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通用9篇)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1

1.金属导电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

2.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钠溶液是否都能导电?为什么?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是什么? NaCl晶体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因NaCl在水中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

3.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4.酸、碱、盐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是电解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5.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6.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说明: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HCIO4、H2Cr2O7、HMnO4、。强碱;NaOH、KOH、Ca(OH)

2、Ba(OH)2。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HNO2、H2SiO3、HAlO2、HAl(OH)

4、H2C2O4、HCN等;

弱碱:NH3·H2O、Cu(OH)

2、Fe(OH)

3、Mg(OH)2等; 水:H2O 8.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和其所带电荷的多少。

说明:①难溶性盐(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导电能力很小,但由于它们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它们属于强电解质。

②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的溶液,强电解质的溶液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9.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属于离子反应。(2)实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都是离子反应。

(3)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难溶性物质生成,或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或有易挥发性物质生成。总之,这类反应的特点就是向着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离子浓度降低的形式有: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难电离的物质等。

10、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2)意义: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②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3)特征:①方程式中出现离子符号;②等号两边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

③“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来源:Z,xx,k.Com] ④“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说明:此方法的关键是第二步拆,能否可拆取决于该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否符合电离的条件,是否完全电离,在体系中是否以离子形态大量存在。

【领悟·整合】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2

一、编者的编写意图

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等, 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中, 凡是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只有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反应实质, 正确探究它的性质。

考虑到初高中知识间的衔接, 初中化学中虽然已经学习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反应类型, 也学习了“燃烧”这一概念, 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课时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层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时内容, 为以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配平、计算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教材的编排方式

1.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 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哪些物质之间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直接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思考。

2.从元素化 合价 变 化 的 角 度入 手 , 引 出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的概念。

通过“交流·研讨”栏目, 对铜与氧气的反应、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碳酸钙高温下的分解反应、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等进行分析讨论, 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学生加深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化学反应。

3.透过现象看本质, 进一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通过“观察·思考”栏目, 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两个实验, 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初步建立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再通过“知识支持”栏目进一步深化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落到实处。

通过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 例如化学燃料的燃烧与利用、食品的加工与保鲜、单质硅和金属钛的制备等,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和意义。只有深入研究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 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

1.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要求, 教师的作用应从传授知识变为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目的从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变化为培养受教育者掌握获得前人积累知识的方法。例如教材首先编排了“交流·研讨”栏目, 这就要求学生对该栏目所提出的五个化学反应进行交流讨论, 各抒己见。接着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充分运用已学的方法如“比较法”等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从分析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得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凸显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设置了多个活动性栏目,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本课时活动性栏目就有“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知识支持”、“化学与技术”等,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 而且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及时帮助, 拓宽学生思路, 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3.从科学 素 养的 三 个 维 度 选 择 和 编 排 学 习 内容 , 为 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本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 能从化合价变化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 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 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学会分析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 科学的态度, 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重视实验 教学 , 通 过 实 验 培养 提 高学生的 化 学 实 验 与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化学键的知识, 也观察不到电子的转移, 因此他们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就比较困难。本课时通过“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两个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当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 钠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一个电子形成Na+, 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1价。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 氯元素的化合介由0价变为-1价。Na+和C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 从而说明了这个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电子转移实现的。引导学生分析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是因为电子的转移引起的, 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从而得出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掌握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解释, 提高了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材的灵活处理

1.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本课时教材是从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入手, 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而初中化学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物质种类的多少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应该灵活处理好教材, 注意教材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课前安排学生先复习“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基础知识,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亲切自如。

“观察·思考”栏 目中的两个 实验 , 有条件的学校可 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这样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不仅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 而且讨论分析起来更有理有据。

2.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活动性栏目,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活动性栏目,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利用本课时的“交流·研讨”栏目,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手写出“铜与氧气的反应”等五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接着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比较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最后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将化学反应分为两大类, 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比较这种分类法与初中所学分类法的异同点, 学生学起来就十分轻松自如了。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这一实验,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一现象。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通过讨论分析可以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从而自然地得出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电子转移的外观表现。

3.灵活应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交流·研讨”中, 比较“铜与氧气的反应”等五个化学反应, 发现“铜与氧气的反应”、“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三个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把它归为一类即“氧化还原反应”。而“碳酸钙高温下的分解反应”、“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两个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把它归为另一类即“非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又可以用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比较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是升高还是降低, 把氧化还原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样我们就把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紧密地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反应中是否发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也可以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比较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例如置换反应在反应前后一定有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它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在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它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 正所谓“教无定法, 学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3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课时)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为主线,通过对初中化学学习的相关经验的回忆和积累,总结出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具体物质金属钠的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内涵,为以后研究物质性质和利用物质性质为生活服务做好准备。教材分析 教材处理

本课时是在回忆初中学习化学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提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并以研究钠的性质作为载体,通过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探究,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进行了体验,不仅对以后学生学习金属元素的性质有很大的帮助,还为学生正确掌握研究物质性质方法打下基础,为今后开展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有了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通过回忆并整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积累的相关经验。对化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只是对于单个的物质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物质性质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鉴于学生的初中知识基础很薄弱,这在第一节绪论时已经感受到了,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应该放低学习的起点,避免知识点的“天花板效应”,不能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做到本节知识点落实,进度可以适当放慢。

教学思路 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一个新事物,要研究其性质是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再通过对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研究,总结出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通过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而探究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能总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分析原因

过程与

方法

1、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2、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其实验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金属钠性质的探究,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研究方法的应用,初步领悟通过实验归纳推理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方法,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以后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教学重点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 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教学方法 探究法、小组讨论、讲述 教学准备 投影、实验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课 创设生活情境:在大街上遇到帅哥或者美女,你是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帅或者美呢?

引入本节课的探讨主题: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回答:通过观察他的外貌或者与他交流,通过和其他人对比 通过情境创设,印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知道认识一种物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方法。1 学生 自主

活动 投影课本第9页的“交流·研讨”,提出问题:

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那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

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研究?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

交流研讨: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等。

让学生回忆并整理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结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入本节课的探究的主题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用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方法,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研究方法来认识一种新物质――钠,在认识新物质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倾听 记录 引入本节主题 讲

解 设问: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一种新的物质一般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的。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观察法来获得物质的某些方面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相对密度等。

投影:

一、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观察法的四个步骤: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思考和综合。学生对“观察”的范畴有一些疑问,可能认为观察只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状态,不包括别的方面。

利用本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对“观察”的范畴有了进一步全面的的认识,为以具体物质为例进行的实验探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布置“观察·思考”,体会 基本 方法 在实 际中 的应

用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使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观察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取出金属钠,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一小块,观察钠块的切面。学生在观察时,有可能因为时间的问题,认为金属钠的颜色是暗灰色。产生的问题:

1、金属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为什么在切金属钠的之前要用滤纸滤干表层的煤油? 利用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不光包括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要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过渡到实验法的含义和内容。

由以上的内容,已初步观察及分析了解钠的一些性质,还可以通过实验法继续研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可能对于研究物质的程序不清楚。

提出本节课研究物质性质的第二个方法--实验法。对后面设计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小组 实验

探究,记录 实验

现象。学生活动探究: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了解实验目的:

1、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病小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让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观察现行时可能会有疑问: 和水反应时有黑烟出现。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抓住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交流探究结果,总结金属钠的性质 各小组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结果,总结出金属钠的化学性 质。和水反应

教师引导并解释: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一个放热反应,并且金属钠的熔点较低,反应中有气体放出。

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

学生小组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融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响声;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

相互讨论现象背后的原因: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反应后溶液显碱性,有气体生成。其他的原因可能难度较大分析不出来。

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思考病分析原因,发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将实验结论用方程式的形式写出来,帮助学生记忆,加深理解。

思考

问题

1、实验中,你注意到金属钠是怎样保存的?为什么?

2、通过金属钠与水的实验,预测金属钠与盐酸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现象。

思考讨论

交流完成 知识提升

布置学生阅读填写交流·研讨表格和提出思考问题 在研究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相互分享 巩固所学知识,对本节课学习做一小结。课 堂 小

结 【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钠应用于电光源上是由于()A、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B、钠很软

C、钠是电的良导体 D、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2、将一小块钠投入5mL盛有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A、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游动 B、有气体产生

C、溶液底部的银白色物质生成 D、溶液变浑浊

3、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动手练习作答

思考练习题并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趁热打铁 强化训练

作业 本节课的概念图

巩固本节知识点 板书设计

一、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硬度小;、密度小,0.97g ·cm-3 , ρ 水 > ρ 钠 > ρ 煤油; 4、熔点低 , 97.81 ℃。

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水反应: 2Na + 2H 2 O=2NaOH+H 2 ↑

三、钠的用途:

利用 Na、K 合金导热性能好,用做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利用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力强,用于照明; 利用钠化学性质很活泼,用于冶炼某些金属。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4

第一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高考试题库

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2.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

3.认识共价化合物及离子化合物,化合物类型与化学键类型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本质的理解。2.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讲解、探究、练习等。【教师具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

自学习化学以来,以接触过许多化学反应,而且在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时,主要是考虑参与反应的物质通过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其实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能量变化。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为了制取物质,有时利用释放能量。【板书】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实验录像】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师问】

1.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发生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2.以电解水为例,说说水电解时为什么要消耗能量?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

3.为什么碳与氧气反应需要先加热?

4.初中化学中曾经讨论过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板书】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学生讨论】 【讲解】

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存在着强的相互作用,破坏它要消耗能量,通电为水的电解提供能量。【板书】

1.化学键:相邻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 【讲解】

〈1〉相邻而非较远。

〈2〉“强相互作用”包括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投影】

水分解时分子中化学键变化情况示意图。【交流、研讨]】

见课本32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查】

学生自动起来回答。【讨论】高考试题库

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引入】

氯化氢分子存在着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的化学键,氯化钠固体中也存在化学键,但是两者中化学键是有区别的。【板书】

2.化学键的类型 【联想、质疑】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思考:

1.氢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有形成分子的趋势? 2.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高考试题库 【讲解】

氢原子和氯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使两者的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从而形成氯化氢分子。【板书】高考试题库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阅读】

含共价键的常见物质。【归纳】

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是共价键。【投影】

金属钠、cl2、nacl、与它们的微观结构示意图。【交流、研讨】

1.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讲解】

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形成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两种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化合物-氯化钠。【板书】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交流研讨】高考试题库

1.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什么?

3.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是什么?

4.哪些元素的原子之间可能形成离子键(成键条件)? 比较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异同: 共价键 离子键 成键原因 成键方式 成键微粒 成键元素 【交流研讨】

完成课本34页的表格。【板书】

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归纳板书】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思考】

如何理解与区别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键的化合物与共价键的化合物? 【迁移应用】有哪些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哪些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它们还属于哪类物质? 【列表归纳】化合物、构成微粒、实例、与电解质的关系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变化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a.加热分解氯化铵 b.干冰气化 c.水通电分解 d.氯化钠溶于水 3.下列几组化合物,化学键型不相同的是:()a.nh3 和h2o b.hcl和hno3 c.h2s和na2s d.cacl2和nacl 4.下列微粒中,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a.nh3 b.nh4cl c.h2s d.kcl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重难点。【课后作业】

课后1、2、3、5。【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 2.化学键的类型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5

原子结构

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

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图片,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知识与技能】

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以及核素在医疗、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思考、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

1、等量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总结: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A)

2、原子的表示: A ZX(二).核素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2、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3、同位素:研究对象是原子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6

版必修2 一 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

相关知识点:原子的构成、核素、同位素、质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电子微粒、18电子微粒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相关知识点:元素周期律、粒子半径大小比较、元素周期表结构、位-构-性关系。(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7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8

【单元教材分析】

功能:谈论家庭成员。

教学重点:用“This is my „”和“He’s/She’s a „”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及其职业。

教学难点:单词this, mother, father和brother等单词中字母组合“th”的发音。【单元教学目标】

1.能听、说句型“This is my „” “He’s/She’s a „”

2.听、说、认读下列单词:mother, fa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pa, grandma, farmer, teacher和doctor。【教学过程】

Lesson 1 This is my mother.(第一课时)

一、热身

请学生运用句型“Hello!I’m „ Look!This is „ She’s/He’s my friend.”介绍自己和朋友、同学。

二、呈现

1.教师出示自己家人的合影,并说:“Look!This is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This is my „”

2.教师出示Listen and say部分的挂图,并说:“Look!This is Jenny’s family.”呈现新词family,请学生跟读。

3.教师头戴Jenny的头饰,手指Jenny家人的合影说:“Good morning.I’m Jenny.This is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呈现新词father,请学生跟读。教师板书:This is my family/father.4.以同样的方式呈现新词mother,brother,sister。提示:教师应带领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读新词句,如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单个同学读、男女生分读等,为后面的练习运用做好铺垫。

5.结合本课Listen and say部分的挂图,播放录音或教学光盘,请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练习

1.请学生阅读课文,听录音跟读。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3.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照片,运用新学句型表演Let’s talk部分。具体步骤如下:

(1)出示照片,介绍自己的家人。(2)小组内进行表演。(3)全班展示。

4.学唱本课歌曲“Family”。

教师先出示自己的家庭合影,并说:“Look!This is my family.The family has a father.The family has a mother.”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学说歌词,等学生熟悉歌词后再跟唱。

四、运用

1.情景交际:扮演一家人。

每组扮成一个家庭,学生可利用头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如:“This is my family.This is my „”被介绍者可向大家打招呼,如:“Hello!Nice to meet you.”

2.完成配套练习。

五、课外活动

1.听课文录音,模仿所学的对话。2.运用家庭照片介绍自己的家人。

Lesson 2 He’s my grandpa.(第二课时)

一、热身

1.播放课本第19页歌曲“Family”,学生跟唱。

2.运用句型“Look!This is my „ He’s/She’s my „”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二、呈现

1.教师出示一张家庭合影,并说:“Look at the photo.He’s Grandpa.She’s Grandma.”

2.教师头戴Jenny的头饰,出示教学挂图Jenny爷爷的部分,以Jenny的口气介绍爷爷:“Hello!I’m Jenny.Look!He’s my grandpa.”呈现新词grandpa,注意发音示范要到位,接着让学生跟读如下词句:“Grandpa.My grandpa.He’s my grandpa.”

3.用同样的方式引出“She’s my grandma.”呈现新词grandma。4.整体展示本课Listen and say部分的挂图,播放录音或教学光盘,请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练习

1.请学生阅读课文,听录音跟读。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3.表演Let’s talk和Let’s play部分的内容。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1)请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然后运用句型“He’s my grandpa.She’s my grandma.”向小组成员介绍。

(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四、运用 1.请学生扮演爷爷、奶奶,运用句型“I’m Grandpa.”“I’m Grandma.”“He’s Grandpa.”“He’s Grandma.”向全班介绍。

2.完成配套练习。

五、课外活动

1.听录音,模仿所学的对话。

2.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话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做客,并用英语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

Lesson 3 She’s a doctor.(第三课时)

一、热身

1.选播学过的一首歌曲或歌谣,学生跟唱。2.利用单词卡片快速复习关于家庭成员的单词。

二、呈现

1.教师出示一张本班班主任的照片,并说:“Look at the photo.He’s/She’s Mr/Miss „ He’s/She’s a teacher.I’m a teacher,too.”

2.教师戴上Guo Yang 的头饰,说:“I‘m Guo Yang.”出示教学挂图Guo Yang爸爸的部分说:“Look!This is my father.He’s a teacher.”板书或用单词卡片呈现新词teacher,接着让学生跟读如下词句:“Teacher.A teacher.He’s a teacher.”

3.用同样的方式呈现doctor和farmer.4.整体展示本课Listen and say部分的挂图,播放录音或教学光盘,请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练习

1.请学生阅读课文,听录音跟读。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3.板书“He’s a teacher.She’s a teacher.”随机出示不同职业的图片,请学生用此句型做替换练习。

4.小组合作,表演Let’s act部分。具体步骤如下:(1)使用听诊器,白大褂、草帽、课本等道具,请学生扮演医生、农民和教师,并向小组介绍。

(2)在全班面前展示。

四、运用

1.借助照片,请学生运用“This is „” “She is „”“He is „”等句型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人。

2.完成配套练习。

五、课外活动

1.听课文录音,模仿跟读。

2.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以邀请自己的好友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单位,向同学介绍他们的职业,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

Lesson 4 Again,please.(第四课时)

一、热身

1.师生共同说唱歌谣“She’s a teacher,a super teacher.” 2.复习单词。出示本单元单词卡进行认读:mother,father,sister,brother,grandpa,grandma,farmer,teacher,doctor。

二、练习

1.出示本课Let’s talk部分的插图,播放录音或教学光盘,请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Li Ming、Guo Yang及Jenny介绍的家人分别是谁,他们各自的职业是什么,Danny说了些什么。

2.请学生阅读课文,听录音跟读。3.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

4.请学生出示自己的家庭成员照片,仿照课文介绍家人,运用以下句型或短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ello!This is my father.He’s a „”

三、运用

1.Fun time。引导学生从“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话中找出每个单词的开头字母,这些字母组成单词“family”。教师注意适时渗透情感教育。

2.完成配套练习。

四、课外活动

1.听读、模仿第三单元的录音。

2.绘制自己家人的简笔画,用英语向老师、同学、朋友介绍他们。【参考资料】

(一)文化背景知识

西方人的家庭观:英美人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子女成年后便自力更生,不会依赖父母,而是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目标。当然,他们也有互相帮助的时候。家庭民主氛围浓厚,家庭成员之间有时连称呼也很随意,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尽管称呼很随意,但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有礼貌,晚辈帮了长辈,长辈同样致谢。

(二)趣味活动 游戏名称:我爱我家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 篇9

修3 1.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

A.KNO3 B.Ca(OH)2 C.BaSO4 D.CO2

2.在含有浓度均为0.01mol•L的Cl、Br、I离子的溶液中,缓慢加入AgNO3稀溶液,析出三种沉淀的先后顺序是()

A.AgCl、AgBr、AgI B.AgI、AgBr、AgCl C.AgBr、AgCl、AgI D.三种沉淀同时析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度为0 B.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C.当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 mol•L时就认为沉淀完全 D.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4.除去NaCl溶液中MgC12、CaC12的方法是()

A.将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过量NaOH过滤后,加盐酸蒸发 B.将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过量 Na2CO3过滤后,加盐酸蒸发

C.将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过量Ca(OH)2过滤,然后加过量Na2CO3过滤,在滤液中加过量盐酸后蒸发 D.用半透膜有选择地除去Ca、Mg 5.下列关于溶解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B.达到溶解平衡时,物质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同

C.达到溶解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将向溶解方向移动 D.达到溶解平衡时,加入其他物质,溶解平衡一定不移动 6.有关AgCl沉淀的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AgCl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仍在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 B.AgCl不溶于水,溶液中没有Cl和Ag C.升高温度,AgCl的溶解度增大,Ksp增大

D.向AgCl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AgCl的溶解度和Ksp都不变 7.下列有关Ks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Ksp越大说明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B.Ksp只与电解质的本性有关,而与外界条件无关

C.Ksp表示难溶强电解质在水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积 D.Ksp的数值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8.对于难溶盐MX,其饱和溶液中M和X浓度之间的关系为Ksp=c(M)•c(X),现将足量的AgCl分别放入下列物质中,AgCl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20mL0.01mol•LKCl溶液;②30mL0.02mol•LCaCl2溶液;③40mL0.03mol•LHCl溶液;-

1-1

+

-+

--+

2+

2+

5-1

---1 ④10mL蒸馏水;⑤50mL0.05mol•LAgNO3溶液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⑤>④>②>①>③ D.④>③>⑤>②>① 9.已知:Ksp(Ag2SO4)=1.4×10mol•L-10

2-5

3-1,-17

Ksp(Ag2CO3)=8.1×10mol•L

-123-3,+Ksp(AgCl)=1.8×10mol•L,Ksp(AgI)=8.3×10mol•L在下列各饱和溶液中,c(Ag)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Ag2SO4>AgCl>Ag2CO3>AgI B.Ag2SO4>Ag2CO3>AgCl>AgI C.Ag2SO4>AgCl>AgI>Ag2CO3 D.Ag2SO4>Ag2CO3>AgI>AgCl 10 下列对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而不是CaCO3和MgCO3的原因解释中正确的有()A.Mg(OH)2的Ksp大于MgCO3的Ksp,且在水中发生了沉淀转化 B.Mg(OH)2的Ksp小于MgCO3的Ksp,且在水中发生了沉淀转化

C.MgCO3电离出的CO3发生水解,使水中c(OH)减小,对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而言,Qc

D.MgCO3电离出的CO3发生水解,使水中c(OH)增大,对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而言,Qc>Ksp,生成Mg(OH)2沉淀

11.向5mLNaCl溶液中滴入一滴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一滴KI溶液并振荡沉淀变为黄色,再滴入一滴Na2S溶液并振荡沉淀变为黑色。则三种沉淀的溶解度关系为()A.AgCl=AgI=Ag2S B.AgCl>AgI>Ag2S C.AgCl<AgI<Ag2S D.AgI>AgCl>Ag2S 12.在一定温度下,向PbI2饱和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bI2的溶解度增大 B.PbI2的溶解度.Ksp均不变 C.PbI2的Ksp增大 D.PbI2的溶解度.Ksp均增大

*13.(08山东卷)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提示:BaSO4(s)=Ba(aq)+SO4(aq)的平衡 常数Kap=c(Ba)·c(SO4),称为溶度积常数。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ap大于c点对应的Kap 14.以MnO2为原料制得的MnCl2溶液中常含有Cu.Pb.Cd等金属离子,通过添加过量难溶电解质MnS可使这些金属离子转化为硫化物沉淀,经过滤除去包括MnS在内的沉淀,再经蒸发.结晶,可得纯净的MnCl2。可推知MnS具有的性质是()A.吸附性 B.溶解度等于CuS.PbS.CdS C.溶解度大于CuS.PbS.CdS D.溶解度小于CuS.PbS.CdS 2+2+

2+2+

2-2+

2-2--2--2 15.在氯化铜(CuCl2·2H2O)中含有FeCl2杂质,为制得纯净氯化铜晶体,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下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提纯.

(1)为什么加入氧化剂X?。

(2)下列物质都可以作为氧化剂,其中最适合于本实验的是()A.H2O2 B.KMnO4 C.NaClO D.K2Cr2O7

(3)物质Y是 ;沉淀E是。

16..已知在室温时,Cu(OH)2的溶度积Ksp=2.2×10液中Cu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

17.已知常温下FeS的Ksp=6.25×10

-182+--20

mol·L,求室温下Cu(OH)2饱和溶

3-3

-3(1)常温下FeS的溶解度为多少g?(设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g•cm)

(2)在常温下将过量FeS投入到0.10mol•L的Na2S溶液中,则平衡时c(Fe)为多少?

2+答案:

1.BD 2.B 3.A 4.C 5.CD 6.AC 7.CD 8.B 9.B 10BD11.B 12.B 13.C 14.C 15.B 16.D 17.AB 18、(1)Fe和Cu完全以氢氧化物沉淀所需溶液pH相同,不能利用加碱生成沉淀而分离出2+2+Fe(OH)2+

3+

3+2,故应将Fe氧化成Fe后再调pH使Fe生成沉淀而除去。(2)A(3)CuO Fe(OH)3

19、⑴S2-+ H---2OHS +OH;HS + H2O

H2S +OH-

(可不写。

⑵2.7×10-3。⑶172.5。

⑷使BaSO4得到充分的还原(或提高BaS的产量)。

①②为吸热反应,炭和氧气反应放热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20.[Cu2+]=1.77×10-7mol·L-1

;[OH-]=3.53×10-7

mol·L-1

21.(1)2.2×10-8g(2)6.25×10-17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论述及答案下一篇:思想的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