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精选8篇)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1

摘要:本文结合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案例,从地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着手,从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教育因素,丰富德育教育形式,身体力行,感染学生的角度,力求达到地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甚至部分地理工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理教学的深刻意义。笔者虽在农村,但一直坚守这块“阵地”,并努力进行尝试和改革。并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有几点思考。

1.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首先,新教材地理内容的综合性很强,更加强调人地关系,这为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空间,而丰富广博的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要素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类。其次,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这为开展德育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一个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上生存条件的人,一定会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经济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等地理问题做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树立起为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良好动机。那么如何实现地理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和谐相融呢?笔者认为,把握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老师及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才有可能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统一的目标。而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2.研究教材:从知识内容上发掘德育教育内容

2.1用国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如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量很少;又如经济飞速发展,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

2.2以地理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地理教学中有一条线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和谐”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教育。笔者在讲到资源等内容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挖掘有关“森林资源短缺”现状,惋惜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森林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广开渠道:从教学方式上丰富德育教育

3.1开展实践活动扩展德育教育的课堂

初中地理特殊的角色为地理老师扩展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即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自然。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如在“人口”内容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定“泗洪农村家庭人口构成”的主题,组织学生对本辖区(村)部分家庭人口构成进行统计,如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外出务工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家乡人口现状,发现家乡人口存在的问题,既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维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3.2举办辩论和知识竞答活动活跃德育教育氛围

老师可以将一些知识点做成竞答题,在班中分组或以个人形式参加竞赛,也可以让学生自行编题,自行组织比赛。同样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对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4.身体力行:在教学风格上深化德育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德育本身就是一种个人素质的修炼和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以身作则,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感动学生。要实现这一点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4.1课堂上尽情展现风采

地理学的特点就是“杂”,即知识面广,包罗万象。开学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问题,我从地理学角度加以解释。学生会惊叹我知识的渊博,这为学生喜欢我这位老师,喜欢地理课打下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尝试用较快的语速说出一连串联系较强的知识,如我会一口气说出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说出某一区域内的国家和其首都。这种较快的带有激情的讲述有时会取得教育教学上的巨大成功。

4.2课堂外内塑品格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吸收和模仿力强,因而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言传不如身教,想要进行德育教育,老师自身的素质是关键。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以完善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总之,只有将老师崇高的个人魅力和精神目标融于地理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把握学生情感为中心,以翔实深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以激情满怀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最终达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梁学军.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德育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4):125-126.

[2]胡文海.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探[J].池州师专学院,(4):7-9.

[3]荣军红.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刍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59-260.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2

一、初中政治课程中德育教学的现状

初中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性格更加叛逆,不成熟的思想左右着学生的人生理念,同时,学生在这一段时期,更加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实际上,初中生的阅历比较肤浅,对社会的认识也处于浅层次,他们的是非评价标准尚不完全正确,看待问题的深度也不够,尤其是社会上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悄悄地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让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道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筑起一道隔离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面临教学成效不高的境况,进行分析,原因有三个方面。

1. 仍未完全消除应试理念。

在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眼中,分数仍然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和家长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成绩上,个别学校对于政治教学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仅看考试分值,这样的模式与环境直接导致政治教学中对道德教育的渗透兼顾不足,甚至边缘化。

2. 教育模式改革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时,教育理念比较陈旧,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整节课按照单向讲授的模式向学生灌输,学生在学习中成了被动的对象。部分教师将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弱化,政治教学演变成为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降低了德育成效。

3. 教学偏向空洞理论说教。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没有能够理念联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是空洞的口头说教,尤其是没有将教材内容教材中渗透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行为指导能力和思想引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二、提升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成效的建议

1. 以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估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体系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着方向标的导向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够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产生根本性的触动。首先,要对学校的考评制度进行完善。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在对初中政治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不能仅凭借书面成绩这一项,要将评价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考评机制入手,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其次,要对政治教师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建议学校对政治教师绩效考核要走出分数定业绩的怪圈,要将教师教育引导学生的实际成效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采取考试加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教师在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成效;另外,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制度进行优化。对学生的政治学习考核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的分数,政治学科更重要的是发挥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学生考试成绩好,但行为没有受到熏陶,甚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只能说明政治教学是失败的。许多学校在对学生的政治学习考核中,除了采取考试的方式之外,还运用学生健康成长德育袋,全天候、全过程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成效突出。

2. 以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优化教学模式是促进教学活动向着高效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政治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接受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摒弃,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积极参与,如确定德育内容,互换师生角色,等等,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积极性。同时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深入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和研究,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典型的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观点上的差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让学生通过正面交锋来理解道理。其次,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流程的掌控者,在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要注重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引导,让整个教学活动沿着教师设计的方向顺利完成各项目标。在学生遇到思维的障碍与理解的难点时,教师要及时出手,点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豁然开朗。针对学生的一些片面观点及不良思维,教师还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予以纠正。最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说教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摆脱空洞说教的尴尬境地,提升教育成效。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选取了两名初中生因为一瓶开水引发矛盾,致人重伤的惨痛案例,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教育成效。

3. 以更加聚合的教学资源发挥教育效能。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裁缝”,将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缝合起来,共同对学生的教育发挥作用。首先要注重教材信息的补充。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文字短小,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见闻感知相结合。因此,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相关事件、典型案例,将其作为教学补充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包含多个方面,德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政治教师应当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发展状态,在德育环节进行针对性内容设计,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最后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通过构建各种教育基地的方式,来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可以将敬老院作为尊老教育的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开展活动,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到相关抗日战争纪念场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等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初中阶段,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由于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德育元素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材料,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水平,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发挥初中语文的德育性与思想性教育的作用。

一、德育的内涵

对于德育而言,其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主要的目的在于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对社会上公认的道德原则与道德标准等有深刻认知,在德育的作用下,有利于学生养成比较规范的性格特征。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极力推行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主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等的影响,导致在很长时间内,将传授语文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学生只要掌握字、词和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即可。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通过实施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尤其是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为了顺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并且保证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知识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在语文教育开展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将德育渗透在语文中,将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互相整合,进而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找到相关原型,所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将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完成,并且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接受较好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正确思想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意义。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措施

(一)将德育渗透在课外阅读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需要加大阅读教学力度,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有力保障。学生通过实施课外阅读,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拓宽其视野,也为学生写作水平与语文成绩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德育渗透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主要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年龄和特征等,向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的德育素材,并给予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指导,当学生掌握了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中收获更多,也充分发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需要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尤其是将德育教育与课外阅读整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渗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素质教育能够符合客观要求,需要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将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传授,而且要加大对学生智力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协调二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使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可以协调发展,必须将知识与智力教育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德育教育,通过将德育渗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其能力。

比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等多方面能力,教师先是向学生讲解该文章的相关内容,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认知。同时,根据该文章内容,教师结合其展开主题班会和演讲比赛等,学生结合该文题写出演讲稿和辩论的内容等,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方式表达其真情实感。教师在组织活动期间,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围绕着爱国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其对德育教育有所认知,学生在对学生加以指导,促进学生对教师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从而确保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也为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水平等至关重要,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总之,在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初中语文教材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主要材料,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接受德育教育,才能为日后的成长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语文教育期间,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对学生成才和形成爱祖国、爱集体、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亚太教育,2015(35).

[2]王艳云.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措施[J].新课程:教师,2012(5).

[3]张晓琴.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校园英语(下旬),2014(4).

[4]曹军丽.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5(26).

[5]郭玉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浅析[J].散文百家(下),2014(11).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范夫强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然会受数学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制约,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强调的是一种水乳交融,强调的是贵在渗透有法,巧妙切入,巧借载体,我们就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实效。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那么“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策论性与可行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策略性与可行性,不能喧宾夺主。只要认真贯彻“教育法”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近,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完成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只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渗透的才能称之为有效,被人所接受。

二、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互动的课堂中生成德育体验的生动细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初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1.利用创设情景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景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利用史料激励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教材中许多数学史料,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利用知识迁移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5.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例如在上《椭圆》这一节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并配上了相关的解说词。这一刻,任何的言语都是多余的了。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教师不仅在课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6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爱心助学会”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爱心助学会”,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篇7

一、语文教学中, 在课堂教师要有“自我”, 用自己的真情投入去感染学生

就教材而言,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才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 如果老师把课文内容转化为单纯的知识训练, 如字词、分段、中心思想等内容的讲解, 而忽视情感因素, 那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被肢解了, 其恶果就是抹杀了语文课的灵活、生动, 将学生的情感无情地逐出了课堂, 只是机械地“运作”, 应对一张张的试卷, 面对一场场的考试, 丝毫没有引起学生意识上的关注、思想上的共鸣, 更谈不上思想上的转变, 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在课堂中, 要真实地展现自我, 以自己的学识、见解、丰富的情感, 生动的语言, 捧着一颗心去与学生的灵魂相撞, 让他们产生灿烂的火花, 这样学生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不知不觉接受了某种观点或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让文章饱含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情感诱导物, 情感诱导物即寄寓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情感诱导物最能拨动学生心弦, 引起学生和课文的共鸣, 从而使文章走入学生的心灵。如《斑羚飞渡》全篇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语言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曲折, 令人荡气回肠。学生最初的感知只是动物界中那种舍己救后代的精神, 令人惊叹、佩服, 堪称神奇。也许没有深层次意识到人类行为的残酷, 教师就该痛心疾首地指出这是灭绝人性的行为, 运用现实中人的“父爱和母爱”,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会那种“生离死别”, 使学生心生同情, 从而明白人类行为的残酷, 明白人其实也是动物, 何必“自相残杀”, 何况人并无如此权利, 因为一切生命都是等价的。当看到学生眼里都噙着泪水时, 我明白学生的心灵已经被深深地震撼。至于本文真正的意图是告诉人们———爱护动物, 保护生态平衡, 学生自然而然就可领悟到。同时我想今后学生在现实中也会自觉地谴责、抵制这种行为。

三、语文教学中, 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

学生学语文, 不仅是学语言, 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具体就是通过语文教学, 让学生把语文中的养料内化为自己人格的养料, 把语文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 进而塑造健康心灵、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感。如杜甫《望岳》、曹操《观沧海》教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杨绛《老王》让学生体会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契诃夫《变色龙》教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 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体会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语文教学中, 建立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助式的情感关系

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了和谐、平等、互助式的情感关系, 在教学中, 才能更有利地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 那么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学生心灵的这种得天独厚的作用也就发挥了应有的效力。

总之, 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情感这一因素。只有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相互交流、碰撞, 才能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 情与情的交融, 这样文章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也才能起到让学生体会各种人生滋味, 认识各类社会人物, 认同多种丰富情感, 陶冶性情的作用, 收到“潜移默化”, 春风化雨之功效。

摘要:文章认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体现就是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 用“心”去读文, 用“情”去体会, 融入其中, 把文中的“养料”, 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最终指导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因素,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国生.大语文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8

一、提高教师修养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地形成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成为学生的表率。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教师要言行一致、举止大方、仪表端庄,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生活,诚信待人等;再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体育教育的动作要做到位,要熟悉各项运动,教学要体现时代性。总之,教师要在方方面面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以自身良好的形象与内在的品质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深入挖掘教材

体育学科与其他文化课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特点找准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教师要有一个全局观,对教材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以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随机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课前场地布置、器材整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通过中长跑的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荣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体操队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等等。

三、联系具体的教学

教学是一個动态的过程,在教学中既有预设的精彩,更有生成的精彩。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精心备课,做好教学预案,还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来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使这些突出情况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契机。如在中长跑练习中有的学生跑到一半,难以坚持,学生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后一起坚持到最后,要对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表示肯定,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在一些练习中,有些学生摔倒受伤时,总会有学生扶起他,帮助他,等等。针对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我们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此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广大教育者用心钻研,不断实践,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体育课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上一篇:行车安全日志管理制度下一篇:爱的表白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