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范文(推荐12篇)
第一单元 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 第一课 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 课时:第一课时课题:我们向往公平
学习目标
1.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2.增强在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的能力,学会与人进行公平的合作。3.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重难点提示
重点: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难点:公平的含义
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公平合作现象,把自己对公平的理解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从合作中的利益和负担的角度来认识公平问题。
2.阅读教材中的关于社会公平的事例、数据,从“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结果平等”三个方面认识社会公平问题,列举我国社会公平的表现,感受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
预习新知
一、时事快评
我们一起来收集一则近期的时事或热点事例(最好与本课内容有关),并做相应评述,准备课堂上的时事演讲。(要求:收集时事或热点事例可通过查阅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网上浏览等途径,但不可整段整篇地抄,而应进行适当的修改整理,以把时事、事例交代清楚为标准。评述时,应尽量运用课本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时事新闻:
我来评述:
二、新知初探
1.什么是公平?
2.公平对于合作有什么作用?
3.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有什么作用?
5.有人认为,维护社会公平是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事,与我们是无关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三、质疑(预习时,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录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时事演讲
一、组织时事演讲:找两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时事演讲,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准备点评。
二、学生点评:你觉得他们的演讲怎样?请点评。
三、教师点评。
预习交流展示
一、展示交流预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探讨不懂的问题,并收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全班交流讨论。
二、班级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发言。
师生共同研讨
一、解疑释疑
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疑问:
解答:
二、探究提高
材料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材料二: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差距合理区域的上限);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大行业人均年工资超过6万元,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在2万元以下;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全部城市财富的45%,而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全部城市财富的1.4%。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从公平的角度分别说明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3)请列举当前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大政方针和重大措施。
(4)如果在你的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你会如何处理?)
自我检测
一、我来选择(温馨提示: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①社会生活中不想获得也就不必付出②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更需要良好的合作 ③公平是良好合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良好的合作离不开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下列体现社会生活公平的是()
①社会主义能让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贤能者名落孙山,无能者榜上有名 ④均贫富,等贵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③④
3.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政策的实施()
①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②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 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说明国家追求社会公平,努力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公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平就是一个人承担着少于应承担的责任
B.公平是得到自己该得的,分担自己该做的C.公平就是一个人取得了多于应得的利益
D.公平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二、分析说明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据调查,在人均年收入中,各种劳动收入比重占73.8%,资本收入技术收入管理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为26.2%。
材料二:为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2004年中央政府决定“三农”的投入增加300亿元左右;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
(1)国家采取上述措施体现了什么?
(2)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三、生活感悟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后来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1)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很好的分粥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吃上粥,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2)本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颗粒归仓
关键词:法治,公平,正义
法治中国建设是新时期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一体的法治建设新目标, 是当今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实现法治中国就要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公平是效率的必要保证。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就是维护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在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 如何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法律平等
真正实现法律意义上的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是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首要环节。实现公民与政府在法律地位等级上的平等, 要完善立法对法律地位平等的保障, 加强对行政机关的内外部监督, 实际解决民告官难的问题。实现地区平等必须减少地区立法差异, 不能由于地区经济地位落后决定其立法水平落后, 落后的立法必然会阻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行政诉讼法中, 立法应该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国家赔偿法中, 应提高国家赔偿标准, 应由抚慰性标准向补偿性标准转化, 最终实现惩罚性标准。
二、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平正义, 保证严格执法的核心问题, 司法独立不仅仅是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简单的分化,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改革。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司法体系, 想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必须实现司法系统的经济独立, 不在人、財、物上隶属和依附于同级地方政府。只有经济独立不受制于人, 才能真正做到不看“脸色”判案, 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 避免司法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严禁行政司法不分, 真正实现法律公平与正义。
三、完善立法
法律同样具有时效性, 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加强对法律规章的完善与修订来弥补法律的漏洞与不足, 改善法律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实现法律真正意思上的与时共进, 适应当今社会的现状, 才能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促进新时期法治中国的建设, 保证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不断完善立法, 修改已经不符合现如今社会现象的落后条款, 完善不同领域的专项法律条款, 立法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规范法律, 明确法律, 细化法律, 缩小法律的弹性, 提高法律的唯一性。
四、加强普法
法律是现代社会人们保障自身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重要有力的武器。法律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要实现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 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必须普及法律常识, 提高民众的法治素养。加强法制节目的建设, 增加法律宣传活动, 让法律课堂走向社区, 走向义务教育, 全民学法, 人人普法, 人人知法、懂法、用法, 更好地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完善执法
执法工作是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落实环节。完善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重中之重。保证执法就是保证法律的公平正义。完善执法首先要提高执法效率。高效执法, 缩短执法等侯期, 不给违法者寻找后门的机会。减少当事人的时间成本, 避免由于执法时间过长造成的精神财产损失。提高执法效率的同时提高执法质量, 实现执法的公开透明, 加强监督。其次, 提高执法队伍法律素质是完善执法的必要内容。文明合理执法, 执法行为正当合法, 符合情理, 提高执法工作者对保障相对人权利的意识。执法工作高效合理才能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六、加强监督
要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必须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 司法透明, 健全司法权力内部的自我制约机制, 加强内外部监督, 实现上级机关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监督。加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事任免监督三个方面。杜绝监督盲区, 减少监督漏洞。杜绝司法系统中的以权谋私, 徇私舞弊, 滥用职权等腐败行为。
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稳定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为了更好会更快的实现以法制治理中国的目标就要落实上述的六个重要环节:完善立法, 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独立, 加强对司法机关的内外部监督, 完善执法, 保证执法, 加强普法力度, 争取更早实现人人懂法, 人人守法的目标。只有落实了上述环节才能更好的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才能更好的让法律实现其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记者赶在6月7日、8日两天到松原市扶余县采访。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在严查之下,高考舞弊禁而未绝。当时的场面令人震惊:家长公开在考场外谈论“抄”、“仪器”和“买场”(“买场”还真是个新鲜词);考试过后,学生公开谈论“刚才抄了多少”、“哪个没有抄上”。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新华社报道:扶余县有两名女教师向考生出售高考作弊用的接听、接收工具27套,涉案金额40余万元。
材料二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月14日报道,山西忻州市警方日前破获一起企图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高考作弊的犯罪团伙,涉案7人中4人是在校大学生,1人是中学教师。
材料三吉林省松原市高考舞弊事件、贵州六盘水高科技高考舞弊案、山西忻州市高考舞弊案,这已经是今年披露出来的较大规模的三起高考舞弊案件了。
【知识链接】
1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
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
2公平的意义或重要性。
维护社会公平,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3維护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等。
4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划分标准。
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正义行为应该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5正义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为人正直。
(2)尊重和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
(3)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
(4)不伤害、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5)鄙视非正义行为,劝说和制止非正义行为的发生。
6诚信无价。
(1)“人无信不立”。诚实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
(2)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通行证”。
7诚信做人到永远。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要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不自欺,实事求是,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据报道,2009年6月,山西忻州市警方破获一起企图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高考作弊的犯罪团伙,涉案7人中4人是在校大学生,1人是中学教师。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这种现象()
①破坏了社会公平②有利于科技的发展③破坏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中国青年报》松原市高考舞弊事件报道中的几个细节令人震惊:家长公开在考场外谈论“抄”、“仪器”和“买场”;考试过后,学生公开谈论“刚才抄了多少”、“哪个没有抄上”。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新华社的报道:扶余县有两名女教师向考生出售高考作弊用的接听、接收工具27套,涉案金额40余万元。这种现象的存在()
①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②违背了社会公德,助长了社会歪风邪气③弄虚作似,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④是违纪、违法行为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作弊包括高考作弊近年屡禁不止。但高考舞弊案如此受社会关注,是因为它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对考生、家长、老师以及对社会都具有独特而深刻的警示意义。这是因为高考舞弊()
①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国民实现受教育的权利②有利于提高国民受教育的水平③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扭曲人们的价值观④是非正义的行为,会助长社会歪风邪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近年来,人们对全国各地存在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差越来越关注,同时“高考移民”现象也愈演愈烈。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严堵“高考移民”,媒体也多次曝光,但是全国各地事实上存在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羞并没有消除,近来不断有呼声要求全国所有考生在高考录取分数线面前一律平等。这说明(
)
①社会需要公平②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③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④我们应该追求绝对的、完全的公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考试作弊”、“高考移民”、“学历歧视”、“职业歧视”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
)
①应制定正义的制度,反对歧视②要运用刑罚严厉打击③公民应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④人们要树立特权意识,谋求最大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6请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有人认为,考试不作弊就会吃亏。
7看右边漫画,回答问题。
漫画《高考》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漫画所反映的问题?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D
6.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考试作弊是不诚实的表现,是违背社会公平的行为,也是违纪行为。②作弊可能会暂时得到一些荣誉或利益,但最终害人害己。③要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不自欺,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违背考试规则。④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通行证”。
最近,“太原交警被李衙内殴打**”,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真相逐步还原:事发后交警队的领导阻止对李衙内进一步抽血检测酒精含量,要走视频执法记录;警告执法交警不得向外界和媒体透露真相;并篡改案件笔录等,尽管这些细节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可以想象,这些太原交警队的某些领导为上级领导紧急公关有术,个个争当帮领导“灭火”的英雄。法者,定纷止争也。在此事件中,某些执法者的实际行动不是铸就的正义之剑,而是以实际行动颠倒黑白,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欺世惑众,自甘家奴化。也无怪乎,李衙内在殴打交警时胆敢口出狂言:我在执行家法。正义貌似被李衙内和家奴架空了。同样劲爆网络的还有招商银行招聘的拼爹门,在拼爹的淫威下公平正义落荒而逃。此类事件相比媒体和网络,坊间传闻更多,“公平正义”到底被谁架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实际行动铸就正义之剑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西方谚语
韩非
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一份略有泛黄的资料记载:1994年1月3日,司法部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设想。“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律面前事实上的人人平等的标志,律师法草案应该将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内容明确写进去。” 司法部有关领导表示。
缺钱的法援
1994年年初,法律援助对于99%的中国老百姓和绝大多数各级官员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解决部分人因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成为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的直接契机。
然而,伴随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对法律援助工作需求的提高,法律援助的资金不足和分布不平衡逐渐突显。
“我们这个地方比较穷,只希望提供法律援助的时候自己的钱少搭点就好。”杨银学所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与我国大多数中西部地区一样,资金短缺是这一地区展开法律援助工作的瓶颈。
根据《法律援助条例》和各省(区、市)制定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政府法律援助机构使用一般性财政资金满足的是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法律援助需求。有大量虽不属于贫困线以下,但经济较为困难无力支付律师费的群众不能获得法律援助。同时还有很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的事项,没有被纳入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此外,由于经费保障不足,一些地方不能及时足额发放法律援助办案补贴,也在影响法律服务人员办案积极性和案件质量。
对法律援助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法律援助供给不足的矛盾,急需开辟财政拨款以外的法律援助经费筹措渠道。
公益金注入
申请利用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法律援助事业,是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多年的愿望。2008年是周院生走马上任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秘书长的一年,促成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的实施是他在这一年的大手笔。
2008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向司法部发出通知,决定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正式立项,2009年安排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家庭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五个方面的法律援助工作。
每年5000万,意味着每年至少有2.5万个挣扎在法律边缘的生活底层家庭重新看到希望。特别是在法律援助工作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分配资金数,将达到项目资金总数的70%以上。
彩票公益金的注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扶贫款”,而是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面的办案专款。这也是该项目与财政一般性资金支持法律援助的最大区别。比如资助办理“执行难”的陈年旧案,鼓励办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新领域法律援助案件。
“当时真没想到我们的工作能得到这个项目的资助。”杨银学有着意料之外的兴奋。2009年10月,打了15年官司的杨文科找到了杨银学,这是一宗让人挠头的执行案件。“一般律师不愿意受理执行案件。” 杨银学称,执行案件的关键点是找到被执行人,对这种吃力不一定讨好的案件,杨银学和他的团队发动一切可发动的力量大海捞针般寻找被执行人,联络有关部门一同参与此案听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该项目的办案补贴标准略高于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的办案补贴标准,“疑难案件和跨地区办理的案件”的补贴标准可以适当提高。
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杨银学们来说,无疑是稳定了大后方。
管好还要用好
2010年4月26日,周院生到河北省廊坊市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调研工作以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和有关情况。
对于基金会来说,这笔历经7年努力申请下来的项目资金,带来的不仅是兴奋,也是一副担子。管好用好这笔资金不比申请资金容易。
2009年年底,基金会出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与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管理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的日常工作,并确定法律援助中心和律师事务所为主要实施单位。
为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暂行办法》规定了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的直接拨付制度;合同制的项目管理方式;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信息化管理;优胜劣汰原则。对通过审查的案件数和拨付给各项目实施单位办案补贴数额,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网站上进行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截至2010年12月24日,各项目实施单位已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9451件,办结案件27249件。累计为五类困难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8亿元,全国31个省(区、市)受益。
当初几乎无路可走的杨文科,在申请法律援助一个月后终于拿到11万元经济补偿,他执拗地要送给杨银学和他的团队一面锦旗。“打了这么多年官司,没少花钱,怎么还能让他花这份钱呢?坚决没让他送。”杨银学似乎有着同样的执拗。
法律援助正是根源于人的公德心和社会属性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社会良心及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志愿者共同参与下,对该项目实施形成推进的合力,促使法律援助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名副其实的“调节器”和“减压阀”。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
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政法部门要肩负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切实做好政法工作,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
深刻理解公平正义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追求的永恒的价值目标。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法部门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人民群众往往从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的实践和政法干警的言行举止中观察领悟法律的尊严,感受体认社会的公平。换言之,政法机关公正、高效、廉洁、文明执法的程度,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考量,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尊严,而且体现党的执政形象和国家政权的公信力。政法干警的良好形象、政法部门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要靠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赢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政法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在维护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保障作用。
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丰富内涵
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价值追求,有着丰富的内涵,落实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权威。政法机关作为法律的实施者,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所作决定、裁判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得随意解释法律或者依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来执法、司法,更不能利用立法上的不完备或法律规范之间的差异,而有意歪曲理解和执行法律。二是适当处理。政法部门在适用法律上要准确无误,具体处理要恰到好处,遇到特殊案件时,如果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应按照法律的基本原则处理,做到客观、适当和公正。也正因如此,在我国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赋予执法者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的自由裁量权,以保证案件的适当处理和矛盾纠纷的及时平息。三是平等保护。政法部门在办理具体案件时要平等对待当事人,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因当事人的地位、身份、贫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实现人人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体现社会主义执法、司法的人文关怀。四是程序公正。政法部门执法、司法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让案件和纠纷的处理过程公开透明,让当事人感受到政法机关是公正的、所受到的待遇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权益主张机会是公正的。只有在公正的程序规范下,才能保证实体法的实现,有效地保障人权。当法律赋予人的各项权利都得到切实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能实现,和谐社会就应运而生。
维护公平正义对政法工作的具体要求
按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总体要求,政法部门在工作执法、司法实践中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秉公执法。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为至高利益,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维护法律尊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除恶扬善,伸张正义;克服己欲,排除私利,不为人情所困、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美色所俘、不为权势所屈,以公允的态度和公正的立场处理相关事务,杜绝“冷、硬、横、推”现象。二是坚持以事实为据,以法律为准绳。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客观全面的收集、审查证据。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提高政法工作人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严格把好法律适用关,避免因法律水平不高而导致办案错误的情况发生。三是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重要条件,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二者都是法治社会所追求的重要价值,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因此,政法工作要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而不应把二者分割对立。四是坚持以公开保公正。执法公开是防止执法腐败、促进执法公正的一剂良药。实行执法公开,使执法过程和环节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防止执法中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执法不公的疑虑,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
以履行职责、强化监督促进公平正义
政法工作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关注和满足各类社会群体对法律的不同需求,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使人人平等地享用法律资源,使有理无钱的人一样享受法律的公正。通过依法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腐败分子,依法解决涉法信访问题,让群众从中感受到社会公平,增强对社会的信任和友善;通过于运用“宽
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推进和加强各方面的人性化管理;通过完善司法鉴定、刑事赔偿等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政法工作者在工作中既要抵御权力、关系、人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更要管住自己,严防自身不正、不硬,把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当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努力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政
法工作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要树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并重的观点,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政法部门要针对涉法信访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执法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抓住人民群众不满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着力加强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要本着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法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强化对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运用,从注重事后监督转变为注重全程动态监督;认真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以公开促公正。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模式, 其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按常理分析, 对现行税收制度安排而言, 全面实行个税全员全额申报, 在中国的个税制度进程中显然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此举不但可以加强个税征管, 堵死偷逃税款的“管涌”, 有效避免“员工为高管买单”制度的尴尬, 更重要的是将会对我国推行个税家庭综合性税制, 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 一项本应获得公众和社会赞扬的举措, 却遭致了社会和公众的普遍质疑和批评。
质疑的根源在于公众对现行税收制度的相对“不公”, 尤其是工薪群体的心理上产生了被剥夺感, 因此才对该项政策充满抵触情绪。而个中原因主要在于, 对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 工资一般都通过银行和单位发放, 工资多少是公开和透明的, 难有猫腻。税务部门只要盯住银行和单位, 就能获得可信度较高的数据来源。在数据来源已经相当可靠的基础上, 再要求全员全额申报, 似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而相反, 对于饱受非议的富人纳税此举却毫无触动。但当前社会公众的普遍观点是, “富人”的大量个人所得, 都是在监管之外循环。
有统计显示, 中国的富人约占总人口的20%, 但是这个群体上缴个人所得税还不到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10%, 而国家80%以上的个税收入来自工薪阶层, 我国每年流失个税近千亿元。
当前, 在个税上, 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是综合制模式。在这种制度下, 对同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 不管其来源如何, 都作为一个所得总体对待, 并按一个统一的税率计算纳税。
目前,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还是粗放型的, 征管技术和水平还不高, 没有建立起对个人纳税的信息管理网络和登记制度, 特别是对于来源分散、不固定以及隐蔽性收入较多的富人缺乏有效监控。
不患寡而患不均。纳税人能够心甘情愿地主动申报纳税, 一方面来自于制度的强制力, 更重要的是征税要体现出税负公平的精神。民众纳税意识较低, 有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但也要认识到, 现行个人税负的不公平性与对个人所得税违章处罚的不力, 使纳税者逃税的成本很低, 而“劫贫济富”的嫌疑, 又使得人们产生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厌税心理。
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调整, 既应注重其组织收入功能, 更应注重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在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较高的情况下, 后者更具现实意义。个税政策的核心问题乃是谁真正承担了最重税收负担, 也就是说哪个阶层缴纳了最大比例的税收。
冤假错案有待消弭
2014年10月30日,轰动全国的内蒙“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被以“故意杀人罪”枪决13年后,当年的杀人犯呼格吉勒图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据悉1996年4月,年仅18岁的毛织厂职工呼格吉勒图,在女厕看到遭奸杀的女尸后,即前往附近警亭报警,却被当时的公安局局长认定为杀人凶手,仅仅61天后,法院竟然在没有任何充分证据支持下,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并立即执行。朗朗乾坤,昭昭明日,如此草菅人命的事件实在有违现行法治国家的主旨核心。而在时间的过往中,不知还会有多少这样蒙尘已久的冤案错案,我们都期待着,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冤假错案予以重申,昭示惩恶扬善的法律公正。
刑事冤假错案事关公民的名誉、财产、自由乃至生命,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纵观古今中外,冤假错案都难以完全被根除。形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很多,曾以强奸罪被误叛十年的安徽省农民张高平叔侄案等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在于司法作风不正、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当然也有一味追求破案率、批捕率、起诉率、定罪率的问题。同时,部分受诉法院在面临一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存在合理怀疑、内心不确信的案件,特别是存在非法证据的案件时,法院在放与不放、判与不判、轻判与重判问题上往往面临巨大压力,而不得不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这种“留有余地”的判决,不仅严重违背罪刑法定、程序公正原则,更为关键的是,经不起事实与法律的检验。
张高平认为把依法治国放到这样高度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个国家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他说:“如果大家都依法办事,社会就会多一些公平公正,少一些冤假错案。如果当初执法人员依法办案,我们叔侄俩就不会冤枉在牢中呆了十年。所以说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不仅对国家很重要,对每个公民来说都很重要。”
建人民陪审团制度
从根本上讲,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有效保障。完备的程序制度,能在最大程度上为防范冤假错案提供制度保障。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颖在接受和讯网与汉网联合访谈时指出,在多年前我就提出,法院应该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法院法庭作为法律最后执行当局量刑,要让人民参与到法律执行里去,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我认为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减少社会对一些案件判决结果的不满。我认为这是有效的方法,现在西方、香港人民陪审员制度还是有效的。关于检察院,我认为其最主要的职能还是发挥起诉的作用。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的农民赵作海,2002年因一起杀人碎尸案被关押了八年,2010年被宣告无罪。法院同时启动了追责机制,赵作海以公民代理人的身份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获得了国家赔偿。对于推进依法治国,赵作海和他的老伴李素兰最大的期待就是人人懂法。法律不仅仅是出现在条文里更要落到实处。他说:“依法治国就是人人都得懂法律,都得学会法律。法律不是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大家的法律,法律要真正落到实处,维护人民的权益。”
因而,加强群众监督是防范冤假错案的有效举措,坚持司法群众路线,积极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合理借助群众力量、智慧,可以有效弥补专业法官认识的局限和能力的不足。要在坚持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基础上,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的理解支持,充分重视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一些重大、疑难、争议较大案件的审判,可以考虑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媒体代表、基层群众代表组成观审团旁听观审,并以适当方式听取他们对案件处理的意见;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提供咨询意见。
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要把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及时公之于众,确保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共同为守住公正司法底线创造宽松、理性的环境,让司法腐败无处藏身。
法制保障社会公正
冤假错案的影响绝不限于个案,其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危害不容低估,既伤害了当事人,又伤害了司法形象与司法权威等。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技术发展水平的相对性、程序制度的疏漏性以及其他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因素,冤假错案的发生仍然存在极大可能性。特别是在目前有罪推定思想尚未完全根除、无罪推定思想尚未真正树立的情况下,冤假错案发生概率甚至可以说还比较大。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的法律学者尹飞表示,早在201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已经基本建立,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下包括许多具体性的法律法规。而如今明确提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以及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制度,意味着宪法将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发挥最高权威的作用。
而我们也都期待着法制能够真正的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力,给人们带来安全。法律实现分配正义的时候会更加全面的顾及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尽量让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的提出,标志着未来的执法机制和执法体制也可能会有所变化,司法机构将会更加公正,司法的权威性也会得到增强,然后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把“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司法公信建设问题,是对人民法院提升司法公信提出的更高层次、更加紧迫的现实要求。
司法公信,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的信任程度。司法公信不高、司法权威不足,就会动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信心。加强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建设,是解决当前人民法院工作瓶颈的重要途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各级人民法院一定要目光向内,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强司法公信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公平正义社会氛围的重大意义、深远影响,提升队伍素质、确保审判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以法院工作第一要务为抓手。执法办案是法院工作第一要务,各级法院要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为保障,按照“规范、保障、促进、服务审判”的要求,将近年来开展均衡结案、清理积案、庭审和裁判文书“两评查”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做法纳入长效机制建设,把群众关心关注的超审限、审判质量瑕疵等问题作为审判质效管理重点,通过“人”的公正、“案”的公正、“法”的公正,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司法,信任遵从司法,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实现审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为提升审判质效、确保司法公正提供制度保证。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以司法公正为基石。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的重要使命,是衡量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标准。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石。推进司法公信建设,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人民法官严格司法、不偏不倚的优良作风。要规范执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促进量刑公平公正,确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使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要以司法为民为途径。各级法院要以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诉讼难题为突破口,继续完善执行联动和威慑机制,加大反规避执行力度,推进执行信息系统与社会征信体系对接
加强涉诉信访工作,认真落实“四个必须”、“五项制度”,扎实开展“大排查、大预防、大调处”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同时,注重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等作用,坚持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基础上,通过司法公开、司法宣传、司法建议和普法教育等方式,扩大个案公正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使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更加深入人心。
2. 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 ——拿破仑
3. 有公心,必有公道 ——晋·杨泉
4.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 ——三国志
5. 不看人行事 ——俄罗斯
6. 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西塞罗
7. 水虽平,必有被;衡虽正,必有差
8.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丹·笛福
9. 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 ——无名氏
10. 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 ——阿拉伯
11. 公其心,万善出 ——明·方孝孺
12.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唐·杨炯
13.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汉·班固
14. 一碗水端平
在任何社会,公民的信心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易碎品,成之难,毁之易
如果被害人是陪酒女,强奸的危害就更小?日前,清华大学一名法学副教授针对备受关注的北京李某强奸案发表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尽管他随后公开致歉,但舆论场上的口诛笔伐仍在继续。精通法律的人援引美国联邦证据规则412条规定,强奸案中,被害人性生活史、性生活方面的名声,在强奸案件中不可作为证据。即便没有学过法律,平民百姓也从朴素的情感出发,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愤慨,认为人的职业固然有贵贱,但遭到强奸时,危害岂能分高下?
先不说法学副教授这种奇谈怪论的背后究竟有没有见不得人的目的,只看看汹涌而至的讨伐、接踵而来的质疑,就知道人们对案件的进程是多么在意。叫骂也好,围观也罢,关注一个具体的司法案件,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热切期盼,对公平正义的内心守望,更道破了当下一个真相:法治意识正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不是吗?曾成杰被“秘密”执行枪决,在舆论场上激起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23条规定,“在执行死刑前,法院应当告知罪犯有权会见其近亲属”。从寻常百姓的感受出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再怎样罪大恶极,不通知家属就执行死刑,还是难以接受。法律虽然不是人情,但是不能不近人情;法律尽管不是道德,但是不能不讲道德。
因此,商业名人李开复一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如果有一日,我被判死刑,当法官告知有权会见亲属时,我保证我绝对会要求会见亲属。若被处决后,法院宣布我未提出此要求,必然是谎言。”而处于风口浪尖的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边倒的舆论批评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节节败退。先是说曾成杰未提出会见,未能平息质疑;又改口说告知了会见权,但曾成杰未提出要求,仍不能平息众怒;最后说没有曾成杰子女电话,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激起了更多愤怒、质疑和批评。
纵观上述两个司法案件变成两起公共事件的过程,不难看出,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意识与司法机关落后的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公众法治意识生根发芽,本应是建立法治中国最宝贵的民意资源,但如果只有法治意识一枝独秀,人们心中没有法治信心,这绝非建设法治中国之福。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法律的尊严,在于公民信仰。如果公众的信仰在具体案件中一次又一次受挫,就会让法治意识报复性地走向反面——大家觉得法律“不好使”,只是中看不中用的道具,可以置若罔闻、束之高阁,进而另寻出路。
唐慧的漫漫上访路,对此作了最好的阐释。7年前,湖南省永州市司法机关官官相护、不予立案,司法救济渠道堵塞,把唐慧逼上了进京“告御状”的不归路。或许全国每一个上访者的心里,都有对司法包庇、求告无门的痛心疾首。7年后,湖南省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唐慧胜诉,无论她对自己经受的劳教处分还有多少不平、对永州中院一审判决还有多少不服,这份终审判决总算及时温暖了公民的法律信心。
可见,法治信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积累。一次对判,是建立法治信心的一块基石;一次错判,就会触动信心崩溃的链条。法律是冷冰冰的条文,案件却是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公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围观。一个案件的示范效应,就像是一幕公开上演的电影,决定着人们在每个案件中看到的究竟是公平正义,还是司法不公。
在任何社会,公民的信心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易碎品,成之难,毁之易。涵养法治信心,尤其要着眼于每个具体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槌的每一次落地都敲得不偏不倚,响得正大光明。
编辑|许陈静 美编|苑立荣 编审|丁子
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 大家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更加强烈。公平正义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只有社会公平正义, 才能确保我国能够良序发展,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社会真正形成公平正义。马克思的很多著作就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思想。
2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
2.1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含义
关于公平正义,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鸿篇巨著, 然而无论是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异化劳动、构想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都充分体现了它对人类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的公平正义可以说是人类的崇高境界, 是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 他把公平正义看成是工人阶级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对于公平正义的理念有他独特的看法。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理念包括消灭剥削、人类获得自由与解放、实现人人共享、人人平等、普遍受益等内容。马克思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因此, 必须发展生产力, 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同时, 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后, 利用社会生产可以保证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 确保他们智力与体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这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方法。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人人平等, 才可以维系自身的社会地位, 全面创造社会。社会主义的出现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专制制度对人类的轻视, 使得人们勇敢与不公现象做斗争。
2.2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特征
2.2.1 马克思认为所有正义原则和公平理念都是生产关系的真实反映, 都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并且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公平正义能够反映现实中的经济关系, 它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所有公平观念来源于人们的财产关系与经济关系, 所以, 社会的经济关系对公平标准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寻找公平答案必须依靠社会经济关系。
2.2.2 公平正义属于观念形态, 它是对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评价, 它源于人们的道德观念, 而道德恰恰是现实生活经济关系的体现。公平正义是相对而言的, 它属于历史性的范畴, 不存在永远的公平。公平内容会伴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 没有抽象的公平。因为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 所以, 他们对相同的利益格局会有不同的判断。
2.3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2.3.1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是马克思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目标是消灭所有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经济不发达的阶段还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它追求的是彻底解放全人类, 它的首要价值是实现真正使人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全在于此。
2.3.2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使公平正义实现了变革。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与唯物史观后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了公平正义的真正规律, 帮助人们走出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公平方面尚有一定局限性, 而马克思思想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意义的公平, 给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2.3.3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改善了社会发展状况。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 阐述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想了人类社会发展前景, 并且引发了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实践, 使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发起了运动, 推动了整个民族的发展, 使人类的诸多基本状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对人类事业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它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中国,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促进作用。
2.3.4 马克思主义思想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马克思把中国看作是东方的活化石, 他认为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对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制度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过程,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学习其他国家, 必须认识到公平正义的实践具有相对性, 一定要时刻把握实践的限度, 渐渐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不能一蹴而就。马克思思想告诉我们完善的市场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环节。因为要建立市场制度必须使每个人平等自由, 市场制度有助于平等的实现与良好秩序的维护, 进而为实现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 市场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也是公平正义的重要内涵。
3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公平正义是保证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也因此而再次兴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念, 对我们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公平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它是我们分析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论武器,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公平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科学内涵, 而且博大精深, 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它对当前社会的现实价值就是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 同时, 它对社会公平的理想描绘能够给社会带来现实努力的动力与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含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特征及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主义思想,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谭俊峰, 问清泓.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4 (02) .
[2]金英君, 张旭路.完善公众监督机制推进社会公平正义[J].前线, 2014 (05) .
【公平正义范文】推荐阅读:
“正义”的法律思考09-13
孙正义管理哲学06-09
以正义为题的小学作文07-19
契约自由论文契约正义论文10-07
柏拉图的正义观解析07-01
《法律之内的正义》读后感10-21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11-0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09-20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说课稿11-05
成功者孙正义的演讲稿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