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精选12篇)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1

摘要: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可以看中,其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是“讲授法”,主张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由于此种教育方法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听讲的位置,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对此,本文以尝试教学法为主要研究理论,就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事件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初中数学课堂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18-01

引言

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也愈发的激烈起来。目前,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教育出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不再是企业争相招聘的对象,人才的创新性已经成为了其自身受欢迎与否的关键因素。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其教学方式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其教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因此,将尝试教学法融入其中,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

尝试教学法是著名学者邱学华老师创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该方法倡导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该教育方式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其课堂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较高,使得其与小学数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实际应用时,往往会由于时间较短的缘故,而无法全面的发挥出其巨大的教学作用。并且,由于初中数学每堂课教学的内容、概念都比较多,且解题所要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只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1]。

2.2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存在差别

经过了六年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使得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于数学学习的基础都是带有个体差异的。然而,尝试教学法设计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的,这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解决数学问题,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之后也能够解决,但是部分数学基础较弱,且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愈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3.1合理设计尝试问题

在尝试教学法中,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问题的设置,对于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设置出合理的尝试教学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让尝试教学法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因此,教师在运用尝试教学法时,不仅要全面的了解该方法的核心教学理念,还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基础,以及学生对生活中由于数学有关理论的生活常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与自身特点,进而根据了解到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数学课堂尝试问题的设置。从而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2]。

3.2提高设计问题的趣味性

外国某著名学者曾经说过:“兴趣是激发一个人好奇心最好的方式”。因此,要想促进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顺利的实践应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知识”之前,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这样一个问题:某人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变成了三块,如图1所示,如果这个人想要去玻璃店购买一块一样的玻璃,他需要带哪一块玻璃去购买[3]。

此外,教师在进行趣味式问题的设置与讲解时,一定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防止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而无法最大化的发散思维。

3.3提高设计问题的新颖性

由于尝试教学法属于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且,大部分的初中生对于新兴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能够全面的吸引学生的实现,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计符合尝试教学法性质的问题时,也要注意保持其新颖性。因此,教师在利用尝试教学法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在坚持数学课本理论基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的改变课文中内容的构成形式,力求以一种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知识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以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高铁和动车为素材,这样设置问题:高铁甲同动车乙相向行使,甲车每小时行使三百五十千米,其车身长度为二百二十米;乙车每小时行使二百三十千米,其车身长度为二百米,问“两辆车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分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4]”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细心观察的习惯。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招聘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符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尝试教学法便成为了教育界的宠儿,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2

一、尝试教学法的含义

尝试教学法首先是由邱学华专家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然后在经过科学验证之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教育理论。尝试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授课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 又能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尝试教学法是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特征, 坚持“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成功能创新”的观点, 主张冲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尝试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尝试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提出问题, 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自由讨论, 学生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尝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予以讲解。这种尝试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数学是一门要求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 简单背诵定理、定义、公式等方法, 并不能学好数学。而尝试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自己刻苦钻研后, 学生会找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进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再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新问题时, 学生会运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 而采用尝试教学法则可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运用尝试教学法时可能会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协商, 共同完成任务, 既圆满解决了问题, 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三、尝试教学法的实际运用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比较复杂, 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来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法, 具体的实际运用可参考以下方案:首先, 引出问题。尝试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巩固复习旧知识的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把准备好的与新知识有关的练习题告知给学生, 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然后, 尝试解决问题。在得知问题后, 学生会带着疑问主动去寻找解决途径。课堂上, 只有教材里才会有学生想要的答案, 因而学生会主动去学习课本内容, 在了解新知识后会去尝试着解决问题。最后, 给出答案。在学生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后, 教师选取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进而讲解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当然, 为了巩固新知识, 在讲解了先前的问题后, 可以出示相对复杂的问题, 让学生演练, 这样逐渐深入的过程, 可以使学生快乐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尝试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首先, 合理进行尝试教学法练习设计。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因此教师通常会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备课上。在上课之前, 准备好教案,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等, 然后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地、分层次地进行讲解。其次, 不能让错误观念先入为主。尝试教学法是让学生先尝试着解决问题, 在尝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错误, 并且由于尝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尝试教学法是有指导性、目的性的尝试方法, 它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达到旧知识与新知识共同掌握的目的。另外, 课本例题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对象, 学生运用对比、类推的方式, 把解决课本例题的方式, 通过结合新题目的特点合理地予以应用, 尝试解决,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最后, 认清尝试教学法的局限性与可行性。实践表明, 尝试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在教学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况。在现代教学论的指导下, 尝试教学法促进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教材的发展规律,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的特点,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传递知识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尝试教学法的运用, 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因而获得了教育界的青睐, 所以在此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有效地尝试教学法, 促进我国的教育水平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徐雪莲.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时代, 2013 (16) .

[2]徐菊芹.初中数学尝试教学法的运用[J].祖国, 2014 (14) .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

引言

尝试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认为离开了学习者就无法构成学习活动,这正好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尝试教学法,把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带领学生学会寻找知识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使数学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1精心设计准备练习

准备练习是整个尝试教学过程的开端,同时也是引入新知识的一个桥梁,做

好准备铺垫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为后面学生成功地进行尝试创设必要的条件。因此,设计一个好的准备练习十分重要。准备练习一般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学生学习状态的准备以及学习经验的准备。

学习状态的准备也就是心理上的准备,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尝试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准备练习的时候不止要考虑到知识上的因素,同时还要选择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一些内容作为准备练习,或者以一些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出示准备练习,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经验的准备也就是相关旧知识的准备,新的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在教学中要以旧引新,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帮助学生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尝试成功。

2合理编制尝试问题

设计好尝试问题,是搞好尝试教学的基础。在整个尝试教学过程中,尝试问题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向学生提出了尝试任务,点明了整个尝试过程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需求设计好相应的尝试问题。对于尝试问题的设计,在实践操作时同样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尝试问题的设计是整个尝试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心。教师在设计尝试题时,一定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做完这组尝试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预期目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绝对不能忽视尝试练习的重要性,随便选取几道这个知识的相关习题就作为尝试练习,一定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同时尝试练习的选择一定要全面而且系统,要确保学生通过完成尝试练习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尝试题要分层次按需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可以选择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的同步尝试,可以选择与书本上例题难度大致相同,但结构形式有稍许变化的变式尝试题,可以选择比例题难度稍微加大的发展尝试题,也可以直接选择课本上的例题作为尝试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采用与课本例题难度差不多的同步尝试题,以减少尝试的坡度,让学生在自学课本之后大多数可以顺利解决尝试问题。但是如果班上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则也可以考虑采用比课本例题难度稍微大些的发展尝试题,教学效果可能更好一些。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尝试问题,使得尝试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尝试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新意,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尝试问题要提的新颖,不要拘泥于老一套,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在尝试练习中设计一些悬念让学生来解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当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3恰当引导自学课本

有效地自学课本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尝试练习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自学课本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学课本可能会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被安排在课内或者课外,但是无论如何安排,教师都一定要釆取措施保证学生自学课本的有效性。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自学课本之前,教师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更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比如笔者在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教学时,要求学生带着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去看课本,促使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引导他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自己归纳出当堂课要学习的重点知识一一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方法,以提高学生自学课本的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一些数学学困生及时加以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避免班级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如果教学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教师同样不能懈怠,不能放任自流,可以釆取抽检学生自学情况的方法,了解一些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等等。

4详细进行难点讲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尝试教学法必须十分重视教师讲解,因为学生在前面的自学课本以及尝试练习中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的帮助,很多同学不能顺利完成尝试练习,或者很多同学就算顺利解决了尝试问题,但是也只是照着课本上例题的解题方法依样画朝戸得出来的,并没有真正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要将尝试教学课堂的教师讲解与传统的“先讲后练”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区分开来。传统的“先讲后练”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学生对于新知识是不甚了解的,因此教师必须要仔细的一点点从头讲起。而尝试教学法的课堂上,在教师讲解之前学生己经进行了课本的自学并且做了尝试练习,对本堂课所要学的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大部分学生也有了自己对于新知识的困惑之处,故教师只需要综合当堂课教学重难点,抓住学生在前面几个环节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即可。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传递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尝试教学法便获得了教育界的青睐,尝试教学的效果也已经在很多地区和学校得到了很好的體现。

【参考文献】

[1]许映民.尝试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学研宄,2013,2:104.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4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简单来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学生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所以尝试教学法也可以叫“五步六层次教学法”。

一、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这样做,把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同时,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为新课服务。

二、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一般要编拟一道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经旧引新,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教材铺路架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新课开始,教师在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提出,这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要求的什么,然后再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试着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番,这时就转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阅读课本例题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阅读课本前,教师可预先提一些思考性问题作指导。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1〉分母不同怎么办?〈2〉为什么要通分?有什么道理?由于尝试题与课本例题相仿,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是能够看懂的。学生可通过看例题举一反三,学会解答尝试题的方法。这样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黑板上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一般让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在草稿本上练习,教师要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还可以继续看书上的例题,一边看一边做。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了第四步。

第四步:学生讨论。尝试练习后,可能一部分学生作对了,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在评讲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在尝试讲算理了。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尝试算、尝试讲以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讲得对不对。这时听教师讲解又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就转入第五步。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这里教师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现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课本,亲自尝试做了练习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四、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

一般采用几个学生板演,全班学生同时练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差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这一步可以说“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超产题”。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对差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好。

六、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学生做完课堂作业并不是课的结束,因为学生通过亲自练习,发现了困难,需要得到解决。同时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业,到底哪几题对了,哪几题错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所以,应该安排这一步,做好一堂课的结束工作,这样一堂课的安排就善始善终了。

总之,尝试教学法,给每一个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发展机会,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在“活”中学。教师只要掌握尝试教学的精神实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尝试,并使尝试取得成功。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5

(2010—2011)学第二学期阶段性总结

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分别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有得有失。现将一学期以来课题开展情况及下阶段努力方向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重难点的突破、做题方法的掌握,算理的探究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属于偏远地区,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技巧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讲清楚某一个难点,会采用大量的语言、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给学生听,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突破难点时缺少有效的策略、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因而才出现了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现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断地讲解,学生埋头苦记,课下苦背,这样机械的教学学生感觉枯燥,老师也感到无味。现在我们把一些学习任务交给小组进行讨论,课前小组合作预习,课后合作复习。尤其在课后的复习中,小组成员互相提问,互相补充,形成竞争的局面,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强了记忆。学生在方法掌握方面也很牢固,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

三、综合性学习的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与实践,继而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四、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互助学习合作小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养成自觉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建立互助学习合作小组,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2011年6月对实验班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逐次统计以及与学生的座谈,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老师提出的合作讨论的问题较有价值,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为根本,仅仅流于形式,使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精神在课堂上一种时尚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⑴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⑵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另外,课上完后即对该节课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的次数很少。这样,就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⑷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正当的角色。从调查中的大多数问题和对学生的口头问询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还是喜欢以教师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或者说,课堂的民主气氛还不够浓,教师教学观念仍然保守陈旧。

五、下个阶段的努力方向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3、不图热闹,讲究实效。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4、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研究心得体会以及论文。

河东中心小学 2011年7月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0—2011)学第二学期阶段性总结

校:河东中心小学

学校领导:

严泽东

课题负责人:郭建军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6

l教学语言概述

语言是人类独有,且能够表达内心想法并实现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中涉及到了语音和词汇以及语法。教学语言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教学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起到师范性作用,使学生语文修养不断提高。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运用问题分析

2.1教学用语口语化严重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用语十分口语化,而且并不规范。其中,部分区域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时候,因为自身普通话不标准,所以,普通话经常夹杂地方口音…。长期以来,会对学生语音发音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准确的发音,也无法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蕴,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速或快或慢,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比如”、”那个”等口语词汇,亦或是使用学生难以理解的语言词汇,就难以实现教学语言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语言艺术美不足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繁多,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面对多样化的`体裁与题材,如果在教学中始终采用相同方法讲述课文,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语言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脱节,而教学语言单一枯燥,艺术美严重缺乏,难以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代入感严重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联想效果。基于此,学生在课文理解方面也不深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2.3教学语言对话沟通不完善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7

一、巧妙设计问题, 激发探究热情

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们, 还没有具备足够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 在面对探究式问题时, 还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完全从容地予以应对. 这时, 如果将探究课题毫无准备地抛给学生, 不仅无法让学生们有效解答, 甚至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的抵触情绪. 因此, 教师需要在探究活动开始前, 想办法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 以便高效地投入到课堂探究当中去.

例如, 在开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内容的教学之前, 我尝试先将学生们对于这一内容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 我并没有直接介绍知识内容, 而是向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 (1) 小明想要将一块铁片裁剪成面积为150 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且满足长比宽多5 厘米. 那么, 这块铁片的长和宽应当如何确定? (2) 现有一块长和宽分别为80 厘米与60 厘米的铁片, 从其四个角分别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做成一个无盖盒子, 并满足底面积是1500 平方厘米, 则所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在方程思想的基础上, 学生们很容易列出了方程, 却发现了未知数次数出现了二次. 为了顺利解答问题, 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这种方程的解法.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为课堂探究活动先期加入一些催化剂, 让学生们能够在足够的心理准备与积极情绪下投入探究. 初中学生的心理比较活泼, 激发其热情的方式有很多. 上述示例中的巧妙设计问题之方式, 是笔者经过多次实践检验有效的. 很多情况下, 这个问题无需多么精细或庞大, 只要与探究内容结合紧密、提出方式新颖精巧, 一个小问题同样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适当条件, 提供探究空间

探究式学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自由. 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指课堂教学的无序, 而是强调学生思维的灵活与开放.想要实现理想的探究式教学效果, 离不开学生自发的广泛数学思考. 然而,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存在两个阻碍:一是学生自信不足, 不敢主动开展探究;二是教师不敢放手, 对学生思维禁锢过多. 我们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为探究式教学深入铺平道路.

例如, 圆内接四边形的定理是初中几何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并准确记忆这个定理, 我决定请大家自己来探究和发现. 课程开始后, 我请学生们动手画出一个⊙O及其内接四边形ABCD, 并分别测量出圆的半径、四边形的边、对角线、内角以及周长和面积等数据, 试着发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接着分别改变圆的半径、 四边形顶点位置等等, 继续观察上述关系之变化. 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们顺利完成了在真实感受中进行的知识探究.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 具体至探究式学习课堂上来讲, 为学生开辟探究空间的一个重点是要从心理上对之进行关注. 为此, 笔者经常会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或是进行过程当中加入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并加以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话语, 让学生们的心理上得到放松, 并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数学探究, 从而迈上数学学习的新台阶.

三、创建平等氛围, 倡导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具有一定难度,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探究, 小组合作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究开展方式.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 可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探究启发.

例如,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 我将学生们进行分组, 只将 (a+b) 2=a2+2ab+b2与 (a-b) 2=a2-2ab+b2两个公式给出, 请大家集思广益, 分别运用特殊值代入法、实验验证法与数学证明法来证明其正确性.在合作的氛围中, 学生们先是各自提出自己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数值进行验证, 再通过 (a+b) 2= (a+b) (a+b) =a2+ab+ab+b2=a2+2ab+b2与 (a-b) 2= (a-b) (a-b) =a2-ab-ab+b2=a2-2ab+b2的方式完成了计算验证, 最后竟然有小组设计出了剪纸操作 (如右图) , 通过面积守恒来进行实验验证, 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探究成果十分显著.

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是以平等课堂氛围为基础的. 为了能够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 并可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小组合作中的思维碰撞上, 教师有必要实现一个自身角色的转换, 即由课堂的主角变为配角, 更多地进行从旁引导与辅助, 不要打扰合作探究中的平等氛围.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探究 ; 创新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51-02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是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建议,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探究性学习法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加探究能力。

2.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说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享有自由创造,探究学习提供了民主和諧的教学环境。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3.学习方式的革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的转变,需要数学教育者从“为了获得数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加深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才能真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例如在解决平面镶嵌问题的教学中就可做如下处理: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

三、提供广阔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可能有许多教师有顾虑:连例题都不讲,学生能尝试吗?尝试能成功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年龄越小,这种欲望愈强。学生要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各自独立探究中的成败体验,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当然,解完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小结、反思,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亦要对题目进行拓展,如削弱、强化已知条件,变换几何图形位置,改变问题结论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比如“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可让学生自己画图并完成证明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并有成功愉悦之时,顺势引导拓展:将“一般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结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画图→观察→探求后,推出三组问题: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分别是___、 ___、___。通过变式习题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既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乐趣,比单纯的计算与求解更富有变化,并且使学生乐于探究。

四、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诸如不断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9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

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教学研究会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 何国昌 王强

所在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名称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产生了“虚拟教育”;“教”的技术也逐步向“学”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但随着农村远教工程和宽带网络的实施,网络作为方便快捷的课程资源,成为我们利用的可能。《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广泛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使互联网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互联网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总之,本课题以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会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我们认为确立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2、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3、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4、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5、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通过探索互联网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3、发现和探索网络资源在尝试教学中应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摸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应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的现状。通过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娱乐中参与互联网的现状及需求,为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2、学习尝试教学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创作实践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探究互联网与尝试教学法整合的有效策略。

3、实践并完善教学策略,研究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合农村初中的尝试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建立课题网站,及时、全面反映研究的全过程。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经验推广应用等活动。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以行动研究为主,以课例研究为着力点;做好教学试验研究课的课堂录像纪录、学生问卷调查、听课教师课堂评语、任课教师教学小结等观察材料的收集;课后要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评委的课堂教学评价、形成教师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研究论文)。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五个环节三轮循环,深入开展“行动者(科任教师)——学习者(学生)——观察者(评委)”的三角反思。做到课与课之间有“技术上的改进、手段上的更新、方法上的变革、观念上的提升”。

3、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2-2012.2)

组织完成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和课题开题的各项工作。

2.启动实施阶段(2012.3-2012.7)

(1)建立课题网站,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并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进行师资培训,展开研究。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等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形成初步的教学策略。

3.深入研究阶段(2012.8-2013.8)

学习优秀案例,并实践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调整和布置本阶段研究实验工作,展示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组织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过程录像(典型课例光盘)。

4.结题阶段(2013.9-2013.12)

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的终结性测评和验收。(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何国昌 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师资培训和课题最后的统稿.副组长:王强 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和资料收集.成员:刘雪红 女 中学二级教师 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成员:郭伟 男 中学二级教师 负责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及指导。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10

摘 要:在家发布的教育改革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有利于教学模式时代化、高效化的发展,“翻转课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对传统知识传授流程的重新规划,相较于局限于课堂教学,“翻转课堂”使教学延伸到了课前,甚至课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使教学目的达到最优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上对“翻转课堂”的应用与实践的探究[1],结合教学实例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在课前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在教学平台发布,配合相关历史小故事对课堂知识进行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合作式学习;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课堂知识的再吸收,完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对“翻转课堂”还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应用与实践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重新分配,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安排,但由于学科性质,使得教师在文科领域对“翻转课堂”应用比较少,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深入了解和尝试,或者尝试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事实却与之相反,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在文科领域的教学,能使得学习更高效,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一、实施模块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是视频准备,科学的实验证明影像教学的方式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深刻,所以视频的选择,教师可以自行录制或根据教学需要剪辑现成视频,8~10分钟为最佳,内容可多元化,但要与本课知识相符,可以搭配一些相关历史小故事或设置巧妙的小问题;声音应是跌宕起伏,富有朝气活力的,而不是平铺直叙,使学生不会有疲惫感的同时,对教学知识进行引导。

比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自主学习,其中家长配合监督工作,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完成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如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等,可在教学平台与同伴交流沟通。教师则可从教学平台对学生集中的几个疑问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就这几个问题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交流成果,并对问题解疑,使课堂效率更高效,为课堂教学作铺垫。

2.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中,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环节。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头脑风暴模式,主要强调对问题的讨论是在共同合作中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的实时关注[2],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发言,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就比如对秦朝统治时间短暂的原因分析,可让学生联系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作对比分析,找出对比项,从而解答了问题,使学生不仅是对之前学习知识的复习,而且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理解掌握。

在合作学习之后,学生自主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或以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则由学生代表对小组成员探究成果的展示),教师和学生互相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相对客观。最后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对知识系统化、个性化归纳整理和对知识的升华。

3.课后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化、个性化定制对知识的系统、全面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教育平台发布一些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普通的简答题、选择题,也可以设计在特定场合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就比如说,在对《土地改革》知识学习之后[3],假设一个辩论会背景,让学生就土改对社会的影响,对正反两方一辩开篇立论演讲稿的编写;也可以用快速竞答的方式,在学生答题的同时有计时系统,通过网络对数据的统计整理,对用时较少的学生表扬记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学生学习到答题技巧,使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课前对视频学习实际能否实施并达到目的

学生课前的准备都是通过网络,如何防止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以学习为由,借上网学习为名,影响课前学习的效果。

由于历史学科学习的特殊性[4],学科压力相对不大,教师精减上课时间,把下节课的课前视频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播放,由教师监督学生,而且在课余时间可以对问题进行探讨,弥补了学生在家进行课前学习的弊端。

此外,课前的学习视频是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的“敲门砖”,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对视频质量把好关,对学生负责,也为自己往后的教学顺利进行做铺垫。

2.硬件设备是否可以跟得上使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学生都要直接或间接接触使用技术设备。所以,设备的提供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对于一些家庭条件缺乏的学生,学生学习不方便。这就需要学校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共享,给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场所,为学生服务,完善学生自身的不足,让学生能全面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教改的一条必经之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习方法上都基本符合这个阶段教学模式的要求,但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造出更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发散思维;促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思维是核心,是形成各类综合能力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能力更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所必须的能力。《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数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为此,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地引导学生模仿与记忆,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对促成发散思维的作用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也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结果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要揭示同一事物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求异性,还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与变通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和探索的心理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种潜在需求转化为对发散思维方式的积极探寻。

1.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有效载体

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解概念,需要引领学生从“纵、横、深、广、活”等方面向外拓展,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理性认识过程,也是促成发散思维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无理数”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不是直接解释“无理数”的概念,而是先解决形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会产生一类数,利用“逼近法”发现,这类数“无限而不循环”,不同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这是一类什么样的数呢”,从而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思考;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后,“能否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引发了学生的第二次思考;“两个无理数的和(或积)一定是无理数吗”,又引发了学生的第三次思考……从以上过程可看出,此过程是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同样地促成发散思维的过程。

2.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重要工具

数学学习离不开习题教学,而习题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重要工具。如引导学生求图形面积时,对于规则的图形,同学们只需考虑运用什么面积公式即可,难度不大;然而遇到不规则图形,就需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化不规则图形为规则图形”“还有最优方法吗”等等,难度就增加了,就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契机,结合发散思维形成机理,以习题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将会更加有利于促成发散思维。

3.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有力抓手

复习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总结方法,以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充分利用复习课的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将是促成发散思维的有力抓手。如复习二次函数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本章学了哪些内容”,“如何构建二次函数的知识网络”,“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有哪些方法”,“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在图象和性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同之处”,“能归纳出研究函数的一般规律吗”等等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重新认识和重新理解,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取得新的知识生长点,推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二、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促成发散思维的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出了如下实践探索:

1.创设情景,给发散思维之起点

思源于疑,疑在于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问题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地围绕某一个问题点去进行积极思维,给学生思维活动以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如:

例1.在一个平面内有35个点,每两点之间连一条线段,共能连几条线段?

分析:面对此题,学生可能毫无兴趣,如果教师把此题稍加修改,变为:“本班35位同学两两握手,共握几次手?”问题情境变了,与自身有关,学生就有了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探求,学生的思维就有了积极性,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应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开放例题,促发散思维之形成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而例题选择的质量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紧盯知识形成的现象尤为普遍,显得教学比较“小气”。我们应该多设计开放性例题,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养成。

例2:命题“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____(填“真”或“假”)命题。

此问题的解答并不难,但简单的回答只能完成本道题的解决,而学生的思维却无法打开。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此例题更改为如下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你能列举出不全等时候的反例吗?你又能说出几种情况下两个三角形会全等?

这样改编之后,学生的思维也就打开了,学生不仅会思考不全等的反例,还会积极思考哪些情况下会全等。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形成。

3.一题多用,达发散思维之目标

解题过程是数学教学必经之路,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要单纯地考虑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更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生成问题,以此来活跃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⑴利用“一题多解”,沥青发散思维路径

“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来解决同一问题。对于一道数学题,从不同角度审视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是促成发散思维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案例3:计算: (尽可能用多种方法).

解法一: ;

解法二: ;

解法三: ;

解法四: .

可见,教师若能抓住了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新构想,追求更好、更简、更巧、更美的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沟通,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养成。

⑵利用“一题多探”诱发散思维于深入

“一题多探”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的教学设计:结论开放和条件开放。当前教科书和作业本中的所设计习题,大部分还是传统封闭题,它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是确定的,这种习题使得运用知识的思维极具单向性、局限性,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练习的方式和形式,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可以使知识的使用密度得到提高,诱发思维的探究性与发散性进一步深入。

例4:请你设计一个问题,使解为x>1:___________。

此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可以认为是不等式的解,列一个不等式,如x-1>0; >x等;我们可以认为是求范围,如求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应用题的解,如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超过1小时,则实际时间x的范围为_____;我们还可以数形结合,设计两个函数值大小比较的题目等等。总之,此题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材对学生思维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设计问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⑶利用“一题多变”引发散思维于广阔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但问题往往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用“一题多变”模式是将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同时发散,就是通过一道题目的变换引深使学生在解题中发现新知识,掌握变异规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例5:如图二(1),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52cm2,则ΔABE的面积为_______cm2.

此题解答并不难,利用同底等高得出 即可。如果改变条件或结论我们就可得出如下题目:

变式一(改变条件):如图二(2),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为52cm2,则ΔABE的面积为_______cm2.

变式二(改变结论):如图二(3),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连结AE,交BC于P,连结DP,试说明ΔDPC与ΔBPE的面积相等。

这样,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题变一串,开阔了视野,拓广了思路,促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⑷用“一错多析”促发散思维于深刻

通过对一题的多处错误的分析,发现其错误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开拓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6:判断如下命题是否是真命题:“如果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平分这个角的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一种错解是(如图三(1)):由已知条件“BD=CD,AD=AD,∠BAD=∠CAD”得出△ABD≌△ACD,故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此命题是真命题。

另一种错解是(如图三(1)):由已有条件无法证出△ABD和△ACD不全等,故△ABC不是等腰三角形,此命题是假命题。

仔细分析后知,第一种错解的原因是利用“SSA”证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二种错解的原因是结论不对,虽然不能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但还有其它方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正确解法是:由“AD是∠BAC有平分线”可联想到“过点D作DE⊥AB于E,DF⊥AC于F(如图三(2))”,再证出“△BDE≌△CDF,得到∠B=∠C”,则此命题是真命题。

从上例可看出,错解没关系,切忌错了之后不找原因听之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解的原因,理解错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三、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形成的实践体会

在促成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时我们应当注意到,促进发散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虽然各自具有本身的方法和特点,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常常是在对某一方面进行重点训练时,其他方面也随之有相应“增值”。在这三个维度中,从思维的复杂性和价值而言,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初中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入手,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郭永红,郭朝彬,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17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篇12

一、诊断学情, 恰当分层, 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几个层次, 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

A层:学习品质好, 数学基础较好, 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 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基础中下, 思维能力一般, 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够强。

D层:学习能力差, 数学基础较差, 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2. 制订目标和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 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成为数学尖子。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 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 鼓励他们提出数学问题, 自主学习, 能一题多解。

B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学, 鼓励他们一题多解, 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优生, 使其一部分转向A层。

C层: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解题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使其中一部分转向B层。

D层:多辅导、多鼓励, 尽量多提问, 提高听课兴趣, 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1.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讨问题, 讨论问题, 最后独立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 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和进行一题多解,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加强个别辅导。

2. 课内课外分层设计数学习题。

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题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要对每课时的习题作精心设计和安排。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

C和D层次习题: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掌握其基本解法。

B层次习题:在基本熟悉解题步骤的同时, 加深巩固以前的知识。

A层次习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应用。

学生在进行尝试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加强对C、D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B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辅导, 开拓视野, 丰富数学知识。在课堂训练时, 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B层次的学生帮助C、D层次的同学完成, 通过互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

3. 对学生的引导由简到繁,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回答: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 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猜想: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板书学生猜想的结论, 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学生活动: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

该学生板书后, 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 该学生作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纠正该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活动: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 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 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教师点拨: (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 (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 (3) 在梯形ABCD中, 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 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 (4) 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 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让C、D层学生回答。

师引导: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要证明△ADM≌△BEM。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提问C、D层次学生, 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接着, 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 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

三、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比

从学生学习状态观察, 实施分层教学的二班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主动性强, D层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教学进度来说, 进行分层教学的二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快。教学成绩比较:二班的优秀率、及格率都比一班高。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 2002 (7) .

上一篇:借款申请书样板下一篇:正是青春璀璨时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