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
--------造型表现课的教学思考 铁山中学 陈君锋
关键词:造型 表现 愉悦 审美
内容摘要: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环境下,在美术教学造型·表现领域中,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课堂里通过画画来获得快乐,通过画画来体验美好的情感,通过画画来表现独特的个性,这种快乐不是单单感官的满足,它是学生美好情感的体验和满足,是一种人的内心真正的愉悦。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美术科的新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划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
一 下面本人就首先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1)以美术教学愉悦原则为依据
郭声健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中是这样阐述艺术教学愉悦性原则:“艺术愉悦只属于拥有良好心境的人,若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好心情,好情绪是不可能获得好的艺术效果②”,同时,他指出艺术愉悦与一般娱乐的差异,他认为:“审美愉悦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享受,是深层的身心感悟,而一般娱乐主要专注于感官的满足。童庆炳也认为:”自然情感要经过回忆与沉思或者说再度体验才能转换成可供享受的审美情感③“。在教学中,”我画画,我快乐“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绘画造型手段,去表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是唤起他们心中所喜爱的、渴望拥有的、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化,所以它是愉悦的、快乐的。
(2)以心理学说中情绪情感的动机学说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是在兴趣、喜爱、欣喜、愤怒等情绪的直接驱动下进行的,同时这种情绪又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快乐、热爱、喜欢等,由于它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④。”我画画,我快乐“教学前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画自己喜爱的事和物,是他们绘画时所愿意,想要表现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这种喜欢、快乐、自由的情绪情感,在其心理下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使他们兴趣性、专注性、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3)以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的要求为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是这样界定的:”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①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②通过对多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③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根据第一点、第二点的要求,一个显性的问题---即学生对多种材料,多种绘画技巧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我快乐”这一过程和结果,但是如果一昧地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教学,无疑又将回到强调学科特色的老路上,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我快乐”,教学中适当的降低对技能要求的难度,突破“画得象、逼真”才是美这种单一的审美观念、贴近学生的普遍作画能力和实际水平,提倡大胆地画、放开的画,画的不像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否运用自己造型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画面效果。同时,教学中引入半抽象、抽象造型语言的学习,进一步淡化“画象画真”,利于学生通过绘画、抒发情感表现个性。解决了学生对技能技巧、艺术语言学习的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4)以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依据
教学中,以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依据,即以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生理心理上需要为内在的、隐性的教学目标,上在已讲过,学生为什么喜欢动漫的形象?这就是他们身心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新教材在造型、表现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多彩的学生生活》、《校园的春天》都为教学达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前提。也只有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
造型能力的内容“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福格尔等人则提出:智能是一种有目的的以某种好的方法使用某个有用的信息。造型能力的运作是智能活动。
在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身上,造型能力就是美术能力的代名词。造型能力常常会让我们想起美术技能,而实际上造型能力的内容远不只这些。造型能力应当是知识与智慧、情感与行为的表达方式。二 其次教师实施鼓励教学方法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教师应该鼓励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2)教师应该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教师应该鼓励自我体验, 激发参与意识。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例如在泥塑课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结果学生作专业是那么鲜活,动人。
(4)教师应该让学生视野开阔。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我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我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室外写生。根据需要适时参观文体中心各种有利学生的展出。
在这个模式中,教学过程具有双向性,在上图列出的四个环节中,从教师教学过程来看(由外向内),通过特定的美术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选择印象深刻、喜欢的事物为主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和合适的方法对主题进行表现,表现自己对主题、对学习、生活、艺术的情感和理解。反过来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由内向外),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个性,选择工具和方法对一定的主题进行表现,使自己对美术、对特定美术内容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这个模式中,教学过程的情意性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造型·表现都是围绕着学生喜欢的对象,学生喜欢的绘画工具和方法和展开。
参考文献 1.《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文稿)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 对新鲜事物的极大好奇却与无法动手画形成十分强烈的反差, 这就要求教者不得不去反思、探究。
记得那是教学《熟悉的物品》一课时, 大家一起欣赏了马蒂斯的线造型《静物 (素描) 》, 又欣赏了毕加索明暗造型的《瓶花 (素描) 》, 对比这两幅作品, 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 不假思索地喜欢上明暗造型的《瓶花》, 学生对明暗造型的极大兴趣倒也激发了我的信心,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详细讲述明暗造型的方法, 随即便呈现一幅简单的静物照片, 让大家一试为快,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学生画面上的呈现令人失望, 有的甚至是空白一片, 问其原因, 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不会画。”
二、分析原因、改变策略
因为明暗造型的素描作品造型相对逼真, 使得造型基础薄弱的初中生不敢下手, 这也许是他们回答“我不会画”的真正原因, 于是我和他们一起回忆了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学生们明白了造型是一门技巧, 且需要熟能生巧。
然而熟能生巧, 对于初中生来说, 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现在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还是比较紧张, 因此只能由我分析教材, 优选内容, 改变教学策略了。
(一) 讲述, 实在有效的方法
从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来看, 他们还停留于小学阶段无畏型的创作画状态, 即在画面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7~9年级美术课程标准相对于1~6年级来说, 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知识性、技能型的内容光靠他们探究, 是得不出什么结果的, 这时, “讲述”这个貌似土气的方法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 学生喜欢明暗造型的方法, 关于明暗构成的因素, 不认真讲述, 学生是不可能理解的, 只有把明、暗、灰、高光、明暗交界线、投影这些专业术语讲述清楚, 才有可能深化学生的认识, 对学生的绘画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毕竟这些知识已经是前人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理论知识, 辅助利用媒体、模型就能很快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 示范, 会让学生画得更棒
造型、表现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都不可避免要涉及技法的学习与运用以及材料的认识和运用。教师能在学生面前示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熟悉的物品》一课, 一开始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三个苹果, 他们会把三个苹果排列得整整齐齐, 或者一样的大小, 或者……当我在黑板上简单示范后, 他们才知道还有构图, 还可以把苹果放到盘子里, 苹果的摆放其实不一定都竖着……孩子们是聪慧的, 一点就通, 接下来就可能发现意外的惊喜———有的把苹果切开了, 有的苹果被咬掉一口, 有的苹果上还有一片叶子, 有的画面上竟然画出了一只毛毛虫。让孩子们的丰富想象融入到理性的训练中, 他们才能体验到造型的乐趣。
(三) 评价, 让学生获得超乎想象的惊喜
评价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有根据学习维度围绕三维目标来评价, 也有直接的等级评价, 过去我们大多是在学生作业上打上“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 虽然不是分数, 但这些等级概念对于学生来说, 还是太模糊了, 他们无法感知“优秀”与“良好”之间的差别。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倾向于维度评价, 就是从“造型·表现”涉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体需要变化, 教师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心中的“圣言”, 所以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若能很好地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一定能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论能力。
当然, 初中生的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 如果按照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的维度去评价, 难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所以我认为, 对初中美术作业的评价更应该注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评价, 而且多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为主, 哪怕就是画得不怎么好的作品也要挖掘一两个亮点, 进行智慧的评价,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信心, 促进学生发展。
(四) 走出去,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造型·表现”领域里也涉及到自然风景, 这时候仅仅依靠书本、课件是不够的, 而且无论是哪位大师的作品也无法与校园里的阳光、草地、建筑群相比, 作品或许会让孩子觉得美好, 但是绝对换不来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的兴奋与乐趣。
走出去, 他们明亮了双眸, 与自然亲密接触, 对大自然的小植物、小动物进行微距观察, 于是他们的作品会超乎你的想象, 荠菜成为爱心树, 蒲公英披上了艳丽的华装, 文化石实现了育人价值, 小蚂蚱变成了快乐的小伙伴……
摘要:我心中理想的美术课堂:蓝蓝的天空下, 鸟语花香的校园里, 我和我的学生手拿画夹, 或坐于草地、或穿行于绿荫间……他们瞪着大大的眼睛, 嘴角上扬, 时而还要发出不禁的感叹。他们是一群七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提示我们, 他们对美好的事、事物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他们也迫切地要求表现。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学,造型,表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模式
【分类号】G623.75
新课程标准中将美术学习活动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又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认为:
一、应多措并举,做好课前准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整个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占得比例相对来说是较大的,面对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具体学习内容所需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的。例如:在前半期的研究《留住秋天》一课中,学生就需要准备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卡纸、双面胶、剪刀、彩笔等;在后半期的研究《美丽的昆虫》一课中,学生则需要准备画纸、油画棒、铅笔、橡皮等。可以说,美术课的工具和材料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如果学生不带齐工具和材料的话,上课时不是走来走去借材料,就是无所事事,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课堂纪律的混乱,会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备齐上课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是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有效教学实施的保证。
二、应围绕课堂教学七环节,因材施教。
在研究中,我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划分了七个环节:激趣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学生创作—展示评价—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围绕这六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因材进行施教,可以实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有效教学。
1、激趣导入环节,由于二年级学生已逐渐能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凭记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加以想象。他们对生活中的小动物比较感兴趣,身边的花鸟鱼虫总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并具有基础的构图能力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所以,在《美丽的昆虫》一课中,教学一开始,利用配乐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昆虫造型,在视听共享中,把学生带入与昆虫有关的世界中,让学生看昆虫的样子、听老师介绍昆虫的知识,顺利的为后面设计观察分析做好了铺垫,并引出本课课题。
2、学习新知环节,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有效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后边的环节,因此,一定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观察力与认识层面的不同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同样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二、三年级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就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即使是相差一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有很打的差异。在二年级《美丽的昆虫》学习新知阶段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配乐演示各种漂亮的昆虫图片,使学生在视觉美,听觉美的印象中和老师共同观察、讨论昆虫的外形和特点,再运用“顺口溜”、“考考你”,等小游戏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运用这种老师层层深入引导的方法,适合二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但用在三年级学生中似乎就有点简单了,在《留住秋天》的教学中,在学习叶贴画的制作方法时,我不做简单的直接示范,而是先利用ppt让学生欣赏各种儿童叶贴画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再通过实物展示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老师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请学生纠正,并利用适合三年级儿童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ppt课件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方法,以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巩固新知环节。这是检验新知的理解、消化、掌握情况的过程,设计的形式首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其次要新颖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要少而精,设计的巩固活动不能重多轻质量,要有针对性的設计活动,这样即给学生创作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使这一环节事半功倍。
4、学生创作环节。在学生动手创作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创作要求,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老师在确定创作要求时,应以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来确定创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还要照顾到学困生,切不能使这部分学生有“望而生畏”的感觉,否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放弃。
5、展示评价环节,当学生完成创作时,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是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简评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待创作中仍然有问题的学生应委婉纠正。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6、拓展延伸环节,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对这节课进行了总结和延伸。
7、板书设计环节。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整堂课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板书应力求精而美。在《留住秋天》中,我设计的板书左侧以精炼的范图和文字为主,范图部分直观展示了所学内容,文字部分用精炼的词语总结知识要点,同时对二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也能起到雁过留痕的作用。右侧以学生的作品展示为主,配以老师绘画的简单场景,待学生作品完成后合成一幅美丽的花草昆虫图,不仅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从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体现集体的力量 同样可以创造美,更为学生今后学习大场景的绘画做以铺垫。
三、做好作品收集整理,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的作品走出课堂,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有意义的竞赛对学生作品进行较大范围的展示和宣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将优秀的作品进行收集还能以备各种展示和竞赛活动得需要,以免搞活动需要学生作品时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从而降低了质量。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小学美术学科“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在学校一至六年级进行了推广和运用,结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式探究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卧罗河中心校 邹艳玲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它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过程中的乐趣,其教学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多样性意识以及自由表达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文章从阐述“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入手,对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表现”;课程目标;学习领域
一、“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
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同时,新课标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创作与欣赏两大类别,“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创造创作类。“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最为基础的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强调小学生通过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能够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观察与运用。小学生在观察、认识、理解多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原理开展造型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与提高。小学生通过发掘、探索、实践各类美术媒材、造型技巧以及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三是体验与激发。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化 的美术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造型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表现,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
“造型·表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要求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语言、表现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作,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敢于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如胶棒、剪刀、彩纸、画笔等工具,通过看、画、做等途径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充分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乐趣。教师要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二、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
1.运用启发教学法。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解演示不得法,只
是教授学生画法或展示几张范画给学生看,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作业因模仿而千篇一律。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当运用启发教学法,使讲解、演示、启发、引领同步进行,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激发学生自由表现的欲望。如在教学《找妈妈》一课时,学生要学会母鸡与小鸡不同动态的表现和画面组成,并学会如何表现小鸡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教师可先画出一只小鸡的动态,再启发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小鸡的动态,而后教师对部分画面组成进行演示,再启发、引导学生对另一部分的画面组成进行添加。最后,教师演示出一幅完整的情景画面,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出与这幅画面不同的情景,通过运用启发教学法,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创造的乐趣。
2.创设教学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乐
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己研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根据“造型·表现”课程中的主题布置教室环境,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将所看、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例如,在《滚动乐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吹泡泡;用彩泥制作成圆形物体;选用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让学生做运动,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从而体验圆形物品在生活中给学生带来的乐趣。而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找出圆形物品大小、运动方式等因素与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画出具有滚动感觉的画面,并让学生运用线来表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滚动现象。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造型·表现”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从剪纸游戏入手,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从演示剪纸过程入手,边演示边介绍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随后,教师还要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中国其他传统民间玩具,如陕西的黏土彩色鸡、山东的泥老虎、广东的纸龙船、浙江的泥猴,等等。由此,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激发起学生探究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对民间玩具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彩纸、胶水、剪刀、彩笔等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学生按照剪纸流程剪出了自己喜爱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动物;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出了小房子、文具袋、花草树木等事物;甚至还有些学生捏出了动画人物、怪兽、外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
东西。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师要积极开展类似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毫无束缚地创作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各种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的介绍下更为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从而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够渗透更多的思想和内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自然现象》的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理解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现象的表现手法,为掌握风景构图与绘画方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将其制
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充分认知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而后,教师再在屏幕上用静态图的变化展示“下雨了”的动态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总之,“造型·表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美术创作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文寰。美术学科造型表现领域课堂教学浅析[J].教育革新,2012,(2)。
[2]贾丽。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与评述对于造型表现的影响[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9)。
[3]朱小林。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有效性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7)。
[4]李灵袁。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1)。
《造型的表现力》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表现力。
2、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形式,鉴赏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理解造型的表现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力,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造型基本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难点:灵活运用造型要素分析艺术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生活中的线条
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除了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造型。线条作为创作形象的重要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 线条、明暗、体量、空间(1)线条:
展示一组作品:我们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线条作为重要的造型要素,贯穿了世界艺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原始绘画,还是现代绘画;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将线条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
比较下列作品中的线条,分别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朝元仙杖图卷》(中国画局部宋代武宗元)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现代弗兰克·盖里美国)菩萨立像(石雕唐代)《宴罢》(装饰画古希腊)缠枝牡丹纹梅瓶(瓷器宋代)
总结:线条是美术创作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它在绘画、设计、建筑、雕塑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明暗: 《圣母玛利亚》
素描:达·芬奇(意大利)和《女人像》 线描:马蒂斯法国
油画: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提问:三组作品的表现方法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光线照射必然会造成物体受光的不规则性,从而产生明暗变化。自达·芬奇总结出“明暗转移法”后,它就成为西方绘画表现立体感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
(3)体量:
指建筑物或雕塑作品等实物的物质体积。体量的差异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上海世博会沙特场馆(建筑)双环(雕塑亨利·摩尔英国)(4)空间:
建筑、雕塑以实体空间关系体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而绘画作品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虚拟性地表现出空间感。
阿尔让特伊的大道(油画西斯莱法国)
欣赏与体会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欣赏评述,体会各种表现手段在艺术作品造型中的作用。
3、用线条表现今天的心情
设计意图
影子天天伴随于我们的身边,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节活动,就是以影子为表现载体的美术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影子造型的美与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表演影子造型,感知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
2.能大胆使用颜料,创造性地表现各种影子的造型。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在活动室里悬挂一块大白布,将液晶投影灯投射在白色大布上;
2.黑色颜料,两张长条绘画纸,排笔若干;
3.音乐《梁祝》。
活动过程
1.赏析影子造型舞。
(1)激趣导人。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幼: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观看影子造型舞。(教师在白布后随音乐翩翩起舞,并展示着各种美丽的造型,白布上婀娜多姿的身影不断呈现在幼儿的眼前)
(3)组织幼儿交流。(此时,白布上的影子造型定格不动)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表演和平时看到的表演有什么不一样?
幼1:今天看到的表演,我们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
幼2:今天看到的表演是人的影子在跳舞……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影子造型表演。看演员做了不同的动作,就有了不同的影子造型。(教师一边说一边手指白布上的影子,表演者在布后随着教师的话语摆出几个不同的造型,让幼儿感受影子的变化)
2.表演影子造型舞。
(1)第一排幼儿表演,第二排幼儿观看。(音乐结束,幼儿将自己的造型摆好)
师:你们想表演吗?
幼:想。
师: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做小演员,一组小朋友做小观众。小演员要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出各种漂亮的造型,小观众要仔细欣赏,看一看哪些造型漂亮?你最喜欢哪个影子造型?第一排的小朋友先上台,好吗?
(2)组织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个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造型,因为我觉得这个造型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像奥特曼的造型,因为我喜欢奥特曼。
幼3:我喜欢这个像蝴蝶一样的造型,因为我觉得蝴蝶很漂亮,这个造型也很漂亮……
(3)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4)第二排幼儿表演,第一排幼儿观看。
(5)组织幼儿交流,并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个造型?
(6)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3.创作影子造型画。
(1)教师示范作画。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呢!我现在就把它画下来给你们看。
教师在绘画纸上快速地画影子的轮廓,一边画一边说:先画出影子的轮廓,然后将轮廓里用颜料刷满。画的时候,注意不要让颜料流淌下来,要保持画面的干净。
(2)幼儿作画。
师:小朋友!你们想把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画下来吗?(想)让我们一起动手吧!(幼儿开始自由作画)
4.评价影子造型画。
师:影子造型画画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最喜欢画中的哪个影子造型?“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画得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这个影子造型是我摆的……
师:小朋友们画得真美!真是个小画家,让我们把这些画张贴到墙上,让爸爸妈妈来欣赏吧!
教学反思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的“审美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活动一开始,教师就用优美、独特的影子造型舞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引入了一个美的世界。接着,教师满足了幼儿好表演、想表演的欲望,请幼儿分组表演、欣赏,使幼儿沉浸于自我表现、自我感受、自我陶醉中。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创作的天地,他们创作了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师在本节活动中紧紧地将音乐、舞蹈、美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幼儿感受到了影子造型的美与趣,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验了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师运用激趣性的语言引出了独特、美丽的影子舞,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将幼儿带人了一个美的世界。让幼儿在影子舞的欣赏中,不仅感知到了影子造型的美,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表演的热情和兴趣。幼儿间的分组表演,满足了幼儿想表演的欲望。在相互观看表演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幼儿在表演和观看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为下面的创作影子造型画的活动做好铺垫。教师的快速作画不仅激发了幼儿强烈的作画愿望,还为幼儿提供了恰当的作画方法。这是一幅长长的、非常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评价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个人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通过联想能变换想出很多东西。教师要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挖掘自己十分丰富的情感,关心身边的的人和事,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孩子本身就有其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在关键的艺术发展期内,不能让脑细胞接受大量的审美艺术刺激,使具有艺术加工功能的脑细胞经常处于“饥渴状态”。孩子的潜能会随着大脑发育可塑性的减弱而消失。所以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利用审美知觉强化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和欣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活动中,观察周围的动态环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的动作中,感知事物的形式结构,从平凡的生活内容中发现美的存在。从细小的变化和差别中寻找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大自然中带有生命事物的特征,为感性生活经验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础。
比如说在《半圆形的物体》这课上,应提前让学生在回家后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半圆形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想象成半圆形。上课时通过引导启发观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来想象。半圆形的汽车、轮船、西瓜、刺猬、乌龟……,作画时才有创作思维的雏形。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想象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孩子是非常喜爱美术活动的,他们在活动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补充故事激发意愿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单纯的课本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内容的补充,使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需要。
如:《奇怪的梦》《太阳、月亮你们好》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编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了作画的愿望。每个学生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情境画,可采用故事画,也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空缺一张,要求补上。对故事中的主角形象还可以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进行描绘。儿童画就本意来说,是为了用自己的画表现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画有很大的创造性,能够充分展示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三、创设激情的艺术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适用学段:第四学段 授课人:王凤
课题类型:造型与表现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
(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3.面具的造型(板书)(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4.体验、展示、交流
(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六)教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反思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一组风景范画,2B铅笔、绘画图纸等。
学具:素描用具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后面是同学说有20cm”“第一排的同学说老师有100多厘米”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后面的同学离老师远,前面的同学离老师近”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二、新授课
师: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我们从画面上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没有发现是什么?“都变得越来越小了”“看起来画面很长”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画上的景物都在慢慢延伸最后消失到一个点上了?“是的”
师:我们称消失的点为消失点。那我们的消失点可以移动吗?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师:以消失点为点的一条线为视平线。视平线就是当我们眼睛平视前方时,与我们视线处于同一水平的线为视平线,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那视平线可以移动吗?想表现视平线以上视平线可以低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视平线可以高一点。结:板示讲解:视平线,视点。
三、欣赏图片
师: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火车站”“路灯”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很留心身边的事物。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吗?“图书阅览室”“教学楼走廊”“学校电脑室”这些作品画的是我们学校的场景。
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四、学生练习
现在开始画一画你身边的透视现象吧,绘画过程中老师会巡回指导,有不懂的可以举手问老师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小学美术写生课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还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力、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切实可行的写生教学,是值得美术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写生课不同于传统技法教学,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多年的美术课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儿童写生课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必须坚持趣味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并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对写生课的兴趣和信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仅仅简单对学生进行技法训练,而忽视学生感情创造性的发挥,要放开束缚,让孩子在艺术世界里自由徜徉。
一、创新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探索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表现的欲望。一旦有了艺术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会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激发艺术潜能。
在写生课教学中,面对写生物,如花瓶、水果等,由于孩子们从小到大对这些东西很熟悉,认为没有什么好表现的,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加上写生课有一定的死板性与枯燥性,如果写生物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静物更不会仔细观察,更谈不上抓不住其特点,研究其表现手法了。
上课前可布置学生从家里带苹果和花瓶来,课上让学生说出不同水果的特点,比较谁的花瓶漂亮、花纹与瓶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安排一个吃水果的环节(只有回答了问题才可以吃),给学生一个主动观察事物、比较事物的动力及空间,让写生课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引导小学生带着趣味和动力去观察,去体验,去表现,学生有了兴趣,创作能力得到释放,创作的作品就会丰富多彩。
二、创新观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整体局部的观察方法。在写生中,有的学生画的不像或画面没有整体感,原因是学生急于动笔,画时没有认真观察、分析写生对象,没有抓住写生对象的本质特征,容易被局部的细节所吸引和误导。
如我在教六年级美丽的风景一课时,先给学生放映一些风景图片,特别是学生在家乡喜闻乐见熟悉的风景,让学生先观察这组风景整体的色彩是什么色调、主题物是什么、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以及其它景物的大小位置。要告诉学生画面中的小狗、墙上的宣传标语都不是要急于观察分析和表现的对象,要总结物体的位置大小,比例色调局部色彩造型及纹理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观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为下课时风景写生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同类色中找变化。不管是静物写生还是景物写生,小学生都存在平涂、分析、概括等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再加上头脑中形象贮存量少,绘画知识贫乏,所以导致不容易发现特点的情况。如果从同类色入手,同样颜色的物体比较,儿童就很容易发现要画物体的特点。如讲授静物写生时,一组梨子都是黄色的,近处的和远处的、左边的和右边的有什么区别,颜色有什么微妙的变化,先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最后教师作总结,通过观察、比较,让小学生在认知领域内逐步掌握色彩的变化,降低写生物的难度,让色彩成为学生简单易学的绘画语言,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色彩变幻无穷的魅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借助辅助教具。写生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写生物的主要特征,有必要运用一些辅助教具。但每一种写生物所需要的辅助用具也是不一样的,又有其灵活性。如:动态中的人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物活动时的姿势,课前让每个学生做一个活动的纸人,学生做纸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掌握的过程。课上让每个学生摆出人在活动时的各种姿态,学生还可以直观生动的了解人在活动时的动态。给自己画张像一课,为了把老师的主要特征明显化,我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界明星人物的漫画像,夸张而简捷的表现方法使学生倍感兴趣,进一步加深
了对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这一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画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画才能画象。这就是辅助用具的魅力所在。实践证明,正确、合理的写生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激发培养。因此,在写生教学中超重视并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创新为前提,创造开放、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小学美术写生课教学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展示。
2、内挖智慧潜能。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写生课教学是运用、绘画语言进行的创作活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智慧和技法的创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往往只满足于现状。在这个基础上,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引导他们在画好物体后,展开自己想想的空间,再进行加工创作,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和独到思想的作品,使小学美术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写生课延展为创作课。
四、注重赏识教育,提高育人水平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观课报告06-10
小学美术说课模版10-24
小学美术第一课教案11-11
小学美术微课教学设计11-14
美术活动:水果造型11-14
人教版小学美术优质课教学设计06-14
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04课 小记者06-05
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12课我爱我家11-27
美术学科五年级教案造型别致的椅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