荣”的风尚,同时民政部门加大劝诫和思想教育说服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职业乞讨者回乡劳动或寻找工作。宣传不是目的,宣传是为了让正常人回归理性的生活常态,为了让好心人的慈心善举真正发挥作用并逐步发展壮大。

(四)发挥社会力量,促进安居乐业

解决就业是解决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治理困境的根本性举措,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在促进职业流浪乞讨人员就业上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是具有较丰富的培训教育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是具有较为完备的监督机制和灵活的运转机制。同时,政府应当做好配套服务,因为依据《宪法》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力量的承担意味着在促进职业流浪乞讨人员受教育权利保护上对国家责任的一种分担,政府一方面制定相应的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引导和奖励此类行为,以形成有力的社会救助之社会支持系统工程。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导致流浪乞讨人员职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直接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不高。社会公正是普适的社会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告诉人们,社会公正体现为两条“正义原则”:其一,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得到平等的保护;其二,社会中的“最不利者”的利益应当得到最大程度的增进——所谓“最不利者”就是身处社会阶层低端的社会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曾强调,“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现阶段,如何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们生活在比太阳更大光辉的公平正义生活环境中,人人享有均等的机会、权利、条件和资源等,相信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化数量或倾向将大幅降低。

四、结束语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告诉我们,思维方式要不断与时俱进,以适应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流浪乞讨者享有的自由权不应当被随意剥夺,哪怕是为了公共利益,因为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权。社会救助作为兜底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健全完善,绝不能因为一些人的拒绝而放慢步伐,因为这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流浪乞讨者的尊严在于尊重其主观意愿,社会救助的理想在于社会没有需要救助的对象。政策设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今天社会救助的困境:“救助—政府义务—被拒绝,不救助—政府不作为—权利损害”。可见,合理的政府处于救与不救的中间阶段,即以被救助者为主导,社会救助的大门随时向社会敞开,需要即救,不需要就时刻准备。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政府对“发展”和“人”的理解认识逐步清晰和深刻,“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已渐渐成为执政者的思维方向和行动目标。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关心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还要关注其尊严;我们不仅要使所定政策合乎法理,更要尽政府和社会所能,为尊严的活着和活着的尊严提供每个人应有的宽容。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1:15.

上一篇:“庆圣诞”篝火晚会策划方案下一篇:北京房屋鉴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