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精选8篇)
社会实践作业课题
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组员:
班级:
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近几年,大气的污染,在我们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了屡见不鲜的事情。或新闻、或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也多了这么一个污染的话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几次讨论,以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以下便是我们小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我们小组的六个同学,其中有两个同学来自我国的南部城市。根据他们的描述,在我国稍微偏南部一点的地区,在大气污染的问题上都明显要好于京津冀地区。他们的家乡,一个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附近,一个靠近我国东海海域,都是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十分好的城市,蓝天白云随处可见,他们十几年的生活,从没有遇到过雾霾,也就是说在到天津上大学之前,也未曾接触到“雾霾”这个词语。
这张图片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张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的后期处理,只是随机拍摄下来的一张,足以证明当地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
另外下面这两张:
这两张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两处景色的图片,同样也是万里无云的,相对于天津的环境,他们的评价是在生活与学习的这段时间,只有一天遇到过这样类似的天气。蓝天白云随处可见,在现在的生活中,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我们小组另外的四个同学,则都是来自河北省,也正为我们小组选择的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分析和看法。
“雾霾”的解释:
把“雾霾”分开就是“雾”与“霾”,“雾”是指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水汽的含量比较多,而“霾”则是指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在两个南方组员的印象里,雾确实是出现过的,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而并非是雾霾所造成的灰蒙蒙的一片。“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霾”出现时,空气都比较混浊,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空气质量较差,特别是霾和浓雾的天气,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进行户外活动。雾霾对人的危害主要是集中在呼吸系统这一方面,引起或加重慢性咽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的出现,其他方面则因为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还会更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出现。
雾霾天气时,近处街景的状况:
雾霾天气时,城市鸟瞰的状况:
以上总结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和危害,也展示了部分南北方城市空气质量的照片,就雾霾这个话题来说,真正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国家在发展的时候,对污染物的排放过多以及排放不合理。
针对雾霾的治理,我们讨论分析以后,总结出以下内容: “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重点排减企业中,北京共有58家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实现30%以上的污染减排;强联水泥、平谷水泥二厂等均实现全部停产,水泥行业也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350座城市很少观察到这种防范颗粒型扬尘污染的设计。
同样,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扬尘构造治理要求,缺乏预防机制的行为才是构成雾霾形成的第一源头,施工工地和经济发展数量及规模仅仅是二阶污染。
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
2、欧
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但这些管理细则只是对气体性污染有效。对于颗粒性污染大户——黄土平高原地区污染构造形成的任何理解,几乎仍在我们城市管理部门的理解能力之外。
同时,雾霾的出现还在于在深层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城建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都是“手拉手”式的场外交易,招来招去都是那几个关系实体,外部先进的管理和竞争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观念进不到这种半公开式的双边交易过程来。雾霾其实是这种深层制度缺失后长期累积的外观现象。
治理雾霾不能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该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是持久战而不是运动战。
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漫天的雾霾,让不少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这种“雾锁霾困”之下的无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层重视、公众呼吁和随时可能再来的雾霾的倒逼下,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雾霾,有的着力治标,有的着力治本。
中国很多问题的“解”都是这么被现实“逼”出来的,看得见、躲不了、无人能幸免的雾霾迫使政府将“治理”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比如辽宁开出了“雾霾罚单”,对雾霾严重的城市开出罚单,以罚促改;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雾;石家庄治雾霾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业,据称将减少大约64个火车皮的粉尘排放;雾霾较严重的省份河北省明确表示,要削减近三分之一钢铁产能来治理大气污染。同时,专家也建言献策,提出发展核电可解决雾霾。
雾霾问题能上升到一个如此的高度,足以证明它的危害性,所以关于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亟待实施的。
在谈霾色变的当下,严重雾霾的不时侵扰,不断凸显出治霾的紧迫性。
而据相关媒体从北京市环保局了解的情况,日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已正式设立,主要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的文电、会务、信息等日常运转工作。
根据市环保局官网上对“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的介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主要承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联防联控的具体联络协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文电、会务、信息等日常运转工作。据了解,市环保局同时增设的还有“应急管理处”。该处将承担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同时负责本市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工作;组织编制、修订环境保护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和应急值守;组织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件以及跨区域污染纠纷的应急处置等工作。
政策关注治霾目标已经明确。
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沈阳铁西区远大科技创业园考察,其对企业自主研发的PM2.5过滤、脱硫脱硝设备非常关注,并详细询问了技术推广实用以及成本投入情况。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尽快推广应用新技术,一方面治理雾霾天气,同时带动发展环保产业,一举两得,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身上。
事实上,早在去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并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政策举措;紧随其后在同年的9月16日环保部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也正是基于这一实施细则,未来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治理目标跃然纸上。
据悉,该通知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具体到任务方面,一是要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物协同减排,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二是加快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三是深化面源污染治理。
其中,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要加快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确保按期达标排放。到2015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新建和改造燃煤机组脱硫装机容量5970万千瓦,新建和改造钢铁烧结机脱硫1.6万平方米;新建燃煤电厂脱硝装机容量1.1亿千瓦,新建或改造脱硝水泥熟料产能1.1亿吨;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完成除尘升级改造的装机容量或产能规模分别不得低于2574万千瓦、3325万吨、6358万吨。同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到2014年底,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到2015年底,石化企业全面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完成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到2017年底,对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的559家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该通知还要求统筹城市交通管理,防治机动车污染;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严格产业和环境准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不得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不再审批炼焦、有色、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临近京津冀的地区)不再审批炼焦、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
此外,还要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到2015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各建设3个国家直管监测点,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济南、青岛等城市各建设2个国家直管监测点,其他地级城市各建设1个国家直管监测点,逐步建成统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
一、教师教育中的协同优势
“协同优势”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最初主要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分析,随着研究进展,协同优势理论逐渐形成,并跳出单纯企业分析的局限,成为包括公共事务在内的诸多协作问题的分析范式。胡克斯汉姆认为,当协同各方达成某种创造性结果或某一目标时,便达成了“协同优势”,这一成果或目标是各参与方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的。[1]协同的优势在于增值,即通过联合以获得价值增加。
“教师教育”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师教育侧重于对象理解,是指对教师群体所进行的教育,即教师的职后教育;广义上的教师教育则侧重于职业理解,是指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包括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其实,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教师教育,都存在着三个主体,即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及教师个体。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问题,即制定政策与行为监管;教师教育机构负责中观层面的教育实施问题,即课程设置与行为实施;教师个体则负责微观层面的教育内化问题,即知识接收与实践转化。三个主体间自动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协作关系,都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为共同目标,而且这种协作从主体的主观性来讲并不存在着契约性约束,缺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这个目标。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双重特征,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素质的高低关乎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为提高教师素质所进行的教师教育势在必行;对于教师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其生存所依;对于教师个体,成为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是其最大期许。三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为提高教师素质而努力,特别是在职后培训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有了参加培训的机会,其专业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二、教师教育中的协同惰性
协同优势理论在强调协同优势时,也提出了“协同惰性”概念。协同惰性(collaborative inertia)指的是协同行为并未取得任何比较显著的绩效成果,取得成果的效率过于低下或者为取得成功所付出的代价过大。[2]协同优势代表的是由协同所形成的潜在利益,即超越单个组织能力范围的产出;协同惰性所代表的却是由协同所存在的微弱、缓慢和困难的进展,而这恰是实际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3]
实践中,理想中的优势因协同惰性的存在而使教师教育在某些方面处于高成本与低绩效状态,且这种惰性常被人们想当然地忽略。有研究者曾指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的教师质量较低,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素养较低,发展后劲不足。[4]以教师职后教育为例,来透视协同惰性的影响。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要进行继续教育,并且将教师继续教育纳入了年终考评与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列。每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去接受再教育,大量的高校教师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着公共的和专业的再培训。教育机构提供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许多受教育的教师看来,所培训的内容有许多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但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不得不耗费时间、精力来完成它。久而久之,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进行会有一种排斥心态,最终的结果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之目标并没有真正达到,许多努力都流于形式。这种情况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在高校教师培训中更加突出。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种学分。从公共课的培训内容来看,大多都不符合高校教师的真正需求,对于他们来讲,那些常识性培训内容早已掌握。而专业培训上,由于专业不同,就由教师自行安排。其实专业培训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他们需要到名校去进行专业研修、访学,但这些往往不能实现。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正体现了教师教育中协同惰性的存在。
三、治理中的协同:克服教师教育协同惰性的重要路径
教师教育治理是指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善治需要,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处理各主体、各要素之间复杂关系的过程。具有公共政策性质的教师教育与协同优势、协同惰性相联系时,教师教育中的“治理”便与“协同”联系了起来,成为克服协同惰性,实现协同优势的重要路径。
教师教育出现协同惰性的根源,在于协作各方信息不明、供求不符,三个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如在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过程中,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讲,承担着安排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任务;对教育培训机构来讲,承担着具体培训行为实施的任务,当然,这种培训要与本机构的培训师资与培训能力相结合;对教师个人来讲,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到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教育。如果说教师个人所在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内容正好与教师个人需求相符,那么,就做到了三方合作中的供需一致,其结果必然最优。而在现实中,三方虽然处于合作状态,但各方的信息对其他两方来讲,并不透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对教师个体的真实需求并不知悉,只是按部就班地甚至有些相当然地认为教师个体需要什么来开设相对应的课程;教师个体对教育培训的总体计划、开设情况特别是培训机构的师资能力并不清楚,而且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力和能力;教育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常处于上令下行的官方关系,并以完成行政部门所布置的任务以获得名誉嘉奖和资金酬劳为具体目标。
要做到协作各方信息明确、供求相符,就需要建立协作与治理并重的教师教育协作治理模式。协作需要各方平等参与,治理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构建:首先,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多主体协同体系。在三方合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是整个治理过程的最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对其他两方进行管理、协调和资源分配。其次,建立多目标协同性统一的目标体系。虽然教师教育的总目标与协作各方的具体目标在理论上并不冲突,但在具体工作开展时,会有诸多次级目标出现,甚至有的会影响到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使各个次级目标与总目标在协同过程中趋向一致,从而实现次级目标基础上的总目标。第三,建立多机构协同性职能设置的机构体系。教育机构承担着行为实施之功能,所以,机构设置应在职能上尽量避免重复性,以多样性的协同性的机构设置来满足教师个体的多样需求。第四,建立多课程协同性开设的课程体系。要满足教师个体的多样需求,除了机构多样性和协同性,还必须对开设的课程进行协同性规划,以课程的多样和协同来避免教师教育中的重复培训问题。第五,建立多主体协同性参与的教师教育信息采集体系与效果评估体系。只有清楚了教师个体的需求与教育机构的供给,才能根据供求来安排教师教育的机构、课程,也才能对教师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而需求、供给以及受教育者的反馈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支撑,所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师教育信息采集体系、效果评估体系,让各方都能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有效选择。
摘要:教师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协同性特征应使其更具协同优势,但由于协同惰性存在,时常造成高成本下的低效率。教师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需要将协同与治理并重,以治理促协同,来克服协同惰性,从而发挥教师教育的协同优势。
关键词:教师教育,协同优势,协同惰性,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Huxham.Chris.Pursuing Collabora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3,44(6).
[2]鹿斌,金太军.协同惰性: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5,(4).
[3]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制造业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协同大部分情况下是字符数据的协同(例如ERP系统的各种报表合并业务),但PLM系统除了字符数据的协同以外,还有各种文档数据、二维工程图样甚至是三维数据模型的协同,一些高端三维CAD软件产生的数据量动辄十几甚至是几十G……PLM系统协同的数据量是ERP系统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常规的网络根本无法承载这么大的数据量传输,因此SIEMENS、PTC都开发了轻量化的数据模型,其目的就是减少数据量,降低协同时对网络的要求。
但是事实上,利用了轻量化技术处理后的产品研发数据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协同研发的需求。其原因就是随着研发能力的不断加强,各种研发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也变得越来越强,使得在协同链条上的各个企业必须统一“设计语言”才能识别其他企业所产生的数据。这些“设计语言”首先包括编码、文档格式和数据格式。比如A企业使用的Solidworks计的三维模型,而B企业用的是Pro/ENGINEER,如果不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则相互的数据无法识别,也难以达到协同的需求。此外,某些设计软件不同的版本之间的相互识别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Word2003如果不安装特殊的组件,无法识别Word2007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工具软件的识别是高版本支持低版本,但是也有例外,例如CATIA V5就不识别CATIA V4的数据。
“设计语言”不单纯指数据格式或者设计工具,还包括研发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与一个零件模型相关的不仅仅是三维模型文件,还有相关的特征属性信息、结构信息、工艺信息、工装信息、尺寸及公差信息、原材料及供应商信息等,这些信息加在一起才能完整表达一个零部件。这些信息的完善涉及到不同的人、部门甚至是企业,在协同时,只有协同的几方都明确这些信息的关系、位置和书写规范,协同才能顺畅的进行,否则就非常容易陷入到相互指责之中。上个月笔者接触到一个客户抱怨某P L M系统协同不稳定,总是出问题,后来仔细检查后发现,98%以上的问题都是由于技术人员没有按照标准规范填写相应的内容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客户强烈要求将这部分的限制放宽松一些,但是他们的协作单位则一致表示反对,因为信息不完整或者信息错误很可能导致其他协作单位的损失,而一旦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责任是很难界定的。
1.1 建设目标和任务
1.1.1 建设目标
根据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协同办公的特点和要求,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协同办公系统,通过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为全面推行河长制协同办公日常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移动化管理提供科学、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建立一套适用的协同办公平台来解决公文流转、公文的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办文和办会的问题,形成工作及决策管理的知识库,对行政类事务及车辆、资产、工会工作等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与各个行政部门及县市区进行快速的信息传递和管理,后期,将围绕所有行政部门,建立覆盖全省的综合协同办公平台是大势所趋。
1.1.2 建设任务
协同办公系统应达到办公管理的电子化、流程化、规范化,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工作效率,节省办公费用以及移动办公的目的。
该方案不仅要求计算机软、硬件是先进和成熟的,符合当今网络发展趋势,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先进,更重要的是方案应能满足应用需求,切实解决机关单位各部门的信息化办公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根据对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深入调研,并结合国内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目标总结为以下几点:
1.1.2.1 统一信息门户、整合信息资源
通过协同办公系统整合分散的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面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门户。实现用户的整合、数据的整合以及应用的整合。系统建成完毕后,用户的内部各办公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彼此能互联互通,屏蔽掉“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用户通过一个统一的内部门户入口,即可根据自身权限调用视频会议、电子邮件、财务数据等各种内部资源,无需考虑资源的出处和底层的管理。
1.1.2.2 搭建组织知识共享管理系统
借助这个系统,能够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优势显然的办公系统集成功能,利用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将知识共享/知识管理与发布同各处室的办公流程相结合,并集成到办公协作与知识管理系统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开支,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实现对办公流程中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从而提高办公水平和效率。
在这个系统环境中,知识的高度共享能确保机关所有办公人员在协作办公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借助知识的力量,提升办公人员的创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组织机构的整体创新和应变能力。使知识管理与业务协作系统能够紧密地把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融合于一体,实现从“工作流应用系统”到更高级的“决策智能系统”——即知识管理与业务协作系统的革命性转变。
1.1.2.3 工作流程化,管理规范化
通过协同办公系统对信息流程的约束,有效进行过程管理,实现管理思想与操作规范有机结合。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各项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各项工作的受理、审批、阅办、报结、存档、督办、查阅等全过程计算机处理,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为网上办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从目前手写操作到计算机全程操作的过渡,从有纸运转办公到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从进门办公到网络传输办公模式的进化。
1.2 系统总体设计
1.2.1 协同管理理念
1.2.1.1 协同的概念
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等)之间的各种壁垒和
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的目标。
1.2.1.2 协同管理思想
“信息网状思想”:建立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信息获取、共享和使用的环境,无论信息的来源、结构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统一的管理;同时协同平台为这些信息节点之间提供了立体化的“网状”关联通道,从任何一个信息节点都可以到达任意的相关信息节点,极大的方便获取完整的、真实的信息。
“业务关联思想”:提供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整合的方案,使得协同平台可以面向整个业务过程来进行管理。表面上看在协同平台中还是采用某个模块或某个功能完成某个业务环节的要求,但随之这个应用可以自动启动其他的关联应用,并完成相关数据的更新,使得用户无需在不同应用平台之间切换便可以完成对业务链的管理。
“随需而应思想”:将单位的“人”、“信息”和“流程”进行充分的整合。在协同办公系统中,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各种关联,当用户由于某个目的触发一个应用的时候,相关的资源可以随之被调动并被自动加入统一管理和协同工作的环境中,从而进行紧密的协调和运作。
总结而言,在协同管理平台中,用户可以更有效的对各种分散存在或被分隔的资源进行整合,并让它们在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优化,从而发挥这些资源最大的价值。
1.2.2 系统设计思想
协同管理应用平台主要采用以人为核心,工作流程为血脉的设计理念,体现为齿轮联动模型、协同矩阵模型和1248协同管控体系。通过这样的设计思想,将各种信息和应用紧密集成在一起,并实现彼此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统一管理。
1.2.2.1 以人为核心
以组织人员为核心,构建整个系统的权限架构体系,基于整体的组织权限架
构,构建整体的应用,通过流程作为血脉带动所有应用的运转,从而为不同角色用户提供协同管理的应用。
1.2.2.2 齿轮联动模型
齿轮联动模型的主要功能是为提升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绞合作用。当启动某一个模块的时候,其他的关联模块便可以随之启动,并一起协同工作,产生强大的齿轮联动效用,大大加强单一模块的功能,达成协同的功效。
齿轮联动模型提供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整合的方案,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协同平台面向整个业务过程来进行管理。
1.2.2.3 协同矩阵模型
协同矩阵模型提供了企业信息网状管理的解决方案。在系统中,如果用户找到一个信息点,与这个信息点相关联的所有信息都被找到。例如:找到一位系统内的用户,那么与该用户相关联的文档、流程等所有相关的信息像一张网,可以通过个人资料这个信息节点被迅速的提取出来。
1.2.2.4 1248协同管控体系
1248协同管控体系是指一个闭环、两个基本点、四大要素及八大应用平台,即实现从目标、执行、核查、绩效目标调整的一个闭环管控,以“管事”和“理人”二者为主线的模式指引用户有效办公,结合制度执行、互动沟通、知识体系及门户推送的四个要素,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门户应用、流程管理、知识管理、事务处理、通讯整合、智能报表、异构整合”平台。
1.2.3 系统整体架构
系统整体架构分为前端用户中心及后端引擎应用中心,前端应用是指PC应用及移动应用,而后端主要由各个引擎组成。前后端面向用户,面向终端的前端应用适配,完全引擎化和平台化的后端设计,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协同管理应用平台由四大主要模块组成,分别是信息门户、工作流程管理、知识文档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门户:以用户关注和数据整合为对象,及时聚合推送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建立统一工作中心。
工作流程管理:电子化工作流程,打通业务运作各个环节,提升工作效率。
知识文档管理:搭建内部知识库,为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提供一个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组织和管理系统用户,以及他们的工作。除了这四大模块以外,协同办公系统还提供了其他协同应用模块。 执行力管理:构建以目标为核心的工作执行体系,提高整体执行力。 会议管理:构建高效、协同的会议管理体系。 日程管理:更高效的调整个人工作安排。 邮件管理:实现内外部邮件统一收发。
车辆管理:实现企业车辆信息及用车申请的统一管理。
社交化管理: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化平台。
协同办公系统提供给不同的访问群体不同的门户。门户集成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单一的WEB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应用。
1.2.4 系统功能结构
协同办公系统协同管理平台涵盖办公门户、公文管理、公文流程、公文传输、河长信箱、工作中心、日程管理、文档管理、邮件系统及共享空间等功能,它以工作流引擎为底层服务,以通讯沟通平台为交流手段,以门户自定义平台为信息推送显示平台,为用户提供集成的协同工作环境。
1.2.5 数据交换设计
由于系统存在多个子系统,因此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的主要方式是webservice。
1.2.5.1 与RTX集成
系统通过专门的rtx集成服务实现了与RTX的集成。包括组织机构的同步,待办等消息提醒等。
1.2.5.2 与档案系统集成
系统开发专门的数据交换程序,利用系统提供的webservie服务,将需要归档的信息以及文件获取到,并传送到档案系统的中间数据库中。
1.2.5.3 与公文传输系统集成
公文传输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webservice服务,供外部系统调用实现数据的共享与集成。我们只需调用服务即可,同时获取流程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调用其提供的流程和文档的webservice服务来实现。
1.3 详细功能设计
1.3.1 流程引擎设计
1.3.1.1 总体设计
通过流程管理解决方案,总体可实现:
1.帮助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体系:提炼日常工作过程的规律,建立通用可行的流程管控机制;
2.降低培训成本,明确审批权限:通过流程引导内部沟通路径,让文本管理制度图形化;
3.丰富的数据支持流程审批:协同、立体、全面的数据信息表帮助决策者
快速审批;
4.帮助内部流程管理优化:通过流程效率分析,提供数据帮助适时优化内部流程;
5.提供流程数据报表决策:自定义的流程和数据报表,快速呈现数据统计; 6.灵活的工作流程配置:从字段、表单到流程路径的全面开放,方便日常流程的变更和快速调整。
1.3.1.2 技术实现
从工作流程管理应用对应的技术实现上,其技术总体架构如下:
>流程配置业务规则定义Webservice外部调用接口(SOA)字段定义>配置库流程导出流程导入WFMC规范定义工作流模块表单定义>流程运行流程定义协同引擎Webservice外部返回接口(SOA)流程运行流程监控>业务模块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知识文档管理人力资源客户管理>管理驾驶舱表单报表Birt报表>外部系统标准数据接口……
工作流的配置&应用遵循国际WFMC的标准: 工作流分类:根据单位的需求分类流程; 工作流基础配置:设定对应相应的表单卡片;
工作流节点管理:对流程节点操作人自定义,并对节点数无限制; 工作流节点操作权限:可按照不同规则设定节点操作者,并支持不同节点操作人设置不同布局;
节点权限重构:在设定新节点操作权限后,可重构对历史数据的管理权限;
工作流节点表单管理:支持不同节点设置不同布局,支持直接修改已有
操作人权限;
工作流出口管理:流程出口自定义,可设置自行出口条件路由; 流程会签审批:支持流程单个节点的人员会签或非会签或依此逐个审批处理流程;
流程并行处理:可满足对流程使用并行操作,可设置同步聚合、异或聚合;
流程分叉处理:可设置流程分叉后单独流转;
流程合并处理:可设置流程并行处理后再汇总合并流转;
流程触发关系:可设置流程在某个节点自动触发生成另外一个流程; 流程退回:可设定退回至任意已经过节点,也可默认指定退回节点; 流程抄送/知会:可设定流程抄送/知会对象,或用户在审批处理时自行添加审批人/知会人;
流程赋权:可设定对文档的权限分配;
流程触发修改卡片数据:可设定通过数据接口修改卡片字段数据,也可设定通过流程操作设置修改卡片字段数据。
流程跨表数据抓取:可设定自动抓取其他流程表中的数据或报表中的数据,展现在本流程中;
流程表中字段数据自动赋值:可设定规则自动计算出字段的默认值或计算值;
流程数据接口预留:可自行定义流程节点对异构系统的接口对应; 流程审批处理菜单定义:可自行定义流程审批或提交时的按钮菜单名称; 工作流共享监控:可设定专人对该类流程进行监控查看,监控权包括查看,删除,永久删除;
工作流程图设置:图形化显示流程的走向和流程的操作者; 关联特定类型文档:可设定本流程所对应可关联的文档类型; 流程使用权限:可满足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对流程的使用权限; 流程提醒:可设置流程到达邮件提醒、短信提醒,并可设定指定流程提醒内容;
流程超时处理:可设定超时周期或指定时间,并设定超时后的操作类型;
流程新建提醒:可设置周期范围内自动生成待办流程,提醒申请人提交; 流程搜索:可查询所有有权限查看流程数据; 批处理流程:批量新建、提交、修改工作流; 流程代理:可支持设定流程代理人;
流程打印:可由用户自行定义打印的数据和格式;
自由定义审批人:可满足自由流程,由用户选择审批人/会签人/知会人。1.工作流的分级管理
根据单位的需求来分解流程管理权限,对流程管理的权限进行下发和收回,让不同部门对流程进行分级自主管理。
2.表单定制工具
表单定制工具要求是一个图形化的应用软件,可以开发出动态页面应用,其结果可保存为XML并具有数据库访问能力,只要经过简单培训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表单。
表单定制工具要求以图形化界面方式实现表单的定制和编辑,支持多种业务文档类型,能够对各种表单元素进行处理,同时要求表单的定制与组织架构无缝结合,在表单定制操作上要求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和便利性。
表单的定义将分开三个部分构件 1.表单的样式
在工作流设置功能中可以定义自身的流程表单样式。而且不需要任何的代码编写。如下图示:
后台能够灵活控制数据输入的格式和表单样式;前台能够按照设计的样式进行展现。
2.表单内容的自定义
提供了庞大的字段库(字段库可以根据需求来定义),完全可以满足定义要求。
3.对表单本身的安全控制
系统将安全控制到了字段一级,所有的表单权限可以定义到表单一级,在不同的审批接点上表单展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可控制流程任何节点对表单字段的控制,如下图示:
图形化工作流
请求流转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形化工具快速获取请求流转的情况。包括当
前所在节点、节点操作者、所流经的路由和即将流经的路由。
图形化的编辑和拖拽:所见即所得,如下:
串并行审批、条件路由判断以及混合审批
支持串行审批:所谓的串行审批就是一个节点一个阶段的处理。
并行审批(单人通过模式):就是在流转到某个节点前需要流程在几个部门或者机构之间并行流转,互不影响相互的流转情况,当并行的某一个分支已经完成流转才能正常到达下一节点,同时每个分支共享同样的流程表单数据,但是对表单数据拥有独立的操作权限。
这个可以通过系统中的从菜单“流程引擎”“路径设置”“流转设置”“节点信息”“编辑”进入设置节点分叉合并属性界面。
在编辑节点信息页面新增“节点属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流程出口设置了分叉属性的节点就可以设置两个多个相同条件或者是无条件的出口。
并行处理后的意见显示:
当流程分叉开始时,流程有几条分支就会生成几组不同的意见组,每条分支使用一个意见组,操作者会感觉到每条分支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流程。
条件审批:支持按条件进行不同的流转,根据条件进入事务处理分支流程;在流程节点设置中,根据用户的岗位、角色、表单中的字段等作为判断条件,判断下一步的分支。在流程出口设置中,可根据表单中的字段作为下一步的判断条件,表单中的任何一个字段都可以为判断条件,多条件可组合。
混合审批;混合审批的意义有很多,一个组织机构间的混合审批;例如,流程的发起以及审核在某个处室完成,在会签的时候需要涉及到其他处室的时候,需要其他处室的人员进行处理。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在流程审批过程中包含了条件审批、并行处理等情况。
否决处理;在流程的处理过程中,用户可选择退回,用户可在流程的出口设置中设置退回的节点或者人员。
支持表单字段联动 需求理解:
在流程起草或者处理的时候,某一个字段的数据可能直接影响到其他数据的属性以及是否表现或者必填,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整个表单过于庞大复杂,失去表单的导向型作用。
实现方案:
对于某些相互关联的字段之间设置对应的关联关系,如在河长发文流程中,拟稿环节表单中的“拟稿下一环节”选择初审,则表单自动将“初审人”设置必填,“分管领导”变为只读。
流程模板自定义设置中,处理人员可选择通用岗位,也可以抄送给群组 需求理解:
在流程起草或者处理的时候,需要按照某一个岗位或者某一个群组来处理。而不是单纯的只发送给某一个人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人员的离职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流程的需要,在同一个单位中,有很多人的岗位是一样的,很多的事情也只是需要这个岗位的人确认就可以,不一定要具体某一个人处理。
实现方案:
首先,关键的是对于岗位的设置,在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中,建立对应的岗位,以及在通过系统设置建立好对应的角色设置。
另外除了流程的定义的角色组织外,还可以根据安全级别来作为一个群来区分。安全级别的最大作用弥补了岗位、角色的中的某些不足。尤其是当你需要在已经选择的角色与岗位的组的前提下再进行区分。
每个节点可以通过设置权限,允许本节点的处理人员查看整个流程 需求理解:
在当前的办理人员,可以设置是否可以查看当前办理流程的所有的信息,包括了其他人员的办理意见,整个表单的所有信息。这个主要是避免某些关键信息的泄漏问题。因此,不管这个流程在办理结束之后,还是在办理的时候,都可以设定查看权限。
实现方案:
流程的流转表单采用html模式设置,可以只将此环节处理人员允许查看的字段、流转意见等信息设计在表单编辑器上。
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可将文件退回到起草人或者任意一个节点 需求理解:
在流程处理中的退回有多种情况,不是按照常规的定义方式将流程直接退回至下一个节点或者最终节点,而是多级退回或者退回至任意一个节点。
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可将文件退回到起草人或者任意一个已处理过的节点。可以按流程节点或者人员角色动态配置是逐级退回还是多级退回; 实现方案:
在流程设计时,专门开辟退回设置的区域,包括是否允许流程退回到任意节点、是否开启退回提醒、退回到创建环节是否允许删除流程等。
1.3.2 门户及菜单设计
系统门户可以建立多个,根据用户所属部门和角色的不同,可以拥有一个或者多个门户。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了3套门户:河长门户、河长制工作人员门户和公众门户,但系统的登陆页是统一的。
1.3.2.1 界面设计
1.3.2.1.1 登陆页
1.3.2.1.2 河长门户首页
1.3.2.1.3 河长制工作人员门户首页
1.3.2.1.1 公众门户首页
1.3.2.2 门户管理技术实现
信息门户将是一个综合的门户,它是Web应用程序的简单统一的访问点,此外它还需要提供许多有价值的附加功能,例如安全性、搜索、单点登录、文件管理,web内容发布、个性化,协作服务,应用集成,移动设备支持和站点分析和工作流等。
从技术层面上可以将信息门户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一是门户表现层、二是应用数据层、三是业务逻辑层、四是应用技术支撑层。
门户系统是本系统基础和最为关键的内容,根据当前的技术环境,设计项目的整体架构,包括设备、各子系统/模块的物理部署,系统软件、各子系统/模块的逻辑部署,各子系统的逻辑关系。架构上要满足几个层次:门户展现层、事务支持层、应用技术支撑层。展现层中的内容维护利用事务支持层中提供的组件,今后其他系统的展现,只需要在事务支持层部署相应的组件,进行权限设置后,就可以在展现层中体现。
门户系统的逻辑架构图
信息门户管理平台具有以下特性:
1.门户管理平台无论从界面菜单还是展示内容方面都支持无代码的个性化定义;
2.门户管理平台的内容由基于JSR168和JSR286B标准开发的portlet组合构成;
3.门户管理平台具备良好的权限体系设计。
从整体上来说维护权限和使用权限完全分离,保证系统维护人员能够在合理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自己的维护职责;无论是维护权限还是使用权限都可以通过组织、角色、人员多角度进行授予。
从维护权限来看每个门户需要有独立的维护权限,不同的门户可以交由不同的人员进行维护,并且门户中不同的portlet也可以由不同人员进行维护,以保证每个单元模块都由相应的负责人维护,一来减轻系统管理员的负担,二来也保证了展示内容的准确性。
从使用权限来看每个门户都有独立的共享权限,不同的门户可以设置不同的查看范围,并且门户中的不同的portlet也可以有不同的人员进行查看,同一个portlet中不同组织角色的人员看到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Ldap及AD认证
支持AD统一认证;根据用户角色、权限、分工、工作特点不同而有不同内容,展现用户的个性化工作界面,把个人可以执行的功能,以及需要的办理事宜
呈现,通过点击自动进入各自需要办理的工作流程或过程中
根据管理需求和现状,AD统一认证的具体实现如下:现有业务系统和一些部门级的应用系统,每一个应用系统的基础是组织结构,因此,如果系统中新建的一个员工或者离职、调动一个员工需要在每一个系统中进行设置。因此,用户希望由一个专门的组织结构管理的工具,只要这个组织结构一变,所有的应用系统都可以发生变化。因此,这个需求就产生了LDAP的软件。
LADP的解
释
:
LDAP
是
轻
量
级
目录
服
务(LightweightDirectoryAccessProtocol的简称)。他的最大目的建立一个统一的地址本,或者是单位组织结构体系,他可以方便为其他的系统所调用,其中包括了人员基本信息、岗位信息、邮件系统等。
在协同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完全按照X500的标准设计,因此,系统中的用户配置文件,使用wms.xml文件定义来进行用户属性文件的配置。
在用户管理中,用户管理可以增加对其他应用基于功能的授权定义,对不同的应用及功能模块,既可通过采用WebService的技术方式,由其他系统调用管理,即达到用户数据统一存放、集中加分散管理;
在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后台的webservice的接口,方便的可以与LDAP服务器之间实现组织结构信息的同步。
单点登录论证
通过单点登录对其他系统进行用户登录论证。只要一次登录协同办公平台,其它系统不需重复登录。通过各个系统与协同管理平台的绑定,实现了各个异构系统与协同管理平台集成一个界面,用户感受不到不同系统之间的切换。
门户的个性化设置
根据有针对性的管理需求和现状,通过门户的设置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组织建立不同的登陆页面以及首页样式、和门户频道: 1)登录界面的个性化---不仅仅是个登录界面还是还可以作为单位内部网站。2)门户模板的个性化。
3)对左侧功能菜单区域的个性化。 门户权限控制设置
可以为每个门户设置相应的权限:每个门户的共享范围都能够按照组织岗位权限进行设定,每个门户中的信息都要按照组织岗位角色权限的不同进行区分,即: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门户,同一个门户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
每个人对自己的界面内容同样可以进行个性化定义:
在系统管理者为不同组织角色人员设置好工作台之后,根据不同的角色需要可以针对工作台设置三个层级的权限:
完全固定模式:系统管理者为各组织角色用户设置好固定的元素内容之后相关人员不能对其进行任何的修改和定义,能够显示的内容和样式根据系统权限决定,如图示:将门户锁定
1.3.2.3 系统菜单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系统菜单与角色和权限绑定,菜单根据权限选择性显示。系统菜单中的子系统,如公文传输、档案系统等通过单点登录来进行免登陆使用。
门户发起流程待办事宜已办事宜工作中心流程督办查询流程流程监控委托代理新建文档我的文档文档中心查询文档文档目录我的日程所有日程日程管理日程共享协同办公系统日程管理厅领导日程安排查询日程厅长信箱信件信件查询信件统计信访登记信访信访查询信访统计信件信访邮件系统公文传输系统档案系统下载专区规章制度流程报表报表中心短信报表
1.3.3 公文管理设计
公文管理主要实现收文、发文、签报、请示、通知、任免等公文的流转、审批、催办督办等功能,并对文件、信息处理情况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实时监控机制,方便各级领导及时掌握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公文信息流转的处理范围完全涵盖国家现有13种日常公文类型,包括如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批复、会议纪要、议案、请示、报告、公告、通告、公报、函等等。公文管理具体工作流程可以由系统管理员在无须改动程序的情况下进行灵活定义,实现机关员工收发文处理工作流自动化,过程计算机化,提高办公效率。
1.3.3.1 公文管理特点
本次项目,将以应用支撑平台的工作流引擎为核心,以协同办公系统构建公文管理解决方案。
公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系统提供图形化的公文流程自定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所需的公文流程,而且当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由管理员随时进行更改。
系统提供公文流程的实时监控及统计: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工具查看公文流转过程中的状况,还可以统计出个人或部门的文件办案率。 提供公文格式(表头、正文、附件、表单)的全屏设计功能:用户可以
根据需要设计所需的格式,并且可以随时根据变化进行更改。 支撑WORD,可保留所有修改痕迹:无论是正文、附件还是公文处理表单,无论是word还是wps文件的修改的痕迹都可以保留,方便查询,并且表格中的签名、批示也可以保留批示人的信息。
支持电子签名、印章、二维条码:手写笔签名批示、多级领导手写会签,领导可盖电子印章签名,以及支持二维条码的验证控制。
支持包括手写签名在内的所有信息原稿打印:完整地显示出表格的批示内容,符合中国人的办公习惯。
提供外出代理的授权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在出差时委托指定的代理人处理其负责的公文。
提供公文回收功能:用户可对误操作的公文通过回收进行修改,增强系统的容错、排错能力。
提供公文的并发处理功能:同一公文的不同传阅人员可同时办理公文,进一步保证了公文的办理效率。
提供完善的远程办公功能:不仅可实现全听各部门之间的公文互流、信息传递,还可实现出差领导、人员的异地办公功能。
提供常用词条功能:用户对一些常用批示意见进行设置后,便可在办理公文时自由调用,提高公文处理效率。
提供实时提醒功能:个人所有待办事务、待办公文的实时提醒。 提供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
文档一体化功能:公文在系统流转完毕后可自动或者手工归档到档案系统内,并且保持公文原有的笔迹留痕。
来文批量处理:可以方便地设计出符合用户办公的批量来文登记和转出,提高办文工作效率。
支持公文格式自动规范化:按照制定的公文表单样式,有针对性的约束所需填写内容。
支持公文正文自动套红:根据不同类型的公文模板,系统可自动套红形成正式公文文件。
支持文件自动编号、文件主题词的自动标引和手动标引功能。
支持多表单处理模式:在文件审批过程中,支持多表单的处理模式,当审批一件超过一页A4纸时,在打印过程中,系统能够根据审批内容的大小分页打印,并保留表单的基本格式。
领导查询:领导随时可对在办公文、结案公文进行查询,快捷实现领导阅示、阅办公文、查询统计。
支持与不同单位之间的公文交换:通过公文交换接口,可自定义与上下游单位或关联单位的公文交换。
公文处理包括WEB客户端与管理工具端两部分,WEB客户端主要完成日常文件的流转与办理,管理工具端主要完成公文模板、公文流程的定制、管理与日常维护工作。
1.3.3.2 WEB客户端应用设计
基于Internet/Intranet模式构建的公文流转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流转系统,其日常的办公工作都以WEB模式提供,对于普通用户或公文管理员,都可在WEB端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完成日常的办公工作,其操作的模式就如同在Internet冲浪一般,简单、实用。
在公文处理的WEB端可实现以下应用:
1.3.3.2.1 发文拟稿、收文登记
各级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撰写新公文(如进行收文登记、发文拟稿等),并可将扫描件、常用Office格式文件、甚至是办公自动化系统里的公文作为新公文的附件。新公文撰写完毕只需点击发送按钮便可将新公文发送给文件的下一步处理人。
1.3.3.2.2 收发文的过程审批、签核
待办公文是指他人发送给自己办理的公文,系统提供的实时提醒功能会及时地告知用户当前需要办理的待办事务。
用户办理待办公文可对公文进行以下操作: 对正文、附件进行修改; 在文件处理表输入批示意见;
通过手写签名或电子印章进行文件的签发批示; 将文件发送给选定人员。
当然,所有的操作都只能在权限设定范围内进行,同时系统还将如实地记录下文件办理的修改痕迹:当前用户对文件内容的修改,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下修改痕迹,而文件处理表则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权限设置记录当前用户的批示意见及签名笔迹等信息。
1.3.3.2.3 收发文过程中的催办督办
利用流程设计工具中的催办、督办设置项目,就能简单的使流转中的公文处于系统监控中,达到催办、督办的目的。可对文件办理的具体步骤设定催办信息,催办期限一到,系统自动发送催办信息,催促文件办理延误人员及时办理文件。
系统记录下公文办理详细的处理信息,用户可随时查看到具体一份公文每一
步骤每一办理人办理公文的时间及批示信息,可随时了解当前有哪些人收到公文但尚未办理的具体时间信息,使公文处理过程透明化、规范化。
1.3.3.2.4 灵活查询权限范围内公文
系统提供组合查询与模糊检索的灵活查询方式,用户可随时查找到自己办理过的文件或自己没办理过但在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公文,查看公文的具体办理信息。用户可根据公文字段进行查询,或者进行全文检索。
1.3.3.2.5 授权、代理他人办理公文
领导或工作人员出差时,为避免公文的积压可授权他人代理自己的公文。可对不同的公文类型进行不同的授权,同时设定授权的具体时间,授权时间一过系统自动取消授权。
公文授权操作完成后,被授权人员——代理人可立即收到授权人当前待办的授权类型公文,同时系统会以明显的提示信息告知代理人授权的有关信息,并将代理人办理的意见以“XXX(代理XXX)的批示意见”的形式如实记录。授权人出差回来后,直接在已办公文中便可查看到具有明显代理人办理标识的文件办理信息。
1.3.3.2.6 公文处理完成后的归档
系统的公文处理子系统支持与档案管理子系统实现文档一体化,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即可实现批量公文的归档。归档后的档案记录中可查看到原先公文 的文件内容。
1.3.3.2.7 定制自己常用批示词语
用户在日常公文的办理中,经常会使用一些相同的句子、词语,如“同意”、“已阅”、“请速办”等,对于这类常用词语,若每次批示时都要输入则费时费力,本系统方案将提供常用词语的定制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为单位所有人员定制公用的常用词语,个人则可为自己定制自己常用的批示词语。常用词语定制后,用户在办理公文时便可用鼠标快速选择这些常用词语,从而避免了重复输入。
常用词语分为公用常用词语和私有常用词语两种。系统管理员将单位人员经常用到的短语、词语定制成公用常用词语,方便所有用户在办文时输入;每个用户也可以指定自己的私有常用词语,方便自己的办文。
1.3.3.2.8 个人签名与图章管理
每一个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真迹签名与私章扫描加密存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然后可以在公文批示时直接调用。调用时需要签章密码的确认,避免用户帐号密码泄漏后,被非法冒签。
1.3.3.2.9 对公文的日常维护
对公文的日常维护功能在于当前用户所拥有的权限,普通用户若没有管理权限是无法维护公文的。公文的日常维护功能包括:
删除文件:将无须保留的文件从数据库中删除。
结束流程:对于无须继续流转的文件通过结束流程完成文件的特殊处理。 修改文件名称:修改正在流转或流转结束后的文件名称。
将文件归档:将处理完毕的文件归档到相应的档案系统进行管理。
1.3.3.3 管理工具端应用设计
系统通过管理工具端为模块管理员提供了自定义公文流程、自定义文件处理
表等公文定制与日常自定义的维护功能。
系统的管理工具端包括公文表单设计工具、流程设计工具,其中:公文设计工具侧重于文件处理表单的定制,流程设计工具侧重于可视化、结构化流程的定制。
1.3.3.3.1 可视化、结构化流程的定制与维护
公文管理员可在管理工具端任意定义本单位的各种工作流程,所有的定义工作不涉及任何源代码编写。
1.图形化的流程定制
可视化、结构化的流程定制是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定制工作流程,公文管理员只需用鼠标选择相应的各流程步骤、设定各步骤之间的流程连线(各个步骤的收件人、接收条件),便可以形象的流程图完成流程的定制工作。
2.流程日常的图形化更改
提供了图形化的流程设计界面,当机构改革、人事变动导致流程发生变化时可相当方便地对流程做出修改,彻底解决了以往需要源代码才能更改流程的问题。
1.3.3.3.2 文件处理表单的定制与维护
日常文件办理的处理表单均可无任何源代码的自定义实现。1.文件处理表单的定制
利用公文设计工具,公文管理员通过画表格、选取相应控件的方式便可定制出与单位日常办公所用表单完全一致的模板,普通用户无需更改任何办公习惯就可适应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
定制文件处理表单时,公文管理员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定制一份带表格、正文、附件的文件,也可以包含其中的一项或多项。更重要的是,本系统方案中的公文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公文形式,可以包含文字、表格、声音、图像、传真、E-mail、Word文档、Excel表格、扫描照片等非结构化信息。
2.权限的严格设定
系统的公文有双重权限设置: 文件类型的权限设置
对于不同的文件类型会有不同的权限设置,如拥有收文登记权限的用户也许只是少数,但拥有发文拟稿权限的用户则可能是全体人员,因而管理工具端提供了对文件类型的权限设置功能,公文管理员根据不同文件类型不同的处理情况分配哪些人具有读取、新建、访问、删除、归档等不同的操作权限。普通用户首先要拥有对该类型文件操作的权限,才可办理相应的文件。
文件办理步骤的权限设置
在文件的实际办理中,公文处理系统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权限分配,即通过绑定相应流程的相应步骤,设定每一步骤对文件正文、附件、文件处理表单、流程的操作权限,能否查看、修改、是否保留修改痕迹等等。普通用户即使有该类型文件的操作权限,没有相应办理步骤的权限同样也无法对文件进行操作或修改。
3.文件处理表单的更改
与流程的设计一样,公文表单设计工具也提供了图形化的界面。当用户的文件处理表单发生变化时,无须修改任何源代码便可轻松的修改文件处理表单、修改权限设置,使公文的定制、更改更好地适应了办公业务的变化。
1.3.3.3.3 套红模板、二维码维护
系统支持单位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公文设定对应的套红模板,以及生产的二维条码的样式设置。
提供自定义灵活的套红模板:
并可约定在公文流程中具体某个环节有套红盖章的操作:
以及对当自动生成二维条码时的形状要求,包括有:二维条码的高度、宽度、数据来源。
1.3.3.3.4 公文统计
系统支持对个人、或者单位所办理的公文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包括:公文总数、已办公文、未办办公、在办公文、办结率、公文处理时效等等。
1.3.3.4 发文管理设计
1.3.3.4.1 发文管理总体设计
发文管理整体包括:建立发文表单、正文或附件、和对应的发文流程,实现发文拟稿、审核、审批、批示、批注、签发、复核、分发等操作,完成公文审批、修改、套红、盖章等一系列动作,并形成可交换的正式电子公文的过程。
发文管理的总体图如下:
其总体应用特征如下:
支持拟稿、审批、审核、复核、会签、签发的公文成文审批过程; 支持调用多种对应的公文模板;
支持公文套红、盖章、分发、打印、二维条码、归档的公文处理过程; 支持公文过程的手写批注、文字批注、痕迹保留、电子印章、锁定; 支持发文转下级部门收文、日程安排、工作计划、或导出到excel中; 支持抄送、转送、会签、或签、退回、收回、自由流转、条件跳转、自动归档;
支持发起人或审核人留言;支持补充正文、补充附件;
支持关联其他公文、关联文档资料、日程安排、事务协作等;支持多种格式附件;
支持发文短信、邮件提醒、催办、处理期限和超期提醒管理; 支持文号自动管理和自定义编号规则;
支持发文表单处理过程中修改日志、以及日志查看范围; 支持发文过程中进行公文督办监督; 支持公文意见倒序、正序两种排列方式; 支持发文流程功能菜单名称; 支持发文归档自动转到档案库中; 支持发文处理过程的效率统计;
支持发文按照部门单位等进行数量统计;
1.3.3.4.2 发文拟稿
可开放相关权限提供给公文专员或所有职员填写发文处理单,包括已定义好的“文件标题、种类、主题词、主送范围、抄送范围、正文、附件、紧急程度”等信息,拟稿人可直接查看到发文流程图以便很快了解到整个发文过程和追踪。针对同一平台下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可设定不同的发文表单和对应的样式模板,很直观的提供拟稿人所需要填写的内容。
1.3.3.4.3 发文跟踪
对于已经提交的发文处理单,拟稿人可跟踪此发文目前到达哪个环节,帮助判断是否需要提醒、催办;同时系统可提供一定期间的公文处理期限,超出期限可通过短信、邮件、流程提醒处理人员或退回或跳转。在跟踪的过程中,系统还提供图形化的审批对象的范围以及处理所消耗的时间,便于后面在统计时很快的进行分析。
以下即为在每个环节每个人员对于公文流转处理上对应的耗时:
1.3.3.4.4 发文审核
系统可根据单位的组织情况、部门结构情况和职员的职务关系,在不同的审核和处理环节上设定对应的操作人员,一般情况下可包括部门主管核稿、办公室审稿、相关部门会签、领导签发等主要环节,其中相关部门会签可由办公室审稿人员自行选定。
以下则为签发时所需要填写反馈的信息:
核稿人员可在线填写意见或手写批注,以代表本人的真实审核:
系统根据在不同的审核或处理人员对正文的修改过程,显示或隐藏修改痕迹:
办公室审稿时、部门会搞、领导签发对应的环节,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允许修改正文或者是手写批注、全文批注方法。
1.3.3.4.5 套红盖章
一般情况下在经过内部审核、核稿、签发之后,发文需要正式编写文号和套红、盖章,以保证后续即将发布的文件是严肃的。在套红过程中,系统会根据公文的种类自动判断套用的是哪种模板,从而避免人为上的失误而要重新审核。系统支持手动和自动编号。发文文件一旦经过套红盖章后,就完全锁定此文件,任何人员均不能修改。
1.3.3.4.6 用印与传输
发文的用印与传输是通过与公文传输系统进行对接完成的。协同办公系统将发文的信息发送给公文传输系统,由公文传输系统进行盖章和发送;最后将公文传输系统形成的正式件回传给协同办公系统,供协同办公系统使用和查询。
1.3.3.4.7 公文归档
对于归档的发文流程,系统可自动把正文和发文表单以及附件自动归档到文档库中,便于在文档库全文检索和归档管理。
1.3.3.4.8 发文查询
系统可支持根据发文表单上的各个栏目和通用的流程属性字段进行筛选,查询出来的发文流程是指本人有权限范围内的文件:
通过查询出来的结果列表,用户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每个发文流程的状态:
1.3.3.4.9 发文统计
发文统计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的统计:一是针对已经在执行的发文流程流转的时效统计,如可统计出哪些类型、哪些部门的发文流转所耗的时间最快、效率最高,或者统计出发文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容易消耗时间,是否需要进行调整等等;而是针对发文表单的内容进行列表统计,即通过一定条件的筛选,可直接详细列出所有权限范围之内的发文数据:
1.3.3.4.10 发文监控
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可对发文流程做一定的操作,如某个发文在流转过程中发生人员范围选择错误,可以通过“强制收回”跳转到前一个环节或其他环节;如某些发文流程由于职务变动或职员工作原因导致一直停滞不前时,可通过“强制归档”要求此发文直接归档结束。
1.3.3.4.11 发文督办
在一些允许的情况或部分部门的需求下,通常可针对对应类型的发文流程设定对应的督办者,帮助在发文流转过程中对发文的流转情况进行监督和发表对应 的意见,可填写督办意见:
1.3.3.5 收文管理设计
1.3.3.5.1 收文管理总体设计
收文管理是指对来自本机关内外部的公文所实施的处置与管理活动。收文办理过程是一个接收公文,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的过程,是收文机关履行其法定或特定职责的过程,是公文产生实际效用的过程。
收文管理解决方案整体包括:来文登记,并根据来文特征,对来文进行收办或收阅处理,实现对来文进行拟办、批示、承办、办理、阅读、归档等操作。
其总体应用特征如下:
支持公文收文文号的自动引用;
支持登记、拟办、会签、承办、办理、阅读、转会、结果记录等环节操作;
支持收文过程的手写批注、文字批注; 支持系统内部收文登记;
支持外来文纸质公文、外来电子公文登记;
支持发文转收文:实现对上级单位、上级行政部门来文的转发; 支持调用收文模板;
支持收文处理过程中的督办设置;
支持收文短信、邮件提醒、催办、处理期限和超期提醒管理; 支持登记人登记公文时留言意见;支持补充正文、补充附件; 支持收文转内部日程安排、工作计划、或导出到excel中;
支持抄送、转送、会签、或签、退回、收回、自由流转、条件跳转、自动归档;
支持关联其他公文、关联文档资料、日程安排、事务协作等;支持多种格式附件;
支持收文表单处理过程中修改日志、以及日志查看范围; 支持收文过程中进行公文督办监督; 支持公文意见倒序、正序两种排列方式; 支持收文流程功能菜单名称; 支持收文归档到自动转到档案库中; 支持收文处理过程的效率统计;
支持收文按照部门单位等进行数量统计;
1.3.3.5.2 收文登记
系统支持两种登记模式:手动登记、自动收文登记:手动登记即指把纸质公文扫描件和关键信息填写到收文处理单上提交内部办理;自动收文登记即指通过公文交换或发文转收文自动触发的收文单:
1.3.3.5.3 收文处理
收文处理环节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整,常规情况下可包括办公室的拟办处理、领导的批示以及相关科室部门的承办意见,最后由经办人办理相应事宜并直接编号归档。
1.3.3.5.4 收文查询
系统可提供根据收文单的栏目直接查询:
1.3.3.5.5 收文统计
同发文管理的统计一样,可统计收文流程的时效和数量的统计
1.3.3.5.6 收文监控
同发文监控,有权限的人员可实时监控相应的收文并做相应的操作的,包括强制归档、强制收回等。
1.3.4 公文流程设计
1.3.4.1 河长发文流程设计
1.3.4.1.1 需求规定
河长发文流程是发文的主要流程,是指形成以河长名义对外发送的文件的过程,河长发文必须由河长签发审核。
1.3.4.1.2 流程图
1.3.4.1.3 流程表单
1.3.4.2 河长收文流程设计
1.3.4.2.1 需求规定
河长收文是接收发送给河长的文件后,发起的文件处理过程的流程。河长收文一般需要经过河长批示,然后给河长制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河长收文是公文处理比较常用的流程之一。
1.3.4.2.2 流程图
1.3.4.2.3 流程表单
1.3.4.3 河长办发文流程设计
1.3.4.3.1 需求规定
河长办发文是发文人以河长办的名义发文的流程审批过程。河长办发文的签
发人一般是河长办的主要负责人,发文文号以及盖章都在河长办内部完成。
1.3.4.3.2 流程图
1.3.4.3.3 流程表单
1.3.4.4 河长办收文流程设计
1.3.4.4.1 需求规定
河长办收文是指河长办收到文件之后处理过程的流程。河长办收文人一般为河长办的文件收发员。
功能:
通信录单位通信录、个人通信录
点击拨号 灵活设置接听终端和通话规则
短消息 点对点短信、短信群发以及离线短信态
即时通信 在线状态、即时消息、好友列表、工作群组和文件传送;
电话会议 多方的即时会议和预约会议;
自服务功能 客户自服务功能以及用户自服务功能
特点:
统一客户端 便捷使用多种通信和信息服务
统一号码 方便记忆,随身携带;
统一通信录 动态更新,快捷建立通信;
灵活的群组式操作 事半功倍,如电话会议,短信群发、工作群组;
强大的客户自服务功能 灵活控制单位通信成本
收费方式:
业务资费包括:一次性开通服务费、功能费和通信费。
一次性开通服务费对客户一次性收取;功能费包含协同通信各类基础业务功能费和增值业务的功能费;通信费包含通话费和短信费。其中功能费和通信费对协同通信用户号码进行计费。
详细资费标准和营销优惠方案请咨询中国电信的客户经理。
天翼对讲业务
介绍:是中国电信新推出的基于CDMA网络平台技术的语音应用增值服务,通过对讲键(PTT键,Push-to-Talk功能键)的使用,可实现按住说话,松开接听的对讲功能,满足客户一对一或一对多、随时随地、快速便捷沟通的通信需求。天翼对讲业务融合了手机与对讲机的功能,在中国电信的网络覆盖范围之内,既提供数字移动通讯业务(|语音、数据、短信等),又提供集群对讲业务,既可满足企业集团、公共事业类等专业型用户日常工作的集群指挥调度需求,又能为大众型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即时通讯手段。
简单地说,协同效应指“1+1>2”的效应。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定义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
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或者是指并购后竞争力增强,导致净现金流量超过两家公司预期现金流量之和,又或合并后公司业绩比两个公司独立存在时的预期业绩高。
内涵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而其中对混合物产生这种效果的物质称为增效剂(synergist)。协同效应常用于指导化工产品各组分组合,以求得最终产品性能增强。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例如,企业组织中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
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使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1+1>2”或“2+2=5”。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他还从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的角度区别了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蒂姆·欣德尔(2004)概括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成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Igor Ansoff(1965)首次向公司经理们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把协同作为企业战略的四要素之一,分析了基于协同理念的战略如何可以像纽带一样把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以及实现规模效益。哈佛大学教授莫斯·坎特(R.Moss Kanter)甚至指出:多元化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获取协同效应。
来源
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
协同效应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范围经济:并购者与目标公司核心能力的交互延伸。
二是规模经济:合并后产品单位成本随着采购、生产、营销等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三是流程/业务/结构优化或重组:减少重复的岗位、重复的设备、厂房等而导致的节省。
Mark Sirower曾经给出一个判断并购价值的公式:并购战略的价值=协同效应-溢价
所谓溢价是并购者付出的超过公司内在价值以外的价格。如果溢价为零,那么并购价值=协同效应。如果没有协同效应,那么并购溢价就是并购方送给目标公司的礼物。
并购战略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付出的溢价是事前的和固定的,但协同效应却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而并购战略一旦失败,代价高昂,无论是金钱,还是声誉。
所以,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东或投资者判断一项并购对自身利益影响的两个关键指标,就是对潜在的协同效应和并购溢价。当并购方的出价远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而溢价又没有潜在协同效应来支撑的时候,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就会怀疑并购方的并购动机。如果并购方不能给出合适的解释,这种怀疑就会被投资者当成事实。而在并购涉及国际政治因素时,这种并购更会给怀疑论者提供一个值得利用的理由。某种意义上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正是陷入了这种陷阱之中。
协同效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并非无迹可寻。
类型
协同效应有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
1.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ies)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指实现协同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其含义为协同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从而提高了公司效益,包括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互补、成本降低、市场分额扩大、更全面的服务等。
经营协同效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费用下降从而导致收益率的提高。显然,规模经济效应的获取主要是针对横向协同而言的,两个产销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进行协同后,有可能在经营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供、产、销)和任何一个方面(人、财、物)获取规模经济效应。
(2)纵向一体化效应。纵向一体化效应主要是针对纵向协同而言的,在纵向协同中,目标公司要么是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要么协同公司产品的买主或顾客。
纵向一体化效益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以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
第二,可以加强生产过程各环节的配合,有利于协作化生产;
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极大地节约营销费用,由于纵向协作化经营,不但可以使营销手段更为有效,还可以使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大幅度降低。
(3)市场力或垄断权。获取市场力或垄断权主要是针对横向协同而言的(某些纵向协同和混合协同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市场力或垄断权,但不明显),如横向并购,两个产销同一产品的公司相合并,有可能导致该行业的自由竞争程度降低;并购后的公司可以借机提高产品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因此,以获取市场力或垄断权为目的的协同往往对社会公众无益,也可能降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所以,对横向并购的管制历来就是各国反托拉斯法的重点。
(4)资源互补。协同可以达到资源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比如有这样两家公司A和B,A公司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十分薄弱,而B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实力很强,但在研究与开发方面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将这样的两个公司进行合并,就会把整个组织机构好的部分同本公司各部门结合与协调起来,而去除那些不需要的部分,使两个公司的能力达到协调有效的利用。
2.管理协同效应(Management Synergies)
管理协同效应又称差别效率理论。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指的是协同给企业管理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如果协同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在管理效率高的公司与管理效率不高的另一个公司协同之后,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来源于行业和企业专属管理资源的不可分性。
以并购为例,管理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省管理费用。如,开展并购,通过协同将许多企业置于同一企业领导之下,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在更多数量的产品中分摊,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可以大大减少。
(2)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根据差别效率理论,如果A公司的管理层比B公司更有效率,在A公司收购了B公司之后,B公司的效率便被提高到A公司的水平,效率通过并购得到了提高,以致于使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将由于此类并购活动而提高。
(3)充分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
如果一家公司有一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一般管理能力和行业专属管理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的管理要求,该公司便可以通过收购一家在相关行业中管理效率较低的公司来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实现管理协同效应,这种并购之所以能获得协同效应,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雇员一般都对企业专属知识进行了投资,他们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大于他们的市场价值,管理人员的流动会造成由雇员体现的企业专属信息的损失,并且一个公司的管理层一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剥离过剩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不可行的,但并购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把这些过剩的管理资源转移到其他企业中而不至于使它们的总体功能受到损害;
第二,一个管理低效企业如果通过直接雇佣管理人员增加管理投入,以改善自身的管理业绩是不充分的或者说是不现实的,因为受规模经济、时间和增长的限制,无法保证一个管理低效的企业能够在其内部迅速发展其管理能力,形成一支有效的管理队伍。
管理协同效应对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它成为企业协同的重要动机和协同后要实现的首要目标。深入理解管理协同的含义及作用机理是取得管理协同效应的前提。在操作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协同对象,其次要通过恰当的人力资源政策使得管理资源得到有效的转移和增加,最后还能忽视文化整合的作用。
3.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ies)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协同的发生在财务方面给协同公司带来收益:包括财务能力提高、合理避税和预期效应。例如在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
财务协同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样以企业并购为例,财务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
(1)企业内部现金流入更为充足,在时间分布上更为合理。企业兼并发生后,规模得以扩大,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被兼并企业可以从收购企业得到闲置的资金,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而良好的投资回报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的创造机能,使现金流人更为充足。就企业内部资金而言,由于混合兼并使企业涵盖了多种不同行业,而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速度、时间存在差别,从而使内部资金收回的时间分布相对平均,即当一个行业投资收到报酬时,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项目,待到该行业需要再投资时,又可以使用其他行业的投资回报。通过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始终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可调动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达到优化内部资金时间分布的目的。
(2)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混合兼并使得企业经营所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经营多样化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方案。企业从中选取最为有利的项目。同时兼并后的企业相当于拥有一个小型资本市场,把原本属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职能内部化了,使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高企业投资报酬率并明显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而且,多样化的投资必然减少投资组会风险,因为当一种投资的非系统风险较大时,另外几种投资的非系统风险可能较小,由多种投资形成的组合可以使风险相互抵消。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只要投资项目的风险分布是非完全正相关的,则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就能够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3)企业资本扩大,破产风险相对降低,偿债能力和取得外部借款能力提高。企业兼并扩大了自有资本的数量,自有资本越大,由于企业破产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就越小。合并后企业内部的债务负担能力会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因为一旦兼并成功,对企业负债能力的评价就不再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而是以整个兼并后的企业为基础,这就使得原本属于高偿债能力企业的负债能力转移到低偿债能力的企业中,解决了偿债能力对企业融资带来的限制问题。另外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被兼并企业,通过兼并,使其信用等级提高到收购企业的水平,为外部融资减少了障碍。无论是偿债能力的相对提高,破产风险的降低,还是信用等级的整体性提高,都可美化企业的外部形象,从而能更容易地从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
(4)企业筹集费用降低。合并后企业可以根据整个企业的需要发行证券融集资金,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发行方式,减少了发行次数。整体性发行证券的费用要明显小于各企业单独多次发行证券的费用之和。
作用
1.成本降低
成本降低是最常见的一种协同价值,而成本降低主要来自规模经济的形成。如在企业并购行为中,首先,规模经济由于某些生产成本的不可分性而产生,例如人员、设备、企业的一般管理费用及经营费用等,当其平摊到较大单位的产出时,单位产品成本得到降低,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率。规模经济的另一个来源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劳动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专业化既引起了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使专用设备与大型设备的采用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实现,降低成本,增强获利能力。由企业横向合并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带来协同效应。
2.收入增长
收入增长是随着规模的扩张而自然发生,例如,在企业交购中,进行并购之前,两家公司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都不能接到某种业务,而伴随着并购的发生、规模的扩张,并购后的公司具有了承接该项业务的能力。此外,目标公司的分销渠道也被用来推动并购方产品的销售,从而促进并购企业的销售增长。
协同效应的实现
1.资源角度
并购市场一般的游戏规则是:并购溢价必须在并购整合前付清。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并购成本和预期收益分开计算:我拥有的资源(现实的和潜在的)在获得预期收益前,是否会穷尽?如果资源穷尽,所有的预期收益或者协同效应,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从动态角度看,实现协同效应要求并购者至少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并购者能够识别目标公司中战略、流程、资源中的独特价值,并能维持和管理好这种价值,使其至少不贬值或不流失。这并非是一项轻松的任务。UNOCAL的价值在于其拥有的油气资源,还涉及到未来石油的价格走向,都会影响公司的价值。
其次,并购者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在整合过程中不会被损害,能够维持到整合后新的竞争优势发挥作用。这要求并购者必须认真评估并购投入的资金、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对原有业务的影响。
第三,并购者拥有的资源、能力与目标公司的资源、能力能够有效加以整合,创造出新的超出原来两个公司新的竞争优势。
2.竞争角度
从竞争角度看,实现协同效应,要求并购方能够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整合后的并购者必须能够削弱竞争对手。
第二,整合后的并购者必须能开拓出新市场或压倒性地抢夺对手的市场。
第一个条件涉及并购者有能力维持优势或者克服弱点;
第二个条件使并购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新的或目前市场上与竞争者竞争。所有这些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实现:中国企业是地区性公司,而对手则是全球性公司;并购支付溢价会削弱并购者的资源、能力,而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其实力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比如联想的竞争对手戴尔,当联想宣布并购IBM PC后,戴尔一方面在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千方百计争夺IBM的客户,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和联想打价格战,力图削弱联想在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从而削弱联想整合IBM全球业务的能力。在中国市场打价格战,对于戴尔而言,损失的只是其全球业务中一个并非重要的部分,而对并购初期的联想而言,损失了中国市场,则意味着失去了全部。
3.整合角度
想象这样一种情形: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一个大型中华民族乐团宣布并购一个辉煌不再的美国爵士乐团。他们事前未经任何演练,就作为一个乐队登台演出。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如果你是指挥:你会处于何种境地?面临何种任务?如果你是乐队成员:你会处于何种状态?如果你是两个乐队原来的忠实听众:还会不会再买这个乐团的票?如果你是这个乐队的竞争对手,你会怎么做?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某种程度上和这种情形类似。如何使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两个企业融合到一起,和谐运作,实现协同效应,除了必须的资源保障,防止竞争对手的攻击,同时还需要有效地控制整合过程。
首先,有效的并购整合不是始于宣布并购之后,而应始于尽职调查阶段。在尽职调查时,不但要了解资源、业绩、客户等,更要研究文化、历史;必须对协同效应的真正来源、实现的途径做出可靠的评估。并购者必须检验假设的可靠性。
其次,愿景和使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信仰系统中的灵魂,也是所有并购活动的出发点,是凝聚优秀员工、留住有价值客户的重要基础。并购不过是实现公司愿景、达成公司使命的一个手段。所以,如果中国企业希望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愿景、使命陈述中那些具有地域色彩、国家色彩的内容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如果一个中国企业的使命是“产业报国”,目标企业的员工很容易将这个“国”理解为中国。至少在现阶段,很难让一个其他国家的员工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一点。
第三,必须有清晰明确的经营战略,即在竞争性环境中实现愿景的基本指导思想、路径,以及一系列连续的一致的集中的行动。在并购前,并购者就必须仔细筹划哪些业务必须合并,哪些业务将独立运作,哪些业务将取消;哪些资源和能力将发生转移;哪些运作流程、策略将被改善或优化;进行这些整合需要付出多少成本;这些合并、优化、转移将创造多少价值。如果并购前没有对这些做出评估,并购者显然就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而付钱!如果不能清晰地说明新公司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如何更加富有竞争力,刻画出在哪里产生竞争收益,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就是空话。
第四,并购者必须为防止可能的文化冲突,特别是权力冲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公司竞争力的损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保存目标公司的文化和为了实现并购目标而促进双方建立相互依赖关系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
国际化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决非走不通。审慎的规划,科学的选择,能够增加成功的概率。风险可以规避,可以分散,但很难消除。善于改变风险,规避风险,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减少出问题的可能性以及问题出现后的负面影响,最终仍是经营者的责任。
真正的企业家并不是风险的追逐者,而是希望捕获所有回报而将风险留给别人的人。做百年企业,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要孤注一掷,应该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成功,则成仁,不应该是企业家的座右铭。
范围经济与协同效应
所谓范围经济,是多种金融服务由同一机构提供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区别在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而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范围经济所要表达的通过共享核心技术而降低各项成本的含义与协同效应的 1+1>2本质上是相同的。
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 特别是创新设计是多个设计者参与的、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1], 由于这个设计过程很复杂, 因此目前的研究集中在概念设计结束后, 设计者协同进行装配设计的阶段[2]。耦合结构参数的协同是上述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 即在早期设计阶段, 分布在异地的设计者基于产品功能需求相互协商、协同计算彼此相关的关键结构参数。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具有分布性和模糊性, 其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面向单个设计者的参数计算方面, 包括基于约束网络的方法[3,4,5]、基于模糊理论的方法[6,7,8]、基于效用理论的方法[9,10]等, 这些方法没有考虑协同设计环境下多人计算的特点, 且基于效用理论的方法对约束方程的建立具有特殊要求[9], 也难以同时处理离散和连续参数的计算。本文基于模糊理论处理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模糊性, 采用效用理论处理设计者的设计知识和偏好, 设计者协商建立以效用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
1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相关概念
(1) 效用函数向量。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设计参数, 假设这类参数个数为nf, 其他参数个数为np, 采用效用函数描述模糊参数取值的优先程度, 所有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函数表示为效用函数向量:
(2) 责任向量。责任向量表示每个效用函数所对应的设计者, 表示为
其中, pi (x) (i=1, 2, …, nf) 表示第i个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函数对应的设计者集合, 这些设计者共同协商确定对应设计参数x的效用函数。
(3) 设计者权重向量。
设计者权重表示各个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权威性, 表示为
其中, ai表示第i个设计者的决策权重。
(4) 效用权重向量。效用权重表示各个参数对应效用的重要程度, 表示为
其中, wi表示第i个模糊设计参数效用的重要程度。
2 基于模糊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设计参数, 用效用函数表示设计者的设计经验和偏好;设计者协同定义相关耦合结构参数, 协商确定相关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并基于物理原理建立相关工程约束;然后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建立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 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上述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流程如图1表示, 其关键是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优化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1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以模糊结构参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工程约束为约束条件, 其建立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2.1.1 确定单个设计参数的效用
单个参数的效用函数可以由设计者基于其经验知识确定, 或通过工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9]。由式 (1) 和式 (2) 知, 单个结构参数的效用及其对应的设计者集合分别为ui (x) 、pi (x) (i=1, 2, …, nf) , pi (x) 对应集合的成员为pi1, pi2, …, pik, 假设每个成员的权重为api j (即式 (3) 中的权重分量) , 设计者相对于模糊设计参数效用的权重为
将式 (5) 归一化, 得
考虑到每个模糊设计参数效用权重为wi, 结合三角模糊数的隶属度μi (x) , 每个模糊设计参数对应的效用最终表示为
2.1.2 建立总体效用优化目标
设计参数效用优化目标表示为
式中, X为设计参数向量。
对于式 (8) , 各个设计者的效用值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冲突, 因而要使不同设计者的设计效用同时达到最优值, 一般比较困难。转化为单一目标是解决上述多目标优化的常用方法, 通常采用的转化方法包括加权线性组合、平方和加权法和功效系数法, 由于各个模糊参数的效用在计算过程中已考虑权重信息, 因此前两种组合方式采用相等的权重, 从而转化为线性求和方式。最终的目标函数如下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 由设计者在协同计算过程中协商选择) :
线性组合法
式中, Ug为总体效用目标。
平方和法
功效系数法
2.1.3 建立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优化模型
三角模糊数表示为
工程约束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约束, 表示为
式中, o、p分别为不等式和等式的个数。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归结为:在满足约束式 (12) 、式 (13) 的前提下, 满足总体效用最大化, 即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求解
遗传算法 (GA) 能以较大概率在有限时间内求得整体最优解, 是求解式 (14) 的有效手段[11,12]。本文提出基于改进的自适应罚函数的遗传算法求解式 (14) , 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自适应罚函数将上述问题转化为仅有区域约束的优化问题, 且同时处理连续和离散变量参数, 主要步骤如下。
(1) 如果nf=0, 即没有模糊设计参数, 则式 (14) 退化为一般的方程组求解, 此方程组包括不等式和等式方程, 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后算法结束。如果nf≠0, 此时求解分成两步:首先, 令每个模糊设计参数都取中值, 即对于xi= (l, m, t) , 令xi=m;然后进行方程组求解, 如果有解, 输出所有参数结果, 算法结束, 否则表示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结果可能存在冲突, 跳转到 (2) 。
(2) 假设满足约束条件的解的集合为F*, 则约束条件用罚函数并入到目标函数:
一般的自适应罚函数只考虑遗传算法过程中进化代数的反馈[13], 这里采用的罚函数不仅考虑遗传算法计算过程中进化代数的反馈, 同时考虑个体约束偏离的分布情况:
式中, t为进化代数;τ为对应个体的约束不满足的个数。
通过罚函数penaltyf (x) , 式 (14) 转化为仅有区域约束的优化问题F (x) 。
(3) 利用遗传算法, 求解以F (x) 为目标的优化问题。处理连续和离散变量的方法如下 (对设计参数采用12位长二进制编码) :①如果设计参数v为连续的, 假设其区间为[B, U], 则从编码空间到设计参数空间的映射为
dbv=B+ (U-B) α/212 (18)
式中, α为进化计算过程中的基因二进制编码;dbv为对应的参数数值。
②如果设计参数v为离散的, 假设其离散数据集合为VS={v1, v2, …, vr}, 其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 则从编码空间到设计参数空间的映射为
dbv=FindNearest (v1+ (vr-v1) α/212) (19)
其中, 函数FindNearest (s) 的作用是从集合VS中获得和s最近的数据元素。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中, 式 (3) 和式 (4) 权向量A、W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其计算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或本征向量法, 具体见文献[14]。
3 系统实现及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实例
在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原型系统[2]中实现了上述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方法, 作为整个原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相关组件[2]。服务器端组件负责所有耦合结构参数及相关约束的管理以及效用函数、模糊结构参数的协商管理。客户端组件负责用户交互, 帮助设计者进行模糊参数及其效用函数的交互协商确定、约束网络的交互建立。接下来给出在液压机械手的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过程中, 耦合结构参数的协同计算实例。
所要设计的机械手的功能参数如下:抓持物体直径不大于100mm, 工作半径不小于500mm, 整体移动行程不小于180mm。其关键的子装配零件为手爪、手爪张合油缸、手爪伸缩油缸、摆动马达、升降油缸、移动基座。以下给出手爪 (HA) 、手爪张合油缸 (HD) 、手爪伸缩油缸 (HE) 的设计者基于功能要求, 协同计算耦合结构参数的过程, 其对应的设计者分别为D_1、D_2和D_3, 其中D_3也负责移动基座 (Base) 的设计。
图2所示为机械手的骨架模型, 标出了D_1、D_2和D_3需要协同计算的部分结构参数, 这些结构参数要满足工作半径不小于500mm的要求。
为了协同计算上述结构参数, 三个设计者进行如下工作:①协同定义相关设计参数,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设计参数;②协同定义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③协同定义相关参数效用的权重;④协同定义相关工程约束。
表1~表3列出相关设计参数、工程约束以及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表1涉及结构参数 (S) 、功能参数 (F) , 包括这些参数相关的设计者、各个参数的模糊设计数值、权重等, 其中, ※表示属于, R表示相关;设计目标值是预先根据设计经验、标准、知识确定的数据,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为 (l, m, t) ;功能参数Hl、Hd是各个设计者共同考虑需要达到的功能需求。表2为设计者协同确定的相关工程约束, 以等式、不等式方程表示。表3为设计者所采用的效用函数。在协同工作过程中, 设计者的协商工具为基于文字语音的多媒体交流工具。其中, x为设计参数, 其他变量为不同函数曲线下的常数。
表4为设计者调整权重、模糊结构参数以及采用离散和连续变量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在第一次计算后, 设计者发现最大工作半径 (Hl) 为531mm, 偏离理想数据550mm太远, 所以设计者协商后, 调整其权重, 重新计算后得到第二次的计算结果为550mm, 大大靠近了理想的参数值。
4 结束语
给出了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过程中的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方法, 该方法考虑了早期设计阶段设计信息的模糊性, 利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结构参数;考虑了设计的分布、设计者的设计知识和经验, 以及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的重要程度, 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之间的工程约束关系;采用最优化方法, 在保证产品内在工程约束的前提下, 尽量满足分布在异地的设计者的设计经验和偏好, 且支持连续和离散耦合结构参数的协同计算。
通常,我们把感知力、决策力、创造力、执行力看做企业的四种关键能力,现在,或许是考察对于企业而言更为关键的一种能力——协同力的时候了。
流程对接问题浮出水面
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每个人都处于网络化的节点中,自主选择决定了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生存法则的企业,其结构形态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如基于经验的权威消解导致内部结构的扁平化;为了捕捉动态的消费趋向不断突破边界寻求外部支援等。协同力,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至少是核心能力之一。
然而,在企业这一转变突围的过程中,可能要遭遇更多不确定的风险: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可能导致企业在决策时犹疑不定而贻误商机;边界的消失,则意味着企业对资源的可控性变弱,稍有不慎,任何一个环节的投入都可能让企业“血本无归”。
在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中,流程就成为企业赖以依靠的主要屏障。
问题也随之而生,因为流程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一方面,流程本身是基于企业经验和企业运行机理而固化下来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对流程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因为规章制度而忽略商业本质(即企业的目的性),为了流程而流程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当今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越来越依赖于外部行为,依赖于与合作者的合作,合作者对于流程的理解与认可,成为企业绩效至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企业与其外部合作者的流程对接,作为协同力的基础,成为当前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所谓流程对接,是指企业与其合作者在各个环节上的规范性“匹配”。这种匹配基于几点:其一,它不是闭门造车式的独立设计,而是双方甚至多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制度安排;其二,这种制度安排为不可预见性问题预留了弹性空间,从而保证了互动空间;其三,流程对接可以展开深层互动,如一方流程的优化可以带动另一方或多方流程的优化等。
实现流程对接的途径
首先,必须清楚流程对接的本质是什么。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助于我们的认识。
(1)流程对接是消费者价值的对接
由于现代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涉及到多方参与,相应地,企业赖以生存的消费者价值在实现之前,其实存在或隐藏于不同的社会组织中,企业所谓的价值创造类同于价值整合。而任何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立场的单一性,仅仅依赖自身对于消费者的理解所确立的流程,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违背消费者的整体利益。所以说,与消费者价值整合参与方的流程对接,实际上是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的消费者利益进行对接,或者称黏结与整合。只有当这种黏结与整合在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立场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样的流程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2)流程对接是企业价值链的对接
企业价值链是消费者价值创造行为上各个环节的链接,流程就是对这种链接的规范。最常见的流程冲突发生在企业的内部流程与合作方的外部流程之间,解决之道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合作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由此我们知道:即使是内部流程,也要考虑它的外部性,也要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评估它的作用和价值。
(3)流程对接是企业文化的对接
也许可以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不同的管理风格,不同的管理风格可能导致流程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譬如激进主义风格偏重于市场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因而讲究流程的开放性;而保守主义风格偏重于内部的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因而讲究流程的独立性。流程对接的意义在于促成企业间文化的融合,促成合作者之间取长补短,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上。流程对接也有利于企业文化朝着吸纳、包容、创新的健康方向发展。
(4)流程对接是客情关系的对接
不要把企业行为理解为不讲人情世故,实际上,企业永远都是人的聚合体,健康的客情关系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流程规范不是僵化的文本。客情关系的对接内涵在于:当合作者之间的流程产生冲突时,他们可以坐在一起,以追问五个为什么(见《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神讨论问题的实质所在,推动问题的解决。“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味着顺畅的沟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广泛的影响力,永远都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5)流程对接是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对接
这一点不需要多做解释。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仅要熟悉合作者采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更要洞察其背后的管理思维。任何一种方法,任何一种工具都是管理思维的产物,当我们从方法和工具中还原出最初的观念和想法时,流程对接就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找到流程对接的方法就更加简便。
流程对接的步骤与方法
流程对接的步骤
熟悉合作方的流程,直至描绘出清晰的流程图;
熟悉流程各个节点上的人员,直至描绘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图;
了解客户流程的机理,直至可以清晰地阐明其中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所在;
对照客户流程寻找自身流程的不足;
在具体的流程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解决方案推动双方流程优化。
流程对接的方法
流程对接的效率决定于其中的方式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取得合作方的理解与配合。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其一,通过企业高层推动合作方的跨部门沟通。流程本身具有平衡内部利益和职责分配的功能,因此在外部的业务关系处理上,出现流程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的,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内部矛盾外部化。化解这种矛盾,通过职能部门的对接,或者单纯的业务对接,往往无济于事。有效的做法是,推动企业更高层面的决策人参与到流程的对接优化中。高层人员的参与,可以直接促成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更有利于深入了解流程的设计思想,对流程进行功能性的还原。企业高层通过对流程对接细节的参与,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业务过程中的真实状况,减小与市场的距离,乃至于从中寻找到富有创造性的市场灵感。
其二,以项目研究为由带动流程对接。任何一种流程引起的冲突都可以成为一个项目专题,此外,合作者之间的一些工作项目也都可以成为双方流程对接和优化的契机。项目式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跨部门联合的作用,也可以利用项目性工作人员不拘泥于平常的流程束缚的优势,反思流程设计的缺陷。
其三,深入细节,以点带面,在变革中寻找流程的对接点。对于细节的深究,是流程对接优化的关键。流程设计是否合理,在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经得起细节的推敲。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这应该成为我们变革优化流程的座右铭。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最为诱人的素质正在于他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痴迷于对细节的玩味可以让他更贴近真实,让理想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流程对接的附加意义
【协同】推荐阅读:
协同办公情况汇报06-22
马钢集团协同办公平台06-01
协同创新服务项目09-24
致远协同oa系统10-01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11-21
协同创新规章制度12-24
横向一体化协同物流10-29
致远协同oa解决方案12-26
深化“四责协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07-11
关于家校协同共育家庭教育计划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