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共12篇)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 篇1

20xx年12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五年级小学数学新课程培训” 活动,在前卫路小学聆听了天津市教研员王老师主讲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教法分析”报告,深受启发,令我感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王老师在分单元进行教材分析时,都从以下方面进行讲解: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包括《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四、编排上与旧教材的不同与联系;五、知识结构;六、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包括课时安排、例题讲解、练习处理和其它补充。王老师的讲解,传达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强化教材资源意识。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学习的材料。教师应着眼于课程目标,对教学材料要深入理解、有机组织,应有所取舍、有所增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资源,如主题图、例题、练习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课外学习资源,如教师自己编写的复习题、巩固练习题、综合实践活动等,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审美的情趣、求知的意愿、协作的意识等。

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与学习权力,倡导并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的对话与交流,即: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意志,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 篇2

一、新课程标准下试题考查的基础

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其主要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相互结合, 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 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更为突出。在新的教育时代的背景下, 对于知识要求的层次和高度都比较高, 同时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是当前教育践行过程中最为注重的问题和要求。新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几何证明、定积分、三视图等重要知识, 同时包括了对数学知识技能应用的相关内容。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作为终身教育, 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同样也会在今后的高考中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两项基础要求。目前, 高考数学命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要求, 并在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能力应用的考查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具体来说, 把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制订的数学试卷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 同时对于创新性内容的要求也是比较的高。通过这样的设定, 借助高考对人才进行选拔, 将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数学试题中, 基于三视图进行立体几何试题的考查, 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说,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考生能力的基础, 而知识与技能作为考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有效的结合, 可对高考考生的综合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查, 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命题的基本内容, 同时也是促使中学数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新课程标准下试题对数学思想的强化要求

在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借助数学的知识及体系思想, 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与数学相关的各项活动和内容。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就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进行训练和培养。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能够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囊括, 所以数学思想的强化尤为关键。这也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的重要目标。数学学习, 是人们通过数学工具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这也就意味着数学的教育至关重要。借助对数学思想的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形式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并对所要了解的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际上, 数学学习, 学生普遍存在着抵触情绪,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根本没有得到快乐, 而没有愉悦感地进行数学学习, 同时还要满足自身的成就感, 就有一定的难度。对此, 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 通过身心的深刻体会去学习数学、认识数学, 将是数学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教师在这其中, 必须不断学习, 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 促使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三、知识交汇是促使命题创新的重要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对“知识交汇”的强调非常突出。学科内有联系的知识和内容, 通过一定程度的整合使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出现在考试内容的设计和命题当中, 而当中形成的网络交汇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

事实上, 以知识交汇处设定命题, 也就是通过有限的内容, 对学生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查。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创新”一直是人们注重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设定也应注重这一原则。同样, 新课程标准对内容的创新具有较高要求, 其中笔试的内容对于创新水平的注重是非常显著的。当然, 试题需要创新, 就需要拥有推动创新的环境, 而“创新”的平台可以通过“知识交汇”的形式来提供。在命题中, 创新的应用具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 命题手法上的创新;其二, 命题背景及内容的创新。将两个方面进行结合, 就要通过“知识交汇”来实现。为了促使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就会有所增加。另外, 通过知识的不断增加, 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也会更为丰富。而这也就进一步说明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 学生只有在全面的知识学习中, 对重要基础内容进行概括, 才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 去面对高考及问题处理。

四、理解数学概念, 促使应用意识的提高

数学学科体系的要素是由概念组成的, 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够灵活, 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就会有困难。同时, 概念作为整个数学逻辑系统的基础, 整个试题中都存在对概念理解的考查。由此可知, 进行数学学习, 其必要条件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其中对于知识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数学的高考试卷中, 对知识应用的考查非常普遍。对于学生而言, 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运用。所以, 知识考查就是对一道试题进行解决, 同时通过基础概念的应用, 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即理解和计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点看待数学试题的制订, 可以得知概念的应用与知识交汇同样重要。

五、对知识难点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维护考核的同时将难度降低, 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某个省份的新课程高考, 其数学试卷的考核难度首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一方面, 考试试题要求对知识点的涉及范围要更为广泛, 增加的数量也比较多, 在加大复习范围的环境下, 试卷的难度就会有所平衡;另一方面, 部分被降低要求的内容不会在考试中出现或有所减少, 其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对此, 依据难度适中、平稳过渡的重要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的重点也会有所变化,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认识。

1.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逻辑系统, 是由命题和概念共同组成的, 其规律性比较强

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专题知识的总结和理解, 提高知识命题的前瞻性和精炼性。对此, 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 对难题进行求解。

2. 重点章节的内容是命题的重点

对于支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 被考核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其中包括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在内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尹珍花.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体会[J].华章, 2011.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篇3

一、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我当时是在公开课上讲的这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大家都闭上了眼睛,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非常敏锐的,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篇4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受颇深。我觉得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最深有体会的是:新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首先是观念的变化。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充分落实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我国的课程改革主张学生不应该被看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教材、课堂以外的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服务,建立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以发现式、探究式开展教学,从而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传统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多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少采用独白式、讲解式、陈述式的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5

“统统为了门生,为了每一位门生的成长”是新课改提出的解说理念,初中语文新课程尺度进修心得领会。在初中语文解说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门生生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顺应的成长解说见识,冲破传统解说模式,采纳有用计策,缔造一种乐趣盎然、活跃生动、风范迷人的教室解说空气,强化语文教室解说的人文性、意见意义性,让语文教室解说“飞腾迭起”,使门生在出色纷呈的教室进修中得到情绪、手段、常识等方面的和谐成长。而这统统的起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室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紧紧吸引门生,只有门生“乐学“才气”“好勤学”,才气施展其主动性,起劲性。

统统以门生为主的解说理念,势必与老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简练、单一以教室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鼓励浸染的单调评价是扞格难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门生为主,着实累的是我们一线老师,我们不单要好好琢磨门生的生理特点,要选好解说内容,要计划好教室环节,要定好解说本领,把握好解说艺术,这样才气引发学生的进修乐趣,引发内涵的进修念头,想想认为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期间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门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解说”是先生的“教”门生“学”,为了让门生的终身进修的,先生要把更多的时刻和更多的机遇提供应门生。课标中指出要施展门生的主动性和缔造性,要浮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作育门生正确的代价观和人生观,要作育门生的创新手段和时刻手段,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从头思索门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起首在教室上多留给门生质疑的空间。

“让先生闭嘴”“松手让门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力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教室,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门的感知质疑,及对迷惑的解答,都必要门生本身主动探讨才气真正让她们把握常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门生怎样自主预习,自主温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行使,在某种意义上浮现了作育孩子的自学手段。再其次,就是要让门生面向更辽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进修。昔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是新课标建议多念书少做题,功课“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承担解放出来后门生才有更多的时刻与册本打仗,于是我们要擅长操作课外阅读促进门生语文蕴蓄,先生要精心极力地作育门生得阅读乐趣并给以正确起劲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以尽力支持。给门生创设辽阔的阅读空间。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古楼小学蒋雪芹

我有幸参加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特别珍惜这次机会。因此,这段时间,我认真网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学习之后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写字教学的新认识

常言道:“字无百日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字是持久战,写字不可能速成。可见,要想写一手漂亮的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听了专家的课,教学中的写字训练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以身垂范

在写字教学环节,要让学生练好字,教师本身就应该有一手过硬的字,因为写字教学它不单单是说教,更多是要演练,直观的模仿,然后才能传神的书写。而且班级的孩子常常会在私下里评价老师的字,“这个老师写字好看,这个老师写字不好看。”“老师的字都这么难看,还让我们写好!”……所以教师有了一手漂亮的字,具备了一定写字教学的理论,这样才能让孩子以你为范,学好字,写好字。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很重要,一定要从小

抓起,从头开始,抓紧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要求,做到习惯自然,一步一步地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书写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写字情况,加强习字指导,通过示范、比较、观摩、展示成果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写字的兴趣,增强习字的成功感。

(三)、日积月累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日常写字,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地予以指导纠正。在作文、各科作业和各科考卷的书写方面,都要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清楚,行款要整齐,卷面要干净,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对书写潦草的,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真正把写字指导渗透到每一科教学和每一项活动之中,使学生的书写时时处处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阅读认识的提高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再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减少直至消除那些机械的、繁琐的题海,腾出时间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读,潇潇洒洒地去读走进书中,真正地进行心灵对话。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掘写作源泉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我们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

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我认为留心生活、捕捉素材尤其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生、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7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 篇8

关键词 化学 新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1 创建探究情境

1.1以用途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例如,对“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这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当今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这节课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课堂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以物质引入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以物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指导思想。例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从现在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手、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与一些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兴陶瓷来引进硅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不惊惊叹:不但我们平时喜欢用的手机,喜欢玩的电脑离不开硅元素,就连“神舟”系列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在表面产生高达数千摄氏度足以把航天器化作一团烈火的高温后还能平按返回地面也与硅元素有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1.3以猜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新接触的化学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猜想与假设。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例如,在进行“苯”内容的学习时,学生已经有了甲烷、乙烯的相关知识,知道只含有碳碳单键的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而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却可以,那苯的结构到底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苯分子的“凯库勒式”能代表它的真实结构吗?如何利用实验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们争相假设、思考、动手,基本都能找出正确实验方法。

2 创建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探究的化学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跨越到逻辑思维的训练,实践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相互统一。例如:在讲解“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非常具有观赏性的实验:用喷壶将溶有盐的甲醇直接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当盐的甲醇溶液喷向酒精灯火焰时,可产生壮观的彩色火球,实验效果非常好。又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在讲授“乙醇”知识时,做了CuO氧化乙醇的实验:取一支小试管,盛1 mL 乙醇,另取一根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表面呈黑色,立即插入试管中,可见铜丝由黑色变红,取出又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立即由红色变为黑色,再插入试管又变为红色,如此反复进行多次后,向试管中加入新制的Cu(OH)2 ,可见砖红色沉淀。颜色变化之美丽,实验过程之简洁,让学生惊叹不已。

3 创建讨论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讨论”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时,提出了以下问题:(1)石油和煤是哪些有机物的主要来源?(2)石油和煤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3)什么是煤的干馏?煤经过炼焦得到哪些主要产品?

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学生们很快找到了正确答案,讨论过程中充满自信,顺利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徐德立,优化方法.提高质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学习方式的实践 篇9

彭先明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实施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成为目前地理教师面临的新的课题,是新课程标准下地理学习方式的核心环节。有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感到现在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章可循;有的教师意识到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知道教师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有的教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没有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以下是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地理学习方式的比较案例:在学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关于地质灾害的教学时,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很多教师都采用记忆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属于典型的记忆地理名词和知识条块的讲授式课程。有些课堂,教师也运用事例图片,来说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危害,然后,提问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减灾和防灾。

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改为“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模拟该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

(1)2009年台湾8.8地震造成了哪些危害?怎样抗震救灾?

(2)准备地震后的图片。

(3设定角色,划分学习小组制定探究计划。

第一组:地震科研人员;

第二组:台湾地方当局领导;

第三组:灾民

第四组:综合评价组。

(4)分组探究。探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评价组对前面三组的发言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总结。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应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有所作为。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活动比小学生有了较大扩展,学生感举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比较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的较为广泛的现象和总是对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它和个体学习相比更容易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增强学习的信心,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因此,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合作规则,合理分工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起完成学习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工地进行互助性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完成学习目的的要求。因此合作学习是有明确目的的讨论,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异质”分组,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是相互固定的,过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再做调整,小组人员固定可以使学生具有责任感,而适当调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使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异质分组所组成的学习合作共同体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清楚自己在组内的职责,积极指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才能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就会形成依赖的心理,没有目的地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刚刚讨论就草草结束,学生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合作、去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思维没有活跃起来,在小组内也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讨论的内容脱离了学习的内容,天马行空,所以,在合作之前,先要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有了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去讨论和合作,这样学生在合作的时候才能畅所欲言,和其它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

三、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品质形成、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否则学生就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小组讨论探究和组际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否则课堂就成了表演场,合作学习活动游离了语文知识之外,脱离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使语文课堂教学陷入新型的“少、慢、差、费”的境地和“虚假合作”的误区。

通过在小组内交流思想,学生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思想观点,因为小组讨论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从内心有学习的动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让各小组展示讨论的成果,或者解决其它小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个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虽然他们对教材还没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其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能生成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智慧,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色彩。同时,因为这个过程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的,他们会有很大的荣誉感,激发了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集思广益、开拓智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积极指导合作探究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等,他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还要深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寻求真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教师有效的指导在于避免学生讨论的时候偏离主题,防止学生依赖别人,在交流的时候出现冷场,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教师合理而科学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合作学习效果好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使以后的合作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转变后进生,还能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把合作学习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使之不断完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幼颖.如何避免小组学习走入误区[J].中小学管理,2003(2).

[2]张为民.谈“讨论式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3]杜琼英.远程开放学习中学习小组构成及功能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9).

[4]李健.略论合作学习及其实践意义[J].教育导报,2004(73).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想 篇12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纲要》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质疑性。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从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转变现行的学习方式, 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的改变, 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 它是保障学习者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师不仅要重视它, 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去实施。转变学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 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障碍。试想, 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九年或十二年的孩子, 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 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那么如何能指望他成为高素质的人?他能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吗?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传统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守旧性、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日渐消退, 而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体现出了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质疑性的本质特征。新课程为什么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新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 时代的发展, 促进世界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单纯重视“教”变为重视“学”, 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转变学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转变学的方式。而且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维、学会发现,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 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亦步亦趋地紧跟教师的思路, 上课认真地记笔记, 课下反复背笔记, 这样的学生, 在应试阶段可以考高分, 但很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发散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 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质疑的意识和习惯, 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呢?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转变要求, 即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 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以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教师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 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 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 联想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 有饱满的评价激情

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 不论是一个词语, 还是一个眼神, 都会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 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 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会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产生更多积极效应。例如, 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 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 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总之,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 转变学习方式,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 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 它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改革考试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这种转变, 这意味着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上一篇:这件事真让我遗憾作文600字下一篇: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