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堂教案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貌学课堂教案(共5篇)

地貌学课堂教案 篇1

第一章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2.地貌学发展影响因素:地貌形成的营力(内:构造岩浆变质地震,外:流水海浪冰川风力重力人类)岩性和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时间,人类活动

3.戴维斯“地理循环”学说:地貌发育三要素(构造时间营力)彭克<地形分析>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结果 魏格那的扳块构造学说

4.地貌学实践意义:农业生产,工程建设

第二章

1.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大地构造地貌(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地质构造地貌(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构造活动带: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③洋脊裂谷带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3.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洋脊);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 4.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大陆边缘基本上无火山活动,少有地震活动,反映了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当平静的特点.这种稳定大陆边缘过去是大陆裂谷两侧的陆壳.作为板块边界具有强烈构造活动特征.后期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中部形成大洋盆地,两例接受来自陆地的大量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整个大陆边缘由海沟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活火山以及大部分深源地震在这个地带,频繁的中浅源地震.靠大洋一侧震源深度较浅,靠大陆一侧较深.根据活动大陆边缘的地形特征,可分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非常狭窄.东亚型大陆边缘:自海向陆依次出现海沟岛弧弧后盆地)

5.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山地:山地是一统称,是由山岭及其间的谷地或山间洼地组合而成.平原:平原是一种广阔的平缓的地貌类型,海拔高度一般20Om以下.多是在内力产生的沉降和外力发生加积条件下形成的.高原: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比附近低地高出500m以上的广大平坦的地面.盆地:盆地是一种复合地貌类型,由周围的山地或高原和中部的平原(或低矮的丘陵)所组成.6.地质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桌状台地,平顶山,方山,层级状山地,丹霞地貌 单斜地貌:猪背山 褶曲地貌 穹窿构造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地貌)1.断层崖2.断层线崖3.断层谷4.断块山与断陷盆地:是在地垒和地堑的构造基础上形成的。

火山与熔岩地貌1.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口湖、火山锥。2.熔岩地貌: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7.地壳均衡理论:岩石圈浮在密度较大的软流圈之上,且地表高程为地壳密度和厚度变化的函数理论,地壳均衡解释了大陆和洋盆之间高度差异以及更小规模地貌现象和高度差异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球状风化);化学风化作用(P30)2.风化壳的发育阶段: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岩(碎)屑型风化壳;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①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富钙阶段)②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富硅铝阶段)③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富铝铁阶段)3.重力和运动状况:蠕动,崩塌,滑坡

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石块和碎屑层等,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地向坡下崩落,在坡麓形成倒石堆,这一过程称为崩塌。发生突然;速度块;破坏性大;形成倒石堆。

滑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的类型(物质组成①土质滑坡②岩质滑坡;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关系①同类土滑坡②顺层滑坡③切层滑坡;滑体厚度①浅层滑坡②中层滑坡③深层滑坡;滑动年代①古滑坡②老滑坡③新滑坡④发展中滑坡;运动形式①牵引式滑坡②推动式滑坡)蠕动:土层岩层和它们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移动现象.分类:疏松散碎蠕动.引起原因:强干湿温差变化,一定黏土量,一定坡度;基岩岩层蠕动.引起原因:湿热由于干湿和温差变化,寒冷由于溶洞作用

4.辨别古滑坡形态标志①滑坡壁遗迹②反坡台阶,池沼或湿地③坡脚出现渗泉,弧石或弧形突出的堆积体④斜坡上单沟转向与双沟同源⑤岩层倾向异常及埋藏高度的变化⑥滑坡泥、擦痕、滑动面和被填塞的裂缝

第四章 流水地貌

1.沟谷的发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切沟,冲沟,坳沟

2.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自上游到下游可分为以下三部分: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暂时性沟谷水流挟带的大量泥沙、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称为洪积扇.3.洪积扇物质组成与内部结构特征:自扇顶至扇缘可分为三个相带: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大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其间发育有砂,亚粘土等物质充填废弃河道而形成的充填构造.扇中相:位于洪积扇的中部,组成物质比扇顶细,主要由砾石、砂和 粉砂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常见交错层理。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地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4.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要有充足的水源;有利的地形条件

5.泥石流的类型(泥石流物质结构流态特点:粘性泥石流-泥石流做等速运动;阵流现象;形成沟谷阻塞现象;有高而陡的龙头.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做不等速运动;不易形成沟谷阻塞和阵流现象;无明显龙头.泥石流物质组成:泥流,泥石流,水石流.泥石流激发因素: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地震泥石流)6.河道水流运动特征 层流与紊流 环流 旋涡流 7.河流作用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或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在下切过程中所形成的坡折,河流的源头,受到流水的侵蚀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地带推进.侧蚀作用: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侧蚀作用)(二)河流的搬运作用:方式主要有推移,跃移,悬移(搬运量大)溶解质搬运.8.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侵蚀基准面可分①终极侵蚀基准面:把海平面作为外流河的-②局部侵蚀基准面:指局部河段下切侵蚀的界限.9.河床的均衡剖面

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这时的河床纵剖面呈现为 一条圆滑均匀的凹形剖面,这条凹形剖面称为河床的均衡剖面。河床的均衡剖面是一条理想化的河床纵剖面

(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 1.顺直微弯型 2.弯曲型 3.分汊型

4.游荡型(散乱型)

三、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称为河漫滩.(二)河漫滩的类型 1.河曲型河漫滩 2.汊道型河漫滩 3.堰堤式河漫滩 4.平行鬃岗式河漫滩

四、阶地

(二)河流阶地的成因

阶地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二个阶段:①河流以侧蚀作用或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宽广的谷底。②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床位置降低,两侧谷底位置相对抬高而成为阶地。引起河流下蚀作用加强的原因主要有: 1.构造运动 2.气候变化

(1)干湿变化(2)冰期、间冰期变化所形成的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海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

(三)河流阶地类型P70 1.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 3.非旋回性阶地

五、河谷的不对称

1.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 2.构造和岩性影响 3.构造运动影响 4.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5.小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河口地貌

一、入海河口的分段P73依据以及特点 1.近口段 2.河口段 3.口外海滨段

(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条件)1.水下三角洲阶段: 2.沙岛与汊道形成阶段: 3.三角洲形成阶段:

(三)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从沉积相的角度,按照河口区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分以下三部分。1.三角洲平原相 2.三角洲前缘相 3.前三角洲相

(四)三角洲的分类P78 按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可分为:①鸟足状三角洲。如密西西比和三角洲。②扇形三角洲。③尖头状三角洲。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三角洲。④岛屿状三角洲。如恒河三角洲。按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对比关系,可分为:①高度建设性三角洲;②高度破坏性三角洲。

按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可分为:①河流型,②波浪型,③潮汐型

第六节 流域地貌

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袭夺他河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称为被夺河。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P84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由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在世界分布:广,面积大,占地球面积1/10 研究意义:水文与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考古资源;水库漏水;地基塌陷;农业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机制 CaCO3+CO2+H2O→Ca2++2HCO3-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垂直溶洞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垂直与水平地下溶洞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水平溶洞 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蜂窝状小溶洞

喀斯特地貌影响因素:气候(温度);构造发育程度;可溶性岩石;水流动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1. 2. 3. 4. 5. 石芽与溶沟: 溶斗与落水洞:

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 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峰丛、峰林和孤峰: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的溶蚀地貌

溶洞的堆积地貌:化学,机械,生物

洞穴化学堆积: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简答)1.早期

当石灰岩上的非溶性盖层被剥除后,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以地表水系占优势.2.中期 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地表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盲谷溶斗等.出现许多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峰丛和峰林等地貌.3.晚期

广泛发育地表水系.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简答)1.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喀斯特作用强度大,速度快,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而典型.2.地中海型

此带夏季干热,冬季湿冷,水热条件不及热带,故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热带典型,但比温带强,几乎所有的喀斯特地貌都可以在这里发育.3.温带型

水热条件不及上述二类型,有明显的干季,喀斯特作用不强,地貌不明显.以溶隙溶孔和小型溶洞为主.喀斯特泉较发育.4.寒带及高山型

气温低,地表终年冻结或季节性冻结,喀斯特作用受到限制,只有少数的圆洼地和小型溶斗,在永冻层以下有时也有地下水流和小溶洞生成.5.干燥型

气候干旱,喀斯特作用无法进行.为古遗迹.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第一节 风 沙 流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一、风蚀作用:风经过地表时由于风压力作用,将地表松散沉积物者基岩上风化物吹走,使地面破坏的作用.二、风蚀地貌形态 1.石窝: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3.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4.风蚀雅丹:不是发育在基岩上发育在古代河湖相土状堆积物中 5.风蚀洼地

第三节 风积地貌

世界沙漠分布:是陆地面积1/10在西南亚北美 主要沙漠类型:P112

第五节 黄土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2.黄土的特性

颜色为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细沙和粘粒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富含碳酸钙;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具有湿陷性和潜蚀作用;含埋藏古土壤层;抗蚀力较小。

以上为原生黄土的特性,次生黄土往往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低,无明显的湿陷性。

三、黄土地貌的类型

沟谷和沟间地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其形成,一方面系现代的流水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黄土覆盖前的古地貌影响。

(一)黄土沟谷地貌:切沟冲沟河沟

(二)黄土沟间地地貌 1.黄土塬 2.黄土梁 3.黄土峁

黄土梁和黄土峁经常密集的分布在一起,统称为黄土丘陵。4.黄土涧

(三)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潜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等。

第七章 冰川地貌(冰蚀,冰,冰水堆积)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量,地形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冰盾和冰盖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槽谷和峡湾

3.羊背石: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指示冰川运动方向.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三、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 2.侧碛堤

3.终碛垄(终碛堤、前碛堤)4.鼓丘:由冰碛物组成

四、冰水堆积地貌 1.蛇形丘

2.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3.冰水扇、冰水平原和冰湖三角洲

第四节 第四纪冰期

一、冰期与间冰期

四次全球性的冰川作用:奥陶纪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第四纪冰期 李四光把我国境内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冰期.与阿尔卑斯山区的贡兹(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冰期相当.二、冰期的划分

1.冰碛物的岩性组合和风化程度 2.间冰期沉积 3.冰川堆积地貌 4.冰蚀地貌

通过上述方法划分冰期时,要注意各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互相验证,重视冰川地貌类型组合或冰川沉积系列的分析。

第八章 海岸地貌 第一节 海岸的动力作用

一、波浪作用

(一)深水波浪的特性

是指水深大于1/2波长的水深处的波浪。可视其运动不受海底摩擦的影响。

1.深水区的波浪运动是通过水质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作圆周运动来实现的。

随时间的变化,水质点在轨道上的位相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波浪的向前传播。波浪的传播只是波形与能量的传播,水质点仍在原地做圆周运动。

2.波浪在向前传播的同时,能量也向下部水层传播。

自海面向下随深度按等差级数增加,水质点运动轨道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小。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作用已很微弱(1/2波长处仅有表层的1/24)。

由风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其运动轨迹为不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受温度、密度、风力的变化等影响)。风浪在风停息 后或离开风区向外传播就转变为涌浪,其运动轨道为封闭的圆形。

(二)浅水波浪的传播与变形

当波浪传播到海底深度小于1/2波长水深处,受海底摩擦的影响,波浪发生变形,转变为浅水波浪。1.运动轨道的变形

水质点的运动轨道由深水区的圆形轨道变为呈不对称的上凸下扁的椭圆形轨道。

自水面向下轨道半径不断减小,轨道变得愈来愈扁平,到海底,水质点仅作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形振荡运动。2.波浪破碎

轨道的不对称,也使得波形呈现出不对称性。在向岸传播过程中,波形不对称愈益显著,前坡愈变愈陡,后坡愈显平缓;轨道上半部波动流速大,下半部波动流速小,使得向岸的波动流速大于向海的,愈近海岸,波动流速的不对称愈显著。当波谷的速度赶不上波峰的速度时,即发生波浪的翻转破碎,波峰与波谷的分离,即波浪破碎。3.波浪折射

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如波向线与等深线或岸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二、潮汐与潮流作用

l.潮汐的周期性涨落影响海岸带的侵蚀和堆积作用: 戴维斯据海岸带潮差大小,把海岸分为: 弱潮海岸:潮差<2m,多发育河流三角洲、堡岛等

中潮海岸:潮差2-4m,多发育潮汐三角洲、潮汐通道、潮滩、盐沼等

强潮海岸:潮差>4m,多发育有潮滩、盐沼等为主的地貌组合。2.潮汐的周期性涨落,引起海面的定期升降,使波浪作用范围扩大: 按潮汐引起的水位变化,可把海岸带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三、近岸流 1.沿岸流

分布在破浪带与岸线之间,流动方向与局部海岸线平行的一股海流。其成因有两种:

①当波峰线与岸线斜交时,由于波浪折射作用,在波浪带与岸线之间产生一股与岸线平行的沿岸流。

②河流入海,咸淡水混合,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沿岸流。如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后形成的浙闽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等。2.近岸循环流

近岸循环流由自外海缓慢输送到碎浪带的整体水流、沿岸流和离岸向外的裂流三部分组成。

波峰线与岸线平行或斜交(沿岸流的雍水作用)均可形成。

二、海蚀地貌 1.海蚀穴、海蚀洞 2.海蚀崖 3.海蚀平台 4.海蚀拱桥 5.海蚀柱

三、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 1.岩性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 2.地质构造对海岸发育的影响 第四节 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一)中立点(线、带)的概念:

假设条件:波浪前进方向与岸向垂直,波浪力大小不变,水下岸坡为平直的斜坡,海岸由相同成分和相同粒级的松散物质组成。中立线附近,沉积物作等距离往返运动;中立线以上主要作向岸运动;中立线以下主要作向海运动。

(二)均衡剖面的塑造

中立线以上,由于物质的不断堆积,坡度逐渐加大,重力切向分量作用越来越大;中立线以下,由于物质的不断堆积,坡度逐渐变小,重力切向分量作用越来越小。最后,水下岸坡形成一条统一的凹形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所有的泥沙都在原地随进、退流做等距离来回摆动,全部处于中立状态,这条凹形曲线称为海岸的均衡剖面。均衡剖面是理想化的海岸剖面,实际剖面只能与之接近,达到暂时、相对的中立状态。影响均衡剖面塑造的因素:

①岸坡坡度:岸坡坡度较大时,形成海蚀型海岸;岸坡坡度较小时,形成海积型海岸;岸坡坡度中等时,形成海蚀-海积型海岸。②波浪作用力:波浪作用力变小,中立线上移,岸坡坡度变陡;波浪作用力变大,中立线下移,岸坡坡度变缓。

③泥沙粒径:粗颗粒物质组成的岸坡较陡,细颗粒物质组成的岸坡较缓。

地貌学课堂教案 篇2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小课题研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包括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两部分,分属于地理学与地质学范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上世纪中叶袁复礼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两门课合讲以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且一直延续至今。该课程重点介绍地貌的主要特征、构成、分布、演化规律和第四纪时期内的地质事件、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等主要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多种实践活动(如矿产、地下水、工程基础与工程灾害等)有关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自然环境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研究的意识与能力。(1)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都对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也面临新的局面。如何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问题应运而生。而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问题的关键。以下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增添课程小课题模块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本课程的教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 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有效教学和应该怎样教学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讲授法是运用最多的课堂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也有利于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的一大缺陷就是单向交流,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仅仅是听众。无法及时反馈所学内容,且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而课堂讨论法则可以弥补此缺点,它可以将学生独立钻研、集体讨论与教师指导很好地结合起来。(2)

而要做到吸引全班学生参与的讨论法教学又有多种方式。如果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3~4人为宜。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但不要回答,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把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把问题写出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即弄清问题,把问题看成挑战,而不是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而且能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增强自信心。(3)而如果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堂完整的小组讨论课。讨论范围就本章内容范围开展,教师和每个小组都可提出问题,最终归纳整理所有问题,每个小组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并归纳总结最终答案。课堂上留有时间让每个小组成员发言讨论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就具体问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学经验可知,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实施教学手段多元化

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门课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何使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手段——板书可以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且讲课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知识点,不足之处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有些概念仅靠口头解释难以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其效果远远大于传统教学。(5)

尽管如此,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因为太多的声色刺激,有时候反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学生学不到太多实际的知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根据要讲授的知识来决定教学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些概念的讲解用板书教学会让学生有时间来消化记忆。而一些地貌实例用多媒体演示会达到比仅用口头描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全面、更立体的感悟。这样一堂课结束,不但要讲授的内容丰富,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

3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掌握课程前沿

教材是知识系统性的总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表1统计了我国上世纪恢复高考以来该门课的教材出版情况,由表可见,专业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前沿课题的进展无法体现在教材中,使学生无法从教材上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扩充教材知识的全面性,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而且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驾驭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为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之外进行必要的内容补充。学生掌握课程前沿知识的途径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

3.1 教师自身传授

这是教师本身素质的一项重要体现。教师如果掌握了本课程相关研究进展,讲课过程中可以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科研领域和生产运用。

3.2 学生自己获取

学生自己获取方式的前提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查阅途径。这些途径可以是关于研究前沿的最新文献资料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科技论文下载网站,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条件,让学习更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这对学生锻炼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3 邀请专家来讲课

邀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或同事来讲课。他们在课程的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权威性。讲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了解该方面的应用和拓展,可以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4 增加课程小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课程小课题是一门课主要内容的提炼。教师在讲课之前准备好小课题题目,伴随着课程讲授的进展,把这些题目布置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报告提纲,最后以多媒体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参与小课题研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方式,也是锻炼其科研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的重要体验。

实践证明,把课程小课题模块引入大学教学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参加小课题研究,会遇到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可使学生突破原来的知识范围,比较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方向构筑有效的知识结构。另外,该活动也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勇于突破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认识到自己知识欠缺,建立进一步学习的自信与自我探索学习方式的培养。

参考文献

①田明中,程捷.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M].地质出版社,2009.

②吴宝瑞.高等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③戴维斯著.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④贾丽娜.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2).

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3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11地理科学学号:110904040姓名:张作奇

一、摘要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我们在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永安实习区鳞隐石林的观察进一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更加确切的认定地质、地貌、气候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为已学理论知识提供实际的证据。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征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地貌特征,成因分析,永安实习区石林风景区

三、正文

引言:2012年10月13日这天对永安石林风景区进行观察。通过这次对地貌的调查,对于

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地貌的成因。

1.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厦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厦铁路外,还有永安至加福、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他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他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区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对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和小陶的甘露洞等。

鳞隐石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包括鳞隐石林、洪云石林、十八洞等风景片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外景多姿壮观,似天然盆景,内似地下迷宫,侧景则秀丽别致,有“天然石头动物园之美称”,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中的岩石表面多呈鱼鳞状,又因“鳞隐”取“天故隐其迹”之意,故而得名。石林最初的开发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由当地名士赖翘千、赖允升两兄弟历时六年在其中修整出道路,并建造了亭台楼阁及书院。

2.地貌特征

2.1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

2.1.1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景区内耸立着是芽、石柱、石锥、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其景点有三鼎石、望天石、石猿抱桃、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50多处。

2.1.2石林

石芽高度大于1米称为石林。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

2.1.3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溶斗和落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溶斗按其成因可分出溶蚀溶斗及塌陷溶斗两种类型。溶蚀溶斗:它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它的深度不大,斗缘也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石林景区内的溶斗几乎是这种类型的。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落水洞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和井状落水洞,裂隙状落水洞这种落水洞在石林景区内分布最广。

2.2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十八洞位于鳞隐石林入口处的弥勒佛像内,主洞长217米,不计其数。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千姿百态,从岩溶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到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钟乳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底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貌成因分析

3.1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该地区断裂,褶皱发育良好。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即与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有关。对岩石透性影响最大的是裂隙度。构造是控制岩石透水性的重要因素。

石芽是水流沿平行的或斜交的构造裂隙上溶蚀冲刷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以后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倂,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如地下河。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首先,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其次,岩层的构造

形态,如褶曲、倾斜或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因为各种构造的岩层层面,都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它为溶蚀作用开创了空间条件,加上层面稳定,延伸又远,所以下渗水流能够深入地下,发育出规模较大的洞穴。

3.2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3.3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永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动植物繁殖较快,水流动快,二氧化碳补充也快。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主要是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在起作用。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和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的,溶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高。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增大。植被丰富,是鳞隐石林的三大特征之一。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力得到加强。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和搬运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结束语: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4

学院:园林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毛荣兵学号:20110552043

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胡慧蓉

一、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二、实习工具:地质罗盘仪、地质锤

三、实习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能够判断出岩层的走向级及倾斜方位角;

2、了解卡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该卡斯特地貌演变的年代;

3、对温泉镇的地质地貌进行观测、分析,了解温泉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4、了解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我们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

5、通过对各种地貌特征的观察,能作出基本解释和合理推算;

6、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地质考察能力,巩固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

四、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昆明市安宁县温泉镇

2、实习概况:

1】早8:00 我们在学校集合,本专业全体学生共分成10个组,每组选取一名组长,之后集体乘车向目的地出发;

2】9:30 到达第一实习点,观测褶皱断层和岩层背向性;

3】10:30 到达第二实习点,观测了“金色螳川”,了解卡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历史;

4】13:00 到底第三实习点,观测河蚀洞和“天下第一汤”——温泉; 5】14:00 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实习点,了解河漫滩的演变过程及形成改地貌的原因;

6】15:00 集体乘车返回校。

五、实习的内容:

1、在第一观测点了解了该处岩石的主要类型:粉砂岩和泥岩。

在老师的详细解说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还学会了如何测定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和岩层的倾角。通过老师对岩层倾斜对建筑及修筑公路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对该地的岩层走向、倾向以及倾角做较为准确的测定,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此我深受感触。

2、在第二实习点,我看到了摩崖石刻洞,在此老师首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将我们所看到的都加以解释,该洞穴形成的年代及其形成该洞穴景观的天然条件。通过观察不同岩石的颜色可以判断该岩石所含的元素,通过老师讲解可以判断该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通过岩石表面的颜色确定该岩石富含的金属矿物质。通过该洞穴的外貌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带水流条件,由于水流较大,不能形成完美的钟乳石。

3、在第三实习点——“天下第一汤”,到达这里我们四周看了看,但不能了解该温泉形成的条件。对此老师一样给我们做了充分的解说,由此再看温泉,则 有另一番滋味,对此我深表感叹,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学术体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功效。同时我也了解到形成该温泉的地热条件。

4、在第四个实习点,我们来到河边,沿途的美景让我们一饱眼福,长时间呆在学校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原来这到处是美景,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观。到此主要是了解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在老师的讲说下,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了解了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六、实习的收获及感悟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一下许多我们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了解了云南特有的卡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了解了形成云南温泉的地热条件以及温泉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认知了该地区的河谷地貌特征,即云南河流的特征;

·野外考察使我对地质地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在本次实习中我深受启发:

·我们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我们探究的能力及野外考察的能力; ·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体会它的奥妙。

七、参考书籍:

《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刘震 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版 《岩石学》南京地质学校 等地质出版社1980版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黄汲清 等科学出版社1980版

大学生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5

一、矿物和化石的肉眼鉴别和表述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学习常见矿物岩石的特点观察。

我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导游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辟了五个地学展厅,分别是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大体代表了地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地球奥秘展厅从独特的行星、地球的物质组成、大自然的精华――生物圈、不安稳的大地、大自然的雕塑家以及人与地球等方面,反映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在这里观众可以领略世界首创、直径达1.5米、绕与黄道面呈23.5度夹角倾斜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还可以亲身体验人造地震平台所带来的大地的颤动,通过各种现代化展示手段中去真实感受地球的神奇博大与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从生命起源开始,以地质历史中的生物进化为主线安排陈列,展现地球生命38亿年的进化历程,并且突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其中脊椎动物特别是恐龙的进化尤其引人注目,展厅陈列的9具恐龙骨架、恐龙足迹化石、6条电动的机器恐龙把观众带入到了奇妙的恐龙世界……

在这里观众可以亲眼“目睹”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亿万年前的动物界栩栩如生的场景,了解生物进化过程的奇妙与艰辛。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一展身手与史前最大的动物――恐龙赛跑……

珠宝玉石展厅的内容包括认识宝玉石、宝石的奇光异彩、宝玉石世界、宝玉石鉴赏以及宝玉石趣话等。精美绝伦的宝石、五彩缤纷的玉石,让观众大开眼界、留连往返……

矿物岩石展厅力求用种类齐全、特征典型、精美独特的标本,让观众认识奇妙的矿物世界和岩石天地。

矿产资源展厅从走近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矿产危机与未来矿产5个方面展开。除了认识各种珍贵的矿石标本,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观赏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海洋石油钻采平台模型、天然气采气平台模型、湖北大冶铁矿模型等,了解人类开发地下宝藏的恢弘画卷。

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我能简单的对矿物和化石的肉眼鉴别和表述,例如

磁铁矿: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

高岭石:常呈土状、粉末状、鳞片状。纯净者为颜百色,如含杂质,则染成浅黄、浅灰、浅红、浅绿、浅褐等色。蜡状光泽。硬度极低,1~3度。比重2.6。吸水性很强,舌舔有粘性。为陶瓷、造纸、橡胶等重要化工原料。高岭石的来源,有粘土沉积形成,有长石、霞石等风化而成。

二、地质罗盘的使用

今天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认真的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我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外面听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练习。

(1)罗盘的校对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练习牢牢的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对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更好的帮助。

三、对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观察描述

今天一开始老师在主楼下平台处石凳处给我们认真的讲解的野外记录的要求及格式

1. 野外记录格式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 经 至 )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 层)

人员: (记录); (手图与航片)

点号: (如:0066)

座标: X: Y:

【地貌学课堂教案】推荐阅读:

地貌实习报告06-25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06-03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06-20

上一篇:近期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精益生产中的工厂自动化(20060308)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