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精选13篇)
1、小组的组成: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
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
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
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这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
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
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正确的目标导向。
3、评价与反思: 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
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4、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
工作,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
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
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呢?
一、要及时明确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要尽量杜绝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实则目标不明的学习形式,学习任务要以学生兴趣、学生实际、问题难度和思考价值设置。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文章主题,体现难度,培养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和兴趣。如,在教学《鲸》一课时,笔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反馈,笔者明确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建立了“荣辱与共”相互学习的关系,个人学习成功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功了。
二、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学生分组要避免随意,要结合学生个性、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合理分配,体现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因为每个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其学习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分配方法。学习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取长补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否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造成学生两级分化。
三、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
小组长是小组内的组织者, 在小组内, 每个学生不仅要承担小组的学习任务, 还要完成一定的个人任务, 这就需要小组长合理分工。因此, 教师应在每个小组内设置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协调组内的学习活动; 设置一名记录员, 负责将评价结果填写在评价表中; 设置一名汇报员, 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班级的交流和汇报。这样, 基本上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很重要的角色和任务, 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使合作学习井然有序。
四、要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自学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当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看,只有学生具备了个人学习的能力,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有学生独立思考后,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五、要善于引导各个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更是教师与每个小组成员互动的开始。教师如无目的地行间巡视, 则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后期的教学中就容易失控或完不成教学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要担当好“主角”,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合作方式。二要当好“参与者”,抓住机会, 以学习者的身份在小组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提出质疑和批评时, 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虚心接受,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小组学习者,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三要当好“激励师”,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需要接受教师的肯定,这时教师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四要当好“调控员”,教师要调控所有小组学习的过程。
六、要采用激励性的学习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学习的,学习活动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以健康的身心,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教师应以彰显同心协力,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激励性评价为主。根据这一思想,笔者在设计语文教学时, 特别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笔者注意让优等生意识到,只是自己学好了还不行,还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讨论、修改、补充;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不能掉队, 否则会影响小组的荣誉;让中等生意识到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否则就会被学困生赶超。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发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双基”,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方法,同时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方法及手段。因此,只有做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创造情境,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需要的情境,学生在自己独立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交由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样便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环境,提供了内容。如果没有独立学习做前提,直接把问题提出交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种合作学习将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得不到培养而且会逐步减弱,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也会受到阻碍和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具有一定价值的讨论问题,交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于浅显易懂或没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的,就不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对于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再交由全班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解决。
三、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倡导呼告式合作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就是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在小组范围内展开研究讨论,研究讨论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研究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与学习和交流,讲观点,讲思路,谈方法,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以便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我们常发现在“讨论交流”合作方式的学习中,学习认真的、基础较好的同学积极投入讨论,参与交流,而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不参与交流,甚至游离于讨论交流之外。为了有效地抑制这种不参与、不合作的现象。在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安排所在小组的成员来回答,最后再由小组其他学生及时做纠正补充。
实践证明,这种呼告式合作能强化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保证了小组学生的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他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指导,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向往沟通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效益的目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方式之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较显著地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通过每个学生自身的努力,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成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而不能千篇一律。
一、划分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其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最适宜,而且为每个人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成员都必须明白各自的角色,但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的各个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发展为一个整合的群体。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更要和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不仅要执行小组的共同合作学习的目标,而且还要理解此目标,并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最终把共同的目标转化为小组合作成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二、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并对问题作好准备,同时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问题经过学习者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这一角色,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教师的学习促进者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方面
教师要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现象,应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当遇到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的情况,教师应让合作学习者学会倾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其他合作学习者信服。小组成员要在听取其他小组合作成员论点论据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争论,并在吸收小组合作成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在合作学习的方法方面
教师应把小组合作问题的背景介绍给合作小组成员,同时要求学生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有一个预先的准备,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走动,积极发现合作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这样做的原因。
3.选准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1)某些方法或结果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内容
最值得讨论的内容是使人模棱两可、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老师可以就模棱两可的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达成一致意见和澄清认识。意见的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2)方法不确定或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内容
可以用多种策略解决一些开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探究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3)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4、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有些学生不善于合作或者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可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学会收集资料。一般而言,由于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点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以及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②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③学会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环节,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此时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以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④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⑤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好处的。
⑥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⑦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特团结。
5、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应掌握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资料员、记录员、组长、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②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并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注意提高它的难度,而且内容应有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点的开放性。
③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点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
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④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和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6、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后与别人合作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7、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良好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心理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促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谈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教师指导不够
现行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四)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给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五)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六)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教师的评价还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思维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2、学优生学困生高低搭配。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
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全面评价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1、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学生评价学生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五)加强情感交流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六)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七、八个学习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关于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谷城县紫金镇小学朱道均
一、充分认识学习小组建设的理论意义
1、学习小组建设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我们都不否认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课堂还能不能承担传授知识的重任?课堂上的知识是什么?
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与他人交往和互相作用的过程。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很容易推论另一个正确的命题: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很多知识可以从与同学的交往中得到。纵观近十多年推行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其改革目标虽然都在着力落实“三为主”教学基本原则,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强势,学生主体地位弱势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课堂上,师生都是以知识为中心开展双边信息交流活动,由于教师掌握着更多的知识,信息在老师和学生中双向流动时,更多的是从教师到学生的流动,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牢牢把持着课堂话语评判权,任何单个学生都不可能与教师抗衡。
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革命性举措。高效课堂上,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面对各个学习小组实施教学,学习小组相对教师,力量显著加强。每一个小组内,学生具有平等的话语权,教师只能以“局外人”身份参与各小组活动,即使教师不自觉地想把持小组的学习活动,他在每个小组的活动最多也只有若干分之一,学生仍然有比传统的课堂更多的话语权。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进行评判指导,还可以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评判指导,既能观察到学生学习知识的智力情感与行为,还能观察到小组里的同伴在交往合作中产生的非智力情感与行为。这将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上下之间的信息交流,还有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平面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2、学习小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
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及心灵力量,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深远意义。建立学习小组不是学习方法的变革,而是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它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组学习以同伴间学习为主要方式,其重要特征就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异己的外在力量控制而产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小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探索,动手动脑,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习小组建设可以有效破解课堂教学非人性化问题。传统课堂非人性化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垢病,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记,正襟危坐,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同一种要求,问同一个问题,求得同一个答案,象机器人一样受到教师的摆布,完全不可能有学生张扬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与小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相悖,课桌成了禁固学生的枷锁,教室成了囚禁学生的牢笼,教师过多的暗示使学生的思维只限定于接收知识,课堂没有争辩,只有顺应,没有喜怒哀乐,只有知识的奴仆对知识的顶礼膜拜。禁固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失去自己判断能力,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高效课堂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本质上是生本课堂、生命课堂,课堂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欢乐场。高效课堂无论是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学习内容上都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范围。每个学习小组可以按照教师布臵的任务,自主选择学习顺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同伴之间的互动交往,学生身体是自由的,可坐而论道,可站立交谈,能走动就走动,爱驻足就驻足,姿态礼仪各有所长;方法上是灵活的,可写可画,可争可辩,交流的技巧各显其能,这和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一致的,因此也是人性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都可能给其他同学带来情感上的影响,团队合作有了成果获得快乐,奇思妙想得到尊重,不同意见争吵带来的不快乐,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得到同伴喜爱,懒堕者受到鄙视,总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感的体验。试想多年以后,学生是记得当时所学的知识还是为学习知识而产生的愉快、分歧、委
屈、摩擦等各种情感体验呢?
4、学习小组建设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何学科、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渐进发展,只要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原有认知发生迁移,就能获得新的知识。教师用较少的精力点拨,可以使思维聪慧的“小组长”学会,然后再让学习小组中的组长充当“小教师”,使知识在课堂上快速发生裂变,从而提高效率。
二、学习小组建设的基本策略
1、自主结合原则。就是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力。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团队,他们要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因此他们之间必须相互了解,或有私交情谊,或有同乡情谊,或有亲戚关系。也许我们会质疑学生把这些世俗的东西带入课堂是否会玷污圣洁的课堂,其实这恰恰是传统课堂漠视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体现之一,因为学生最终将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他现在能借助私交、借助同乡亲戚关系处理学习问题,他将来利用这些关系处理自己的社会问题,不正是对他生命成长的帮助吗?
2、均衡化原则。学习小组的建立也不能完全凭学生自己的愿望而建立,班主任教师应在学生自主组合的基础上施加影响和引导。因为各个学习小组是平行的竞争关系,教师就必须保证各个学习小组均衡化,避免出现学生强强联合,摒弃差生情况出现;学科教师要建立协商机制,避免各个学习小组出现学科不均衡,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尽可能使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达到平衡互补,每个小组有居住城镇的也有居住乡村的,有家境富裕的也有家境贫寒的,有性格文静的也要有性格张扬的,有能说的也有会写的,有动手的也有跑腿的。
3、层级优化原则。每个学习小组一般由6名学生组成,在小组内部要按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进行A、B、C区分层级,A等生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承担组织领导职责,B等生智力发展中等,可参与小组学习,C等生智力发展较差,需要在其他成员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座次安排上,A等生应分左右居中而坐,可方便辅导两边的学生。
4、团队管理原则。就是将每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基本团队,在班主任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团队文化和团队制度。在团队文化建设中,鼓励小组成员为学习小组命名,设计自己的小组标识,提出小组的学习口号和学习目标。在团队制度建设中应让学生自己制订出一些与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相关的行为要求,如预习制度、讨论发言制度、奖惩制度。要对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明确的角
色分工,如由谁为主组织讨论,由谁为主进行记录,由谁为主在黑板上书写,由谁为主进行展示交流等
三、构建以小组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小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它能有效激励各个小组勇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和解答问题,质疑问难,张显学生个性。在制定小组学习评价时我们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操作简便易行。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只是教学组织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设计的评价体系必须简便可行,不能过多的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是制定规则明确公平。课堂上要建立以时效性为主的展示规则,各个小组学习按规则进行竞争。我们为各班制作了名次标牌,各个学习小组按完成自学探究任务的先后顺序从教师那里领取1-6名次标牌,但在展示时,则从6号组优先给予自选展示题的机会,展示自己有把握的探究题,而时效性好的组可能只剩下难度较大探究题的展示机会了。如果对同一个问题仍有几个小组争着展示,则以层级低的同学展示获得小组优先权。
三是实行直观量化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奖惩分的形式对各个学习小组的质量效率进行评价,并当场在黑板一边进行记载公示,一节课结束进行合计,当堂进行评价奖励。
按照上述三个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 时效分:各学习小组按照完成任务的时间先后顺序领取1-6号牌,分别给予6-1分的时效分,以促使各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学探究任务。但如果在展示时出现错误或不全面,则取消时效分甚至给予一定加罚分。
规范分:是指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学探究题研讨时,结论是否正确、全面、规范,并按等级量化给4-0分。
创造分:各学习小组在自学探究过程中方法思路新颖,展示内容与其他学习小组相比有独到之处,或者指出其他小组和错误和不足,或者对其他小组有效质疑充满智慧与思辨火花,令其不能正确解答的,每次给予2分奖励。
均衡分:各学习小组推荐本组中差生同学代表本组展示,让中差学生得到均衡发展的机会,给予加分,如 B层学生每人次加1分、C层学生每人次加2分。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各个不同学科,每个不同学科不同的课型,都应形成更加具体的小组评价体系。例如对语文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我一般设计这样几个自学探究题:
1、阅读课文,小组同学互听互评,相互纠正阅读中的问题。
2、各学习小组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把本组所理解的字词简明扼要地板书到自己小组的黑板上。如字音、组词。(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限定各学习小组所学习字词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但要求对所理解的字词能读准确写正确,全面深入理解字词意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并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意思
对这三个探究题如何组织评价呢?
1、时效分:课堂上我按各小组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由每个小组自己确定展示其中一个探究题,按6-1进行计分
2、规范分:按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区分等级评价,给4-0计分。
3、每个小组完成3个以上生字,生字达到读音、书写、组词正确,每个生字组3个以上词语为完成任务,给小组记4-0分(如果两个以上小组生字组词完全雷同,都不算完成任务),正确分段,归纳段意和课文主要意思,给小组记4-0分。
4、创新分:能用新颖的方法理解新词(如通过说话来运用理解,通过对词里的字根进行分析理解,通过找所熟悉的反义词理解等)加1分。每个生字多组一个词则加1分。能有效质疑其他小组错误的加1分。所找生字新词对理解课文帮助启发最大,收获最多,再加1分。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一、小组内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为确保活动的成效, 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应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而且应该轮流担任, 以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根据实际情况, 建议每班设置6-9个学习小组, 每组4-6人为宜。如果每组人数太少, 且优生少的话,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人太多, 则不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使得学习任务落不到实处。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小组应按照学习成绩进行人员分配, 以确保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间学习竞争的顺利进行。
围绕小组的建设, 需要给组员设置具体的分工。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学习, 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小组内要明确责任, 人人参与小组管理, 并努力调动小组成员的主动性。
二、问题设计科学合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问题设计要科学。设计问题的目的要明确, 要紧紧扣住新课程标准, 要有科学性。科学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讨论学习。因此, 教师要精选问题, 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
此外, 问题设计难度要适中。因为难度较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看起来气氛活跃, 但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而如果问题太难, 学生无法解决, 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动力。另外, 教师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在小组讨论前, 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不能问题一提出就进行小组讨论。因为, 教师在课堂上说出“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后, 就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来不及思考, 更谈不上自己的解决方案, 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使得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师生互动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就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互动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并逐步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课堂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交流。学生的学是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互动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即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四、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不竭动力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必然离不开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从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合理实用的小组评价机制能使学生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教育与发展, 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在小组学习评价中, 我们不能停留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结果评价上, 还要看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交流的程度, 看学生是否通过“求同存异”来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此外, 我们还要看学生在参与小组学习时能否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否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探究,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能否认真倾听、思考、辩驳, 能否真正有收获。最后, 共同达标。教师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当堂检测,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果有没达标的学生, 可通过组内帮扶, 经过二次检测后实现人人达标。
此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评价的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 应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 将评价的权利归还学生,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另外, 家长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虽然家长无法参与课堂, 但是家长可以对学习结果 (测试结果和作业完成) 做出评价, 这样就能实现对学生校外学习情况的评价。
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譬如, 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预习交流, 确定目标;分配任务, 立体教学;完成任务, 合作探究;展现拔高, 师生互动;串插巩固, 全面掌握;达标测评, 检查验收。这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利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人人获得发展, 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 踊跃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教师要耐心扶助, 要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 使学生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综上所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水湖.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 2003 (9) .
[2]王凯, 聂俊.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北京教育, 2003 (10) .
一、科学分组是前提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具体做法,每个小组4~6人为宜,小组中有一名成绩是班级前十名的,有2~3人是成绩中等的,剩余的是班级中的后进生。这种分组在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优生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各个小组总体水平也基本一致,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更激励,课堂氛围更活跃,也有利于各小组内部之间团结一致,激发整个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明确学习任务是条件
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数学课堂中顺利进行,师生的课前准备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目标,而且要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布置课前预习目标:(1)5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2)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3)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把2的倍数圈一圈。(4)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5)尝试解答:教材第5页的“练一练”。(6)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请做好课堂提问。其次,学生回家只有认真准备,才能在小组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小组交流就只能是流于形式了。
三、培养合作能力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五个习惯:(1)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2)积极思考的习惯。(3)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4)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5)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等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高每个人的合作能力,使大家都从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快乐,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
四、教师积极参与是合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指导学生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
听了两节品社课,我发觉两位授课老师在小组分工合作上都做得很好,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大都很清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向往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的这种很理想化的学生学习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模仿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习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略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新课改心得体会
王娟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这次课改的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用到实处,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展示?是我们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就此,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小组间应该水平相当,这样便于公平竞争,合作学习
小组的成员应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这样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便于合作,当然建成了合理的学习小组,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能较好地把自己和学习伙伴当作一个学习共同体。起初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多数孩子不善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有的光讲小话,没有落到实处。于是,我们师生共同设计了体现多数学生意愿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如:学习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和方法;组内轮流汇报交流心得、观点;小组成员汇报后,先由合作伙伴进行补充说明,再由其它小组补充或提出异议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与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习惯逐渐形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人人争先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虽然要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但毕竟每部大脑都运作起来了,而且还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只是拔尖学生唱主角的弊端,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并在展示中认识自己、发现别人,学会了尊重和欣赏,做到了全员参与,提高了整体效率。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把握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高效,必须从具体学习内容的需要出发,必须从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合适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讨论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解决不了。一般下列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
学习的时机: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讨论或辩论;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讨论。因此,要在教学设计时,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任务分析和学生实际的研究,预设具有一定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适时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问题。我仔细阅读双语学校的高效课堂资料,并作了大胆的尝试发现:学生个人独立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多数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较大困难;学生的看法会出现争议时;只有大家对合作学习的任务很明确,只有多数学生感到需要合作时,合作学习才能是高效的。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乐于合作交流
由于个性气质、智力因素、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也互不相同。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自尊,在情感上多给予关爱。假如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教师也应当多加肯定和鼓励。力求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课堂上允许实话实说,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教材的反映往往是综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教师不能强求一致,要鼓励求异思维。只要学生理解得合乎情理,教师就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们。
四、适时的评价激励,给“合作”增添前进动力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
关键词:学讲;小组合作;反思
自九年义务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的学校对于课堂的要求是自主与合作高效与愉快的。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几乎每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到学生热烈活泼地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形式当然是好的。但是教师的主导要怎样体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几点在学讲方式下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一、小组合作的问题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组,然后通过组员的参加,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由小组一起共同讨论或者合作得出问题的结论或者共同进行学习。用一种合作的方式取代各自学习的方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小组合作所选择的问题,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小组合作在问题的选择上,必须选择有合作性的问题,有创造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死板记忆的内容也要拿出来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整理、收集,形成新的共识,从而有所收获。
二、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1.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首先准备好学案,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再把学习目标细化、具体化,交给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进行实际的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因为表现欲会让他把已经知道的答案迅速提出来。组内其他的组员没有通过思考就毫不费力地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小组讨论结果无疑是效率低下的。每个组员都要发言,都要思考,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充当书写的机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或者,首先就要各自充分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和质疑,才能够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形式和实际效果
在学讲的课堂形式下,学生是有一定的自由和发挥空间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是由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通过观看许多课堂实录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这个形式是有的,很活泼、很热闹的,但是有些学生趁乱说悄悄话,有些内向的学生不肯发言。等到该大家总结的阶段,只能够回答学生刚刚已经回答过的答案和见解。种种的现状,告诉我们这一节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仅仅成为形式和表面上的。所以怎么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实际效果,重点还是放在对小组成员的分工上。在开始操作之前,一定要明确地进行分工,这样就能够使不规范的行为变少,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每个人都需要发言。
三、小组合作要建立竞争机制
刚开始实行小组合作时,大家都感到比较新鲜,慢慢地这种热情会逐渐减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各小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制定统一的加、减分政策。例如,小组内不能总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发言,而是大家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度高的要加分;若是为了提高参与度,不假思索,胡乱发言的要减分;同样难度的题由小组内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解,得到大家认可的要多加分等。各组得分及时公开公布,每月一小评,每学期一大评,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为了本小组的共同利益,各小组都会各想各的招,为了小组共同荣誉而努力。
总之,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当贯彻学讲计划,互学互讲,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对课堂效率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叶伟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科教文绘,2012.
一、尊重学生权利, 创设和谐环境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存、学习、表现、发展等权利, 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快乐自由。课堂上, 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 应当是和谐共生的, 让学生在怡然自得的心境下学习。
教学苏教版五 (下) 教材“分数的基本性质”例2时, 我结合班级实际, 设计了这样的小组学习活动。
1. 折一折, 涂一涂。 (同桌合作, 分工折、涂, 及时填写结果)
将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纸先对折, 再涂色表示它的1/2;继续对折, 每次找出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 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2. 填一填, 比一比。
上面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 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在书上例2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再进行比较。
3. 想一想, 说一说。
观察例1、例2, 从上面的变化中, 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在上面的活动中,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允许学生出错、自我纠错, 学生在折、涂、填、比、想、说等活动中享受着探究的情趣和乐趣, 既有显性的物质活动——动手操作, 带着童玩的意味;又有内在的思维活动——比较发现, 体现数学思考的价值。他们经历着一种具有数学意味的生活, 发现很有独到之处, 表述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结合商不变的规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有的表述还不准确, 有待改进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有的对后继学习很有帮助 (如果两个真分数相等, 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交叉相乘, 积相等) ……这些发现不是教师刻意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引出来的, 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比较, 有的甚至是不经意中发现的, 丰富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
二、激励小组合作, 追求互动生成
学生在广泛互动的基础上生成了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 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同伴的支持、修正或补充, 并在人际交往中逐渐体会到理解、支持、宽容等品质的重要性。
例如, 教学苏教版五 (下) 教材“找规律”时, 可以解放学生的活动时空, 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不断体验丰富生动的“找”的过程, 引领解决怎样找、找什么和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规律等问题, 在自主探索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合作交流的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在“活动单”上设计了这样的主题活动:
1. 一共有10个连续的自然数 (如下图) , 如果每次框出2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4个数呢?总个数发生变化吗?请你试着选择一个问题框一框, 并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2. 观察思考, 小组交流:
(1) 平移次数与每次框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 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设计表格时特意空出一行, 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是10个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生成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每次框5个、6个数……结果怎样呢?也有的小组变化了总个数, 生成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是连续的11个、12个或更多自然数, 结果会怎样呢?这时他们产生了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欲望;还有个别小组竟然出现了“模型化”的问题:用字母a表示总的个数, 用字母b表示每次框的个数, 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怎样表示?这时的生成是丰富多彩的, 需要学生的合作和共同探讨, 在此基础上, 学生的发现过程才不再“单薄”。
三、丰富展示方式, 激起成功体验
展示学生的成果,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集体展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能够暴露“原生态”学习过程, 小组成员群体思维的畅通, 会显露出对话教育的精彩。
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索, 然后, 让学生小组集体进行展示:
生:我们小组采用的割一割、移一移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是这样剪的 (动手演示) , 沿一条高剪, 再平移。
生:我觉得沿高剪, 还可以剪出一个梯形去移动。
生:剪的方法还挺多的!
生:当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后, 面积不变。
生:我想补充:周长变了。
……
学生的汇报非常热烈, 虽然有的表述还不够精炼, 但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了活跃状态, 人人都有成功体验。在小组汇报后, 教师又抛出问题:为什么沿高剪呢?学生小组又进入了讨论中, 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参与讨论并凝听意见, 集聚群体智慧后, 向班级同学进行汇报, 在各组发言的基础上, 大家最终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沿高剪, 再平移, 拼成的图形会出现四个直角, 符合长方形的特征。成果展示的过程让学生在趣中学、乐中思。让成功的体验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
四、优化小组点评, 促进知识完善
课堂小组学习的微观细节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 教师的“点评提升”应当有力, 这种点评的作用在于反思、在于促进、在于完善, 有利于学生豁然开朗,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走向自由、创新发展的“必然”境界!
例如, 教学苏教版四 (下) 教材“用字母表示数”时, 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点评。
小组活动:用同样长的小棒先摆一摆三角形, 再想一想:
摆1个三角形, 需要小棒的根数: ( ) ;
摆2个三角形, 需要小棒的根数: ( ) × ( ) ;
摆3个三角形, 需要小棒的根数: ( ) × ( ) ;
摆4个三角形, 需要小棒的根数: ( ) × ( ) ;
……
摆a个三角形, 需要小棒的根数: ( ) × ( ) 。
最后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列成了a×3, 惟独一名学生列成了a×b。
教师顺势利导,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表示什么?b呢?
学生回答:a表示一些变化的自然数;b就等于3。
教师点拨: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 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变化着的数, 有时还可以表示特定的数!
多么精妙的点拨!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奇的思路, 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加以提升, 使学生不断大胆地去创新发展。
1、与同行之间多联系,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消息。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要真正带好一个兴趣小组,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时投入跟产出是不能成正比的。除了加强学生训练,自己不断地探索创新外,也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例如:在这次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同音乐组一样我也在早在暑假里就开始了准备,只不过我所做的准备是单枪匹马的做的,为了收集材料光商业城就去了十多趟。最为重要的是,一开始就与朝晖初中的黄金堂老师就研究了制作的方法,集中两个人的思维。之所以与朝晖初中的黄老师合作,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利益的竞争,可以毫无保留的分析。为了做这只船,我还请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的施泽民老师来指导。
所以我想,很多时候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完成的。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请一些比自己强,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当然,专家的指导有时你也只能做为参考。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施泽民老师的指导,我也只是参考了他的部分意见,我觉得不合理的,也就不用了。
2、训练工作有层次,比赛战术合理。
科技比赛,同其他的比赛可能不太一样,如果说要找一个相似的,那我觉得就是体育比赛。有很多的内容,也都是竞技型的。一是要找冷门,二是要讲战术。科技比赛每二年就有八大类比赛,每个学校可以选择其中的四类比赛。比如智能机器人比赛、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就是偏冷型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一些学校用大量学生进行人海战、运气战。但是随着萧山区科技比赛的发展,从xx年到现在已经有xx个年头了,这些冷门的项目,现在也已经不冷门了。
就拿智能机器人比赛来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过四届,前三届都是我带的学生拿团体第一,但去年到了银河后我们只拿了个团体第二,赛后我自我分析找出不了少的原因,冷门不冷也算是其中一条吧。讲战术,就是指根据比赛的要求和项目分类合理调配好学生在你这个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比如无线电测向比赛,简单说它可以分为三个项目,这就要求你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侧重他发展的方向。再细小到你上报比赛名单时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在外场比赛时的出发顺序,我们知道,什么比赛都是先比的吃亏,然无线电比赛是先比后比吃亏。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吃鱼吃中间的道理是一样的。
3、结合新课程,运用探究模式,提高训练实效。
,我新进银河时,从未上过科学课,也不晓得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到学校的第一年,几个德意班的学生让我很是头痛。心里想想除了带好几个兴趣小组外,也没有什么进步。但是从进新学校到现在,我已经感觉不一样了。现在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做好教学的准备。也越来越体会到科学探究在本门学科中的重要性。由此,我想到了科学探究也应是我们兴趣小组进行训练改进的重要方面。很多的项目都可以将探究活动贯彻进去,如OM、电子百拼、无线电、机器人等等。
不仅可以提高兴趣小组训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对兴趣活动的热情的持续性。目前,我现在带的兴趣小组也在这方面做努力。
4、多参加外面的一些活动,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训练能力非常有帮助。
xx年,第一次带学生远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xx年,我跟随教育局领导利用一周时间专门到上海崇明的各个学校考察过头脑奥林匹克这个项目,回来后在区首届科技节开幕式上作了汇报表演。xx年,到江苏要塞中学考察他们学校科技馆的建设。xx年,到广州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的培训。杭州的几个机器人公司的老总也比较熟悉。我现在是省业余电台的会员,如果省里有一些无线电比赛,省协会的秘书长也少不了要我们帮忙。这里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出去过多少次,走过多远。而是指这样的活动对于自己在做科技兴趣小组这件事上,可以看得比别人远些,思维可以打得更开阔些。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能去见识见识,建议大家不要错过,也希望领导们给大家多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5、构建持续、和谐兴趣小组队伍
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次数越多取得的效果越好。而很多学校或很多兴趣小组中第一次去参加比赛的同学是没有收获的。这其中不乏教师的训练和带队经验,但也反映出兴趣小组的梯队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不让兴趣小组的链条段掉,我们每年可以从三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由高年级同学先带他们,等他们掌握一定技能时再由他们带同一年级新加入的同学。当然,这是我理想中的一个兴趣小组建设方式。
但是由于我们比赛项目多,科学组与学校其他教研组也是最薄弱的一门学科。众多的原因,使我的这一想法还迟迟不能启动。一些科技活动像车辆模型,有时要花费家长一定数量的费用。大部分学生家长能接受。有些优秀家里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希望学校能全额资助他参加,不让有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被挡在科技活动外。
6、兴趣小组的发展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推荐阅读: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会10-03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09-16
班级小组合作学习11-06
小组合作学习展示11-07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12-08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06-27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资料07-21
小组合作学习调查问卷07-28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09-14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