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与自然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惯与自然(推荐14篇)

习惯与自然 篇1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习惯与自然 篇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低年级就要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恰巧,这学期我任教低年级,再次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要指导低年级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端正、整洁”的论述.在边思索边探究中,有了下面这些想法和做法.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

1. 明确危害,产生愿望

我在教孩子们写字前,就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向他们讲述姿势错误的危害,易患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毛病,直观的图片让他们很快就有了“写字要有正确姿势”的愿望.

2. 教给方法,有法可依

当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有正确的姿势后,然后再结合图片让孩子们讨论得出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这样的: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纸张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我把“三个一”口诀端端正正写在小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示范.为使学生便于掌握,我编成儿童爱读的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读读背背,按照儿歌中的诗句做一做.

二、润物细无声——注重影响

1. 转变观念,引起重视

每天当同学们写字时,针对孩子写字不规范的姿势,给孩子们讲危害健康的道理,时刻提醒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听到提醒后马上坐得端端正正,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姿势,可是过不了几分钟,学生们又会摆出自己习惯的不正确姿势了.为此,我在实践中,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时刻提醒、及时鼓励,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学生,随时在能够保持正确姿势的学生本子上画出大拇指.每周对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评选一次,让他们上大拇指榜.对那些字写得很端正,但姿势却不正确的学生,只在他们的本子上画小红花.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每次发了本子,学生们就会先打开看自己得的是什么,观念也就会慢慢改变,对书写姿势也越来越重视了.

2. 树立榜样,潜移默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教师写字的姿势正确,势必对学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首先自己就要注重姿势.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我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一个个端端正正、十分标准的写字姿势,我还经常提醒他们:“请你像我这样做.”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等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坚持纠错

在写字姿势的纠正中,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这时候,我们要:

1. 查病因,治根本

学生写字时常见错误有执笔八例:笔尖太低、四指分家、靠点不对、拇指包笔、关节突出、毛笔姿势、勾腕执笔、抱拳锄地等.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到笔尖,身体就得往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学生感到很不舒服.教师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人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并引用专家幽默的语言陈述这样错误的姿势是“自杀”和“自残”.再让学生体验正确的坐姿及握笔姿势,学生就容易改变掉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2. 牵牛要牵牛鼻子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三个一”中,牛鼻子是“一寸”.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手小,肌肉又不发达,为了写字时使得上劲,往往握笔离笔尖太近,这就导致视线被手遮挡便看不到笔尖在纸上是如何运行的.为了看到笔尖,学生身子势必前倾,以致胸脯紧贴桌边,头部又势必偏向左侧,以致眼睛离本子太近.久而久之,眼睛怎能不近视呢?而且小学生双眼近视的大都是左眼比右眼来得严重,其原因出于此.所以我们在规范小学生写字姿势这个问题上,只需抓住“牛鼻子一寸”进行强化训练,直至习惯养成.“一寸‘的问题解决得好,则“一拳”、“一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齐抓共管促成效——协调力量

1. 寻求配合,做到要求一致

写字不光是写字课、语文课的活动,它伴随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为使学生养成姿势正确的写字习惯,我们还需要加强与课任老师联系,请他们上课时做到要求一致,督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请他们在孩子写字出现错误姿势时,及时地进行纠正,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

2. 家校联动,持之以恒抓强化

年轻的父母们都很忙,一天上班早出晚归,孩子做作业时虽然父母在身边,但是基本无法知道,更谈不上监督孩子写字姿势了.为了让孩子持之以恒的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端正的写字习惯,家长会上,我特意把孩子们书写姿势存在的问题,和怎样使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告诉家长,要求家长每天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监督子女保持良好的姿势,并时常和家长联系,调查了解孩子们在家中写作业时的表现并在班上及时鼓励表扬.

习惯成自然 篇3

魏安厘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魏王问子顺,谁是天下一等一的高人,子顺说:“世上哪有这种人啊,退而求其次,鲁仲连可以算一个。”魏王说:“我看鲁仲连做得不自然,蛮做作的。”子顺答:“人都是做作的。如果一直做作下去,就变成君子了;一直保持好习惯,习惯就成自然了。”

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说明问题呢?其实好习惯的形成都是这么来的,你幼儿园升小学时,上课必须坐好,发言要举手,小小的小孩,刚开始一定很难受,慢慢就习惯了。

事实上,我们谁都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另一个人,一惊一乍的小女生不可能突然变成淑女。起先是可能想表现给别人看什么样的自己,就像你的同学在男生面前装淑女,但渐渐地她会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会有些不自然,有些做作,渐渐地就习惯成自然了。

接电话的时候,不再像小孩子那样,“喂”一声完事,而是轻声柔气地说:“哎,您好。”这是规范的礼貌用语。

没有纸巾的时候连咳出来的痰都要悄悄咽回去——被你描述起来是恶心了一点,但不会比“呸”一下吐老远更恶心吧。

还有,见到同学不舒服会关心地问一句,“药吃了没?”在我看来,这可以算是美德了。她懂得关心别人了,首先她细致地观察到了同学不舒服,然后用语言来提醒和安抚。不好吗?

歌里唱: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长大是什么?个子高了,体重增了,知识丰富了……可仅仅是这些吗?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懂得规范,收敛自己的行为,举止变得文明,符合社会环境。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是众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大家遵守行为准则,才不会磕磕碰碰。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长大。

诚然,人有各样的个性,世界才丰富,天性所在,无法勉强。大可不必人人都淑女,大大咧咧的女孩也蛮可爱的,笑起来捂着嘴和不捂着嘴都可以,只要不虚伪就好。

公众社会终究还是“君子”和“淑女”的,你不想做无所谓,只要真诚同样会被接纳,但因此而看不惯人家,就没道理咯。

一个好的社会是可以兼容的,一个健康的人是可以包容、理解别人的。换个眼光看别人,换个角度看世界,善于欣赏不同类型的人,即便是让你暂时觉得“不爽”的人,你才能游刃有余地生活在人群中,而不至于格格不入。

习惯成自然作文 篇4

习惯成自然作文

浙江省绍兴市湖塘中学初一(6)班 赵倩倩

星期五傍晚,我们都整理好书包准备回家。这时,班主任走了进来,说两个星期了,换一下座位。但放学的铃声已经响了,老师只好口头上给我们安排了新的座位。最后老师叮嘱我们道:“下星期一来,千万别坐错了啊!”

可是,到了星期一,我刚到教室就直奔我原来的座位。旁边的`同学马上说:“你的座位在那。”我这才反应过来,我走错了。

之后,我留意地观察了一下同学来到教室后有没有像我一样走错的。我一数,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走错了。

事后,我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想:老师讲生活习惯的时候讲到过。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吧!一个人有了一个习惯后就很难改掉,我们已经在以前的位置上坐了两个星期,对它已经很熟悉了,也因此而换新座位时同学们都走错了。

这件事,我从中悟到: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然而,好习惯能使我们一辈子受用,而坏习惯则会一辈子受它的拖累。像我们学习语文,有些字写错,虽然自己注意到了,努力想把它改正,以后不再重错,但还是要写错。再有我们有些同学的抽屉干净,书簿放得整整齐齐。而有些同学抽屉里什么东西都有,又乱成一团。这些学生老师要其把抽屉整理好,这些同学虽然整理了,但过一时间又是原样。这充分说明了好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让我们从小时候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好习惯,迎接美好的明天!

简评

这一篇随笔,小作者从日常学习中生活中得到启示,写得平实而有深意,写出了真情实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写好作文,平时要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

学会习惯,倾心自然美文随笔 篇5

如果,你在天之涯。那么,我逃到海之角,与你后会无期才好。

风啊,你轻轻的来,我眺望远方,你轻轻的去,我孤独惆怅,你何时带着我去天际落后的边缘,解我迷惘,

让黑暗销蚀命运的曙光,把我的内心深藏。

夜啊,请在晨光来临之前,留下苍穹,让我的思绪融进你的胸膛。

彼岸路途太遥太遥,我该往哪去逃去逃。

月光闪亮,穿过白色的菌种,请别照出我心飘荡;斑驳影痕,脱落零散的碎片,请保留我最后的`执守。

时光啊,多停留这一秒,闭上眼,只念。

习惯与自然 篇6

关键词:大班幼儿教育,独立性,学习习惯

早期教育是建立生活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正诠释了幼儿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 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还能培养、提高各种能力。

现在, 人们普遍意识到:教育的核心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 而良好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大班幼儿, 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明显;对事物开始有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好学、好问、喜欢挑战, 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这个时期不仅幼儿身心发展速度快, 而且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此时期的充分准备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 较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而且会使其受益终生。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学前教育的最后准备阶段———大班, 注重习惯的培养就更有其现实教育意义了。

一、兴趣是做事之源, 方能产生动力、保持兴趣、养成习惯

兴趣是一种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幼儿才会主动思考, 并自觉采取行动, 从而使兴趣固化, 形成一种潜意识, 而习惯则受潜意识所支配。老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 (《纲要》) , 把这种潜意识质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逐步养成一种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们在学习跳绳的过程中, 从不愿意到喜欢跳, 再到跳得乐此不疲, 也一样有一个引导的过程。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 老师示范, 个别指导, 纠正跳绳和摇绳动作; (2) 表扬、奖励进步和坚持练习的孩子, 激励幼儿的竞争意识; (3) 设计跳绳游戏, 帮助幼儿掌握跳绳要领。慢慢的, 他们有兴趣了, 认真学了, 愿意跳了, 还想出了多种绳子的玩法。只要孩子做了, 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做事有恒心, 有信心, 不半途而废。这种良好习惯就是从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开始, 逐步自觉地养成了一种稳定的习惯。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自觉性和主动性从兴趣中来, 自觉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地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

二、独立性的养成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要让他们自己去做, 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教育者、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上体现。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庭, 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中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这就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切记越俎代庖或操之过急, 要有耐心与恒心, 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 鼓励、帮助、引导幼儿自己去面对, 自己去解决。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 (陈鹤琴) 。以整理书包为例, 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要孩子自己主动思考很多问题, 如:本、纸和书各放在哪儿更便于取放?书皮薄的放哪个位置不会折了、皱了?大小不同的书本怎样摆放会整齐?等等。整理书包时一次次重复这样的过程, 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理书包中, 幼儿逐步学会分门别类的摆放, 整理速度经过快—慢—快的过程, 思维条理了, 自信心、责任心不断增强, 丢失、损坏、遗忘物品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 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倾听习惯的养成

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言语活动, 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 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大班幼儿, 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让他们会听、会说并会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 并乐于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作为幼儿教师, 我对幼儿的倾听行为发展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从幼儿倾听行为发展的现状及幼儿倾听行为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特点中总结出培养幼儿倾听行为的指导策略, 并从一日活动中着手培养孩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比如:帮助幼儿建立认真倾听的常规意识, 采用眼神、手势等多种手段加强个别教育;捕捉每个活动中的细节, 不断培养强化倾听习惯的形成, 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2. 读写习惯的养成

《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读写习惯是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的前提, 还是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1) “改造比塑造更难”。在幼儿园阶段, 前书写、前阅读的任务主要是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及读写姿势。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 特别强调“手离笔尖两指头, 胸离桌边一拳头, 眼里书本一尺远;脚放平, 身坐正, 头不歪来眼不斜”, 并引导幼儿互检, 相互提醒, 强化幼儿保持正确姿势的意识, 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力。良好的读写姿势是良好读写能力的基础, 而良好的读写能力又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前书写是指有关书写的基本动作、方位知觉、字形辨别、书写方式、书写习惯等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不是写字, 而是为幼儿将来写字而做的准备工作。前书写教育活动强调的是活动的过程, 是幼儿对书写的一种体验或经验的获得, 是对幼儿好奇心的满足, 并且激发了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在前书写活动初, 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用插片进行结构游戏, 引导幼儿进行交叉复合连接及立体建构;在美术活动中, 要求幼儿描画出较复杂的线条, 进行一系列的连线游戏, 以此进行肌肉协调性的练习, 训练幼儿灵活地控制手指, 训练拇指、食指与中指配合及手腕动作的协调性。在活动中通过书写形式 (绘画样式) 的练习, 向幼儿渗透有关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知识, 帮助建立空间知觉, 获得一些有关汉字书写的经验, 为幼儿进入小学以后正式学习书写汉字做好准备。

(3) 从兴趣入手, 养成好的前阅读习惯。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根据我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 首先为幼儿提供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图文并茂的阅读内容, 激发幼儿阅读识字的兴趣, 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次, 创设相应的文字环境, 经常用文字提示, 既强调文字的重要性, 又引发幼儿的兴趣。文字在各个区域的出现, 让孩子用以致学、学以致用;通过有规则地取、放书, 有序有目的地翻阅图书、修补和制作图书, 了解书的构成, 培养幼儿阅读常规, 掌握阅读技能及培养爱护书的意识;语言表演听读活动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 并注意在其他领域随机渗透文字;利用有趣的文字结构形式增加幼儿的识字量, 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孩子讲故事, 读故事, 写纸条, 画画, 等等。慢慢的, 孩子以读书为乐, 激发了读书的欲望, 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

(4) 读写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需要家园配合。亲子共同阅读, 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从朗读、讲故事入手,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环境、游戏等读识、指读都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大街上, 许多广告牌就是最好的图书, 看电视、听广播时也能引导幼儿学习更多新的知识。不仅如此, 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幼儿正确的读写姿势。长此以往, 孩子的理解力增强了, 集中注意力的水平提高了, 阅读的兴趣提升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 最后是习惯造就我们”。可见习惯对于人之命运的重要性, 它是人走向成功的钥匙。但是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甚至是艰难养成的过程。由他律到自律, 从外化到内化, 并不是单纯的道德认知, 而是知情意行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循序渐进、反反复复的过程。教育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教育者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为, 拥有好习惯的孩子, 就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对大班幼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云晓, 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 2004.

[2]叶圣陶.生活教育叶圣陶随笔.2007.

回归自然 教给方法 形成习惯 篇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人手呢?

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花时最多的是备课,而备课最感困惑的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我们凭借的文本无非是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这三类文本都隐含着教学内容,但都不等同于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与判别,甄选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用好这三类文本,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笨办法,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之前,笨办法也是好办法。

其次,在授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意。到了更高的阶段,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再次,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很难让其接受。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思,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意。阅读课文我则全面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地方,先让他们互议,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回归自然状态

一如走路,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散步,也要奔跑,有时还要跳跃,全然是为生活的需要。阅读教学也如此,应训练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方法,并形成阅读能力,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但不管是何种阅读方式,都须与生活中的常态阅读方式相一致,回归常态下的阅读,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基点。

一是鉴赏式阅读。语文教材中编入了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如古诗词、历代名家名篇等。阅读这些经典的作品,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作品的丰富内涵,包括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等,从中获得文学与文化的滋养。教学经典作品,我们宜参照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释,而不仅仅是教师对作品做出的个性化的理解。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鉴赏不等同于欣赏,有鉴别,才有欣赏与质疑,不加鉴别的盲目崇拜经典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二是解读式阅读。这是人们在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经验,对作品做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既包括对作品思想情感的深度认同与感受,又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质疑,甚至批判。最简便的方法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定向目标,作圈点批注、补充修饰、阐发幽思

二、落实具体方法

每一种阅读方式都应该有具体的阅读方法作为支撑,每一个具体的阅读方法又是在具体的阅读内容中体现出来的。抽象的阅读方法不具有实际意义,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阅读方法,如教学生阅读古诗时遵循“读诗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五步阅读法,无所谓好坏、对错,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学生在阅读具体的一首古诗时依然是原来的水平。因为这样的阅读方法缺乏具体的内容情境,即学生依然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读什么,要读出点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读法”才是具体实在的“读法”呢?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究竟要在哪些地方去读,要从中读到些什么?这是需要教师作精心的阅读指导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难免陷入空泛的泥潭。运用比照的阅读方法,在这里方能深入地领会课文平常语言中蕴涵的深意。其实,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就是要在具体的“读什么”上作细微的点拨与指导。阅读的功夫本身是一种磨砺的“慢功”,不是简单地运用阅读知识、方法,便可以解决问题的。

三、形成自觉习惯

阅读教学最终是要学生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能在生活中经常阅读,获得生命的成长。正如叶圣陶先生论述的那样:“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不济事。”

习惯与自然 篇8

总是听说,当一些事成了习惯,就会变成自然,像每天早晨的生物钟,它督促我们的神经,迫使我们早起。养成习惯后什么东西都成了自然,那么优秀,会成为习惯,变成自然吗?答案是肯定的。

周末看见一片推送,讲述的是一位全球最顶尖的红娘她的成名经历,她是令人艳羡的传奇人物,而她的工作就是:飞遍全球,专门为有钱人士寻找人生伴侣。所有商业大亨、政界巨头这些人物都知道,宁愿失去一项十亿美元的生意或者大项目都不愿得罪她,她究竟是怎样成为这么厉害的风云女子呢?原因很简单,一本黑皮笔记本,让她走到今天。从开始有意向做红娘起她便一直携带着本子,将所有人的档案仔仔细细亲自记录在内,从不离身,这俨然成为一种习惯,见到名人,她都会自然而然的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这种习惯促使她成为今日所有单身的成功人士都敬畏、炙手可热的成功女子。

在平常羡慕“学霸”能在每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却不知道其实学霸知识更加懂得如何学习而已,同样是下课,学霸会熟练的摊开课本复习,而你却习惯倒头俯桌就睡,每次老师念名字表扬,学霸对此波澜不惊,因为学霸已经习惯了优秀。从本质上同样的人结果却不同,一个已经习惯把优秀变成习惯,另一个却还不知道,习惯是什么。

错误习惯也能成自然作文 篇9

习惯成自然。但习以为常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一些不一定科学甚至错误的习惯也能成为自然。

美国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约为1.22米,这个有整有零的奇怪标准,是英国铁路的标准。美国的铁路最初是由英国人建的,所以沿用此标准。英国最初制造有轨电车的人是造马车的,马车的轮距就是这个标准。而马车轮距的标准又是罗马战车的标准,因为英国的许多长途老路都是当初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1.22米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那么,为什么偏偏是1.22米呢?谜底终于找到了:这是两匹并排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于是,现代化的美国铁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限定在马屁股的.宽度之中了。

错误习惯也能成自然 篇10

美国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约为1.22米,这个有整有零的奇怪标准,就是英国铁路的标准。美国的铁路最初是由英国人建的,所以沿用此标准。英国最初制造有轨电车的人是造马车的,马车的轮距就是这个标准。而马车轮距的标准又是罗马战车的标准,因为英国的许多长途老路都是当初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1.22米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那么,为什么偏偏是1.22米呢?谜底终于找到了:这是两匹并排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于是,现代化的美国铁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限定在马屁股的宽度之中了。

二战时,鲁尼在英国空军部队当后勤兵,负责给战斗机做保养。部队规定,战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粪来保养。这让鲁尼苦恼不已,因为粪便的臭味实在难忍,可又不能违反规定。半年后的一天,由于骆驼粪短缺,鲁尼暂时闲了下来。望着那些不能保养的战机,鲁尼问战友:“既然迟迟等不到骆驼粪,为何不用其他东西代替?”战友笑着说:“就数你脑瓜好使?既然部队规定必须用骆驼粪,就说明它有特殊的功效。”鲁尼本想继续追问,可听着战友们嘲讽的口气,就没再吱声。不久,参加过一战的父亲来部队探望,看见鲁尼正忙着用骆驼粪擦拭座椅,便疑惑地问:“你们怎么还在用骆驼粪养护皮革?”鲁尼理直气壮地答:“我们一直如此,这是规定。”父亲想了想,笑着说:“当年我们在北非沙漠地区作战,有大量的物资需要骆驼运输,可驾驭骆驼的皮具是用牛皮做的,骆驼闻到那味道,就会赖着不走。于是,有人想到用骆驼粪来擦皮具,这样就能盖住牛皮的气味,果然骆驼就听话了。哪料30年过去了,你们却将这方法沿用到飞机上,太可笑了!”听完这话,鲁尼将信将疑,随即去翻阅了史料,结果正如父亲所言。

雕塑家罗丹拜在巴耶老师门下学习雕塑。一天,巴耶教学生们如何雕刻植物。只见他握着一把大雕刻刀,很快雕好了一朵玫瑰花。这时,有人来找巴耶,他便交代学生,让他们好好练习,自己有事要出去一会儿。老师离开后,罗丹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和好友爱德华比赛,看谁雕刻的玫瑰花又多又好。爱德华雕刻了没几下,就揉着酸痛的手臂抱怨道:“雕刻这种花,为什么要用这样笨重的雕刻刀呢?倒不如换一种更小巧的刀!”罗丹立刻摇了摇头,说:“虽然我也感觉用这种大雕刻刀有些奇怪,但老師这样教我们,一定有他的道理,还是不要轻易改变吧!”几个小时后,巴耶回来了,当他看到罗丹和爱德华的“杰作”时,不但没有夸奖他们,反而皱着眉头问:“你们一直在用这种大号的雕刻刀吗?”罗丹赶忙点了点头。巴耶却非常失望地说:“刚才我给你们上课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小号的雕刻刀,才临时用大号的演示了一遍。没想到你们居然一点都不懂得变通!”罗丹羞愧难当,并以此事为鉴,终成一代大师。

许多东西,一旦约定俗成,便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标准,很少有人再去想它的适应性与合理性。把鞋子分为左右脚,仅仅是近100年内的事情。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于“一顺脚”,谁也没有提出异议。人们像对待“马屁股的宽度”那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熟视无睹,迟滞和耽搁了许多变革、完善和发展的机会。

汉·扬雄《法言·学行》有:“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在生活和事业中,常常会有“马屁股的宽度”在无形或有形中禁锢着人的思维。一旦找到这种思维的源头与症结,跳出约定俗成的框框,往往别有洞天。

习惯与自然 篇11

一、“诗法自然”:同中见异的观物方式

刘勰和华兹华斯认为“诗法自然”, 诗人情感的生发源于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但是两人在观物方式上却又很大的差异。刘勰提倡“神与物游”, 而华兹华斯提倡“心灵映照”。刘勰《原道》篇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1而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认为:“这些诗的主要目的, 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非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2两人的观点揭示了自然万物、情性人心、辞采文章的根本同一性。刘勰曾修佛十年, 而华兹华斯长期安居乡间, 他们以自然隐逸的淡泊情怀感悟自然。从这种追求出发, 影响到两人的审美方式偏向自然宁静。他们主张带着沉静的思考去感受、领悟自然的灵气, 而自然的平和静穆又陶冶了创造者的审美情趣, 使深邃的哲理从宁静的审美中自然流出。

刘勰和华兹华斯都认为, 诗人的情感以自然美和田园生活为土壤。刘勰《明诗》篇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然兴发:“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人的思想情感是与外物感应的结果, 而文学的发生则是这种情感自然而然的抒发。华兹华斯也推崇自然, 他认为诗人的热情以自然和田园生活为土壤:“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 因为在这种生活里, 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 (《序言》) 而文学情感的发生“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很恰当, 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 (《序言》) 刘勰和华兹华斯所主张的“自然”, 无论是诗人情感的源泉、情感的生发, 还是语言的产生, 都具有共同的倾向——诗情源于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自然物像与诗人的审美情趣互为生发。

刘勰和华兹华斯两人对诗歌情感的兴发有着相似的主张, 即“因物兴情”, 但相似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观物方式。刘勰“神与物游”是指物我结合浑然一体, 诗人的主观情怀在感物时被融汇于自然万物之中。在感物方式上, 刘勰主张通过消融主客体界限, 剔除刻意经营用心思索的自我来对物像作凝神的注视甚至化入物像, 在主客体融合的整体关心中达到“神与物游”。华兹华斯认为“特别是那样的一些思想和情感, 它们的发生并非由于直接的外在刺激。” (《序言》) 而是一种心灵映照。“心灵映照”揭示了物我结合的另一方式, 即诗人意识到他所面对的自然是与自己不同的外在物, 他只是把自我外射、移情到自然上, 从而在自然景物的自然属性中找到了与自己心态相契合的某种情韵。刘勰“神与物游”贯注着诗人的情感与宇宙的生气。诗人将自己完全消淡在自然万物之中。而华氏“心灵映照”则秉承了西方美学“摹仿再现”的手法, 提倡“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观察, 而且忠实地描绘未被诗人心中的任何热情或情感所改变的事物的状态。” (《序言》) 因此无论是写景或状物华兹华斯大都主张保持自然物的原状, 注重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因此华兹华斯提倡的“心灵映照”让诗人始终处于观察者的地位, 无法达到“神与物游”物我混化的境界。

二、“凝虑”与“沉思”——刘勰与华兹华斯致“静”的不同方式

在“诗法自然”的基础之上, 刘勰和华兹华斯都主张创作构思时讲究“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但是两人主张到达“静”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刘勰认为“寂然凝虑”、“清和其心, 调畅其气”才能“思接千载”达到“虚静”的境界。华兹华斯则认为“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 (《序言》) 所以刘勰认为“凝虑”和“养气”能到达“虚静”。华兹华斯则是主张通过“沉思”到达平静。

诗人创作中所表现的“静”, 不仅是客观环境的“静”, 更是创作主体心态上的“静”。构思中的“静”更多地表现出主体心灵对客观外境的超越与疏远, 并潜藏着主体情感意志的升华。刘勰“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 澡雪精神。” (《神思篇》) 人之所以能保持心灵的“虚静”, 其中的奥妙在于“疏瀹五藏, 澡雪精神”以及“寂然凝虑”, “清和其心, 调畅其气。” (《养气篇》) 以心灵的疏通, 精神的净化达到空静的心境。“是以秉心养术, 无务苦虑;含章司契, 不必劳情也。” (《神思篇》) 创作主体通过超越意志及摆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种种痛苦, 以高度和谐宁静的心境才能进行“虚静”的审美观照。

华兹华斯对这种解决主体与自然冲突的调解方式有所不同。他的诗论较多地追求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将宁静的自然风光与沉思冥想相结合。他认为诗人“有一种能力, 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 (《序言》) 因此“沉思”作为主体存在的重要形式, 在他的诗论及诗文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华兹华斯对自我情感与自然外物的结合主要靠“沉思”对情感的介入来达到“平静”。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序言》) “平静中的回忆”是“沉思”的基本状态。所以“自然情感向艺术情感过渡时, 要经过‘沉思’凝想。这里的‘沉思’既有社会道德、文化积淀的参与, 又始终充满情感。由于有了道德、文化的介入, 诗人逐渐从自然情感的状态中‘平静’下来, 在沉思的过程中, 情与理之间达到了缓冲、平衡、制约。”3

三、“神与物游”与“天性永恒”:刘勰与华兹华斯崇尚“自然”与“静”的不同审美内涵

由于刘勰与华兹华斯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尽管他们都主张“自然”作为诗人通向心灵宁静的精神家园, 然而他们对“自然”和“静”的审美感悟与追求却有所不同。刘勰文论崇尚自然所产生深远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自然”这个概念作为一种美学评价, 进人文学艺术领域。“自然”作为一种美学标准和一种创作法则成为文学的一种自觉追求。刘勰的“自然之道”有四层意义。第一“文道自然”。《原道》篇“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人的情感源于自然“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文”是出于人心之自然, 有了思想感情就需要用语言表达, 表达出来就形成文章, 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第二艺术表现过程的自然而然。《养气》篇“从容率情, 优柔适会。”主张作家“秉心养术”、“含章司契”调节并保持一定的创作心理, 掌握一定的写作规律, 不要“苦虑”“劳情”。第三文章“体势”的形成自然而然。文字作品反映生活, 就应该像自然事物那样, 顺理成章, 体现出“自然之势” (《定势》) 。因此刘勰的“自然”观是一个三向度的概念, 既指外在的“自然”, 也指诗人内心的“自然”, 同时还指向文章的自然而然。第四自然和人的完美融合。“神与物游”是刘勰“自然”观和“虚静”观最高的审美境界。刘勰本来是一个修佛之人, 深通佛理。所以刘勰的“自然”观带有一定的佛理色彩。佛学的“自然”观具有超脱性, 不受外物牵累, 自然而然, 状态归于“虚静”。这就正应合了刘勰创作时的“自然”观。要做到这种自然的状态, 就要强调心的修为, 悟到本心, 超离俗世, 即所谓“心净则佛土净”, 因此提倡“虚而能照”“审美于净心”, 只要“圣心虚静”, 自然“照无不知”4因此, 刘勰的“自然”观必然要联系到心的“虚静”, “虚静”说与“自然”观是息息相关的。心净方能自然, “水停以鉴, 火静而朗”正是佛家般若“虚”而能“照”、“寂而常动, 动而常寂”5的具体写照。所以刘勰的“自然”与“虚静”是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在艺术创作方面, “自然”表现在创作时的状态, 而“虚静”则更多地表现在构思方面。“自然”与“虚静”的理想状态便是“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华兹华斯把自然看得非常神圣, 他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 (《序曲·卷六》) 。自然与动荡不定的世界和浮躁不安的人类相比, 显得宁静和永恒, 自然的秩序与和谐表现出了令人类敬仰的理性, 因此, 他把自然看成了人类精神追求的某种象征。诗人不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 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自然是一种使人善良和纯净的精神境界的象征。“在一片野外幽静的背景中, 使人产生更加幽远的思绪;并使这景色与苍穹的静穆融为一体。” (《丁登寺》) 自然是静谧和谐的, 人可以通过沉思自然与自然对话到达宁静的心灵状态。所以华兹华斯“自然”观和“平静”说的美学意义实质是一种天性永存的自然美学思想。刘勰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静”都追求一种的宁静的境地, 希望通过自然的幽静使情感得到宁静。不同的是, 刘勰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追求的是“顺物通情”“神与物游”精神境界。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静”是人的情感对自然的模仿, 蕴含的是对天性永恒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拜。

结语

刘勰的审美追求是“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的“虚静”, 华兹华斯美学追求的是“主体介入自然的平静”。“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的“虚静”与“主体介入的平静”这两种诗歌艺术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文论家在感悟人与自然、追求审美方面的不同方式。华兹华斯主体的外显与物我的“游离”, 体现的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追求人的绝对完美的理想, 以及在情感表达中追求直抒胸臆的文学传统。刘勰主张通过“神与物游”达到“虚静”进而忘“我”, 消融主体与物我“混化”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物我合一”的文艺美学思想。刘勰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以及“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对文艺的审美追求, 这种双峰并峙的审美追求,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注释

11.刘勰.文心雕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27.

22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下卷)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5.

33 .苏文菁.情与理的平衡:对华兹华斯诗论的反思[J].外国文学评论, 1999 (03) .

44 .祁志祥.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80.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篇12

2.(2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谈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⑦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碍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1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在首段就先摆出论点,二是选摆事实简要分析引出论点,三是提出话题围绕话题层层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了论点。注意第一与第二段的关系,第一段是从现象说起来,引出话题“习惯成自然”,引出第二段中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论说文中,举例,即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作者拟写的现象,只要有说服力即可。注意本段语言表达的方式,用排比的方式列出“听人家说”的事情,从每一个“听人家说”中找到一个关键的词(人们的行为)概括。议论文的文段经常用首句来概括本段的内容。本题所讲道理即是本段第一句话。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不能删去”,然后概括“似乎”一句揣摩作用表达的意思,加以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在文尾处即第八段找到“所以”总结句摘引即可。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育谈起,强调培养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

好习惯与坏习惯作文 篇13

我有一个好习惯—爱看书。每次放学回家,我扔下书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课外书,有时看得都忘了吃饭。就连外出,我也会带上一本课外书,躲进爸爸的车里打发漫长的旅途时光,虽然妈妈为此批评了我好几次,但我还是我行我素。久而久之,我的词汇就丰富了,写作也比以前更得心应手。以往干涩的作文渐渐变的有些生动了,我还当上了班上的习作之星呢。

人无完人,,说了好习惯,不得不提一下坏习惯。我最大的坏习惯就是做事有些疲沓拖拉,这种习惯很不好。晚上,我作业做迟了,第二天早上自然会起不来。风风火火地跑到学校也会落得个迟到的“下场”,有一次我还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事后我也在反省自己,如果以后我参加了工作,作为一名国家领导出席会议,就算是迟到一分钟,整个国家的形象都将因我而大受影响。

习惯与自然 篇1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张家港市郊区某幼儿园的339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187名、女152名,年龄3~6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对所有儿童的家长讲解后进行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询问,了解各个儿童的不洁饮食史和不良卫生习惯等情况。不洁饮食史包括:生吃不作处理的瓜果及块茎食物(如不做妥善清洗、去皮)、食用凉拌蔬菜、食用污染的食物;不良卫生习惯包括:咬舔地上的东西和其他不洁物品、在地下滚爬玩耍、饭前不洗手、吸吮手指、留长指甲、喝生水等。

1.2.2 分组

根据问卷情况分组。无不洁饮食史同时无不良卫生习惯者归入清洁卫生组,有不洁饮食史但无不良卫生习惯者归入不洁饮食组,有不良卫生习惯但无不洁饮食史者归入不良习惯组,有不洁饮食史同时有不良卫生习惯者归入双重暴露组。

1.2.3 大便镜检

对所有儿童留取大便,将大便标本涂片后进行镜检,发现蛔虫卵者判定为肠道蛔虫感染。

2 结果见表1。

[例(%)]

注:P值为各组分别与清洁组比较。*与不良习惯组比较χ2=13.85,P<0.01。

3 讨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不洁饮食组、不良卫生习惯组的蛔虫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清洁卫生组,经χ2检验,P值均小于0.01,说明不洁饮食及不良卫生习惯均是导致蛔虫的重要原因。双重暴露组的蛔虫感染百分率最高,尽管本研究的人群中双重暴露组与不洁饮食组未产生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与不良习惯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重暴露组的蛔虫感染率高达48.81%,说明同时暴露在不良卫生习惯和不洁饮食习惯的情况下,蛔虫感染百分率是相当高的。表明了肠道传染病“病从口入”这一普遍规律。凸显了注意饮食清洁、注意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从本调查中我们发现,清洁卫生组仅有78人,仅占339名小儿中的23.01%,其他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卫生饮食问题,也就是说,本组339名小儿中76.99%具有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说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卫生习惯有很多不科学、不健康的地方,健康教育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知识文明的提高,其中各种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个重要内容。就生活健康习惯、饮食卫生习惯来讲,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是一个当务之急,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边远农村,卫生条件差,健康水平低[4],要改善这种状况,除了国家的政策外,我们医学工作者应作好医学常识的宣传推广,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习惯、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6.

[2]唐小妹,周爱庆,周兆莲.中小学肠道蛔虫感染防治10年监测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4,20(8):79.

[3]许隆琪,蒋则孝,余森海,等。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的趋势和特点[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5,13:214

上一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下一篇:中元节常见的四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