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故事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童话故事(精选8篇)

科学童话故事 篇1

“因为你不是鱼,所以你不能进去。”虾将军振振有词地说。

“你怎么知道我不是鱼,你看我身上哪个部位不像鱼?你知道人类叫我什么吗?鲸鱼!我就是鱼!”鲸反驳道。

“虽然你的外表跟鱼相似,但你的祖先原来生活在陆地上,所以你不是鱼。”

“就凭我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陆地上,你就认定我不是鱼,这也太不公平了吧!说不定鱼类以前也生活在陆地上了!”鲸很不服气地说。

“当然,单凭这一点的确不足以表示你不是鱼,但是我现在将所说的一点便可百分百的证明你不是鱼。”虾将军胸有成竹的说。

“是吗?那就说说看吧!”

虾将军不紧不慢地摸着胡须说:“你们之所以不是鱼,是因为你们是哺乳动物,在遥远的古代你生活在陆地上,跟牛羊一样,可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你们鲸类生活在浅海处,又过了许多年,你们的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是你现在的样子了。你们用肺呼吸,幼鲸是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下你该相信了吧!”

“哦,原来我真不是鱼啊!刚才多有冒犯,请不要见怪呀!”鲸诚恳地说到。

“这怎么会呢!”虾将军说。

科学童话故事 篇2

一、故事入题

科学知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利用科学故事能够构建学习情境, 架设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参与意识, 从而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 教师在讲“磁铁”时就可利用中国古代“宫门捉刺客”的故事, 巧设问题情境。

师:秦始皇阴险狡诈, 杀人无数, 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担心有刺客来刺杀他, 所以他让人修了一个宫殿, 并做了特殊的宫门, 每当刺客来行刺的时候, 一到宫门, 兵器就会自动被宫门缴获, 这就是“宫门捉刺客”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宫门可以捉住刺客?

生:我猜, 宫门内肯定装着什么机关?

师:到底装着什么机关, 你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吗……

教师巧妙地利用古代故事设置悬念, 动人心弦, 发人深思, 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从而顺利导入本课学习的主题“磁铁的性质”。

二、故事激趣

科学小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铺陈渲染, 既寓意深刻, 又轻松幽默, 能使学生精神焕发, 求知欲激扬, 大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述“超生游击队”的故事, 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疑问:女主人公一连生了3个女孩, 第4胎一定会是男孩吗?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讲“浮力”时, 教师可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重力”时, 可结合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这些故事会改变课堂上枯燥沉闷的气氛, 使学生兴趣大增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故事启智

科学小故事还能开发学生智力, 帮助他们改进思想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爱迪生做实验, 需要测一个灯泡的体积, 他让身边的一位助手去做, 这位助手左量右量反复计算, 总是得不到灯泡的准确体积。正急得满头大汗, 爱迪生拿过灯泡放进盛水的量杯中, 一下就准确测出灯泡的体积。这是用巧妙办法解决问题的实例。它告诉学生, 遇到问题不要墨守成规, 要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教师通过讲述科学故事, 让学生认识到, 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故事质疑

利用科学小故事, 可以引起学生质疑。故事讲完后, 教师可提问“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探索, 寻找奥秘, 深入思考。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热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诸葛亮的故事引起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师: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他机智过人、神机妙算, 你们知道他在指挥士兵作战时有什么秘方吗?

生: (互相交流)

师:他不光发明了木牛流马、八卦阵等, 还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灯。这种灯点燃后可以自动升上天空, 用它来传递作战信号, 又快捷又方便, 后来人们把这种灯叫做孔明灯。听完这个故事,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灯为什么会自动升上天?

生:它是怎么做成的, 里面是什么样的构造……

教师巧妙地利用古代故事设置悬念, 动人心弦, 发人深思, 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为了揭开这个谜面而始终处于高昂的情绪之中。

五、故事激志

在科学发展中, 贯穿着科学家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勇于探索的事迹。教师汲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情节, 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从布鲁诺为坚持地心说被宗教势力烧死, 牛顿压制惠更斯光的波动理论, 到前苏联飞船因一个小数点而坠毁等, 教育学生科学道路不是坦途, 要坚持真理, 相信事实, 不盲从于答案, 不屈服于权威, 要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讲述华罗庚在杂货店里顽强自学、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科学考察等等, 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学习, 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特别是讲述我国古今科学故事, 如指南车的传说、蔡伦造纸的故事、张衡制造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徐霞客不畏艰险考察祖国的山水、詹天佑修筑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扰返回祖国等, 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激起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报负。

六、故事育情

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授课内容, 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家的轶事、考古发现、动植物趣谈等。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文采飞扬的语言, 讲述教学内容背后的故事, 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故事创造性地联系起来, 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调动学生情感, 达到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时, 我首先讲了白鳍豚——“奇奇”的故事。奇奇是一头受伤的小白鳍豚, 被人救起后, 寄养在武汉“白鳍豚康复中心”。成年后, 工作人员想给它找个伴侣, 结果寻了近20年, 也没有找到。几年前, 奇奇孤独地死去了。现在没有人在白鳍豚的栖息地再看见它。3年过去了, 如果有5年再看不见它的踪迹的话, 按国际惯例就可以宣布这一物种的灭绝。让我们好好看看白鳍豚的照片吧, 也许我们再也见不到活着的白鳍豚了。讲到此, 有的同学眼睛湿润了。这一情景的设置唤起同学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社课与童话故事科学的结合 篇3

为了探索小学“品社课与童话故事科学的结合”,我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学生品社课教材的教学,另一方面结合品社教材不断探索小学品社课与童话故事 科学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针对小 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情感的情境性,行为的模仿性等特点,结合品社教材,我精选了许多课外童话,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列为品社课的辅导教材,进行序列化教学,使小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理想类

回想许多伟人和成功人士,他们从小都有远大志向和痴迷的爱好,如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终成了一代伟人,张衡从小就数星星,后来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鲁迅一个小小的“早”字,却激励他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由此可见,从小立志是成长的关键。

品社课,首先要从小学生立志抓起,对于小学生,空洞的说教,效果不会很大,于是我想到了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大多浅显易懂,它会极大地引发孩子的兴趣,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动力。

这类童话教材,有《大雁哥哥和鸭子弟弟》、《登天梦》、《最有意义的生活》……

童话《大雁哥哥和鸭子弟弟》反映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理想,大雁自强自主,最终“丧命刀下”,两者有志与无志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远大理想的无穷力量。教学《登天梦》使学生懂得追求理想和幸福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教学《最有意义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小青石造福人类的铺路精神和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并根据年级段,开展不同的主题队会,如“谈我的理想”,“谈今天与明天”。

(二)知识类

“一滴水汇不成大海”,结合此类品社教材,选学童话,教学这类童话重点是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勤奋学习的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未来,努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类童话选编的有《小公鸡吹喇叭》、《聪明的小猪》、《小勤和机器人》和《小鸽飞飞》。

童话《小鸽飞飞》让学生懂得一个哲理:知识,可以带来智慧;无知,却会带来灾害。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教学《 聪明的小猪》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开拓丰富的想象,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形象,教学《小公鸡吹喇叭》和《小勤和机器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以启迪,教育和鼓舞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并结合教学,在班上开展各种智力竞赛活动。

(三)守纪类

良好的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小学生好动,自制力差,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從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很难一下改正,教学这类童话,中心是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品德教育,特别结合守纪类品社教材加强自我管理、控制、自治的能力的训练。

这类童话教材,有《小象的学校》、《小数点站岗》……

通过学习,在班上开展编诵儿歌活动,以“大公鸡”为主 题训练儿童一日常规,培养他们守纪、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例如:

大公鸡

大公鸡,喔喔叫。

小学生起的早,背上书包 上学校。

铃声响,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桌上。

坐直身子,看前方。

课堂上,认真听,用心想。

举手发言不乱抢,

守纪律,不能忘,人人争当好儿童。

(四)勤俭类

“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结合这类品社教材,同时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中有比吃穿的现象,我们更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教育学生不能娇气,不懒惰,养成勤俭节约,不挑吃穿的好习惯。

这类童话教材,有《蜜蜂兄弟》、《大公鸡和漏嘴巴》、《懒熊买西瓜》……

通过教学,开展班级“小银行”、“献爱心”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勤劳节俭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牢记。

(五)敬长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使下一代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

结合这一思想,品社课童话,着重是渗透和强化尊师敬长的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培养。

这类童话,有《地球妈妈和她的孩子》、《银河水珠》等。

通过童话教学,并将这些童话排成小节目,举办一些丰富、直观、高效、灵活的亲子活动,由学生、父母、老师共同参与,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自我思考,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儿童尊师敬长的真挚情感,培养儿童礼貌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友爱类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捆筷子难折断”,“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呀,生活中更少不了互相关爱。

品社课积累了童话《蚂蚁搬粮食》、《小羊过河》、《九色鹿》等。

教学这些童话,要求学生发扬谦让克己,平等待人,正确交友,团结友爱的优良品德,并结合“找朋友”的游戏排演,使这一课落到实处。

有关于科学童话小故事 篇4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它发话了。

“你敢和我比智慧吗?”电脑自高自大地说。

“我不敢和你比,电脑兄弟。”手机谦逊地说。

“智商低下的东西。”电脑不耐烦地说:“你还不如跳进水里淹死算了。”

“怎么这么说话呢?”智能手机语重心长地说,“我并非智商低下,我跟你的智慧也差不多,再说……”

“给我闭上你的臭嘴!”电脑发火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过不了几个月,你一定会被时代淘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智能手机温柔滴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做好朋友吧。”

“呸,和你结朋友,我都为你感到羞耻了,你一定会被主人抛弃、丢进垃圾桶里的。”电脑猖狂地说。从此以后,智能手机一直没有理会电脑。

几个月后,一件事情真是太让电脑惊讶了,智能手机不但没被时代淘汰,反倒变得更加流行了。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看手机,电脑渐渐地,渐渐地如地电脑预言智能手机的那样被时代淘汰了。电脑被主人遗弃在一个角落里。

“电脑兄弟,电脑兄弟!我可怜的电脑兄弟啊!”智能手机好不容易抽出个空来探望电脑。可无论智能手机怎样竭嘶底里地呐喊、呼唤,都唤不回来电脑的意识。

就这样,电脑被主人抛弃在垃圾桶里,变成了一堆废铁。

【奇怪的唱歌方法】

夏天终于到了,树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歌咏比赛。许多小动物都在忙着练习,准备参加比赛。

有一天,天气非常的热,小蜜蜂在蜂房里酿蜜,突然想起了正在练歌的小动物,它想:“他们唱了那么久,嗓子一定很疼了,我去给他们送点蜜糖润润嗓子吧。”于是他提着一一篮子蜜糖,向田野飞去。

小蜜蜂飞呀飞,看到了大树上有一只蝉“知了一一知了——”地唱个不停,她飞过去,说:“知了,知了,你好!你一定唱累了吧。你的嗓子疼不疼?这篮蜜糖送给你润润嗓子吧。”知了摇了摇头,说:“谢谢你,小蜜蜂,我不是用嗓子唱歌的。你瞧,我的肚子上有一个发声器,我的声音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你的蜜糖送给别的小动物吧。“她说着翘起了身子,小蜜蜂一看,真的,知了的肚子随着叫声一缩一张呢。小蜜蜂告别知了,向前飞去。

小蜜蜂飞呀飞,停在一株小草上,忽然听见了“嘁嘁”的叫声,原来是石头下面的一只蟋蟀正在唱歌呢。“你好,蟋蟀,你一定唱累了吧,你的嗓子疼不疼?这篮蜜糖送给你润润嗓子吧。”小蟋蟀摇了摇头,说:“谢谢你,小蜜蜂。我不是用嗓子唱歌的。我的声音是翅膀互相摩擦发出来的,你的蜜糖送给别的小动物吧。”小蜜蜂一看,蟋蟀的翅膀一擦一擦的,动得可快呢。小蜜蜂告别了蟋蟀,向前飞去。

小蜜蜂飞呀飞,飞到稻田边。“呱!呱!呱!”一只青蛙正唱得欢呢。“你好.,小青蛙!你的歌声这么响,这么亮,一定唱累了吧。你的噪子疼不疼?这篮蜜糖送给你润润嗓子吧。”小青蛙摇摇头说:“谢谢你,小蜜蜂。我的嗓子一点也不疼。你瞧,我的嘴旁有两个鸣囊,声音经过这个鸣囊,就变得又高又亮了,你的蜜糖送给别的小动物吧。”小蜜蜂一看,青蛙的嘴边有两个鼓鼓的泡泡,唱起歌来一鼓一鼓地动呢。‘小蜜蜂告别了小青蛙,向前飞去。

科学故事 篇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空军不断轰炸英国,炸弹从天而降。英国一家面粉厂的厂主暗自庆幸炸弹没有击中他的厂房,但几乎与炸弹落下的同时,车间里自己发生了大爆炸,屋顶飞上了天,爆炸的威力超过了炸弹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几家面粉厂也发生了爆炸。这种奇特的爆炸使工厂损失惨重,而且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没有炸弹落到厂房上,况且车间里只有面粉和机器,没有炸药一类爆炸物品。那么,产生这种奇怪的爆炸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由于炸弹爆炸的气浪掀起了车间里的面粉粉尘,使得空气中所含的面粉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遇火后发生了爆炸。爆炸物是面粉。

少年朋友也许会穷追不舍:面粉又不是炸药怎么会爆炸呢?

我们知道,面粉厂里的粉碎机要把小麦加工成很细很细的面粉,粉碎机就要消耗电能而对被加工的物料做功,使物料被粉碎。其中,粉碎机所做的功的一部分转化成能量,而储存在被粉碎以后的物质颗粒表面,这部分能量在物理化学中被叫做“表面能”。并且,对于一定的物质来说,被粉碎的程度越大,即颗粒越小,则表面积越大,那么表面能也就越大。但是,若把它粉碎成面粉一样细小的粉尘后,其表面能可达2.7×106焦耳,即相当于把同样重的物体举高2700米所做的功,表面能竟增大了1000万倍!

由于粉尘具有这么高的表面能,同大块的物料相比,它就很容易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将其能量释放出来。这个道理就好似由于高处的水比低处的水有多余的势能,因此它要向低处流一样。所以,这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粉尘一遇适宜的条件,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后,它就会迅速地发生激烈的燃烧反应,在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一个令人惧怕的事——面粉爆炸也就随之发生。不光是面粉,凡是易燃烧的粉尘如可可、软木、木材、轻橡胶、皮革、塑料,以及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各种无机材料如硫、铁、镁、钴等的粉尘,如果这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只要一遇到明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有时这些细尘的爆炸也决不亚于炸弹的破坏作用。例如,在1846年,英国的哈尔威煤矿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当时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为英国内务部调查这次爆炸事件的报告上曾这样写道:“甲烷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会掀起存在于坑道里的全部煤尘,并且使之着火.共振与共鸣

一九○六年俄国首都彼德格勒(今列宁格勒)有一支全副武装的沙皇军队,步伐整齐,不可一世地通过爱纪毕特大桥。这座大桥十分坚固,纵然跑过千军万马也难以撼动。可是正在指挥官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间哗啦一声巨响,大桥崩塌了。顿时间,官兵,辎重、马匹纷纷落水,马嘶人号,狼狈不堪„„。经过长期追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有人故意破坏,肇事的就是受害者自己。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共振」在作怪。

什么叫共振呢?可以打个粗浅的比方来说明:一个人坐在秋千板上不动,另一个人一下一下地推,假设每当秋千荡去的时候就推一下,如此合拍她进行下去,秋千会越荡越高。用严格的物理学语言来说,振动体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很接近或相等时,振动的幅度就急剧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军人的步伐太整齐了,而其频率恰好接近于爱纪毕特大桥作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激起了桥梁的共振,结果造成了大事故。为了接受这次血的教训,此后世界各地都先后规定:凡大队人马过桥时必须碎步走,极力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共振现象重演。

前面已经说过,发声体就是一个振动体。它在空气中造成的声波,也可以使另一个物体发生振动,如这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于声波的频率,就发生共振,使这个物体的振动幅度很大,因而也就发出了相当大的声音来。这种发声体的共振,叫做共鸣。

几则关于共鸣的故事

东汉以后三国纷争年代,有一天,魏都洛阳宫殿前面的一口大钟,突然无缘无故地鸣响起来。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以为是不祥之兆,也有人乘机献媚,把它说成是祥瑞,替皇帝歌功颂德一番。至于魏帝本人则疑虑重重,他本来就担心司马氏集团有不臣之心,对曹家天下虎视耽耽,觊觎已久。这次大钟不敲自鸣,莫非就是上天给他的某种暗示?总之,造件事闹得他心惊肉跳,简直惶惶不可终日。

事情传到青年张华耳中,只见他思忖片刻,从容说道:「那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不过是因为四川铜山有山崩发生,因而引起宫中大钟相应自鸣罢了。」当时崇尚迷信,张华的科学见解犹如「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可是几天以后,四川的消息飞来,正是在洛阳钟自鸣的那个时辰,蜀中发生了一起铜山崩塌事件。张华的预言应验了,从此名声大振,而魏晋也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于心稍安。

又有一天,一个人来向张华请教,说是他家有一个洗澡用的大铜盆,每日早晚总会嗡嗡作响,就像有人在敲打一般,也不知什么缘故。张华答道:这只铜盆和洛阳宫中大钟的音调相谐,宫中每天早晚都要撞钟,所以使铜澡盆有声相应。张华还告诉他只要把铜澡盆锉掉一点,使它变轻了,便不会再作响。那人照着去办,果然就不响了。张华能用共鸣原理去解释它,并提出了消除共鸣的办法,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不过人们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当时的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丨造了一条船,体积大,相当重,因为不能挪动,搁浅在海岸上很多天。阿基米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地挪动起来,最终下到海里。国王惊讶之余,十分佩服阿基米德,并派人贴出告示“今后,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牛顿

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因斯坦小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做工艺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爱因斯坦拿出的是个很丑陋的小板凳。老师和同学们嘲笑他,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板凳吗?爱因斯坦说有,他真拿出两个更丑陋的。他说虽然前一个板凳很丑陋,但是比后来两个要好的多。

爱因斯坦除在光电效应、相对论等方面作出举世皆知的杰出贡献外,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由于对大量无序因子的规律性把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金融数学的基础;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辐射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与玻尔进行的论战中提出的EPR佯谬,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

钱学森(1911.12.11--)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钱学森提出回过后,美国人大为生气,并对他严加看守,甚至施加刑罚.美国人曾经给钱学森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一人前往荒无人烟的小岛,用各种各样的刑罚折磨他,据说半年就少了50斤.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美国人放出话,只要钱学森愿意留在美国,不回中国,就马上给予他最优良的设施,比原来更好,更美的生活,给他更大的荣誉.钱学森没有放弃.依然意决回国.6.法拉第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伽利略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丨造出来的 焦耳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丨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母亲再三告诫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爱因斯坦总是不以然地回答说:“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 有一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父亲说:“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著钢筋踏梯才烟囱内的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著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钻出烟囱,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乾乾净净的,就以他也和我一样乾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泪水的妙用——有趣的物理故事

长篇小说《迈克尔·斯特罗哥夫》中, 描写过这样一段故事: 斯特罗哥夫奉沙皇之命, 到西伯利亚去给沙皇兄弟下封密诏, 中途被入侵的鞑靼人俘获而被判处瞽刑.上瞽形的办法是用一把烧得通红的大刀在受刑人的眼前一晃, 大刀所辐射出来的灼热的光和热量就会使受刑人双目永远失明.临到斯特罗哥夫受刑时, 他妈扑到他的眼前, 斯特罗哥夫也不禁凄然泪下.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看见母亲的面容了.意想不到的是, 斯特罗哥夫痛哭的泪水却意外地保护了他的双眼.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熨衣服时, 为了不使衣服被烫坏, 常要估计一下熨斗的温度, 有经验的裁缝常用一只醮过水的冷湿手指去很快摸一下熨斗, 从而估计熨斗能否适合熨衣服.高温熨斗为什么没有烫伤手指呢?

我们平时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取一个钢尺, 在钢尺的一端加热, 用手捏着另一端, 用不了多长时间, 你就会觉得烫手而拿不住尺子了.但若烧一壶水, 要很长时间你才会感到水变热.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比钢尺差得多的缘故.同样水蒸汽的导热能力也很差, 甚至比液态水还要差一个数量级.当烧得通红的大刀晃动时, 大刀所辐射出来的热量使斯特罗夫蒙在两眼上的泪水汽化, 形成了一个薄薄的蒸汽保护层, 阻止了热量进一步向内辐射, 从而保护住斯特罗哥夫的双眼.

湿的手指头碰到高温熨斗时, 指头上的水吸收熨斗上的热量迅速汽化, 在手指头与熨斗之间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蒸汽层, 挡住了熨斗的热量向手指头传递.脚在炭火上行走时, 湿脚底板的水蒸汽也在脚底板与炭火之间形成了一个蒸汽保护层, 而汗水又补偿了部分蒸发了的湿汽.但最后当绝大部分湿汽都耗尽时, 脚板就会感到灼痛了.

放大镜与望远镜——趣味物理故事

本文导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拿望远镜去看别人,这样就能看到别人身上的许多优点,就能和人友好相处,而要多拿放大镜看自己,才能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好父母教育咨询网-中国专业的婴幼儿、青少年教育咨询网站

但这不等于说,放大镜就没有用了,放大镜的焦点应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地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最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都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趣味物理故事——伽利略与自由落体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十六世纪仍然如日中天,人人都奉为经典,没有人提出任何的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学说是: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十磅重的物体,下坠的速度会比一磅重的物体快十倍。这个学说在大小的外表上看来,似乎非常的合理,而且人人也都相信学说的真确性,教授们严肃的把这个学说教给他们的学生,学生们也都敬谨的接受这个学说,只有伽利略表示怀疑。

伽利略曾经亲眼目睹大小不同的冰雹,同时一起掉落到地。根据常识判断,它们似乎是从同一高度一起下坠的,但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较大的冰雹应该先落到地面上,小冰雹在接着掉来,伽利略观察到的并非如此。

他做了许多实验,发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他决心指出这项错误。传说有一天,他邀请有关的教授到比塞塔前,拿出一个一百磅的重体,和一个一磅的重体。

伽利略问所有的教授们:

「假如这两个重体同时自塔顶自由落下,结果如何?」

教授们议论纷纷,谁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没有人敢预料结果如何。

以往,他们按亚里斯多德的学说照本宣科,从来没有怀疑过。现在,居然有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提出了要求证据的疑问。结果呢?要是两个重体以非常悬殊的速度坠落地面,教授们可以松一口气,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正确的,伽利略将被冠上「说谎者」、「搅局者」的罪名。要是两个重体同时坠落地面?又将如何解释呢?是扬弃奉行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接受伽利略实验所证明的事实,还是对伽利略的实验视若无睹?

比萨塔的倾斜度可以使坠体不受阻碍,伽利略塔顶大喊:

「看清楚了没有?下来了!」

两个重体砰然而下,小的重体始终和大的重体并行,而且同时落地。这两个重体的砰然一声,并不表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经崩溃。因为这一群教授在不想相信一件真实事物的时候,根本不去看一看、摸一摸,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更荒谬的是他们反而怀疑伽利略为了证实速度相同,而在重体内隐藏了「魔术」。

金属环的膨胀和生锈的螺母 金属环的膨胀

加热一金属圆环直到金属膨胀了 1%,那么圆环中心的圆孔的直径将:变大。圆孔不过是个空缺,而空缺也会膨胀,这是无法避免的。所有圆环的尺寸都要按比例胀大。形象地说,设想有一张圆环的照片,将其放大 1%,照片上的任何部位都将被放大,当然圆也不例外。

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将圆环弄直使它形成一直棒,加热时,它不仅变厚而且变长,这样当这根直棒再弯成环形时,内部圆孔的周长就象它的厚度一样也变大了。

如果我们想象一块方金属板中间有一方孔,那么很容易看出方孔将由于金属板的膨胀而变大。把方金属板切成小方块,加热使它们膨胀,再将它们拼成原样,方孔便同固体金属一样也膨胀了。

以前,铁匠给木轮加轮箍是采用这种方法:将略小于车轮外缘的轮箍加热,由于加热使轮箍膨胀,此时把轮箍刚好套在木轮上。待冷却后,不需任何另外的固定便会很牢固地箍在木轮上。

下次,当你打开一个罐子上的金属盖时,在热水里浸一下或放在热炉子上加热片刻,因盖子以及它的内周长的膨胀而很容易打开了。

生锈的螺母

螺钉上有一只生锈的螺母,那么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取下它。

回忆一下“圆环的膨胀”。螺母与螺钉并非紧密地挨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总有一点很小的空隙。螺母固定得很紧,问题在于这空隙大小。怎样才能使这空隙变大一些呢?加热。加热可以使任何物体膨胀,螺母膨胀,螺钉也膨胀,最后重要的是,两者间的空隙也膨胀。因此,要想旋松螺母,就加热,尽管螺钉也会膨胀。

显微镜的发明故事

公元1680年,一个在荷兰德夫特的市政厅门房干了几十年门卫工作的半老头子,却被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颇具权威的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接着,英国女王亲笔给他写来了贺信。一时,他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时间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名人。他的主要业绩,就是经过自己几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探索,发明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架帮助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显微镜,从此,他的这一业绩时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就是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

早年的列文虎克由于父亲的早逝,妈妈无力负担他求学,16 岁时,就来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杂货铺里当了学徒。虽然天天早起晚睡,干着脏活累活,然而,他却并没有多少的怨言,因为来到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他却有幸结识了杂货铺对面一位和善的老大爷。老人家中藏书丰富,博学多识,他给年轻的列文虎克讲了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新鲜而有趣的故事,这使列文虎克懂得了想要知道的关于大自然奥秘的许多东西。于是,他一有空暇就向老人求教,在老人那里借阅图书,老人也非常喜欢这个爱读书、爱提问的好孩子。

后来,在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读书时,被隔壁眼镜店作坊的工匠磨制镜片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悄悄来到眼镜作坊里。他望着工匠们磨出的一块块镜片,脑际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能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让我们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该多好哇!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似的奇想,竟从此使他下定了磨制一块“魔镜”的决心。从此以后,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为师,虚心求教。

有一天,这位老师傅给列文虎克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傅的孙子有一天偶尔将两块磨制好的透镜叠在一起放在一张废纸上看上面的字,只见这些字比原来的大好多倍,老师傅马上拿过这两块镜片放在孙子头上看头发,突然发现头发像铁丝一样粗。老师傅讲的这件事引起列文虎克的极大兴趣,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制、用途更广泛的镜片。为了达到目的,他的手磨破了,腿跪麻了。有时,手指上的鲜血顺着磨破的伤口流淌,浸湿了镜片。有时,他磨至深夜也毫无倦意,实在累了,就蜷缩在屋角和衣而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他终于磨成了两块光亮精巧的透镜。他将镜片叠起来看鸡毛,只见一根鸡毛上被放大了的绒毛像树枝一样排列着。接着,他试着将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镜片间的距离上下变化,只见随着镜片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

那么,怎样将这两块镜片各自固定起来,同时又能自由地上下调节距离呢?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为了解决新的难题,列文虎克一连几天苦苦地思索着。一天,他在干完杂货铺的工作后来到大街上,边走边思索。忽然间,他被一阵丁丁冬冬的响声所吸引,猛然抬头往左一看,是一家铁铺在打铁。于是他来到铁铺里,看到了铁匠们打制出的一件件铁器。这时,他忽而又想到:如果能让铁匠打制一个铁架和一个铁筒,将镜片固定在镜筒的两头,然后再固定在铁架上,这样观察不是既省力又方便吗?想法既出,马上他就找了铁匠师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

没过几天功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设想所发明的第一架显微镜终于诞生了。正当他带着胜利的喜悦准备磨制更精密的显微镜的时候,他却被杂货铺的老板以不务正业之名开除了。为了谋生,他只好辗转回到了故乡德夫特,好不容易经人介绍在市政厅的门房找到了一个当门卫的差事。他一面看门,一面继续着他对显微镜的研制、改造工作。几年之后,他终于又研制出多台更精制、完美的显微镜。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于是,他将自己研制的显微镜和所发现的关于血液细胞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记载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不久,他的成果终于被世界承认了。从此,这一关系着人类生命与生活的重要学问--微生物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新世纪。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科技、军事、经济建设及生活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天文望远镜有“千里眼”美誉之称。

那么,望远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让我们追溯历史,去寻觅天文望远镜在发展进程中留下的足迹。

早先的望远镜是玩具

17世纪初,在荷兰的米德尔堡小城,眼镜匠利珀希几乎整日在忙碌着为顾客磨镜片。在他开设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透镜琳琅满目,以供客户配眼镜时选用。当然,丢弃的废镜片也不少,被堆放在角落里的废镜片成了利珀希三个儿子的玩具。

一天,三个孩子在阳台上玩耍,小弟弟双手各拿一块镜片靠在栏杆旁前后比划着看前方的景物,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尖顶上的风向标变得又大又近,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两个小哥哥争先恐后地夺下弟弟手中的镜片观看房上的瓦片、门窗、飞鸟„„它们都很清晰,仿佛是近在眼前。利珀希对孩子们的叙述感到不可思议,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儿子说的那样试验,手持一块凹透镜放在眼前,把凸透镜放在前面,手持镜片轻缓平移距离,当他把两块镜片对准远处景物时,利珀希惊奇地发现远处的视物被放大了,似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一有趣的现象被邻居们知道了,观看后也颇感惊异。此消息一传开,米德尔堡的市民们纷纷来到店铺要求一饱眼福,不少人愿出一副眼镜的代价买下可观看物景变近的镜片,买回去后当作“成人玩具”独自享用,结果废镜片成了“宝贝”。受此启示,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利珀希意识到这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于是向荷兰国会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1608年10月12日,国会审议了利珀希的申请专利后给予了回复,受理的官员指着样品对发明人提出改进要求:能够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看;“玩具”是大类,申请专利的这个玩具应有具体的名称,利珀希很快照办了。接着他又在一个套筒上装上镜片,并把两个套筒联结,满足了人们双眼观看的要求,又经过冥思苦想将这个玩具取名为“窥视镜”。这一年的12月5日,经改进后的双筒“窥视镜”发明专利获得政府批准,国会发给他一笔奖金以示鼓励。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问世

1609年6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威尼斯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信,告诉他有个荷兰眼镜商造出“窥视镜”,利用镜片的组合可看清远处的景物。

伽利略获得信息后意识到它具有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价值,立即返回帕多瓦集中精力研究光学和透镜,反复琢磨并亲自动手将镜片安装在铜筒的两端,铜筒则被定置在固定架上。最初望远镜只能放大3倍,在此基础上,伽利略不断地摸索改进,使望远镜能够放大32倍,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就这样问世了。

从1609年末到1610年初,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用这台划时代的天文仪器进行天体观测:发现月球表面布满了凹坑和环形山;寻找到木星有四颗卫星,像月亮绕地球转动一样;看到银河系是由无数星体组成;还观测到太阳的黑子、金星的盈亏、土星的光环等。为把天象观察结果公之于众,伽利略于1610年3月在威尼斯出版了《星空使者》一书,揭示了这一系列重大的天文发观而轰动了欧洲。

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制造出一台新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用凸透镜组成,前端凸镜为物镜,用来收集光线,后面的凸镜为目镜则再次将景物放大。因此这台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景物是倒立的,他发明的这台望远望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用新的望远镜观测天象,将恩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观测到的777颗恒星扩展为1005颗,1627年编制并出版了《鲁道夫星表》,因精确度高被视为标准星表。在整理第谷长达30年的天文观测资料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后人赞颂开普勒是“宇宙的立法者”。

天文望远镜打开了宇宙的大门,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开普勒则为星空制定了法律。

牛顿与反射式望远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趋提高,射电望远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美国在1962年策划了“空间望远镜”的研制。1990年4月25日,航天飞机“发现号”将一台名为“哈勃”的空间光学望远镜发射进入太空轨道。这台空间望远镜由光学望远镜、科学仪器舱及保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外形呈圆柱形,长为13.3米,直径为4.3米,总重量达12.5吨,先进的航天技术可确保“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飞行15年。

空间望远镜避免了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干扰,可以看到地面望远镜7倍的深空、弱50倍恒星及扩展350倍宇宙空间,其灵敏度和分辨率比地面望远镜强10倍,可为天文学家发现地面无法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和搜寻宇宙中出现的任何蛛丝马迹。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古代的“千里眼”传说已不再是美妙的幻想,现代天文望远镜已将神话变成现实。

在一次大型的演讲会场,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样演讲道:

“如果现在有一位长得国色天香的美女来到我们的面前,任何一个人拿着一只500倍的放大镜来观看这位美女的脸庞,一定都非常失望,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将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一张难看的脸;但现在我们每个人如果拿一只望远镜来看远处的一座高山,我们看到的将是青山绿水,绿荫葱葱,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往返。

科学小故事 篇6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知识链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动滑轮被两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史上的故事教学 篇7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故事教学,学生

生物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包含着科学家探求真理的艰辛, 更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因此,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生物科学史故事的应用价值, 利用好这些素材, 提高生物学教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

生物科学史中有大量有趣的科学故事, 精彩的科学实验, 曲折离奇的科学探索过程。这些生动事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会让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可变为求知, 探求真理的心理行为。如果用生物科学史故事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题, 效果很好。

我在教授“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一节之前, 先简介教科书中关于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 英国人罗伯特·虎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他把软木薄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软木薄片是由许多小室构成的, 于是他把这些小室叫做“细胞” (cell) 。那么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小室”进一步放大后是怎样的结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样自然引入新课, 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指引学生思路

1. 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生物科学史既是揭示生命奥秘的研究历史, 也是生物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其中每一次重大发现及经典实验都是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 这些故事能使难点知识的理解层层推进, 从而突破难点。例如初中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教学难点之一, 可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贯穿在光合作用教学过程的中。通过海尔蒙特植树实验、普利斯特的实验、谢尼伯的实验以及萨克斯的绿叶遮光实验等科学史上的有关故事, 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光合作用定义的理解, 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2. 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知识既是科学思维的结晶, 也是科学家在探索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取得的成就。教师应充分把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 使学生从前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严谨性。教师可利用生物史中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故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 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知识的掌握变为学生再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体会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史上, 科学家取得卓越成就的故事展示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高尚的科学品质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在培育新种的过程中, 先后用了6年时间, 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 才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种;近代实验生理学奠基人哈维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大胆提出假说, 精心设计实验。在当时实验设备极其有限的情况下, 哈维没有显微镜, 只有一个手持放大镜和一些简单的解剖工具, 他不断实验, 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这些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之路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的。成功的获得, 既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 还要有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等科学素质。用科学家这些科学态度和工作精神对学生进行启发与感召, 使学生得到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教育和提升。

综上所述, 教师应把生物科学史引入生物学教学, 结合具体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收集整理, 将学生学习过程同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 其相关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满希, 展红.给生物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科学童话故事 篇8

[关键词]科学 科学故事 科学本质 理解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74

曾观摩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一课,课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沙包、塑料块、羽毛这三种物体的下落现象,学生经过观察在黑板上画出这三种物体可能的运动轨迹。教师细致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所画的轨迹图忽略了物体运动的方向,交谈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物体从高处落下时有快有慢,紧接着教师先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物体越重,下坠的倾向性越大,下落得也就越快;物体越轻,下坠的倾向性越小,下落得也就越慢;物体下落的快慢和它的重量成正比。再呈现伽利略的观点,即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任何两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不同观点,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是这一观点是成立的。当介绍伽利略的观点时学生又有点迷糊了——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究竟谁的正确呢?

教师引导学生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于是教师拿出了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网球,让学生先猜哪个会先落地,然后再自己动手体验,等学生讨论出结论后,教师又让一位学生站在黑板前的高凳上演示一遍,教师在学生演示2个球下落时,用相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听课的教师不禁纳闷起来,拍下来看什么呢?结论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嘛?教师将刚才拍的视频通过电脑软件的慢放功能播出,大家一起看到了两个球下落的每一个瞬间,特别是两个球落地前的逐帧播放更是可以清晰地看到黄色的网球先落地,此时不只是学生,很多听课教师一片哗然,被这个瞬间震撼了。这时,大家面对的事实是“较重的网球先落地”, 事实说明了一切,“两个球同时着地”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事实学生很自然地怀疑伽利略做的实验似乎是不对的,无形中就对科学的经典实验产生了质疑。

科学是在不断地质疑中前进的,面对学生和不少听课教师的质疑声,上课教师并没有马上解疑,而是列举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以及所做的“思想实验”,并进行逻辑推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想有一重一轻两个球在同一位置同时下落,那重球的下落速度将比轻球快;他又设想把这两个球绑在一起,下落时下落慢的轻球肯定会“拖后腿”,因此它们一起下落的速度应该是比重球慢比轻球快,但是两个球绑在一起的总重量肯定大于重球,那么它们一起下落的速度又应该比重球快,这就出现了矛盾,由此伽利略推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有着质疑,并且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其不成立;此时此刻,课堂上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的观点受到事实的挑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这应该是上课教师最希望学生进入的思维状态:一开始还挺明白的,两位科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似乎都有道理,问题是伽利略用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课堂现场的实验不支持伽利略的观点,这就有种从明白反而进入迷糊的感觉了。紧接着上课教师的一段介绍和讲述让大家豁然开朗,为了进一步验证伽利略的观点,后来有人在实验中发现了现在课堂上一样的情况,于是开始质疑伽利略的观点,甚至有人怀疑伽利略是否真的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经典实验,其实伽利略在实验中也曾质疑自己的观点,同时想着运用别的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相符,最终他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在真空中(或在介质阻力可忽略时),任何物体,不管其重量、形状和比重,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这一结论在后来技术条件进步与成熟的支持下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这节科学课的教师一开始让学生明白了,随即又迷糊了,但并不是简单地反其道而行,也不是让学生迷糊了就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在明白后进入迷糊,让学生想去弄明白,学生迷糊就是下一次明白的前提和动力。整堂课教师是在诠释着新课程的精髓,教师只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课堂上教师更在诠释着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任何科学观点科学解释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检验,随着思想的发展、思维的发散、技术的发展,要能够敢于质疑。在学习科学时同学们可以像伽利略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很重要,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这样的素质,正如这位上课教师所言“课堂上我们除了给学生建立科学世界的技巧,还需要培养学生有摧毁科学经典的勇气和力量!”

美国学者在1900年创造了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科学小故事(Interactive Historical Vignettes,简称IH-Vs),使有心改革的教师能在有限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史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精心设计、合乎史实的约10~15分钟的小故事主要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事件或事件的片段,他们认为这些精彩的小故事不仅能清晰地展现科学的本质,而且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以故事形式表现的科学史和科学本质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故事的选择目的在于缩小科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使科学概念更容易理解以及在特定问题上获得启发,更加期待一些好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和重要的问题。因此从上述例子的阐述中可以尝试以下三点注意内容。

一、科学故事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必备要素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第十四条提出了“教学故事化”,这一项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认为故事的作用有四点: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故事是学生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的一种形式,把蕴含着科学道理的小故事引入科学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并且潜移默化,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科学故事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于接受,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同样有些难以直接表述的科学概念可以在科学故事的演绎过程中会变得生动且清晰,而且生动形象的科学故事通常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所以科学故事对于接受科学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直接与现实的意义,阅读与讲述科学故事可以成为这阶段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之一。

二、科学故事是渗透科学本质的有益载体

已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住理查德·费曼曾说过,“科学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动人,就像你给情人戴上的金戒指里还包含着规规整整、仿佛绵延万里的原子晶格。”科学的美学成份不知有多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学龄儿童能够真正体会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和魅力其实在于隐藏在每件事情背后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教频道中像《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节目都可以作为范例供广大师生学习,在“让故事做主,贴近百姓生活,以智慧赢得共鸣”的理念引领下,尝试每次都用一个故事来讲述一个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采用抽丝剥茧、层层揭秘的方式在故事的进行中将科学道理一点点阐释,并且运用了悬疑、推理等手段以及大量的视频制作特技特效将深邃的科学事件故事化到极致,转化成了集欣赏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电视故事深深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与之类似的还有discovery探索频道中的许多栏目一样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固定收视群。给予学校科学启蒙教育的启示是可以运用科学故事的结构和组成要素选择或建构科学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渗透和穿插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故事,这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师对科学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认可和把握。

三、科学故事是理解科学本质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是新的学习的起点,是学习之所以发生的中间环节,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需要建立联结点,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学生有时候并不能自觉地联系生活中的相关原形来解释科学现象或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把生活经验以恰当的方式引入课堂,丰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迁移。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科学学习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同步的课堂演示实验也少,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讲一些与之相关的科学小故事,鼓励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在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忘却了学习任务的负担,教师在比较“隐蔽”的教学目标引领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在丰富的史料支持下,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发展、科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重大科学事实的发现、重要科学规律原理方法的建立应用与发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科学分支学科的诞生等内容都可以演化成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科学故事,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的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发现精神,让学生逐步理解并准确领悟科学的本质。

现在的科学教育强调探究过程, 那么科学家在特定的技术背景中怎样开展研究以及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正是非常好的引领和启发,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体验以往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科学家在历史上也曾进行过这样的研究,这些故事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促进学生利用科学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教师还可以列举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的不同观念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历史(时代)制约性。因此,以科学史为基础的科学故事是科学教学的必备要素,因为科学故事能有效提供科学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的本质,这正反映了科学故事的特质与功能。

上一篇:争当文明中学生演讲稿下一篇:做雷锋一样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