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必修)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必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必修) 篇1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必修) 篇2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

(2)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

(3)感受作者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深味叙事,体悟抒情。欣赏叙事中蓄势和陡转的技巧。

教学方法:

品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借以说明其浪漫主义诗风);李商隐咯血,用白色的丝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杜甫咯血吐出的应该是血块,因为他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感受“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诵读感知先有情

1. 教学蓄势。

播放《唐之韵》杜甫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朗读。

2.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为鉴赏作铺垫。

杜甫简介(由一学生回忆,其余学生作补充,主要是了解他个人的经历,识记重要作品)。

写作背景介绍: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琅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漂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杜甫一家只好在凄风苦雨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令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诗体介绍: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以铺陈、记述为主。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体会诗情。

4. 学生齐读,教师提醒需要注意的读音和句读,以及句式的参差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

三、寄意遥深“草堂凤”

1. 聚焦叙事,感知诗意。

预设提问:从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本诗是一首即事抒怀的作品。请概括诗歌所写之事。

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节诗的意思,尝试拟写小标题。

学生交流。预设性生成小标题: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

2. 悟读课文, 深层解读诗意。

预设提问:

(1)诗人如此细致地刻画秋风卷茅,是何用意?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故作老态?

(3)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请联系语境设想,诗人会叹息什么?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请深思:“长夜”是指具体的茅飞雨淋难以入眠的夜晚,还是别有深意?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包括诗人自己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学生加强语境意识,揣摩关键词语,深层解读诗意。

预设生成:

(1)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画面,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看着茅草漫天飞舞,无从捡拾,诗人是多么揪心。

(2)不是故作老态,而是身经流离之苦的心理反应。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由上一节诗歌可知,他在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由“群童抱茅”得出,孩子一为戏耍,二为家里御寒出力。可见周围人的生活与诗人一样寒苦,所以诗人在叹息周围人的苦。人民为何而苦?所以这叹息中也有对时世的哀怨。

(4)由“丧乱”一句可以看出,这一切遭遇皆由战乱引起。“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由此看出,诗歌写的是诗人一人的遭遇,更是深广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5)“寒士”应该指的是像自己一样受寒挨冻的人,比如包括“群童”在内的所有人,但不包括诗人自己。注意运用“瞻前顾后”法理解诗句,后面的“吾庐”有相关提示。

3. 教师作过渡总结。

杜甫由一人遭遇联想到天下所有寒士,由风卷茅屋延伸到屋漏遭雨,由一次秋日的风卷茅屋延伸到战乱后的无数不眠之夜。这既是诗人的一己遭遇,又何尝不是当时无数百姓的悲惨遭遇呢?无怪乎他的诗歌被人盛赞为“诗史”。

四、忧思沉郁杜甫情

1. 聚焦叙事,体悟情感。

预设提问:前三节诗,诗人为我们介绍了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的凄苦遭遇。只是客观的叙述,没有抒发情感,这就是“不着情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察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并交流。

2. 聚焦抒情,感受胸怀。

师生共同品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会情感的转变。

学生示范读这一节,其余学生体会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3. 个性表达,激情交流。

教师创设谈话情境:请以“我看到了一个的杜甫”写一段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五、“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

六、布置作业

1. 探究思考:“群童”在作者的笔下真的是“盗贼”吗?这个情节和作者忧国忧民的理想矛盾吗?

2. 背诵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篇3

我漂至北京为稻粱谋最初六年,厚厚六本日历,盖得过线装《全唐诗》的篇幅了。然而,却搬了九次家。说乔迁之喜是大大地美化了,实际是被八位房东以不同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我总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总是要借别人的房子住。寄人篱下的酸甜苦辣我这辈子算是尝遍了,闭着眼睛也能给《雾都孤儿》写部续集。单位是管出书的清水衙门,穷得连集体宿舍都没有,只恩赐我一张堆满书稿的办公桌。我特意溜到书库看了看,发现积压滞销的旧书快从门缝漫出来了,已无立锥之地。我投奔唯一的远房亲戚,痛说革命家史,以图续接本是同根生的血缘之情,结果见我准备长住下去,亲戚急得快成仇人了,整天摔碗砸盆,杀鸡给猴看。写诗的猴子只得另择生路。又在三里河一位豪爽的朋友屋里搭了张行军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回去睡个觉,尽量缩小目标。时间一长,生怕把友谊磨薄,生怕豪爽的朋友也变得狭隘了,数数兜里攒的稿酬也快够了,便主动去东郊的麦子店租了间农民房。朋友果然喜笑颜开地帮我运送了一趟行李。我在新居以酒报答他在我落难关头的拔刀相助,他频频举杯:“好好干,前途无量!”

说是新居,其实是二十世纪末中国破得不能再破的住宅了。估计是唐山大地震时期构筑的简易棚,后来覆盖一层油毡作屋顶,和稀泥砌起了四堵红砖墙壁。只有六平方米,只有一扇通风的窗户。幸好另外还有门,没叫我爬窗口进出。苦夏真苦,黑色的七月,我在闷热的小屋里拼命摇铁扇公主的道具,运筹于蚊帐,夜不成寐。真恨不得用高射炮把那些吸血的飞行员赶尽杀绝。我没出国就知道非洲是怎么回事了。

火红的年代,我一边在台灯下爬格子,一边担心下辈子该蜕变成煮熟的螃蟹模样。苦命的保尔,我也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至于冬天则别开生面,我一下子给装进六平方米的大冰箱了,也许能保鲜,但血液需要循环啊。我买了条削价处理的电热毯,一回家就直奔主题钻进被窝里,像孕妇坐月子,狼外婆来也不开门。我很感谢无名氏发明的电热毯——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使貧寒书生饱享雪夜闭门读书之乐趣。又担心伪劣产品不可靠,电源短路,使我的远大前程胎死腹中,在烈火中永生。临睡前总蓦然回首拔下插头。结果没到半夜就梦见北极了,我像艘迷路的破冰船傻傻地问:“谁把我推醒了?”

痛定思痛,值得夸耀的是:我毕竟是一位在陋屋住过的诗人,学不会李白醉卧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精神胜利法,至少也忠实地继承了杜甫苦大仇深的现实主义传统。可即使陋屋,也无法高枕无忧。公安局在去唯一一座公共厕所的必经之路上贴出告示,说这一带属拆迁区,推土机下星期一将准时抵临,望民众提前搬迁云云。房东很高兴,他们去住半年过渡房,即改调为楼房了。他第一次弯腰钻进我狭小的门框,做我的思想工作,劝我另择高枝。措手不及,我一上班即翻出通讯录,挨个给有印象或没印象的朋友们打电话,求他们拉兄弟一把。那一天,所有朋友办公桌上的电话都一个接一个相继响起来,他们也一个接一个在遥远的地方表态,或爱莫能助,或深表同情,或兔死狐悲,或搁下话筒即帮忙改拨其他号码……居然还有两位与我同是天涯沦落人,正准备四处寄发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呢——我也是他们求援名单上的人。我只得在电话里拍拍他和她的肩膀:“好自为之吧。”

那一星期天昏地暗,我就像被十面埋伏重重围困的小国之君,盼星星盼月亮般翘望救兵消息,而又对睡马路牙子上的亡国奴命运充满恐惧。好歹人还有尊严呢,诗人也是人嘛。每个失望的电话都给我一次打击,四面楚歌中,卧薪尝胆的诗人弱不禁风。我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不顾领导脸色和办公楼管理条例,睡办公室。但办公室的回旋之地仅够打一张地铺,抱膝而眠、琴棋书画全无用。我环顾四壁,准备变卖家产、轻装上阵。城区每逢拆迁,收破烂的就像苍蝇般冒出来了。一台旧黑白电视,他只出价五十元;而一堆衣裤,他按每条四角收购(算批发价?)。大敌当前,我没心思讨价还价,只图赢得身轻如燕,咬牙跺脚大吐血,全便宜这帮破烂王了。我的家当只剩下铁饭碗和换洗衣裳了,刚好装一蛇皮口袋。

我在办公室度过了近乎曝光的一个冬天。那是一种没有秘密可言的公开化的私生活,同事来得早会正赶上我手忙脚乱叠被子。又在东城板厂胡同的书库度过一个春天和夏天。剩余的秋天、冬天又靠其他地方打发。我生命算盘上的春夏秋冬,被一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拨来拨去,倒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长期搬迁的生活使我养成习惯:不购置多余的家具,不添加仅仅起装饰作用的物品,甚至,连女朋友都不想找。对于两袖清风的流浪汉,爱情都是奢侈的,会使生活负重、心灵负债。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篇4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茅屋:即乾元三年(760)春,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的草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居。”“草堂”之称,有自谦卑陋之意。

挂罥:缠绕,牵挂。

竹:指竹林。

呼不得:呼喊也止不住,茅草要不回来。

云墨色:言乌云密布。

漠漠:迷蒙昏暗貌。

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大庇:全部遮盖。

突兀:高耸特出貌。

见:同“现”,显现。

赏析:

鉴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篇5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 “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 2.周围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 篇6

呼一阵狂风吹进草堂,打乱了我的思绪,我慌忙跑出门,屋上的几层茅草早已散去了,想奋力追回,却是徒劳,只得定下脚步望着它们的踪迹。

生性好自由的渡了江去,落在江郊。我摇头转身去,却发现还留下一些挂在枝头或是飘转沉于低泾处。

正准备快步赶去,那群顽童却先我一步,面对着一帮小盗贼,我喊得唇焦口燥也不得了,眼睁睁看着他们抱看茅草钻入竹林中去,我也只能倚着拄杖叹息。

一会儿,狂风停歇了,云被搅成墨色,天色渐黑,乌云密布,是要下雨了吗?

全身感到一股寒意,忍不住抱着身子发抖,环顾这个家,儿子在这张满是裂缝的床上睡出大字形,他的衣棠也不和是几年前买的了,贴满了膏药。现在,外面下起了疾雨,雨点如麻,屋内又何尝不是呢?

外面早没了灯火,我却难眠至此。如今天下大乱,如何能眠?什么时候天才亮?什么时候大唐的天才亮?

想到这儿,心中不由得感到悲恸!这样的狂风何时才能停歇?百姓何时才能安定下来?不用再过流离失所的生活呢?

两行清泪从眼中流下,大唐已不是曾经的大唐了。可我还是怀抱希望,要是能有千万间宽阔的大厦来保护天下受冻的人,该是件多美好的事。他们在里面一定可以很安心,不会再受风雨侵扰,不用再担心兵马横行

不知何时才能亲眼看到这样的房子呢?若是能出现,我就算是在这茅屋中冻死也满足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篇7

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 )、( )的高尚风格和( )

的情感。

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聪明的你呢?赶快投入

吧!)

1、诗人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哪些?表达效果如何?

2、“归来倚仗自叹息”,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第三节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该如何理解?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抓机会,显风采!课堂因你而精彩)

1、抽每个小组内的1号或2号依次讲解探究的问题

2、组与组之间交流释疑、解难、纠错、补充完善

3、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精讲点拨

(此处可附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

(一)必做题:(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过关)

1、按原文填空:

(1)抒发了作者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的诗句

是: , , 。

(2)写出了作者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 。

(3)诗中写到生活贫困的两句是:

(4)描写居住条件恶劣的句子是: 。

2、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3、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

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

一起,意境深远。

(二)选做题:(你是最棒的!加油!)

1、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三句来。

2、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三句,并标明出处。

3、请展开想象,扩写诗歌的任意一节。(不少于200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 篇8

一群儿童嬉笑着在狂风中奔跑,竟不顾风沙迷眼,倏地抱起散落各地的茅草,无虑地向竹林跑去。诗人颤巍巍地起身,吃力地扶着腰,迈动脚步欲追赶顽童,却只能干瞪眼,歇斯底里地呼喊着。孩童们恍若没听见,扭头眨眼睛消失在视线中。诗人捡起地上的拐杖,独自在风中叹息,惟有一个瘦削的身影还在天地间摇曳。

风渐渐地停了,乌云像打翻了墨水一般,遮蔽了阴沉沉迷蒙的天空,刹那间帘子般的雨水朝大地倾下来,渗透进依存的茅草间,又如麻子一样不停地滴漏在各个角落,打湿了桌上的诗集,木制要椅子也因潮湿发出腐臭的气息,晚上,钻进阴冷的布被,寒气沾湿了夜的微凉顷刻袭满全身,似铁般冷硬,磕碰在皮肤上,辗转反眠。孩子很快就进入梦乡,嘴里念着梦话,腿有停地踹着破旧的布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9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

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

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必修) 篇10

1、重视“朗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听范读、个体试读、分组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

2、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设计,既注重了目标性又注重了趣味性,例如:第三段学完并未直接进入第四节,而是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当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哀叹、发泄、痛哭、打算修屋等时,再进入第四段学习,此时杜甫的胸怀之博大,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更能震撼人心。

3、注重课堂生成。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与文本对话中,让同学们互相质疑时,二班有同学提出:群童为何抱茅?对此问题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同学讨论,得出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有言调皮淘气,有言带回家烧火做饭、铺床、补自家漏雨茅屋等等,孩子回答令我惊叹。就此我随机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归来为何叹息?”(在别班此问题解答不尽人意)而在二班“叹息”内容便迎刃而解了。

4、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此我设计了穿越环节――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借次对话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三作文 篇11

南边村子里那群小孩儿又来我这深山老林,你说这小孩儿也不怕被狼吃了,到这来欺负我这个弱老头。说和我玩儿捉迷藏,让我闭着眼数数,幸亏我上过几年学,不然到1000000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咋数嘞。 “我开始找了!”我喊道。 只听耳边一阵奔跑时带起呼呼的风。

我睁眼一看,顿时生无可恋,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刚收的那堆茅草没了,望着那几个小孩儿远去的背影边追边喊:“站住!站住!”不行,嗓子哑了,追不上了。你说这是啥时代啊,遇上诈骗集团也不能打110。回来想倚在屋上休息。结果那土块还不停的往下掉,每次都正中靶心。

你说这天咋和六月似的呢,那片黑压压的乌云,就这么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风跑了过来。太阳的离开带来了一拨黄衣小兵不停地向身后泼撒墨色。他们似乎还是秋天的叛徒,冬天的使者。散向人间的还有那丝丝寒意。这些小兵似乎是刚来的也不懂规矩,不知不觉便玩儿high了,就忘了那泼墨机还在运作,墨变成了雨,哗哗的流个不停。

“哗啦啦呀哗啦啦。”我不禁唱起了歌。只为歌颂这场恰到好处的大雨。屋中的雨已积了半尺之深。你看这雨,咋不再下大些呢,不然明天就能建个室内游泳池了,不是漏天的!你看我那床破被子湿的呱呱的,省得过两天我还要去洗,我躺在被雨水浸湿的床上,望着桌边形成的一道道瀑布,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不过这夜竟如此漫长。不管了,不管了,都是经过安史之乱的人了,还怕这些吗!

过了这一夜,我感觉我要正经一点做好好做个人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三作文 篇12

狂风日日怒号,可今日的风尤为狂暴——杂物横空,惊风呼啸,卷起数重茅。一个老人伫立在屋子旁边,拄着拐杖,无奈张望,望着几根茅草忽然凌空飞起,洒落江际;也望着几根茅草无精打采,跌破水面。只见棵棵茅草皆在一片混乱中打旋,原来破旧的茅屋被秋风砍破。茅草四飞,那个人伸手去拦,但寒风凛冽,僵硬的十指根本无法触及。

忽的,南村的几个顽童跑了过来,大声吹着口哨,每个人都从四处捡起几根茅草捧在手里,再细细数一数,数到最后个个都喜笑颜开,打着闹着一哄跑走了,拐进了了一处小竹林。任凭那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在身后如何喊叫、哀求,那些顽童都没有再回过头看一眼......

老人见此也不再继续向前追,兀自转头回了家,只是轻叹了一声,不知是在叹自己还是在叹这世界。老人的胸脯微微颤抖着。

不久狂风渐渐平息,可那如铁疙瘩般的浓得化不开的墨色云朵却铺满了天。秋季的天空,本就阴沉,加上这云也就更暗了。这老人的家里十分简陋,只有一个破床板,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破被褥,被子下挤着几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他们蜷缩成一团,仍抵御不了这渗骨的寒意。“刺拉”一声响起,在夜色中尤为刺耳,原来是被褥被蹬破了。四处漏风的破被子,加上没有一处干燥的地面,这又湿又冷的长夜该如何挨到天亮啊?!

人满腔悲愤,待孩子们都睡去后,他一步步挪到门口,冲着茫茫苍天喊道:“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在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来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能露出笑脸!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屋子破漏,我受冻至死也心甘啊!”

上一篇:寒假除夕作文300字下一篇:用心工作,用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