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精选10篇)
我想,几乎没有人愿意迟到,但如果出现迟到现象,必定有其原因。按照以前的规律,学生的迟到现象可分为有意迟到、偶然性迟到和无意迟到三种,发生学生迟到事件后,不管原因如何?我们做教师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学生的迟到。先让学生进教室上课,一定不要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事后尽量选择单独时间,了解分析情况,耐心地进行处理:
如果是有意迟到,比如:因完不成作业、晚起床等原因迟到的。通过侧面了解或直接找学生本人谈话了解,提醒学生以后注意就行了。对感到值得怀疑的回答,还可以通过向家长询问核实,与家长沟通进行双边协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对有意迟到的学生要处罚。罚为班集体做好事,即由迟到学生选做一件有益于班级的好事。
如果是偶然性迟到,比如有的学生是家中有意外事情间接受到影响迟到、有的是上学途中遇突发性事件迟到,有的甚至是因做了好事耽搁时间而迟到等。事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解释。我认为对偶然性迟到的学生不要进行处罚。如果是因做了好事耽搁时间而迟到的,不但不批评,还要公开表扬。
如果是无意迟到,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看错时间而家中无大人提醒迟到,事后核实确认后,也可稍作提醒就可以了。对无意迟到的学生不要进行处罚。学生也是有自尊的,如果给他们以足够的自尊,他们是会尽量做好的。
同时为了学生的安全,班主任老师如果发现有学生迟到,应该在第一时间给家长打电话询问,是对学生负责,也是阻止学生迟到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一、媒体的语言与符号建构
媒体 (media) 一词源于拉丁文的medium, 也就是中间的意思。媒体是介于阅听人与外界世界之间的意义传播通道, 媒体通过视觉符号与口语符号建构了它所描述的真实。这涉及了符号学, 也就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与符号, 例如色彩、手势、照片、词语等, 来产生社会性意义。
符号学家皮尔士 (Peirce) 建构了如下图所示的双向箭头模型, 强调每一个要素只有在与另两者相连时, 才能被理解。符号指涉其本身以外的某事物而且为客体所理解, 从而能对客体的心理产生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解释义。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都是符号的使用者, 而解释义则是符号使用者心理上的概念。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活动中都具备同样的积极性, 且具有创造性[1] (JohnFisker, 1995) 。
皮尔士的双向箭头模型
任何符号都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传播载体。新闻即是典型的符号, 它运用新闻这种独特的形式 (符号) , 将生活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解释义) , 结合传者对事实的感情、态度、意见等价值评价, 将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 从而迅速传递给受众 (即客体) 。
从符号学的主张来看, 新闻话语是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产物, 不是简单的某些人为受众创造的产物。新闻话语即是人们为自己创造的文化世界, 先是由人们生活周遭的社会建构的, 然后才是新闻传播为他们建构的。新闻文化体现着社会文化价值和精神, 社会文化的变革也必然引起新闻文化的变革。当然, 新闻文化并不只是社会文化被动的镜子, 新闻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社会文化的面貌, 并在社会环境中发挥着引领文化的作用。
二、报刊语言符号的产制过程
从符号学的观点, 所谓的新闻产制指的是媒体文本有意识地被生产出来。媒体的活动就是它一连串的产制过程, 也就是编码 (encoding) ——译码 (decoding) 的过程。大多数的产制是为了商业利益的目的, 因此, 评论媒体的焦点主要是要发现媒体如何在商业层面交织并实现彼此增强, 有时候也会把焦点放在观察非营利性质的公共媒体或小众媒体上, 或是关注政府和组织对媒体产制所产生的影响。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符号的流动包括两个部分: (1) 编码。编码是传者对新闻讯息的编码过程, 即传者通过采访、选择、编辑并通过媒体以文字、图像或声音等符号予以传播。 (2) 译码。译码是受众通过传播媒体对以“符号”为载体的新闻讯息予以接收的过程。由于构成传者主体的群体因个人差异而带来的编码的不确定性, 以及受众客体不同的需求而产生译码的主观性, 会造成新闻传受双方之间不对等的情况。
霍尔[2] (Stuart Hall, 1980) 特别强调了媒体信息从源头到接收、分析和解读所经历的转型历程。基于符号学的原理, 他假设任何有含意的“信息”都是由“编码员” (encoder) 将明示和隐含意义的符号进行建构并传送给“译码员” (decoder) 的。霍尔假设传播者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编码, 而接收者并不一定会原封不动的接收或是理解讯息, 多半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 通过变通或对立的解读方式来抵御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意味着, 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次文化通常会以其所处不同的社会位置来理解世界和媒体信息[3] (DenisMc Quail&Sven Windahl, 1982) 。
报刊产业通常以标准的商业原则为基础来做决策, 但是报刊产业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它制造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报刊新闻的产制, 其原料与一般制造业是不同的, 选择原料的标准是产业对于专业及内外部环境的考虑;获得新闻原料的成本是不确定的, 有些是免费的, 有些则代价高昂;新闻产品不一定是必需的, 复制生产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 有各种不同的技术;新闻产制的人力成本通常比制造业高;新闻产品的流通寿命很短, 甚至可能只有不到一天;新闻产品从贩售中得到的利益只是一部分, 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
报刊产业和其它制造业也有相似之处, 同样会采用市场营销的方式去做消费者 (受众) 调查, 以服务于受众的兴趣。市场调查的数据成为报刊编辑决定报道哪些新闻以及如何报道的依据。报刊为了满足受众兴趣所选择、编辑的版面常常呈现出娱乐的形态, 例如用“健康”版报导医疗器材或药品, 以“消费”新闻包装成的房产销售广告等等。在新闻的价值考量中, 市场价值超越了新闻真实与否的考虑。
三、阅读、批评报刊媒体语言的方法
新闻报道是一连串的符号的编码, 受众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身分地位、性别年龄等不同的条件, 对新闻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受众在阅读报刊的时候必须随时保持质疑的态度, 去思考为什么这则新闻以这样的形式被报道出来?报道是否掺杂了立场?报道中是否有事实被隐藏或扭曲?
阅读报刊的方法包括熟悉版面、导语、消息来源以及各种新闻基本写作格式。通过研究报刊基于各种原因所编码出的语言, 受众阅读报刊新闻应该关注下列几点:
(1) 媒体使用的惯例语言如何广泛被报刊采编人员使用或为大众熟悉接受?
(2) 报刊如何使用不同的符号组合来传达想法和意义?
(3) 在不同的报刊文本中各种符号如何被使用?
(4) 新闻的意义如何经由文字和影像的组合与顺序来传达?
(5) 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新闻产品?
最后, 建议报刊新闻读者采取以下四种原则综合评估报刊新闻:
(1) 注意新闻报道是否客观公正。当新闻涉及两方或多方观点, 特别是涉及利益冲突的事件时, 应该让各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而且在质与量上都应该相等。客观公正的新闻讲求呈现各方的意见, 引用具体的事实、公告、当事人说法, 有正确公开的消息来源, 并且不偏袒新闻事件所涉及的某一方。
(2) 注意新闻是否指出消息来源。表明消息来源出处意味着新闻工作者的专业, 并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以对读者大众负责。新闻报道中应避免使用“据悉……”、“根据可靠消息指出……”的匿名来源, 尤其是对有争议性或涉及商业利益的新闻, 如果只有单方面的说词就只是营销或宣传。
(3) 注意新闻是否遵守意见与事实分离的原则。新闻中的客观报道与主观的意见评论应该清楚区隔开来, 不能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混淆视听。新闻报道应有严谨的态度, 避免暗示或引导读者。
(4) 注意新闻是否为“新闻化”的广告。所谓“新闻化”的广告指的是将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信息修饰成新闻的样貌, 以增强新闻读者, 也可能是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进而达成促销的效果。在报刊新闻中很容易可以看到不符合专业新闻要求的报道, 或是并非新闻而是以各种符号所堆砌出来的广告化、公关化的新闻。这种“新闻”又被称为“软广告”或“置入式营销”。
参考文献
[1]John Fisker, 张锦华译, 《传播符号学理论》, 台北:远流, 1995
[2]Stuart Hall, Encoding, Decoding, in Simon During (ed) , The Culture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1999
批评是班主任和老师搞好班级工作,进行思想教育和抓好常规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指出学生错误,促使其积极改正的有效方法。在历年的班级中往往会出现同一班学生对不同的教师态度截然相反的情况,对一些老师敬爱有加,非常听话;对一些老师却极为反感,情绪对立,甚至出现师生对打的现象。不能否认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的艺术有着密切联系。方法不对,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弄巧成拙。由此看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讲究批评的艺术,而批评的艺术直接决定了批评的效果。
我把批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被众多老师误解的“严师出高徒”型,我把它称为有害无益的破坏性批评。它包括:
1.有些老师心情不好,或学生犯错误时对学生一股脑地批评,全是指责,情绪激动,甚至羞辱学生,学生自卫反驳,使批评失去意义,甚至引起其他同学反感。如1998年我刚接手的那个班级有一个男同学开学两三周没来上学。在对他家访时,我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行为比较懒散,但品质不坏。因上学期打伤了某个老师而不敢回校。我及时教育他要认错,同时承担必要的责任,如赔偿。回校后,我及时了解情况。班上同学反映:那节课他呼呼大睡,老师用课本敲醒他后,他又与同桌说话,引起老师的极大愤怒,对他大发脾气,骂他猪一样,甚至把他的父母也骂了进去。结果那学生拿起凳子砸伤了老师的头。其他同学对我说:“那个男同学是有错,但老师也太不尊重学生了,如果他这样骂我,我想我也会这样做的。”可见这类表示不满和发泄式的批评是不可取的。
2.盛气凌人的家长式批评,把“凶狠”作为批评的法宝,大声训斥,施行高压政策。如2000年,我任课的一个班,其班主任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工作细致,教学成绩较好。但她的严有恨铁不成钢的激进色彩,不允许学生有错,特别是对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犯错误,往往施行高压政策,结果班委成员集体提出辞职。这是典型的压而不服,压得越凶,批评的效果越差,她忽视了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3.含糊其辞不知所谓的泛指式批评。如有个教师,我多年都与他合作,每一届学生开始都能尊重他,但往往半个学期下来,他的课堂就会吵吵闹闹,我召开班干部会议,找学生谈话,才发现这位老师对某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不是采取针对这个同学的批评,而总是说一些埋怨整个班集体的话,如:你们班如何如何的乱,一进你们教室就不开心……这笼统的批评,泛泛的指责,让其他遵守纪律的同学不知所云,茫然失措,备觉委屈,久而久之,学生对他的批评索性置之不理或恶意起哄。
上述的批评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带来大量的后遗症,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严重的可以使教师的努力及其尊严毁于一旦。
作为教师应注意批评的艺术,好的批评方式会让学生心悦诚服。我认为在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应切实做到以下要求,也就是第二类批评方式,它也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
1.牢记批评的目的,就事论事,把教师的意见和要求清楚地告诉对方,让学生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该如何改正。
2.教师要以爱育爱,平等待人,把学生看成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这是有效批评的基础。
3.批评时面带微笑,缓解气氛,消除对立情绪。做错事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学生犯错误本来就非常不安。我们应了解实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肯定他错事中的合理成分,指出错误的地方,让学生认识错误的实质,使批评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4.批评要注意心理换位,注意考虑:“假如自己做错了,这样的批评受得了吗?”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态度,并注意批评的语气,要就事论事,不能纠缠以往的过错一并批评。要杜绝诸如“你以前……你总是……你上次才……”之类的批评语。
5.批评要注意场合。学生犯错误大多是犯傻事,除了大是大非,一般都是感情用事。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当众指责。记得1999学年度,班上有一位姓李的男同学,他脑子灵活,思维敏捷,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偶尔会在课堂上带头说话,经常钻牛角尖,令老师头痛。有一次上自习课,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他与同桌突然争吵起来,起因是对昨晚电视剧男主人公的行为而争吵,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当时我火冒三丈,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冷静一想,现在批评他,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失控,容易伤了他的自尊心,再说,他也许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我大发脾气正是他所得意的,如果我这次不当众批评他,或许还能端正他的学习态度呢。于是,我走到他的身边,严肃地看了他一会,安定了课堂秩序后,就一声不吭地继续批改作业。几天来,我只看他没有批评他,他反而沉不住气了,一天晚自修课后,他主动找到我问:“老师你为什么只看我而不批评我?我一直等你找我谈话呢。”我趁机肯定他的智力和逻辑能力,否定他的不良态度,鼓励他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竞争意识,争做“三好”学生。良久,他问我“你认为我行吗?”我说“天道酬勤,只是你会让我看到你成功吗?”他不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终于,他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了,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这两天听说他的高考成绩过了重点本科线,他真的让我看到了他的成功!
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确保当前正在进行的效能建设活动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在交通行政执法单位内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为重要,所以无论什么整体都要适时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座谈大会。
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首先要消除思想顾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以致“小疾”拖成“大病”,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得到的将是组织和周围同学的赞许和肯定;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关心和帮助同志的善举,得到的将是同志的理解和感激;虚心地自觉接受别人的批评,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学的信任。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关键是领导干部带好头。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能够亮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诚心诚意听取批评意见,广大群众才会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地给领导干部提意见,同学才会以领导同学为榜样认真查摆自己的问题。领导干部敢于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他同学的缺点错
误,与人为善地帮助同学进步,广大班干部就会从中受到生活锻炼、学到正确方法,使同学们之间的批评很好地开展起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就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切实的措施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虚心地接受群众意见。不仅要充分听取本班同学的意见,而且要广泛听取下其他班级同学的意见,特别是听取学长学姐们的宝贵意见,不仅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要认真分类整理并原汁原味地反馈给自己的问题;不仅要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批评和监督,而且要负责任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并抓紧解决应该解决和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让广大同学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接受批评、解决问题的诚意,充分调动和保护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既紧密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更紧密联系自己各个方面;既恰如其分地分析造成问题的客观原因,更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主观原因,为认真整改、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把握正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增进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为善,治病救人,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坚决防止掺杂个人恩怨、搞诬陷攻击泄私愤等破坏团结的现象发生。要以改进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要求,实
事求是,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讲党性,讲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自觉经受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增强党性修养。
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如下表述:“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这里的“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含有“批评”的意思;而“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则隐含着自我反省之意。
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内容,中共领导人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早在土地革命初期,针对红四军内出现的单纯军事观点等问题,毛泽东就提出,要通过“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对红军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的方法来纠正。抗日战争初期,陈云在论干部政策时,也谈到“批评”问题,他说:“上级领导人对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大帽子,因为上级领导人批评下级,与同级的同志互相批评所发生的影响不一样。”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多次谈到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的问题,并重点谈了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的批评监督:“共产党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毛病,我们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毛病。我们要加强党内教育来清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党的整体面对自身缺点和错误时,要敢于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并对广大群众和党外人士的批评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一方面,是指党员个体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进行反省;对他人之不足,也要提出诚恳、恰当的批评。
延安时期,刘少奇在谈到党内斗争时指出:“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就有布尔什维克的尺度。”这里提到的“批评”、“自我批评”是一致的,其中,“批评”的着眼点在党内;而从党的整体看党内批评,则可视之为党的“自我批评”。在谈共产党员的修养时,刘少奇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刘少奇看来,来自党内和党外的批评,有利于启发、推动党员进行自我批评。在谈党内民主集中制时,刘少奇总结说:“经验证明:凡是那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中认真地进行了诚恳的与必要的自我批评,那里党员和人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会开展,积极性也就会提高,内部团结也就会达到,工作也就会改进,缺点也就会克服,而且负责人的威信不独没有损失,反而会提高。”刘少奇在这里着重强调,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批评既是自身政治修养的体现,也能促进下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关于共产党人能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因,刘少奇也有分析:“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谈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时,也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提出了开展批评的两条宗旨,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他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绝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开展批评,既要有敢于碰硬的勇气,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分寸,以便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增进团结。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效武器。当下,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都在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在运用这个武器时,却存在“四怕”心理。
“四怕”,即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以“四怕”心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际上把“利器”变成了“钝器”,名曰“批评”,实为奉承、表扬,避实就虚、言之无物,一团和气、你好我好,穿靴戴帽、虚晃一枪,只有‘麻’
味,没有辣味,使当事者难以受到触动和警醒。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全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重温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祛除“四怕”心理,以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深挖根源、触及灵魂的态度,使党员干部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要打消顾虑敢批评。要心地坦诚,襟怀坦荡,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正确对待自己、客观看待他人、正视存在问题。要打消怕丢面子、穿小鞋、伤和气、丢选票的顾虑,敢于批评,勇于批评,先扫自家“门前雪”,再管他人“瓦上霜”,及时清扫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做到揭短不怕痛、亮短不怕丑、治
短不怕难。
要深挖根源真批评。批评不能只摆现象、不查本质,隔靴搔痒、点到为止,要查找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深挖根源、触及灵魂,“刨刨根、问问底”,诚恳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不搞“鸵鸟”政策,不马虎敷衍,不文过饰非,真正让当事者红红脸、出出汗,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辽宁虽算不上文学大省, 但在创作和批评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仅从批评角度来讲, 辽宁批评界在近几年举办了各种会议, 开办了各类杂志, 来讨论文学批评方法和思潮的新变化, 在辽宁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批评热潮。首届文学产业链主题会议、辽宁省儿童文学会议、各个作家作品的研讨会、创作界和批评界名人进入各大高校讲堂进行演讲等活动, 卓有成效地为辽宁文学批评开拓了崭新的空间。一些有前瞻性的批评家从文化、文学史或社会学角度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格局和动向做了清晰的梳理和引导。《当代作家评论》杂志自创刊以来, 逐渐成为辽宁文学的领跑者。《艺术广角》、《辽宁文艺界》、《辽宁文艺界年鉴》等也都通过刊载最前沿的文学批评文章来传播新潮文学理念, 见证了辽宁批评家深度参与文学变革的自信, 以及呼应文学批评大格局转换的自觉性和灵活性。通过一系列的讨论, 辽宁批评者的视野有所开阔, 理论水平有所提高, 批评观念也有所更新。这些成绩的背后, 是几代辽宁批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可以说, 文学批评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作为衡量我省文学发展程度的重要方面, 文学批评真正繁荣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 这不仅表现在批评队伍的壮大活跃而不羸弱沉寂, 批评文章的丰厚深刻而不空洞平庸;还表现在批评平台搭建的广泛完善而不局限欠缺, 批评观念的鲜明准确而不模糊偏离;以及批评方法的先进多元而不陈旧单一, 批评对象的丰富多样而不狭隘匮乏。然而,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辽宁文学批评时, 批评家的人才济济、批评阵地的广泛拓宽却反衬出批评方法的缺失和贫瘠。所以, 要辽宁文学呈现更加繁荣发展之势, 从批评方法角度来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 要突破批评方法的发展瓶颈, 方法意识的加强是前提。文学批评的方法是文学批评的根本问题之一。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要紧的倒不在于他有明确的见解、信仰、世界观, 要紧的在于他有方法;对于从事分析的人来说, 如果他是学者或者批评家, 方法就是才能的一半。”反观辽宁文学, 从老一辈的徐振强、李作祥、殷晋培、辛晓正, 到王宗绍、周景雷、张学昕这些新时期的中流砥柱, 他们都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学理化、时代化发展, 努力为辽宁文学批评的繁荣添砖加瓦。然而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 在看似繁多的批评文章当中, 主动运用批评方法来分析研究作品的上乘之作寥寥无几;在看似壮大的批评群体之中, 缺乏方法意识的批评家大有人在。
所以, 加强文学批评的方法意识是辽宁的批评者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但要在意识层面认清批评的本质和学科特点, 即批评本身就是以方法为手段进行操作的, 而且在面对批评对象时, 要以作品本身为出发点, 在宏观上把握作品价值, 有意识地将批评的尺度、标准、规范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上, 对具体的文学现象做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创造具有个性的批评内涵, 形成与众不同的批评理念, 达到观点、材料、方法、题旨统一, 思想深刻而情致意蕴并存。
其次, 辽宁省文学批评要想谋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在把握现有批评方法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要及时、广泛地学习新兴批评方法, 努力促进方法的多元化是批评发展的后继动力。文学作品作为表现思想情感、反映社会内容、包含作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综合整体, 有着被多重解读的可能。越是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形式的作品, 就越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阐释和批评, 各种角度、方法之间可以相互通融、综合, 实现博采众长, 优势互补。如李作祥的《文体的觉醒和人的觉醒——评谢友鄞的小说》、许振强的《金河小说的社会心理向度》、李震的《王小妮:“活着”及其方式》等, 都在方法的运用上显示了不俗的功力。
此外, 面对经典的传统批评方法和新兴思潮的交流与碰撞, 辽宁批评家既不应将某一种方法奉为圭臬, 也不应对新的思潮和方法嗤之以鼻。而是应做到既能以一种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胸襟, 从中国绵延已久的优秀文学批评观念中提炼精髓、接续血脉, 又能跨越地域的限制, 将文学批评的新鲜给养注入其中。
当一位批评家掌握了不同的批评方法, 他将拥有宏阔广博的批评视界、深邃厚重的理论思想和独到精当的文学见地, 其批评文章也会从单薄变得立体丰满;而当掌握多元批评方法的批评家由一位扩大为一个群体的时候, 辽宁文学批评必将迎来极大的发展。能在立足本土的同时, 对文学作品做多维度、多方向、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 使文学批评包含最多的创新、最少的效仿、最多的个性、最少的一般、最多的例外和最少的常规。研究作品的外部与内部, 包含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兼顾思维的逻辑与非逻辑, 整合心理的常态与变态, 注重文学现象的必然和偶然的多元丰富整体。努力开拓本土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空间, 将辽宁文学批评的声音传递到整个中国, 使其走向更开阔和更辽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78
表扬是一种鼓励性的引导。一个善于表扬的上司,决不满足于对个人或集体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作简单的肯定,总是善于挖掘表扬的潜力,以努力提升表扬的效果。
寄希望于表扬之中。经验丰富的上司,对下属某方面的不足,一般不会轻易说“希望你……”,而往往是把这句话留在下属因某方面的工作做出了成绩受到表扬之后,再话锋一转,提出相应的希望。因为他深知,当一个人因工作上的成绩受到表扬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对其提出带有希望性的要求与建议,不仅不会使其感到是在挑刺,而且会使其从中感到上司的关心与爱护,这是下属最易接受上司希望的绝妙时机。因此,表扬不能满足于对成绩的肯定,而应趁热打铁,在表扬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给受表扬者以新的目标。如:对工作中成绩一贯突出、积极向上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不断提出新的希望目标,促使其更加发奋努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接再厉争贡献;对受到表扬就沾沾自喜、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脚了,甚至居功自傲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提出带有挑战性的希望,促使其戒骄戒躁,不断攀登新的台阶;对工作中有成绩也有问题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把其存在的问题作为希望明确地提出来,促使其自觉地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地实行自我完善。
授经验子表扬之中。聪明的上司在表扬下属时,绝不会简单地说一句:“干得不错”,而总是善于借表扬将成功者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众属,以实现以点带面与资源共享。如:“面对某人的当面嘲讽,你能有意岔开话题,保持冷静,不仅表明了你的涵养、大度,这种‘难得糊涂’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在表扬之中向众人传授了处理类似情况的方法,凡是受到表扬者,或是正常工作比他人更为突出,或是突击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或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果断有效,或是紧急情况之下能够挺身而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受表扬者领先一步、高人一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与智慧;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经验和更为有效的方法。成功者的经验是难得的资源、可贵的财富:是资源就不可浪费,是财富就不能废弃。作为上司在对受表扬者进行表扬之前,就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以便表扬时能够向众属详细介绍受表扬者一事当前是怎么想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关键时刻是如何做的。不仅要让众属受其感悟,更要使大家能从受表扬者的经验与方法中有所得益。
寓道理于表扬之中。精明的上司在表扬下属时,绝不会“杨柳水大家洒”,也不会有事没事频繁地作廉价的表扬,因为他懂得:个个都表扬就等于没表扬,而频繁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鼓舞士气,往往还会招来其它下属的反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一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时,心里就堵得慌、不服气。既是表扬,就应注意以事论理、以理服众。如须公开表扬,一定要在下属取得公认的成绩时再采取这种方式,以免让其它下属感到上司偏心、不公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扬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尽可能多地引用受表扬者的有关实例与数据,用事实来化解某些人的消极逆反心理;不要就事论事,要善于抓住事情的精神实质,富于哲理,给人以启迪,但切忌任意拔高,故弄玄虚;还可穿插运用名人名言、打比方、讲故事等方法,增添事情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众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融鞭策于表扬之中。成熟的上司总是善于在表扬中一箭双雕:既鼓励了先进,又鞭策了落后。事实上,对先进的表扬,本身也就意味着对落后者的批评。由于这种批评是缓转的、间接的,是一种引导与鞭策,往往比直接的批评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激发落后者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上司在表扬先进的同时,要善于不点名地指出落后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启示他们在对比中看到差距,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求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批评是一种警醒性的引导。这种引导并不像表扬那样令人畅快,也不是人人都“闻过则喜”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上司在对下属的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要批到点子上。批评的要领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但必须注意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因为不同的人由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方式也迥然不同。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的人,可采用提问诱导的批评方式,让被批评者通过回答问题来反思,认识自身的缺点错误;对于脾气暴躁、否定性心理表现明显的人,可采取商量探讨的批评方式,使被批评者置身于一种平等的氛围中,在心平气和的条件下虚心地接受批评意见,避免一下子谈崩;对于性情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强的人,可采取单刀直人的批评方式,一针见血地促其警醒。
批评要恰到好处。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即使是犯了错误的人也不例外,更何况绝大多数的人也都是能知错就改的。因此,作为上司批评下属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火候。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多说,点到为止;一次批评已经奏效的,就不要再次提起,适可而止;宜采用私下批评的,就不要采取公开批评的方式,要顾及被批评者的脸面和影响;批评时不仅要指出下属的错误,更要平心静气地和下属一起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给下属一种亲近感、爱护感。当然,必须采取公开曝光式批评的也不能姑息迁就,以免问题发展成普遍性的通病而难以收拾。
批评要以理服人。批评能不能奏效,关键在于批评者能否以理服人。有些上司总是忘不了自己大小是个“官”,下属一旦有错,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好摆上司的架子,好拿当官的腔调,动辄训人。其实,有些人犯了错,在你没有批评他之前,他早有自知之明了,也许还想好了弥补的措施。可面对官气十足者的训斥,反而会产生逆反心态,“就是不服气”,甚至对着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辞恳切,把批评融进关切之中,既指出问题,也帮助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任其下去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同时给予热情的勉励和殷切的期望,让下属从内心里感到你是在关心他、爱护他,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修正缺点、改正错误,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2、自我约束力差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铁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需要党员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时刻保持党员的自觉性,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把党员的身份抛在脑后,我行我素,认为只要不违反学校纪律,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导致党性修养、宗旨观念等方面出现问题。
3、对同学中不良现象视为不见,“老好人”现象严重思想作风软弱,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缺乏力度和紧迫感。有的党员对不良倾向不敢管,明则保身,不愿得罪人也不愿管,有的学生党员身在同学之中,但对于有违反纪律的现象不仅不去制止而且知情不报,“老好人”现象严重。对于不损团结的言行,同学们看到了,听到了,从内心深处讲,这些种种不符合发展主流的不和谐因素和不正常现象令人反感,但怕得罪人,怕损害同学间的关系的错误观念仍在作祟,认为“事……
预备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共同不良现象
1、党员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这既是压力也动力。预备党员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在学习上、工作方面要有优异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认真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在各主面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而我们党员中人却没有做到,党员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部分党员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倾向。有些党员只顾管好自己,不能带动群众共同进步,把自己混同普通群众,带领学生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自我约束力差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铁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需要党员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时刻保持党员的自觉性,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把党员的身份抛在脑后,我行我素,认为只要不违反学校纪律,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导致党性修养、宗旨观念等方面出现问题。
3、对同学中不良现象视为不见,“老好人”现象严重思想作风软弱,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缺乏力度和紧迫感。有的党员对不良倾向不敢管,明则保身,不愿得罪人也不愿管,有的学生党员身在同学之中,但对于有违反纪律的现象不仅不去制止而且知情不报,“老好人”现象严重。对于不损团结的言行,同学们看到了,听到了,从内心深处讲,这些种种不符合发展主流的不和谐因素和不正常现象令人反感,但怕得罪人,怕损害同学间的关系的错误观念仍在作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是和自己没有利害冲突的事情还是少管为妙。说到底是“个人利益”在作怪,使党员不能挺身而出,旗帜鲜明的进行抵制和反对,所以说明党员忽视了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上缺乏力度。
4、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所下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些党员满足于现状,缺乏立足本业,开拓创新精神,只满足于本专业学习的要求,不求专和精,在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头绪多的时候,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推着走,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不到位,有的党员表率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思想政治水平、政治修养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水平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倒退。
自我问题
1、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理论学习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不能坚持经常,持之以恒,有时紧有时松,政治觉悟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1)主动学习的意识弱,自觉性差。对理论学习没有摆在相应的高度,没有从一名党员应有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理论修养的高度出发,政治水平和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学习流于表面。满足于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满足于阅读著作和摘抄读书笔记,缺乏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领会和把握;(3)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不强。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学习与现实工作相脱节。
2、遇事不敢坚持原则,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全面身体力行,有活动时怕这怕那,工作怕苦怕累,图轻闲,这些归根到底是个人主义在作怪。由于世界观改造的忽视和放松,党性锻炼和修养的忽视和放松,导致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们的关系错位,非界限模糊与颠倒。
3、宗旨观念树的不牢,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的意识不强,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情况少,有时态度生硬,应付。工作作风飘浮,中心意识树得不牢。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不怕苦怕累贪图安逸的思想,工作中虽然没有不作为、乱作为、责任心不强、不积极响应的问题,但做事瞻前顾后,对分配的工作满足于过得去,工作一般化,低标准,工作中缺乏与同学悉心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与其他党员联系少、配合少,只顾抓好自己的学习,常常独来独往,不擅于主动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只埋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个人发展。
个人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自律能力。充分认识理论学习对于党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学习的系统化和自觉性,坚持搞好自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和杜绝一切不良现象。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好、做好各项任务。另外,对自己所超过的路经常开展回头望,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3、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办事效率。工作中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进取。
4、树立集体观念和团结互助意识。从大学生活集体的大局观念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与其它党员同志的联系和配合,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本着“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祟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徐天亮
《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10日
04 版)
毛泽东同志讲过:“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真正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习近平同志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这十二个字的总要求,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回顾我们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践,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坦白的、严正的、尖锐的,但又是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一种是,“文化大革命”那种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揭发、大批判,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一种是,好人主义作祟,自我批评做做样子,假检讨,真摆功,互相批评兜兜圈子,假批评,真讨好。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主要倾向是过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倾向是走过场。延安整风是我们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一次最成功的实践。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回归到我们党延安整风时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好传统上来。
有无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检验革命队伍内部同志关系是否真诚、同志友谊是真是假的试金石。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都是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下走过来的。过去,我们的班长、连长、处长、部长批评我们的时候,真是不讲情面,辛辣尖刻,让人下不来台,但我们从来也没有记恨过,反倒是,对那些虚情假意、当面吹捧、背后嘀咕的人没有好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本质上讲,是人的成长完善、事业不断进步的内在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最革命和最有生气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的、不断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就难以提升自己、上新台阶;一个党组织如果没有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不会有原则空气,就会在是非不分、一团和气中丧失战斗力。
有质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开展起来,关键是克服一个“怕”字,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的顾虑。人还是要有一点担当精神,不要四面讨好、八面玲珑,不要把棱角磨光了。当然也要讲究方法,讲究场合,讲究火候,讲究分寸,但首先是“敢”字当头,认真起来,严肃起来,开展起来,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这里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现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需要胆子再大一些,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推荐阅读: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10-20
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见表11-06
党员发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11-20
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发言提纲12-06
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简短12-13
党支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2-11
2022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个人发言稿12-31
自我批评党员10-07
批评与自我批06-30
群众路线自我批评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