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估算评课稿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估算评课稿(共10篇)

三年级数学估算评课稿 篇1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今天,听了田老师一节《三位数加法》观摩研讨课,观课后议课,我就对这节课的看法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共同进步。

从课的整体结构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检测评价。把课堂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学习效果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中引入学习。

上课开始对学生进行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回顾了加法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本节课的连续进位计算奠定了基础,紧接着又情景导入新课,给出学生的一幅幅美丽的湿地公园的图片,让学生感叹美景的同时也学会了表达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在学生提出公园里面有植物和动物时,教提问,你知道公园里有多少动植物吗?引出课题显得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

二、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注重学生做题的规范性,解决问题强调加单位,交流语言的规范等都要及时指导。本节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探究学习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人人弄清楚,并在交流展示中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经一清二楚,然后让学生练习展示,交流经验,最后检测评价,效果很好。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可以进行缩减,处理好学生回答问题的关键,控制好时间,为后面的练习留下充足时间。

2、估算出现的算计可以和后面验算的第三种方法进行对比,进行拓宽知识。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篇2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一、本课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

本节课老师通过回顾旧知 ,导入课题。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 学习做好铺垫,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2、情境激趣。

在本节课中,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环节清晰。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观感知”图形的周长,有设计了小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的过程;第四个环节算一算周长活动,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说的不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

三年级数学估算评课稿 篇3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

三年级数学估算评课稿 篇4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把它定为定为:积的定位。

为了达到预设目标,考虑到学生没有例题红关于住宅小曲中的住户总数的经验,因此我在复习了两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式题后,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收学费的问题情景,从而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复习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连成一线,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尽我所能当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总结计算步骤,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引导学生齐说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我只是铺路引路。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三位数乘两位数法笔算方法的得出过程,获得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三年级数学估算评课稿 篇5

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与童话情境哪个更能建立时间观念?

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三位教师用了不同的导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用的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信息,有车票、电影票等;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两个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第三位老师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误会设疑导入。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在练习时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删除了,第二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上用24时计时法写出时刻。

三位教师对与导入和练习题的不同处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时间,在情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时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适合的生活情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中午12时之前的,钟面上看到几时几分,就是几时几分,但是到了中午12时之后,钟面上的几时几分要加上12。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就要在适合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真实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几个素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教师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单行道的禁行标志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让钟面的时间和时间彩条的联系更紧密些。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都将钟面和时间彩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联系,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对于第一位教师对于一天中钟面上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想个办法区分这两个1时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比较深刻。学生提出了用下午1时来表示,学生也提出了用13时来表示。我觉得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办法来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想到24时计时法要用13时,而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下午”,就是为了能够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表示不同的时刻。但是教师却没有沟通“下午1时和13时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沟通起来的话,那么钟面时间和时间彩条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推理知道下午2时与14时之间的关系,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就不言而喻了。

三年级评课稿 篇6

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本课教学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媒体创设,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

1.找出特点;

2.说明方法;

3.读读句子。

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统领全文,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最后总结全文时,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归纳所学,可能学生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积累迁移,练写内化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刘老师让学生以“我是某某龙”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个人以为,如能鼓励学生用个人语言来表述恐龙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似乎更能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三年级语文《乞巧》评课稿 篇7

非常感谢xx教育学区为我们升格小学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新华小学的这么多优秀的教师为我们做了这么精彩的示范课。

说起评课,实在是不敢当。因为我没有什么好的教学理论知识,也没有什么好的课堂教学实战功底,所以我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班门弄斧一番了。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李老师在执教《乞巧》这首古诗时注意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能根据诗意巧妙的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借助画面将古诗形象化,这样安排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古诗蕴涵的情感。

纵观李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多多,在这里我就撷取其中的几点来说一说。

亮点一:博引开题,重在积累。

新课标理念中提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导入环节,李老师通过以诗会友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进行对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师以此破题,引起学生学习该主题古诗的欲望,潜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着丰富的古诗文,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语言。

亮点二:以读带讲,多读多悟

古诗语句本身就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冲淡诗句的灵性,失去诗的神韵。“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本堂课,李老师的设计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听众,而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在教学三、四行诗句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来体悟人们在七夕节的活动。这样一来,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然后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相机引导,直到彻底读懂。同时,李老师还运用多种形式来诵读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熟读成诵,去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使学生充分明确诗文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亮点三: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李老师在教学古诗《乞巧》时,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年代和课文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乞巧”一词的理解难以深入。她就利用课件出示了一些乞巧节人们过节的画面,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节日有了一个更全面感性的认识。她还巧妙地引用了民间流传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道,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使学生对古人“乞巧”的内涵有了更深、更全地领会,并且兴趣盎然地大声诵读着这首民间歌谣,然后情动而辞发,来说出自己要为自己、家人、老师、同学乞取什么?

在拓展延伸,日积月累环节,李老师还选取了《七夕》和《牵牛织女》两首和乞巧节有关的古诗,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用上刚才的朗诵方法来读一读,特别是在配上学生熟悉的旋律唱读环节,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涨,于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以此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三年级语文《除三害》评课稿 篇8

一、目标简明,开门见山

薛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首先的还是应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教得清晰一点,透彻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在此过程中,适时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教得丰富一些,灵动一些,精彩一些,乃是一种境界。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本次在《除三害》一节课中,王老师很好地把握课标,巧妙地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正确认读和理解“性格爆烈、横行霸道、欺侮百姓”等词语;想象感悟“三害”给人们带来的在灾难,感受周处除三害的过程;懂得“周处由于知错就改,才成为受人敬重的人”的道理。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王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的目标清清爽爽,不蔓不枝,每一个目标都着眼于“踏踏实实求发展”,让学生获益不少。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将标志着一节课的成败,正所谓“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围绕着简明的.目标必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宛如夜海里航行的轮船,只能寻找彼岸的灯塔而不能追随漫天的繁星。

二、内容简约,扎实有效

选择教学内容要简约,选择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王老师在《除三害》一课中,“吃”透了教材,全文分成三个板块学习来达成三个目标。在第一个板块中字词归类学习中就归了4组学习;在第二个板块安排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三害指哪三害?三害是怎样危害老百姓的?

任务二,谁除三害?

任务三,怎么除三害?

三个任务通过表格的方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板块,通过小练笔:周处杀虎的片段。让学生加以想象,更好地生成课堂上。

三年级语文《石榴》的评课稿 篇9

前几天,我在新华小学聆听了葛老师的《石榴》一课,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葛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首先,主问指向主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围绕主问来进行。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请用心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觉得特别生动形象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我认为这一课堂主问题设计有一定深度,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积极参与,充分活动。然后教师能够抓住重点词语,逐字逐句解析。如描写石榴花开得多、盛,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描写石榴果实的样子、颜色、味道。图片展示石榴的样子,自己当一回石榴娃娃包告喜讯,抓住了“裂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等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在“我会写”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作者是抓住了石榴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知道了写一种水果,可以写它的样子、颜色、味道等方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仿写,降低了坡度,学生会更加喜爱语文,喜爱写作。

三年级美术《彩墨游戏》评课稿 篇10

由于本人在今天早上临时得知这次活动,匆匆忙忙去学校将今天的课程排掉,赶到玉海中心小学时,第一节课已经上到作业的展品了,所以只听了两节国画课。回来后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发现这两位老师都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第二节《彩墨游戏》这个课题教材中是没有的,吴老师大胆设置教学内容,做出创新,很值得学习。第三节《线条的魅力》这课,教材是要求将各种各样的线组合成一幅有韵律的画面,张老师能大胆处理教材,采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下面我就具体讲讲《彩墨游戏》这节课。

1、这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吴老师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并且落实得很到位,学生学得很扎实。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一步步地学习。可以说学生在这节美术课中都是有所收获的,从一开始国画所需的工具,到游戏尝试画水墨画,以及特殊技法的学习,再到欣赏作品,感受瑞安的风光。各个环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所以说这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2、这是一节有趣的`课堂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兴趣很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教师决定的,吴老师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开始教学侧锋、中锋、浓、淡、干、湿基本技法的时候,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而是先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才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如特殊技法(漂附印染法、揉纸皴法)通过看图片,再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兴趣很高,让学生觉得这些技法看起来很难,做起来原来一点都不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滴染法、甩墨法、敲墨法)的技法稍简单些,吴老师巧妙地将这些技法的示范,来完善自己的作品。

3、这是一节有韵味的课堂

国画课本来就讲究韵味,而这节课的韵味就体现在吴老师自己的基本功上。课题的板书,基本技法的演示和批注,都是用毛笔进行的,这点就非常能体现国画课的韵味。以及特殊技法的演示,巧妙地画出了一幅树,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一篇:市级文明镇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写给一年后的自己小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