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练习题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热容练习题(共11篇)

比热容练习题 篇1

一、填空题

1.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 有关,与物体升高的 有关。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 的。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 表示,它的单位是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 。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 。若某个铜球的比热容为0.39103J/(kg℃),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2.水的比热比较大,泥土和砂石的比热_____,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温变化比泥土、砂石的温度变化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 J,这是用 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将质量初温相同的铝、铜、铁三个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温度_________。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________球,吸热最少的是________球。(已知C铝C铜)

5.下表提供的信息中,得出几个结论,你知道是那几个结论吗?写出3个。

水4.2103干泥土0.64103

酒精2.4103铜0.39103

冰2.1103铝0.88103

煤油2.1103铅0.13103

水银0.14103砂石0.92103

① ② ③

5.如图15-5甲是用水来冷却热牛奶的示意图。图乙是记录牛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中表示热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应是,(填写I或Ⅱ)图中A点的物理意义是 。若水的质量为1.5kg,在这个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一定多D.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2.在沙漠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奇特现象.而沿海地区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这表明水对气温有显著影响,是因为( ).

A.水的透明度高,容易吸收太阳能 B.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C.水在蒸发时有致冷作用 D.水的对流性能好

3.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B.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C.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D.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

4.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5.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 是( )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等的两块钢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6.在各种液体中,通常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因为( )

A.水具有较大的密度 B.水的性质很稳定 C.水具有较大的比热 D.水的凝固点较低

7.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15-6所示,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的是( )

A.a的比热大,是水B.a的比热大,是酒精C.b的比热大,是水D.b的比热大,是酒精

8.冬天,室内取暖的暖气,很多都采用让流动的热水慢慢地流过散热器,其原因是( )

A.水比较便宜 B.水的密度小 C.水的比热大 D.水的沸点高

9.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 A.9∶2B.2∶9C.1∶2D.2∶1

10.水的比热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冬季,晚上向稻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三.计算题1.太阳能热水器内盛有25OC的水20kg,在阳光照射下水温升高到55OC,试计算这些水吸收了多少热量(C水=4.2103J/(kg.OC

2.一锅炉每天把3 t的水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为1.008109J的热,求:原来水的初温为多少℃?

四.探究题

1.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

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g和200g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表一 m1=100g

时间/min0246810121416

温度/℃363534333231303030

降低温度/℃012345666

表二 m2=200g

时间/min04812162024283236

温度/℃36353433323130292828

降低温度/℃0123456788

(1)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数据可知,实验时,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是_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比热容练习题 篇2

关键词:图像,比热容,热交换,热平衡

例有两个温度和质量都相等的金属球, 先将甲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 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t, 把甲球取出, 再将乙球放入杯中, 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t, 则两球比热容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无法判定

点拨: 热水温度高, 用上线表示。甲、乙两金属球质量相等, 初温相同又都低于热水初温, 用下线表示。由图知, 甲和热水1进行热交换后, 热水降低了t, 甲球温度升高了△t甲;此时热水温度线已到了“热水2”, 再和乙进行热交换后, 热水2又降低了t, 乙球温度升高了△t乙。在这两次热交换直至热平衡时有选B。

练习: 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球甲和乙, 加热到相同的温度, 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水中, 最后发现投入乙球的杯内水温较高, 那么可以断定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C甲____C乙。

参考答案

C水m′△t水甲=C甲m△t甲 (1)

C水m′△t水乙=C乙m△t乙 (2)

由图知:△t水甲<△t水乙

即C水m′△t水甲<C水m′△t水乙

即C甲△t甲<C乙△t乙

由图知△t甲>△t乙

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比热容 过程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观察比较比热容表,发现、总结其特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活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多少的不同,从而引入物质的热学特性——比热容。(2)通过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进行物理方法的教学,如发现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气候与热污染”“热岛效应”等现象,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改造世界的情感。(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比热容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并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反映了物质的吸(放)热的能力。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建立过程中,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培养。

教学器材:天平、温度计、烧杯、水、煤油、搅拌器、相同加热器、滴管等。

创设情景为提出问题做好准备,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画面: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2)小明暑假去海滩时发现中午有阳光时,沙滩很烫而海水凉爽;傍晚沙滩凉爽而海水暖和。他非常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问题开放,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与物体质量、升高的温度、体积、物质的种类等。学生根据烧开水生活经验讨论:(1)烧开一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2)把一壶水烧开和把一壶水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的对一些因素进行筛选、归类、总结的能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1)实验探究:对于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2)对不同物质,比如一瓶水和一杯沙,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吸收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器材中为什么强调相同的加热器?滴管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什么因素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若换用其它物质重复上述实验,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这是物质的一种热学性质,怎么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呢?物理学中就引入了一个重要物理量“比热容”。大家回忆一下“密度“概念的引入过程、定义、单位的组成及物理意义,给“比热容”下个定义。(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国际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3)有了物质的比热容,还可以知道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热量的多少。(4)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的本领强弱。(5)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观察比热容表,你会发现很多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出示幻灯片:

城市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的气温高一些,这种现象叫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热岛效应”的方法:(1)扩大绿地面积(2)增加城市人工水面。

延伸思考与训练:(1)水的比热容是______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一杯水倒去一半,剩下的一半其比热容将_____。(2)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吸收的热量___(3)人们用水给发动机冷却,用热水取暖,为什么这样做?(4)夏天,在炎热的阳光下,形成由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陆风,夜间却形成陆海风,为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三维目标来看,你有哪些收获?

实验器材:天平、温度计、相同加热器、烧杯、水、煤油、滴管等。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1)取相同物质,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但质量不同。(2)取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使它们升高不同的温度。(3)用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容器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滴管的作用:可微调水和煤油的质量。 电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致的。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

观察:要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相同的度数,哪个需要时间更长些?次数、物质、质量、升温度高、加热时间、吸热多少

实验⑴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实验⑵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实验⑶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如一杯水与一桶水、冷水与热水,它们的比热容相同。(3)水和冰属于相同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4)有个别不同的物质,它们的比热容相同(冰、煤油)。

学生阅读

知识和技能方面:知道了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会利用比热容解释许多的现象。过程与方法:知道了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学会了实验探究的环节,学会了物理学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力。(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4)认识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5)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经历制度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6)让学生对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有初步的意识。(7)认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8)培养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9)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而得出新年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地对一些因素进行归纳、筛选、总结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在应用中体现知识的价值。根据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学以至用。

4设计理念

(1)以激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氛围。

比热容 教案 王婷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4.学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新疆昼夜温差

大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养成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归纳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景 上课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放映沙滩与海面的照片,询问学生问题。

教师:同学们一定都有过去海边的经历吧,假如在夏日的中午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学生:走在沙滩上感觉很烫,而走在海水中很清凉。

教师:那如果是夏日的晚上呢?

学生:走在沙滩上很凉,而海水中却变得很暖和。

教师:很好。那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与海水的温度却不相同?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好,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些小问题,请大家根据平时的经验作答。

学生:好

教师:分别把一壶水烧开和把半壶水烧开。哪个所用的时间更长?为什么?

学生:一壶水时间长,因为它的质量更大。

教师:很好。那一壶20摄氏度水和一壶50摄氏度分别烧开,哪一个所用时间长?为什么?

学生:20摄氏度的那壶水所用时间长,以为温差更大。

教师:很好。那根据我刚才询问同学们的问题。我想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对于同一种物质,它一段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生: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这样我们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系。这是对同一种物质的讨论。那现在我想问大家,对于不同的物质,当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等吗?即吸热能力相同吗?大家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学生:不同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教师:看来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不同的。那现在如果老师给同学们两种不同的物质例如水和煤油。它们是等质量和等初始温度的,并且提供给同学们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器材。同学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去证明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不用。大家可以想想在学习密度时用过的控制变量的方法。

学生甲:我们可以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然后比较它们的温度。

学生乙:我们还可以让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温度。然后比较加热的时间,教师:这两个同学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有两种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这两种方案的模拟实验。

教师播放模拟实验,得出两组实验数据。待学生观察完实验数据,询问他们从两组数据中发现的现象。

学生甲: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没有升高的温度比水高。学生乙:让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温度,水用的时间更长。教师:通过这两组实验,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了吗? 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水升高一摄氏度比煤油升高一摄氏度所需热量多。所以不同物质在物质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等,吸热能力不相同。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相同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物理量去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比热容了。

板书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一摄氏度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为焦/千克摄氏度

教师: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C),仿照比热容的定义,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它的物理涵义吗? 学生:一千克的水,温度升高(降低)一摄氏度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教师:很好。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不变,比热容不变。物质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

之后讨论比热容实质。板书: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放)热的本领 2.反映物质对冷热反应得灵敏程度。

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让学生查比热容表回答相关问题,增强他们对比热容物理涵义的理解。

之后让学生回答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提出的关于海水与沙滩的问题。

七、教学后记

1.在物质吸热能力强弱判断这一问题上应该多讲解一些 2.写错字要拿黑板擦擦掉

比热容教学反思 篇5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演示、体验、探究。

让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既从现象

(1)温度计在水中和酒精中谁的变化较大来认识,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2)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几秒钟让学生用手来体验,感知谁升温快?

第二课时通过比热容的数据:C水=4.2×103J/(kg°c)。进行讲解分析比热容的意义从而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演示用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没有注意控制变量。如:质量的大小、横截面积大小是否相同,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改进器材:换用长短、粗细相同的木筷子和铁线。

(2)在探究水和酒精的吸热能力时,也没有注意质量是否相同,只强调看温度计的示数,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也存在着缺点:如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升温较快,学生有些说成是吸热快。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是否吸热相同,还是吸收温度。

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6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比热容练习题 篇7

关键词:煤,比热容,实测方法,数学模型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单位质量某物质温度升高1 K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简称比热。室温下煤的比热容为1.00~1.266 k J/ (kg·K) 。比热容为物理方面热学性质之一, 也是化学方面如:生成热、相变热、转化热、燃烧热、热焓、熵及自由能等的重要数据之一。物质比热容的大小与测定条件有关, 如温度、压强和体积等。所以, 它又分为定压比热 (CP) 和定容比热 (CV) 。对于气体,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定压热容总是大于其定容热容;因为当压强保持不变时, 不仅温度升高需要热量, 而且体积膨胀就对外做功, 也需要消耗热量, 故有CP>CV。对于固体和液体, 可认为二者近似相等。因为液态和固态物质在通常温度范围内, 体积几乎不变, 即有CP=CV。然而在工程计算中大量应用CP, CV应用的相对较少。因此, 本文研究煤的比热容也是定压比热 (CP) 。煤和煤产品热力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对煤的燃烧、气化、液化、萃取及碳化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很重要的。在煤的热力学性质当中, 比热容不仅是工程热力学中重要的基础数据, 而且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热力工作的热平衡、能量计算中, 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业数据。总而言之, 凡是涉及到热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几乎都要用到比热这一基本的物性参数。因此, 对煤的比热容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比热容的实测方法

物质比热的测定属于热测量方面技术, 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比热测定试验研究工作。现代的热物理理论还没有完善到能够准确计算各类物质比热的程度, 因此比热数据主要来自实验测定。但是, 当前各类物质的比热容测定尚未形成较系统的测试方法, 煤也不例外。煤的比热容的测试研究方法较多, 如:绝热卡计下落法、铜块卡计下落法、磁力搅拌水卡计法、电脉冲加热法、激光脉冲法、比较法、差示扫描法等。本文主要介绍差示扫描法、磁力搅拌水卡计法和激光脉冲加热法, 其中差示扫描法运用最广泛。

1.1 传统的激光脉冲加热法

1990年顾毓沁[1]用激光脉冲加热法测量了煤的3种基本的热物理性质:比热容、导温系数和导热系数, 并成功地测定了我国多个煤样的热物性数据。其中比热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测量, 其原理是先后对待测煤样和已知比热容的参考样品进行脉冲激光加热实验, 得到两条温升曲线, 同时再分别测得两次实验的激光尾光能量值, 就可得出煤样的比热容。根据对20多个不同的煤粉制样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室温下, 煤的比热容为1.2~7.2 k J/ (kg·K) , 且随温度 (<700 K) 略有变化, 但测量结果偏差较大。之后有研究者分析CP测量偏差较大的原因, 提出了用激光脉冲等额加热法测量比热的方法[2]。并指出CP测量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激光器输出能量不稳定和测不准。例如, 在激光器泵浦功率相等的情况下, 对同一温度的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量, 结果不仅能量波动, 而且能量与最大温升之比也不是一个常数。

1.2 磁力搅拌式水卡计法

测定比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设备, 其中各类卡计在上个世纪利用得比较多, 如水卡计、冰卡计以及绝热卡计等。与绝热卡计和冰卡计相比, 虽然水卡计的准确度稍差一些, 工作的温度范围也较窄。但是水卡计的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制造成本低, 易于推广, 这些优点是绝热卡计和冰卡计所不具备的。所以把水卡计作为一种科研实验设备或者用它来为工程设计提供比热数据, 都是非常适宜的。磁力搅拌式水卡计[3]以热平衡原理为基础, 采用相对方法, 利用水来作量热介质的测定固体和液体比热的仪器。与其他水卡计不同的是, 磁力搅拌式水卡计用磁力方式代替了常用的机械方式来搅拌量热介质。它主要由磁力搅拌器、杜瓦瓶、加热炉和试样筒等部件组成。林海燕[3]利用磁力搅拌式水卡计对比热标准材料α-Al2O3进行了比热测定, 测定的结果同美国国家标准局的数据相比偏差在1%左右。磁力搅拌式水卡计能够测定固体和液体在20℃~150℃温度范围的比热, 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可以达到1%~2%左右, 另外该水卡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赵再春, 彭担任[4]用磁力搅拌水卡计法测量煤样的比热容。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煤的比热大小取决于煤本身的特性, 受其诸多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制约。其中煤的比热容与水分含量、挥发分含量和灰分含量有很大关系。之后彭担任, 周福宝等[5]再次用磁力搅拌水卡计法测量煤样的质量热容, 质量热容即平均热容。这次具体分析了温度、水分、挥发分、灰分和煤化程度对煤样质量热容的影响。指出:在100℃以下时, 煤炭质量热容随着温度升高而缓慢变大;煤炭所含水分愈高, 其质量热容愈大, 两者大致呈线性关系, 这是因为水的质量热容比煤炭质量热容大得多;煤炭所含灰分愈高, 即矿物质含量愈高, 其质量热容愈大, 因为矿物质的质量热容较大;挥发分愈高, 其质量热容也愈大, 而且增长趋势逐渐明显化;煤化程度愈高, 其水分和矿物质含量愈少, 故其质量热容愈小。

1.3 差示扫描法

对于煤的比热容测试方法, 差示扫描法 (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用DSC法测定比热容, 通常是以一已知比热容的物质 (一般用合成蓝宝石, 即纯度在99.9%以上的Al2O3) 为基准, 在程序控温条件下, 测定蓝宝石试样的DSC曲线, 根据其与空白基线的DSC之差和所用质量从而求得试样的比热容[6]。因为测量速度快、准确、灵敏、操作简便、样品量少及测量温度范围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DSC法的应用也有一些弊端, 如:对样品形态和样品制备要求高、难于测试非均质样品的测试而且测量结果因测试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者们开始使用DSC法来测量煤的比热容, 郑嘉明等[7]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14种含有不同挥发分的中国煤, 在20~170℃范围内测定了煤的比热, 并校正为干燥无灰基煤的比热, 并依此建立了煤的比热和温度及挥发分含量的数学关联式。用此模型可以估计中国煤在20~170℃范围内比热的值, 其误差小于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趋向于研究高温下煤的比热容。陈珣[8]用DSC法对煤焦的比热容进行测量。指出在70~500℃范围内, 煤焦样品的实验测定比热容随温度升高单调增加, 并得出Merrick的比热数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变化趋势一致, 两者数值范围基本相同。之后研究者们对煤的比热容进行了更高温度的探索。张佳丽等[9]采用差热量热仪 (DTA) 及配套使用的DSC处理软件, 在20~800℃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煤及煤焦的比热容。结果表明, 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 比热容先增加, 当温度达到600℃左右后, 比热容呈下降趋势。徐朝芬等[10]选取典型的烟煤、无烟煤和贫煤3种原煤样品,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在1 200℃以下的比热容进行了测定, 并得知随着温度的升高, 煤的比热容逐渐增大;低温时无烟煤的比热容最小, 高温时烟煤的比热容最大。

2 比热容数学模型

煤的比热容实测值报道较少, 大部分是通过建立比热容数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获得的。对于常规的固体纯物质, 我们可将其数学模型简单的回归为温度的函数, 如:CP=A+BT+CT2+DT3。但煤是一种混合物, 相比其他固体纯物质而言, 由于成分不固定其比热容的经验公式和数学模型更难建立。需要指出的是煤的比热容是其成分、结构、温度等多种参数的复杂函数。大部分的比热容数学模型仅就其主要相关变量来进行研究。煤的比热容数学模型就是表达其与主要相关变量如温度 (K) 、特征温度 (θ) 等的函数关系。比较通用的比热容数学模型主要有两个:Kirov模型和Merrick模型。

2.1 Kirov模型

在Kirov模型[11], 认为煤是由固定碳、一次挥发分、二次挥发分、矿物质和水分组成, 并且它们的比热容均与温度有相关性。因此煤的比热容数学模型是由以上五项的比热容数学模型相加而成。该模型认为煤的比热在400℃左右能取得最大值, 并且煤的比热在800℃左右开始下降。之后Newman[12]对其进行了修正, 并将固定碳的比热容描述成温度和该温度下含碳物质中瞬间挥发分的函数。

2.2 Merrick模型

Merrick模型[13]则认为煤是由有机质、矿物质和水分组成, 同样煤的比热容数学模型是由以上三者的比热容数学模型加和而成。其中有机质比热容模型将其描述成温度T、含碳物质的摩尔质量M和特征温度θ的函数;对于矿物质的比热认为等于灰分的比热, 矿物质比热容模型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而水分的比热容为常数。煤的比热在500℃左右能取得最大值。

2.3 对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Jerzy Tomeczek和Henryk Palugniok[14]通过对六种煤样进行1 300℃范围内的比热测试来验证以上两种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Merrick模型与实测结果在400℃范围内较贴合, Kirov模型的贴合性较差;另外这两种模型对煤的比热容最大值的预测结果均稍低于实测结果, 而在1 000℃以上的温度范围, 其预测结果均远高于实测结果, 预测效果不理想。

3 结语与展望

如何上好“比热容”这节概念课 篇8

一、关于新课的引入

在讲授《比热容》这节课时,可以从讨论下边两个问题引入新课。问题一: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里,各盛着200g水。若甲杯里的水温度升高10℃,乙杯里的水温度升高20℃,甲、乙两杯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哪杯水吸收的热量多?多吸收多少热量?问题二: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杯中盛着200g水,乙杯中盛着100g水,若温度都升高10℃,哪杯水吸收的热量多?多吸收多少热量?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得出:水在热传递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跟水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两个因素有关。接着继续讨论:若200g水温度升高10℃需要吸收2kJ的热量,如果200g煤油温度升高10℃,吸收的热量是否也是2kJ呢?为了把问题提得更具体和便于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1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1J,1g别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不是1J呢?当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把这两个具体问题归结成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大家讨论。问: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除了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外,是否还跟别的因素有关呢?这就为学习新的概念《比热容》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新概念的建立

《比热容》教学中在完成“引入新课”之后,关于1g煤油温度升高1℃是否也是吸收1J热量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这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就突出了下面即将开始的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演示实验开始的时候,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步骤。通过上述引导学生很容易确定本次实验的目的:研究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除了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外,是否还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实验设计时应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控制水、沙子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相同,测量两者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并提示学生,如果加热方式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加热时间的长短就反映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即观察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所需加热时间长的意味着吸收更多的热量。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玻璃棒的作用:使物体受热均匀。认真观察的学生不难发现沙子比水需要的时间长,由此得出,“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沙子比水吸收的热量多”的结论,从这个结论上升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普遍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这时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物质在这样一个热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即相等质量、升高相同温度的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不同,这样就能顺利地引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字母c表示。

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以后,还要考虑如何给出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由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量三个物理量组成的复合单位,初中学生掌握这样的单位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不清楚为什么质量单位“克”在分数线的下边而不在上边。这可从“比热容”的定义出发,用算术进行推导得出比热容的单位J/(kg·℃)。

三、关于巩固和深化对新概念的理解

在比热容概念初步建立以后,要组织学生做下面一些练习和讨论。如查阅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找出比热容最大和最小的物质,给出某种物质的比热容数值,让学生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J。又如提出一些问题:质量相等的水和沙石吸收相等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上升得多?放出相等的热量时,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若使它们都由0℃上升到10℃,哪块金属吸收的热量多?若将它们浸没于相同质量的冷水中,不考虑热量损失,哪个金属块使水的温度升高得多?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热烈讨论,将帮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关于比热容计算题,要知道相关的公式:(1)当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Q=cm(t-t).(2)当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Q=cm(t-t)(c为比热容,m为物体的质量,t为初温度,t为末温度。)。接着可通过一两个例题达到课堂训练的目的,如例1:质量为10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30℃,求水吸收的热量Q。例2:炎热的夏天,小丽将装有0.6kg水的塑料瓶放入电冰箱冷藏室,待水降温后饮用,水由35℃降至5℃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是多少?(C=4.2×10J/(kg·℃))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补救。

四、关于新概念的实际应用

当比热容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靠近大水域的地方为什么不像内陆地区气温变化那么显著?农业上培育秧苗的时候,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向秧苗里多灌一些水,第二天早晨再把田里的水放出一些,在阳光照射下可以提高地温,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液体温度计测温泡内装的测温物质为什么都选用水银、煤油和酒精而不选用水?汽车发动机气缸外面装有水套,想一想为什么用水进行冷却?等。

初中物理教案比热容教案 篇9

A. 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B. 核电站是利用化学能来发电的 C. 向核反应堆内注水降温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 由于核反应堆爆炸而泄漏的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应及时排入大海

2.将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由此说明三块金属的比热容( )

A. 甲最大 B. 乙最大 C. 丙最大 D. 一样大

3.根据下表中给出的物质的比热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A. 制作体温计常用水做介质,原因之一是水的比热容大 B. 由于水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冷却食品时0℃的水比0℃的冰效果好 C. 由于水比沙石的比热容大,所以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D. 质量相同的铜和铅,升高相同的温度,铅吸收的热量多

4.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经过一段时间后,石蜡的形状如图所示,则比热最大的金属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一样大

5.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认识比热容这一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实验探究设计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热传递或内能转移的过程,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为了降低探究难度,可以首先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宜参考教科书的做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烧水经验,先讨论交流同种物质(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

教师应首先提出讨论问题: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学生将提出各种猜想与假设,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支持自己的猜想,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推测自己的猜想,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最终,汇总学生的观点,应得到以下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而且,此结论可推广到其他物质(如煤油、沙子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种类的物体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为了比较两种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什么办法更好?怎样比较?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应达成一定探究方案,如:

各小组任选两种不同物质(例如水、酒精、煤油、沙子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二者所升高的温度。考虑到容器吸热及向外界散热的影响,被加热容器应该相同(例如用自制的相同的易拉罐金属盒)。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等)时,要将控制变量意识具体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也可以采取以下备选方案:

①取同种物质(水或沙子),质量不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②取不同物质(水和沙子),质量相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在确定探究方案之后,需要求学生明了以下问题:

①为保证被加热物质质量相同或不同,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天平称量质量、滴管微调)

②如何保证被加热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温度计)

③如何保证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或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相同的加热器:同一酒精灯、同一加热金属板、同一规格的“热得快”、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教科书选用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内,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同时放在用同一酒精灯加热的金属板上,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设备简单,易于随堂进行,可考虑优先选用。若以“热得快”为加热器,则宜选用水、酒精、煤油等液体,且量宜大。在实验操作之前,还要求学生明确: 你设计的实验研究的是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个因素的关系?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实现,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实验时应注意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设计出实验的记录表格。

在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各小组宜在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分工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并记录观察结果。由于影响探究实验的因素较多,实验误差可能较大,教学中要求认真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评价。

在完成实验之后,通过各组之间的交流与总结,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它是什么物质有关。

2.教师在总结实验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比热容”概念,并分析其意义

既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及它是什么物质有关,要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就要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大家约定:取单位质量(1 kg)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命名为“比热容”。比热容大,就意味着物质的吸热本领大。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因此用比热容同样可以描述物质的放热本领。比热容大,物质的放热本领也大。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收与放出热量的能力,它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且对我们理解大自然、预测气候变化十分有益。不同物质通常具有不同的比热容。教师应在引入比热容概念之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比热容。尤其应认识水的比热容特点(c水≈5c干泥土)。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给的比热容表,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如:

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②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③水的比热容较大,是干泥土的5倍。

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物质比热容大小的基础上,讨论它们在生活、生产、自然界起到了什么作用?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提示。例如: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理解生活、生产中广泛利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介质(水暖,早春培育秧苗,汽车散热水箱,发电厂冷却塔„„);比较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每日温差或全年温差的不同,海陆风与陆海风形成的原因等。

在引出并讨论了比热容概念之后,有必要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比热容的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一个,它涉及质量、温度、热量三个单位的组合。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来把握复合单位的规律。可以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气体的比热容情况更复杂,除了涉及上述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之外,气体的比热容还与过程(如等压、等容、绝热过程)有关,详见参考资料。

3.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

本教学板块的设计初衷仍是凸显并让学生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教科书采用算术法导出物体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一般公式的原因。教学中不宜直接给出计算公式,也不宜引出热平衡方程,更不宜由此引出题海中的一些怪题。建立教学过程是:将本板块作为本节教学过程的小结,组织学生结合具体计算讨论本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实验中的数据信息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会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含定量解释)相关现象。

可酌情增加一些练习题目:

① 两个大小相同、外观一样的铁球,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怎样利用比热容知识将它们区别开来?

② 沙石的比热容(查表)是J/(kg·℃),2 kg的沙子从80℃降温至40℃,放出的热量是J。这些热量可使500g的水从10℃升温到℃。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以及知识点 篇11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关键

讨论、探究实验、讲授

讨论

实验器材有:电加热器两个、水、煤油、温度计、手表

一、导入新课

指导观察投影: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图片教师引导: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升高,需要用水来冷却。这里用水为什么不用其它液体呢?组织学生讨论,肯定有价值的猜想。点拨:会不会是因为水的吸热能力强呢?引出课题,并板书。展示学习目标。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烧水投影图片,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1)水的质量。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半开吸热多,将一壶凉水烧开比将温水烧开吸热多。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肯定优点,矫正错误。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得出正确结论。一定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初温可以不同,末温可以不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三、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展示铜块和铝块,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4)分析与论证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5)评估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二)比热容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正确引导,给出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单位质量升高温度相同:

1、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板书)。学习单位,强调书写。

2、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等等

(三)比热容的应用

让学生思考交流(1)冬天,暖气管道中用热水取暖(2)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为什么?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放热呢?举例:将2kg 水加热,升温10℃,水吸热多少?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Q吸=cm(t2-t1) Q放=cm(t1-t2)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2、t1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题目见随堂练。

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回扣目标,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七、板书:

§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一、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

(1)水的质量。

(2)加热后的温度

(3)升高的温度

小结:一定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初温可以不同,末温可以不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2、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发现:(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三、热量计算(对同一物质状态而言)

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Q吸=cm(t2-t1)

上一篇:ui设计师年度总结下一篇:国内银行网上银行转账手续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