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共9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2

1. 复习巩固生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了解课文内容, 能感受到夏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阅读, 适当的积累语言。用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学的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学准备

课件、贴图。

四、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师戴着花仙子的头饰说:你们好!我是花仙子。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很多美丽的花朵, 你们想得到它吗?只要大家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就能得到我篮子里美丽的花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奖品,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复习生字

我的家在“荷花池”, 那里很美很美, 下面就带同学们到我的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荷花池) 咦?同学们, 这些荷叶上的生字你们会读吗?

3. 读文、感悟

(1) 看图感受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美吗?那我们全班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第一段吧。

(2) 读课文第二段理解感悟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有很多朋友也闲不住了, 你们看谁来了?

老师想请一位喜欢小水珠的同学来读第一段, 看看小水珠都说了什么了?

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3)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贴小蜻蜓图)

大家读得真不错, 荷叶这么美, 荷塘这么好玩, 小蜻蜓也飞来了, 你们瞧。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读第三段吧。

(4) 学生自学四、五段

见到美景小青蛙和小鱼儿也赶来了。 (贴小青蛙和小鱼儿图) 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小组一起学习, 先看看我们小组学习的要求吧!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情境中朗读体会, 感受自然的美好, 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

4.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 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开、来了欢乐。现在, 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想去看看吗?看看还有谁把荷叶当作什么呢?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5. 课堂小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 荷叶快乐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与快乐带给每个人, 带到每个角落, 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爷爷是哪里人?

生:江苏苏州人。

师:对,叶爷爷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生:作家,儿童文学家。

师:不错,看来你们从上一节课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叶爷爷的写作风格还记得吗?

生:语言洁净,感情朴实。

师: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和语言背后藏着的情感。(板书:语言情感)那《荷花》这篇课文,哪些语言让你喜欢,这些语言中都藏着叶圣陶爷爷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继续学习、发现、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画面,赏荷花之美

1.读懂大意

师:让我们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荷花池边!(屏显第2自然段)自己放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荷叶、荷花。

2.赏荷叶,读出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荷叶。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荷花池里到处都是碧绿的荷叶。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荷叶很多的?

生:挨挨挤挤、一个个。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在读着“挨挨挤挤”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很挤,荷花池都挤不下了。

师:(出示荷叶图)看,荷叶多得怎么样?

生:池塘几乎看不见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叶。

师:是呀,紧紧地挨着挤着,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生:(读后)我觉得有的荷叶都被挤到旁边荷叶的底下去了,一层又一层的。

师:是呀,层层叠叠,就像诗中所说“莲叶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叶数量多,还感受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生:荷叶很绿,书上说“碧绿”。

师:碧绿就是绿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青绿颜色。

师: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颜色美,并巧用比喻写法,(板书:像)写出了荷叶的形态美,多么生动的语言呀!我们一起想着画面,轻轻地读一读。

3.赏荷花,细品文字

师:(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读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顶开挨挨挤挤的荷叶,用力地从荷花池中钻出来。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从荷花池中冒出来。

师:荷花使劲地冒出来,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来,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美丽。

师:想展示自己的美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出来的呀,请你读。

生:荷花冒出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读)

师:听出来了,荷花是充满了快乐地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多么传神。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冒”出来的白荷花,有哪几种形态?

(生交流三种形态,出示三幅图并引导学生寻找对应的文字)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荷花刚刚开放?

生:“才”“两三片”让我觉得荷花刚开。

师:你看,短短一句话,用词多么准确与洗练。(生读)

师:全开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它嫩黄色的小莲蓬,嫩黄色让我感觉莲蓬很可爱。

师:洁白的花瓣衬托着嫩黄的小莲蓬,多美!正是这种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写花骨朵儿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欣赏,为什么?

生:饱胀。

师:“饱胀”意思懂吗?

生:就是吃得很饱,都发胀了,我觉得让我感受到花骨朵儿鼓鼓的。

师: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语言方式

师:作者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了白荷花三种不同的形态,非常精彩。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生齐读)

师:你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荷花。

师:(板书:喜爱)让我们把这份喜爱之情和这美妙的语言悄悄珍藏在脑海中吧。(指导试背这一段)

三、欣赏画面,学用文字,赞荷花之美

师:(多媒体映示的荷花形态)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势呢?

生:我看到了立着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观赏美景。

师:还看到了哪些姿势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好像怕太阳晒黑了自己。

生:我觉得荷花躲在荷叶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两朵荷花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

……

师: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学着书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这几种姿势写得具体、形象些吗?(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练习后交流)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赏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叶下,像在乘凉。有的两朵紧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香气轻轻地飘散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真是千姿百态。难怪作者这样说——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读)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真了不起。

师:这是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呀!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的画面,也来由衷地赞叹吧!(生齐读)

四、入境诵读,想象中丰富情趣,品快乐之情

师:(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看着,看着,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师:荷花,你站在阳光里感觉——

生:我感觉非常温暖、舒服。

师:一切多么美好。一阵微风吹来——

生:(生接读)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美丽的荷花,你和伙伴们一起在风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很温馨。

师:随风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觉真是美妙。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风慢慢地停了——

生:(接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师: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清晨,这时,好朋友来了——

生:(齐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鱼,还可能会有哪些朋友来与你聊天?

生:小青蛙会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事。

生: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劳动最快乐。

生:小鸟飞过来,告诉我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生: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师:头顶上有阳光沐浴,脚下有池水荡漾,身边有朋友细语,多么温馨,多么舒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和谐与美好!(生配乐齐读)

师:过了好一会儿——

生:(齐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师:你们说说,看荷花的怎么会变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这样想象的。

师:是呀,面对这一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陶醉其中?(板书: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读着课文,读着这样优美的、有趣的语言,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热爱荷花。

生:作者觉得很快乐。

生:作者觉得很温馨,很舒服。(板书:热爱、快乐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师:其实叶爷爷眼里、心里,带给他快乐,让他喜爱的不仅仅是荷花,还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还这样写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叶圣陶《诗的材料》)(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2.小结:回归“情感”与“语言”

师:在叶爷爷眼里,一草一花,一鸟一虫都是美好的,他对它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笔尖才会流淌出这种美的语言。

3.布置作业

师:好的语言需要积累,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另外,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记录下你对它们的感情。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4

1、讲述“推敲”一词的历史典故,理解一段文坛佳话。

2、练习运用推敲文字。

二、文本界定:作为定篇,理解故事本身

三、教学设计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推敲》,这个词语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生: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

师: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好。讲故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地讲,另一种是具体地讲。我们先来做第一件事情。谁能用三句话,把这个故事概括出来。因为上节课是国庆之前讲的,所以老师还是给一点时间,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认真地读一遍,读完之后,再来概括。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能用三句话来讲清楚这个典故?

生:有一天贾岛访友未遇,留下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第二天,骑着毛驴返回长安的路上反复修改,竟然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一起修改,最终确定以“敲”字为好。

(二)

师:接着我们来做第二件事情,要具体讲好这个典故,首先必须知道这个故事跟一首诗跟哪个人有关系?

生:贾岛。

师:课文是怎么介绍贾岛的?

生: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还要知道这个故事跟哪一首诗有关系?

生:《题李凝幽居》。

师:老师请以位同学来读课文第2段 。想想贾岛为什么要题这首诗?

生:贾岛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所以写了一首诗,告诉朋友我来找过你了。

师:这叫以文会友。这里为什么用拜访而不是访问呢?

生:表示对朋友的一种真诚和尊重,一种恭敬的态度。

师:那么诗题中的“幽居”体现在哪里呢?

生: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这叫幽静。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读。

师:还能再找一处来说明幽居吗?

生: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住处。

师:这叫僻静。

(三)

师:还记得贾岛有一个雅号吗?

生:苦吟诗人。

师:“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说做一首好诗真不容易。古人还有“一字未安,绕室终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我们这位苦吟诗人贾岛,为“斟酌一个字,冲撞仪仗队”。请拿起笔来,认真地默看课文的第三四两段,到故事中去找一找,贾岛的苦吟精神吧。

生:圈画。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贾岛的苦吟精神?

生:半路上,就开始斟酌推与敲。

生: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师:你来学学看呢?

生:表演。

生:“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简直是个书呆子。

师: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生: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

师:这个“竟然”说明什么?

生:他自己都不知道,说明很投入。

(四)

师:推敲这个故事不仅是历史典故,还是一段文坛佳话。那是因为这个故事还牵涉到一个人。

生:韩愈。

师:从文字上看,韩愈可不是一个小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师:韩愈当时是一个京官,时任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副部长。照例冲撞这样的大官要治罪的,可韩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段文坛佳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来说说看,为什么说是一段文坛佳话?

生:非但没有治罪,还帮贾岛修改敲定。

师:一个是和尚,另一位是京官,和尚冲撞大驾要治罪,但韩愈没有这么做。从中你看出韩愈是个怎样的人?

生:宽宏大量。

生:知书达理。

师:韩愈不仅是个大官,还是一位--

生:著名的诗人。

师:诗人遇诗人,就有共同语言了。所以韩愈也帮着贾岛一起推敲。思考再三,韩愈最后赞成用哪个字?他的理由有几点?

生:有三点,一是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

(五)

师:好了,现在要讲好这个故事,需要讲清楚(指板书)

生:贾岛--《题李凝幽居》--苦吟“推”“敲”--韩愈推“敲”(三点理由)

师:下面就用两分钟时间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生:练习讲述。

师:既然现在的推敲一词是指斟酌文字,那么我们一起来学着推敲几个词语。(出示习题4)

生:畅所欲言。

师:拓展阅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板书:

推敲(斟酌文字)

历史典故 文坛佳话

贾岛 《题李凝幽居》 苦吟“推”“敲” 韩愈推“敲”

诗人 和尚 拜访 半路上 京官 著名诗人

一边……一边…… 1、2、3

不知不觉

竟然 闯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二、前端分析

(一)背景分析

1、本文介绍了清晨的草原从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描写春景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草原的景写到草原的人,经景和人结合起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是一篇积累和朗诵的佳文。

2、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极其活跃,富于充分的想象力,善于发表个人见解。课前通过预习就对本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环境限制(处于江南地区)或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于草原的壮观景象基本没有接触,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有关草原的知识。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草原上有什么美丽的景色,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牧民对草原的那份挚爱.因为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绿线内的生字。

3、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繁荣气象,感受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醒来了”、“涌出”、“回荡着”等词语的深刻含义,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繁荣。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天堂》;草原牧民的风俗民情)

(2)如何让学生草原上的快乐与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像草原牧民一样爱草原、赞美草原,体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感受春天来临时世界万物的变化?据此,笔者作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复习导入。进行字词的基础教学,为后阶段的细品慢析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2、草原“乐”,激起学生想象,唤起学生朗读的期望。

3、草原“美”,通过品味作品中的语言,通过句子的仿说,而非精细的讲解,通过对阅读后的自主交流,而非教师的灌输,学生自己感受、领悟到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用歌声唱出心中对自己生活的草原的恶那份爱。

4、指导写字,指导书写具有代表性的左右结构的字3个。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草原牧民甩鞭图)响亮地鞭声唤醒了宁静的草原,醒来后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早晨的草原。(生:齐读课题——草原的早晨)

2、、出示词语,检查

(1)打破 蹦跳 飘动 回荡 醒来了 涌出圈门 跨上骏马(2)一只只羊儿 一群群羊儿 欢乐的羊群(3)响亮的鞭声 黎明的宁静 无边的草原 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第二组:羊的多

第三组 含“的” 字读轻、短、快

【设计意图:以词串的方式对学生的生字词进行复习,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通过检查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二)草原“乐”

1、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出示板书:碧绿 无边无际 扑满新绿

2、你看,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远处天连着草,草连着天,分不清是天还是草原,这草原可真是______________.(2)显示红色:无边的草原,指导读好

(3)如果我们现在就是草原上的这一只只羊儿,你奔向这无边的草原干什么呢? ①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相继补充指导“:

预设:生1:我最想去吃那碧绿的新草。师:是呀,饿了一晚,赶紧去填饱你的肚子吧

2、:我最想在草原上尽情奔跑。师:是呀,被关在这四面封死的羊圈里,是该好好舒舒筋骨,撒开了跑。(相机出示图片(羊圈:用树枝围成的养牲畜的围栏,现在的牧民用砖瓦砌成的,只留下一个牛羊出入的小出口,这就是“圈门”(出示图片))相机教学“圈门”,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圆圈”)生3:我想去草原上欣赏美丽的蓝天、白云。(被积雪覆盖了一个冬季的草原,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变得真美,一边吃草一边咩咩叫,真欢快。)

① 教师小结:我相信,此时草原上的羊群,尽情吃草、尽情奔跑,尽情呼吸,尽情欢叫,此时多么的——(出示欢快的羊群,指导朗读)

3、羊儿们,为了快些、早些享受在草原上的那份欢乐——

当刚看到牧民要打开圈门时,你们——?(学生说,教师适当说出当时急切的心情;想着第一个冲出去等)

根据学生回答评价——可真是一只心急的小羊,奔跑吧,好好锻炼自己的身榜;

【设计意图:教者在此花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想象草原上的眼圈尽情奔跑、尽情吃草的闲暇场景,是为了读好羊群的“欢乐”作好充分的铺垫,因为只有学生走入这个情境,才会真正读出文字中情境的感情来。】

当牧民打开那扇窄窄的圈门时,一只只羊儿——(出示文字,指读,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几个词看出羊儿门“欢快”?)

(1)学生交流:“涌”(相机教学“涌”,三点水,羊儿们像潮水一样冲向草原)(出示图片)

“蹦跳着” 只有欢快的心情下才会像一个个得到奖品的孩子一样又蹦又跳

“奔向” 羊儿羊儿,你为什么要奔跑着,不慢慢走向草原呢?(采访指生)(我懂了,你一想到草原,就快乐得跑起来,是吗?)

(1)指导感情朗读好这句话。

4、羊儿们跑远了,从小就练习骑术的牧民们哪里能落后,你看他们——(1)出示句子,指读

(2)多么让人羡慕的动作,“跨”,板画象形字,边解说:抬起自己的一条腿向后迈,上马后,人的两条腿分在马的两边骑着或站着,这就是跨。

老师告诉大家,草原上的牧民不论男女、老少都是骑马高手,你看他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飞奔,追赶着羊群,看着自己逐渐肥硕的羊群,想什么呢,会笑得那么开心?(学生思考:羊儿越吃越肥,可以卖个好价钱;羊儿吃得越多,挤出的奶越好等)

5、加上动作表演第二自然段

(三)草原的“美”

1、过渡:牧民赶着羊群越跑越远,越跑越远,跑向草原的尽头

2、(出示图片)师述:你们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下,在茫茫的草原尽头,一群群羊儿正在悠闲地吃草。它们慢慢移动,看上去就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2)谁来读一读这半句话。

(3)开动你的小脑筋,请你说说:一群群羊儿还像什么?(填空:一群群羊儿像()。)(4)草原上还有更多的美景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铺满新绿的草原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条条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座座蒙古包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朵朵黄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

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3、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远处的羊群与天相接,分不清是天上的白云还是地上的羊群。你还听到了什么?(牧羊人的歌声)

(1)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播放歌曲《天堂》)(2)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的歌声

这歌声唱出了草原上的人们对草原的爱。

这歌声唱出了唱出了草原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蓝天下,这么优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忽远忽近,在大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这就是书上哪个词的意思,——“回荡”

4、让我们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有感情地齐读这段。

5、让这悠扬的歌声也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再次齐读)

(四)指导书写(出示生字)处 动

1、指名生认读生字,借助笔顺图自学生字,交流记忆方法。

2、出示田字格,把他们送回田字格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3、教师范写,指导书写注意点

“处” 教学“冬字头” 两撇平衡向左伸,平捺舒展托上部

“冬” 左高右低 两横收笔在竖中线 第二横向左略伸,横折钩左右对齐第二横,撇画穿插到点下

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五)作业布置

1、练习背诵课文

2、完成练字

3、弹性作业设计:向你的朋友介绍草原的美丽风光

(六)板书设计

草原的早晨 羊群 宁静 醒来 欢乐

牧民

五、教学反思

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通过讲授《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生动的课,千万不能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死角”

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本身对教案的不熟悉,导致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

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而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大部分学生还回答不出来,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再继续深入地理解,吃透教材,教师切不可在此时只叫那些反应快,优秀的孩子回答,而要面向全体。

《嫦娥奔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理念:以聊天的形式让语文课上得更轻松一点

教学设计:

一、聊人物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嫦娥奔月》,怎么学习呢?我们就以“聊天”的方式来学习这个故事。首先来聊一聊故事中的人物。(出示:聊人物)

师: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是哪三位?

生:嫦娥,后羿、逄蒙。

师:(板书)正面人物有两个,男主角是后羿,女主角是嫦娥,还有一位反面人物,那就是逄蒙。

师:如果按照出场顺序,谁来排一下先后?

生:后羿、逄蒙、嫦娥。(教师标出123)

师:你是一个很好的导演,我们来给这些人物说说戏,说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先说男一号后羿吧?

生:后羿是一个力大无比,为民造福的人。

师:(板书 力大无比)这个力大无比表现在哪里呢?把书迅速打开,找一找相关的语句。

生: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功,“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生:后羿竟然能够射下天上的太阳,我觉得他真是力大无比。

生:我从“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体会到后羿的力大无穷。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看?

生:读。

师:“嗖--嗖--嗖--”这个声音怎么读?你们刚才这样读好像有点问题?看看中间是个什么标点?

生:破折号。

师:表示什么呢?

生:声音的延长。

师:那谁来读一读?(生迫不及待在下面读)就像火箭升空一样,“嗖--嗖--嗖--”要有一个飞行的过程。是不是?那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到位)

师:再聊女一号嫦娥,说说她的人物形象?

生: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因为她经常接济生活贫穷的乡亲。(板书:美丽善良)

师:“接济”是什么意思呢?

生:救济生活贫困的人。

师:看到别人家没有吃的,嫦娥就--

生:把自己的粮食分点他们。

师:冬天来了,看到人家没有过冬的衣服--

生:嫦娥就把自己家的棉袄送给他们穿。

师:这就叫接济,这就叫心地善良。

师:接着聊那位叫逄蒙的人,他可是一个--

生:奸诈贪婪的人。

师:(板书:奸诈贪婪)一个奸诈贪婪之徒。你从哪里看出?

生: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师:这就叫--贪婪。

生: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

师:这又叫--奸诈。

师:好了,我们对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故事的情节。

二、聊情节

师:故事中有些情节,很简单,比如说后羿射日,逄蒙拜师、后羿得仙药(简笔画连接关系),但还有一些情节很关键,决定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好听程度。比如说故事中最紧张的一出戏,你认为在哪里?

生:在第5自然段。

师:假如你现在是个编剧,把这出戏取个题目。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你的题目是什么?

生:逄蒙盗药。

师:这个盗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偷,另一个是抢,你认为逄蒙是--(生齐说“抢”)

生:嫦娥吞药。

师:你站在正面人物的立场来取名,很好。

生:智斗逄蒙。

师:不错,我就用你的题目。(板书)这个智在这出戏中主要表现在哪两个字上?

生:周旋。

师:(板书:周旋)字典上有三个解释,一是回旋、盘旋;二是应酬交际打交道;三是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你们认为应该选--(生举着手指齐说3)

师:你们都懂了,那么老师请同桌两位合作表演一下嫦娥智斗逄蒙的情景。

(教室里一片沸腾,指名两对学生上台表演。)

师:演戏要投入,行话叫--入戏。有表演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下课再排练。既然演得没有让老师满意,那么你可以换一种形式,把这出戏生动地讲出来。

生:自由练习。

师:继续聊情节。这个故事中最凄婉动人的一出戏应该在哪里?

生:第七自然段。

师:我不叫你讲,请你用朗读来呈现这个悲剧。谁来读?

生:读。(很深情)

师:请给这出戏取个题目?

生:后裔追妻。

生:深情凝望。

师:那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生:感情朗读。

三、聊文字

师: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我们接着聊一段故事中最有特色的文字,(出示:节奏最慢的文字)那是个节奏很慢很慢的一段文字?

生:第6自然段,嫦娥奔月的情景。

师: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如何把文字节奏放慢呢?

生:自由读。

生:用了叠词,飘飘悠悠,碧蓝碧蓝。

师:你很会发现。谁来读给我们听?

生:指明读。

师:假如今后你碰到这种情况,需要把节奏放慢,那你就多用叠词,用长句。

四、聊节日

师:(出示最永久的感情)有一种感情最为永久,在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应该指什么呢?

生:后羿对妻子嫦娥的思念之情。

师:对,他们就像牛郎和织女遥遥相望。

生:老师,我认为是人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你看,在我们中国每年都有一个节日--

生:中秋节。

师:表达人们对嫦娥的想念和祝福之情。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穷的乡亲,乡亲们都很喜欢她。

师:还有吗?

生: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你看,嫦娥就是这么善良,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好人总有好报,好人的故事常常会世代相传。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把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牢牢地记住,并通过你们世代流传。

生:自由练习讲述。

(指名讲述,略。)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7

(出示:流浪汉、灰烬、渣滓、浓烟;东碰西撞、到处游荡、乱逛。)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两组词语, 边读边想:这两组词语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组词语指的是灰尘, 第二组词语写的是灰尘的特点。

师:你真会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 选用这里的词语说说你对灰尘的认识。

生1:灰尘是空气中的流浪汉, 它们到处游荡。

生2:灰尘无处不在, 比如烟囱里冒出的浓烟、火山带来的灰烬。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 作者很有条理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情况?

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分布、来源与灰尘的用处、坏处, 还有管教灰尘的办法。

师:你的表述很有条理, 也很准确。

【点评:字词学习和整体感知课文有效整合, 平淡之中显智慧。新课之初, 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词语, 让词语的“根”扎得更深。学生借助词语表达上节课的阅读收获, 放缓了“坡度”, 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既能让学生乐于言语实践, 又避免了学生“天马行空”乱说的尴尬。而引导学生回忆作者介绍灰尘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注文本的表达顺序, 有利于实现“言”“意”的有效融通。】

二、精读品味, 感悟语言的精妙

师:《空气中的“流浪汉”》不像故事类课文那样有曲折生动的情节, 也不像《庐山的云雾》《九寨沟》这些写景的课文那样有迷人的画面, 它属于以说明为主要方法, 向我们介绍事物, 给我们知识的课文。语言表达上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师: (出示思考题:淤作者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大小和分布情况的?于说明灰尘来源时, 为什么前面四种来源之间用分号, 而第四种来源与第五种来源之间却用句号呢?盂作者是怎样写出灰尘的用处、坏处的?) 上节课, 我们不少同学从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现在, 让我们围绕这几个问题, 一起研读课文,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点评:通过语言描述, 让学生初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激发研读文本的兴趣。接着, 引导学生“精思”, 即围绕学生自己在第一课时提出并经过教师提炼的几个主要问题, 自主研读文本, 让“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理念“贴地而行”,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 且有效实现了“教与学”“读与思”的融通与和谐。】

师:现在, 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阅读第2、3、4自然段的收获。作者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大小和分布情况的?

(一生读课文中的句子:灰尘很小, 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 也只有一厘米长……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灰尘很小?

生:我从“一千颗、只有、一厘米”等词语中感受到灰尘很小。

师:你们能够通过朗读让别人感受到灰尘的小吗? (生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灰尘的大小、分布说明得如此清楚而又生动的?

生:作者运用了“一千颗、一厘米、几十万颗、一百多粒”等数据来说明。

师:对, 作者运用“列数据”的方法, 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分布情况。

生:作者还把“城市街道上的空气”与“山林地带中的空气”进行比较, 告诉我们灰尘的分布情况。

师:你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这是“作比较”。列数据、作比较是科普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 它让我们更准确、更形象地了解描述对象, 也更具说服力。

师: (出示:据试验, 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 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 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同学们, 请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一句话。老师去掉“据试验”三个字, 你们再读一读, 比一比, 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用上了“据试验”, 说明作者不是凭自己猜测向我们介绍城市街道与山林地带灰尘的多少的。

师:是啊, 向别人介绍事物时, 语言就应当准确、生动而又严谨。让我们一起朗读第2自然段, 感受语言的魅力。

【点评: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表达的, 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严谨。】

师:接下来, 我们一起思考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说明灰尘来源时, 为什么前面四种来源之间用分号, 而第四种与第五种来源之间却用句号呢?

生1:前面的都是在写地球上的灰尘, 最后一句写的是来自宇宙的灰尘。

生2:前面写到的灰尘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而来自宇宙的灰尘人们不太了解, 所以要单独用一句话介绍。

师:回答得真好!我们在说明事物时, 根据生活经验, 估计别人已经知道的信息可以简略地写, 其间用分号, 而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必须单独地、比较详细地写。

师: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为科普宣传片配音。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我们合作朗读第3自然段。你们读到分隔线那里就稍微停顿一下。 (出示课文内容, 在其中的几句话后面画上了分隔线。)

生:也许你没想到, 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用处的。

师:灰尘有什么用处?

生:没有它, 天就不能下雨。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地面上的水汽升到天空后, 形成云彩, 但是, 没有灰尘, 云彩中的水蒸气就不能聚集在一起。

师:这是真的吗?

生:如果你不信, 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 拿个干净的白瓷碗放在院子里, 接上点雨水仔细看看, 你就会发现碗底存有许多渣滓——这就是灰尘。

师:灰尘果然有用处。

师:刚才我说的句子, 是我第一次阅读时心中所想的问题。你们初读课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生点头)

师:作家就是作家, 他走进了我们读者的内心, 把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介绍得一清二楚, 让我们认识到灰尘的用处。

师:请同桌合作朗读。

(请一组学生合作朗读)

师:但是, 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请大家读第4自然段。

(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将灰尘的多种坏处说清楚的?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生1:“迷、呛”用得特别好。

生2:作者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坏处, 而且是先总后分。

师:很好!作者这里“长话短说”, 很有气势, 让我们感受到灰尘的坏处。我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这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长话短说”。我们也可以试着“长话短说”。

(出示图片与相应文字:空气中的灰尘常常会污染到食品, 使食品变得不卫生, 从而引起食品变质。

戴眼镜的人是比较讨厌灰尘的, 因为灰尘落在镜片上, 会使镜片变得模糊不清。

灰尘是电脑的头号杀手, 会缩短电脑的使用寿命。

我国许多地区受到沙尘暴的侵害,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师: (出示: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__________) 请同学们结合第4自然段的内容和补充的文字试着“长话短说”, 用笔写下来。

师:请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你写的短句。

生1: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灰尘常常会污染食品, 会缩短电脑的寿命。

生2: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灰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师:你们真会思考, 能够根据需要运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点评:学习第3自然段时, 通过引读, 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第4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用排比方法说明问题, 不仅可以长话短说, 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展示、文字介绍, 使学生对灰尘无处不在的特点有了更切身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补充资料以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练习“长话短说”, 实现生活与语文的融通, “言”与“意”的融通。】

师:灰尘的坏处真是太多了, 难怪作者这样写道——— (出示:这样看来, 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生读。)

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对灰尘这个“流浪汉”为什么用“管教”而不用“消灭”呢?

生1:因为灰尘无处不在, 不可能消灭, 所以不用“消灭”。

生2:因为灰尘有弊也有利, 所以作者用了“管教”这个拟人化的词语, 这样既准确又严密。

师:是呀, 作者的语言是多么准确而又严密!

师:作者还运用精练的语言告诉我们, 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是—— (生读:使用吸尘器。) 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 (生读: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点评:在联系下文中, 学生知道了管教灰尘的方法。从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并明白了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

三、介绍作者, 推荐阅读书目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8

师: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母亲。(生齐读课题)

师:自己读读课文,可以圈圈、画画、批注一下。(生读书)

师:读完全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母亲很伟大,课文里的“我”很孝顺。

生:母亲真了不起!

生:我非常感动!

师:相信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动会感染大家,给每个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二、 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循题入文,探寻爱的足迹

师: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两处直接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请大

家自由读课文,把他们画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课文边找句子)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1)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到。”

(2) “我坐在床沿上……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其中有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仔细品读。

2. “轻重”对比,体会“我”的难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 一开始“我”为什么要抱母亲?

(2) 透过“我”抱母亲的动作,你能看出“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一开始抱母亲是因为母亲病了。

生:母亲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护士来换床单,母亲连起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从“使劲”“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可以看出,“我”当时以为:母亲一定很重。

师:(追问)有多重?

生:100多斤重。

师:可实际呢?

生:只有89斤重。

师:是吗?

生:(略一沉思)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重。

师:是啊,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重也没有。

咱们同学体重超过80斤重的请举手!

(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师:天啊,母亲的体重竟然跟十岁的小学生差不多!这使“我”很难过,“我”为什么难过?

生:“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这么轻,“我”太不关心母亲了,所以难过。

生: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还误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把重担给母亲挑,让我很后悔。

生:母亲这样轻,全是累的。现在,她又有了重病,我怎能不难过呢?

3. 透过“回忆”,感悟母亲的无畏慈爱

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为什么连母亲的体重也看不准呢?

生:(读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屏幕出示)

师:一个字,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学习语文,要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连绵起伏的大山,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位母亲肩挑重担,带着两个孩子在艰难地走着……)

师:(深情地)你看到山了吗?什么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的大山。

生:又高又陡的山。

师:山路呢?

生: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石头。

生:山路很远,一直看不到边。

师:你看到担子了吗?里面是什么?

生:里面可能是玉米、小麦等粮食。

生:还可能是喂牲口的草。

生:是石头。(余生笑)

师:母亲挑石头干什么呢?

生:挑回家盖房子、垒院墙。(余生点点头)

师:这担子有多重?

生:(齐回答)100多斤。

师:(追问)母亲肩上的担子只有100多斤吗?

生:后背还背着妹妹呢!

师:你看到妹妹了吗?(深情描述)她哭着喊着:“妈妈,我饿!”母亲会怎么说?

生:她会说:“别哭,回到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师:此时,母亲多想“飞”回家为女儿做顿虽不丰盛,却可口的饭菜呀!可是,“我”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往后拖,边哭边说:“妈,我累了,走不动了!”

生:母亲说:“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母亲笑着说:“我给你唱支你最喜欢的歌吧,这样,你就不累了!”

师:(动情描述)其实,母亲比我们还累,比我们还饿,可她把委屈放在心中,把眼泪咽到肚里,面带微笑,一边翻山越岭,一边给我们唱歌。就这样走哇,走哇,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与冬夏……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坚强的母亲,慈爱的母亲。再来读这段话,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年复一年”说明母亲一直这样劳累,几十年如一日。

生:我们长大后能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由她来挑,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她的关爱。

生: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生:母亲太无私了,重活都留给自己干。

师:你能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母亲身上的担子太重了,请问:文中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指母亲肩上的扁担吗?

生:这是生活的重担。

生:这是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得日夜为我们操劳。

师:(追问)母亲都操劳些什么?

生: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生:怕孩子营养不良,身体太差。

生:担心孩子学习不好。

4. 抓住问句,体悟母爱的无私

师:这担子太重太重了!可“我”却认为母亲身强体壮,力大无穷,这让我愧疚万分那!连护士也动情地说——

生:(齐说)“大妈,您真了不起!”

师:我也想说,作者的母亲真伟大!可如果我说,只有作者的母亲伟大,你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不同意!”

师:请你用母亲的话来反驳我。

生(读):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母亲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母亲不让我提“那些事”!

师:为什么?

生:母亲觉得自己做这些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母亲可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像还亏欠孩子似的。

生: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所以“那些事”不值一提。

5. 联系生活,产生情感体验

师:(动情地)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慈爱与坚强,更重要的是,她们无私奉献,无悔无怨,连提都不让提,更别说求什么回报了。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伟大的母亲!你,想到你的母亲了吗?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享受母爱的温暖。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在歌声中回忆自己的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眼中有泪光,其中有两位女生在抽泣)

师:说说吧,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生:我只要一生病,妈妈就连饭也吃不下。

生:妈妈总是把我的衣服分类放好,叠得整整齐齐。

生:每天,妈妈都在杯子里倒半杯开水凉着,说我渴了,加上一半热水直接就能喝,不需要再等了。

……

6. “抱母亲入睡”,体验母子亲情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可正因为

报不了,才更得报啊!于是,“我突发奇想”——

生:(异口同声)要抱母亲入睡!

师:这时母亲需要抱吗?

生:不需要。

师:那为什么还要抱?

生:“我”想:妈妈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从没好好抱过妈呢,所以,“我”要抱她入睡。

生:“我”是要回报母亲对我们的爱。

生:“我”要让母亲体会到儿女对她的爱。

师:这一幕多感人呀!你能读好吗?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泪水,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母亲操劳一生,儿子知道回报,让母亲太激动了。

生:这是幸福的泪。

生:这是自豪的泪,母亲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感到自豪。

生:这是心满意足的泪,儿子抱她这一回,她一生都没有遗憾了。

三、真情告白,深化情感

师: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养儿方知报娘恩”哪!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要把一首诗送给她,送给全天下的母亲!

(配乐诗朗诵《母爱》)

师:此刻,你有哪些事要为母亲做?你有什么话要对母亲说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别忘了在开头深情地喊一声:“妈妈!”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响起,学生动笔抒写心中的情怀)

师:回家后,把你写的话读给你的妈妈听。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9

一、激情开篇,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是不是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上课?(学生点头)

师:你们在想些什么,能跟我说说吗?

生:老师,我有点紧张。

师:有我在,你还紧张?(笑)大家认识我吗?

生:(齐说)认识!您是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姓佟。

师:那你们介绍一下自己,我想尽快了解咱们四年级(5)班的同学们。

生:我叫李宜修,今年10岁,爱好广泛,尤其是朗读。

师:哦,那今天这堂课一定给你个机会施展才能。

生: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班集体,我们很活跃,今天在这里和佟老师一起上课,感到很兴奋。我们一定要把光明实小学生的风采好好展示一下,让老师们了解我们,了解光明实小。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信心上好这堂课,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二、激发情趣,指导学生书写课文标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钓鱼的启示》,谁想到黑板前写课文题目?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跟我合作,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举手的学生很多)这么多同学都想来?推荐一名同学。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三、检查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在读书中出现的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去读书,谁能够告诉我,通过读书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老师我能把课文读熟了。

生:我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还会写呢。

生:我不仅认识了生字,读熟了课文,我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老师我有问题不明白,我在读书时画在了书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收获也真不少,咱们先来看生字,读准字音。

师: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刚才我听同学说在读书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学习贵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同学们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请大胆提出来,不要把问号留在大脑中,要把它抻直变成感叹号。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找出来。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陆续举手。)

根据学生发言,选择播放幻灯片: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3、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放掉鲈鱼,他做得对不对?

师:同学们找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段落,也就是在写由钓鱼得到的启示这一部分,我建议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一段。

师:这段话反复几次提到了“钓鱼”,看来理解这一段还要结合前面描写钓鱼的那部分段落。我们把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联系在一块,解决了难题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师:出示幻灯,“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大家比较一下,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引号?

生:说明不是真正的鱼。

师:虽然不是真正的鱼,但文中的“我”却说与那条鲈鱼是“相似的”咱们找一找,作者钓到的那条鱼有什么特点?和其它鱼有什么不同?

生:鱼很大。

生:是条鲈鱼。

生:还很漂亮,我从来没见过。

师:正是因为这样一条鱼,对于一个喜欢钓鱼的孩子来说,充满了诱惑力,让人心动啊。谁会用朗读去表达?

生:(读课文。)

师:那么后来文中的我说不止一次遇到与其相似的“鱼”,成年后让他心动的会是什么?(汽车,洋房,金钱,名声等一切对他有好处的东西)

师:你知道他是怎么处理的吗?具体怎么做的这些事?

生:好象都拒绝了。

生:最恰当的应该说是学会了放弃。

师:还记得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吗?找出父亲的话来。

生:(读书。)

师:道理简单,实践很难。对于钓鱼这件事,什么简单,什么难?

生:道理是很简单的,我们都知道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日没到是不能捕捞鲈鱼的。

师:父亲在做什么,他会想什么呢?

(投影)父亲划着了一跟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只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师:谁能象父亲那样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训练。)

师:好不容易钓到的鱼,父亲却一定要我放掉,难道他不喜欢吗?

生:不是,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鱼。

师:给个理由。

生: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阵子,他肯定特别喜欢,要不他才不会看那么久。

生:

2、父亲很得意,也说明他喜欢这条鱼,而且他还是“欣赏”。

师:能读给大听吗?

生:(学生朗读)

师: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让我放掉大鱼是多么的难啊!

师:课文哪里有体现?

生:我放鱼是慢慢从大鱼的嘴上取下钩子,多么的依依不舍啊。生:还有“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

然哭出了声”也能看出我是多么多么不情愿地把鲈鱼放掉。

师:你说得真好,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给大家读读行吗?(生读书)

师:你们听懂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委屈,很伤心。我也想读。

师:你来试试啊。(又一生读)

师:没有人知道我是什么时候钓上来的,这是条我从没见过的、大的、漂亮的鲈鱼啊,所以会觉得放掉到手的鱼是一件很难的事。

师:34年前,当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放掉鱼是不情愿的,是迫于父亲的威严,不理解这么严格的教育是为什么。你同意我的观点吗?哪些文字可以证明?

生: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我给大家读读,谁跟我配合一下?

师:邀请对手了,谁想和他一起读?

生:(分角色读)

师:34年后,他所做的一切是自觉的行为,正是由于“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他不但理解了父亲,还充满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五、总结升华

师: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以细微之处见真情,从日常小事得到锻炼,必将走向成功。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我要说:‘谢谢您,我的爸爸,正是因为您对我的正确教育,我才有今天的成就,要不是当年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要不是您非得让我放了那条大鲈鱼,让我从小得到这样的锻炼,我怎么会有拒绝诱惑的勇气和力量呢?

生:爸爸,那个34年前的夜晚您还记得吗?也许您早以忘记了,可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是您教育我要从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今天做到了,我要真诚的谢谢您。

师:作者希望我们也勇敢地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六、扩展思维,小练笔

师:让我们一起努力,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理解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学生思考,动笔)

生:老师我想好了。我写的是:“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财富。”

师:这是谁的创作啊?

生:我自己写的。(自豪)

师:那把作者的名字也一块念上。

生:(又念一遍,加上自己的名字。)学生中爆发出掌声。

(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还在争着读自己的名言。)

师:还想读?我们这节课要超时了,评委老师要扣我的分啊!(台下大笑)最后一次机会给你了。(把话筒递给学生)

上一篇:冰糖葫芦,我爱你初二作文下一篇:学校新校长述职述廉报告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