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院感管理制度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门诊院感管理制度(精选6篇)

门诊院感管理制度 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区)卫生院院长及局机关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议案办理领导小组,负责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并认真梳理代表建议内容,制定办理方案。

二、落实办理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组织专班对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杨洞业务综合楼及发热门诊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二)做好沟通衔接。7月,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红敏同志与项目办刘杰同志与刑宗应等同志见面,加强沟通交流,共商办理良策。

(三)落实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杨洞片区综合业务楼及发热门诊建设举措,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完善机构设置规划。

三、落实情况总结

长期以来,我局几届班子高度重视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杨洞分院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局着手谋划杨洞分院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局多次争取、申报杨洞分院项目,20xx年,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杨洞分院业务楼建设项目被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筑面积20xx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0万元。由于杨洞分院项目建设用地未落实,致使项目未予实施。

“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我局再次杨洞分院项目纳入卫生健康发展规划,20xx年,我局组织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新建业务综合楼及发热门诊1栋,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20xx年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同年申请20xx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00万元,因国家发改委未批准,资金尚未落实,项目暂处于待开工状态。目前,我局正在与县财政局、发改局积极沟通,已将该项目纳入申请20xx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并将近日前往省发改委专题汇报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杨洞分院建设项目,争取省发改委予以支持。待债券资金转贷后,立即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后,坪坝营镇中心卫生院杨洞分院业务用房面积将达到5800平方米,设置床位99张,配套发热门诊、医疗废物处置间、中心供氧用房等附属功能科室,将极大改善杨洞分院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满足辖区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的需求。

四、下步工作计划

门诊院感管理制度 篇2

1 ICU病房概述

1.1 ICU病房的产生及设计

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的发源地, 主要利用高科技医疗设备和技术, 针对急性危重患者或某些大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监护与护理的场所。通常ICU与手术室相隔较近, 并有通道相连, 既为方便患者转出、转入节约时间又减少了污染。ICU病床及配备互相独立并有活动窗帘, 以使医务人员及患者不会互相干扰, 又可保护患者隐私。护士站即医护人员工作区域设在病房中央, 便于护士观察病情, 护士站配有可显示全科患者心电情况的心电监护仪。每张病床旁都配有治疗柜, 以放置急救物品及药物, 治疗用物及生活护理用品等。

1.2 ICU的人员配备及要求

按照国家ICU医护人员与床位比例规定ICU病房需配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队伍。ICU床位与医生比为1.0: (0.8~1.0) , 床位与护士比为1.0: (2.5~3.0) 。医护人员应该掌握危重病医学理论, 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并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基本医疗技术是作为ICU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 包括快速心肺脑复苏术、通气急救技能、快速静脉通道建立、各种监测/急救设备应用及对各门学科疾病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对院感知识掌握及如何预防和控制院感也是必须具备的。

1.3 ICU的特点

ICU患者集中了来自医院不同病区的危重患者, 使ICU污染细菌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增高。ICU患者与普通病房的患者相比治疗、护理更加密集, 接受侵袭性诊疗监护措施多。ICU患者病情危重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加之许多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大。同时, ICU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医院的其他科室, 有可能将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 引起流行机会加大。所以ICU病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在医院的院感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ICU病房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ICU患者的复杂性

ICU病房集中了不同病种、不同手术、不同部位与感染程度不同的危重患者, 成为发生感染的基础因素。ICU患者常是多器官、多部位感染, 来源于院外或院内各个科室, 可能带有不同的杂菌及耐药菌株。同时, 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且ICU患者的平均年龄偏大, 各种器官功能老化, 抵抗力降低, 具有易感性,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ICU感染控制的难度。ICU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种类多、剂量大、时间长, 增加了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也是导致ICU感染控制难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各种入侵性监测治疗技术的使用

ICU患者应用入侵性有创诊疗技术较多, 这些伤口增加了其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 并可能成为直接原因。另外, 若监测诊疗护理技术的应用操作不够娴熟、反复穿刺、无菌操作不严格等, 导致感染率上升。入侵性监测治疗技术为救治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并发症。加之某些监测和治疗的仪器设备, 未能做到专人专用, 或用后消毒不当等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2.3 医护人员因素

按照我国ICU病房的医生护士配备规定, 很多医院都配备不足, 达不到这个比例。护士工作量的不合理增加, 1名护士同时护理多例患者, 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原因,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消毒隔离制度不重视及洗手不达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医务人员的手常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手消毒是否合格将严重影响患者获得院内感染的概率。

2.4 环境因素

ICU病房设置的硬件设施差, 病房布局及工作流程不合理, 未分病种安置病房及床位安置过密, 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ICU病房为相对封闭的环境, 若通风换气不良或空气净化装置未按要求定期更换清洗, 会导致空气中含菌数增加。病房内洗手设备不足, 护理人员对床单位的终末处理不符合要求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另外, ICU人员流动量大, 也可使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增多, 使室内空气很难达标。

3 ICU感染的病房控制对策

3.1 布局合理, 加强设施管理

ICU应设在医院中环境清洁、相对独立的区域, 尽量邻近手术室。建筑材料及设计要便于清扫、消毒, 不留死角。收治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分区安排床位, 分为一般患者区域、术后区域以及特殊感染区域。对特殊感染患者应在其病床和病历夹上粘帖明显警示标识。适当增加单间病室的数量, 用于收治严重创伤、感染严重、免疫力低下等患者, 以便隔离, 最好有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进入ICU前要先经过缓冲间, 并备有更衣鞋柜、浴室。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 洗手设施必须数量充足, 位置合理, 便于使用。水龙头开关应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个单间也应配备。ICU门口最好有风淋设施, 以去除进入人员衣物上的部分附着污染物。ICU每张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 床间距应在1m以上[2]。

3.2 环境控制

保持空气流通, 保持适宜温度在20~22℃, 湿度40%~60%, 每天通风换气2~3次[3]。应用空气净化及消毒设备每天消毒病房4次, 终末消毒随时进行。空调滤网要定期清洁消毒, 每月定期对房间的所有物表进行彻底清洁处理, 特殊仪器设备按照说明进行清洁和消毒, 都采用湿式清扫、擦试, 以降低空气中的菌尘飘浮, 一桌一巾一消毒。被褥、床单及枕套有污染随时更换,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类分开放置。限制人员出入ICU, 原则上不允许患者家属探视, 尽量减少探视人数, 出入者严格按规范着装、洗手, 以降低空气污染。

3.3 医护人员配备充足

按照国家规定比例配齐医护人员, 并且根据年龄及职称搭配合理。每例危重患者应有专人管理,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医护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医务人员慎独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操作训练, 并有计划有制度地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和考核, 增强预防感染意识, 减少人为交叉感染机会。医护人员在做治疗或护理时, 强调手卫生规范。

3.4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为预防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ICU医生应严格按照卫生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的患者, 应交替或周期性的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并且每天检查有无霉菌感染并加以预防。术前预防性抗生素应遵循副作用少, 抗菌效果好和效价比合理等原则。同时, 护理人员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准确执行医嘱,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掌握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3.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对ICU医务人员要重视无菌操作观念, 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都必须遵守无菌技术, 避免直接导致感染, 同时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 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 并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各种仪器设备尽量专人专用, 避免交叉使用, 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及管道应根据材质进行严格消毒、灭菌。消毒液每日要监测浓度, 以确保消毒效果。病房环境卫生按消毒规范进行管理, 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床单位及配备的设施物品等, 并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3.6 加强相关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与管理

依照医院感染控制科下发的各种感染管理文件, 定期对ICU全科人员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培训, 以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意识, 并充分认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4]。在救治患者的同时, 将预防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与治疗并重, 尽量减少或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病区洗手池张贴洗手示意图, 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另外, 保洁人员普遍消毒隔离意识差, 容易传播病原菌, 也是院内感染的传播媒介, 应加强保洁人员及外来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及监督, 使其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尽量减少污染。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病房管理,院感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桂屏, 黎维芳, 杨慧.ICU感染常见原因及控制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6 (5) :71-71.

[2]张丽, 唐雯琦, 章左艳.ICU感染病原菌的现状及护士对院内感染防控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13, 27 (4) :1079-1081.

[3]王霞, 冉霞成.多方位全程干预措施在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 (4) :305-306.

诊所院感管理制度 篇3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二、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统一回收。

三、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应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五、加强各类急救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六、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七、治疗室、处置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八、治疗室、处置室均应有紫外线灯管,每天至少照射一次。

院感消毒监测制度 篇4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方法,对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进行经常地定期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监测

1、每锅应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等项目,以及灭菌操作者、检查者签名。

2、每个灭菌包外应用化学指示胶带作暴露控制监测,胶带上应标明灭菌日期,责任人;包内应用化学指示卡作包裹控制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晨进行一次B—D试验,作为设备控制监测。

3、每月应进行一次生物指示剂作载荷控制监测,生物指示剂应置于物品包裹的中心部位,新设备启用前或维修后均应监测。

4、监测所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指示卡和生物指示剂必须是经卫生部批准并有卫生许可证的规定产品,所用指示胶带、指示卡、指示剂不得超过产品规定的有效期。

(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程序监测

1、经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物品包外应有化学指示胶带,胶带上应注明灭菌日期、责任人,包内应用化学指示卡监测。

2、每月进行一次生物指示监测。

(三)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1、每半年对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新灯管应≥90uw/cm2,旧灯管应≥70uw/cm2,<70uw/cm2的紫外线灯管不得使用。

2、室内紫外线消毒每立米≥1.5w,照射时间≥30分钟。

3、每次紫外线消毒后,应逐项填写在统一制定的“紫外线消毒登记本”上,紫外线灯管累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000小时。

(四)其它监测

1、特殊保洁区域应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指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验,其细菌菌落总数应达到部颁标准。

2、每月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无菌器械保存液进行一次监测,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细菌含量<100cfu/ml,无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每月对无菌物品,常规医疗器械进行随机抽样检测,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物品、器械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接触粘膜的器械、物品应<20cfu/100cm2(g)。接触皮肤的器械、物品应,<200cfu/100cm2(g)。

4、输液器,注射器及一次性使用的输、注器、针头每月或每批抽检热源监测,结果必须阴性。

5、每月对透析液进水及出水进行一次监测,细菌数应分别<200cfu/m1,<2000cfu/ml。疑有透析液污染或出现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对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进和监测。

(五)所有监测结果都应符合质控标准,并有原始资料及记录。

(六)对不能达标的项目,科室应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措施,继续监测至合格。

(七)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季度对全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进行现场采样监测,综合分析后反馈临床科室,指导工作。

(八)对监测中发现的各种危险因素,科室不得隐瞒,应迅速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院感各种制度(本站推荐) 篇5

一、产房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

二、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换产房的工作衣、帽、口罩、鞋;手术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作好职业防护。除参加接产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三、产房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室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三次,地面湿式清扫三次;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自然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作好登记。

四、产妇进入分娩室必须更衣、帽、鞋,作到橡胶垫、臀垫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刷洗晾干后再到供应室灭菌后再用。无菌产包一经打开超过1小时未用者必须重新更换。

五、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才能重复使用。

六、器械清洗室应具有洗涤池。

七、助产器械包内备断脐专用剪及无菌纱布、棉签、无菌手套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新生儿吸痰管一婴一管一用一灭菌;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每次使用后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吸引器、吸引瓶及吸引管等以及手术后的手术器械应及时清洗干净后,送消毒供应室统一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八、各类物品如体温表、毛刷、洗手桶等,均按常规进行浸泡消毒处理。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等冲洗用品,每周进行二次压力蒸汽灭菌;消毒液按规定时间进行更换。

九、接生后所产生的医疗垃圾,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避免回流社会。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必须分清非无菌区、相对无菌区、无菌区。

2、手术间分清无菌间、有菌间。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3、对感染和特异性感染等手术,所用的器械、敷料等用物要有严格消毒处理措施。不得与其他敷料混合,并有标识。手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严格消毒。

4、手术室洗手、护士铺台、刷手、穿隔离衣、戴手套和手术配合均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5、巡回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注射、拿放无菌物品,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6、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消毒或更换,尽量减少使用浸泡消毒的器械,丝线、刀片、剪等应高压蒸汽消毒。

7、工作人员熟悉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及使用方法,可根据其效能定期检测。

8、经常启盖的无菌盒,每周重复消毒灭菌,固定的敷料包、器械包,过期应重新灭菌。

9、每月对各项灭菌项目进行细菌监测,每月对工作人员作细菌培养,并做好记录。

10、用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时,应有时数登记和紫外线强度监测并登记。

11、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

12、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每日更换,固定的器械或敷料定期检查,定期灭菌,过期物品或可疑污染的物品应重新灭菌。

13、无菌手术与污染手术要求在不同的洁净条件下进行,两台手术之间要进行清洁地面和净化空气,手术结束后的污物应放置在污物存放处,以免随意堆放造成二次污染。

14、接送病人的推车应定期消毒,车上的物品保持清洁。

15、应由定期清洁卫生制度,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16、手术中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表和地面,应及时用醇类或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液的浓度根据感染类型进行选择,清洁的顺序应遵循从相对清洁到污染的原则,避免污染扩散。

特殊感染手术控制措施

1、当为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手术时,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尽可能安排在正负转换形式的洁净手术室。

2、为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病人手术时应严密隔离,谢绝参观。

3、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外出,所需物品应由外供护士提供传递。

4、手术者必须穿隔离衣,换拖鞋,需要室外用物时由室外人员传递,尽可能减少室内用物,缩小污染范围。

5、手术后,手术者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方可离开,拖鞋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洗晾干备用。

6、传染性或感染性病人用的物品,器械应单独处理,用后进行消毒,敷料按医疗废物处理。

7、传染病人的体液,洗涤液必须消毒处理后排弃,并做好记录。

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的接受,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制人员。

2、送回供应室的医疗器械,器具等,按照清洗操作规程进行清洗,干燥、监测、打包、消毒或灭菌后备用。

3、凡被污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应单独包装,并有明显的标记,先 ——消毒或高压灭菌后再做常规清洁消毒灭菌处理。

4、预真空压力灭菌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符合质量要求(有物理、化学、生物、监测)每日消毒前进行B_D试验,排气系统正常方可使用。

5、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各类无菌包要包装完整。注明名称,灭菌有效日期,责任人,发放前必须认真检查,过期重新灭菌。

无菌室管理制度

1、无菌室干燥通风,排气扇向外排风,室内,框内清洁,无灰尘、拖把、抹布专用,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1—2次,物体表面每季度细菌培养一次。

2、进入无菌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每季度无菌室人员做手培养一次。

3、无菌物品一经发出,若要在放回无菌室内,必须再次做灭菌处理。

4、每日检查无菌物品不得有过期物品,一般有效期7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者重新消毒灭菌,灭菌包每月细菌培养一次。

5、无菌室定时空气消毒,并有记录,每季度一次空气细菌培养。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室,并在有效期内。

病房换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1、做好各种治疗,换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规程。

2、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3、无菌物品应按灭菌日期一次放入专柜,柜内只允许放置与换药,治疗有关的物品,其他物品不得放入,使用的无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内,疑有污染或过期须重新灭菌。

4、取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或长镊子,无菌持物钳或长镊子不得接触病人伤口或其他有菌物品,取出的无菌持物钳或长镊子尖端应始终保持向下,不得倒转取放时不可接触容器口,用毕立即放回。

5、无菌持物钳及浸泡持物钳的容器,应每周清洗消毒灭菌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6、打开的无菌容器,用后立即盖好,不可用手触及无菌容器内面或边缘。由瓶内倒出无菌溶液时,应先缓慢倒入少许溶液,弃掉不用,再倒出溶液。

7、病人换药应按顺序进行,即先无菌伤口,后污染或感染伤口;先简单伤口,后复杂伤口;先一般感染伤口,后特殊感染伤口。每换一位病人,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8、医生当日有手术时,术前不应为感染性伤口换药。

9、缝合伤口的第一次换药,应由手术者亲自参加,主管医师应定时观察伤口,了解伤口的愈合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10、操作者动作要轻巧,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

11、每张治疗床配备一个带盖的医疗废物桶,套单层医疗废物袋,污染的敷料及废弃的医疗废物应放入带盖的医疗废物桶内,不得随意抛弃,遇特殊污染的污染敷料,应放入套双层医疗垃圾袋的医疗废物桶内,并标记。

12、一般情况下,应在换药室给病人换药,如遇重病人或病人行走困难,需要在病房换药时,必须推换药车到病室换药,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换药车上层为清洁区,放置无菌物品,下层为污染区,放置用过的物品,污染的敷料及废弃的医疗废物应放入车上的污物桶内。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1、母婴同室的环境应舒适清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每一单元面积占地不少于6平方米;每个婴儿有独立的床位。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洗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灭菌,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灭菌。

3、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尿布(最好使用纸尿裤)和浴巾等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

4、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扑粉、油膏、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5、室内用品、母婴床等定期清洁消毒。母婴出院后,其床单位、温箱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6、母婴一方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感染性较强的疾病,如脓包病、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应及时隔离。

7、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母婴的接触。

门诊院感管理制度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114间民营医疗机构(包括2间民营医院、2间村卫生院、11间社会办门诊部、95间个体诊所及4间公司医务室)为对象。

1.2 方法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深宝卫计[2016]29号文件内容,沙井预防保健所按照《广东省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督导检查表》对民营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医疗机构医院管理情况、监测情况、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手卫生、安全注射等)及消毒效果监测结果等,以符合调查表内容表述的情形为合格判定标准逐项记录,并调阅各民营医疗机构2013-2015年符合GB15982-2012[3]要求的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报告,综合分析各项消毒效果监测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状况

本次共调查114间城市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各机构经营面积基本符合规范,其中民营医院、村卫生院及社会办门诊部在院感组织架构、人员、制度及落实情况检查得分合格率较高,但与个体诊所等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件设施如消毒功能区、灭菌器等大部分医疗机构均能配备,民营医院、村卫生院及社会办门诊部合格率较高,但与个体诊所等比较发现,“院感制度及执行记录完善”(χ2=4.57,P<0.05)和“配备灭菌器械并正常使用”(χ2=5.24,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卫生及安全注射知识知晓情况均可,但有10间口腔诊所在防护用品配备、手卫生及安全注射知识知晓情况等合格率稍低;一次性医疗用品规范使用及医疗废物处置各医疗机构合格率均较高,详见表1。

2.2 民营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报告

2013-2015年在该街道民营医疗单位消毒效果监测标本共2139份,合格率为97.10%;所有的不合格项目均来自个体诊所及口腔诊所等机构,其中以室内紫外线辐射强度合格率最低,仅为93.49%;一次性医疗用品监测合格率为98.54%,部分诊所2014年出现检查不合格后进行整改,2015年各项检查的合格率均有提高,见表2。

注:a有1间卫生院和1间门诊部无手术室或人流室,b仅1间卫生院和1间民营医院设置內窥镜项目。

3 讨论

当前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有所增加,已引起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及一线医生的高度重视,某些血液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院内感染或不安全注射相关,如媒体公布的深圳市妇儿医院院内感染事件、河源紫金丙肝事件等感染性事件的警钟鸣响,敦促卫生管理部门在关注城市大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基层民营医疗机构的现状。

综合性医疗机构管理完善,制度严格,对医院消毒工作有促进作用[4],从“院感制度及执行记录完善”和“配备灭菌器械并正常使用”二者在“民营医院、村卫生院及社会办门诊部”与“个体诊所及口腔诊所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个体诊所最基本的消毒硬件缺失,工作人员防控院感意识薄弱,难以保证各项制度及措施均能落实。城市基层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壮大,硬件设配置渐趋完善,医疗协会的介入引导,使得各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得到保证,医护人员手卫生、安全注射的理念有所增强,但医疗机构的软件管理仍是软肋,检查发现,医疗机构大多是制度上墙,但无法提供制度落实情况的记录;部分个体诊所及口腔诊所因消毒功能区不能产生经济价值而挪作他用,灭菌器的规范使用率低,消毒后器械外包装无标识、效期,甚至有口腔诊所灭菌后牙科手机裸露存放,使用戊二醛浸泡消毒不监测浓度等;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消毒产品的使用较为规范,但是监测中仍发现部分诊所使用的棉签无菌试验检测不合格;在防护用品配备方面,总合格率仅为66.67%,表明仍有较多民营医疗机构的对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的不重视,缺乏医院感染管理意识[5,6],一旦传染性疾病流行,将会是一线防控的漏洞。

文献报道,医疗机构消毒水平的差异与医疗机构规模的大小有关,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及重点科室等因其管理者的重视及专业素养使得其消毒效果及院感防控较优于其他机构,与院方领导能力、制度落实及医护人员意识水平有关[7]。此次调阅2013-2015年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报告发现,各指标的监测结果合格率均在90%以上,但是结合医院感染管理专项督导的结果来看,较高的合格率可能掩盖民营医疗机构的隐患,不同地方的学者调查结果存在差异,更可能存在调查前临时加强消毒或更换消毒液、紫外线灯管等,实际现场状况的采样监测往往难以获得。医院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而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8,9]。虽然近年监测的合格率较高,然而实际未必能有上述结果。

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因其在经营中便利及价廉等原因有一定的市场。本次调查,个体诊所的医院感染管理仍存隐患。为帮助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提高院内感染管理水平,保护公众健康,各级医疗机构贯彻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原则》的同时,政府应提高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在监管中督促其强化院内感染防控能力,加大对消毒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师累积记分制度;可以尝试将部分具体事务交给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如可设定年诊疗量达标并给予相应优惠,让防控院感发生的软硬件投资能产生效益,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自身制度化绩效管理,及时更新的院感防控及消毒理念,促使健康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况,分析存在问题,为强化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深圳市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项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及调阅2013-2015年各民营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基层民营医疗机构间医院感染管理有差异,半数以上调查项目合格率未达到80%。与个体诊所比较,民营医院、村卫生院及社会办门诊部在各项检查合格率稍高。在“院感制度及执行记录完善”和“配备灭菌器械并正常使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3年该区民营医疗单位消毒效果监测标本2 139份,合格率为97.10%。结论 该市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仍存疏漏,软硬件建设有待改进,较高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可能掩盖隐患,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民营医疗机构,基层,院感管理,消毒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娅雯,张天宝,张卉,等.某城区民营及基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综合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1):1088-1090,1093.

[2]钱怀斌.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与质量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6):598-600.

[3]GB/T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

[4]徐和平,马晓波,黄江山,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三级医院直接管理前后消毒灭菌质量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109-1111.

[5]卢晓恋.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2):209-210.

[6]邓兵,梁建生,刘小丽,等.武汉市基层口腔医疗诊所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1):65-66.

[7]Huis A,Holleman G,Theo van A,et al.Explaining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hand hygiene in hospital nurses:a process evaluation alongside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mplementation Science,2013(8):41.

[8]官素琼,李岸英,韦瑞敏,等.新型不锈钢脚控洗手池的研制及其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0):1096-1097.

上一篇:小学心理班会教案下一篇:大学毕业生入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