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课程论文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恢复生态学课程论文(共8篇)

恢复生态学课程论文 篇1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课程编码:Z301280 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

2、课程目的: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具体到专业知识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在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努力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1)恢复生态学基础知识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

(2)了解恢复生态学知识前沿,领会社会经济发展对恢复生态学提出的任务;

(3)逐步形成生态观,提高生专业素养。动态发展、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和层次等级的界定原则是生态观的中心内容。恢复生态学的专业素养就是在生态观的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把握恢复生态学知识进入并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分析生态学基本信息和理论方法有效地影响社会决策,避免发展中的破坏问题,是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恢复生态学发展简史,提高对恢复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一、生态恢复的定义

二、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三、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四、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一、恢复生态学的社会原因及发展历史

二、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恢复生态学发展趋势

3、重点内容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恢复的特征;恢复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及发展历史。

4、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

(2)领会: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恢复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第二章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这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及支撑。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础生态学理论

一、限制因子理论

二、群落演替理论

三、生态位理论

四、物种共生理论

五、生态适应性理论

六、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七、生物多样性理论

八、景观生态学理论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理论

一、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

二、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三、集合规则理论

四、恢复的概念模型

五、适应性恢复

六、护理植物理论

3、重点内容

(1)基础生态学理论基础及如何结合应用(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及如何结合应用

4、难点内容

(1)基础生态学理论原理与机制(2)恢复生态学理论原理与机制

5、考核要求

(1)识记: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相关内容(2)领会: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原理及恢复目标。

(3)应用: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标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退化生态系统概况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 第二节 全球及中国退化生态系统一、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二、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生态恢复的目标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准

3、重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2)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3)生态恢复的目标

(4)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4、难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2)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标准的尺度把握

5、考核要求

(1)识记: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2)领会:生态恢复的目标;

(3)简单应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及应用。(4)综合应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的应用,并提出生态恢复建议。第四章 退化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6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了解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注意的问题,学习掌握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三、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实例分析 第二节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三、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评估

四、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 第三节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原因

二、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评估

三、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

四、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实例分析

3、重点内容

(1)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2)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3)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4、难点内容

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5、考核要求

(1)识记: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类型;(2)领会: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3)简单应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方法(4)综合应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实例分析。第五章 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4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了解河流、水库、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及恢复注意的问题,学习掌握河流、水库、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评估及恢复的方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湖泊和水库的退化与恢复

一、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

二、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

三、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实例分析 第二节 河流的退化与恢复

一、河流退化现状

二、河流退化原因

三、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

四、退化河流的恢复实例分析

3、重点内容

(1)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河流退化原因;(2)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3)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

4、考核要求

(1)识记: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河流退化原因;

(2)领会: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3)应用: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实例分析;退化河流的恢复实例分析。第六章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湿地恢复的概念、功能,湿地退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就退化原因依据相应原则,制定恢复目标与策略,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恢复。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

一、湿地的功能

二、湿地退化的原因

第二节 湿地恢复的概念与理论

一、湿地恢复的概念

二、湿地恢复的理论 第三节 湿地恢复

一、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

二、湿地恢复的策略

三、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四、湿地恢复的评价

3、重点内容

(1)湿地的功能;湿地退化的原因(2)湿地恢复的概念;湿地恢复中的理论

(3)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4)湿地恢复的评价

4、难点内容(1)湿地恢复的理论(2)湿地恢复的策略

5、考核要求

(1)识记:湿地的功能;湿地恢复的概念

(2)领会: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3)简单应用: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4)综合应用:湿地恢复的理论应用

第七章 全球变化及生物入侵(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入侵对生态恢复的影响,了解生物外来种的定义;生物外来种与生态恢复之间的关系,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物入侵

一、生物外来种的定义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

三、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

四、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五、外来种的管理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概述

二、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

3、重点内容

(1)生物外来种的定义(2)生物入侵的影响(3)外来种的风险评价(4)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

4、难点内容

(1)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2)把握生物外来种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

5、考核要求

(1)识记:生物外来种与全球变化的定义;全球变化的内容;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2)领会:生物入侵的影响;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3)应用:外来种的风险评价;生物外来种与生态系统关系 第八章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生态系统健康定义、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如何准确确定生态系统是否存在退化,为进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对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管理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三、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四、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 生态系统健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预测

四、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一、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3、重点内容

(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2)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3)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4)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4、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领会: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可持续发展观

(3)简单应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第九章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目前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了解恢复生态学领域前沿知识及争议问题,分析实践应用中的挑战。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二、参考生态系统及其构建

三、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构建规则

五、群落交错带、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六、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七、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完整性

八、新兴生态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二、极端地区的生态学恢复

(3)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3、重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2)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群落交错带、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4)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4、难点内容

(1)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2)极端地区的生态学恢复

5、考核要求

(1)识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2)领会: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2.教学要求

(包括课内教学要求和课外教学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对本章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课外阅读资料等课外教学具体要求)。

三、参考教材

1、参考教材:

任海,刘庆,李凌浩等.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主要书目:

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美]Robert E.Ricklefs 孙儒泳 尚玉昌等主译;生态学(第5版)中文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孙儒泳等编 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J.L.Chapman and M.J.Reiss(eds).Ecology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期刊: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四、学习要求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类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的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调查,结合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如: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查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考查作业60%(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

大纲制定者:

大纲审定者:

恢复生态学课程论文 篇2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分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是以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概论、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学为基础, 服务于土地复垦学、土地整理学和地质环境整治。案例教学是《恢复生态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它能很好地把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进行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而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案例更能体现地方特色, 实用性更强, 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以广西桂林漓江流域、桂林资源县某采石场和桂林会仙湿地的生态重建为例来阐述案例的课程设计:

一漓江流域生态系统重建

河流生态恢复有河道近自然恢复、河流横向生态恢复、河流纵向生态恢复三方面。其中, 主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等技术。

经过调查和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 总结出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受损有两个方面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 (1) 漓江季节性枯水严重。漓江属雨源性河流, 径流为降雨所形成,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 失去山水景观、河道干涸使水生物环境恶化。 (2) 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漓江中下游峰丛洼地区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 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景观, 而且使地表调蓄雨水的能力减弱, 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生存。 (3) 洪涝灾害与岩溶干旱。漓江上游植被结构退化使大气降水迅速转变为地表径流, 因漓江下游河道狭窄, 地下管道连通性差, 导致市区及其他低洼地带洪水排泄不畅, 造成重大洪涝灾害。 (4) 岩溶塌陷。漓江中下游岩溶区的基岩塌陷和土洞较多, 沟通导致水土流失。人为因素:一是漓江两岸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树木, 人工林和次生林地表水与地下水, 容易造成地表污染水、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地下水系统, 污染地下水, 同时陆地比例增加,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功能下降, 地表水系不发育。二是漓江水质污染仍比较严重。由于水源枯竭, 枯水期水量减少, 再加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游轮排放的油类悬浮物, 水体富营养。三是漓江河道内乱采乱挖沙现象严重。漓江河道乱采乱挖沙现导致河床毁坏, 河水渗漏, 严重破坏了漓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四是农业的发展, 大量使用农药, 残留的农药随着水流进入漓江, 进而影响了漓江的水质。

尽管如此, 原有的治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活动和自然在不断变化, 恢复治理技术也要与时俱进, 漓江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也得到了更新。以“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的原则和具体内容, 并指导“生态水库”的建设, 能扩大对生态系统的正效应, 减小人类活动和新建水库对漓江的胁迫, 改革传统水库工程的设计模式, 形成漓江大水系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 水库的调度运行接近自然河流的水文周期。漓江污染水体修复的生物———生态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 可以被微生物利用, 污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将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开展对漓江水生动植物本底调查, 并针对漓江流域不同情况进行种养水生动植物, 调整水中生物的结构, 保护和恢复水生植被, 从而恢复漓江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漓江水质污染综合整治抓好沿江污染源治理和截污工作, 以治理工业、生活、旅游污染源以及各支流为重点, 加强污水管网配套, 处理好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确保漓江环境水质不再恶化, 能够让水体自然恢复。将漓江流域人迹罕至的大山全部划为自然保护区, 封山育林, 也可以将森林采取人工间伐, 轮伐, 人工造林的方式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强化漓江两岸生态建设漓江两岸绿化应以美化和保护环境为前提, 将绿化、美化相结合, 自然景观和点缀景观相结合, 通过人工栽培树种, 把两岸建成一个多功能的绿化体系[3]。

二工矿业弃地恢复重建

资源县某采石场项目区一带是中低山地貌, 受季风环流影响较明显, 雨量较为丰富。矿区周围植被主要以毛竹、杉树、灌木为主, 掺杂少量松树。岩体为非含水层, 以较小的裂隙水以渗流的形式排泄。矿山露天开采, 都要进行挖掘, 运输, 还有生活等生产建设活动, 会对矿区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建占地, 破坏植被和影响环境:露天矿山采矿场、堆料场、废渣场、破碎场、生活区等设施占用土地, 土地被挖损、压占。还对该区域植被和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露天矿山采掘施工过程中砍伐而导致的植物量减少, 工程占地减少区域植被面积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施工活动、施工机械的碾压和人员往来等也将不同程度地损毁和影响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植被。开采凿岩、出和运矿车辆运行时都会产生少量粉尘, 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水土流失:矿山施工损坏了原有地貌、土地结构和植被, 使之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能力, 地表易被冲蚀, 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景观变化:在矿山开发建设过程中, 露天开采、砍伐植被、剥离堆土和矿渣占用土地, 形成裸露边坡, 易造成荒漠化, 改变原有景观。噪声的影响:矿区的空压机、爆破、破碎机及运矿车辆运行时都会产生噪声, 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也对作业工人有一定影响。

从专业角度来看, 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主要指对采矿引起的土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等问题, 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 逐步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矿产开采, 而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不断消耗, 矿区的环境也不断被破坏, 为了减少损毁的土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采的矿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去保护环境, 减少土地水土流失, 恢复地力。采矿场防护措施。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 采矿场面积亦不断扩大, 其工作边坡受到侵蚀会崩塌, 直接影响到采矿, 应在采矿场的上方营造防护林带等措施。生活区、堆料场、废渣场和排土场防护。根据土壤条件和地形特点, 为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择适点建设矿区垃圾池, 当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在矿区内择地进行卫生填埋。在堆料场、废渣场和排土场坡脚处建设浆砌石挡土墙, 防止堆积的废渣滑塌和防止水土流失, 对排土场坡面种植树苗和草, 保证边坡的稳定性。采矿场用地复垦。在采矿场, 覆土适当厚度整平地表, 控制水土流失, 并进行堆场整治, 适当压实, 新排弃废石应立即进行压实整治, 形成边坡稳定的复垦场地。生活区、堆料场和废渣场用地复垦。建筑物和挡土墙进行拆除、翻耕、覆土, 将被岩石及废渣压实的土地进行适当的松整, 改善土壤结构, 形成面积大、边坡稳定的复垦场地。排土场用地复垦。排土场最终坡度应与土地利用方式相适应, 建设有控制水土流失措施, 若开采时间长, 可以在开采过程中填平待复垦的区域, 减少排土场的压力。培育林地。选择适宜树种, 特别是乡土树种和抗逆性能好的树种, 按照一定间距进行种植, 并推行灌木、草种同时播种, 建立灌草多层立体生态模式, 生物互利互补, 提高植被质量。恢复植被措施。清理场地的垃圾、废渣后, 翻耕和整平,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树种, 选择阴雨天后或者土壤墒情较好的时间进行间距植苗, 把复垦后的土地变为灌木林地。改良土壤措施。在运输、搬运以及场地使用过程中, 土料中的矿物养分会流失, 为确保复垦后土地地力得到很快恢复, 复垦后的林地应合理安排堆肥。堆肥不仅可以快速促进枯落物的分解, 加速土壤养分循环,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林木的生长条件, 同时还能提高林地持水能力。监测与管护。对复垦区原地貌地表状况和复垦效果进行监测;针对复垦有林地植树及草地绿化过程分配一定管理人员进行巡视。

三会仙湿地恢复重建

被誉为“桂林之肾”的会仙湿地有三类为自然湿地, 一类为人工湿地, 最主要的湿地型有水田、湖泊、沼泽及鱼塘。会仙湿地的植物群落以挺水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为主, 多样性水平不高, 群落的结构简单。现在, 会仙湿地水葫芦受灾害最严重, 湿地渠道有的已经被水葫芦完全蚕食。水葫芦不仅阻塞了河道, 还影响了水质, 阻碍了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 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破坏了生态环境。

会仙湿地只有从源头上治理, 才能更好保护好会仙湿地, 采取的措施如下: (1) 政府加强管理, 制约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并实行退耕还湿工程。 (2) 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 (如:建设湿地公园) 。 (3) 生物治理:在湿地区域内通过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技术来进行湿地土壤恢复, 然后人工或者自然植被恢复,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4) 湿地的基底恢复:通过采取工程措施, 控制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改造基底, 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稳定湿地面积, 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 (5) 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 (6) 引进草鱼的养殖, 抑制水葫芦的生长。 (7) 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生活用水和垃圾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8) 政府积极鼓励和补助单位打捞, 制作饲料养殖。 (9) 加强湿地研究, 建立湿地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于蓉, 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5) :48-50.

新型生态恢复剂通过鉴定等 篇3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邮编:730000,电话:0931-8277682)王爱勤研究员主持开发的一种荒漠化植被恢复多功能复合材料——生态恢复剂,前不久通过了专家鉴定。

该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水抗旱、改良土壤、提高水肥涵养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土壤盐碱化、促进植物生根生长等多种作用,苗木成活率可提高15% ~ 25%。(甘肃 吴王月)

现代日光温室研制成功

辽宁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邮编:110161,电话:024-31027660)研制的“辽农I型高效现代日光温室”,前不久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温室的周年生产能力和应用范围与连栋温室相差无几,运行成本只是连栋温室的1/10。温室内不但可以栽培普通日光温室能够种植的一切作物,而且能够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如生产高档花卉、长季节蔬菜、进行工厂化珍稀食用菌栽培等。(辽宁 付民军)

山东育出重盐碱地绿化树

山东省农科院东营分院(邮编:257000,电话:0546-8309474)农艺师徐德芳通过柽柳乔化技术培育出的松柏柽柳,成功地在重度盐碱地上生长。这项技术前不久获得国家专利。

该技术是在重盐碱地里,选用无花的变异柽柳品种为母株,以减少其生殖生长对营养的消耗,采用高肥水催苗及修剪侧芽、强化顶芽培育技术,使其由灌木化生长向乔木化生长发展。经过一年的培育,这些松柏柽柳生长高度达到了一般柽柳的2~3倍。(山东徐教连)

湾鳄人工孵化技术通过评审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邮编:361021,电话:0592-2021353)洪惠馨教授和林利民教授主持的“湾鳄人工孵化技术研究”项目,前不久通过专家评审。

他们研究了人工孵化装置和孵化期环境条件控制,初步解决了湾鳄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技术难题,两年来共培育幼鳄68只,孵化率达84.1%~89%。(福建张筑西)

1项科研成果为农民增收13亿元

南京农业大学(邮编:210095,电话:025-84395845)曹卫星教授主持的“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生态恢复理论探讨 篇4

生态恢复理论探讨

摘要:生态恢复理论基础分别是:生态系统演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恢复本质上是尽量避免逆行演替,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展演替.生态恢复的方向和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减少生态的不可持续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认为,通过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可以促进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作 者:任宪友 REN Xian-you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期 刊:林业调查规划 ISTIC Journal: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33(2)分类号:X171.4关键词:生态恢复 生态演替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管理

恢复生态学课程论文 篇5

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恢复措施

摘要: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该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着干淀的.威胁.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水量减少、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维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其生态的安全,提出了生态恢复方案和具体保护措施.作 者:张素珍    田建文    李贵宝    ZHANG Su-zhen    TIAN Jian-wen    LI Gui-bao  作者单位:张素珍,田建文,ZHANG Su-zhen,TIAN Jian-wen(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李贵宝,LI Gui-bao(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期 刊:水土保持通报  ISTICPKU  Journal: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白洋淀湿地    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    保护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篇6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

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试点工程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篇7

1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概念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就是要是要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恢复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状态。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包括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恢复等。概言之, 就是要使城市成为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 全球城市生态系统恢复概况

2.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概况

18—20世纪初, 西方发达国家在“先污染后治理”思潮的影响下, 走过了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道路, 为此付出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代价。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进行绿地规划建设。1880年, 奥姆斯特与查尔斯·埃里奥特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 把数个公园连在一起, 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二战以后, 欧洲、亚洲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据有关资料统计, 人口达700万人的伦敦拥有相当可观的野生生物, 包括100多种在大伦敦区定期繁殖的鸟类和在圣保罗 (伦敦的一个区) 境内32km范围内的2000种植物。大面积的绿地保存并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20世纪30年代, 莫斯科提出了“绿色城市”的改建规划方案, 经过不断发展, 莫斯科由过去的工业城市变成了世界有名的花园城市[1]。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共地区因地制宜, 规划较好;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物外, 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无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2]。根据对世界49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绿地10m2/人以上的城市占70%[3]。新加坡现有绿地7500hm2, 人均25m2, 已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4,5,20]。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2000年, 华盛顿为50m2/人、堪培拉为70m2/人、斯德哥尔摩超过68.3m2/人[21]。

2.2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城市水域空间的规划与改造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一个热点。对许多有河流的城市而言, 城市中的河流是城市中的“绿色廊道”。与传统的单一水域治理为目的的河道规划不同, 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理论为依据, 生态恢复成为重要内容和手段, 在综合考虑景观、植被、休闲娱乐、经济开发的基础上, 增加绿地、保护河岸带植被和水域环境, 形成连续的绿色开放空间成为主要内容。近几年, 在国内多个城市, 以河道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成为城市景观设计和生态规划的焦点。针对城市内的河流, 确定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是必要的。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首先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 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 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在这方面, 美国波士顿市通过查尔斯河恢复河流自然状态的“翡翠项圈”规划是成功的典范, 其它如韩国首尔清溪川的生态恢复、美国芝加哥河流的恢复, 等等。

2.3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概况

城市废弃地的首要问题是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破坏, 国外有很多改造城市废弃地较成功的例子。如著名的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就是将一个工业化时期遗留下来的废弃工厂改造为具有历史气息的生态公园, 在生态恢复的同时保留了场地的历史特征, 将景观与生态很好地结合起来, 废弃的建筑和铁路都成为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日本东京野鸟公园废弃地被成功改造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公园;加拿大汤米迅公园废弃地被成功改造为生态公园, 不但成为人们的休闲场所, 而且也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伦敦市先后在废弃煤场、废弃码头、市中心建造了10余个生态公园。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是伦敦最著名的生态公园, 共有0.9 hm2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土地环境教育的典范, 形成了以水池、沼泽、草地、灌木丛和林地为主的复合生境[15], 成为自然化的城市绿地。此外, 还有1987年比利时哈瑟尔特市野生动物公园的建设、199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公共绿地自然化、丹麦欧登塞市生态公园的尝试、2000年加拿大的许多城市开始让野草回归城市, 等等。

3 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概况

3.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我国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7], 南北方的主要大城市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7]。“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3.9 m2增加到4.6 m2, 绿化覆盖率由19.2%增至22.l%。1999年底, 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万hm2, 绿地率达23%,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 人均公共绿地6.5m2, 公园、动物园数达4219个, 面积77137hm2。目前, 中国拥有多个模范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但主要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主。

3.2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概况

在国内, 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运用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体中的污染和有害物质的生态学原理, 把水质生物净化过程和园林艺术结合起来, 建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建成了生物多样化的滨河公园[10]。上海市在城市河流改造过程中对河岸植被实行了两级控制, 即市管河道两侧林带宽各约200m, 其它河道两侧林带宽度各约25—250m[11], 既有效地保护了水域环境, 又为城市建设了生态走廊, 增加了绿地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天津自1999年以来, 连续5年改造市内二级河道达58.84 km。原来天津市内的二级河道多为臭水河、排污河, 改造后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 新增绿地约300万m2, 数条二级河道贯通, 沿河道乘船游津城是天津旅游继海河游览线后的又一条水上旅游路线。河滨绿地成为天津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绿地形式, 是园林植物多样性最高的绿地类型之一。此外, 对北京转河、浙江黄宁江、沈阳南运河的生态恢复, 以及对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莫愁湖[9]等治理恢复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3.3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概况

高度工业化和城市的扩张, 使城市内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随着人类环境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逆工业化的浪潮为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99—2001年, 中山市在原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成了歧江公园[16];北京首钢提出建设钢铁公园, 2001年厂区内绿地率达到27.7%[17];2003年, 天津市把堆积多年的碱渣山改造成紫云公园, 彻底改变了海滨滩涂上的白色污染;焦作市缝山公园对城郊开采石料形成的废弃山地采用风景园林、生态恢复、山体修复工程等综合措施, 建设了包括山坡治理复绿、山涧大瀑布、主环路和星光广场、采石场遗址等14个项目, 最终盘活了这一城市中的废弃地;重庆市对周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使城市废弃地重新恢复生态生机[18]。

4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4.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1969年, 美国Mehargl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剖析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探讨了景观设计如何尊重自然、利用资源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 城市绿地进人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6]。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生态系统的实践和探索已得到重视。我国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7]。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8]。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且生态、城市绿地、绿化等作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较多。到目前为止, 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余家, 园林科研院 (所) 60余家[8], 这些单位对城市绿地生态的恢复、保持和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4.2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以城市湿地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才提出的。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湿地被侵占、改造以至消亡, 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Laura E和Jackson等人[22,23,24,25,26]意识到了湿地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湿地的研究很重视, 是世界上湿地研究较先进的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非洲的乌干达、亚洲的印度等都普遍意识到了城市湿地对城市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目前, 世界上更多的国家都认识到湿地对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各种关于城市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27,28],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建造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方面尤为突出。总体看来, 国际上对城市湿地的研究已相当活跃, 涉及到各个领域。但在广度上尚未形成综合性很强的成果, 在深度上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之中, 目前尚未出现系统的城市湿地专著。从城市湿地科学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研究历史较短。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湿地科学研讨会”及随之出版的文献中, 尚未见城市湿地概念。但近几年, 我国城市湿地研究已出现了良好开端, 专业文献增多, 涉及到了城市湿地的主要领域。如在基础理论方面, 潮落蒙等初步论述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 指出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现代城市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 而是向生态型、可持续性城市发展[13]。在应用基础方面, 俞孔坚等将城市湿地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一些学者讨论了城市湿地的功能和综合评价, 论述了城市湿地与生态城市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4]。在技术手段方面, 首都师范大学编制了第一幅高分辨率的北京湿地遥感影像图。在湿地生态工程方面, 很多城市进行了湿地污水处理。天津设计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在功效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并突破了冬季不能运行的难关[14,19]。在学术交流与社会教育方面, 北京在200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所湿地科研与公众教育结合的学校——北京湿地学校;2004年, 我国在唐山召开了中国首次城市湿地保护学术讨论会;各部门进行了广泛的深层次合作, 尤以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成绩显著。

4.3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城市废弃地恢复研究主要是针对土地置换、区位突破、经济衰落以及本身自然条件等因素所引起的城市局部用地环境衰落、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城市局部用地研究;致力于运用景观规划原理、生态恢复原理和生态恢复规划方法对城市废弃地恢复进行研究, 取得了很大成功。我国对城市废弃地的研究滞后于国外, 现在主要是通过生态恢复规划原则和景观设计原理研究对城市矿区废弃地进行恢复研究, 而对城市其他废弃地的研究较少。

5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方向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动态性、空间差异性和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 不但涉及到土地景观规划、生态学及环境科学, 而且也与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 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此外, 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 但与世界其它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为此, 作者认为, 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评价, 并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5.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方向

主要有:①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在各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基础上开展, 理论深度不够, 应加强对理论深度的研究工作;②加强对绿地系统的生态化、定量化、实效化研究, 这样才能更好地恢复绿地系统;③加强对城市绿地系统恢复技术的研究, 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 为科学规划提供依据;④加强大环境生态建设, 使城乡绿地一体化;⑤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加强对城市绿地恢复效益定量统计、分析和预测研究。

5.2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方向

主要有:①城市湿地理论研究。任何研究都需要理论支持, 好的理论能促进研究更好地进行。②城市湿地的分类研究与完善。对城市湿地应分类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湿地研究的发展。③城市湿地学的综合研究。城市湿地研究主要是对单要素进行探讨, 应加强综合性研究。④城市湿地研究方法体系的确立。方法支撑研究, 好的方法能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⑤城市湿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城市湿地研究应明确优先发展方向和主要方向。

5.3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方向

主要有:①近年来, 国内主要是对城市矿产废弃地进行了研究, 应加强对其它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工作。其它废弃地也是城市生态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加强研究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②加强对城市废弃地生态规划的研究, 避免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对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 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③致力于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新方法的研究。

6 结论

矿区土地生态恢复治理技术探讨 篇8

关键词:矿区土地;土地破坏;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一、矿区土地开采背景

(一)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状况

矿产资源在开采以及利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土地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占用,长期以往给矿区土地的生态带来了一定的破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因为采矿业而引发的土地退化面积高达300万hm2。过度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土地生态的破坏表现在: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超标、地表沉陷、地表植物覆盖率低以及土地出现塌陷坑和裂缝等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矿区土地的生态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

(二)江西赣州矿区开发利用的状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的上游,江西南部,是江西省行政面积最大的市。根据资料显示:赣州市有各类矿山企业1266个,没有大型的矿山,占全省矿山数的19%。中型矿山有12个,其中有9个钨矿,1个铀矿,2个石灰石矿,中型矿上占矿山总数的1.02%。建材类的小型矿山843个,占矿山总数的68.76%。国有矿山企业115个,占矿山总数的9.4%;集体矿山327个,占矿山总数的26.7%;私营企业579个,占矿山总数的47.2%;港资企业1个,其他经济类型204个,产值占全部产值的8.3%。由此可见,赣州矿山企业的比重在赣州的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正是因为江西赣州矿产资源丰富,对土地利用程度高,所以更容易对土地造成生态破坏。

二、矿区土地生态破坏原因及危害

(一)大量矿物的开采对地表结构的破坏

进行大量的矿物的开采会破坏地表结构,导致表土松散,大部分的土壤会颗粒随风飘散,造成人们呼吸道疾病的最主要根源就是由此形成的粉尘,开采出的矿物的废石和质量不高的物料被废弃在地表,渐渐地形成由废弃物堆积而成的废地。比如煤矸石,它含有大量的热量,在夏季经阳光照射下极其容易自燃,将会导致土壤寸草不生,形成大面积的矸子山,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会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并且随着水土流失,也将导致矿区周边的土地生态环境遭到恶化。

(二)采空区和塌陷区

过度的开采会造成矿区土地的开采塌陷和采空区,开采塌陷就是塌陷区内的地表垂直沉降,地表标高减小,地下潜水位发生变化,平坦的土地可能会因为过度的开采成为积水洼地。采空区一般是露天的煤矿,也是因为过度的开采造成的地面下陷。积水洼地会在地下形成流水层,并且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化合物,不能进行农田的灌溉,更不能饮用。从而會降低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生态系统严重失调。

(三)倾斜对矿区土地的破坏

一般情况下的耕地只有保持在一定的坡度范围内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长力。而过度开采造成的沉陷加速了耕地的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地表倾斜会导致流失大量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降低土壤的生产力,造成土壤的贫瘠化,坡度大的地区还会导致农作物因重力作用弯曲生长。地表倾斜还会导致土地的坍塌和滑坡,降低土地的利用价值,甚至威胁人类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水平移动和变形对矿区土地破坏

过度的矿产开采致使地表的水平朝某个方向移动,过多的移动会导致土地耕作层和地下潜水面的错位,严重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而水平移动若是不均匀会导致地表水平变形,甚至在地表出现裂缝,大部分的地表水会随着裂缝渗入地下,甚至渗入采空区或深部岩层,地表隆起,土壤中的孔隙减少,不利于植物的呼吸和生长。

(五)曲率对矿区土地破坏

地表的曲率包括正曲率和负曲率两种。正曲率使土地受到拉伸,降低土壤的密实程度,在雨水的冲刷下易形成冲刷沟,也会导致农作物根系与土壤连接不牢固,农作物容易被风连根拨起。负曲率让土壤受到压缩,土壤的孔隙率降低,不利于农作物对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吸收,同样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甚至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三、治理矿区土地生态破坏的措施

(一)对矿区破坏等级进行区分

为了更好的进行矿产土地的治理,要深入了解矿区土地破坏的原因,明确划分土地破坏的等级。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 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引起的。比如对于裂缝,可根据其对耕地的损坏程度按裂缝宽度 <20、20-50、50 -100、>100 cm 划分为四个土地损坏等级;根据水土流失程度大小可按附加坡度增加<20、20 -50、 50 -10、>100 cm 将土地损坏程度亦划分为 4个等级。

(二)治理矿区的污染土地

治理被污染的土地可以采用客土排土法。因为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属大多集中在地表,然后将被污染的那层土挖出,用无污染的客土覆盖被挖出的土壤层。只是这种方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改变土壤结构和成分

为了有效有效的防止有毒物质向表土迁移,稳定土壤,可以在含有毒的以及含有重金属离子成分的土壤表层,覆盖一些煤渣等惰性材料。

(四)对矿区土地进行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

工程复垦是根据矿区自身的自然环境利用矸石充填、粉煤灰充填、挖深垫浅等手段对开采破坏土地进行回填、堆垒和平整。生物复垦是运用生物学、生态学、 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的理论,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结构,保持矿区的生态平衡,创造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种植一些耐受型的自然植物,如柳树和白杨能从土壤中去除一定量的重金属。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对矿区土地生态恢复的治理工作开展的较晚,目前土地的复垦率不到12%,进展较为缓慢,土地复垦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是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要更好的实施治理矿区土地生态的工作,就必须结合矿区土地的破坏原因,研究矿区土地的破坏规律,同时,要积极地总结治理经验,减轻矿区的开采对土地生态的破坏,通过有效的措施,实现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帅.浅述矿区土地生态恢复治理技术[J].林业科技情报,2012,(3).

[2]杨勇.煤炭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研究与治理技术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

[3]李艳文.西南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3.

[4]宋蕾,李峰.矿山修复治理保证金的标准核算模型[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

[5]王艳荣,高明娟,I.Roch等.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4).

上一篇: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建设工程验收备案资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