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

2025-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精选8篇)

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1

甘肃定西夏钊

摘要:

曹操诗歌富有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及抒发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和志向,也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其诗歌梗概多气,开一代诗风,影响深远。关键词:

曹操

建安文学

悲凉沉雄

建安风骨 引

言: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起点。从此“文学的自觉时代”①开始了。文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这时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俊才云蒸,文体大备,作品丰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作家以他们辉映古今的文学成就,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文学风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曹操的诗歌,开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要探究建安文学,就不能忽视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

曹操,旧舞台上的“白脸”、小说家笔下的“奸臣”、时评中的“乱世奸臣”,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实事求是地讲,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

1 有很高的造诣,他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兴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烟尘的湮灭,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然而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

一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建安文学是我国最有时代精神的文学。这也正是建安文学超出前代文学而呈现自己独特风貌的可贵之处。换言之,体现时代精神也正是建安文学的灵魂。在曹操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建安文学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建安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汉代末年,皇权旁落,战乱频仍,群雄割据,民不聊生,特别是中原黄河流域,军阀混战不断,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进军洛阳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的二十年里,中原黄河流域变成了一个大屠场。洛阳、长安相继遭到严重破坏。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

2 屋荡尽,无复鸡犬②”;长安城外“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③尽管社会面貌惨不忍睹,曹操诗歌却能正视现实社会,反映民生疾苦。

曹操现存仅二十多首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

1.反映汉末的社会**和人民的苦难

其作品主要以《薤露行》和《蒿里行》为代表。这类诗现实性强.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对抗宦官势力,密谋召董卓率兵入朝相助,不久谋泄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入京后,诛杀大臣,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献帝,并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百万群众也被迫西迁,纵火焚烧了洛阳。《薤露行》就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述。作者在描写董卓焚烧洛阳,强迫洛阳上百万人民西迁的情形时写道: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作者“怊怅述情”,诗中真实地再现了百姓被迫迁往长安时哭声载道的惨景,揭露了**者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号泣而且行”的百姓的同情及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慨。可谓是悲感填胸,“莽苍悲凉,气盖一世。”④《蒿里行》内容与此诗相关,其原诗为: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雄。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在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 董卓的专权,引起了各地州牧郡守的不满。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09年),关东各地州牧郡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进兵洛阳。各路军阀为了保存实力,他们谁也不肯出卖力气,因而观望不前。不久,豪强割据势力便开始了一场大混战,自相残杀。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号。初平二年(公元161年)袁绍谋立刘虞做天子,刻作金印。诗的前十句,就记述了这样的史实。最后六句,责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诗人饱蘸着愤怒感情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悲惨、凄凉、的历史画卷。透过这幅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连年的征战,将士的铠甲不离身,生了虮虱,百姓大量死亡,累累白骨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荒无人烟,幸存者寥寥无几。这是一幅多么萧条、冷落、荒凉的景象,这与曹植在《送应氏》诗中所描写的“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在《七哀诗》中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互为印证。看到这些,怎能不使人有“断肠”之感?这既是作者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战乱现实的愤慨,同时也道出了千千万万挣扎在死亡之线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对制造祸乱者无情控诉和强烈谴责。可谓是“怊怅述情”。作者是由愤而悲,悲愤至极。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六句,但反映的内容却是十分丰富、深刻的。它与《薤露行》一样是汉末残酷现实的逼真写照,可并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⑤此外,曹操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还有残存的《谣俗词》一类的作品。曹操在《谣俗词》中写道:

4 粒粟不足舂,寸布不可缝。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这首诗诗人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反映人民无衣无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2.抒写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面对天下动荡、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实现封建治世,便成了政治家追求的最大的政治理想,曹操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曹操的政治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富强的国家。在其《对酒诗》中就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来表达他要实现的理想社会,于是其后大半生时间戎马倥偬,致力于天下的统一事业。其诗歌也表现出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如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所写的《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四首《龟虽寿》。曹操北征乌桓之时,已有五十三岁,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了统一祖国的北方,他整整奋斗了大半生。这次北征乌桓虽然历尽艰辛,但却取得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的巨大胜利,为最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定的基础。在胜利面前,曹操一方面感到大业未成,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又清醒地认识到行将暮年,岁月易逝,在有生之年,不应苟延性命,而应奋发进取,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用自己的行动,奏出一篇改天换地的时代乐章。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曹操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其诗云:

5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开篇诗人就独具匠心,巧妙地以神话中的“神龟”和“腾蛇”为喻,形象地阐明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有生死和盛衰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论思想。“神龟”以寿长见称,“腾蛇”以能腾云驾雾名世。但就是这样寿命长和本领大的“神龟”和“腾蛇”,也有死亡和化为尘土的时候,何况是人呢?作者以形象和贴切的比喻,说明盛衰和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话是全诗精粹之处,感情真挚,积极乐观,可谓是掷地有声。诗人以激昂的诗句,深邃的哲理,使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和飞跃。这里诗人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烈士暮年,就像千里马,虽然形衰,但壮志不减,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仍为泯灭。比喻生动贴切,耐人寻味,这正是诗人激越壮怀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以“老骥”自比,形象地表达自己虽已暮年,但心中仍怀着统一国家大业,这正是他所思虑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不同凡响地回答,如惊雷,似烈焰,散发出巨大地思想能量,很好地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这高亢激越,脍炙人口地诗句,千百年来,激励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奋斗不已。可谓是“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⑥诗人从既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方面,辨证对待人的寿命问题,6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不是由天来决定的,只要善于保养身心,便可以延年益寿。这表现了作者不信天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当然,诗人所希翼的长寿,绝不是为了苟延性命,而是希望在晚年干出一番事业。

曹操为了实现其统一天下的壮志,积极组织自己的骨干队伍,推行一系列选贤任能的用人路线,提出“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⑦时也”。曹操思贤若渴,他希望更多地贤才加入到自己地组织队伍中,共谋统一大业,这种心情在其诗中也表现的很突出如《短歌行》。

《短歌行》感情充沛,气势雄健,给人以极强地感染力。全诗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嗷傲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淡燕,心念日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之西,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辅佐,尽快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心情。这和他的晚年多次下求贤令是一致的诗的开头,写诗人在欢宴之际,想到年华易逝,功业未成,因而发出了“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慨叹。在“人生几何”,譬如朝露”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面前,可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感到无能为力,及时行乐;一种是珍惜时光,积极

7 进取,建功力业,以补充人生短暂之不足。“志在千里”的曹操自然采取了后者地态度。为此,他在歌声慷慨激昂之时,“忧思难忘”,想要借酒来排遣忧愁。李白就曾有过“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涤荡千古愁,留恋百壶饮”的诗句,但酒浆又何能解除心中地忧思?他所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事业。“青青子衿”四句表明诗人对贤才的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篇里用以表达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诗人借以表达所思念的贤才,足见其对贤才思念之切、之深,可谓恳挚缠绵,一往情深。“嗷嗷鹿鸣”四句,表达诗人得到贤才后满心喜悦之情及对他们的殷勤接待。“明明如月”四句进一步表明了诗人思念贤才的苦闷未能中断,这种忧愁是发自内心的。这也是峥嵘崛起的民族精魂的悲壮呼唤。“越陌度阡”四句,描绘出一幅贤士来访图,那些贤士越过田间小路屈驾来访,诗人同客人久别重逢,欢宴款待。写到这里诗人又以鸟择林为喻,比喻众多贤士们与诗人是两情契合的好友。最后四句则是全诗的主题,诗人表示要像周公一样的热情接待贤士。这四句完全是用比,只有高山、大海般的博大胸怀,周公吐哺般的礼贤下士,才能得到天下的衷心拥戴。充分表现了诗人为完成统一大业而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奋发的精神。清人陈沅曾指

⑧出:“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所言极是。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西汉的开创者刘邦渴望得到“猛士”来“守四方”,曹操则思贤才以定

8 天下。他们在感情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总之,曹操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他在诗歌中写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对战祸造成的灾难的社会现实充满着愤慨之情,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贤才的极端渴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等,都洋溢在字里行间。他的诗歌,豪迈纵横,苍凉悲壮,充满着慷慨之气,强烈地腾发出这一时代所具有的积极精神,开创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

二 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

建安时代,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力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属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曹操的诗具有豪气奋迈,苍凉悲壮,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

首先,曹操首开学习乐府风气,富有创新精神。

他的诗采用乐府古题写现实内容,不受传统思想和体制的约束。如《薤露行》、《蒿里行》,用愤激之情,极写乱伤之惨,表达了诗人的苍凉悲壮之情。他在《薤露行》中指出,由执政者的无能,才造成董卓的作乱,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祸殃。面对那被焚烧后剩下残垣断壁的“洛城郭”,诗人“悲感填胸”,正如方东树所云:“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一起胸直高大,收悲痛哀远。?⑨

9 在《蒿里行》中,作者“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揭露了他们自相残杀为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悲哀至极。

其次,情调慷慨悲愤,沉郁雄健。

如《苦寒行》中甚是充满悲凉慷慨之气,“不过从军之作,而取境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却东西门行》中描写征夫久役不归的怀乡之情,倾诉了将士离索之悲,吐露了作者自伤离乱的情怀。曹操面对离乱的现实,产生悲凉凄苦之感,但在他凄怆伤时的乐调里,却一直交织着慷慨奋发的音符,浩气奋迈,气韵沉雄。这从他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善哉行》等诗篇中都能感受到,可见,曹操的诗篇是以沉雄俊爽,刚劲猛健而自成一格的。对此,前人有很多赞誉,如敖陶孙云:“如犹燕老将,气韵沉雄。” ⑩张玉毂云:

⑾“老瞒诗格极雄沉,开魏犹然殿汉音。”刘熙载云“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⑿曹操是“梗概多气”诗风的开启者,其诗歌的这种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是深远的。

第三。语言简朴刚劲,善用比兴。

诗人在继承《诗经》四言古诗的传统,但有所创新。他的诗语言质朴简洁,遒劲有力。如《观沧海》用“澹澹”写大海无边,水波激荡;用“竦峙”点出山岛在大海中屹立的雄姿;用“丛生”写出树木繁茂;用“萧瑟”表现秋风劲吹的声响。这些质朴有力的语言描写壮阔丰美的景象,抒发宽广豪迈的情怀,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诗句善用比兴,10 形象鲜明,如《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观点,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注释: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之关系》

②《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③王粲《七哀》

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 ⑤钟惺《古诗归》卷七

⑥陈祚明《采菽堂诗集》卷五 ⑦《求贤令》

⑧《诗比兴笺》卷一 ⑨同《昭昧詹言》卷一 ⑩《昭昧詹言》卷二 ⑾《诗评》

⑿《艺概》卷二《诗概》

参考书目:

《三曹诗文赏析集》 李景华主编 巴蜀书社 1988年11月版

《建安文学述评》

李景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三曹父子与建安文学》 王巍著

辽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建安文学概论》

王巍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茅宗祥主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2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

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 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诗歌创作中, 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 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 恰当的用典, 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因此, 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 巧拙新陈, 险易浅深, 浓淡肥瘦, 靡不毕具” (《唐音癸签》卷六) 。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 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杜甫善于体贴物情, 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使意与境浑, 心与物共, 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 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 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 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 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国家的倾覆, 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比较直露, 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也就是移情入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接触外界的物镜,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着对外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 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具有浓郁的诗意。杜甫在这里即是表现的正是有我之境, 在诗中作者看到的是: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道出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明为写景, 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 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杜甫虽然有悲观的时候, 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性格的重要方面。诗人在创作中主要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 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杜甫虽身逢乱世, 但毕竟是从盛唐走过来的, 盛唐的雄风时时吹拂诗人激荡澎湃的心胸。杜甫生于唐睿宗天元年间, 开元元年他才两岁, 可以说他是和开元盛世一同生长起来的。诗人从小就才情四溢,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 嫉恶怀刚肠” (《壮游》) 。杜甫二十多岁游吴越, 过了八九年的豪爽生活, 盛唐时代赋予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 诗人借景抒情, 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展现了一个境界开阔、雄浑的意境, 塑造了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高大形象。《房兵曹胡马》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诗风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诗人以马喻人, 用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志士的壮志雄心, 诗歌的意境开阔深远, 反映了诗人青年锐意进取的建功立业精神。

即使是在战乱之中, 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一点没有改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诗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 。此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抒发了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心情, 如万斛泉源, 出自胸臆, 奔腾直泻, 其诗歌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意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 他十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 这一人格特点使杜甫创作出了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 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写景诗、田园诗及交往诗中。他以诗人的热情和敏感去感受生活, 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去描绘它们。在他的笔下, 春雨、秋花、细麦、娇莺都和他建立了亲切的朋友关系, 充满了蓬勃的生趣。如:

鹅儿黄似酒, 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 无行乱眼多。

——《舟前小鹅儿》

把鹅儿写的天真烂漫, 好像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 多么逗人、多么可爱。

二月六夜春水生, 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鸶鸂鶒莫漫喜, 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

诗人使用纯口语, 写春水漫生、水禽嬉戏, 诗人也如欣喜的水鸟一样, 也感到了春光的召唤。杜甫就是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 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在一首《春夜喜雨》中, 诗人更加描绘了春雨的可贵及诗人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流水对, 把春雨的神韵灵活刻画, 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 赞美春雨的体贴人意, 适时而来, 不声不响地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通篇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 却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诗作在诗人的作品中也不少, 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 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 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江亭》) 。“仰面贪看鸟, 回头错应人” (《漫成二首》其一) 。“野船明细火, 宿鹭起圆沙” (《遣意二首》其二) 。“芹泥随燕嘴, 花蕊上蜂须” (《徐步》) 。“仰蜂粘落絮, 行蚁上枯梨” (《独酌》) 。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杜甫是一位多才的诗人, 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 晚年惟好静”, 但在他的作品中毕竟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 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 疏灯照水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泼刺鸣。

——《漫成一首》

论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3

【关键词】唐朝 边塞诗 艺术风格

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代表是骆宾王,如《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氣,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衬托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但戍边的将士却不顾环境的恶劣,依旧杀敌报国,凸显出高昂的爱国主情。

二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代表是陈子昂,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熟悉,感触深沉。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塞外迥异的风光,抒发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这种气势是盛唐诗歌所特有的,是盛唐气象的衍生物。

2.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例如,王维《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通过写汉代大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过程,鼓励当代的人投身军旅,报效国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豪气干云、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3.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而王昌龄《从军行》中,开始便用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塑造了一个艰苦的大背景,而此时沙漠中的却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行到半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既写出了唐军的强大,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

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

例如,张籍的《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而厌战之心、思乡之情却极为浓烈,因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来,往往感伤多于乐观,凄凉多于雄浑。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常见的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沉重。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边白骨无人收,何等凄苦;春闺梦里,久别重逢,何等温馨。现实与梦幻两个不同场景各自延续着,而永远没有一个交点。白骨永远回不了家乡,妻子美好的愿望永远不能实现。战士久死的现实与亲人苦苦的期盼形成巨大反差。对穷兵黩武的批判由此切入,角度新颖,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鲍照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论文 篇4

鲍照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诗人,元嘉三大家之一,尤以乐府为人所称道。但他的诗歌地位,一直饱经争议。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颜不如鲍,鲍不如谢。“①但随着后人研究的深入,鲍照的地位俨然有赶超谢灵运之势。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但他(鲍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以至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②由此也可见,他的诗歌在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并不一致。与此相关的,关于鲍照诗歌的风格,自古以来评论家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产生了各种说法。梳理这些言论,不难发现,其实鲍照的诗歌风格很复杂,任何断语都有似是而非之感。然而对于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却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后人对鲍诗风格的评说

鲍照死后不久,虞炎奉命作<鲍照集序》,其中对鲍照的作品风格有如此评价“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

稍后的沈约在(宋书关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中说“鱼包照字明远,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梁代钟嵘的<诗品》把鲍照的诗歌列为中品,并评价道“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椒诡,含茂先之靡鳗。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在梁代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如此评价鲍照的诗歌风格:“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由于杜甫的“俊逸说”简练又恰当,因此为以后的广大诗家所引用。

北宋秦观的《韩愈论》里说:’‘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后为<诗人玉屑》(草堂诗话》等诗论所引。

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鲍照之诗,华而不弱,陶渊明之诗,切龄情事,但不文耳。”

南宋敖陶孙在<耀翁诗评》中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城,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现在试对这些观点做些分析。

虞炎和沈约都指出了鲍照作品遒丽的特点。虞炎似乎是对鲍照的文注意较多。沈约直接指的就是他的乐府诗。

钟嵘的《诗品》只讨论五言诗,因此忽略了鲍照的乐府诗。

他认为鲍照的诗其源出于二张,这主要是看到了鲍照的写景诗和女性诗。因为张协以写景诗成名,《诗品)评其“巧构形似之言,·词彩葱倩”。张华以闺情诗闻名,(诗品)评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是看到了在这两种类型诗歌上鲍照的诗风。谢混被评为’‘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鲍照古诗中的不平之气,自然让他的诗比谢混的有力量得多。颜延之以用典为名,诗品评其’‘喜用古事,弥见拘束’‘,鲍照用典远不如颜延之频繁,在节奏流动上自然“驱迈”。钟嵘指出的鲍诗的缺点是险俗。险是不避危仄,是从音律和意象上来批评,鲍照常用仄声韵,其诗的意象,运动感,都有危险之感。俗是贵尚巧似,指鲍诗在某些诗歌上模仿痕迹较重,如前面所说的对二张的吸收。有些观点认为俗是批评鲍照的乐府,我觉得并不恰当。因为作为一个严谨的批评家,钟嵘自然清楚他要讨论的是什么,即使他看不起鲍照的乐府诗,也不会在一本五言诗的论著里,把他对乐府诗的不满,发泄在诗人五言创作的评论上。钟嵘所指摘的险俗,在今天当然也可以作不同的解读。险也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张力的体现。而俗更可以看出鲍照之才高,可以驾驭的题材之广泛。

萧子显说鲍诗“发唱惊挺,操调险急”。这让人想起(拟行路难十八首》,这种形式的创作感情充沛,随着长短句式的变换以及语气节奏的控制,造成诗情的跌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也是鲍照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对后代诗人影响极大。“雕藻淫艳,倾炫心魄”,则是指鲍照的一些女性诗和写景诗(包括乐府诗),集描写之能事,颜色变化频繁,意象丰富。把鲍诗比喻成诗经中的郑卫,也当是指这一类描写居多的诗。

杜甫以“俊逸”来形容鲍照的诗歌风格。我想大抵指的是他的乐府诗。尤其是《拟行路难》等自我色彩较浓厚的诗和一些边塞诗,充满凌厉矫健之感。秦观所说的“峻洁”,与“俊逸”亦相似,陈师道所评价的“华而不弱”,注意到了鲍诗的描写和气骨。敖陶孙和陆时雍的评价,亦当是对他的乐府诗有感而发。综观这些评论,可以看出,每位评论家的侧重点都有差异,这当然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这也由于鲍照诗歌题材和形式太丰富了,他的笔,触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诗歌的各个方面,这也真让人感到惊异。因此,要谈论鲍照的诗歌,首先要做的工作,必然是分类。

二、鲍诗的多样诗风

首先是乐府诗。鲍照存诗二百余首,乐府就有八十多首,在当时乐府诗还为文学界所轻视,不认为是正宗的文学。鲍照是最先大力写乐府的诗人,并且他创造的成就,也罕有人可以匹敌。<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乐府诗中的名篇。这十八篇涉及题材很广,有写弃妇的,有写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的,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有感叹人生短促变幻的,然而鲍照却加进强烈的个人色彩,似乎当事人都是自己,给这些诗贯穿了相同的基调,感情充沛而强烈。其中不乏名句,如“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自古圣贤皆寂寞,何况我辈孤且直。”等,不胜枚举。他多用“君不见”句式,往往开场就很激越。而杂句的不断转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配合强烈的诗情,因此感染力非常强。与此相类的是其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诗作。“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殆非虚言。

在乐府诗里有几篇是早期的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③,(代陈思王白马篇》等,诗风高昂雄壮,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殊”,“但(上接第260页)令塞上见,知我独为雄”等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迈色彩。(代东武吟》《代苦热行》等诗则充满了英雄落寞的悲哀以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军人的控诉,诗风沉郁悲凉。

乐府诗里另一类就是艳情诗,如《中兴歌》、<代白经曲》、(代春日行》等,这题材的诗,在鲍照的乐府诗中有很大的比重,展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在《代陈思王京洛篇》等诗歌中,他极尽描绘之能事,使用大量的闺房名贵物品为意象,同时配上各式色彩,形成了雕藻淫艳,倾炫心魄的风格。但在另一些诗如《代北风凉行》中,则形成了较有深度的美学风格,“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深情委婉,别得风味。

鲍照乐府诗的另一块就是挽歌。挽歌的风格是沉郁阴暗的,充满着悲情,由于鲍照对人生期望太高,失望也大,对生命的感叹也就格外的强烈。

其次是五言古诗。

鲍照的五言古诗中,山水交游诗占了很重要的一块。他的山水诗,语言奇丽峭拔,沉雄精当,细描时如绣针画笔,字字精当。又常注意雄壮神奇的景物,并且善于用动词,写动景,表达偏激难捺的心情。如《行京口至竹里》:“高柯危且辣,锋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押仄声韵,用奇险意象,动态描写也很成功。然而有时写景,让人感觉艰涩不流畅。

鲍照还有一类拟古的诗作,如<拟古八首》《绍古辞七首》等,不像山水诗那样艰涩,倒是很有乐府诗的那种张扬的风采。梗概不平之气,再次泛滥。这类诗作,在他五言古诗中,当比山水诗的地位来得要高。

以上大概分析了鲍照不同类型诗作的不同风格,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由于诗歌类型的不同,鲍照的诗体现了鲜明的不同风格,但这些诗毕竟是鲍照一人所写,因此在这些不同中,我们又可以发现出共性来。比如急,写景时用危景,感叹时的节奏控制,都体现了鲍照心态不平和,容易激动的创作特点。

结语

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5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 0041)摘要:《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后人文入模仿.借鉴。魏晋时期,曹操其四言诗对《诗经》形式及艺术表现手

法的借鉴,陶渊明诗歌形式到题材对《:诗经》都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诗经》对曹操、陶渊明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巨大 成就的获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词:曹操作品;陶渊明作品,《c诗经》;影响

《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后世文人模仿,借鉴。魏晋 的不少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或为叙事,或为抒情,或为明理,常直接引用《诗经》成句,或化用《诗经》的诗句。下面着力谈

一下《(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和陶渊明的影响。一,《诗经》对曹操的文学作品的影响 曹操四言诗今存八首,从题材内容看,主要有述志、纪事、咏

史三类。读其诗歌,可以发现从形式上、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上到

比兴手法的应用上多受《诗经》影响。1.形式上的借鉴。《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句,可算是四

言诗之滥觞。曹操四言诗从形式上看仍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

行、四句一节的章法。曹操四言诗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如《[短歌行》其二,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和《[诗经·小雅·鹿呜》“哟哟鹿鸣,食野之 萍”,表达了曹操招纳贤士的迫切心情。2.借鉴《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曹操的四言诗之所以能

在汉末诗坛上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其内容上的深刻新警,是《诗

经》直面现实的创作精神的体现。如《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

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巳。盈缩之期,不

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

桓。这是曹操统--:It: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

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 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其有中《观沧海》、《龟虽寿》。写出曹操北

征乌桓时的体验及复杂心态,我们可以感受纠他奋发进取,立志

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曹操咏史诗紧密联系自己的现 实体验,从现实出发,以咏古人方式写己心,这就是曹操咏史的 基本特点。

3.曹操的四言诗还借鉴了比兴的手法。比兴的运用,《诗经》

可称之为典范,曹操四言诗亦多用比兴。《短歌行》中大量使用 比兴手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故,沉吟至今。哟哟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阙谈禳,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鹤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全诗从感慨人

生不永恒这一主题入手,强调时不我待,末丽句“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点明主旨在求贤。诗中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

深长。从“譬如朝露”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精妙,含

义深广,形象性强,使全诗洋溢着动人的基调。二.《诗经》对陶渊明诗文的影响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c与子俨等疏》中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 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都表明陶渊明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他在 《饮酒》(十六)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即 《诗》,《书》、《礼》、《易》、《乐》,《(春秋》。可见,“诗兰百”是在

陶渊明的开卷之列的。那么好读书、善作诗的陶渊明从我国这部

古老的诗歌总集中汲取养分就不难理解了。下面试就《诗经》对

陶渊明创作的影响作一简要的归纳。1.《诗经》在陶渊明作品中的呈现 陶作中,直接引用《诗经》原句处不多,仅见一处,《与子俨等 疏》的篇末:“《诗》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白程诗经?小雅? 车》)。还有把《诗经》句子“改造”过运用到作品中的几处,比 如《拟古九首》(之三):“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诗经?邶风?柏 舟》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又如,《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 君传》:“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诗(经?小雅?小》为“战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陶渊明作品中化用《诗经》诗句,借用其意(包括词意和篇意)者较为多见。陶作《归去来兮辞》:“复

驾言兮焉求?”驾言,代指出游。《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 2.在题材方面,《诗经》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早在先秦,田园诗就已经在《诗经》中出现了。只不过人们 往往不称其为田园诗,而称其为反映农业生产或生产劳动的诗”,即农事诗。如《臣工》、((噫嘻》、《丰年》等等。

我们以陶渊明最具代表的田园诗来看《诗经》对陶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乱荡不安,官场黑暗,陶渊明“三仕三隐”,最终走向田园,他的一屿诗作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c归同 田居》其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山

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归园田居》其五),其中包含着和《诗经》 的相关诗篇相似的欣喜与轻松感。另外,《(诗经》中的一部分诗篇

还描写了下层劳动者艰难的生活处境,如Ⅸ豳风·七月》描写了

农民从正月到腊月,农耕打猎、采桑织布、凿冰舂谷、索茅修屋。

没有一刻闲着,而最终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陶渊明在归隐 后期,也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

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

于西田获早稻》),那些不被垂青的农村题材的诗作,为陶渊明赢得

了声誉,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参考文献:

【1】洪湛候:诗经学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夏传才:曹操集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t986.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印m讪惦me翠茹I.117· 万方数据 《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作者: 陈红岩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中国经贸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篇6

关于古代诗人语言风格的情况,简单的归纳如下:§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 ◎李贺诗奇诡变幻, ◎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 ◎杜牧诗含蓄绰约,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 ◎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 ◎晏殊词明朗疏淡, ◎苏轼词雄健豪放, ◎柳永词缠绵悱恻, ◎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 ◎秦观词情真意切, ◎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从曹操诗歌分析其思想性格 篇7

一、忧国忧民,胸怀壮志

公元189年,董卓带兵攻入洛阳,废少帝,改立献帝刘协,之后又杀害了太后和少帝,自称太师,独揽朝政,肆意残杀忠良。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和众臣迁都长安,他焚毁宫殿,劫掠人民百姓,致使洛阳民生凋敝,荒芜人烟。面对这样的情景,曹操作《薤露行》[1]: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首诗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历代祖先的基业毁于一旦,人民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作者看到破败的都城,十分伤心。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看到国家的衰亡,人民流离失所,他十分悲痛。之后,关东各州郡结成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袁绍,但是各军阀之间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军阀之间不断发动战争,无数百姓和士兵都死在战争中,天下极不太平。

曹操的《蒿里行》则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揭露了各军阀之间不齐心,而因扩大各自的势力而不断发起战争。“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揭露了军阀混战的罪恶,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同时这首诗真实的表达了曹操忧国忧民,体会人民疾苦的感情。面对混乱的时局,曹操并没有沉浸在伤怀悲悯之中,而胸怀大志,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平定战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善哉行》中,曹操通过赞扬建立周朝基业的各类人物,表达了自己评定内乱,使国家太平的远大政治抱负。在《龟虽寿》中,表达了诗人对大业未成而生命短暂的焦虑情绪,体现了曹操人虽进入暮年,却仍然希望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曹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博大胸怀,求贤若渴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获得了胜利,作《观沧海》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寄托了诗人想如大海一样吞日月,孕群星的远大抱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登上山顶,描绘了所见的宏伟景观,波涛汹涌的大海吞云吐月,包孕星汉,寄托了作者的憧憬和抱负,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曹操的博大胸怀和气吞山河的气势。曹操面对群雄割据、民不聊生的局面,作出了一系列的诗歌如《度关山》、《善哉行》和《对酒》等,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要建立的盛世图景,表达自己想要一统天下,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愿景。他希望广纳贤才,使人才都能够帮助他完成他的霸业,他这种求贤如渴的心情在《求贤令》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又作了《长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表达了诗人由于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忧愁心里,只能借酒浇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他也因缺少人才而忧愁,而人才四散,都在寻找想要辅佐的贤明之主,曹操希望贤才都能来到他这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他盼望贤才都能够来到他身边一展才华,共谋大业,他会为人才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任由他们施展才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希望向周公一样,天下归心。在曹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渴望之情,他珍惜人才,接纳人才,对人才礼贤下士,青睐有加,他不会像昏聩的君主一样嫉妒容不下人才,相反他对人才倍加珍惜。

三、结语

从上文列举的曹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是一个宽容、珍视人才的人,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壮志的人。他的豪放、他的凌云壮志、他的求贤若渴都在他的诗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不愧是历史上的真英雄。

参考文献

[1]季镇淮.历代诗歌选[J].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曹操集[J].中华书局编辑部,2013.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上一篇:中班美术画自己下一篇:初一学生写雾霾的作文白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