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落实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切实落实(精选8篇)

为切实落实 篇1

一、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传帮带活动扎实有效

一是传经验,为新进司法助理员传经送宝。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在结对的传帮带对子中的“师傅”都是全县司法行政战线上责任心、事业感强、业务能力突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警,他们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得“徒弟”能尽快转变观念,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二是帮业务,为新进司法助理员进行全面业务指导。“师傅”按照县局制定的“三项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从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挥职能,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徒弟”进行具体引导和帮助,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传帮带活动工作方案和教学时间任务安排表,突出公共科目和专业技能科目的教学重点、目标要求、方法步骤;三是带思想,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服务大众”的宗旨。“师傅”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为保障,为实际工作为基础,在帮带过程中不断引导“徒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作为思想基础,把奋勇赶超、开拓创新作为信念保障,把团结奋斗、永远争先作为目标要求,促使“徒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结合实际,丰富载体,传帮带活动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县局开展集中培训的机会,开展面对面交流学习。各结对对子在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后,立刻就当前一阶段的教学帮带学习情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二是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精心打造培训学习的有效平台。宜宾县司法局创建了宜宾县司法行政工作QQ群,全体司法行政干警都加入了QQ群学习,在遵守相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各结对对

子更是利用QQ群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如结对的隆兴司法所与李场司法所就因交通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主要通过QQ群进行思想上、工作上的帮带学习。这种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工作平台,使得信息能够高效交流互通,促进了传帮带活动的创新发展。

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在传帮带活动中,“师傅”认真履职,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也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从“徒弟”那学到了新的方法,新的技能,例如:在县局举办的微机录入文字竞赛中,“师傅”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代化办公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徒弟”谦虚好学,自身整体能力素质有了快速提升,在近期市委政法委开展的全市政法系统作风巡察和工作督导中,其中一对结对“徒弟”所在的高场司法所的工作开展情况就受到了巡察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一帮一”师徒传帮带活动传授了经验,增长了智慧;帮助了业务,助推了成长;带动了思想,营造了氛围。宜宾县司法行政系统全体干警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眼界放得更宽、标准定得更高、干劲鼓得更足,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昂扬向上的进取斗志、顽强执着的拼搏精神、创新跨越的思想勇气,不断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发展。

“一帮一”的形式对新员工展开各项培训工作,并强调对新员工 “传思想、帮学习、带技能、带作风”的理

为进一步促进新进干警素质、能力的提升,今年,屏山县司法局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促进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

一是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制定“一帮一”活动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活动目标和要求、步骤,召开全局干警动员大会,广泛发动,安排部署,将思想和工作统一到县局的整体部署上来,将此项工作迅速铺开。二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拟定《“师带徒”工作责任书》,明确师徒职责,重点体现三突出:突出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突出职业技能——全面掌握业务工作知识与技能;突出职业形象——服从大局,服务群众。由12名业务骨干干警与去年新招录的12名司法助理员结成帮带对子,郑重签定责任书,落实帮带工作任务和责任,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开展推荐读好书活动。结对之初,由师傅分别找徒弟单独开展面对面谈心活动,全面了解其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各方面具体情况,针对徒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徒弟拟定和

寻找整改提高的措施和方法。本着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向徒弟推荐好书,倡导做学习型干部。比如:徒弟有哪些业务知识欠缺的,就推荐徒弟读哪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徒弟的沟通协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方面能力欠缺的,就推荐徒弟读提高沟通协调、与人相处能力的书籍。

四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在推荐系列读本鼓励自学提升素质的同时,该局还针对新录用司法助理员在工作中的难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培训计划,通过举办青年干部职工岗位培训班等形式,由师傅集中进行授课,既教知识,又传工作方法,同时注意培养他们如何争取当地党政领导、基层单位支持,与他人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团队精神,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定期总结,提升帮学质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局传帮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授方法。每季度召开一次师徒座谈会,徒弟认真总结本季度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成败原因,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提出需要向师傅请教的具体问题。师傅也向徒弟通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启迪徒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帮学质量。

六是建立反馈机制。师傅每季度向局党组反馈一次徒弟的学习情况,局党组再对每名师徒的帮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针对带共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徒弟的工作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七是实施评价考核机制。活动结束后,师傅对徒弟进行评分,徒弟也对师傅进行评分,再由分管领导评价师徒,最后评选出“优秀师傅”“优秀徒弟”予以奖励,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我看来„帮带‟的意义不止是师傅带徒弟,也要善于学习徒弟身上的特有品质和能力,我将在师徒结对活动中端正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教学相长,持续提高我们共同的工作业绩。”“‘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我看来‘帮带’的意义不止是师傅带徒弟,也要善于学习徒弟身上的特有品质和能力,我将在师徒结对活动中端正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教学相长,持续提高我们共同的工作业绩。”

“作为徒弟在工作中要尊重师傅,服从师傅的安排,积极主动配合师傅的工作,虚心请教,勤奋学习,刻苦专研,认真实践,勇于探索,把师傅的绝活学到手,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为漯电又好又快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校举办的“师带徒”活动中,我与陈均梅老师结为师徒,我们团结协作、亦师亦友、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鼓励多学、多问,更新教育观念。

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课改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我将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与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用一些现代教学思想影响他,鼓励他多参加培训,多读书,阅读有关杂志来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本学期,李成秀老师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此时的我们既是师徒,又是同事,我们经常研究如何突破每单元的重难点,共同备课,我还把我的教学计划、复习安排与之交流。正所谓“教学相长”,在与他的交流中,也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二、鼓励多听、多上,提高教学水平。

李老师由于经验的原因,一堂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进一步雕琢的地方,因此,我鼓励他这学期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这个学期一开始李老师参加了校教学研讨课,我与他一同确定讲授内容,共同研究该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措施,在准备期间,我跟踪听课,听一节,评一节,一点一滴地指导他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的那节课中深受学生的喜爱,获得与会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课后,我们师徒共同切磋、研讨,作为师傅,我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见解、经验交给他,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在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学法比以前更为丰富了,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大大增强了。

三、鼓励多思、多写,积累教学经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朝科研型发展。我鼓励他努力发掘自身教学工作中的得意之处或反思经验教训,及时记录下来,做到每月总结,学期末时整理半年来的收获。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面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永远需要学习,需要研究,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师傅带徒弟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徒弟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扎实工作作风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徒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岗位技能,更多的是提高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师徒在“传帮带”活动中,徒弟学习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师傅吸收了新思想、新知识,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结对的师徒中,部分青年警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傅的传、帮、带,进步很快,能冷静地处理突发事故,找到个别谈话的突破口,分析出服刑人员的心理活动,掌握服刑人员的特殊性格,业务水平等迅速提高,在工作中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也已经成长为分监区级的业务技能骨干,结对的师徒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营造出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年轻人有激情、有上进心、有创造力,但要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传帮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活动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为保障,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在“传帮带”过程中不断引导青年警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

通过此次“传帮带”活动的开展,挖掘了警察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在指导与被指导的互动中,让优者更优,能者为师,培养他人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和锻炼。新警察也掌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不仅转变了工作方法,改变了工作态度,而且提升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全狱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座谈会就“传帮带”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也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活动将以点带面,不断激发青年警察爱岗奉献、和谐发展、共克时艰的热情,为

青年成才铺设一条快速通道,为监狱培养和造就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业务人才而不断努力。座谈会号召广大青年警察们把学到的技能和良好的作风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监狱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切实落实 篇2

1 帮助教师实现职业教育观的转变

目前多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技能为核心等新的职业教育观认识不到位, 对这些教育观只是挂在口头上, 而思想和行动仍停留在以学科为本位、以知识为本位上, 仍然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没有认真理解“专业够用、岗位实用”的内涵, 这势必会给落实“双新”带来阻碍, 尤其是新计划中普通文化课和基础课的学时大幅度减少了, 增加了专业课的学时, 加强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甚至将部分专业的个别普通文化课程 (如护理专业的物理学) 改为选修课, 致使普通文化课教师有较大意见。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好地领会“双新”精神的实质, 加深教师对“双新”内涵的理解, 学校医教室进行了以“转变观念, 认真落实‘双新’”为主题的讲座, 同时学校派出有关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和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 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 回学校后向广大教师传达、与广大教师交流。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些相关教育改革项目, 并派遣人员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掌握真实的岗位需求、就业需求, 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了解学生所愿、所能, 组织讲座、示范性说课等教学活动及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 通过综合手段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提高教师教育改革的能力和教育改革的意识, 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职业教育观。

2 帮助教师实现人才观的转变

人才观是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础, 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及教学方法的选取。

2.1 建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随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差生, 是普通高中落选的学生, 这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规范差、智商也有问题, 甚至认为有一部分学生简直就是不良少年, 无论花多大力气也无法教好, 失去了教育信心。针对这些片面认识和传统思想, 学校向广大教师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 即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的高低, 只存在智能类型的差异, 人的智能类型不同, 其成才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也不同[2]。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的特点, 积极引导,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学校还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重新认识学生, 这样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成才的信心和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我们从事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 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 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2]。

2.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直以来, 教师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大量的文化基础课, 掌握更多的医学理论知识, 才能打好基础, 学生才有后劲,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致使不擅长于抽象思维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 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后, 学习了大量与今后工作岗位关系不大且又深奥的普通文化课程, 使他们再次产生挫败感, 丧失学习信心。

通过学习应使广大教师懂得, 要使职业教育的教学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殊性, 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师就必须学会选择, 也要学会必要的放弃[3]。“双新”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实际出发, 减少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不擅长的普通文化课程, 对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进行了删除, 突出了简单、实用的原则, 并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4], 增大了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的比例,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增设了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的社科人文等课程, 这样既符合目前我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类型 (形象思维) , 也能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真正实现培养目标。

3 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观的转变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采用普通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 并且从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绝大部分也是经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 已深深地打上了普通教育的烙印, 要使其改变教学观念绝非易事, 其从思想上难以接受, 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所以,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技能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1 淡化学科导向, 强化目标意识, 帮助教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通过学习让广大教师认识到,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 而非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目前主导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科教育方式, 虽然便于教师系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 但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学生虽有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没有获得实际岗位需求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学生虽掌握了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间接的理论知识, 但没有获得岗位必需的直接操作技能。由于学科课程的独立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 必须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才能全面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2 坚持以学生为本, 着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我校开展了“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 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使广大教师意识到,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 人们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学习就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 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开设帮助学生学会有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课程, 如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等;在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更要重视对其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才能使学生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

“双新”扩展了选修课程的范围, 开设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生活、就业能力的课程,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开设了拓宽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范围的课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推行学分制, 要求逐步实行“弹性学制”, 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制度, 也是建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适宜本人的学习方式, 如学习进度、学习时间, 是连续学习还是工学交替等, 使学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和发挥潜能的机会,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让愿意接受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都能学有所成。

3.3 坚持突出实践教学, 着手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帮助教师树立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观

“双新”体现的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而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师属于学科型教师, 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缺乏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 没有实际岗位工作经验, 自身的实践技能不强, 对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也不能很好地把握, 针对这些现象, 学校组织了多种学习形式, 如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组织观看职业教育专家的录像等, 帮助教师认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是以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的教育;职业学校就是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 满足特定职业的需要, 因此, 教师要熟悉职业技术工作内容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掌握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技术操作技能。学校制订了教师培养规划, 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聘请有经验的临床专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这起到了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的作用;鼓励教师参加临床实践,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尤其是学校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 对专业学科的教师都进行了课前培训, 极大地、普遍地提高了专业学科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今年学校对基础学科和普通学科的教师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针对这两个学科的实际情况, 要求基础学科教师参加实验技能培训;普通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研讨学校开设的各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的必备知识, 切实体现“专业够用、岗位实用”的原则, 并探索适宜于各专业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做到职业教育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围绕实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 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特点[5]。

4 帮助教师实现质量观的转变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拓展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大众化教育, 因此, 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是所有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同时也是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师要达到预期教学质量及目标的一项挑战。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 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才能适应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变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培养目标。

4.1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 构建适宜于自身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长久以来,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一直受传统知识质量观的影响, 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 这势必带来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造成不擅长于逻辑思维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对学习失去兴趣,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不佳, 最终出现学生考试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 而学校和教师只能通过降低要求来提高及格率, 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对改革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质量观, 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6], 它也是指职业能力, 其内容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 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发展等综合素质, 要落实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 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务必构建一套适宜于自身特色的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 要将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 同时还应将学生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参与的各类竞赛、就业教育等纳入评价内容,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 综合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 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 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和态度;在评价主体上, 不仅有学校、教师, 还应有行业专家、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参与, 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适宜于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自身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这将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为培养合格人才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以贯彻执行“双新”为契机, 以落实学分制为切入口, 正在进行深入探索, 力求构建一套适宜于本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4.2 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 教育质量要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也就是说, 各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传统、办学条件、管理模式、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势必带来各所学校评价方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加之职业教育的本身特点要求评价方式要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 因此, 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多形式立体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职业教育多元化的质量观十分必要, 并且在构建质量评价体系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 并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 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要提高质量, 走内涵发展道路, 教学改革是惟一的出路。而改革的第一步是转变教师观念, 只有教师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才会使教学观彻底转变, 从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双新”提出的培养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摘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修订的新一轮教学计划和大纲, 蕴涵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本校在落实新计划和新大纲的过程中, 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先导, 加强学习, 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一系列的探索, 为深化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计划,新大纲,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观

参考文献

[1]金中杰.新计划新教纲新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4) :7~1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云南省中等医学教育研究室.关于贯彻新一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意见[J].云南医学教育, 2008, 2:2.

[5]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为切实落实 篇3

一、落实党的人才政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落实党的人才政策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党的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多次强调:“要研究人,要发现有才干的工作人员。现在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的话,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肮脏的废纸而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996年,江泽民在纪念党中国共产党成立75年座谈会上指出:“七十五年来,我们有一条基本的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要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七大更鲜明的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2.调动骨干人才群体的积极性是落实党的人才政策的重点。

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人才规划纲要》中的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企业的视角看,履行领导岗位职责的干部也是人才、是骨干,在专业技术岗位与高技能岗位上作出贡献的也是人才、也是骨干。同养,那些敬业爱岗、发挥示范作用的劳模、共产党员更是事业的骨干。在企业里,作为与普通员工相对应的骨干人才群体,是带领普通员工前进的骨干力量。

骨干人才群体是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作为骨干人才群体中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战略,依据市场的变化,审时度势,适时制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经营方针和近期、远期的发展目标,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股东有良好的回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所有这些,又都依赖骨干人才群体的有效率、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骨干人才群体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肯引领者。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为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这种“指挥”和“协调”的活动就是组织和领导的活动。企业发展的實践表明:无论规模大小的企业,都需要有骨干人才群体去带领普通员工为之奋斗。

骨干人才群体是企业联系普通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员工对企业的态度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员工心理有企业,则企业兴;员工与企业三心二意,则企业衰。企业与员工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骨干人才群体来实现的。企业依靠骨干人才群体来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主张,依靠骨干人才群体去组织和发动员工,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带领员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没有骨干人才群体在员工中起引领示范作用,或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引导员工,企业与员工的联系就会脱节,企业就无法实现对员工的组织和引领,企业的利益也将无法实现。

二、结合企业实际。落实党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骨干人才群体的引领作用。

1.围绕企业实际,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建设为重点,评估企业高层次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现状,谋划企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点与目标,以增强经营层人才队伍的力量,围绕企业现状,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符合实际的人才队伍。

2.建立激励机制,发挥骨干人才群体的引领作用。

公平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骨干人才群体的积极性。企业骨干人才素质高、技能高、收入高,如果能通过休假政策、研修政策、高校进修政策等,激发骨干人才队伍的带动引领作用,那么骨干人才在企业里体面劳动,愉快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必将会组织、带动和影响一批批“争当骨干、立志成才”的员工进步,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转化成企业的优势和无形资产。

3.坚持人才政策,选拔优秀骨干人才到关键岗位。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这是中央的要求。就企业党组织而言,主要是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与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按照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要求,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谋划企业人才工作格局,明确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动员和组织本企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2)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古人讲,“大业唯修德”。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对人才的定义也特别强调了“素质较高”这个基本特征。企业人才是企业文明进步的代表和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必须是“德才兼备”。同时,这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劳动者素质的本质要求。

(3)坚持实践第一原则,人才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其贡献体现在人才的劳动实践过程和劳动成果上;同时人才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因此,对人才的最本质要求是不能脱离实践,这也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为切实落实 篇4

本学期,我校在市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努力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简单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各司其职

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以抓好教学质量为已任,经常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与教师一起听课、议课、研究教育教学,用教学研究帮助教师成长、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把课堂作为提高自身学习研究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工作室”。

学校教导处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我校教导处能对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意见进行细化,制定出每月的活动计划,定期分类组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召开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切磋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加强管理,组织实施

1、大力宣传,营造教学研究的浓厚氛围

开学后,学校召开了上学年“教学工作”总结表彰动员大会。在会上,对上学年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总结了上学年工作的长处与不足,并对今学期的工作作了动员,号召全体教师要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树立“教师是关键”的责任意识。

2、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

首先,我们调整了常规检评小组成员结构,除教导处外,还增添了各年级的班主任。其次,细化了教学常规的检评项目,对于改革后的备课研究工作的管理,加强日常巡课,推门听课和集体备课。

3、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的主阵地。本学期,我们要求各教研组针对教育教学、课程和改革等热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每月围绕专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鼓励教师谈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反思,使各位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三)强化训练,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作用,积极探索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努力构建科学、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推动此项工作,开学初,我校全体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听课覆盖率达100%。每次听课之后,听课人都能诚恳地和授课教师进行反馈、交流,让所有授课老师都觉得很有收获。

(四)加强教学质量检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力度。建立学校领导听课、看课和评课制度。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课后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提出自己对该课堂教学的见解和看法,使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坚持教学质量测评措施。抓好单元检测、期中检测、综合能力素养测查。

(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与经典同行

我校自“经典诵读”课题申请成功后,便迅速在全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全校呈现出浓浓的诵读氛围。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等经典作品,每周背一首以上古诗,让学生在经典的学习中既受到文化的熏陶,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让经典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一堂有意义的“文化大课”,在诵读中亲近传统经典,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我们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抵达孩子的内心,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让经典真正“活”在校园文化之中,将道德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成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朝着“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有底蕴”的方向发展。

在这学期里,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1、教师方面: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实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师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素质差异,新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师工作量较大之间的矛盾尚且存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调动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教学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追求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课堂活跃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的发现学习之间的有机融合等。

当然,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新课程改革,效益年的活动,需要我们热情地迎接,积极地实施,科学地探究,稳定地推进,理性地思考。新课程改革的路还漫长,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市、镇有关要求,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狠抓落实,力争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再迈上新的台阶。

杨林小学

为切实落实 篇5

切实加强学校行风建设

————乌拉特后旗一完小行风建设工作汇报

乌拉特后旗第一完全小学始建于1972年,新建于2006年。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980名(其中住校生240名),教职工95人。近年来,学校工作在旗委、政府、教育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行风建设工作始终全面紧扣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治理学校乱收费、师德校风建设等突出问题为重点,抓好落实,注重实效,进一步加强了学校行风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就我校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2008年整改落实情况

2008年我们根据评议员提出的合理化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召开校委会,针对评议员们的质询,制定整改措施,对能及时解决或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限时解决,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做出整改计划。

1.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训教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名校考察、调研、听课,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回校后通过讲座、示范课,以点带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地。请区、市名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到我校作课,传授教改最新信息,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加强课堂教学课后自我反省、反思。要求每一个教师每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反省,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3)加大教师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的检查、监督力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决不允许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出现错误和漏洞。(4)安排好三年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把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考核中,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工作制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5)加强教师业务学习,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完成20篇10000字以上自学业务任务。(6)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求每个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互相探讨,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关于调整任课教师。我们根据上级部门配备的教师,除教师的调动以及教师休产假做必要的调整外,一般情况下不做调整。

3.交通安全:(1)与交警部门协调,在校门口设立交通安全警示牌。(2)启动“小黄帽”、“让”字旗工程。(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经常请交警同志给全校师生讲《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

4.为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我们计划开设24个第二课堂兴趣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

总之,我们对评议员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及时进行讨论、梳理、汇总、分析、核实,并进行了整改。

二、2009年政风、行风建设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制定了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班子是促进学校行风建设发展的源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实施、标本兼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行风建设方针,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做到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规范了行风建设工作。

(二)抓校务公开,重民主建设

1.学校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对于资金收入和支出,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予以公开。一是领导班子会议公开。每学期,向所有班子成员公开,并在一起研讨如何使用,怎样使用,制定出合理使用计划。二是召开教职员工会议公开。每学期末工作总结大会上,详细的公开学校的财务收支、工程建设等情况。三是向全社会公开。强化教师为人师表意识,向社会公开承诺,绝不乱收费。

2.“热点问题”公开,创设发展航道。

所谓“热点问题”,是指教师的职称评聘、评先选优、后备干部确定、中层干部选拔、市三好学生评比等,这些都直接涉及到教职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校工作的热点和难点。

(1)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我校都是以教师年考核结果、评职年限为基准,按成绩高低确定人选,并且张榜公示。由于操作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教师的评优、评先没有任何异议。

(2)中层干部选拔,学校班子成员共同的意见是任人为贤,不任人为亲,采取竞聘演讲、民主选举方式,从群众中推出大家非常认同的优秀人才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以上热点难点问题,学校采取公正的方法、公开的方式,屏弃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抓师德建设,推进行风建设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校一直把树立教师为人师表形象列为行风建设的主课题,把师德修养做为根本来抓。

1.强化师德建设,构建教师形象。

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仅是抽象知识的化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富有鲜明个性的具体师表。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语言、仪表、性格、举止行为都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以塑造教师形象工程为主线,组织了各项活动。

(1)文明修身、教师学礼仪活动。学校先后多次组织教职工学习教师礼仪。通过学习教师明确了礼仪规范的标准,吸纳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定了工作信念。

(2)教师的关爱、激励教育活动。实践证明,实施“关爱、激励”教育以来,“平等、民主、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初步建立起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的威信高了,教育的形象树立起来了。

(3)树形象,远离乱收费和乱办班补课活动。乱收费和乱补课行为,一直是我校考核教师师德重要指标,对于有三乱行为的教师,学校处罚毫不手软,不仅找其个人谈话,同时取消评先选优资格,严重者,直接待岗查看。

2.强化师德建设,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业务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样,也是师德建设一项重要表现,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长远的目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与爱戴。为此,学校首先强化教师业务培训,提升理念,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注重内涵修养和提高,学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多次派教师到呼市、包头、乌海等地学习培训。

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最后请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就学校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进行自查整改,以促使我校更好更快发展。

谢谢大家!

乌拉特后旗一完小

为切实落实 篇6

落实“三转”要求 切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纪检监察机关要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明确职责定位,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王岐山同志强调,“三转”要聚焦中心任务,往监督执纪问责上转。“三转”,是新一届中央纪委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调整,是纪检监察机关理念和思路的重要转变,这是通过强化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来破解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深层次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三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转职能是核心,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证,三者相互支撑,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落实“三转”要求,首先要明确转职能是前提和核心。按照党章和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找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并监督主责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把该管的工作切实管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业主责,克服大包大揽的问题,摆正监督与被监督的问题,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更好的发挥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的作用。落实“三转”要求,转方式是关键。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突出重点进行监督,把工作重心转到对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承担监管职能情况的检查监督上来。解决好方式转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转变发现问题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开展明查暗访,变信访举报为主向举报、发现线索、寻找线索相结合转变,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其次是转变案件查处方式。坚持抓早抓小,发现问题后及早地调查核实,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再者是转变监督检查方式。改变过去冲在一线代替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工作方式,着力发挥对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再监督检查”的作用,把精力用到调查处理群众反映问题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上。落实“三转”要求,明确转作风是保证。“打铁还需自身硬”,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执纪执法方面起表率作用。严格落实“三严三实”,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总要求,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纠正“四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充分依靠人民群众,高质量完成案件查处工作。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纪律约束,切实解决“灯下黑”的问题,用铁的工作纪律打造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为切实落实 篇7

一、主要做法

㈠宣传政策法规,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认识

古浪县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开设新闻专栏等形式, 大规模、大范围地向广大农户专题宣传《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 组织、引导广大农民提高认识水平。同时利用每年3月1日 (土地承包法实施日) 和12月4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 , 组织开展“承包法律进村入户活动”, 为落实党的土地承包政策, 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奠定群众基础。

㈡精心研究部署, 认真开展二轮土地承包

古浪县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于1998年开始, 1999年全面结束。全县二轮土地承包面积7.25万公顷, 涉及全县250个村, 1934个组、78986户农户。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之前, 县上专门组织县委政研室、县农牧、土管等部门深入乡、村、组、户, 就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的咨询调研, 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 各乡镇依据《意见》, 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 细化了操作程序。二轮土地承包开展以后, 县上组织工作组深入第一线, 指导、监督村组制定承包方案。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外出农民工、出嫁女、离异、丧偶妇女、新生儿、迁入、迁出户等具体问题, 把握原则, 引导协调, 做到应包尽包, 有效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㈢加强监督检查, 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县乡两级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强化农村财务管理。2003年全县全面推行了以“村会计委托代理”为核心的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 认真落实村务、财务公开, 提高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 为促进基层廉政建设, 保障妇女儿童、农民工权益, 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征地补偿费发放中, 按议定的分配方案由农户签字画押, 再由国土资源局直接将补偿费以存折形式全额发放到组、户, 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杜绝了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等行为发生。

古浪县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于1998年开始, 1999年全面结束。全县二轮土地承包面积7.25万公顷, 涉及全县250个村, 1934个组、78986户农户。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之前, 县上专门组织县委政研室、县农牧、土管等部门深入乡、村、组、户, 就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的咨询调研, 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 各乡镇依据《意见》, 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 细化了操作程序。二轮土地承包开展以后, 县上组织工作组深入第一线, 指导、监督村组制定承包方案。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外出农民工、出嫁女、离异、丧偶妇女、新生儿、迁入、迁出户等具体问题, 把握原则, 引导协调, 做到应包尽包, 有效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㈣妥善调处土地纠纷,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近年来, 因遗留问题引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时有发生, 特别是实行种粮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后, 纠纷发生较多, 处理难度加大。古浪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精神,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一方面认真做好来信来访的疏导教育工作, 用法律、法规政策及时解答当事人提出的相关事宜。另一方面对反映侵犯当事人权益的问题, 及时派人进行调查, 认真核实矛盾纠纷的真实情况, 依法与乡镇、村、组及其当事人进行协调,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当事人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问题

㈠个别地方政策法规宣传力度还需加强

虽然县、乡两级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拓展宣传渠道, 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在个别地方, 仍存在领导干部重视不够、宣传形式单一、群众认识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一些交通条件差、村民文化程度低的村组, 仍存在宣传工作跟不上, 漠视、歧视妇女特别是离异、丧偶妇女等问题。

㈡妇女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村妇女在农村的经济地位普遍较低,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意识普遍不强, 致使她们在一些村务的讨论、决策上缺少发言权, 自己不能参与村规民约和有关方案、协议的制定, 不利于她们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㈢土地纠纷调处难度大

由于土地纠纷牵扯面广, 情况错综复杂, 县、乡、村在调处时仅靠行政手段说服, 教育往往无法奏效, 而农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又存在手续繁多、程序复杂、执行困难的问题, 一旦遇到侵犯妇女权益的纠纷、案件的发生, 调处极为困难。

㈣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在《妇女权益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出嫁、离婚、丧偶妇女的合法土地承包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有关经济权益保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但在农村个别地方仍存在重视不够, 执法不力, 措施不实的现象。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讨论通过的土地承包方案审核批准, 但无权干涉具体条款。

三、建议

㈠加强普法教育, 力争提高认识

加大《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媒体, 广泛宣传政策、法律、法规, 真正把法律的条文和精神宣传到村、到户、到人, 使广大农民群众能熟悉法律, 转变观念, 使广大妇女掌握法律, 正确运用法律, 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㈡加大调处力度, 妥善调处纠纷

近几年, 随着中央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由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引发的权属纠纷, 流转纠纷, 承包经营权纠纷, 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等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 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健全完善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新机制, 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纠纷与矛盾,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㈢加强协调协作, 维护妇女权益

农业、组织、人事、妇联、民政、司法、劳动、土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 紧密配合,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妇女、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 妥善调解、仲裁侵犯妇女权益纠纷、案件, 加大惩治侵权行为力度。

㈣强化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要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妇女开展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她们转移就业的能力, 增加她们的收入, 提高她们的经济地位。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为她们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她们积极创业, 以切实保障她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为切实落实 篇8

1.充分认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意义和实施操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1.1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意义

对农民购买农机实行专项补贴,是落实中央扶持“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中央“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1.2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应遵循的原则

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机的自主权,严格遵照公开、公平、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规范操作程序,保证农机补贴资金全部补到农民,做到资金到位、机具到位、服务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补贴政策的推动效应,进一步调动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确保农民受益,使补贴的农业机械切实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2.加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2.1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分工,积极发挥作用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一项涉及农机管理部门、农机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农机使用者的系统工程。在各个环节都必须规范程序、阳光操作。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做好组织协调、服务监管等工作。省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包括编制实施方案、确定好重点供应厂商、采购方式和兑现补贴资金等。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则要承担宣传补贴政策,组织农民申请、审核、登记、公示、确定补贴对象,负责组织农民进行机具采购、建立好补贴档案,做好后续的使用管理等工作。当前,农业、农机形势正持续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中央支农力度將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也随之逐步增加,这对于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讲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这也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农机部门必须增强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责任感,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做好农业购置补贴工作。

2.1.1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检查。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农民收取标准价格之外的费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同时要鼓励农民购置配套机具,提高配套比例,提高粮食、经济作物及其副产品的机械化生产能力,鼓励使用补贴机具开展社会化服务,进行农机技术和组织制度创新,提高机具利用率。

2.1.2加强宣传,扎实服务,落实好调查摸底、机具选型等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购机补贴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做好专项实施区的宣传引导,让农民普遍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程序和补贴机具,并要作好咨询服务,作好购机手续、补贴目录的机关信息等咨询解答工作。特别是要把适用于当地农业作业的机型调查、确定工作做细、做实。

2.2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以确保机具质量

上一篇:岳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下一篇:花好月圆迎中秋亲子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