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精选7篇)
广东省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科阅卷组组长:富辩证意味 写作空间较大
两段材料并举,对比了照相技术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则材料本身就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读,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映科技与人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华师附中高级语文教师卢福东:深层含义讲物质与精神
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思辨性,重点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生活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辨;二是现实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题目具备了一定的难度,可以考出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下。素材的表层含义很明显,不过思考能力强的考生也可以思考出深层的含义,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其实,不管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都是一个载体,和我们的传统书信与电子邮件类似,如果学生作一下类比,拓展思维,就可以触及到深层次的含义。
立意参考
1.真正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单纯的感情!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淡了!
2.时代在变,载体在变,人的情感回忆永远不变。3.科技发达给我们的感情世界带来的变化。
2014年的语文作文,无论城乡学生均“有话说”,优秀满分作文比去年更多了。
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认为,高考作文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历史记忆方式的影响,考题充满张力,兼顾城乡考生。有的考生从家风教育、成长教育出发,有的考生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立意。比较难得的是,有的考生从反向立意,指出数码时代也不会稀释记忆,技术进步不应为人文的流失负责等等。今年的高考作文原创多了,套用减少,预计优秀、高分作文多于去年。此外,抒情散文和诗歌的数量也较去年多。
广东省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 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记忆。
点评: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点评: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 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讲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记忆”。围绕这个观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分享和加深交流,阐述了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和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增强了对读者的说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颗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结构方面,从紫藤花起笔,紧接着描写了奶奶看照片的特写镜头,然 后穿插进了奶奶对美好的往昔的回忆,再写到了“我”的观察,“我”的感悟,并于文末点题,线索清晰,行文流畅,构思巧妙。文中多次出现了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的紫藤花,它贯穿始终,寄托了绵长的思念,象征了美好的感情,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又有发自内心的抒情,还有画龙点睛的议论,文体特色鲜明。语言表达有文采,有意蕴。虽然,文章还显稚嫩,有些地方还有瑕疵,但是,作为考场作文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阿锦的黑白记忆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刻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锦渐渐长高,父亲的背更驼,母亲眼角的皱纹也愈深,可唯一不变是,每一年,父亲总要全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全家福。阿锦的眼里色彩日渐丰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渐褪去它夺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锦分明看见,父亲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她觉得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黑白记忆,却是明晃晃的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点评:文章以黑白全家福照片为线索,娓娓叙述阿锦幼时生活的温馨记忆。全文内容表面上叙写的是阿锦对黑白相册的翻阅和回忆,实际上是表达阿锦对那个日子清贫艰苦却充满父母疼爱的岁月的怀念和感慨。这一主题符合题目材料第一段中陈述的黑白相片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的内容。文章首尾呼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细腻,表现出作者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
当然,文章在内容上还显得不够充实,立意也较浅显,只是基于题目材料的表层意思,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还十分稚嫩,不一定更准确,但与同龄人相比,能够在高考考场上构思出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实属不易的。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在作者看来,数据时代海量的照片是稀释生活记忆的原因,可说到底,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结尾提出数码时代珍存点滴的希望,点明主题。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有文采,如“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人与信息的困局”等表达准确形象,概括力强,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标杆文
1号文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得分:24+24+10-1=57(论述性散文一类卷)2号文 用心观察和记录 得分:23+22+10=55(叙述性散文一类卷)
3号文 谁为照片背后的价值流失负责?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越来越轻,相机越来越轻,而照得照片的价值的手也越来越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试想当你家庭较穷困,而照相又需一笔不菲的开支时,你会轻易拍照吗?显然不会。这时的照片记录的必然是一些关乎整个家庭的大事。而这张造价不菲的黑白照背后也必然有着可以说一夜的故事和价值。可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的便捷,随手照下的一花一草只因一时心情愉快,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也就不再弥足珍贵。
可是,技术的进步并不为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的流失负全责。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坚守传统工艺,拍黑白照片的人。在广州东山,祖宗三代一脉相承黑白照片的摄影店,而附近也有几个固定的客人,每隔一年来拍一张全家福,在黑白的底片上记下家人的音容笑貌。即使技术在飞快的进步,我们仍能用黑白照片记下我们的光阴,可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随手的拍摄,随手的与陌生人分享照片,这种“随便”的快餐文化正因技术的快脚步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分疏,让社会间的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因此,现代先进的照相技术才拍不出人文价值与故事。这不是技术的过失,而是我们失去辨识能力,在技术的进步下越走越急,越来越浮躁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指责技术的进步。“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而照出了邻里的互助,一家人合力煮饭的和谐,照出了所谓“肤浅”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抛却浮躁的心,便捷的高科技相机也能照到温馨的故事。抛却急切的脚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也能在时代的镜框下显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五彩美景。
得分:22+22+9=53(议论文一类卷)4号文
情感理应被珍藏与回味
数码时代的到来,极大的地激发人们的拍照热情,随着一声声的“咔嚓”,数以万计的照片被不断的诞生,它们有的躺在手机相册里,有的冷藏在电脑里,但同样逃脱不了的是被冷落的命运。为什么这些数量巨大且精美的照片,带给我们的感动竟还不如几张泛黄的老照片?
还记得小时候,在一个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爸爸妈妈喜欢抱着我跟我一张张的翻老照片,并跟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似乎岁月静好,一种充盈的踏实感洋溢在空气里。
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少了这样的“闲情逸致”,现在还有谁能真的好好整理这些并不断翻看?照片被产生的太快太多,所以大家也渐渐不珍惜照片了。
不过,照片太多并不是情感被稀释的原因,其实追根究底,是这社会发展太快而感情的沉淀却需要时间。不管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其背后承载的都是不变的人类的美好情感与对过往的纪念与缅怀。而变的是时代,是人心。我们总是像赶场一般急匆匆的做事。学生急着做作业,上班族急着上班,关注薪酬,向往“发财”。全社会似乎都陷于“急躁”的浪潮,不可自拔,大家的世界里早已浓墨重彩,哪有给感情的留白?于是乎,照片不断被产生,却不断被抛在脑后。于是乎,照片便失去了其作为记忆与情感载体的价值。
数码技术作为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产物,体现的是人们过快的生活节奏。发达的通讯技术同样也减少了我们情感沉淀的时间。现在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情侣约会,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刷微信,发自拍。这样做并不利于情感的交流沟通,不要把最美的笑容包给电子产品,而忽略了你身边的人。难怪现在越来越多人怀旧,他们怀的不是“旧”,他们缅怀的是过去人们注重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生活。现在大家虽物质丰富了,情感与精神却缺乏了。
情感要我们用心浇灌,情感理应被珍藏和回味。
得分:20+20+8=48(议论文二类卷)
6号文 礼物
时光任(荏)苒,记忆如梭,回不去的,是美好的旧时光,将点点滴滴串连,一份独家的礼物,一世留恋。
——题记
打开礼物盒,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年代久远的涞卡相机,盒里还有一张卡片,写道: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只有一次记录美好的机会,不可复制,无法删除。
看着这厚重的年代感,仿佛历经无数主人记录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主人翁的画面依次出现在脑海。每一条线都是不同的故事。拿着礼物的新鲜感,第一件事想到的竟是,让它和数码单反在性能上一决高下。于是,拿出单反一看,内存卡竟然已满,三千张照片让我疑惑,何时留下了如此多的零星小事,打开之后,又颇为汗颜。大至一座山,小到一棵草,每一个场景几乎都反复拍了好几次,更甚于吃的,喝的。
记忆仿佛重新加载了当时的情景,热闹的人群,美味的饭菜,然而,忆不起的,却是陪在身边,一起出行的那些人了。在这个信息畅通的时代,总是急于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将记忆的初衷改为了告知,恨不得全世界都与我同在。然而那些真正需要留下的,又都去哪儿了呢?
右键,点击删除,三千余张,竟剩下了仅仅不到100张,是该开心,还是该反省?那独家的记忆又该如何保留?就在这时,脑海里却想起卡片上的话,是啊,一次快门,一次机会。电脑放着一张6个月时照片,没有底片,妈妈无数次的描绘过那天拍照的场景,历久弥新。妈妈为何能记住我成长的印记?
我想,答案是:用心。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的太远,远到忽略了生活的本质,远到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小事,远到我们忘记了记录真正的美好,忘记了珍惜每一处点滴。
谢谢这一份礼物,我会用你,留心更多的美好,将点滴记录,再造一份独家的礼物,送给自己,送给你。
一、社会篇
借助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现实问题的作文题, 新课标全国Ⅰ卷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表明自己的态度, 阐述自己的看法。显然, 这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宜简单划归违反交规的范畴, 也不宜简单理解为对要不要“子为父讳”、该不该“大义灭亲”这一涉及情感、伦理方面的问题的讨论, 而应想到这是一位女儿在其父亲的行为已经对本人、对亲人以及对路人的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置的问题。笔者以为, 在任何情况下, 生命安全都应当是第一位的, 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情感、道德、伦理都应让位。至于警方事后是否应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倒值得商榷, 毕竟保护举报人是他们的职责。
新课标全国Ⅱ卷的作文题“谁更具风采”显然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 也无须标准答案的问题。材料中列出的三人中, 大李从事的是高端的科研活动, 老王属于草根阶层逆袭———此二位皆属事业上的成功者, 自然“风采”迷人;而小刘则是以其个人爱好带给了他人最美的精神享受。应当说小刘的入选, 体现出某种观念上的突破, 因为依据传统观念, 他的这种人生“风采”完全是“玩”出来的———他能进入候选者的行列, 本身就是当今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值得玩味。
北京卷作文一向京味、文化味浓郁, 而今年从内容到形式均来了个“大变脸”———一是大作文之外出现了极富时代气息的“微写作”, 二是出现了三选一、二选一的形式, 给考生以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微写作”中,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 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 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 语言幽默。”针砭不文明现象, 并无新意;“态度友善, 语言幽默”则值得点赞, 因为环顾我们身边, 那种硬邦邦、冷冰冰的警示语实在太多了。换一种态度, 换一种口气, 或许会收到奇效。北京卷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他们处于不同时代, 具有不同身份, 拥有不同功绩, 但既为“生活”, 则需写出他们“不乏儿女情长, 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的“另一面”。如果没有对这些英雄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悟, 极易写成荒诞的“穿越剧”。
天津卷从一个流行词“范儿”切入, 材料由大到小、分门别类地诠释了“范儿”的含义, 命题者自然希望考生能从时代、民族、国家、集体、个人等维度切入, 多层面展示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 叙说自己心目中“范儿”的风格、气派、情调、品位。但是这则材料内容上稍显宽泛, 没有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 文章会流于空泛。
重庆卷的作文题“等待”, 材料虽短, 其意蕴是丰厚的。比如, 放慢脚步, 等一等别人;宽容他人, 拥有悲悯情怀;理性生活, 提倡自我克制;学会忍耐, 追求社会和谐, 等等。
二、人生篇
以人生哲理的咀嚼与品味为主题的作文题一直占据着高考作文中的最大“份额”。今年的作文题中, 这样的题目就有9道之多。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 材料的中心是“如何做人”, 而核心是做“老实人”还是“聪明人”?甲、乙、丙三人的对话分别诠释了“老实”和“聪明”这两个概念, 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对二者内涵的重新解读。这道题的优点是人人有话说,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难免空话、套话。
上海卷的材料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固有的思辨性:“坚硬”, 可以理解为坚强、刚毅、果敢、执着等, 当然再进一步, 也可以解释为粗暴、冷酷、固执、鲁莽等;“柔软”, 可以理解为柔情、温和、怜爱、悲悯等, 亦可诠释为柔弱、怯懦、悲伤、畏缩等。欲求在内心深处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成就“和谐的自我”, 绝非易事。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和文学名著中的众多形象都是因为未能做到内心深处的“和谐”, 而走向了末路———像凡·高, 像海子, 像黛玉, 像维特。只有做到“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方可使我们的人生更丰满、圆润。
浙江卷作文讨论的是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材料涉及一些专业知识, 可能会让考生一时犯怵。但毕竟戏剧、文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频繁接触, 所以解读起来不会太难。至于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 就像字与人的关系一样, 古人曾有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 但一些精美的篇章偏偏出自汉奸之手, 优美的字体可能为奸臣所创。只要掌握了典型论据, 站在哪个立场上均可写出好作文。
福建卷的作文题围绕关于“路”的三句话展开, “敢”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生的路上,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即便是“弯路”, 也非走不可, 何况是创新之路、开拓之路、探险之路呢?
江苏卷作文材料谈起了人生的“智慧”:“智慧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前面的一组排比句好理解:智慧要从经验中萃取, 智慧会转化成一种能力, 智慧会让你这个人、让你做的事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可后面一句话就让考生颇费思量了:“如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这种人生的“智慧”最好从大自然中去感悟。而且, 师法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这是今天我们最迫切要做的事情。
北京卷“二选一”作文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看完材料, 我们不妨思量一下,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一种“物”让我们“爱到灵魂里”?笔者希望真正有一种爱, 非关物质, 非关地位;只关品位, 只关性情, 就像屈原爱香草, 渊明爱菊, 东坡爱竹。
湖南卷作文题“大树的旅行”虽说是一则寓言, 但其立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要将梦想寄托在他人身上, 一切必须靠自己努力。或者说:天无绝人之路,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 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寓言的多义性决定了这篇作文可能会写出许多各异的主题, 但是不管哪种主题, 基本上都不会离开“心灵鸡汤”的模式。
湖北卷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同样没有审题上的难度———“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 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一语道破了这则材料的寓意:厚积才能薄发。一个人没有丰厚的积淀便难以拥有成功的辉煌。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泉水与喷泉理解为两种类型的人———前者是默默无闻地处于社会底层的平凡劳动者, 而后者乃是处于“壮观”的位置上的那些“显要”者。正因为有了平凡者默默地奉献, 才有了显要者耀眼的光辉。
比较费解的是山东卷的作文材料, 理解材料的关键是父亲的那句话:“种它们是用来吃的, 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 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这句话的含义与胡适当年留下的那句名言“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有几分相近。但是, 父亲的话同样可能扼杀一位孩童富于探求精神的心!笔者以为, 写作此文更应当从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精神的角度立意。一个单凭经验和习惯生活、一切从实用出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好奇心、探求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 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 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关系问题的思考, 或者借助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显微镜下看蝴蝶”, 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 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从不同角度 (或通过不同方法) 看事物, 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 普通事物可以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通常看到的事物的面貌, 其实不一定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眼见未必为实, 等等。细加品味, 科技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甚至蕴含着不尽的生活哲理。
广东卷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 材料的用意是启发人们全面感知自然。文章给了我们两种感知自然的角度:一是借助于“打开电视”和“轻点鼠标”去远观自然, 这样我们可以眼观世界风云, 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迁, 但是没有真正与自然“亲近”, 没有风花雪月的真切体验———这自然令人遗憾;二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触, 在花草树木间诗意地栖居, 近观自然, 享受自然, 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历史的维度和更广大的视角去深度了解自然———这亦会留下缺憾。所以最佳的感知自然的方法便是:我们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储备知识, 又要深入大自然, 目之所及, 亲身感知, 细嗅花香, 聆听鸟鸣, 看云舒云卷……从中感悟自然的大美, 陶冶自己的性情。让现代科技与生活相融, 让获取知识与美育相契, 这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文化篇
今年高考作文的“文化味”与往年相比, 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唯一的安慰便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选做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 并简要陈述理由。”其实, 这道题目与其说是考作文, 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借助作文, 要求我们的考生像要求他们亲近自然一样亲近我们祖国的文化, 笔者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一点至少在今年的语文试卷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这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还有一道微弱的光芒, 就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以“圆”为题的小作文。文题无甚可议之处, 但其文体要求却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当今这个“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的时代, 北京卷借“微写作”这块小小的园地, 让诗歌这一曾经称雄了多少朝代而今却极其落魄的文体重见天日。
重点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能力,把握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很重要
完形填空重点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能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段落主旨能够有效地帮助考生理解全文,进一步解题。我们知道,文章主旨一般出现在全文首段或尾段,而段落主旨一般出现在段首。下面浏览文章,重点查看每段段首。
第一段:前两句对number sense进行了定义:Number sense is not the ability to count.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 1 in number. 本段后文出现了experiment和for example等字眼,可知后文是对number sense进行举例阐释。
第二段第一句话为:Another interesting experiment showed a bird's 6 number sense. 从后面的crow (乌鸦)可以看出,后面是在对这个实验进行详述。而another interesting experiment也说明,第二段延续第一段的主旨,仍在阐释number sense。
第三段前两句话为:How good is a human's number sense. It's not very good. 这说明这一段讲的是人类的number sense为何不够好。
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对人类和动物的number sense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人类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比乌鸦好多少。由此可知,这才是本文的主旨。
下面通过具体题目来看把握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对解题的作用。
2 , experiments show that many animals are, too. For example, many birds have good number sense.
2. A. Importantly B. Surprisingly
C. Disappointedly D. Fortunately
【解析】通过以上对主旨的分析可知,本文主要讲人和动物的number sense,而且人类的number sense并不比乌鸦的好多少。因此,即使不太确定第1题填什么,也可以推测出第2题的答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类拥有number sense不足为奇,而动物拥有number sense就比较令人惊讶了,因此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最符合语境。
考查原词复现和同义替换,瞻前顾后很重要
原词复现和同义替换多年来一直是广东卷完形填空考查的重点,这次也不例外。原词复现指的是之前上下文出现过该词,而某一题的答案也是该词。同义替换指的是某一题的答案与上下文中某一词的意思相同。这就需要考生注意理解,细心观察。例如:
It seems that number sense is something we have in common with many animals in this world, and that our human 15 is not much better than a crow's.
15. A. sight B. nature
C. ability D. belief
【解析】空格所在的句子主要是表达人类的number sense并不比乌鸦的好多少。而文章第二句话就提到过number sense是一种ability,因此这里选C。
Number sense is not the ability to count.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 1 in number.... This means that the bird knows the 5 between two and three.
1. A. rise B. pattern
C. change D. trend
5. A. distance B. range
C. difference D. interval
【解析】要想解答第1题,必须往后看。根据后文的实验很容易就能知道,鸟能够发现两个和三个是不同的数量,因此第5题选C。而有change就有difference,change可以看做是difference的近义词,因此第1题选C,表示number sense是一种意识到数量变化的能力。
考查逻辑词前后的关系,划出逻辑词很重要
For example, babies about fourteen months old almost always notice if something is taken away from a 13 group. But when the number goes beyond three or four, the children are 14 (often) fooled.
13.A. single B. small
C. local D. new
【解析】这两句话中出现一个很关键的连词but,说明该词前后有转折关系。But后面的句子说到数量超过三个或四个,由此可知前面的数量一定是较少的,因此选B。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做完形填空时务必关注上述三种考查方式,学会瞻前顾后,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nlc202309020633
(郑凯涛)
语法填空
广东卷的语法填空题一般在一篇长约180词、难度适中的短文中设十个空,要求考生“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在空格中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此类题的空格分两种:一种是有提示词的,空格处填入该单词的正确形式即可;另一种则没有提示词,需要考生自行推断。
本次语法填空的内容从买盐的事情引申到公平,以小见大,是高考主流的考查方式。考点分布并不均匀,难度比去年要低,过去常考的热点代词只考了一道,而连词、介词和词性转换题与往年相比难度较低。
有提示词的题目相对比较简单,要注意非谓语、谓语动词的变化(时态、语态及第三人称单复数)、词性之间的转换(名词变形容词、形容词变副词、动词变名词)等。解题时,应首先根据空格处的语法环境,判断出空格处应填入的词在句中所作的成分和词性,再根据括号里给出的提示词填写其相应的形式。例如:
That would be a very 19 (reason) thing to do in a big city.
【解析】空格前是副词,空格后是名词,可知空格处应填入形容词。而括号里给出的是名词reason,故应将reason变成合适的形容词修饰thing。故此处应填入reasonable,表示“明智的”。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在大城市里,那会是个明智的举动。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only a very small amount of unfairness in the world, but everyone added a little, always 25 (think) that it was only small and not very important, and look where we have ended up today.
【解析】括号里为动词,首先考虑空格处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由于but之后是一个新的句子,故从everyone处开始分析,发现added是谓语,逗号后的部分是个独立于主句的状语,因此think应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判断think与主语everyone之间的关系,发现think是主语主动发出的动作,应用think的现在分词形式,故空格处填thinking。
对于没有提示词的题目,空格处一般填介词、连词、代词或限定词。解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结构、空格处所作成分以及上下文的含义等,判断是否为从句引导词、动+副、介词短语等结构。例如:
Nick's guests, 20 had heard their conversation, asked why they should not buy salt more cheaply if they could.
【解析】分析可知,空格后有一个谓语动词had heard,其后还有一个谓语动词asked。由于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且空格处所在的分句跟在guests后面,故可以判断空格处所在的分句是修饰guests的定语从句。由于从句中缺主语,且先行词是guests,故空格处应填入who。
The only reason a man would sell salt 21 a lower price would be because he was desperate for money.
【解析】如果遇到“完整句子___名词性短语或者词语”的情况,就说明空格处应填入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句子的状语。“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应该用介词at。
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要注意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同时多读英文,增强语感,提高解答语法填空题的效率。
(李浩明)
阅读理解
2013年广东卷阅读理解延续以往题型,四篇文章从体裁上看考查了夹叙夹议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比前两年的阅读理解文章容易些,没有生僻词和晦涩难懂的词汇。从文章内容和来源上看,A篇来自The Himalayan Times网站中Sue Dickson的文章“The Power of Imagination”,主要通过小男孩Tom勇敢与疾病作斗争的故事讲述想象力在战胜恐惧中的重要作用。B篇纠正了人们对成功的片面看法,论证想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靠的是长时间辛勤投入工作的观点。C篇描述心理医生通过无言的沟通帮助青少年渡过难关的故事。D篇来源于国外网站的文章“Using Technology to Fight Cheating in Online Education”。
同以往一样,2013年广东卷阅读理解考查了推断题(27、29、30、31、32、34、39)、细节题(26、28、33、36、37、38、40、41、43、44)、主旨题(35、45)和猜词题(42)四种题型,以细节题和推断题为主,主旨题仍然以考查文章主旨和选择标题的方式命题,猜词题属于熟词僻义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留意文章细节,通过关键词定位回原文,再逐一比对选项做出选择。所选答案在原文中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切忌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下面通过几道典型题来分析阅读理解的考查形式和解题思路。
推断题
27.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Tom's mother?
A. She was a rich lady. B. She refused Tom's request.
C. She wanted Tom to be a superhero.
D. She wanted to get Tom through the pain.
nlc202309020633
【解析】推断题在原文中不能找到与答案完全一致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细节推理判断出来。本题中,我们可以根据题干中的特指名词Tom's mother这一关键信息定位到原文第三段:"Maybe I could go as Superman," he whispered to his mom. Hearing this, the mother hesitated for a while. She had avoided buying the expensive costume (戏装), but finally she agreed. 从母亲避免购买昂贵的戏服来看,她应该不是很富有的人,排除A。但是尽管如此,母亲最后还是答应了孩子的请求,故排除B。从Tom提出要扮Superman而母亲犹豫了一会儿来看,母亲并不愿意Tom扮成Superman,更别提希望他成为超级英雄了,故排除C。结合Tom患癌症的事实来看,并不富有的母亲答应给他买昂贵的戏服应该是希望他能够挺过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文章第二段也提到,Tom喜欢扮超级英雄,Dr. Epstein也说这种办法有利于幼小的Tom更好地面对自己充满恐惧和疼痛的生活,故选D。
细节题
28. When Tom went for the third operation, he ______.
A. pretended to be painful
B. acted like a superhero
C. appeared in poor spirits
D. argued with his mother
【解析】对于细节题,我们在使用题干关键词定位时应注意“和谁相关,取决于谁”。本题问的是Tom在第三次手术时的情况,所以答案应该和Tom相关,但具体答案是什么取决于the third operation。根据“圈定关键词—定位—比对选项”的思路,题目可以定位至原文第三段。从这一段内容看,Tom手术前一天虽然很害怕,但并没有和母亲吵架,故排除D。手术的那一天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The next day Tom appeared as the powerful Superman, showing off through the hospital halls and coolly waving his hand to the people greeting him along the way. And Tom, with the strength of his fantasy, successfully made it through the operation. 由此可知,Tom不仅穿得像个超人,也表现得像个超级英雄一样,勇敢地渡过了手术,故选B。
主旨题
4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Exams
B. The High-tech Methods in Online Courses
C. The Fight against Cheating in Online Education
D. The War against the Booming of Online Education
【解析】标题型题目是主旨题的典型代表,历年高考广东卷均有出现。解题时需要注意两个原则:全面性和概括性,即选出来的标题不能以偏概全,以细枝末节代替文章主题。解答这类题时,阅读首尾段尤其重要。文中最后一段关键词为cheater和cheating,而这与文章开头所举的Jennifer考试时被远程监督以防作弊的事例吻合。因此,本题选项中出现的唯一一个与cheat相关的标题就是正确答案,故选C。
猜词题
42. The underlined expression cutting edge in Paragraph 3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
A. advanced techniqueB. sharpening tool
C. effective rule D. dividing line
【解析】划线词所在句子为:In the battle against cheating, this is the cutting edge and a key to encourage honesty in the booming field of online education.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cutting edge与this指代相同,因此我们要先弄明白this到底指的是什么。指示代词一般指的是前面出现过的事物,追查至前面一段,不难发现this指的是using a web camera这一防止作弊的监督手段。而根据cutting edge所在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该词是褒义词,是用来鼓励网络教育的诚信行为的。而该句的下面一句话为:The technology gives trust to the entire system, to the institution and to online education in general. 由此可知,this指的是一种technology。故答案应该是A。我们还能以using a web camera为线索继续往下找依据,发现第五段第一句话为:Aside from the web cameras, a number of other high-tech meth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这个句子再次印证了this是一种高科技手段,故确定答案为A。由此可知,在做猜词题时,考生应该注意利用上下文,通过关键词找线索串连,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以此来确定答案。
nlc202309020633
(陈园婉)
信息匹配
信息匹配题主要是让考生通过电子邮件中的不同需求匹配相关广告,广告有六个,邮件为五封,有一个广告为多余选项。信息匹配题一般比较简单,考生不必纠结于不认识的词,而应该用关键词匹配法,快速解题。具体步骤为:①快速浏览邮件内容,找出关键词;②快速浏览广告,找出和邮件里关键词相匹配的内容。注意:广告中的图片也是了解广告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例如第46题和第49题。
46. 第一步:了解邮件中发件人的需求,找出关键词。邮件前两句话为:I am a journalist working for a local news agency. Since I need to travel a lot, I do care about durability when choosing power supply for my digital cameras. 从这句话中可知,发件人需要的是power supply for digital cameras,即电池类的东西。第二步:浏览广告,发现B选项广告中的图片画的就是电池,其他的广告都与此无关,故很快就能确定选B。即使考生不认识durability (电池续航能力),也会发现B项的广告中有durable这个与之相匹配的词,从而确定答案。
49. 如果考生不知道MBA (工商管理硕士)是什么意思,那么最难的可能就要数这一题了。通过本题中的邮件可知,发件人当上了部门经理,却不知该如何与下属沟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因此想接受专业训练,提高管理与沟通技巧(administ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skills)。但浏览广告却发现,似乎没有一个选项与此相关。此时,关键词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邮件中提到了diploma course,而选项F的广告中也提到了MBA diploma,无疑F就是正确答案。
(陈园婉)
基础写作
广东卷的基础写作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8~9个信息点进行写作,而且只能用五个句子来表达全部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将信息点进行分类、合并,运用从句、非谓语、介词短语等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由于2013年广东卷基础写作的信息点比2012年少了一个,又回归到了2011年的八个,并且在题干中已经将这些信息点进行了分类,这就为考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考生只需想办法将分好类的信息整合成五句话即可。第一个信息点本身就是一句话,无需整合,比较容易处理。我们来看后面需要整合的四句话。
第二句
信息点:至少18岁;做好不回地球的准备;愿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定句型:由于三个信息都是形容志愿者的,可以考虑用并列句或定语从句将其串成一句话。当然,相比较而言,定语从句更有亮点。“至少18岁”比较短,作为句子的主句不太合适,而“做好不回地球的准备”比另外一个信息更吸引眼球,故作主句最合适。如:The volunteers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themselves never to return to the earth. 定好主句后,加入其他成分。由于剩下的两个信息均为定语从句的从句部分,修饰主语the volunteers,因此应以并列的结构放在先行词the volunteers之后。
最终方案:The volunteers, who should be at least 18-year-old and willing to keep up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s,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themselves never to return to the earth.
第三句
信息点:火星生活条件太艰苦;面临严寒气候、孤独和恐惧
定句型:根据题干,这两个信息点为专家观点,都是讲火星上的不利条件,因此这两个信息可以用not only ... but also结构来表达递进关系,也可以将“面临严寒气候、孤独和恐惧”理解为是“火星生活条件太艰苦”的原因,使用原因状语从句。我们可以选择以expert为主语,剩下的为宾语从句,如experts think/believe that ...;也可以用according to experts为状语,另外两个信息为主句。
最终方案:① According to experts, not only will life on the Mars be extremely tough, but also the volunteers will face cold weather and loneliness as well as fear. ② Some experts think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n the Mars will be hard because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volunteers to face cold weather, loneliness and fear.
第四句和第五句
信息点:厌倦地球生活,想体验火星生活;如果成功,就是人类英雄
定句型:根据题干,这两个信息是志愿者的观点。由于两者之间相关性不大,所以可以独立成句,加上前面三句话,正好五句。很明显,前者是因果关系,故采用原因状语从句;后者为条件关系,故使用条件句。由于都是志愿者的观点,所以要加上the volunteers believe/hold the belief that ...。
最终方案:Some volunteers hold the belief that they will be heroes if they succeed. Moreover, they want to know what life is like on the Mars because they are tired of life on the earth.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基础写作题时,需要分析信息点之间的关系,为其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务必做到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连贯。
(李浩明)
读写任务
2013年广东卷读写任务的主题为“平凡工作”,通过短文表达了平凡工作虽然无法给人带来较大的满足感,但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并要求考生以清洁工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主题再一次完美复现高考写作主旋律——积极向上和健康成长,因而考生平时要多多积累此类正能量素材,如a respectable individual and a committed citizen (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和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公民)、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society (为社会安康做贡献)等。除了套用一些合适的素材外,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使用倒装句、强调句、插入语、非谓语、从句、虚拟语气等多样的语法结构,并适当添加细节,以丰富句式和内容。下面以一篇范文为例来看看如何增加写作亮点。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点评: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经验、情感等展开讨论„„
于丹:我觉得广东的作文题和北京的作文题其实都是有异曲同工在怀旧这一点上,在给孩子们做一种引导。比如说广东提出的老照片,可以说中国人原来照相那都是要上照相馆的,而且都是孩子过生日,或者是过年照全家福,我现在就记得我小的时候是每年要去照相馆照几张大头照,而且我小的时候还有一些照片,是我爸爸一点一点涂成彩色的,因为那时候照的都是黑白照片,到我的孩子,我们拿着数码相机一照上千张照片,一张一张在电脑上删,不好的就删掉了,这个中间不是隔着多少代的历史,只是一代人与下代之间生活方式的差距,可以说今天从我们影像记录的便捷性上,包括在自媒体上每一个人可以发布的影像是到了极端的便捷和廉价低成本,但是从我们珍惜的程度上来讲,我们反而会变得特别不在乎了。
老照片里面其实就像过去物质贫瘠时代大家过的年一样,按票买回来的那点花生瓜子都是让人眷恋的、珍惜的、分享的。所以我就一直在想今天的这种状况,为什么物质越发达的时候,我们对于手里可以掌握的资源会变得更加地不在乎、不珍惜,我觉得让小孩子听一听老照片里的故事,因为一年几次,有人是坐着火车回来的,有的孩子是一年才穿上了第一件新衣裳,爷爷奶奶会从很多谈之前就准备这个照相的日子,所有的背后是藏着岁月,藏着息怒悲欢,藏着一种情结的,高考能出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就是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
著名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骥才: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目越出越好,有的很给人启发。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能调动人心里边一些经常有的感悟。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我们生活中的回忆、我们的往事,还有我们在看老照片的时候的感受。实际上照片里边所承载的东西比照片本身要大。照片里边无形的东西要比有形的东西多得多。实际上照片越少越珍贵,而大量的照片往往你一翻而过。过去留几张非常难得的照片,它本身对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生命阶段里的记忆。作文题目更像一个作家的东西,引起了很多人生的情怀,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个珍惜,对于生命、人生、过往的收获,以及过去的境遇、命运的很多思考。
如果说让我写广东卷的作文,您会以“一张老照片”开头切入,我之前写过这个,我在我的一个选文诗集里写了一句话:“照片之外的意义比照片本身要大得多。”
我在想将来考试的题目是不是可以够给学生两三个题目让他选择。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是情感化型、有的人是思索型,不同的题目可供选择更适于考生的发挥。如果一些思索型性格的人选择比较情感的东西,则不会把他自己的一些东西发挥出来。我觉得是不是有可能能有两三个题目让学生选择一下。
现在我们对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讨论越来越热烈了,家长们在讨论,甚至有些看似跟高考无关的人也在思考。这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一个启发,比较有意义。这也是当代的一种高考文化,考试文化的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全民高考的感觉。
每年的高考题目是广受大家关注的,基本上是全民高考。而让全民主动地参与,去思索作文题目,实际也是思索社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把它叫一个新的考试的文化。
2014广东高考作文点评:有水平,见趋势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各界一片褒赞之声。皆因今年的作文题不但保持了广东历年水平,且能平衡各方,颇有深意,直教人喜出望外!这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出材料作文题,从该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未来命题的导向与思路。毕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制度(考纲)倒逼教学”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法宝。剖析作文题,不但有助于我们理清作文训练的方向,更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其一,本次材料贴近生活,平白易懂且寓意深刻。皆因高考是全省范围的考核,必须考虑因不同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带来的差异,贸然出一些“城市孩子”或“农村孩子”才能看懂的题目并不得当。以广东的发展水平,照片与数码照片的概念对所有人都应不陌生,故该题基本没有设置理解壁垒。
同时,该材料可选角度多样,体现了广东把握时代脉搏的地域特征。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黑白照片”、“数码照片”、“网络分享”、“唤起记忆”、“可能稀释”等,且延续了前两年同一主题(线索)而多段材料对比的风格。因而,在立意时必须照顾多段材料,并紧扣核心,任何独沽一味的做法皆不可取。显然,本段材料的核心在于时代(技术)变迁对生活(个人体验)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说生活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题目要求中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即指立意在此,此上的角度才是可以多样选择的。因而,没有“镣铐”就无法有统一评判标准,没有“跳舞”就无法测出水平差异。如何“戴着镣铐跳好舞”,正是所有高考作文的题中之义。
其二,今年依然没有明确文体导向与价值导向,这是广东命题的优良传统。记叙、议论、散文,褒义、贬义、冷观皆可,发挥空间大,足以见真章。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在部分标准(基本立意)统一的情况下,是应当让考生有各式发挥的。正如大家所说,高考不应追求超常发挥,而应追求平稳发挥。同样,作文不应追求偏难偏怪,尤其是语文较好的考生有心魔,认为一定要出彩才行。出不出彩不要在考场上考虑,而是要稳打稳扎,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即可。因此,平时训练当然要多样,各式文体与风格都应尝试。但高考只要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功夫到了,一旦下笔就勇往直前,绝不能瞻前顾后、半途而废。否则没有气韵贯冲,就绝非一等文章。
其三,材料作文比起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而言,因是构建式(在基本立意上发挥)而非围绕式(针对某点立意)的,故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套作、模板等写作恶习。皆因高考作文要好,归根结底是两者都要到位:一曰感情真挚,一曰见解深刻。套作模板,是绝无这样的优势。何况在材料作文规定基本立意的情况下,如果为了背好的模板而刻意选角度,更有立意偏题的风险。本文开篇强调了,制度倒逼教学,这是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敲了警钟。再搞那些背诵应试的办法,道路就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黑的。
此外,今年高考还要结合一个大背景看,即在去年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改。本轮教改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为近几十年所罕见。虽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表态高考改革“2016年试点,2017年铺开”,但在制度暂不变化的情况下,在考纲范围内探寻新思路、做好改革后的内核准备是题中之义。因此,从今年开始往后各年,考纲都会有探索性的调整。同时,以北京2016年高考方案为风向标,不难看出作文的比重将大幅增高。加之有一半本科院校转为职业学院,本科文凭含金量逐步提升,高考将重新回归为一个选拔人才的考试。因而不仅当下的高中生要关注教改与高考,初中生也要密切留意了。日后能读本科者,必然是有学问、爱学问、做学问的人。本次命题,显然是为了响应国家教改试水,探讨对考生水平深察洞见的可能。这是接下来好几年的大趋势,不得不细察。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归根结底就是对人的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于考生而言,基础扎实、技能牢靠是基本,学会解读题目、掌握应试技巧是应当,但眼界与底蕴才是决胜之义。否则,唯唯诺诺、“跟着卷子跑”的人只能是“奉命做鸟啼”,终为英才弃。陆游言: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要学好、考好,课内必然要过关,但课外(尤其是阅读)更应做好。否则面对越来越高明的出题,不得道者只能抓耳挠腮、肝肠寸断。安能闲庭信步,笑傲群雄乎? 是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之好,好在有水平、见趋势
优秀作文展示: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专家点评
一语中的——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专家点评
独辟蹊径——
数码更能唤起珍贵记忆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讲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记忆”。围绕这个观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分享和加深交流,阐述了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和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增强了对读者的说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专家点评
文采斐然——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专家点评
构思巧妙——照片承载的那份情感更重要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分析】
关注理想 立足当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
今年广东省高考的作文与往年命题作文、标题作文不同,属于材料作文,一则材料讲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希望自己生活在公园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一则材料是居里夫人的说法,她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有涉及有理想,关注现实,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每个考生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材料作文是合适的。
第一,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考生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考生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思考都是可以的。
第二,今年材料作文给考生的思维,立意的多向丰富性留有很大空间,考生
可以在写作中多角度思考,自由发挥;同时这则材料也有利于选拔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性表达的优秀考生。
第三,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更加自由,可以发挥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水平,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相信考生能够写出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
【试题评析】
2012广东高考作文从形式上改变了2011年“回归原点”的命题作文形式,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就内容来看,去年的作文是“回归”,而今年的作文则是“汤因比、涵娜希望回到公元一世纪”,“伊雷娜希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可谓在内容本质上一脉相承。纵观2012年的高考作文,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最能体现高中学生的文采。题目中汤因比和涵娜都是渴望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原因在于那时候的文化兴盛,因此考生可以穿越时空,再现那个时代的文明。如可以写题目中提到的佛教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也可以从中国入手,再现大汉雄风,盛唐文明,康乾盛世等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2、注重文化底蕴。题目第一段材料指出汤因比渴望回归的原因是因为渴望那个时代的文化,所以考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盛赞中西文化,歌颂古今文明,从而书写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前进步伐。也可以书写中国的儒家文明,道家文化,法家思想,五四文明,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很容易写成一篇议论文,将孔子、墨子、庄子以及五四风云人物作为作文的素材。
3、题目具有思辨性。题目第二段材料居里夫人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与其他三个任务构成了对比关系,体现了作文的思辨性特征,旨在引导我们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告诉我们人生不能空想,应该脚踏实地的珍惜现有生活,以平和的心态直面人生。从这个角度可以写心态、脚踏实地、乐观、创造文化、构建文明等话题。
4、关注人生态度。文中提到的四位人物,无论是盛赞过去,向往未来,还是直面现实,都是一个人生态度的话题,因此从大的层面讲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写人生、创造、歌颂、回归、等常规话题。
省考试院透露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 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只有两篇散文
1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10篇今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有评卷组老师此前透露,今年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优秀作文所占比例与去年大致持平。
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少华分析,今年的语文作文题为“新材料作文”,每个角度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从文体来看,今年考生选择最多的仍是议论文,选择记叙文的人数偏少。可喜的是,今年语文作文无效评卷比较少,即一评、二评分差超过6分的不多。不过也有考生脱离材料写远与近、环保、得失、美、感知、实践等等。
笔者留意到,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10篇范本中,有8篇都是较典型的议论文,剩下1篇议论散文和1篇记叙散文。从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感知自然”的认识和情感。比如,从亲近大自然、从媒介了解自然、从亲近自然与媒介了解相结合的角度立意,叙说人与自然的远和近,建构人生的感悟和意义。多数优秀作文都落脚到“亲近大自然既要走出去感悟,又要运用媒介拓展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延续近年的做法,省教育考试院今年仅公布优秀作文,每篇作文的点评中除了道明其得高分的理由,同时客观地指出每篇文章的不足之处。
◆优秀作文一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强的表达能力。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
评卷组成员:桂新
◆优秀作文二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题简。所谓“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其独特性在70万份高考卷中很抢眼,值得赞许。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作者幼时由外婆带着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作者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理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
评卷组成员:王景
◆优秀作文三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思古鉴今。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点评:玉环)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第五部分:书面表达(满分25分)
鼠标是计算机时代最佳的人机交互工具之一。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计算机操作。但是,过分依赖鼠标的习惯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请你以鼠标为切入点,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注意:
1.对所给要点逐一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作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
The mouse is a most effective device used by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compu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习作与点评
学生习作
The mouse is a most effective device used by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computer.
For most of us, the mouse is an indispensable device to operate the computer, 1surf in the internet and do other things. This little device, which is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By using its functions of clicking, moving, inserting, copying, and deleting, we can edit text, browse the internet, and send and receive mails. We can also use it to shop 2on the line, listen to music, and download our favorite movies.
However, too much 3rely on the mouse will st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For example, 4too easy ways to get too much ready information leaves us little room to judge them. Besides, too much 3rely on the mouse may give birth to laziness, which is the big enemy to our active thinking.
To sum up, as an important device, the mouse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it and 5miximize its disadvantages.
原文修改稿
The mouse is a most effective device used by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computer.
For most of us, the mouse is an indispensable device to operate the computer, surf the internet and do other things. This little device, which is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By using its functions of clicking, moving, inserting, copying, and deleting, we can edit text, browse the internet, and send and receive mails. We can also use it to shop online (on the internet), listen to music, and download our favorite movies.
However, too much reliance on the mouse will st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For example, getting too much ready information easily leaves us little room to judge them. Besides, too much reliance on the mouse may give birth to laziness, which is a big enemy to our active thinking.
To sum up, as an important device, the mouse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it and minimize its disadvantages.
◆整体点评
文章覆盖了所有要点内容。在结构的组织上,作者很好地使用了语句连接词,如 however、besides、to sum up 等,使文章流畅自然。同时,作者还注意了句型的变化,例如使用了介词结构作状语(By using its functions of clicking..., we can...)、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作插入语(This little device, which is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等。另外,作者在文中也尽量使用一些高级词汇和词组,如indispensable、flexible、positive、negative、 rely on、 give birth to 等。以上这些说明作者的英文功底还不错。但是,文中也出现了一些冠词和词汇使用错误,希望作者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加强语法知识和词汇的学习。
◆难点分析
1. Surf表示“在……冲浪”之意时,为及物动词,所以“在网上冲浪”应表述为surf the internet,而非surf in the internet。
2. 此处搭配错误,表达“网上购物”之意,应用shop online或 shop on the internet。
3. Rely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依赖,信赖”之意,其名词形式为reliance,此处too much修饰的名词作句子主语,应改为reliance。下文中出现的rely同样要改为reliance。
4.“too easy ways to get too much ready information”在这里表示不清晰,可改为getting too much ready information easily。
5. 词汇拼写错误。此处作者有可能是受到了表示“最大化”之意的词maximize的影响,将“最小化”写成了miximize,正确写法应该是minimize。
参考范文
The mouse is a most effective device used by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computer. For common people, 1it is impossible to operate the computer without the mouse, 2not to mention surfing the interne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ce and usefulness, the mous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life. By utilizing the functions of clicking, moving, inserting, copying, and deleting, we can not only edit text, search information and send and receive emails, but also can shop online, listen to our favorite music, and download the movies that we like.
However, 3each coin has two sides. Though the small device has simplified our daily life, too much reliance on the mouse makes people lazy and reluctant to learn new things. If something unexpects happens to the mouse,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operate the computer at all by using the keyboard. Therefore, we also need to learn some simple operations using the keyboard, such as saving and copying a document, in case of the emergency.
◆参考句型
1.It is impossible to do sth.:it引导的形式主语从句,表示做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2.Not to mention:更不用说,更谈不上,表示句意上的递进,相当于let alone。
3. Each coin has two sides:习语,表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有用的表达方式
1. communicate v. 交流
Among the different kinds of bees, it is the honey-bee that has interested scientists most becaus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t seemed that one bee was able to communicate the news of food to other bees in its hive.
2. indispensable adj. 不可缺少的
同义词:essential
This book is indispensable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space exploration.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Mobile phones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live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3. negative adj. 负面的
My drinking was starting to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my work.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They have a uniformly negative image of the police.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4. effect n. 结果,影响
Recently, the effect of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has given rise to the idea that we are liv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搭配:have an effect on
We may think that what we do in our everyday life has no effect on big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5. rely on 依赖,依靠
同义词组:depend on
Scientists often have to rely on government support in order to do research.
Many working women rely on relatives to help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6. give birth to 出生,引起,产生
Kangaroos and koala bears give birth to very small and weak young.
The film gave birth to a TV show of the same name.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提示:give birth to的本义为“生孩子”,但是人们也经常使用它的比喻义,即“产生某个新事物”。
7. minimize vt. 最小化
Every effort is being made to minimize civilian casualtie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The rail company is bringing in more trains in an effort to minimize disruption to traveller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推荐阅读: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10-25
作文指导1:2013高考广东作文题及分析03-30
《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专业点评11-30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12-07
活在当下广东省高考作文03-18
2024年广东省高考英语作文预测复习12-21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12-15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07-25
09广东高考满分作文07-22
广东15高考作文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