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几个月来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一言一语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第二章第三部分讲到“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然而,在大多数的教室里,这种“倾听”关系没能在学生当中建立起来。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漠不关心,因此,互相学习的关系是不可能产生的。要形成这种互相倾听的关系,光靠说一句“喂,注意听啊”是不够的。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读完这样一段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往往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在讲,学生听。当我讲课时课堂纪律似乎很好。学生没讲小话、没做小动作。但学生听进去没有,我没有时间考虑,因为我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候我会时时强调:同学们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如果偶尔注意到极个别学生没听讲,我就会让他回答我当时讲的内容,当然他肯定回答不上了。然后我要其周围的学生来回答我的提问,结果出乎我的意外,也没回答出来。接下来我又点了几个上课我认为能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还没让我失望!这说明我们大部分学生上课不细心听、专心听。不明白倾听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吗?当然不会!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课堂上我反复强调的知识点落实并不好。甚至比预计的结果差很多。事后总是抱怨学生没认真听讲,却没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我开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教室里营造轻松的倾听氛围,首先从我做起,老师做到耳聪,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认真倾听,教师的倾听也许与讲课同等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让学生做到耳聪,要学生做到耳聪就是要学生能听得进、记得住,要学会如何听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再次,让学生做到“会神”,要学生能听懂,若只是动耳听老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而没有动脑加以思考,就不能领悟和理解老师和同伴说的是什么,不能领会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可以这样训练学生学会“会神”:课上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同伴的发言有什么好的地方、有哪些错误、应该作哪些补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等。
本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表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心灵地沟通,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花开,就通通被拔掉的结局,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改革的举步维艰。
佐藤学,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 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是他作为研究者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阐发的关于基础教育的诸多见解的归纳与总结。该书的中译本经国内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翻译后, 于2003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一、做一名“身体力行”的研究者
过去我们常常在意研究者的理念是否先进、观点是否鲜明, 而今我们更在意的是研究者的行为是否与其观点相互呼应和融为一体。例如, 研究者如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也能时刻表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 那么他所提出的尊重儿童的相关论点才能真正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佐藤学教授就是这样一名研究者, 而且他希望教师们也能如此。佐藤学教授觉得作为一名研究者和观察者, 如果自己不能亲身经历、参与以及被接纳到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 那么自己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研究。
二、关注日常教学, 关注平常时刻
教师要善于并乐于上好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 而不要在意和追求轰轰烈烈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是佐藤学教授从教师们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小林老师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响应校长的号召, 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 “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 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 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教学中, 小林老师努力在教室中与学生构建起“相互学习的关系”, 并首先营造出一种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安心地学习并能直率地向他人进行求助。小林老师还发现每次活动的开头非常重要。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 “开头”决定了一切。在观看小林老师的教学录像后, 佐藤学教授由衷地赞叹说:“孩子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 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其状态真是好极了!”小林老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而小林老师自己总结后认为,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 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 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教师的价值来自于学生的肯定, 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改进。如果能把日常的工作看作是一项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研究项目, 那么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会变得趣味盎然, 课堂会变得生机勃勃, 教师也会体验和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三、超越主体性神话, 做一名与学生息息相通和相互学习的创造型教师
既要相信学生, 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的主动性。佐藤学教授深刻地指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他继而指出:“所谓‘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 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成为把学习理想化只有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但是, 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 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生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互动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立起作用的, 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在此分析基础上, 佐藤学教授倡议今后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 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佐藤学教授还建议教学应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他认为那些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 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他认为只有这样, 课堂学习才能成为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和反思的”学习。
对于师生间的关系, 佐藤学教授用了“息息相通”这个词。他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乃比言语还要基本。能够感受学生的气息, 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的缺少。”
四、通过改变教研活动, 改变教学, 使得学校从内部开始转变
佐藤学教授在20年的时间内以一个行动研究者的身份访问了1000所以上的学校, 参与了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他看来, “要改变一所学校, 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改变学校的第一步, 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 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 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 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 (collegiality) 关系, 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他还提出做到这些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第二是要让教研活动充实起来。就校内的教研活动, 佐藤学提出了三个原则: (1) 应对学生的教学。上课不是为了上出精彩的课, 而是要在师生间建立起彼此尊重和影响的关系, 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 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 (2) 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善于学习的孩子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孩子。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应当能够认真地听取每个人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 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讲话。 (3) 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有了来自自身需要和意愿的明确的课题, 教学将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为了能让教学具有创造性, 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挑战性课题。通过这些举措, 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
[简要评价]
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已, 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 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 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和读者共同分享教育改革中经验的同时, 更是深刻地启迪教师们要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力量。教师们在关系个人和民族命运的教育变革中完全可以有所思、有所为, 他们将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投入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之中, 而更好地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 促进自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名言选萃]
·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 这是我观察的出发点。在想观察什么之前, 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其说我想在教室中发现什么, 还不如说我想把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全部都收纳于心中。……教学是充满活力的,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 那么, 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相互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 而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 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
·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 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即使耸耸肩膀, 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 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 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编者按】
一名教育局长,主政一方教育,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履行他的行政职能?是“人、财、物”一把抓,还是“责、权、利”一肩挑?面对基层学校,是领导还是服务,是检查还是指导?如何激发校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打造高效精干的机关队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邵建华这样一个“没有教育专业背景”且“专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事情”的“局外人”履新近三年来,以他的教育“新政”令张家港教育“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大举措,对许多重大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沈健厅长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将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本刊“独家报道”推出邵建华和他的教育“新政”,意在为我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和思路。而专门对一个县级市教育局的行政负责人进行专题报道也是《江苏教育》的首次尝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直到我手中拥有《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才解开了多年的困惑。造成这一现象有若干原因,诸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堂等,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过分追求虚假的主体性教学。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讲授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教师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师”,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师”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一到课间,老师就会互相抱怨自己班级的学生不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桌上摆放着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案中来,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我们心里就很急,一急就随便给孩子找个借口让他坐下,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还美其名曰:“你是这样认为的……”,课堂上,学生始 终被 老师牵着走,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 左滕学 先生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这种以倾听为基础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言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佐藤学先生认为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互动,这就是伊藤学所认为的服装裁剪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如文字所述,这样的课堂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的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称之为交响乐式教学。书中的 田原 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 田原 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在班级里讨论一位同学带来的蒲公英,怎样寻找到日本的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连作文没写过的学生,竟然以蒲公英为题开始写作文;有的同学还到图书馆到图书馆里查询;妈妈们在星期天也带着孩子到郊外去采集。 田原 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种植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 田原 老师的做法既包含了“量体裁衣 ”般的学生个性,又包含了“交响乐团”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润泽的教室才能生成。
这样润泽的教室,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
★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
★ 井冈山革命教育心得
★ 马克思原理实践心得革命
★ 革命英雄事迹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
★ 革命精神教育学习心得
★ 革命电影观后感
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这一事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些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应对”的活动
对教室的言语、教室里同学的言语的“应对”唤起了什么的时候,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正因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此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自古以来就认为“慎学、善思、明察”在学习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了师幼互动这一教育的基本形态,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我想作为教师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学校的领导,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你成功教学的法宝。
精辟之三:要充分的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佐藤学教授指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太重视“说”, 而又太忽视“听”了。具体表现在:一是强调学生要倾听老师的讲解, 而忽视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无视学生的意见, 甚至以“因为时间关系”的名义, 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久而久之, 学生也加以模仿, 在学习中抬高声调“抢着讲”、公众场合“高声讲”, 别人意见不会听, 父母之言不想听, 完全失去菁菁学子应有的素养。二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达, 于是老师们的课堂“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热闹非凡, 但缺乏冷静的思考。学生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更不能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性。三是只对学生提出倾听的要求, 而忽视了倾听方法的指导和倾听习惯的强化养成。有的教师显然已经发现“百家争鸣”的弊端, 于是根据《小学生课堂行为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倾听的要求, 条条框框讲了一大堆, 但是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 也没有过程的训练, 更没有督促和评价, 也很难真正使学生形成倾听的习惯和素养。
倾听是学生学习素养和生活素养的重要内容, 虽然是非智力因素, 但仍值得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应该注重以下三个“结合”。
一、要求与示范相结合
倾听是一种素养, 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 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礼记·曲礼》上有云:“立不正方, 不倾听。”教师要告诫学生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不良品质, 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在对方说完之前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不要提前打断别人的发言;遇到别人重要的、有价值的发言还要及时做记录, 以便取长补短。同时,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还要做出示范, 身体向前倾, 保持目光接触, 集中注意力, 用身体语言表示你对学生的信息感兴趣, 尽量避免用自己的主观色彩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这样更能激发讲话者的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严格要求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相信一定能形成互相倾听的良好氛围。
二、倾听与评价相结合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课堂上倾听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当一个学生发言之后, 可以及时提问:“刚才那个同学讲什么了?你同意他的意见吗?”对于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并对不认真倾听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 这样可以警示学生要关注他人的发言, 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也是一种促进。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思考和评价,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课堂其实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发言没有倾听, 谈不上真正的对话, 不能形成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对话才是有成效、有创造的教学相长。养成习惯的过程也许曲折, 但是比起“直奔知识主题”的“顺利”更为可贵。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难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 良好的习惯需要在“反复”中强化养成。因此, 课内训练与课外巩固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发挥班集体的舆论作用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引导学生在课间、课外文明交流, 继续保持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引导家长自觉克服“一言堂”的坏习惯, 充分利用跟孩子接触时间多、方便个别引导的便利条件, 优化亲子交流的过程, 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
在京租房住的李先生经常搬家,他以为亲自到开户银行告知自己的通讯地址变动,信用卡账单寄送等银行服务自然会随之而变。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银行内部,不同的部门如信用卡、储蓄账户、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电子银行等等的客户信息并不能够完全共享。所以李先生即便亲自在柜面修改了客户信息,也许只是某些产品对应的信息发生了变化,他在这家银行不同产品对应的服务人员,可能仍会分别用修改前的信息与他联系。
同样的情况在李先生销户的时候也可能会发生,即便他亲自到开户行柜面办理销户,由于国内身份证编码重复、新旧号码15位调整到18位、开户证件类型不规范等问题,李先生可能在银行有多个客户号,这时候柜员需要逐个查询多个客户有多少结算账户、渠道类产品、理财类产品、投资类产品,才可彻底完成在银行的销户操作。想一想李先生为了一个销户的手续大概要耗费多长时间?
李先生所面临的这两件小事是银行客户享受金融服务的一个真实“缩影”,究其根源是银行在客户信息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从客户信息共享这个角度看,中国各家银行要走的路还相当长远,这固然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客户体验度。更重要的是,这极大地阻碍了银行在客户关系管理和交叉销售方面的举措。而光大银行最近在客户信息共享方面走出了极具战略性的一步,统一了银行对客户识别的标准,解决了需要客户信息共享的突出矛盾,解决了上述李先生的问题。
现在,如果李先生要在光大银行修改地址信息,不论他有多少个账户和银行产品,不论他是通过柜面,还是电子银行的客服中心、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只需要通过合法身份认证后,就可以立即在各个业务平台上一次性同时完成个人信息修改。“这样的变化体现了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的深层次的‘革命’。光大银行的客户,在过去实际上是在同光大银行的各个产品部门打交道,现在是直接与光大银行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客户真正成为了光大银行的核心资产。”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陈敏说。
而光大银行看似简单的这个举动,背后牵扯到复杂的IT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甚至需要在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上的重组。而此举意义之重大,可以说为光大银行的客户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及各种业务创新打下了基础,助其快速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战略。
重构IT构架上的银行
谈到IT系统建设,国内各大银行都是大手笔大气魄投入。但是各家银行所追求的集中在产品应用方面。在业务部门的推动下,各家银行都追求产品种类越多越好,系统功能也是越复杂越好,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功能全都有,服务手段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网点大量扩张等等,这些都需要不遗余力地去发展外围系统。
至少在表面上看,国内银行的这些应用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银行。然而随着竞争的激烈、白热化之后,以后各家银行都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产品及服务其实说来说去都是大同小异,国内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非常严重。
目前对大中型银行来说,跑马圈地的势力扩张战役渐渐落幕了。对公业务的优质客户,基本已经被瓜分完毕;真正值得深耕细作的,反而是当年“圈来”大规模的零售业务客户。不论是对公业务带来的代发工资卡客户,还是信用卡业务带来的信用卡客户,亦或是代售基金带来的理财产品客户,现在都成为了银行所拥有的有待挖掘的金山。
以零售业务中竞争最激烈的信用卡业务为例,目前各家大中银行都单独成立了信用卡中心,采用各种最先进的IT技术,用最市场化的竞争策略,与各种零售商业伙伴结盟,频繁推出消费打折、免年费、积分换礼等促销活动,争抢市场份额。但是在商业促销手段吸引新客户的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的今天,各家信用卡中心实际上是坐在一座“金山”上而没有挖掘。这座“金山”实际上就母行原有大量的零售客户,利用这些客户的信息进行精准数据库营销,同之前“扫街”、“摆摊”式的营销方式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但可惜的是,在实际运用中,各家信用卡中心都会发现这些数据相对于信用卡的数据要求过于简化,或者与自己的数据库信息不一致;更费力的是,信用卡中心的数据库与其他IT系统下的数据库不能共享。若要得到其他系统的数据支持,信用卡中心需要采取T+N(基础数据库加多个其他数据库)方式叠加计算;这样的数据分析耗时耗力,实效性不强,效果不佳。
光大银行此次零售客户信息整合及客户统一管理的举动,可以说是国内银行中以实际行动真正向“以客户为中心”迈进的领先者。负责实施光大银行该项目的高伟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嘉声介绍说,目前银行业追求的流程银行理念,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部门银行”进行改造,将传统的“部门银行”的业务、组织和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并把新的模块化、构件化的业务、组织和管理流程进行虚拟化,实现在质量、成本、时间、风险、法规等方面的改造。“光大银行此举正是流程银行对传统的‘部门银行’的一次颠覆性改造,为其面向未来的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流程银行的基本理念。” 叶嘉声评价说。
光大零售业务的战略性整合
在2010年上市的光大银行,具有其他大型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为了应对竞争,光大银行提出了“大零售”的资源整合营销战略。在这个战略下,整合营销既有产品服务的整合,更强调零售客户资源的整合。光大银行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光大零售客户的基础,提升光大客户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光大银行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而在这些整合的过程中,客户信息的整合,是一系列工作当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客户信息可以说是光大实现该战略的最宝贵资源,为此从去年开始,光大银行开始了“统一客户信息管理(ECIF)项目” 建设。
“以前银行系统是以账户、产品为中心的,现在要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经过1年多的艰苦努力,今年 3月19日这套光大内部称之为ECIF的客户信息整合系统上线投产了。在这一过程中,陈敏对统一客户信息难度颇有体会。“银行内部不同产品线有20多个IT系统,每个系统内的客户信息要素数量不一,客户信息的质量千差万别,客户识别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难度可想而知”。光大银行的科技部首先需要在包括储蓄、个人贷款、信用卡、理财、电子渠道、柜台渠道等负责客户、产品及渠道等业务部门支持下,建立一套统一客户识别标准。
“这些系统原有的客户信息识别标准,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复杂,有的简单。这个项目使大家达成共识,依托ECIF系统建立一个企业级的客户信息模型来统一维护,并集中在一个点上进行客户创建、客户信息的更新。”陈敏举例说:“这样就不会发生一个客户在不同部门被认成多个客户,客户信息在银行内部不一致和不统一的事情了。过去不同部门的对客户认知不统一,如一些部门认为该客户是VIP客户,另一部门认为该客户是普通客户。特别是一些部门认为是没价值的客户,另一些部门可能认为很有价值。”
在统一客户识别的标准下,光大银行对所有零售客户进行了整理与归并。以前在银行内部被视作2个或多个客户的,现在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并姓名相同的情况下,被归并为同一个客户。以往这种归并是通过银行部门手工完成的,耗时耗力不说,给客户的感受也不好。通过ECIF项目建设,对零售客户信息进行了清理和质量改善,并利用IT系统建立了客户统一创建和信息一致性的保证机制,光大对原有的客户群体有了一种新的眼光和全貌性视角。从客户信息管理角度来看,目前的客户信息质量更高,更准确,更一致,更有效率。
而客户信息的统一也极大地简化了银行各个业务线的处理流程。“我们首先在创建新客户时,使用统一的客户信息创建标准。其次在维护存量客户信息时,在不同系统的客户信息覆盖上,建立了信息覆盖的规则。而任何一个接触客户的渠道,在面对客户服务时,都可随时调取统一的客户信息。”陈敏举例说,“如果一个客户已是我行信用卡客户,若要在柜台第一次办理储蓄或理财业务时,就不需要按照原先柜台开户的流程逐一填写客户资料,只要他原先就是光大的客户,业务员就可轻松调取客户信息,由客户确认,柜员不需要重复录入信息了。”
这种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对提升客户体验的效果非常明显。系统上线之后,客户的反馈非常好。而光大的各个业务线人员可以同时分享同一客户信息,对推动各产品线间的业务联动和促进效果非凡。举例来说,光大的电话客服人员,目前接到客户电话后,可以即时从统一的客户信息库中看到该客户在光大银行的业务全貌,并可按其重要性以及不同业务的参与度对其进行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
精准营销与流程优化
“我们的ECIF系统分为三期,目前只是完成了零售客户信息整合和客户统一管理的第一步,随后还会在提升客户服务、精准化营销和流程优化方面继续深入。”陈敏说。“银行的客户管理就好像人体结构一样,要有自己的大脑做指挥(银行产品支持的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业务决策分析的分析型CRM系统等),也要有自己的手脚去运作(操作型CRM系统、网点、电子银行渠道等客户服务及销售系统),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就如同人体的经脉,对客户服务的各项指令,就在身体里面传导,如果信息不通畅,就如同人体的经脉不通,身体就会出问题。客户管理增强了,能够做到客户的统一认知、自动识别,还能提供给客户针对性的产品销售,那么,实现客户差异化服务,以及客户体验改善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打通经脉的过程,对陈敏来说压力很大。“这是我们行的一个大项目工程。直接参与的有5个部门,需要整合20多个周边系统;而这不仅仅是系统建设,还包括配套的数据治理,难度可想而知。”陈敏认为项目的成功需要有前瞻性的规划和项目的沟通及组织管理。“我们ECIF系统上线时需要20多个系统同步配合,数据迁移的过程中要求客户信息完整、准确;各系统程序投产要按时间计划进行并确保各自系统运行稳定,不能出错。因此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准备和演练工作,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按上线步骤、时间窗口演练熟悉了系统上线投产的全过程,真正上线时大家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操作。”光大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另外一项技术创新,是在ECIF系统中,建立了应对突发大业务量下的“流控”机制,对整个零售客户信息处理的业务流量进行主动控制。举例来说,系统会对每个业务渠道进行流量监控,如果监控到网上银行遭遇客户秒杀,交易流量突然急升的状况,系统会自动按照一定流量阀值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单一业务渠道独占系统资源,保证其他业务渠道正常进行业务处理,同时系统支持在线流量阀值调整生效的功能。
在推动统一客户管理项目建设的同时,光大银行也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专门设置了一个跨部门的“零售客户管理小组”,统一协调零售业务线上各部门的客户管理。“我们这个小组由零售部牵头、信用卡中心、电子银行部、运营管理中心、信息科技部等部门参与,有30-40名成员。”陈敏介绍说,这个小组的职责是客户信息的标准共同商议,对客户信息的覆盖规则统一管理,同时会在统一信息资源上对客户服务的业务流程进行统一优化。
“建立客户信息及时、准确、共享机制的直接好处,提高了客户信息质量。以往的信息缺失,现在可以及时补充并共享。信息共享可以让每个业务部门全景式地了解客户的价值和风险,建立多渠道一致的客户评价与识别,同时为银行制定针对性的精准营销策略提供了基础。”陈敏说,在这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下,大家真正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态度,即做客户信息的贡献者,也是客户信息的受益者,共同发展银行的共有客户资源。“信息不畅通是客户体验不佳的症结,也是各个部门不能协同作战的症结。”陈敏说。
以前客户信息是分散管理,信息不共享。现在大家可以在大零售的客户资源整合下进行交叉销售、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大家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对一个老客户销售新产品,比对一个新客户销售新产品,成本要节省很多。光大银行内部的不同业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开放的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平台上,每一个部门对客户信息的补充和挖掘,都有利于后来者的使用。而不同部门都感觉到了废除信息重复录入带来的工作量节省和流程优化。客户信息共享在客户服务流程中的运用更加便捷,促进了银行业务联动工作的开展。
“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地对待‘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像这样的精辟之言俯首可拾,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不,前不久,一位学校的骨干教师上课时,当学生回答“秋天到了,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时,这位老师微笑着说:“你真会观察!”俗话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如果说这是老师的口误,那还可以原谅,但是,我们仔细地想想,这位教师认真倾听了吗?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
沈爱梅
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得懂吗?怕是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吧?”总之心理是各种排斥,可是当我读完本书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一页页认真品读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来的划一性与效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了,我们却还在茫然中徘徊。下面我将从佐藤学的教育案例、实践与理论中谈谈我的点滴收获。
一、学校不快乐
案例中一个小男孩哭闹不肯进教室,他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由此引发全班性的呼应——学校不快乐。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涵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涵义是不同的。案例中的小林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深知这种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改变。但是他以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为契机,顺着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的心,培育班上的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这样的尝试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完全受老师做掌控,受制度所限制。
小林老师的一个观点像炸弹一样,摧毁了我已有的观念。他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反思我的教学,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是啊,教师本身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这三个角色在教学的“开头”和“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任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作为这三个角色的本职工作是否有落实到位,即我们要关注保证“开头”。而“结果”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当然怎样都行了。
二、盲目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为什么教师要这么做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觉得教室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在复述或补充的时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这样看似学生一个个积极回答,教师一一热烈回应的“热闹教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无意义的,而老师也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发言。
针对这个问题,佐藤学先生提出应该理解学生的发言。而对于怎样理解,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倾听为前提,进行的真正理解的共感共鸣。
三、“主体性”神话
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的主体性。所以,很多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在课堂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出现了和佐藤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把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了。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主体性”神话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了最近我校进行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这个教学改革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进行的。可是,我在尝试进行中似乎把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盲目以为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来就能很好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看了佐藤学先生的分析,当头一棒。这样的教学不单单是无效的,简直是不负责任的。
佐藤学先生提出——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与我们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有着惊人的相似。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四、教师把教育“私有化”
在现有的教育中,由于教室之间的相对封闭,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规矩。这样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了。即使部分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压力下开放了教室,其他老师的评课也一般以不得罪人的方式进行。
针对这一情况,佐藤学先生也深有体会,不过他那种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深深感动着我。现阶段的我,受了大学中理想教育的熏陶,当真正到一线教学后,对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甚至在内心开始批判,但是我的行动只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没有深入去反思解决。这样的发现除了让我静不下心来教学外一无是处。而佐藤学的积极“应付”让我佩服。他指出教研会中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而无关痛痒的评课则更会腐蚀人的思想。佐藤学先生指出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已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静悄悄的教育革命11-09
我和福娃的悄悄话09-17
公园里的悄悄话的作文06-05
红岩革命精神读书笔记800字07-18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心得体会07-03
阳台上的悄悄话六年级作文07-18
深化效能革命心得05-28
昙花悄悄地开随笔06-02
《辛亥革命》 心得体会06-19
《再别康桥》中的“轻轻”与“悄悄”解读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