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共12篇)
2009-
5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类似的提法还有“企业公民”、“企业责任”、“三重底线”等„„这些词汇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欧利文•谢尔顿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直译,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CSR。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是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不断充实、完善。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权威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获取最大利益。1919年,美国密歇根法院就曾宣称:企业机构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股东赚取利润。这种观点完全确认了企业的经济功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得到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推行。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 代早期,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从原来的授权者变成了受权者,其职能也相应地由追求利润扩展为平衡利益。企业从要向所有者负责转变为要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在这一阶段,公众成为推动转变的主角。他们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员工和顾客的利益和要求,更多地参与改善工作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突出 的作用。他们不断在公开场合喊出他们对企业的期望。优秀的企业积极响应公众的期望,并且取得公众的支持。
不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始终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米尔顿•弗 里德曼成为反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军人物。他多次在各种场合论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无一例外地坚持批判的立场。弗里德曼认为,公司只有在追逐更多利润的 过程中才会增加整个社会利益,如果公司管理者出于社会责任的目的花公司的钱,实质上就是像政府向股东征税一样,那么就失去了股东选择管理者的理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等全球化过程中的共同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不安。恶意收购、“血汗工厂”也引起了人们对过分强调股东利益的不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包括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关于社会责任的倡议和活动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三重底线理论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即要拥有确保企业生存的财务实力,同时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
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呈现出促进力量多元化、责任运动国际化、责任发展标准化的趋势,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现介绍如下:
(1)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
联合国全球契约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个方面。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现联合国推崇的价值观、关注重点和新千年目标。
(2)世界银行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 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3)欧盟
欧盟先后提出过四个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应用最为广泛的是2001年提出的,即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整合到企业运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过程中。
(4)世界经济论坛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商业伦理等;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平等就业、反对歧视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护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是对社会进步的广义贡献,如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 消除社会贫困等。
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为企业在性质上要承担法律、道德和伦理责任;要对员工、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5)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该机构先后提出了两个概念:
1999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致力于推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员工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广义社会共同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000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采取合乎道德的行为,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员工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广义社会的生活质量。
(6)国际商业领袖论坛(IBLF)
2003年,国际商业领袖论坛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以伦理价值为基础,坚持开放透明运营,尊重员工、社区和自然环境,致力于取得可持续的商业成功。
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和内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遵从商业伦理,对员工、社区和环境担负责任,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企业的商业成功才可以持续。
(7)社会责任网络(CSR Wire)
2003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政策、运营和行为要充分考虑投资者、消费者、员工和环境等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定义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强调企业不但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其他利益相关方负责。
(8)国际雇主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性的举措,企业有权决定是否在超越国家法律范围之外做出其他社会贡献。定义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性质。
(9)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积极推进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目前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最新定义:组织社会责任,是组织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道德行为为基础;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并全面融入企业的各项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中国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视其为单纯的贸易壁垒到认为其符合和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巨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的“工厂守则”运动在中国兴起。家乐福、耐克、锐步等跨国公司开始对其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在此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更多的是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且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的贸易壁垒。
20世纪90年 代末,中国的理论界,主要是法学界,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刘俊海、卢代富等。卢代富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一 书中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这一定义采用狭义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利润目标 以外的其他义务。法学界的研究对修订《公司法》加入社会责任条款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引起了政府、企业与社会的极大关注。在翻译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社会各界提出了很多大同小异的定义。例如,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做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在层次上,这些责任包括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其他方面酌情而定的要求。”
关键词: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定义,分类
一、引言
Gumperz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究挪威的方言时, 发现说话人从使用某一方言转而使用另一方言是有社会意义的。在此之前, 语言学家并不认识语码转换现象, 研究语言接触的学者把在一段话里出现两种语言的现象看成是语言干扰的结果。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 在过去得到了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 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语法学及语用学等。许多语码转换研究都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 (Appeal & Muysken 1987, Myster-Scotton 1993/1998, etc.) 这些研究通过寻求社会因素 (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 , 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动机。这种研究的中心议题是语言选择如何反映权利和不平等, 或者说如何成为某个社会集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指针 (Auer, 1998:3)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了语码转换的研究的视野, 这些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 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因素和社会规约的制约, 这种对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之间宏观关系的探索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 本文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探讨, 旨在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
关于语码转换这个术语, 研究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对该现象的认识进行定义,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定义分成三类: (1) 认为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 与语码混用 (code-mixing ) 之间存在区别, 这些学者的认知基础在于他们对被转换的语码的语言单位或者说语言结构的理解。通常他们 (Auer 1998, Bokamba 1988, Hamers & Blanc 1989, Haust &Dittmar 1998, Kachru 1983, Kamwangamalu 1992, David Li 1996, K.K.Luke 1984, Morrow 1987 , Sridhar and Sridhar 1980, etc.) 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 , 用语码混用来指称句内的转换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 .所以, 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 而语码混用发生在句子内部。这种区分无疑揭示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在结构方面的差异, 但是这种仅仅从结构和转换发生的位置来界定术语的作法往往无法面对所有的反例。 (2) 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学者 (Gumperz 1982, Lederberg &Morales 1985, Clyne 1991, Bhatia 1992, Myers-Scotton 1998, Verschueren 1999, etc) 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 这些学者也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 大多数学者都属于这一类, 比如, Verschueren (1999:119) 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通和受人青睐的策略。另一类用语码混用来囊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 比如, Grosjean (1995) 。这些学者们对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不加区别, 原因有二:首先, 他们认为没必要做这样的区分, 以免引起术语方面的混乱。其次, 是在研究这种语言现象的功能时就更不必要了, 比如, Myers-Scotton (1998:107) 就不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 因为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本身会引起迷惑, 而且认为没有必要在引入一个新的术语。 (3) 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 比如, 一方面, Tay (1989) 承认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在理论上的区别, 另一方面, 又认为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一般说来, 社会语言学家所说的语码转换不仅仅指自然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还应包括方言和语体之间的转换, 广义的语码转换选择是指在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 狭义的则指个人在社会交际中对语码的选择。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定义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令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 另一方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时讲某种语言中途却转换成令一种语言, 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
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的确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 但是在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时就没有必要了。笔者倾向于将语码转换理解为指在某一话语内 (包括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层面) 出现的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 包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
三、语码转换的类型
Gumperz (1972, 1982) 曾把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 Blom& Gump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为两种:情景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和隐喻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 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 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 (Auer, 1998:156) 。情景语码转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化线索, 通过语码转换, 交际者可以成功地理解和把握情景。喻意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 是在情景不变的的情况下, 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易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喻意语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 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Poplack (1980) 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 (intra- 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 (tag switching) 。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 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 (tag) , 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 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
四、结语
“不要满足在一个已经破败的公司体制或者政治体制下打破玻璃天花板,有太多的领导者们没有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自己制造的一个个危机中摇摇欲坠。让公司体制的顶端发生改变吧,不仅仅只是从男性到女性的变化。而是去发现错误所在的根本原因,重新定义我们的价值观,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成功。
“并且你要记住,在你的前进的路上将会有很多的路标指引你,去赚钱,并登上高位。但是几乎没有路标会提醒你时刻审视你的本质和内心,在前进的路上照顾好你自己,向别人伸出双手,停下来去怀疑,连接到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给我一个支点,’我的希腊同胞阿基米德说,‘我将撬动地球。’因此,找到你的立足点——你的智慧、和平和力量的立足点。”
Speeches at a Glance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为别人的梦想浪费一分钟。要想知道带给你快乐的是什么,必须付出真正的努力。仅仅依靠查看邮箱或夸大成绩,你不会找到钟爱的工作。
——米歇尔·奥巴马在马丁·路德·金高中毕业典礼上致辞道。
该纳的税我们都交,每一美元。我们不仅遵守法律,更尊重法律精神。我们不玩税务花招。
——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蒂姆·库克如此回答有关苹果设立爱尔兰子公司以避税数十亿元美元的指责。不过《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乔·诺切拉随后撰文说,苹果避税路人皆知。
找不到A轮融资?把自己卖给雅虎吧!
——这是美国科技博客Pando Daily提出的建议。2012年梅耶尔任雅虎CEO以来,雅虎一共投资了10家公司,最近又对竞购视频网站Hulu大感兴趣。
本来不应该让一个脱胎换骨的人回到一个一成不变的组织中,但我们却总是这样做。
——语出自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的《从管理发展到组织发展》一文,作为对MBA课程和商学院自满情绪的抨击者,他简要总结道。
为了这一天我等了好久好久,我不希望人们说罗本是一个失败者。每当得到的是亚军时,真的非常难以启齿。
定义1:
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靠企业理念的驱动而形成的所谓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理想、精神和信念其中企业精神是核心
定义2: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如何回答“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为谁而做”、“怎么做”等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看待顾客和员工
定义3:
企业理念是指一个企业的宗旨、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中长期战略.企业实施CS战略就必须从顾客需求出发制定经营理念,以此为指导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并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传递给顾客,使其获得印象,并做出反应
定义4:
所谓“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的基本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也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是维系老顾客之根本
定义5: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经营哲学、经营宗旨、经营信念、经营理想和价值观,这是企业的灵魂, 也是Cl设计的基础.企业的行为系统是企业运行的全部规程策略,是使企业理念具体化的措施
定义6:
企业理念通常是指企业精神和指导思想,如有的企业确定“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声誉、一流效益、一流企业”,这五个“一流”就是反映了它的企业理念
定义7:
企业理念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目标方针、企业信仰、企业座右铭、企业性格、精神标语.那些成就斐然的公司都有着明确的、积极的、深入人心的信仰
定义8:
它实际上是指实力相当的企业在产品质量和销售能力持平的情况下...所谓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的经营方针或经营观念
定义9: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根据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由此而行成的整体氛围
定义10:
管理一词还有许多定义,这些定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也仅仅反映了管理性质的某个侧面。为了
对管理进行比较广泛的研究,而不局限于某个侧面,我们采用下面的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当然还要有一定的眼光对市场的观察。企业管理要点:需建立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体系。
企业管理的现实效益取决于管理的落地程度,管理落地是企业生命力强弱的核心指标。
企业管理的重组
管理重组,是指当外部环境、企业资源及其结构发生变化时,重新选择确定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管理模式或管理体系的过程。
管理重组的重点 1.企业战略重组:主要由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等组成。
2.组织重组:是指关于组织的理论与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再造,是一种组织的彻底性创新。
3.业务流程重组:出发点包括企业目标、理解顾客、技术条件三方面。
4.企业资源重组:包括产业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管理重组的内容 1.企业经营思路的全新变更。
问题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随着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含义的理解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观点:
1.“总和说”。认为企业文化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是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政治伦理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总和。具体而言,它是由企业的器物文化[指企业的厂容、厂貌、产品的外观、物质设备、工艺操作等物质性内容]、制度文化[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各种明令的规章制度、奖励方式、信息沟通渠道等]、观念文化[企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企业哲学、道德、精神、风尚等]组成的。
2.群体意识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上层建筑,是企业群体反映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意识方面的因素。
3.价值观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意识与历史传统、经营精神和风格等均是企业的一定价值观的反映,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含的、作为企业的一切决策和行为的基本信念。
4.复合说。认为企业中的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等为“外界文化”;企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整体精神风尚等为“内隐文化”,企业文化即为二种文化的复合。
5.经营管理哲学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哲学,是一种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观点可知,企业文化的几种学说对企业文化所下的定义,基本上都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和外延,虽都不是很确切,但也已经触及了企业文化的内核。事实上,企业文化的概念只是在近几十年才产生的,要严格的正确地给企业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并非易事。从企业文化的本质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或员工行为,使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
问题二 企业文化的特征
(1)人本性与整体性统一。企业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本位素质”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强调激发人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总之,突出的是以人为本。但是这种以人为本思想又是以企业整体性为前提展开的。企业文化集中反映出企业的整体利益、整体精神,它追求的是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它又是企业员工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整体感觉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所
关键词: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基础信息,社会信息
一、引言
所谓企业基本信息是表述企业的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信息, 它是选取企业信息中最能反映企业本质属性的信息, 同时也是企业基本面貌的反映。信息被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定义为“既非物质, 也非能量”的概念, 尽管信息“看起来”是那么的抽象, 然而企业基本信息却是企业最基本也是真实的存在, 它反映了企业的概貌。社会是一个有机复杂的大系统, 信息是一切进化系统的导向资源。企业基本信息犹如信息环, 是链接社会信息循环的环节。社会信息循环就是社会大生产中信息的流动与传播, 它是连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相互作用的纽带。从宏观的角度上, 社会最基本最具本质的特性是不断地提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求, 这种社会“需求”是整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过程的出发点[1], 而企业的本质就是不断响应这种需求, 并创造更高的需求, 因而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企业信息能满足这种需求, 成为链接需求与更高需求之间的纽带, 旧的需求满足了, 就为社会提出更高的需求奠定基础, 社会就在这个循环中螺旋上升发展。这个过程可以抽象出“社会需求信息-企业响应信息-满足需求-新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信息循环过程。
二、企业基本信息的定义与企业基础信息
1、企业基本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
为了更科学地定义企业基本信息,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定义有很多种, 其中香农的经典信息论也仅是“只计字数、不计内容”的信息计量科学, 把其作为科学的信息定义有其局限性, 大部分学者认为钟义信教授的本体论层次信息的定义较为科学, 其全信息的概念:同时考虑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信息[1]。那么按照全信息的概念我们定义企业信息应包括四个层面的信息:○1企业构成要素的基础信息;○2企业关系结构基础信息;○3企业组织结构基础信息;○4企业活动基础信息。也就是说企业信息不仅包括企业本身要素结构信息, 还包括企业内外联系关系的总和 (图表1) 。
企业基本信息的定义:反映企业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信息, 它是在企业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选取企业信息中最能反映企业本质的属性信息, 是企业基本面貌的反映, 而且还能反映它在所属领域的基本情况并与其他企业相互区分开来。企业基本信息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一种, 具有信息的所有特性, 如可扩展性与可压缩性、可传递性与可扩散性、价值型、无形性及共享性等特征。企业基本信息特有的两个属性是:
1) 具有基本性。首先企业应用信息或者业务信息有很多种, 但都是基于企业基本信息的应用和扩展, 从系统开发的角度上, 基础信息系统或其他业务信息应用系统都是基本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其次基本信息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 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基本的企业实体, 基本信息内在具有不可替代性及关系密切性, 所以基本信息犹如企业信息的一个内核, 反映企业的概貌。也可由基本信息来区分各个企业实体。
2) 具有历史性。企业基本信息的历史性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轨迹, 另一方面体现企业过程的意义, 即企业在响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 不断有新的企业诞生或企业通过改变自身属性 (企业属性) , 满足社会需求或创造新的需求并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 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特征, 同时, 企业技术的进步或先进企业文化传播, 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先后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时代, 各时代划分的不同在于生产要素的不同, 如农业社会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和生产工具;工业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科技、人才、管理和企业团队;信息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信息、知识、人力资本、组织和社会群体。所以企业基本信息的历史属性表现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 企业的共同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时代的发展的步伐。
2、企业基础信息[2]
企业基础信息是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四部门涉及到企业注册登记、变更、注 (吊) 销、年检、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等业务内容的基础信息, 具有跨部门共享需求的特征。企业基础信息是国家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 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 实现行政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目的而提出的。2002年中办发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电子政务的指导意见》, 该文件确定了将重点建设四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这里的法人数据库就是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企业基础信息库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 加强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数据管理与共享及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企业基本信息与基础信息的区别
企业基本信息, 一个极易和企业基础信息相混淆的概念, 二者虽然看似相似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 对于二者概念、实质的区分, 并为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对于二者的认真审视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能给予我们更清晰的理论框架, 同时也为更好的研究宏观经济决策、微观经济运作、开发社会信息资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企业基本信息和基础信息的定义, 给出表格1用以说明基本信息与基础信息之间的区别。
四、结论
企业基本信息的定义及其研究无论站在社会的角度还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正确的分析企业基本信息可以辅助宏观经济决策、引导微观经济运行和开发社会信息资源, 可以促进社会信息循环流动, 有效解决社会信息孤岛的问题。其次基本信息的组织有助于企业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即使企业破产了, 它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仍是社会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钟义信著.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11-55.
[2]国信办.关于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S].2005.
[3]薛华成著.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靖继鹏, 吴正荆主编.信息社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企业,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得有梦想,因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简直有天壤之别;20多年前,中国企业的梦想是做“行业老大”,最初是“中国老大”,然后是“世界老大”;10多年前,部分中国行业开始产业集中,诞生了一批“中国老大”;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开始成批进入世界500强,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行业老大,如联想、华为、中集、双汇
当最初的梦想实现之际,中国企业突然发现,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居然索然无味,并且发现,虽然规模在拉近,但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仍然如此遥远。
首先,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很少有单一品类或单一产业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产业集成的企业,或产业链企业。打个比喻,中国企业想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结果发现跨国公司是一片森林。发达国家的竞争之激烈,单一品类和单一产业的企业已经很难生存,中国企业由于高速成长,目前虽然还有生存空间,但未来将很难生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越做越大,却越来越困难。一片森林与参天大树的区别在于:森林的树木花草之间根系相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次,我们发现中国居领先地位的行业,是日趋边缘化的行业。中国家电崛起的过程中,家电业在世界彻底边缘化了;联想在PC行业的地位不断攀升过程中,PC越来越边缘化在一个正在逐步被边缘化的行业,“老大”的地位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日趋边缘化的行业获得的快速发展,与其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别人主动放弃的结果。
中国顶级企业目前的问题,不是规模如何做得更大,而是如何增强影响力。
世界500强是按规模排序的,世界品牌Top100则是按影响力排序的。凡是已经被边缘化的行业,很难进入世界品牌Top100强。这就如同中美体育之间的差异,中国奥运金牌拿了不少,但美国领先的项目基本都是明星项目,因而美国是体育强国,中国只是体育大国。
明星行业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导消费者的价值观,在于它能定义行业标准,在于它能引领新的消费浪潮,还在于它能提升企业形象、国家形象。在世界明星行业缺位的国家,永远无法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发达国家。正因为诺基亚曾经引领功能手机10多年,世界得以认识北欧小国芬兰;因为三星在IT业的杰出表现,世界对韩国刮目相看。
进入公众高关注度的明星行业,在这样的行业取得突破和领先,这应该是已经实现规模梦想的中国企业的新梦想。对于中国企业,这将又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
联想一向谨慎,这是柳传志的性格。但是最近杨元庆不断“口出狂言”,提出要做与三星、苹果比肩的企业,公布了联想的“PC+”战略,将推出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和智能电视四大品类的终端产品,通过与乐云服务的完美融合,实现从传统PC领域领先厂商到“PC+”领域领先厂商的过渡。对联想而言,三星是最佳榜样。三星曾经以日本家电企业为榜样,但后者固守日益边缘化的行业而日趋没落,三星则进入了新兴的IT行业,得以与苹果一比高下。联想如果不能快速完成“PC+”战略,将会与HP、DELL一起没落。
华为原来从事的是公众关注度较低的通信设备行业,现在已经进入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智能手机行业,并且出货量很快就进入前三名,仅落后于三星和苹果。华为现在正在进军移动操作系统和芯片,这是只有谷歌、微软、苹果才有能力做的事。
韩国出了一个三星,让全世界对韩国刮目相看。中国只要出几个引领明星行业的企业,中国所有企业将从中受益。
世界性的明星行业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服装、化妆品、饮料等少数行业扮演了永恒的明星行业。现在的明星行业,或许未来也会被不断边缘化。
未来的明星行业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快地进入明星行业?明星行业运营的规律是什么?对于已经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编辑:王玉spellingqiu@163.com
2、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为:“可持续农业指的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 文献来源
3、最近,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一个定义是: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 文献来源
4、《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对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2004年第9期·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文献来源
5、在特伦斯(Trr七iice)和阿伦(Allan)合著的颇具影响的专著(企业文化》中对企业文化所作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_探护的一个强有力的礴文的聊吵
一、<好精英的经营智慧》一书的作者一溉豁贫默黑粼淤霹翌赊豁亨次卿牌摆一过增妊业走向触的行扩 文献来源
6、国外研究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理念、习俗、传统方式、企业价值观和意义分享的综合体,企业文化引导每一位员工确立符合规范的行为 文献来源
7、本文的企业文化定义是狭义的.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共性 文献来源
8、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具体到某一个企业的文化,又是比较具体可见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 文献来源
9、其中最为普遍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发展战略、奋斗目标 文献来源
10、企业文化类型探讨不同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不同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划分标准也不同 文献来源
11、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企业文化的概念,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美国学者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科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实践 文献来源
12、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文献来源13、3 要树立后勤企业文化的观念所谓企业文化,并不是指企业的.实际上是的概念,相当于企业的道德 文献来源
14、企业文化及其与职工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文献来源
15、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系统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和工作作风.它的具体表现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整体精神道德准则价值标准及管理方式的规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文献来源
16、企业文化是指社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知识并对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进行综合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文献来源
17、企业文化实质上是指在人类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以及受该意识支配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企业理念、价值观、精神状态以及企业行为、特征与风格等 文献来源
18、诗歌中的移情是指诗人站在所描写的事物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其神态、动作,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归属于该事物的所感.从静态上看,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员工当下认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文献来源
1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隐于人们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献来源
20、在哈佛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里,它把元数据定义为:元数据是帮助查找、存取、使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企业文化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 文献来源
21、长久不衰,经济学家们把它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一种开放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文献来源
22、克雷普斯把声誉称为企业文化.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努力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只有掌握了剩余控制权的企业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声誉 文献来源
23、企业内的精神、道德、情感、思维、理念、知识等无形要素或软要素,可统称为企业文化(当然,这是一种狭义的企业文化,即企业精神文化)文献来源
24、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厂旗、厂徽之类的,更应该是一种的精神.对于制度这种中层的企业文化而言,倡导通过明确员工的职责来推动文化的进步 文献来源
25、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一个试图推行情感管理的组织理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以求取得情感管理的预期成效 文献来源26、2.2调整企业组织和文化共同理念是指企业行为及个人行为中关于是非正误、孰喜孰憎、孰取孰舍的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公司风貌,并为多数成员所共有,共同理念也被称为企业文化 文献来源
27、[1]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图1)文献来源
28、”(2)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献来源
29、所谓“企业文化”是指普遍存在于公司组织的共同信念、思想、态度、行为准则和做事方法.文化是生活的综合体同样企业文化即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整体行为的表现 文献来源
30、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l’J.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地方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RL.IBNI公司的董会毕生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 文献来源
31、澈常在企业中它被称为企业文化.的心理需要而自发结成的群体.组织行为学认
13、组织变革是由组织加以指导的、系统地发为,任何组织内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种群生的一些组织变化 文献来源
32、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观念形态及相应载体的总和.秘书学的学科定位仍是不甚明了 文献来源
33、企业文化的实质是指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企业价值观及其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方式[1].企业拥有的价值观,及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行为方式将最终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爬多高 文献来源
34、“组织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在我国通常称为“企业文化”.因为美国航宇局并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政府组织,因此在调查报告中用“组织文化”一词,而不用“企业文化” 文献来源
35、这种和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他们把这种因素称为“企业文化”.战后的曾一度全盘模仿美国的企业管理模式 文献来源
36、善于标新立异的美国人将日本式的这种管理称为“企业文化”,从此“企业文化”这一名词传遍了世界,也开启了企业文化的新纪元 文献来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在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技进步主要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
“企业信息化”这一词已经存在十数年,并时常被企业挂在嘴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定位是否还合适,是否还能应对当下的环境,是否还能帮助企业发展?航天信息一直在研究这一变化。吕俊杰认为,现在已经不能再用企业信息化来描绘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的进程,而是需要转换定位为“信息化企业”。
为什么之前信息化产品在实施成功率上总是很低?“就是因为偏离了根本,大家都在以抽象的思维在思考信息化构建的问题。”吕俊杰认为,不考虑时代特征,不分析根本需求,只能将企业单体部门做成无法与其他部门外联的“孤岛”,将企业做成无法与合作伙伴协同的“孤岛”,进而形成了企业信息化的虚假繁荣。
这是因为,在“企业信息化”的认知背景下,是以信息化项目完成为目标,只需达成项目设计要求、实现项目功能、取得项目效果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没有被有效转化为应用,而应用也没有有效形成信息化能力,已形成的信息化能力没有理想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效果,已取得的商业价值效果偏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
大家都知道, 对于比值定量定义的物理量的过程, 实际上我们是控制了影响它的一个 (些) 因素不变 (即取一个单位的这些量) , 用另一个影响它的一个因素的大小来定义它。譬如, 速度的定义:因为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 所以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这儿的“单位时间”在国际单位制中就是1S, 如果不是1S, 而是时间t (单位S) 内通过的路程为S, 则平摊到1S内的路程为S/t, 所以速度的计算式就变成:v=s/t,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 用“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定义速度, 则速度就可以定义为“物体在通过单位路程时所需要的时间叫速度”, 速度的计算式就变成:v=t/s, 速度的国际单位就变成:s/m了。通过这样的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加深对速度这个物理量含义的定义过程的理解,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帮助。下面再看几个物理学中物理量的重新定义。
(1) 密度的原来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计算公式是:ρ=m/V, 国际单位是:kg/m3。可以改成:“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的体积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计算公式是:ρ=V/m, 国际单位是:m3/kg。 (2) 压强的原来定义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计算公式是:P=F/S, 国际单位是:N/m2 (Pa) 。可以改成:“物体平均受到1N压力对应的面积叫压强”, 计算公式是:P=S/F, 国际单位是:m2/N。 (3) 功率的原来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计算公式是:P=w/t, 国际单位是:J/s (w) 。可以改成:“物体做功1J的功所用的时间就叫功率”, 计算公式是:P=t/w, 国际单位是:s/J。 (4) 热值的原来定义是“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计算公式是:q=Q/m, 国际单位是:J/kg, 可以改成:“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正好放出1J的热量时的质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计算公式是:q=m/Q, 国际单位是:kg/J。 (5) 电流的原来定义是“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叫电流”, 计算公式是:I=Q/t, 国际单位是:c/s (A) 。可以改成:“通过导体横截面的1c电荷量所需要的时间叫电流”, 计算公式是:I=t/Q, 国际单位是:s/c。
再看一个定义复杂些的物理量。比热容的原来定义是“1kg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或降低) 1℃时吸收 (或放出) 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计算公式是:c=Q/ (m△t) , 国际单位是:J/ (kg·℃) 。可以改成:“1kg某种物质, 吸收 (或放出) 1J的热量时, 升高 (或降低) 的温度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计算公式是:c=△t/ (m·Q) , 国际单位是:℃/ (kg·J) 。还可以改成:“某种物质吸收 (或放出) 1J的热量时, 如果温度恰好升高 (或降低) 1℃, 则此时物体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计算公式是:c=m/ (△t·Q) , 国际单位是:kg/ (℃·J) 。经过改变后的物理量定义初看很别扭, 那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这么说, 习惯了。如果先人采用我们改变后的定义, 我们也会对现在定义感到别扭。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推荐阅读: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07-20
企业成长性的定义07-06
企业社会责任汇报05-30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11-07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社会调查报告07-04
社会工作实务定义09-20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10-09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样本10-13
企业社会责任培训感想12-08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