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精选7篇)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为大家讲的题目是《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同学们可曾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

在安徽桐城有个景点叫六尺巷,这条巷子由来是这样的,清朝张宰相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和睦相处才能形成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七次提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我们学校的吕校长针对我们学生个人提出了:诚信、守纪、勤奋、友善核心价值观。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只有师生和谐,生生和谐,人际关系融合,学校才能和谐发展。学校和谐的关键是要搞好人际关系。只有搞好人际关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才能使学校得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凝聚人心,可以团结力量,促进事业发展。因此,人际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点。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尊敬老师。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光辉的人,也是太阳底下,最劳累、最辛苦的人。为了我们的成长,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耐心讲解。我们放学了,老师仍然在批改作业,精心备课。老师废寝忘食,勤奋工作,为的是让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敬爱的老师就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我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尊敬老师,把老师当作父母,像热爱父母一样,热爱我们的老师。我在这里说要尊敬老师不单单是指班主任、任课教师。还有天天为我们做饭的师傅们,还有为我们打扫卫生,洗涤衣服,铺床叠被,帮小朋友洗澡的生活教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谐了就像生活在家里一样,吃上可口的饭菜,受到父母一样的照顾,享受到家庭般的温馨,和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就生活在快了和谐的坏境中,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多好啊。现在,就让我们对敬爱的老师,深深地鞠躬吧:并说上一句:老师,您们辛苦了!

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同学们互爱互助,和谐相处。我们要学会真诚,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尊重,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学会沟通。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多关心一下身边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样,我们也会得到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我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听到班主任老师说得很好:四十多个学生走在一起是缘分,班集体就是一个家,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要学会宽容、包容,不能斤斤计较,把班级当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班集体,同学们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相亲相爱一家人》这首歌唱得真好:“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对,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是一家人!

同学们,你们现在年纪还小,还不知道珍惜同学的友谊,当今社会上提到“老战友”、“老同学”,就一定和一段珍贵的记忆联系在一起。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老战友”、“老同学”也属于比较“铁”的那种关系。若干年后,老同学相聚,要是提起当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或者大打出手。我想是很难堪很惭愧的。

我通过调查: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不发生矛盾的几乎没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将矛盾所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相反,如果矛盾解决不好,就会有可能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一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的过一辈子,必然要和人接触,要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与他人交往中,总会发生摩擦、冲撞。尤其现在不少同学自我意识较重,在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支配下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同学间发生矛盾,往往是因为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磕碰、一次小接触,或一个道听途说,许多时候还是误会造成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小矛盾酿成大悲剧,2004年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我们附近的一个小学六年级也曾发生因小事刺伤同学,发生死亡事件。

最近几年,因同学间伤害致死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公安部治安局接报死亡学生总数的50%以上,“打架斗殴”是造成中小学生受伤害的第一位原因。归根到底就是不能正确处理矛盾而酿成恶果。

所以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或者有分歧,一定要冷静和相互谅解;如果同学之间难以解决,可找老师帮助协调,决不能打架斗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卡耐基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现在从小就养成尊重别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就会培养我们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不会和谐相处就会处处碰壁,四面楚歌,真成了孤家寡人。我们将来都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新的环境,假如不能和领导和同事和谐相处,就不会有一个好心情,事业就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也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当今社会中充满竞争,但我们也更要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目前,由于同学们是独生子女缘故,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不会分享,只会独享,性格严重畸形,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所以孩子越来越显得娇贵。部分家庭教育模式和方法的不得体,造成了作为孩子在家里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位置,而做为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得不得理都不饶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忍让、友善的意识。

我录制几个镜头看一下:座位争前排,床位抢下铺。打饭夹前面,刷碗占龙头。游戏霸球蓝。与同学发生矛盾,张口就骂,抬手就打。人际关系不良,行为表现极差。同学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的意外伤害是不可避免的。遇到这种情况应以理解、宽容为怀,不能斤斤计较,而有的同学不依不饶。甚至出现校园暴力。前一年就有为刷碗争水龙头都会引起纠纷,互不相让,最终纠集几名外校同学,在厕所内群殴一个学生,拳打脚踢致使学生看病的药费高达数万之多。我也曾在集会上讲过:莫伸手,当你的拳头打出去,不仅打在对方同学的身上,也打在对方家长的心上,更打在你父母的肩上,你的父母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讲文明、讲礼仪。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对老师的问侯,是相遇时的微笑,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说一声“sorry”。是与他人发生争执时的谦让,是对同学的过错的宽容。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工作顺心、学习用心、相处开心、生活安心,这无疑是和谐校园追求的境界。

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呢?

和谐相处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和谐相处教育,主要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1、与邻里和谐相处。远亲不如近邻,与邻里和谐相处是首要的。

2、与家长和谐相处。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及亲戚、朋友和谐相处,不能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3、与同学和谐相处。同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社会圈层,最易产生矛盾,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学会弯曲,学会道歉,学会体谅,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处理。这样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与社会和谐相处。学会在陌生的场合,与陌生的人打交道,增强合作意识。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可以为和谐校园增添一点光彩,俗话说:“一人鼓掌声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我们携手同行。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和谐的处理我们与校园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友爱,奏出美妙动听的交响乐!让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篇2

一、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和谐

1. 师德的基本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二要关心爱护学生, 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

2.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具体表现为教与学关系的和谐统一。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首先,良好的师德使学生与老师产生亲近感。教师要亲近学生,要让学生接纳你,才谈得上认真听你的课。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其次,良好的师德能弥补某些知识方面的暂时不足。但丁说过,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 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教师在知识结构等方面可能有不足, 但良好的师德可以弥补。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

3.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任务实施和完成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两个层面,在人数上占有绝对多数,在性质上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及其成效。《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学习做人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同样,教书与育人也必然是合而为一的,也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师德, 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书与育人、学生的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能否完美统一的大问题。因此,抓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任务实施和完成的保证。

二、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

1. 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软环境。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师生形象是流动的精神文化。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软环境。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系列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校园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环境、融入校园。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学校的软环境是由师生员工共同营造的,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营造良好的校园软环境,引导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 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和教学,增强其实效性。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形成融洽的关系,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氛围。

2. 良好的师德水平保证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基地, 能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不仅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有文化,掌握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影响社会。因此,教育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水平,而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高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当然也不可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温家宝总理也给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师德建设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 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复杂化。在全球化环境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 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外来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大幅度地进入中国, 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利用文化交流、学术活动向我国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我国公民的主权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混乱。那些崇尚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乐、信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将淡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弱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消费主义、娱乐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的形势下,有些教师也不甘心清苦了。近年来某些高校教师在道德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师德建设确实遇到新的难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讲,“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中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表现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和品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坚持为人师表,打好师德建设的基础。

作为教师,只有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和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时的谈话中讲到,“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老师的师表作用体现为德才统一,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所以,高校必须以德求师,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必先有德才兼备的教师。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从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3. 践行教书育人,抓住师德建设的重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把学校看作只是传授和创造知识的场所的思想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把教学生“学会做人”纳入培养目标和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从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教师这个职业,

在任何社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做人教育和知识教育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负有光荣的使命,他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学校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也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只是教书匠,而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或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赖以糊口的饭碗,师德建设就失去了根据。因此,师德建设必须抓住教书育人这个重点,坚持“学为人师”,提高教师对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认识,并身体力行教书育人。

4. 培育敬业精神,抓好师德建设的核心。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应该是追求知识、献身学术的模范,应该用自己的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起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愈来愈明显,社会转型加快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如果不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产生思想混乱,甚至放弃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随波逐流地去参与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欺骗学生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一个不爱知识、贬损科学的人,怎么可能激起学生接受知识和献身科学的动机和热情呢?因此,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追求新知识,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总之,教师应该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要向青年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传播科学方法,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综上所述,从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为人师表、践行教书育人、培育敬业精神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人民日报, 2009.1.5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心理学作为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1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40-02收稿日期:2012-01-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和谐社会”政治理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具体途径。同时,特别阐述了社会和谐同心理和谐的关系,指出:“注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对待自己、其他大学生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是以大学生为本思想的体现,也充分表明了心理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育和谐心理,优化心理环境。

一、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和谐”是指各组成部分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即和谐必须是不同的矛盾方面或不同的事物之间,形成共识或达成统一,才能谓之和谐,和谐一词才有运用之意义。同一物,同一事,则谈不上和谐问题。因此,必须有和而不同的事物存在,或由不同的事、物组成或构成一事物,有不同才能有和,和而不同才有事物和谐的意义。和谐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最佳组合,和谐是最佳运行状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是大学生内在心理的最本质需求和至高境界。

二、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就是大学生的心态不和谐的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心理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通过个体行动投影于社会空间,造成一定的行为事实和后续影响。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以群体冲突和软暴力的形式向社会展示着他们破坏性的力量。不和谐的个体心理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和调适,这种状态一旦得以积聚,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冲突的起始点和爆发点。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由于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或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又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蔓延。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和谐影响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反作用于社会和谐。首先,心理和谐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心理,可以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心理和谐可保证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同时,心理和谐又可促进民主法治及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三、实现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作为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既反映社会存在,又影响到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同样是由社会存在作决定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反映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但是,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社会实践和行为。甚至有时候,心态可以决定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此,作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科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学也将在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一)优化社会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社会心理

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氛围。

第一,要突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为指导,体现服务效果。邀请社会名流和心理学专家面向公众进行心理专题报告和讲座,通过新闻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生存、自我激励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学校,面向社会公众的心理服务还非常的欠缺。而且,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比如,政府要建立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各社区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形成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

第三,要以大学生为本,加强公众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大学生们爱与尊重的内心世界,尊重生命,尊重价值。把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协调起来:把社会规范与个大学生的个人欲望有机地协调起来;构建友善、宽容、互助等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不满的情绪得到及时释放,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时矫正,让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内心和谐,大学生间的和谐,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的快乐。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才能稳固。

第四,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公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重视对经济困难的家庭、零就业家庭、身心残障家庭等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视困难,走出困境,勇敢面对大学生活。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4

陈佳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 学号:41101319 联系方式:***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从阐释和谐校园的特征入手,探求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建设生机勃勃的未来。

【关键词】:校园、和谐、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1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体,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的辐射。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1、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平安校园。平安是和谐的基础,稳定是和谐的保障。和谐校园首先是平安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常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常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预防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另一方面即使遇到突发性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师生也具有自救意识和能力,将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秩序习惯。人们心态平和,秩序井然。

2、和谐校园是具有浓郁文化和学术氛围的书香校园。校园是传播知识,孕育文化的摇篮。理应带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厚的书香味。在这样的校园里,人们把读书当成乐趣,当成精神的享受,而绝不是功利性的以完成考试为目的。书的世界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警示,指导人生之舟绕过暗礁和险滩;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跃荡着睿智的情思、流淌着纯美的情怀、延展着跌宕的故事,传达着绝妙的诗意,才是书香的根本原因。”2校园里,人们手不释卷,低吟浅诵,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和斜阳的余辉,在花的芬芳和鸟的鸣啼里,构成一幅美的画卷。在这样的书香飘逸的校园里,人们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和实践,对于个人的成长将是大有裨益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3、和谐校园是民主团结、道德法制的文明校园。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人们普遍牢固树立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遵守共同认可的道德、纪律和制度,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从而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校园民主风气浓厚,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受到尊重,学习和工作是作为享受生命的一种手段。人们从言行到举止,从服饰到仪表,从礼仪到心灵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校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和谐校园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当是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在校园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是一个个有着个性特点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更是一个个青春鲜活的生命个体。“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同样重要”,教育需要激情和智慧,学生成长也需要激情和智慧。在教与学、在交与育的过程中,根植于激情的师爱会迸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领略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学会辩证理性地思考,在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自我,逐步发掘人生的价值。

6、和谐校园是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场所。每个人都树立起对他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理念,自觉地保护环境,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学校的每个人都应和睦相处,诚信正直、民主平等,严于律已,宽容别人,让爱与关怀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干部表率,思想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基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干部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牺牲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管理理念,民主谦虚的品质,对人对事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形成领导集体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团结和带领导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照亮人类前进的火炬”,校长对师生员工的引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④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才能自觉地注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铸就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格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校长要让教师清楚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只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了解并形成共识,才能使办学的理念和目标由学校的号召和要求,变为师生自觉的行动。

2、制度保障,奖惩分明。以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说明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其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办学理念、工作作风对学校的发展和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总统是靠不住的》,说到没有制度作保障,只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其实是很危险和难以持久的,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因此,一所好学校应当有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的机制,有一套激励校长有所为,制约校长有所不为的规章制度,让全校每一个人想干事业有舞台,做出成绩有地位。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制约、有所敬畏。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一套好制度在一个好校长的贯彻执行下,才等于一所好学校,才是从实现人治走向法治的的保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不是搞一团和气,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不是不要批评与争辩。如果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质量高低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严重挫伤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风气不正,矛盾重重,那就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机会公平、客观公正、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并严格要求和实施,从而形成学校内部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让混世魔王没有天地,让南郭先生没有土壤,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和谐。

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无处不在。“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⑤构建和谐校

园,不是指没有矛盾,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而是有效化解学校内部的矛盾。在学校内部由于所处岗位不同、思想认识差异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把学校的长城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利益结合起来,公平公正地解决和处理矛盾。这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公平公正的立场。”⑥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对矛盾的分析洞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决策能力。让校园在矛盾的化解中创造新的和谐。

4、师生参与、民主治校。“都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也认为这也是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标志。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族的未来”。⑦民主是专制的天敌,只有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开展民主教育,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在实施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最大地激发师生的智慧与活力。构建和谐校园,符合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师生员工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师生是构建成和谐校园的主体,学校领导要充分相信和全心依靠师生员工,健全以教代会、学生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组织,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巨大作用,广开言论,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5、党政重视、社会支持。有为才会有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首先奋发有为,做出成绩,让成才、家长放心,才能让党委、政府和社会满意,才能更好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更好地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也要主动让党委政府和社会了解教育,了解学校,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起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才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227页。②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18页。

③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13页。

④《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400页。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80页。

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95页。

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篇5

八年级(14)班 涂小青

一、活动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背景: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

(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四、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五、活动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6月26日,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赤膊群殴。

(二)抵制校园欺凌

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

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篇6

“友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友善就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互相帮助。对中学生来说, 友善即与人为善, 乐于交往, 乐于对人敞开心扉, 愿意赞美他人。

在现实工作中,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很少赞美他人, 而总是能找到别人的缺点, 看到别人成功了, 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换成我肯定做得比他好”;当某个同学遭遇失败需要帮助时, 自己很少产生同情、帮助同学的想法, 更没有实际行动, 反而“幸灾乐祸”;同学间冷漠、自私、不宽容, 课下打逗、争吵甚至打架等现象时常发生。一般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多数学生很快会承认错误, 并表示愿意改正;但没过多久, 同样的情况还会发生, 学生不是不想改, 而是行动起来比较困难。

二、分析问题

学生历经多年的学校、家庭教育, 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也就是说, “知”的方面做得较好, 但许多学生将“知道的”付诸“行动”的能力是有欠缺的。对于这一现象, 究其原因, 是“知”“行”之间缺少一个重要的“心动”环节, 也就是缺少让学生内心迸发激情、心灵产生碰撞的关键环节。

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 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 在这些系统中, 系统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环境微系统。如果在师生、家长与学校心理环境关系的建设上想办法, 就会发现每一层面都和其他层面及个体交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心理场”, 使处于各层面中的人在其中塑造积极的个体经验。

基于此, 我校构建了“活动—心动—行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心动”架起“知—行”桥梁, 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式活动的设计, 在“心动”环节上下工夫, 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强大的“心理场”, 在这个“场”中, 成员间交流、共享, 将内心的真实自我展示出来, 丰富师生的内心体验, 实现团体成员间的真正互动, 从而实现认知—行为的改变, 使“友善”自然流淌。

三、解决问题

1.方法与途径。

我们将“心理场”细化为“主观体验场”“人文交流场”和“环境吸引场”。

(1) “主观体验场”———体验幸福、快乐与成功, 激发师生潜能。

举办全体师生参与的“心理趣味运动会”, 通过活动体验“既要互相合作又要分工明确”的重要性, 设计了“不倒森林”“智力接力赛”等竞技、创造力两大类十余项活动, 在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课堂之外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师, 使师生均站在对方的角度发现对方不同的侧面, 增进了解、交流、沟通, 并自我调适、缓解压力, 学习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举办“校园创意大赛”, 大赛贵在创新, 广开思路, 开发师生心智潜能, 学生们展示的作品出乎我们的想象。我校“心灵家园”各功能室的标牌都是大赛获奖作品, 由学生利用废旧 (弃) 物品创意设计并制作完成。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用废旧报纸、纸盒、棉絮、皱纹纸等制作了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模型”, 成为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自我中心性体验活动的道具。在绿植创意大赛上, 学生利用洋葱、发芽的土豆、菠萝根、绿豆等植物进行创意制作, 收到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极好效果。在这些特色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真正感受到了“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让互相体谅、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友善行为自然流淌。

(2) “人文交流场”———寻求内在激励, 促进和谐交流。

我校在新生入轨教育中设计了“心理学与我的生活”系列活动。师生自主选题, 设计了“压岁钱”“旅游”“服装”等话题, 学生通过访问家长及亲戚朋友, 调查家庭开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支出之间的比例等,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其中所折射出的情感、责任、价值观等, 传递了正能量, 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了解、沟通。

“新三希堂”位于校园一隅, 有手书校训、印章等创意作品, 最值得称道的是由初、高中起始年级全体师生历时三个月编纂的《小故事大道理》《新编三字经》等小册子, 图文并茂, 个性十足。参与者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知识与才华, 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胜任、归属、自主等需求, 获得了持续的幸福感。

2011 年起, 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 我们在初中阶段编写了校本教材 《我的成长记录》, 帮助学生记录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对未来的憧憬等, 从而反观、了解、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继而有效地调控学习生活;高中阶段校本教材《我的人生规划》, 帮助学生从各个层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 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合理规划;其鲜明的特点是师生、生生互动内容多, 行动气息浓厚, 体现了动态的互相促进、连续引领的过程。

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 站在课程的高度进行审视和剖析, 将显性活动与隐性环境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看客”。2010 年, 学校编纂了用于提升教师心理素养的教师读本 《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行动气息的校本教材《教师三年规划》, 促使教师对自己近三年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 时刻牢记自己的努力方向。校园中, 师生主动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体验成功并获得认可, 通过自省使友善行为自然流淌。

(3) “环境吸引场”———注入热情活力, 延拓沟通时空。

“彩虹计划”致力于形成和谐的“心理场”, 十几年前, 我们就在办公室一角开辟了“心灵小屋”, 到如今建成了占地面积三百余平方米的“心灵家园”, 变化的不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 而是教师全员达到的“以心育心, 人人健心”的共识与氛围。

由学生主编、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的《心韵报》创办于2006 年, 坚持每月一期, 每期发行量八百余份, 旨在向师生普及心理知识。该报在2012 年荣获首届“校园媒体大赛”优胜奖。此外, “心育宣传栏”“悄悄话信箱”“咨询师心理热线”、校园心理网站等, 为学生、家长提供了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我校逐步形成了家校、师生、干群和谐的“环境吸引场”, 令友善的氛围更加浓厚, 师生之间像亲人一样和谐相处, 与人为善, 真诚相待, 赞美美好的事物。

2.机制与队伍。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志愿者—全体学生。

成立了专业性强、参与度高、涉及面广的心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及班主任专业知识丰富、方法科学, 设计的活动能够发现并培养师生的无限潜能, 并辐射到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 进而带动部分家长的参与兴趣与热情, 使其乐于参加活动, 获得幸福体验, 提高了自我成长能力。学校带动教师、学生志愿者,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获得心灵成长。

3.成效。

以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 形成了和谐氛围, 收到了良好效果。

师生不仅体验到成功与幸福, 活动策划、组织协调能力也显著提高, 多名学生已能够独立组织社团活动, 互相体谅、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友善行为自然流淌。学生通过《心韵报》发表原创小说, 将自己的个人体验表达出来, 在面对人生的困难、压力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作出正确的抉择, 友善的氛围更加浓厚。和谐“心理场”的形成, 促使处于各层面中的人产生心动体验, 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 与人为善, 真诚相待, 获得心灵的自我成长。

四、反思

论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方法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校园的建设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和谐的概念及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如儒家倡导行“王道”,即以民为本,以德治国,以仁施政,这样才能实现政治和谐、社会稳定。和谐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要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融合,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内在精神。这种“和而不同”是建立在有差异、有差别的基础上的。正是有了种种“不同”“差异”,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相互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健康互动,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之质,达到新的更高的人情和人道。所以“和谐”的实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折衷主义与调和主义,其精蕴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

本世纪之初,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思想体系。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而且还取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实践。

二、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含义与意义。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特点。“和谐”二字的本质要求人们在教育中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求更加重视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人文教育的关怀和潜移默化的灌注培养学生的人性关怀,等等。

内容决定形式,在和谐理念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和谐校园,其特点也应该是“和而不同”基础之上的兼容并蓄、学术自由。大致说来,高校的和谐校园包含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独立自由。它要求高校要有独立的办学精神,不能因受外界的干扰而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能随着社会的流行方向而左右摇摆,而要始终能够秉持自己的办学理念,这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其次,要彰显特色。它包含几层意思:高校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打造强势专业,突出特色优势,不是单纯追求大而全,通过高校之间的相互不同而达到“和”的目的,而不是在趋同化中使自己“泯然众人矣”;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个体的特色,以在一所高校内部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再次,要追求民主。高校要培养教职员工和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贯彻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具有独立完善人格的合格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不关心社会或者只关心社会而不读书的所谓人才。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手段和途径

1.树立“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不同”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21世纪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生活,包括民主、高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生活,高尚、平和、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生活,理解、尊重、忠诚、负责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开放、互助、环保的社区生活。在和谐校园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3.统筹兼顾,实现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注重战略定位,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做到既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又通盘考虑、综合平衡,才能实现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的均衡发展,各项事业共同提高。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青年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所以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沟通。要教给他们沟通、协调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做到“三好”:良好的性格,即性情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即看问题客观冷静,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化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善于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友善大度,助人为乐,心胸豁达,做人厚道,容人、容言、容事。

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团结。善于团结、善于合作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功。一名干部既要讲原则,也要有人缘。不讲原则就没有战斗力,没有人缘就没有亲和力。团结的前提是形成共识,因此,党员干部要加强沟通,以诚相待,消除误解,不怕沟通中的麻烦。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同心同德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上来,统一到抓住机遇、乘势发展、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上来。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郭新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J].殷都学刊,2004,(3).

[2]黄金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上一篇:练习5教学反思下一篇:广西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报名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