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点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个点(精选8篇)

五个点 篇1

(一)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动员会议的召开是否及时;思想发动工作是否到位;各级党组织活动主题的确定和活动载体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严格按程序开展活动,是否围绕主题,抓住载体,突出特色,树立了典型、品牌和亮点;是否制定了对照先进典型和工作标准、查找差距、明确方向、制定跟进赶超的具体措施和公开承诺的具体内容;机关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到位;党员是否实行目标化管理并制定了责任卡;是否建立长效机制;是否开展了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群众是否满意。

(二)明确活动的主要标准。要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以质量为标准;要坚持形式服从内容,以内容实在为标准;要坚持统筹兼顾,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标准;要坚持开门搞活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同时还要求做到以“四个说了算”为标准,即开展“双评”,测试说了算;评选表彰,测评说了算;解决问题,实事说了算;整个活动,群众说了算。

(三)明确活动的方法步骤。各级党组织根据旗委《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拟定的活动方案和工作流程进行细化量化,提出规范要求,讲求实际效果,促使工作要求更加明确、步骤更加细致,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推进“三创新”,抓住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

(一)推进形式创新。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式,通过采取形式新颖多样、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活动收到实际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如在加强学习上,通过领导带学、辅导讲学、互动促学、集中共学、结对帮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二)推进方法创新。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做到了工作一周一安排,每周五定期召开工作碰头会,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研究措施、布置安排下周工作。指导检查组根据指导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综合指导、把关指导、统筹指导、抽查指导、抓点指导的方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指导检查工作。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即全面检查与重点指导相结合、现场督导与集中调度相结合、肯定成绩与发现问题相结合、开展活动与搞好服务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培树典型相结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三)推进载体创新。全旗确定围绕“强基础、促发展、讲奉献、作表率”这一主题和争创“十佳、二十先、百优”活动这一载体开展活动。“十佳、二十先、百优”就是在农村牧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广大党员中分别开展“争当十名最佳基层党组织书记、争创二十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百名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各级党组织也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既做到了与当前工作相衔接,又特色鲜明,具有很强针对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三交流”,立足创先争优活动的“着眼点”

(一)加强典型交流。在争创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坚持运用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提高了抓典型、抓创新、铸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基层党组织坚持重点抓多个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集体典型和个人典型,充分发挥典型效应和品牌效应,达到了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作用,使争创活动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标杆。

(二)加强信息交流。精心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准确把握宣传重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党建网等平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为便于同各党组织及时联络和交流,旗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建立电子邮箱、创办《信息简报》等方式方法,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各级党组织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参观、互相评价的方式,对活动开展工作进行评比,达到了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效地扩大创先争优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个点 篇2

一、狠抓“基础知识点”

近年来,中考政治科试题的特点之一是覆盖面广,试题的难度属稍易(约为0.6左右),没有偏题怪题,中考试题始终坚持“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从近几年中考看,一份中考政治科试卷共有28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小题,多项选择题5小题,简答题2小题,论述题1道题。题量虽不多,但所考查的知识面很广,覆盖的知识点很多,很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占的比例很大,因此,我们要狠抓基础知识点。例如,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政治科试卷中第1至第4小题属时事题,分别考了“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武广铁路”、“玉树地震”、“气候变化大会”四个识记点的时事 , 第5至第12小题、第14至第18小题和第20小题其答案都非常简单,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都可以直接找到,并没有拐弯抹角的地方。在这20小题中除了第13和第19小题属重组型单项选择题外, 其他都是很基础很直接的单项选择题,如此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分值很大,由此可见一斑。

二、牢抓“考点”

初中政治科从初一到初三共五册书,初一上下册、初二上下册、初三全一册,这五册书中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政治科的中考并不是全部五册书所有的内容, 只是五册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基础的知识而已。近年来,中考政治科复习涉及的考点接近100个,因此,只有属于考点的内容命题者才会出题,不属于考点的内容不会考。在复习时要区别对待,要按照考点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一般来说,对考点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不同层次。那么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考点应怎样把握呢?

第一,要求“识记”的考点虽不多,但要认真掌握,这类知识在一份中考试卷中常常会出现为选择题甚至简答题。当然,考点中要求“识记”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而应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把每个观点、概念、原理记忆准确和理解透彻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第二,对于要求“理解”的考点,我们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把这一类考点内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理解清楚,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这样做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该知识并达到“理解”的要求 ,才能在考试中不失分。该类考点出题时比较灵活,既可以是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又可以是简答题或论述题,或者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题目,但只要我们牢固地全面地掌握了该知识,那么无论命题者怎样出题我们都能够应对自如。第三,要求“运用”的考点不多,从近年来看约不到二十个“运用”考点,但这些考点往往出题最灵活,既可以出选择题,又可以出简答题,更可以出论述题。从近几年中考试卷看,有关这类考点往往都有一定的题目和分量。而且这类考点所出的题可深可浅,非常灵活,因此,对这类考点我们要全力以赴,准确记忆,加深理解,全面掌握,并做到善于归纳和学会运用,还要多做相关训练题,并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国际、国内或本地区的重大时事理解和运用,才能在考试时得高分。

对以上三类不同要求的考点我们要在复习时用力得当,全面准确地把握,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收到最好效果。

三、紧抓“热点”

政治科是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最密切的科目, 所以中考复习要紧抓热点。所谓热点是指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与热点密切相连的考点,一般来说,它包含了国内外和本地区所发生的大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往往是中考命题者在出题时必定考虑的问题,无论何种题型,往往都渗透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在中考中是很吃亏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社会上(包括国际、国内、本地区)最近一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把这些大事与考点中相关的考点联系起来,并深入剖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复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中考中稳操胜券。

四、乐抓“易混点”

易混点是学生在政治科复习过程中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会把一些概念、观点、原理混淆,知识一旦混淆,复习效果就差,命题者往往会在学生最容易混淆的知识上出题,因此复习时要乐抓“易混点”。对容易混淆的知识一定要学生记准、理解透彻和区别清楚,以免学生在考试时失分。常见的易混点有:“人民”与“公民”的概念如果教师不注意点明,学生就容易混淆,考试时就很容易失分;如法律、道德、纪律三者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容易混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分配;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荣誉权与名誉权,等等,这些易混点都需要我们在复习时多留一个心眼, 善于并乐于抓住这些易混点帮助学生剖析、区别,这样才能在复习时提高效率,使学生牢固掌握,在中考中才不会出错。

五、善抓“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是指在众多的考点中比较关键的考点和关键的社会问题, 一般来说关键的社会问题和关键的考点是紧密相连的。谁能在复习时善抓“关键点”,谁就能在有效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帮助学生从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把握住方向,把众多问题浓缩,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毛泽东说过:我们在抓问题时不能够“眉毛胡子一齐抓”,要抓关键。中考政治科的复习也一样。那么,怎样才能善于抓住“关键点”呢? 这要靠平常对知识的不断积累,还要多做题多关心社会大事才能把握得准。

教师专业化成长中“五个点” 篇3

走出成长中“盲点”

《派往明天的教师》把我们心中念想了上百遍而不敢言的痛苦或困惑,变成了铅字。诉说的是我们教师最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故事,让阅读者心灵上产生震撼,情感上引起共鸣,我愈来愈清楚地知道,这是发自我们教师心底的声音——坚守!

这种“坚守是一种独具的品质,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这种坚守是一种信念:“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这是教师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期待着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进行着自身心态的调整。这种坚守是一种追求,我们在这块教育的麦田上,不仅仅是教育坚守,而是在育人舞蹈,让自己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美丽,让自己的智慧世界更加丰盈。

打扮成熟中“看点”

本书通过无数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借助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一批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解读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技巧,为期待中的教师追寻梦想延伸了脚下的路,撑起了明日教师的天,当然更是一种企盼。

这种企盼,我们要用艺术的灵感来描绘绚丽的教育生活,在夹缝中坚守理想;这种企盼,我们要用抒情的手法来彰显思想的理趣与情韵,在憧憬中回应召唤;这种企盼,我们要用诗化的意境来展现人物的教学生活,在对话中选择路径;这种企盼,我们要用有渊博的育人学识来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在实践中反思行为;这种企盼,我们要用强烈的自信坚定地走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在教育尝试中倾诉渴求。

扬弃借鉴中“力点”

书中提醒我们,要从教育实践、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育活动中悉心探寻,在教育积淀中生成智慧,在教育实践中拷问心房。就以教学模式学习为例,我们不能走“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之径,而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会教法运用的“扬弃”。

这种 “扬弃”是不“厌”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讲授法、直观法,还是实践法、复现法等,我们选用时,并不是哪个不好,哪个最好,哪个应被抛弃的问题,而应是多种模式的互补融合。

这种 “扬弃”是不“唯”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观点、冒出新的思路,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全部预先制作出来的,教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及时加入到课件当中。事实上有时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浅显的点拨与简洁的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也可使教师随着学生思路灵活地改变预设,使师生的互动性更强。

这种 “扬弃”是不“好”探。合作探究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间的学习“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是我们要因课、因生、因师、因校等具体因素而灵活运用,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

这种 “扬弃”是不“失”创。应该说认真咀嚼教学新模式、新思想,对教育教学不无启迪作用,但是理解和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必须置于教师学生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必须从学生、教师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学”和“创”。

这种 “扬弃”是 不“离”变。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能相同,必须因生而变、因师施教。我们决不能成为教学的机械重复者,教师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追求,否则“南钱北魏”教学风范永远不会出现。

增添发展中“源点”

书中还指出“派往”明天的教师应是在实践中勤于反思的人,是不断学习积累的人。比如于永正、孙双金等特级教师,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工作品质,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这种动力之源的基点是将“草根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将“行动——感悟式”的研究,根植于教学“田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研究之中,想自己的教学问题,做自己的管理工作,说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教学之道。

这种动力之源的重点是视 “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即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进行研究,将学校变成自己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这种动力之源的亮点是把“微型课题”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即教师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其研究要从教学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要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切实的关注;要认真研究,认真讨论,认真实践,写实文章。

这种动力之源的热点是选“教学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即是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记录方式。可以是课上、课后随机摘记,可以是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或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这些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内容,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这种永不停歇的追问能帮助新教师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确立“派往”中“视点”

本书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对教师乃至教育最富理性的期待,体现了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生机盎然的过程。我们很欣赏书中这句话:“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梦想并能够让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我们一线教师带着对教育的梦想,为派往明天确立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视点”,这正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仁爱之中。教师要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彻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得执著——“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开出慰藉心底的花儿,结成这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爱得智慧——“智慧地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爱得从容——“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这种追求体现在对话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大师对话、以自己的爱和智慧与学生对话,在反思与对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种追求体现在读学之中。教师要终身与书为友,阅读名著、阅读报刊、阅读网络,在读与学中走进学生的心灵、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在读中赢得生命的精彩,提升自己的育人品位,强化自身的人格魅力。

成人学英语应该注意的几个点 篇4

http://

成人学英语应该注意的几个点

1.成人应采取短时间内突破入门法,也就是速成

英语入门是很费时费力的事。而在正常情况下,成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应该放弃一些社交活动或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见缝插针,时时想着英语,有时间就听,有时间就读,有时间就说,有时间就写,集中精力把英语学好。只要过了入门这个坎,以后的事就容易了。当然学好英语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此后我们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了。

2.成人理解力强,所以不应该循序渐进,浪费时间

成人应该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在语法方面先过关,看完一本简单的语法书,把里边的例句背下来。然后花一年或多一点的时间啃一本实用的书,把这本书背下来或反复进行英汉,汉英翻译,而把新概念之类的教科书或VOA, BBC当泛读和听力资料进行学习。同时坚持每天写日记或写文章,如有可能,还可以和朋友讨论问题,以期达到初步应用的水平。啃一本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3.成人学习英语要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和注意基本功

因为离开学校很长时间,英语会变成一座烂尾楼,那比一片空白还要可怕。一片空地上面很容易建起一座大楼,而要重新利用烂尾楼就要先进行讨厌的清理工作。而改正时态,拼写,标点,习惯用法,搭配方面的错误都是在进行清理工作。离开学校久了,也就没有学习习惯了。这时看到书上的文字好像似懂非懂,听英语有时只听到字却不能理解意思,写起英语来也是心里没底。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死记硬背。背的东西多了,脑子里就有可以比较的参照物,理解和应用也就容易了。死背加上改错对重新培养起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如看和听都似懂非懂,写出来的东西又净是错误,那么以后再努力也将是徒劳无功的。

4.成人学英语要特别注意复习

文章来源: 外教一对一

http://

记忆的规律是先忘得快,后忘得慢。不能把学过的东西放在一边不去管它,每天要多用些时间把学过的东西记住,以后就不用担心忘记了。如果学过后不求马上记住,以后也不抓紧复习,那么很快就会忘记,那时再来重新记,所花的时间就多得多。成人的记性差,学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更应该多复习。

解读个性化教学教师之维的几个点 篇5

一、评价标准:要达到个性“化”

个性, 又称为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从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到待人接物、生活状态, 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一时刻都表现着他们的个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 每个人都存在着与他人不同的差异。同样, 在任意两个教师之间也都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因此, 从个性的本源层面上看, 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带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然而, 这种“个性”特征在教学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

当个体不断地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某种活动或事业中, 并逐渐塑造出了较为独特的生动具体的人物个性特征时, 我们说, 这种活动被该个体个性化了。因此, 对于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特殊, 二是稳定[2]。特殊, 即为每个教师区别于他人的主要教学特色, 是属于教师自己独有的“个性”表现。这是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但却不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充分条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要有一定的程度标准。教师只有不断地将自身这些“点”式的“个性特征”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 逐渐地形成一条条“线”式的独到的教学理念, 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 继续将这些“线”式的教学理念融汇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表现出更为稳定的具有其“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时, 我们才说, 教学被该教师个性化了, 此时, 教师的这种教学也才能称之为他的个性化教学。

二、形成过程:动态发展的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是指教师自身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体现, 它是指教师将自身个性特征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 从而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一种教学。因此, 这种教学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简单拼凑而成的, 它需要经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二是它的存在不是绝对的静止的, 而是要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完善的。

首先,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 它遵循着事物发展规律, 进行着阶段性的发展。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与阶段性, 指出事物的发展必要经历量变与质变两个过程,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即是如此。在个性化教学形成的五个阶段中, 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要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变化, 这是教师在教学知识与技能、相关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师身心的成长等方面带来的量变。当教师的这些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教师的教学便要突破当前的水平, 发生质的变化, 进而达到更高一级的教学水平。这是从哲学抽象的角度来看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过程, 若要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角度来看, 教师由最初自身的个性特征到蕴含其个人特征的较为稳定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特殊的个体, 其自身蕴藏着无数的个性特征, 但在最初的时候, 这些个性特征只能表现为教师教学中的诸多个性行为, 当教师将这些散乱的个性特征融入其教学活动, 形成了较为抽象的教学理念, 再到将这些线式的教学个性充分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才可以称为被个性化了。因此,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 我们才能进一步研究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三、内在实质:教师的主观追求

马斯洛曾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 个体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缺失的需要与生长的需要[3]。不同于前者, 个体对知识、对美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 对这些高级需要的满足会进一步增强个体对这些内容的追求动机。在个性化教学形成过程中, 教师在每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都可以表现出对教学的主观追求, 尤其是从独立教学阶段向创造性教学阶段的过渡, 以及教师从创造性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中, 教师要表现出对教育事业远大的理想与对自我敢于突破的信念。因此, 在教育领域, 在这片神圣的领土中, 如何达到最大化的自我实现, 如何使其教育的人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将是教师在主观意识上需要不断去追问与探索的。

此外, 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不仅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理想的追求, 同时还应体现在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对人生体验的追求中。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与对其精彩人生的追求并不冲突。作为一个“社会人”, 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职责是个体必须履行的义务, 也是其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但作为一个“生活者”, 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历也是其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的深刻领悟, 与学生的深情交流, 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都会给其身心带来很多生命意义上的体验。帕克·帕尔默曾记录自己的体会说, 当其和其学生发现了可探索的未知领域, 当他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 当他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时, 教学真是他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4]。

因此, 在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 同时, 还要将自身的兴趣爱好融入到整个教学发展的过程中, 此时, 教师不再是一味地以模仿、借鉴来生搬硬套地提升教学效果, 而是尝试性地将自身的特长或爱好作为创新的基点, 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教材和学生, 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和学生, 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教材、去与学生互动。在这种用生命去创造的过程中, 教师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将远比在机械工作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深刻得多, 而这种成就感还会被放大性地投射到其正在从事或将要从事的活动中, 同时也会进一步坚定教师奋斗的意志。此时, 教学水平的提升已然成为了教师对其精彩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了教师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一项副产品。

四、基本途径:实践与反思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与反思。无论是从刚入职的模仿教学阶段到独立教学阶段, 还是从独立教学阶段到创造性教学阶段,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实践以及在课前、课上或课后进行的反思都是保证这些过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实践是形成理论的基础, 而理论的有效性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正如前文所说, 在个性化教学形成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各种“点”的个性的存在, 当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将这些“点”的个性行为串成“线”的教学理念, 进而将这些理念融汇到实际教学实践中, 检验并发展这些“线”, 从而实现教师“面”上的具有其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 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才得以实现。尤其是在创造性教学阶段, 教师要积累丰富的创造性行为的实践经验。偶尔一次的创造并不意味着创造性教学的形成, 只有在每天一点的创造, 每天一次的突破中, 教师才能逐渐形成主动创造的意识与积极进行创造的行为习惯, 以及练就一双善于发现创造基点的眼睛。事实上, 教师的教学机智, 即教师的临场教育智慧亦是离不开具体时空下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在实际情境中锻炼自己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 从容灵活地去面对教学“意外”, 从而能够在优化教学效率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 并逐步展现出教学中的“自我”,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然而教学实践只是为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要想在这些基础中不断地去创造和成长, 教师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能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炼和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 从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与水平。正如斯滕伯格所认为的, 思考专家教师的方式需要有两个———在实践中理清成功教师行为的方式和反省式思考[5]。仅靠单独的一方面因素是无法参透其中的精髓的。教师不可能只靠简单重复或套用专家教师的教学模式, 或只是凭空思考如何成为专家教师就能达到专家教师的水平。“缺失了反思, 缺失了‘理’的探究, 教师则只能成为一个只做不思的匠人”。[6]因此, 只有这两个方面充分地融合,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 教师才能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 也只有在这一点一滴的进步之上, 教师才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而又稳定的体现。

五、影响因素:主客观共同作用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个性化教学意味着教师是承担其形成与发展结果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以教师自身的个性特征为基点的, 在形成过程中, 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 其自身的各方面条件都是影响其个性化教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 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其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条件, 是决定着个性化教学能否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观因素就是影响其个性化教学形成的唯一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受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的。客观因素, 作为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必要条件, 也是事物发展的主观条件得以发生作用的重要载体。这些客观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虽不具有决定性, 但他们却可以通过对事物的主观条件产生作用, 进而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师个性化教学形成过程中, 教师主观的各种条件是其教学得以发展的内在因素, 教师这些内在因素的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在具体的环境中对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 周围客观因素对教师主观条件产生的作用也会影响着这些主观因素对个性化教学形成与发展的作用的发挥。例如, 学校作为承载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 它对教师的文化熏陶、对教师的行政与教务管理、对教师的支持与关怀都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作用, 而这些作用又会进一步表现在对个性化教学形成产生的影响中。

此外, 不同的客观因素会对教师的主观条件产生不同的作用, 但事实上, 即使是在相同的客观因素作用下, 不同的教师主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即经过教师主观条件的作用后, 即使相同的客观因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结果。也即客观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要通过教师主观因素的再加工, 而非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因此,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是教师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自身条件的应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同时, 周围环境中各种客观因素的作用也要通过教师自身的主观加工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是指从教师的角度来研究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与发展。在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下,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也需进一步解读:教师的教学要达到个性“化”的水平;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应是一种主观追求;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建立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的;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共同的影响。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教师,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2]董云川.个性化教学初探.高等教育研究, 1993 (3) .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 余巍,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郑颖, 盛群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斯滕伯格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远程教育, 2010 (6) .

踩准5个点 助你上层楼 篇6

跟准热点

不少人总是哀叹赚了指数没赚钱,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准股票的热点。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热点板块是资金集中做多的板块。在每一波行情中,涨得最快、幅度最大的,往往都是热点板块和热点龙头股,而非热点股要么不涨,要么涨幅明显落后于大盘。所以,选股只有选择热点板块,并在热点板块中选择龙头股,才有让你的收益倍增。

如何找准热点?一是从“新”上找。时刻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如突出报道某行业或领域新发生的变化等。二是从“位”上找。通过公布的统计数字分析,如涨幅排名连续出现,则可能成为热点。三是从“形”上找。看K线图是否突破并站稳250日均线。如果是,表明强势确立,热点有可能随后出现。四是从“量”上找。注意资金流向,看是否出现成交放量。若放量形成突破60或90日均线,其后是缩量上涨走势,则应坚决跟进。

找准兴奋点

股市没了兴奋点,也就没有了人气,没有了向上的推动力。能成为股市兴奋点的东西很多,如重大题材,重要消息、重要政策出台等,再如公司的季报、年报等。

具体操作策略:一是抢先一步。题材股就是概念股,题材是造就个股行情的主要动力之一。对此,首先要把握好题材的波段机会,在大资金和后续资金介入的初期,果断埋单。其次是用好规律。题材股的规律是,在大盘上涨时调整,在大盘调整时上攻,在题材结束后大跌,并结束行情,所以,必须抢先一步,才能争得主动,抢得先机。二是去伪存真。中国股市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受到各种消息的左右。所以,对各种信息要进行甄别,不能听到风就是雨,一定要认真地加以分析,同时要参考大盘趋势和股票的走势,才能作出理性的正确决策。三是适可而止地贪婪。市场的兴奋点是轮动的,市场来了机会,必须立即抓住,因为机会稍纵即逝。但在贪婪时也不要忘了止赢,适可而止,赢了赶紧跑,现金为王,落袋为安。

定准止损点

止损点设在何处才合理?这是许多股民最纠结的地方。一是定额止损点。就是将亏损额设置为一个固定的比例,一旦亏损大于该比例就及时平仓。定额止损的强制作用比较明显,投资者无需过分依赖对行情的判断。至于定额点放在多少,这与投资者心态、经济承受能力、盈利预期等有关。目前许多投资者设立的止损点为投资总额的5%或7%,实践证明是合理的。超过10%,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与投资者有多少资金无关。二是技术止损点。止损设置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剔除市场的随机波动,在关键的技术位设定止损点,从而避免亏损的进一步扩大。操作策略是,一旦股价短期见顶,或者出现技术破位走势,如两阴夹一阳、阴后两阳阴的空头炮、一阴断三线头铡刀,以及出现黄昏之星、穿头破脚、射击之星、双飞乌鸦、三只乌鸦挂树梢等典型见顶的K线组合,就是离场观望的止损点。三是均线止损点。以股价跌破5/10日均线或跌破上升趋势为止损点。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需要投资者有良好的心理因素和严格遵守止损铁律的决心与行动。四是时空止损点。炒股要讲究时间成本,10天赚5个点与100天赚10个点是不一样的。就短线投资者而言,当购买一只股票时,如股价在买价一线徘徊超过5天,就应该重新审视;如超过20天或30天,就需考虑换股了。空间止损点就是当股价一旦下跌至投资者操作前设定的价格就立即离场。五是箱底止损点。股价在箱体中震荡时,当股价跌破箱底时应及时止损。

摸准支撑点

明确股票运行的阻力线和支撑点非常重要,它能让你“知顶知底”,游刃有余地在箱体震荡时低吸高抛,高频交易、高频套利。一是看准支撑与阻力的变换。跌破支撑趋势线后,该支撑趋势线就变为了阻力趋势线。同理,突破阻力趋势线回踩后,该趋势线就变为了支撑线。二是从量比上看阻力线。一只股票放量受阻回落,当日量比达到5以上还没有涨停,表示这只股票当日最大量的最高价位就是短期压力位。三是从冲高回落后看阻力位。冲高回落是指当日股票急速无量上涨,形成高点,突然放量下跌,表示该位有很多套牢盘,也会有一定压力。四是从K形图上看支撑线。如股票当日的K线图上的下影线就是支撑线,上影线就是压力线。充分利用支撑和阻力线,可以让你在股市箱体震荡时进行高频交易,高频套利。

用准买卖点

买点五要:一要看大盘强弱。强势时要中长期操作,以使利益最大化。弱势时尽量少操作,即使操作也要等待合适的机会只做短线操作。二要慢一拍。当前股市已成脉冲式秒杀行情,让人难以捉摸。如果想买股,最好开盘的前半小时以观望为主,11:00左右一般是机构做多拉升时机,目的是吸引散户跟风,此时一定要冷静,不宜轻举妄动。三是操作速度要快。要有大盘出现明显的反弹,所买个股的5日、10日均线出现金叉或是周KDJ的J值触底或弯曲向上加之成交量有效放大来配合。

卖出股票要把握4个时机:一是要盯住大盘的走势变化,一旦有见顶的信号要引起高度警惕。二要善于发现所买股票日K线MACD的见顶信号。在注意观察红、绿柱的变化情况的同时,要结合60分钟K线图上的MACD的指标变化来判断时机。一般来说,60分钟K线图上的MACD较易判断短期股票的顶部,最好还要结合日MACD的变化,只有相互认证,才能更好地把握时点。三看成交量的变化。如果是放量滞涨或缩量滞涨,都不是好兆头。四是用均线配合使用,如股价破了5日、10日均线,就要及时止损等。另外,比较好用的技术指标还有主力买卖、MTM动力指标、ASI振动升降指标和OBV能量潮指标等。

五个点 篇7

1.给学生一个盲点,让他们在探究中增长知识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我们上语文课时,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在每一节新课上,我们可以首先给出阅读提示,组织学生先进行阅读,在个人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自由结合,这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学生个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相互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在自主与合作中学生掌握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质疑、释疑阶段是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课文中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魄与美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

2.给学生一个指点,让他们在创造中增长知识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这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可用来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语文实践。教师可以凭借教学内容,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动动手,动动脑,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感官,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冬天之美》一课,主要介绍了法国乡下的冬天的风光,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描述,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简笔画形式来表达,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述……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自己了解的、想象中的法国乡下,一幅幅美丽的法国乡村风光图,表现了学生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此外,还可在课堂上开展自编自演“屈原跳江前的沉吟”“林黛玉葬花”等片段,开展“我心中的哈姆雷特的画像”“模仿王曦之书法手抄报比赛”“李白诗接龙比赛”等活动。

3.给学生一个观点,让他们在辩论中增长知识

(1)师生互诘。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家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而思”;他说过“启予者,商也”。古人说的“教学相长”,就是提倡学生和老师互相“问难”。我们可根据语文课本内容进行师生互诘、探讨,如“我看《项链》中主人公形象”“怎样的感恩方式最好”等等,甚至可以同唱一首《鲁冰花》感谢父母的爱。

(2)学生辩论。“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2],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如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笔者曾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等论题举行辩论赛。每次讨论前,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小组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小组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辩论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在争论中他们开始懂得用事实说活,初步学会全面地看待评价一些人物和事件或观点。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一言堂”的不足。

4.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在拓展中增长知识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种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是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揉”的境界。要想真正达到这一境界,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外教学。笔者曾经布置“探寻惠州地方历史名人——苏东坡、王朝云”的综合探究性学习题目,且指导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去搜寻相关材料,结果,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讲述了如皋才子苏东坡与王朝云凄美的爱情故事;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出自己所了解到的苏东坡与王朝云,以及自己对他们爱情的认识与评价;喜爱表演的同学用小话剧的形式,演绎了一段苏东坡与王朝云的故事,等等。此外,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可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寻找《社戏》中有关戏剧的特点、流派、脸谱、唱段、唱脸谱等知识,《竹影》中竹子的种类、中国画中竹子为什么成为四君子画,为深刻体会《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中对秋景描绘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去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文并作对比,设立专题如“李清照专题”“杜甫专题”“诗歌表现手法专题”“对联趣谈”“生活中的错别字专题”……,如条件允许,可鼓励学生以课件、手抄报或壁报形式展出。

这样,我们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不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着是美丽的”,教师自己也真正体会到“工作着也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S].2000.

沈曾植书风演变的几个点 篇8

沈曾植为晚清民初硕学通儒,为我国近代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为“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既“继承前哲”又“开创来学”,“使后之学术变而不失其正者,其必由先生之道矣”,在近代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学者得其片言,具其一体,犹足以名一家,立一说”,是有清以来三百年学术集大成者和继往开来者①;王森然评价他为“浙江守旧派最后之大人物,并为旧时代旧人物之鲁殿灵光,博学坚贞”。②

在书法上,沈曾植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沙孟海评价他“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③,王森然认为他“包康尊魏卑唐之说,在先生若无闻之,故其所成,较包、康为大。”④

关于沈曾植书法的渊源及演变,马宗霍、金蓉镜、沙孟海、王蘧常都有过简洁的描述。

马宗霍评:“寐叟执笔颇师安吴。早岁欲仿山谷,故心与手忤,往往怒张横决,不能得势;中拟太傅,渐有入处;暮年作草,遂尔抑扬尽致,委曲得宜,真如索征西所谓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极缤纷离披之美。有清一代草书,尤推后劲,不仅于安吴为出蓝也。”⑤

金蓉镜评:“先生书蚤精帖学,得笔于包安吴,壮嗜张廉卿,尝欲著文以明其书法之源流正变,及得力之由。其后由帖入碑,融南北书流为一冶,错综变化,以发其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⑥

王蘧常认为沈曾植学书从晋唐入手,致力于钟繇,后转学碑,对包世臣的“安吴笔法”颇为推崇,并受到张裕钊、吴让之的影响。此外,也写过黄庭坚诸帖及大篆。晚年又取黄道周、倪元璐两家笔法,参分隶而加以变化。沈曾植对唐人写经、流沙坠简也极用力。王蘧常认为沈曾植“晚年变法”或亦得力于此二者。⑦

沙孟海认为沈曾植早年学的包世臣、吴让之一派,晚年所取法黄道周、倪元璐,功夫依旧用到钟繇、索靖身上。⑧

而后来沃兴华的《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⑨及《插图本中国书法史》之《碑帖结合》⑩、菅野智明的《〈寐叟题跋〉的书法》及张惠仪的《沈曾植书法研究》等,基于前人的基础并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对沈曾植书法渊源及演变的描述则更趋具体细致。

上述对沈曾植书法的渊源和演变过程已经勾勒得比较清晰,不乏精辟之论,但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文献资料支持。

现对沈曾植书法演变过程中的被人忽略或是已经提及但缺少资料佐证的几个点做一些阐述,而为人熟知的方面则不复赘述。

翁同龢的影响

通籍后的一段时间,沈曾植的书法呈现出颜体风格,一方面与当时的书法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翁同龢有关。

光绪二年(1880年),沈曾植参加会试,翁同龢是他的副考官,二者从此有了师生之宜。历朝历代,主一代文坛领袖的文风和书风历来就是士子们模仿的对象,一方面是对其人格与学问的景仰,另一方面,如果该领袖是把持生杀予夺的考官,投其所好也能为自己的科举考试添加一个砝码。在宋代就曾有“趋时贵书”的说法。翁同龢是这个时代的文坛盟主,也是书坛盟主—学颜的大家,其书风自然受到学子们的关注和效仿。郑孝胥就因翁同龢好钱澧(1740~1795年)书法而对钱书用功,而马宗霍在《书林纪事》中也记载了李瑞清为投翁同龢所好而学钱澧的事情。沈曾植中式后,与翁同龢联系比较密切,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录过与沈曾植一起谈碑论帖、欣赏书画的事情。耳濡目染,沈曾植书法受翁同龢的影响而以颜体为主要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时间为通籍后的几年时间。沈曾植1890年九月为郑孝胥所作《奉送苏盦先生南归》可看出这种影响,只是笔力还比较弱。

张裕钊的影响

前人提到过沈曾植书法受张裕钊的影响,但一直没有实证。

以张裕钊当时在书法界的影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称誉张裕钊为集碑学之大成者),沈曾植书法受张裕钊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陈振濂认为沈曾植曾于1898年至1900年应张之洞之邀在武昌主持过两湖书院史席,而张裕钊10年前也曾在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一代讲学,“留下的遗墨当不会少,沈曾植得见这些作品并受其感染,应当是毫无问题的”,但也仅仅是猜测。

今查到更直接的证据证明沈曾植确实是受过张裕钊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当面的。1885年9月25日,沈曾植等招同人宴集,张裕钊在座。而张裕钊来北京的原因,是送两个儿子参加乡试。席间或席后,沈曾植与张裕钊谈论笔法。袁昶在1885年9月28日的日记中记录:

送濂卿先生出都,赴保定莲池书院。……子培前日与廉翁(张裕钊)论执笔须錬名指之力,与食指、中指相抵,功候殊不易到。

从张裕钊抵京(1885年8月14日)到离京(1885年9月28日),时间间隔有近一月半。沈曾植与张裕钊见面的机会不仅仅是这一次,1885年9月8日沈曾植赴袁昶招集,张裕钊也在座。此时的张裕钊在书法上已享大名,很可能沈曾植看到了张裕钊即席书写的过程,因为张裕钊有四条屏书赠沈曾植,操笔探讨书法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袁昶1888年9月13日记记录了其向张裕钊叩问笔法并向沈曾植求证的事情,可见沈曾植对张裕钊书法当有很深的体会。

沈曾植与张裕钊的联系应该是比较紧密的,常有书信往来,王彦威(1842~1904年)就曾致函沈曾植,要沈曾植给远在武昌的张裕钊写信,为其《秋灯课诗图》题字。

郑孝胥也记录了沈曾植和他共观张裕钊楷字的情况,以及对笔法的思考。

对唐人写经的学习

沈曾植对唐人写经的学习在前人的研究中被偶尔提到,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时间也没有明确。事实上,沈曾植于唐人写经用功之巨之深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他也是最早把写经风格应用到书法创作中的书家之一。

沈曾植对唐人写经的关注至少不晚于1890年,郑孝胥在1890年3月9日的日记就记载王仁堪(可庄)为沈曾植临习过唐人写经。

缪荃孙1893年8月30日的日记也有记载:“子培乞唐经乙片去。”一个“乞”字勾画出沈曾植对唐人写经的渴求。

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曾于1902年11月15日拜访沈曾植。两日后,他遣使送来见面礼—两支日本仿唐代的毛笔,并附一函。这封后来收录在《湖南文存补遗·与沈子培》(《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的信件,为我们提供了这两支毛笔的特点:

奉上雀头笔一枝,敝国传唐氏制笔,有雀头、柳叶、鸡距三种。南都秘府正仓院犹存圣武天皇遗爱(当唐开元天宝际)雀头笔,近日东京笔工胜木仿制者即此。延喜笔一枝,虽系退笔,以其可征当时写经生所用笔式,附上(延喜当唐末五代梁时)。

初见这则材料,对内藤虎次郎如此慎重地单单送沈曾植仿唐笔很是不解。而此前沈曾植于1902年2月14日给罗振玉的信札为我们解除了疑惑:

唐笔幸勿忘。

1901年12月14日,罗振玉起程东渡,赴日本考察教育事物,内藤虎次郎此次拜访沈曾植便由罗振玉介绍。日本仿唐笔并不是内藤虎次郎盲目送给沈曾植的,而是罗振玉受沈曾植所托又通过内藤虎次郎转呈。沈曾植的目的是“以其可征当时写经生所用笔式”。沈曾植不仅要在风格面貌上趋近唐人写经,而且工具材料上也亦步亦趋,不仅是毛笔制式,还有纸张格式,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沈曾植专制的“唐人写经格”纸,由此也可窥其对唐人写经的良苦用心。

在《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中,沈曾植所作的唐人写经跋有四篇,其中,有纪年的两篇,其中之一作于1916年,之三作于1907年,之二、之四据许全胜考证推断也应为1907年。此四跋对唐人写经的制式、用纸都有描述,这又一次说明沈曾植对唐人写经的关注不仅仅只限于笔法、结构,更深入到了制式还有材料。另,沈曾植对罗振玉所藏的一件唐人写经也做过跋。

沈曾植曾向商务印书馆和张元济借阅过唐人写经的资料,而且留在沈曾植手上的时间还不短。沈曾植还委托缪荃孙帮他收购敦煌写经卷,缪荃孙满足了他的要求,并送过他敦煌写经石印本。

在沈曾植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夫人也是终日临写唐人写经。

我们不能就此说沈曾植对唐人写经的关注完全是出于书法的目的,当然还有学术的角度,但沈曾植书法借鉴唐人写经并于此用力是不容怀疑的。沈曾植唐人写经类风格作品的成熟时间在1913年后,沈曾植从关注唐人写经到临习、到写经体风格成熟,中间跨度有二十余年。

对流沙坠简的学习

从1915年起,章草风格的作品开始在沈曾植的题跋中大量出现,由生疏到熟练,逐渐厚重生辣、潇洒飘逸,而写经风格的题跋骤减,这其中受到了黄道周、倪元璐章草风格的影响,还有碑如《爨宝子》的影响。是什么原因使沈曾植很快放弃了写经风格而转向章草风格,如果仅仅归结为主要是受黄道周、倪元璐的影响是没有说服力的,还应该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菅野智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具体到是什么更重要的因素,语焉不详。

沙孟海认为沈曾植是释子悟道,一下子把书学的秘奥豁然贯通了,也即沈曾植成熟的书风是突变的。

那么,沈曾植书法的这种变究竟缘于何种原因?我们来看些资料。

在1913年底或1914年初给远在日本的罗振玉的一封信中,沈曾植写道:

汉竹简书,近似唐人,鄙向日论南北书派,早有此疑,今得确证,助我张目。前属子敬代达摄影之议,不知需价若干,能先照示数种否?此为书法计,但得其大小肥瘦,楷草数种足矣,亦不在多也。

1914年2月7日,沈曾植给罗振玉写了另外一封信:

今日得正月廿七日书并《流沙坠简》样张,展示焕然,乃与平生据金石刻金文悬拟梦想仪型不异,用此知古今不隔,神理常存,省览徘徊,顿(复)使灭定枯禅复返数旬生意。《坠简》中不知有章草否?有今隶否?续有印出,仍望示数纸。余年无几,先睹之愿又非寻常比也。

信中提到的“汉竹简书”即流沙坠简,是英国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年)于光绪戊申(1908年)访古于中国西陲所得的汉晋简册,均为墨迹,后被带到英国。此刻,罗振玉、王国维正在日本借助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博士所提供的流沙坠简照片资料编撰《流沙坠简》一书。

在第一封信里,沈曾植希望能通过朋友翻拍这些资料,以期先睹为快;在第二封信里,沈曾植表达了第一次看到《流沙坠简》样张的初步感受。从中我们可窥探到沈曾植的迫切与激动。沈曾植关注流沙坠简,更关注流沙坠简中的章草,其迫切之心情溢于言表。

这两封信证明了沈氏是国内最早见到《流沙坠简》的人之一。在这两封信里,沈曾植的急切与兴奋溢于言表: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余年无多,希望能尽早地看到这批珍贵资料,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些资料来验证自己在书法上的一些思考和猜测。

《流沙坠简》中有章草,罗振玉在《流沙坠简考释》中对《公辅》一简就自豪地说:

此简章草精绝,虽寥寥不及二十字,然使过江十纸犹在人间,不足贵也。张、索遗迹,唐人已不及见,况此更远在张、索以前,一旦寓目,惊喜何可量耶?!

罗振玉拿《公辅》一简与张芝(?~约192年)、索靖(239~303年)的章草比。张芝、索靖的章草在唐代就已经看不到了,后人只能从刻帖中揣摩它们的真相,而《公辅》一简成书时间比张芝、索靖所处的时代更早,而且是墨迹,因而更弥足珍贵。

以一个学者的学术敏感,沈曾植通过《流沙坠简》很快地致力于章草的学习。他以《流沙坠简》为范本,进行临摹和揣习,《临木简急就章轴》就是其中的一件,临自《流沙坠简》的第一部分“第一急就奇觚”。(图6)

不仅自己学习流沙坠简,他还指导学生临习。学生谢凤孙常通过书信往来向沈曾植学习诗文和书法。在给谢凤孙的一封信中,沈曾植在点评了其临习流沙坠简之作后,建议他再临时“试悬臂放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当有合。”

谢凤孙所临习的《流沙坠简》范本也是沈曾植所提供的,因“甚思之”且价格昂贵,沈曾植希望能寄还,后因重新索得一本才作罢。可见沈曾植对《流沙坠简》的珍爱和重视。

此后,“流沙坠简”、“简牍”、“简书”、“木简”等字眼大量出现在沈曾植的书论中。

沈曾植还参照着简牍来评价他人的作品,如评李瑞清小字“居然汉代木简风格。”

除了菅野智明所列《寐叟题跋》纪年图表可证明沈曾植这一时期书风的巨变,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作品中得到验证。沈曾植1914年夏给李瑞清作跋的这件作品(见上左图),作于看到流沙坠简之前或是刚看到流沙坠简,是典型的写经风格,而相隔不到两年的另一致瞿鸿禨的信札(见上右图)则已有明显的章草风格,写经意味已经荡然无存了。

可以说,沈曾植晚年典型书风的形成,主要以流沙坠简为基。我们也可以肯定,沙孟海所说沈曾植晚年书风突变的秘奥就是流沙坠简。

沈曾植晚年典型章草书风的形成虽然主要以流沙坠简为基础,但他并不是孤立地来看待流沙坠简,而是以它为起点,进行线索梳理,《爨宝子》等碑刻,章草以及与章草相关的索靖、钟繇、“二王”的刻帖,黄道周、倪元璐的墨迹,只要在章草这条线索上,他都拿来作为学习辅证的资料。

对黄道周、倪元璐书法的学习

关于黄道周书法对沈曾植的影响,时人已经论及,如黄濬(?~1937年)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就说:“石斋(黄道周)书法,实掩华亭,观其论断若此,信非董鬼之乡愿可比。近来沈寐叟,晚年全得力于此,学人所共识也。”

沈曾植取法黄、倪,一方面,黄、倪都是殉国的忠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在情感上,沈曾植倾向于黄、倪;另一方面,在书法上,黄、倪均以钟、索为旨归,黄、倪尤其是黄道周在写横折笔画时,先向右上倾斜,然后再翻转下折,吸收了章草的元素,整体风格上有强烈的章草意味,与沈曾植此时致力于章草的审美趣味相同。

沈曾植于1911年国变后作《题倪文贞公丙子秋画竹卷》,1920年作《题黄忠端公尺牍》六首,从诗的内容上看可知沈曾植对二人的经历、学术非常了解,并对二人的崇高人格表示出景仰之情,其中在《题倪文贞公丙子秋画竹卷》中称赞“两公超遥在明季,皎然白日青天姿”。其实这也是沈曾植对自己际遇的感喟。

对二人书法的评价,沈曾植在《恪守庐日记》(1891年1月2日)评道:

观黄石斋、倪鸿宝墨竹卷子。倪书画并当行,有逸气,假非殉国,老其书,当与华亭代兴,孟津力胜之,超诣不及也。

沈曾植《题黄忠端公尺牍》其六:

笔精政尔参钟索,虞柳拟焉将不伦。微至只应鸿宝会,《拟山园帖》尔何人。

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在明末书坛有“三珠树”之称,同朝为官,同学书法,结局却不同。黄、倪以身殉国,而王铎却降清,成为“贰臣”。以沈曾植不事民国政府的遗老的立场,这种好恶的倾向很分明地就表现出来了,由人及书,加上审美的差异,沈曾植对王铎的书法是看不上眼的。在《题黄忠端公尺牍》其六中,沈曾植指出了黄道周的渊源乃是钟繇、索靖,这正与自己的追求相同,倪元璐能够“微至”,而王铎,则无法置之眼角了(王铎有《拟山园帖》,此处以《拟山园帖》代王铎)。

文献记载,沈曾植有过两次较长时间接触黄道周真迹的机会,一次由郑孝胥于1914年12月15日提供,此尺牍于该月29日被郑孝胥取回,沈曾植有近半月时间揣摩临习。另一次机会由李宣龚(拔可)(1880~1953年)提供,留沈曾植处近两月,沈曾植评其为“沪上黄书第一”。

注释:

①王国维《沈乙庵尚书七十寿序》,《观堂集林》第二十三卷,《王国维遗书》(第四册),26-27页。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②王森然《沈曾植先生评传》,载《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岩书屋1934年版,32页。

③沙孟海评论沈曾植书法语,见《沙孟海论书文集》, 71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④王森然《沈曾植先生评传》,载《近代二十家评传》,36页。

⑤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24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⑥王蘧常《沈寐叟先师书法论提要》,《书谱》1983年第6期,13页。

⑦王蘧常《忆沈寐叟师》,《书法》1985年第4期,18-20页。

⑧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见《沙孟海书法论文集》,5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⑨沃兴华《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书法研究》,1990年第4期,70-84页。

⑩沃兴华《插图本中国书法史》之《碑帖结合》,522-5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菅野智明《〈寐叟题跋〉的书法》,《福岛大学教育部论集·人文科学部门》六十一号,1996年,15-32页。

张惠仪《沈曾植书法研究》第三章第一节《学书渊源与书风分期》,99-121页。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米芾《书史》,丛书集成初编《书史(及其他一种)》,28页。

《海藏书法抉微》载:“先生(郑孝胥)考取中书之座主为常熟翁同龢相国,常熟固学南园者,而先生于南园书极得神髓。”《明清书法论文选》,99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出版。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336页。

见翁同龢1892年6月7日、1897年4月6日日记。《翁同龢日记》,2525、2987页。中华书局。

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36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袁昶1885年8月14日日记:“武昌张廉卿先生裕钊自樊舆来,送其二子乡试,枉过濑斋,谈之久去。”《沈曾植年谱长编》,64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沈曾植年谱长编》,63-64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沈曾植年谱长编》,63页。

张裕钊赠给沈曾植的四条屏见《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篇·清代书法》第176页,极有可能就是这段时间书写的。

袁昶1888年9月13日日记:“诣廉翁叩笔法,廉翁论包安吴言执笔名指力与大指相敌乃有佳书,及始艮终乾之诀,甚善。(巽艮坤乾,以每字波折起迄之左右上下方位喻之。)第言转笔之法,尚未详晰。又每寻省字之精神团结,气势磅礴,全在笔先空际盘纡之处。未落纸时,状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已落纸时,则如蜻蜓点水、轻燕掠波,乃有奇趣横生。若力悴纸上、意尽画中,斯佐史之奴书,徒见嗤于达者。顷为子培述此语,子培复释之云,画前不沈著,无由摄势远意险之妙;落纸时不跌宕,则无以发神劲韵隽之趣。廉翁本意,殆欲以至朴寓其至巧也,艺非天机精者不能入神,固如是夫!”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95-96页。

王彦威《秋灯课诗之屋日记》(1989年10月16日):“致函沈子培,乞致函张廉卿先生于武昌,乞其题图。”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113页。

郑孝胥1890年4月10日日记:“共子培谈久之,观张廉卿楷字。余近始悟作字贵铺毫,于烂漫用意,而后能自成面目。张有大名,所书甚工,而绝不用此法,心不信之,究不能难也。子培出己书示余,乃殊有洒然之意。”《郑孝胥日记》, 171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郑孝胥1890年3月9日日记:“与可庄谈久之,观其为子培作临唐写经一幅,乃似赵吴兴也。”《郑孝胥日记》, 163页。

《艺风老人日记》,5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沈曾植年谱长编》,277页。

《海日楼遗札》,《同声月刊》,1945年第四卷第二号,91页。

见《永丰乡人行年录》,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267页。

《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34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沈曾植年谱长编》,327页。

《论语孔式本郑注跋》:“唐人写本,出于敦煌石室,法兰西人得之,罗君叔言得其景(影)本后,以珂罗版印行……”,《文献》1991年第3期,168页。

《张元济书札·致孙毓修(第十函)》(1911年7月7日):“沈子培先生处有英人司泰音(即斯坦因)《西域古物图》一巨册,久未还来,请代索取。”(《张元济手札》,第477页。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张元济日记》(1918年9月18日):“本日送波斯教残经抄本与子培,并索还《茗斋集》及敦煌残经。”(《张元济日记》, 59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艺风堂友朋书札·沈曾植(第十九函)》(1911年9月17日):敦煌写经,闻有流在厂肆者,公能为我购置数卷,书迹不佳,存以识江(河)西文物耳。《艺风堂友朋书札》(上),181页。《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缪荃孙1913年9月16日日记:“送敦煌卷子六种交子培二部。”(《艺风老人日记》,2626页。)1913年10月8日日记:“又以敦煌石室印本分与子修、樊山、子培各一部。”(《艺风老人日记》,2635页。)

陈金林等编《清代碑传全集》卷八,1668-1669页。

《寐叟题跋》《阁帖跋》中有一件典型唐人写经风格的作品,末署“宣统甲辰四月既望寐叟书”(钱仲联所辑《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有录〈425-426页〉,但脱“宣统”二字)。根据“甲辰”推断时间应为1904年,而宣统年间无“甲辰”。据跋云:“明拓《阁帖》七册……光绪中得之海王村……宣统初,在皖藩署中……癸丑之秋,有以残《阁帖》来者……帖在余家四十年。”据此推断“甲辰”当为“甲寅”之误,书写时间应为1914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十六日),许全胜在《沈曾植年谱长编》,菅野智明在《〈寐叟题跋〉的书法》中都指出了这一点,此作书写年代的确定关乎对沈曾植书风的演变的判断,故作此说明。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收录于《沙孟海论书文集》,52页。

沈曾植《海日楼遗札》,《同声月刊》1944年第四卷第二号,94页。

沈曾植《海日楼遗札》,《同声月刊》1944年第四卷第二号,95页。

罗振玉在《流沙坠简》序言中记录了获取这些资料的简要经过。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1页。关于此书的资料来源,桑兵的《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界》有更详细的描述,见《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释三》,4页。这里,罗振玉借用了王羲之的一个典故:“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失,尝叹妙绝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王羲之传》,《晋书》卷八十,中华书局,2100页。)

陈烈编《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续)图167,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小学术数方技书》,1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沈曾植《海日楼遗札—与谢复园》,《同声月刊》1945年第四卷第三号,55页。

原文为:“《流沙坠简》,明岁令郎来时,寄下为盼。甚思之。价太昂,遂不能再购矣。”沈曾植《海日楼遗札—与谢复园》,《同声月刊》1945年第四卷第三号,55页。

原文为:“流沙坠简。顷复索得一本。前本仍寄奉。以慰公惓惓之意。”沈曾植《海日楼遗札—与谢复园》,《同声月刊》1945年第四卷第三号,55页。

李瑞清,《清道人遗集》,6页。又见沈曾植给《李梅庵先生临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中学习字帖》所作的跋,震亚图书局,1915年印本。

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59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沈曾植集校注》, 410-414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沈曾植集校注》,1340页。

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130页。

沈曾植著、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1340页。沙孟海书法赞赏此诗:“从来评石斋书,无如此诗允惬,故忆录之。”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424-425页。

郑孝胥1914年12月15日日记:“又过子培,以《黄石斋尺牍》册示之。”《郑孝胥日记》,1543页。

见郑孝胥1914年12月29日日记。《郑孝胥日记》,1543页。

在1920年八月所作的《题黄忠端公尺牍》中,沈曾植自注:“拔可观察新得此册,遂为沪上黄书第一,留余斋中几两月矣。”《沈曾植集校注》,1340页。

【五个点】推荐阅读:

上一篇:烟草稽查队长竞聘演讲稿[竞聘成功]下一篇:工作态度涣散检讨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