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通用9篇)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篇1

两角和公式

sin(A+B)= sinAcosB+cosAsinB

sin(A-B)=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cosAcosB-sin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Sin^A=1-2Sin^A=2Cos^A-1 tan2A=2tanA/1-tanA^2

三倍角公式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半角公式

和差化积

sin(a)+sin(b)= 2sin[(a+b)/2]cos[(a-b)/2]

sin(a)-sin(b)= 2cos[(a+b)/2]sin[(a-b)/2] cos(a)+cos(b)= 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积化和差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 1/2*[cos(a+b)+cos(a-b)]

sin(a)cos(b)= 1/2*[sin(a+b)+sin(a-b)]

cos(a)sin(b)= 1/2*[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 cos(a)

sin(π/2-a)= cos(a)

cos(π/2-a)= sin(a)sin(π/2+a)= cos(a)

cos(π/2+a)=-sin(a)sin(π-a)= 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anA= sinA/cosA

万能公式

其它公式

其他非重点三角函数

csc(a)= 1/sin(a)

sec(a)= 1/cos(a)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双曲函数

sinh(a)= [e^a-e^(-a)]/2

cosh(a)= [e^a+e^(-a)]/2

tg h(a)= sin h(a)/cos h(a)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 sinα cos(2kπ+α)= cosα

tan(2kπ+α)= tanα cot(2kπ+α)= cot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 tanα cot(π+α)= 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 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 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 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 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 cosα

cos(π/2-α)= sinα tan(π/2-α)= cotα

cot(π/2-α)= 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 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 cotα

cot(3π/2-α)= tanα(以上k∈Z)

这个物理常用公式我费了半天的劲才输进来,希望对大家有用

A·sin(ωt+θ)+ B·sin(ωt+φ)=

√{(A^2 +B^2 +2ABcos(θ-φ)} • sin{ ωt + arcsin[(A•sinθ+B•sinφ)/ √{A^2 +B^2;+2ABcos(θ-φ)} }

√表示根号,包括{……}中的内容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篇2

三角形与三角函数

1、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2R 。(其中R为外接圆的半径)

2、第一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等于其他两边以及对应角余弦的交叉乘积的和,即a=c cosB + b cosC

3、第二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之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2倍,即a^2=b^2+c^2―2bc・cosA

4、正切定理(napier比拟):三角形中任意两边差和的比值等于对应角半角差和的正切比值,即(a―b)/(a+b)=tan[(A―B)/2]/tan[(A+B)/2]=tan[(A―B)/2]/cot(C/2)

5、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如三角形ABC,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时,总有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

高考数学常用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篇3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是sinA的平方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tana·tan(π/3+a)·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sin(2a+a)=sin2acosa+cos2asina

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三角函数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2sina(1-sin2a)+(1-2sin2a)sina=3sina-4sin3a

cos3a=cos(2a+a)=cos2acosa-sin2asina=(2cos2a-1)cosa-2(1-sin2a)cosa=4cos3a-3cosa

sin3a=3sina-4sin3a=4sina(3/4-sin2a)=4sina[(√3/2)2-sin2a]=4sina(sin260°-sin2a)=4sina(sin60°+sina)(sin60°-sina)=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3a-3cosa=4cosa(cos2a-3/4)=4cosa[cos2a-(√3/2)2]=4cosa(cos2a-cos230°)=4cosa(cosa+cos30°)(cosa-cos30°)=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4cosasin(a+30°)sin(a-30°)=-4cosasin[90°-(60°-a)]sin[-90°+(60°+a)]=-4cosacos(60°-a)[-cos(60°+a)]=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三角函数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三角函数三角和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三角函数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三角函数和差化积

sinθ+sinφ=2sin[(θ+φ)/2]cos[(θ-φ)/2]

sinθ-sinφ=2cos[(θ+φ)/2]sin[(θ-φ)/2]

cosθ+cosφ=2cos[(θ+φ)/2]cos[(θ-φ)/2]

cosθ-cosφ=-2sin[(θ+φ)/2]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三角函数积化和差

sinαsinβ=[cos(α-β)-cos(α+β)]/2

cosαcosβ=[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sin(α+β)-sin(α-β)]/2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a)=-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A=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A+B=π-C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高考数学记忆方法

一、分类记忆法

遇到数学公式较多,一时难于记忆时,可以将这些公式适当分组。例如求导公式有18个,就可以分成四组来记:(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2个);(2)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导数(4个);(3)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4)反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求导法则有7个,可分为两组来记:(1)和、差、积、商复合函数的导数(4个);(2)反函数、隐函数、幂指数函数的导数(3个)。

二、推理记忆法

许多数学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比较明显,要记住这些知识,只需记忆一个,而其余可利用推理得到,这种记忆称为推理记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只要记住它的定义,由定义推理得它的任一对角线把它平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继而又推得它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性质。

三、标志记忆法

在学习某一章节知识时,先看一遍,对于重要部分用彩笔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再记忆时,就不需要将整个章节的内容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看了,只要看划重点的地方并在它的启示下就能记住本章节主要内容,这种记忆称为标志记忆。

四、回想记忆法

在重复记忆某一章节的知识时,不看具体内容,而是通过大脑回想达到重复记忆的目的,这种记忆称为回想记忆。在实际记忆时,回想记忆法与标志记忆法是配合使用的。

高考数学复习建议

初次学习和再次复习不同。绝大部分考生在高一高二两年的时间中进行的都是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这是初次认识初次接触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初次学习,这个过程强调的是认知、接受和掌握。而高三将近一年的时间考生几乎接触的都是之前两年当中见过的理解了的但是很多已经遗忘的内容,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再次复习。再次复习除了恢复考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记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点升华为考点,这个过程重视的是理解、综合与应用。两个过程截然不同,必然导致我们应对的策略也要有所变化。

学习和复习的主线不同。学习的主线我们应该都很熟悉,看一看教材的目录就非常明确了:高一高二两年当中一定是以章节为单位,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按部就班地介绍和学习。每个章节内部也是基本遵循“定义—定理—公式—经典例题—实际应用—练习”这样由简到繁的内容安排。而二次复习如果也采用这样的模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考生按知识点分块的模式分章节去解题会很顺利,一旦拿过来一份高考试卷,遇到里面的综合性题目却无从下手,这就是平时考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没有解题思路。

最有效的复习模式——以题型为主线。结合以上讨论的两点内容,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尤其是最后一轮复习中一定要以当地高考常考题型为主线,以题型为主线逐步建立自己在考试当中的解题思路。以题型为主线的复习方式有以下三点优势:

第一,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从题型的角度进行二次深入的梳理,把知识认知阶段进化为知识应用阶段,达到高考要求。

第二,题型为主线可以简化思维过程,头脑中不再是孤零零的点,而是形成模块化的解题套路。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的三倍角公式 篇4

三倍角公式

sin(3α) = 3sinα-4sinα = 4sinα・sin(60°+α)sin(60°-α)

cos(3α) = 4cosα-3cosα = 4cosα・cos(60°+α)cos(60°-α)

tan(3α) = (3tanα-tanα)/(1-3tanα) = tanαtan(π/3+α)tan(π/3-α)

cot(3α)=(cotα-3cotα)/(3cotα-1)

老师要提醒同学们说,三角函数的知识是中考中必定涉及到的知识。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常用公式 篇5

2.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3.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 ]

5.求两个一次函数式图像交点坐标:解两函数式

两个一次函数 y1=k1x+b1 y2=k2x+b2 令y1=y2 得k1x+b1=k2x+b2 将解得的x=x0值代回y1=k1x+b1 y2=k2x+b2 两式任一式 得到y=y0 则(x0,y0)即为 y1=k1x+b1 与 y2=k2x+b2 交点坐标

6.求任意2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坐标:[(x1+x2)/2,(y1+y2)/2]

7.求任意2点的连线的一次函数解析式:(X-x1)/(x1-x2)=(Y-y1)/(y1-y2) (若分母为0,则分子为0)

x y

+, +(正,正)在第一象限

- ,+ (负,正)在第二象限

- ,- (负,负)在第三象限

+ ,- (正,负)在第四象限

8.若两条直线y1=k1x+b1//y2=k2x+b2,则k1=k2,b1≠b2

9.如两条直线y1=k1x+b1⊥y2=k2x+b2,则k1×k2=-1

10.

y=k(x-n)+b就是直线向右平移n个单位

y=k(x+n)+b就是直线向左平移n个单位

口诀:右减左加(对于y=kx+b来说,只改变n)

y=kx+b+n就是向上平移n个单位

y=kx+b-n就是向下平移n个单位

口诀:上加下减(对于y=kx+b来说,只改变b)

11.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b/k,0) 与y轴的交点:(0,b)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篇6

高中数学新课标讲座之复数与推理与证明

【基础回归】

1、(2009广东)下列n的取值中,使i=1(i是虚数单位)的是()

A.n=

22、(2009全国)已知

B.n=

3C.n=

4D.n=

5n

z

=2+i,则复数z=()1+i

B.1-3iC.3+iD.3-i

17i3、(2009安徽)i是虚数单位,若abi(a,bR),则乘积ab的值是()

2iA.-1

5B.-

3C.3

D.15

A.-1+3i4、设i为虚数单位,则复数z

A.

高中数学新课标讲座之复数、推理与证明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潘学功

(1i)2(34i)

2〖例4〗已知复数z满足: z13iz,求的值。2z

〖例5〗设函数f(x)13xx2(m21)x(xR),其中m0。

3(Ⅰ)函数f(x)在区间(-1,1)上不单调,求m的取值范围;(Ⅱ)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能力培养】

1、(2008浙江)已知a是实数,A.

12、(2008辽宁)复数11的虚部是()2i12i

A.iai是纯虚数,则a=()1iB.-1C.2D.-2

15B.15C.i 1

5D.1

53、(2008宁夏)已知复数z1i,则z

2()z

1A. 2B.-2C.2iD.-2i4、由数列1,10,100,1000,„„,猜测该数列的第n项可能是()

A.10nB.10n

1nC.10n1D.11 n5、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令TnS1S2Sn,称T为数列a,a,„„,a的“理想数”,n12n

已知数列a1,a2,„„,a500的“理想数”为2004,那么数列2,a1,a2,„„,a500的“理想数”为()

A.2008B.2004C.2002D.2000 1,x0(ab)(ab)f(ab)(ab)的值为()

6、设f(x),则21,x0

A.aB.bC.a, b中较小的数D.a, b中较大的数

*

7、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若a1a,anb(n2,nN),则an1nba。类比等差数列的上述 n1

*结论,对于等比数列{bn}(b0,nN*),若b1c,bnd(n3,nN),则可以得到bn1a3i8.若为实数,则实数a29i

9.如图所示,函数yf(x)的图象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yx8,则f5

三角函数公式表 篇7

“三角学”,英文Trigonometry,法文Trigonometrie,德文Trigonometrie,都来自拉丁文 Trigonometria。现代三角学一词最初见于希腊文。最先使用Trigonometry这个词的是皮蒂斯楚斯(Bartholomeo Pitiscus,1516-1613),他在1595年出版一本著作《三角学:解三角学的简明处理》,创造了这个新词。它是由τριγωυου(三角学)及μετρει υ(测量)两字构成的,原意为三角形的测量,或者说解三角形。古希腊文里没有这个字,原因是当时三角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是依附于天文学。因此解三角形构成了古代三角学的实用基础。

早期的解三角形是因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引起的。还在很早的时候,由于垦殖和畜牧的需要,人们就开始作长途迁移;后来,贸易的发展和求知的欲望,又推动他们去长途旅行。在当时,这种迁移和旅行是一种冒险的行动。人们穿越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的草地和原始森林,或者经水路沿着海岸线作长途航行,无论是那种方式,都首先要明确方向。那时,人们白天拿太阳作路标,夜里则以星星为指路灯。太阳和星星给长期跋山涉水的商队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也给那些沿着遥远的异域海岸航行的人指出了正确方向。就这样,最初的以太阳和星星为目标的天文观测,以及为这种观测服务的原始的三角测量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可以说,三角学是紧密地同天文学相联系而迈出自己发展史的第一步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

1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诱导公式

sin(-α)=-si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3π/2-α)=-cosα si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cot(2π-α)=-cotα

cos(3π/2-α)=-tan(2π-α)=-ta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sin(2kπ+α)=sinα

sin(3π/2+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π/2+α)=-tanα cot(π+α)=cotα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1-tanα ·tanβ

tanα-tanβ tan(α-β)=——————1+tanα ·tanβ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 tan2α=—————1-tan2α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α+βα-β sinα+sinβ=2sin—--·cos—-—22α+βα-β

cosα

cot(2kπ+α)=cotα

cos(3π/2+α)=sinα(其中k∈Z)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万能公式

2tan(α/2)

sinα=——————1+tan2(α/2)1-tan2(α/2)cosα=——————1+tan2(α/2)2tan(α/2)tanα=——————1-tan2(α/2)

三角函数 的降幂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3tanα-tan3α tan3α=——————1-3tan2α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sinα ·cosβ=-[sin(α+β)+sin(α-β)]

21sinα-sinβ=2cos—--·sin—-—22α+βα-β cosα+cosβ=2cos—--·cos—-—22α+βα-β cosα-cosβ=-2sin—--·sin—-—22

cosα ·sinβ=-[sin(α+β)-sin(α-β)]21

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21

sinα ·sinβ=--[cos(α+β)-cos(α-β)]2

化asinα ±bcosα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目录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性质 余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的作用 其他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性质 余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的作用 其他

展开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性质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b,c 三角为A,B,C,则满足性质——a^2 = b^2 + c^22·a·c·cosBc^2 = a^2 + b^2c^2)/(2·a·b)cosB =(a^2 + c^2a^2)/(2·b·c)

(物理力学方面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中也会用到)第一余弦定理(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

设△ABC的三边是a、b、c,它们所对的角分别是A、B、C,则有a=b·cos C+c·cos B,b=c·cos A+a·cos C,c=a·cos B+b·cos A。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证明平面向量证法

∵如图,有a+b=c(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代表两个邻边大小)

∴c·c=(a+b)·(a+b)

∴c^2=a·a+2a·b+b·b∴c^2=a^2+b^2+2|a||b|Cos(π-θ)(以上粗体字符表示向量)又∵Cos(π-θ)=-CosC

∴c^2=a^2+b^2-2|a||b|Cosθ(注意:这里用到了三角函数公式)再拆开,得c^2=a^2+b^2-2*a*b*CosC即 CosC=(a^2+b^2-c^2)/2*a*b

同理可证其他,而下面的CosC=(c^2-b^2-a^2)/2ab就是将CosC移到左边表示一下。

平面几何证法

在任意△ABC中做AD⊥BC.∠C所对的边为c,∠B所对的边为b,∠A所对的边为a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2=AD^2+DC^2

b^2=(sinB*c)^2+(a-cosB*c)^2

b^2=(sinB*c)^2+a^2-2ac*cosB+(cosB)^2*c^2

b^2=(sinB^2+cosB^2)*c^2-2ac*cosB+a^2b^2=c^2+a^2-2ac*cosBcosB=(c^2+a^2-b^2)/2ac

编辑本段余弦定理的作用

(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可求出三个内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可求出第三边.(3)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可求其它的角和第三条边。(见解三角形公式,推导过程略。)

判定定理一(两根判别法):

若记m(c1,c2)为c的两值为正根的个数,c1为c的表达式中根号前取加号的值,c2为c的表达式中根号前取减号的值

①若m(c1,c2)=2,则有两解;②若m(c1,c2)=1,则有一解;③若m(c1,c2)=0,则有零解(即无解)。

注意:若c1等于c2且c1或c2大于0,此种情况算到第二种情况,即一解。判定定理二(角边判别法):一当a>bsinA时

①当b>a且cosA>0(即A为锐角)时,则有两解;

②当b>a且cosA<=0(即A为直角或钝角)时,则有零解(即无解);③当b=a且cosA>0(即A为锐角)时,则有一解;

④当b=a且cosA<=0(即A为直角或钝角)时,则有零解(即无解);⑤当b

①当cosA>0(即A为锐角)时,则有一解;

②当cosA<=0(即A为直角或钝角)时,则有零解(即无解);三当a

解三角形公式

例如:已知△ABC的三边之比为5:4:3,求最大的内角.解 设三角形的三边为a,b,c且a:b:c=5:4:3.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可知:∠A为最大的角.由余弦定理cos A=0

所以∠A=90°.再如△ABC中,AB=2,AC=3,∠A=60度,求BC之长.解 由余弦定理可知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篇8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心理,目标设计体现了学科素养。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抓住了主干知识,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注重了教学的条理性。情境导入方面,通过三个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诱导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演板题目设计典型,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效度。

3、运用课件讲授诱导公式,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能轻松地认知诱导公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精练准确,不说废话。

5、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答题踊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度得以体现,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遗憾:教学中一下细节打磨不够,强调不够;板书较少;对做得好的学生缺少表扬等

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一 篇9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 0 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 h=1/2_gt2 ,速度公式:V=gt

3 . 两个重要比值: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 : 3 : 5:.....

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1)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梳理

1.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

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0+at

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0t+1/2_at2

③位移与速度的关系:2ax=V2-V02

④平均速度及位移的关系:V=(V+V0)/2=Vt/2, x=Vt=(V+V0)/2_t

⑤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差:Δx=aT2

(1)说明:上述各式有 V0,V,a,x,t 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⑤式中 T 表示连续相等时间的时间间隔。

(2)上述各量中除 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 v0 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 v0 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 v0 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 V0 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 v0 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 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 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 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 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 x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 x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上一篇:机动护士管理制度下一篇:义乌市场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