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精选8篇)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篇1

(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天地的语言。我们的哲学观是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易》。

(齐)《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诗》。

(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道德经》。

(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女)很久以前,我们读《论语》,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

(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男)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涌现出诵读中华经典的热潮。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必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女)珍贵的东西,我们弄丢了。在沮丧中,我们没有停止我们的寻找。我们找了很久很久。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液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民族的脊梁。

(男)承前是为了启后,(女)继往是为了开来。

(男、女)现在,我们诵读中华经典,以传承圣贤们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一、开场白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

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古风》。

二、感受经典的魅力

诗歌朗诵

古风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主持人A:下面请听朗诵《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主持人A:《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典故事呢!

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那么都给大家带来了哪些思考呢?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你有哪些影响呢?

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

主持人A: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老子》可吟读,可朗诵,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与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规》主要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以增进团结,促进和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下面请欣赏小故事《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我们要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

主持人A: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孟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见没见过和他不一样的人呢?(通过小故事和同学们的评论,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做人。)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篇2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繁荣校园物质文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基础建设过程中, 既要注重其使用功能, 又要强调其“国学教育”意识, 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我校在校园内布置有国学内容的宣传画、标语、橱窗、板报等, 营造强烈的感染气氛, 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还开展了班级孔子文化的环境建设, 由学生自己选用孔子名言警句、主题板报进行布置, 这样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练意、习行的规范约束作用。学校应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发掘传统文化中表现我们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 并以此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诠释。制订校规、班级公约时, 应依据班级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参考《弟子规》、《三字经》有关内容, 制订出符合班级实际, 并有激励规范作用的班级公约。此外, 各部门明确在开展“国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如:家长、学校、“青春风铃广播站”、《金岚》校刊等定期宣传“国学”, 弘扬民族文化, 树立典型。

三、利用国学教育资源, 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作为深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我们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展, 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精神文化素质, 就一定能重现它的价值和活力, 以满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 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 安排各自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 在各年级段形成独特的授课模式。如初一以故事带讲, 联系生活, 熟读成诵;初二、初三自读自悟, 悟中导读成诵;高中温故知新, 升华内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 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从点滴开始培养、训导, 要求学生尊亲敬长,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 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

(二) 国学教育渗透各个学科

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扎染绽放于美术课堂, 五祖拳纳入体育课程, 南音旋律奏响音乐课堂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 同校园文学活动相结合

学校牵头精心组织、周密策划, 开展了一系列与国学相关的教育活动, 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如举办“沐浴书香, 健康成长”读书月、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活动, 在丰富的校园文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传承经典, 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四) 国学教育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

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并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最终, 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总之,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职能之一, 因此, 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国学的感染、熏陶、浸润, 更好地发挥出国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们教学的奋斗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想情操、人文素养、价值评判、道德标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与关注。因此, 加强学生国学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国学教育的氛围里耳濡目染,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魅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开展经典诵读塑造美好心灵[J].黑河教育, 2009 (5) .

诵读经典 传承文化 篇3

一、走好人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通过经典诵读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它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如孑L丘倡导:“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改过迁善”、“隆师亲友”的德育思想;其在知识教育上倡导“勤于学习,广见于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的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间,可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就从这里开始,诵读的所得,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终身受益。

二、蒙以养正

怎样对幼稚无知的儿童进行启蒙、培养呢?这就需要“蒙以养正”,教育儿童走正道,做一个正直、诚实、品德高尚的人。因为儿童处于幼稚蒙昧的阶段,记忆力最强,可塑性最大。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是增强儿童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可让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我们要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美丽的校园中,撒播在心灵的田野上,让学生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以把人类最好、最精华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其在朗读、理解、诵读的过程中,与一位又一位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培育学生爱国、爱党、立志报国的博大胸怀。诵读篇目中有大量篇幅赞美祖国大好江山,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幽静,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壮观……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还可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品格。我校在学生午餐及课间休息时间,选择了一些关于节俭的古诗文来吟诵,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认识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启迪思维

我校作为德育实验学校,将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尤其是古诗文诵读,启迪了学生思维,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学生也知道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更是因为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类名言警句,而立下了雄心壮志,并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一切是那么祥和,是那么美丽——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美丽。

学生的思想是平和的,这都跟“诵读古诗文、做谦谦君子”有莫大的关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道德素养也在逐步提高。

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

四、纳人悦己

诵读经典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少年习经,终身受益。读经,会鼓舞学生做一个君子,也就是做一个为自己幸福而活着的人。这种幸福是以人格换来的,是永恒而舒畅的。故要让学生有出息,就应当请圣贤来教,也就是让学生“读经”。不然,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小气好争,遇事不敢担当,号称“聪明”,自以为“识时务”,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若社会没希望,我们的子孙还能安稳吗?、

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条报道:某地几名学生私自到一处鱼塘内游泳。在此期间,同学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已上岸的4名同学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故置同学的生命于不顾,任其溺死,并将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而《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这个传之广远的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纯朴善良且接受着现代文明教育的4个孩子,对同伴的生命毁灭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灭迹的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痛反省:是什么样的东西扼杀了孩子“性本善”的天性?这“狼”是不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开设“善良教育”这一课呢?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比如,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其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孝为何物。作为一个教育者,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倾诉孩子不听话的烦恼,有些家长甚至被孩子气得泣不成声。但是自从学生在欣赏课上诵读了《弟子规》,经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弟子规》的精髓,便提升了其文化内涵,陶冶了其情操,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怀,树立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一个社会总需有几根中流砥柱,“读经”,就是期待我们的下一代担负起这个任务——他或她,小则撑起个人,撑起一家;大则撑起一个社会,一个天下。“读经”,就是想让生命的希望常在,让人间的美好流传,纳人悦己。因此,诵读经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经典诵读,魅力无边。古韵缭绕,书香阵阵,令人怡然,经典文化的气息,融入了学生生活之中,使我们学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学生响亮的口号则是他们认真诵读经典、认真做人的坚定决心。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学生将来的“厚积薄发”,我认为,“经典诵读”应持之以恒地认真开展下去。

中秋诵读经典诗朗诵稿 篇4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2、中秋月思

作者:郭子平

重逢离别的飘流

又是游子的中秋

天河直下豪门扩散都市的大漠

夜影润透幽梦浓缩心灵的绿洲

离乡的孩子

忽然陌生眼前艳美的浮华

思念母亲

旧屋下缝补古老的忧愁

眼泪顺着秋叶飘流

挂在村口那树梢干枯的睫毛上

停泊了一轮

明月团圆的孤舟

思恋

若不是岁月提及

或许都把你忘了

分手的时候总是那么理由万千

相见的日子却又感觉相隔很远

中秋的明月

还是那么专一的岁岁年年

思恋缘份

交错在迷途的离合之间

步履踏着秋波漂泊

流过游子那苦渡圆缺的驿站旁

等候着一夜

空舟无语的岸边

思绪

抚摸满头的月色

梳理缕缕的深情

嫦娥的手指滑过了黑夜的长发

婵娟的玉臂搂紧了回家的流星

月光的孤舟

泛起湖面牵动涟漪的幽灵

思绪沧桑

垂下青山那倒映的浮萍

昂首向着秋风飘逸

贴进梦中那流云依稀的铜镜里

凝固成一丝

尘封亲吻的背影

思悟

中秋是团圆之祖

真情是团圆之母

圆月遮挡不住伊人别离的方向

伊人别离不了圆月重逢的归途

心灵的游子

纵使浪迹天涯斑斓的新潮

思悟情愫

依旧是铭刻千年的古朴

明月伴着秋意飘远

飘向天边那孕育黎明的山脚下

捧起了一抔

故乡纯纯的黄土

3、中秋节的味道

古茶树

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

街头就看到月饼的影子

嚼着杏花楼飘香的月饼

尝到中秋节的味道

想象中秋匆匆的脚步就来了

勾起一轮明月挂在天穹

闪现光辉,带出年轮

小时候的记忆浮现

月亮走,我也走

心思跟着月亮跑

跑出山谷跑出村庄

城市的月光很圆很美

月宫里传说一直在上演

中秋月圆时你就会回来

把思念遥寄给远方亲人

4、供中秋

作者:空马

苹果

在你丰满而圆润的身体上

狠狠地咬上一口

便流淌出满嘴秋天的滋味

你还未喊出疼

那轮明月紧接着就瘦了

香蕉

把初一的月亮也呈上来

允许我轻轻地脱去它金黄的衣裳

那柔弱而细嫩的身体

是今夜我娇羞的新娘

坐在如水的月光下

等我吻你

一杯酒

思念是瓶装的

打开,是秋天里一个叫仲秋的夜晚

故乡寂寞的倒影漂浮在一杯酒里

我们什么也不说

将它一饮而尽

烧香

我双膝跪下去

就是八月十五的夜晚了

为我的先人们点上一炷香

月光下就露出了秋天里丰收的模样

万事吉祥

5、中秋月

作者:子归

月亮坐在桂花树上

望万家灯火

有轻轻碰杯的声响

飘出的酒香蘸有桂花味道

清凉的桥头

仍有翘首朌归的人

月饼点点的分碎

甩给兴奋的鱼儿尝尝

月亮与桂花屏住呼吸

听夜晚风送来歌声

有的唱给亲人

有的唱给远方

小城翻新着故事

举杯不为独酌

凝眉不再空枉

心儿全揉进甜甜的月饼上

今夜,月饼好香

那些多情的朋友

想将月亮喂饱

月亮担心身体发胖

6、又见中秋月圆时

作者:我小子

云淡淡,水清清。

又现一轮江月圆,每到此时倍光明。

天上月,水中月,近水楼台最得月。

是曾几何?恨月无常圆,但愿常相伴。

秋高高,色银银。

人生难得几回圆,今宵一刻值千金。

能得到,买不到,国泰民安映月夜。

人生几何?叹尽朝露短,但愿人相思。

想那神舟,已上九天。嫦娥奔月,梦想成真。

千年传说,古人的梦,被今天的月圆满。

想那嫦娥,此时未眠。举杯向月,醉饮同庆。

嫦娥起舞,花好月圆,天上人间共此时。

7、一个人的中秋节

作者:张烈鹏

最好,不是在秋风中流浪

最好,下一场雨

冲走那圆圆的月亮

最好,不吟诵哀婉的诗句

最好,独饮之后

醉倒在梦中的家乡

一个人的中秋

格外漫长

分分秒秒

都是万里长江

一个人的中秋

又是短小的形状

恰似望乡的视线

却无法将乡关丈量

不吃月饼

月饼不仅像月亮

还有太多

故乡的蜜糖

不去歌唱

一开口

定然是熟悉的民歌

定然是家乡的风光家中的爹娘

不如掏出所有的往事和心事

这样

要么,人成为空壳

要么,中秋被压弯了脊梁

8、最美中秋月

作者:南苑

夜,中秋夜

此时此刻

间觉,悬于高空

月,美

最美,所见到的

依然是圆的

与以往农历十五,晴天的

一样

触摸不到,实体变化

不得而知

散发出种种光芒

比希望还希望

今宵,一切如旧

而常年陪伴不离不弃的知己

是最美的,不是谎言

9、中秋赏月

作者:天伦之乐

转着虎的年轮

望着天上的圆镜

回忆起那

吃月饼的动人的历史故事

多少个热血男儿

多少个巾帼英雄

震撼着我干涸的心灵

俯视今宵的大江南北

嫦娥为我披上洁白的纱巾

深情的告诫我

追昔抚今、切莫背祖忘本 上一首诗

10、中秋赏月

作者:张歆歆

蒙胧的夜色

感觉清爽

我慢步的来到你的身旁

牵着你纤弱的小手

感觉是那么的冰凉

是否穿的有点单薄了

怎么不记着加衣裳

我将你拥入我的怀抱

不想让你受凉

感受一下相依的温暖

这就是爱的殿堂

后天是中秋节

月亮会很圆满

会在中秋的晚上早早登场

我多么想拥着你观看中秋的月亮

这几天有冷空气

温度会剧降

你要穿的厚一点

不能再受凉

要学会照顾自己

珍视健康

你不能有任何不测

要不然

谁来陪我看那圆圆的月亮

11、中秋的月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神仙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经典诵读朗诵稿 篇5

(领)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合)我爱你-----祖国

1949年,一位伟人挥动着巨臂,一声宣告,驱散了神州五千年的阴霾;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合):我爱你-----祖国

(领):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啊,我是你广袤大地上一棵稚嫩的幼苗,摇曳在你温暖呵护的怀抱,我是你无垠天空中一只飞翔的小鸟,鸣唱在你春风和煦的心头,(领):我的血管里,(合):涌动着黄河的波浪,(领):我的心灵里,(合):开放着文明的鲜花,(领):我心中的理想,(合):正展现在祖国蔚蓝的天空里。

(领):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领):茫茫大海,(合):是她广阔的胸怀,(领):巍巍长城,(合):是她坚强的脊梁,(领):滔滔黄河,(合):是她奔腾的血液,(领):青藏高原,(合):是她刚硬的臂膀……

她—---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典朗诵稿 篇6

斑驳的阳光洒落在窗台上,静静悄悄,还有小风徐徐,颤动着透明的阳光,有意亦或是无意地想要探明凌乱的昨宵。推开黎明的.窗,阳光走了进来,冬日的阳光极其温柔,一如夏天柔和的水流,轻轻流淌着。那些还来不及言说的故事,被时光浅搁于桌角,若是不去碰触,就此与忧伤擦肩,或许阳光就能在心里安家,开出一大片向日葵的温暖花盘。早已习惯把心绪放任在文字间流淌,悲喜参半的回忆,却不忍拿来与人分享,因为懂与不懂,都只是一厢情愿。

友说,他并不支持女孩子接触文学,因为女子多是感性,一旦痴爱上文字,就注定了伤春悲秋,多愁易感。若是说多愁善感的秉性始于自身,只是借助文字找一个心灵的归宿,是否就可以为文字洗脱罪名?越来越多的时间,把自己安放在文字的世界,听风,看花,问明月,尽情畅游在文字中,以求淡忘周遭喧嚣的一切。最终才发现,一直不过是在逃避,当被拽回现实的生活,种种无奈就像要被大海吞没,无以名状的悲伤,便趁着孤寂的夜晚悄悄而来,不给人任何准备的时间。

风里,我想做一个潇洒的女儿,轻快无比,自由来去。我筑梦的小巢,阳关可以来,花香也可以来;大雁可以来,蝴蝶也可以来。我想敞开心胸去拥抱大海,蓝天,还有高山,在青山绿水间采集人生的甘露,从此储蓄快乐的味道。若可,能否在阳光里安个家?让我自由开花,或者让阳光开花,把阴暗驱逐,把霉潮温暖,在时光里镀上温馨的色彩。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篇7

一、营造传统经典文化氛围

古人云:“入灵芝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同化矣。”可见, 环境能造就人。作为一校的决策者, 胸中对学校的校园建设应有整体的构思, 全面的规划,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设计墙报, 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的育人功能, 在上面镶嵌或镌刻中华经典美文, 或“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等经典名言, 一方面便于学生诵读, 另一方面时刻提醒学生力行, 同时又可随时可以学习;课间播放古诗新唱的音乐让其“润物无声”地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走进校园, 入目是彰显民族文化的“文化长廊”;左侧墙上的办学理念, 校风校训等彰显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墙;办公室的古今圣贤墙, 用来展示古今中外教育家及他们的成就;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走进不同的年级, 你将会欣赏到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展示的经典文化;走进不同的班级, 你会感受到独具班级特色的经典文化展示;红领巾广播站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午餐、放学时, 无论你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 让学生目之所及、心之所思, 处处皆经典、句句是至理, 整个校园流淌着清新的书香气息, 渗透着睿智的诗意,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诵读传统经典文化精髓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 趁儿童心性纯净时, 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 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能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 绽放光明, 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 可习养成阅读古文的能力, 那么, 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 将任其悠游探取, 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 开阔他的心胸, 端正他的品行。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 不断提高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开设经典诵读课, 是传统经典文化得以顺利实施最重要的环节, 在课堂中, 学生更能主动投入传统经典文化学习中去, 教师更能主动的引导学生认识、体会传统经典文化。为了不让经典教育流于形式, 在课时上学校要给予充分的保障:每天早晨早读课的时间, 走进校园, 学生兴趣盎然诵读经典诗文, 朗朗的诵读声回荡在校园里;一、二年级的《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三、四年级的《大学》《小学生必备古诗文》;五、六年级《初中生必备古诗词》《论语》《孟子》。童腔稚气的诵读声, 古韵缭绕, 书香阵阵, 令人怡然。浓郁的氛围、成功的喜悦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 更懂事, 更具书生意气。

为了保证诵读的质量, 学校可给各年级学生规定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诵读任务, 确定各学段的诵读目标, 体现由易到难的梯度。规定背诵底线, 但上不封顶, 多多益善。其次, 号召全校师生每周进行一小时的经典名著大阅读, 共同领略“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的境界。利用每天中午的二十分, 老师与同学在课堂同捧一本书, 静静地阅读。每个人聆听圣贤的教诲, 嫁接大师的智慧, 饱享精神的盛宴。

三、开发传统经典文化课程

学校的重视, 教师的负责, 是传统经典文化教育课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 作为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主课堂, 承载了经典诗文、经典人物、经典名言的认识与学习, 通过对它们的阅读和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 开启学生的心智, 吸收文学、知识与哲理于一体的文化精华, 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独特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经典诗文、经典人物、经典名言。

名曲, 陶冶学生的心智, 欣赏经典名曲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亦能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用经典音乐的欣赏来感悟经典名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素养的培养。为此, 学校在开展在音乐课中要有意识的增加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 介绍经典的地方戏种, 如:花鼓戏、川戏、越剧、黄梅戏、二人转等等, 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大型音乐剧目, 如:中国历史史诗、大型音乐剧《东方红》《长征组歌》等等。

名画, 愉悦学生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通过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来学习美术的这种方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经典之作有足够的魅力感染儿童, 征服儿童, 给他们美的享受。一个人通过对艺术的接触, 会唤起内心很多的感受, 甚至是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它们象一颗颗好的种子, 堆存在孩子善良纯洁的心灵里面, 慢慢的生根、发芽、结果, 影响他们的一生。通过欣赏经典名画来感受艺术、认识艺术、表现艺术, 让儿童的内心浸润在经典之中;通过欣赏经典名画, 让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和眼界不断成长和开阔, 使人聪明起来, 学什么都会更容易;通过欣赏经典名画, 让孩子得到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促进儿童心灵和谐的成长。

四、经典为友提高教师涵养

在校园里, 教师既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又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 既是学校教育的工作者, 也是学校教育的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 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 因此,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诵读的指点者和示范者。在抓好学生诵读的同时, 不妨在全校老师中开展古诗文达标活动, 可先由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背诵, 然后再抽取教师背诵。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感受到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 领略汉赋的潇洒、唐诗的浪漫、宋词的柔婉。书中朴素温暖、从容不迫、谦和礼让的人格理想, “道不远人, 千古常恒”的做人真谛都让老师们获益匪浅。通过师生共同诵读, 将会让经典诵读丰厚教师的底蕴, 让我们的老师更加知书达理, 乐观坚定, 志存高远……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篇8

陈琴,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任职于浙江省富阳教育集团永兴小学部。其独创的“素读”经典课程教学法正被众多的语文教师所效仿。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出版了全面诠释经典课程教学法的个人专著《经典即人生》,主编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中华“素读”本教材十二册》《中华经典“素读”教程》(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第一套吟诵教材《我爱吟诵》(小学初·中·高级三卷)、《汉字里的故事》等系列丛书。在香港、新加坡及全国各地讲课、报告百余场,被多个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

凡是陈琴老师教过的小学生,都有一个鲜明的标志,那就是记忆力好,尤其对中华经典了然于心。她的学生个个都十分熟练地通背或选背了《声律启蒙》《弟子规》《三字经》等十余本经典蒙学、四百多首古诗词以及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此外,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万字左右。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来源于陈琴老师所倡导实施的“素读”经典课程。

“素读”经典,何为“素读”?

陈琴老师对于“素读”的定义是:“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地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索出了一套将现行教材与经典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万千言”的教学目标。此外,她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陈琴老师因其独到的理念和卓著的成绩而被媒体誉为“百年来成功实现经典课程化教学第一人”。

“素读”经典,何为“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伊塔洛 ·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在陈琴老师看来,经典作品还有一个极好的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素读”经典,为何实施?

陈琴老师说,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籍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6—10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有关犹太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多,都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成功教育的事实:一是经典训练的重要,一是“素读”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教什么”“怎样教”或“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无论我们是想获取种子之功,还是想传承或建设文化,经典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现代心理学和生理科学都已经证明,人生记忆的黄金期是12岁之前,以后则是不可逆转地递减。七田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多次倡导日本当今的教育要学习犹太人,将“素读”经典的训练重归教育。我们也应该将被抛弃过久的“素读”重新迎入学门。事实证明,“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不贫血的脑子方有活力。

“素读”经典,如何实施?

首先,在“素读”训练的素材方面,陈琴老师给出了她的建议。她认为,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编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尤其是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除此,“四书”中的《大学》《中庸》篇幅不长,且行文优美,章节严谨,是完全可以背诵的。诗词之外,她个人还特别推崇《古文观止》《庄子》和《史记》中的某些篇章。此外,“素读”经典的训练内容也不可只局限于本民族的,外国的优秀经典读本也该适当介入。而且,要把“素读”经典与大量阅读联系起来,齐步走,通过广泛的自主阅读培养,为学生运用文字提供条件,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语文素养也更扎实。

其次,在“素读”经典的训练时间方面,陈琴老师认为这贵在坚持,难以速成。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会发生。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还是最低的估算。

再次,根据“素读”经典训练的需要,陈琴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她革新旧的宣讲或苦练模式,一本教材不再漫讲一学期,而是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她开展“素读”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读出声,有节奏;重记法,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教学策略是:未识字,先读书,“素读”多,讲解少,以此培养学生开口读的兴趣。她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就是“读书”和“采蜜”(做读书笔记或摘录)。没有硬性规定,但设计好阅读跟踪表,每天的阅读书目和大约字数都要登记。每学期,有班级通读的两三本书,其他的都是自主阅读。摘录积累也是自主,不定量,一学期下来,平均每个孩子的摘录量都在四万字以上。

陈琴老师对开展“素读”经典课程的语文教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必须对母语教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要有坚定的信念。其二,语文老师自己要是个读书人。其三,教师要有一点文言素养。教师可以边读边成长,边教边积累经验。

上一篇:申请美国大学需要把握的关键点下一篇:在北京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