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26天窗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天
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❶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①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第一部分:写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句导读:“跑跳”“仰”“看”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❷的慰藉。[②写透过天窗观看外面下雨的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写孩子们很喜欢下雨。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❸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句导读:形象地描写了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和想到的情景。][③从本句看,透过天窗可以想象哪些情景?]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④写天窗可以让自己想象力丰富,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段导读:透过天窗,看见外面的雨后的所思所想。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句导读:“又”承接上文,与第4自然段相照应。][⑤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写晚上怎样透过天窗观察外面的世界。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⑥作者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晚上透过天窗,看见外面的世界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部分: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句导读:此句总起本段。][⑦“神奇”二字说明了什么?]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⑧本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描写天窗是怎样带给“我们”神奇的想象的。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❹,更复杂,更确实![⑨试分析这段话。]
段导读:由对大人们的感谢进一步说明天窗是神奇的。
第三部分:写天窗是神奇的,想象丰富的孩子会因此产生种种联想。
⑤说明天窗是晚上自己观察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
⑥美丽而神奇;想象从天空到地面,空间较大。
⑦形象地说明了天窗为什么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⑧重点句解析:说明天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联想。反复句式的运用,使句式整齐,气势如虹,具体说明了天窗的神奇。
❹阔达:豁达,文中指胸襟、视野更加开阔。
⑨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实。也正因为没有任何利益的影响,没有任何附加因素的充斥,所以他们的思想显得纯真且真切。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说说自己透过天窗看到和想到了什么,培养学生自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多媒体。
一 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在大人眼里毫不起眼的天窗竟是孩童时代的作者最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茅盾的童年时代,看看那里究竟藏着孩子们怎样纯真的梦想吧!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3.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
4.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认读。
学习生字。
jiè
biānfú
bà
zhòu
慰藉
蝙 蝠
恶霸
宇宙
藉:也读jí,如狼藉。
蝙:不要误读为biǎn。
宙:不要误读为zòu。
词语解释。
慰藉:安慰。
恶霸:独霸一方,欺压人民的坏人。
4.齐读全文。体会的主要内容和脉络结构。
课文主要讲了与天窗有关的一些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天窗的由来。
第二部分: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写天窗是神奇的。
5.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感受,抓住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来谈。
.反复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激发自己去透过窗户来看世界的情趣,唤起与作者的共鸣。
多媒体。
一 回顾课文内容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2.问:慰藉是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 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出示:
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被唤回时的失落,理解孩子们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失去的快乐。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无奈。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 拓展积累
.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排解不愉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1.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选字填空。
慰 蔚
历 厉
蝙 偏
蔚蓝
慰藉
历史
严厉
偏心
蝙蝠
2.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
3.换一换句中的加点词,但句意不能发生变化。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
这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
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4.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 作者资料库——茅盾
茅盾,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代表作有《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 童趣诗——宋•杨万里《船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 童趣诗——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 中国的窗文化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了解词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重点)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
了解词
1师生对诗: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对诗游戏。
2我们刚才对的诗,你有什么发现?点击:乡村生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课题:清平乐yuè 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词牌名 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 汇报收集到的词牌名。
“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空格,读时也要停顿,教师示范,学生读。
3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词牌名(2)长短句(板书)(3)上阙和下阙。(板书)二、了解词人
1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板书:辛弃疾)你了解他吗? 2请看:介绍词人。
3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
三、自读课文 读准音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2你会读了吗?出示,指名读。相机正音:翁媪(看图,知道什么意思吗?)剥(b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还可以剥——
3教师范读,体会押韵。指导读出韵味、节奏 4指名读 5齐读
四、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
2有读懂的地方吗?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集体的智慧,你读懂了哪个句子呢? A 茅檐图
1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解,请你读。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读慢点!
2你听到什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听到!3用力吸气!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4这是乡村生活的朴素恬静之美!(板书:朴素恬静)一起读!B翁媪图
1指名汇报读,谈理解。
2这对老夫妻在干什么?(喝酒聊天),从哪个字看出来?(醉)3他们是用普通话在交谈吗?从哪里看出来?(吴音)资料 4让我们猜一猜老两口在聊什么呢?
5就这样,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叫(),用文中的一个词说就叫(),“相媚好”换个成语说?(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5指名读
6他们住的是()喝的是(),老两口却醉了,仅仅是酒醉吗?那还有什么?(陶醉 沉醉)(板书:醉)
C小儿(出示剥莲图 句子)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1看他的姿势
怎么剥的?
(a“卧”是什么意思?b你认为小儿是怎么卧的?可能一会儿—— 一会儿又—— 一会儿又——
2看他的小脚丫,他还在—— 说不定嘴里——!
3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儿?(调皮—读 自由自在—读
无忧无虑的—读……)
4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里也有一个词是对小儿的爱称:无赖 5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无赖”呢?(好吃懒做,品德不好)这里指?(顽皮、淘气)谁来读!
6好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儿呀!一起读!D大儿二儿(出示锄豆图 织笼图)
1大儿子在干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送他一句诗。《锄禾》指导书写:锄(左中右都要瘦 互有穿插才紧凑)
2二儿子在做什么?观察神态,送他一个成语。——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3他们正在享受劳动的快乐呢,读出他们的快乐,指名读——齐读
六、了解背景,升华感情
1读着,看着,想着,我们理解了这首词。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温馨
和谐
幸福
美好……)
2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在作者眼里为什么如此温馨美好呢?请看(出示写作背景)3点击课件:要是人人能过上()的生活,要是没有(),该多好啊!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4现在再来读这首词,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古筝乐)谁来读!(多个学生读!)齐读!
七欣赏唱词
1既然是词,当然可以唱一唱!想听吗? 2听歌曲,有兴趣的可以一起唱。八自主作业
1试着把整首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2收集2首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好好读读。
板书设计:
上阙
景
朴素恬静
温馨 清平乐
村居
下阙
人
安居乐业
幸福
辛弃疾
美好
……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指名读,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教师范读,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生活实际联系“剥桔子”“剥花生”等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中的所见、所闻:“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二儿子编鸡笼时的专注,小儿子剥莲蓬的调皮、可爱。”我闻到了青草的香味,我听到了小溪哗哗地流淌声,我听到鸟鸣的声音……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看来是如此温馨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相机出示词人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他对和平祥和生活的期盼。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录像带(或幻灯片)、胶片、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114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四、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读着课题,你一定会有无限感慨,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指生答后,出示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板书:不可估量)如果用上“„„是„„也是„„”我们可以怎么说?(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到了昔日的圆明园是——
(1)预设一: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引读第二自然段)(2)预设二: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引读第四自然段,板书:上自„„下至„„)你们看——(出示:还有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可谓——应有尽有。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3)预设三: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引读第三自然段,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你仿佛——(生想象描述)其实,圆明园中著名的景点又何止这些,还有——(生介绍)下面,我们选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读:正大光明、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瑶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
师:所以雨果称赞:“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2、假如圆明园没有毁灭,你会用一种怎样的感受去读这三个句子,(出示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能用几个关联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说吗?(指名说)
3、师: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林,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所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究竟是什么?(生思考讨论)
4、师(板书:文化)是价值不可估量的祖国文化、世界文化!让我们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和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三、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1、师过渡:然而,这不可估量的文化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
2、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3、师:这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他们做了些什么?用书中的词语概括。(生答)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指名说。
4、师:这里有一份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出示资料,指名读:据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5、师:读了这些有感受吗?把你们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再读读。指名读。
6、师: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是怎样的破坏、毁掉?(生答)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
(再次出示资料,指名读: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7、师:总之,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此时你心中是什么滋味?(生答后朗读)
8、师:不仅如此,他们还用——火烧。让我们亲眼看看——(播放录像)
9、师:(定格熊熊火焰图)在这熊熊大火中,你看到——(生想象描述。)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把你此时的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读这段。生齐读第五自然段。(配乐)
10、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师边引读边板书“没”)圆明园中,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上自——没有了,下至——没有了。一句话,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什么都没有了,圆明园彻底地毁灭了,那么,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板书:?)
生思考回答。(板书:!)
11、师小结:对,圆明园毁灭的是祖国的文化,世界的文化。
12、师:我们来看看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的军队和这种抢杀烧毁的行径的——
(出示资料,指名读: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四、总结升华:
1、师过渡:现在我们明白了圆明园的毁灭,有两个强盗,一个是——法兰西,一个是——英吉利。前面我们用那么长的时间去体会圆明园所拥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也就几天的功夫被这两个强盗给毁灭了,你肯定会明白,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不仅没有了什么,还没有了什么,而偏偏要写有什么,也有什么,有这些,还有那些,而不按课题就这样写毁灭呢?
(生交流想法。)
2、师:总之一句话,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请你大声地告诉天下所有的人——(出示句子,指导再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师:140年后的今天的我们,记住的是损失,留在心里的,引起我们思考的还应该是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端详书中的两幅插图,拿起你的笔,任选一幅插图,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旁边。(配乐)
(生写后交流。)
4、师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140多年前的这场噩梦,永远记住写在这残留柱上的耻辱,永远记住一个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永远记住一句话:勿忘国
教学反思: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激起学生的愤恨和惋惜之情,感情朗读很充分,结合资料的拓展进一步凸显主题,教学效果比较好。、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
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
(三)自学课文 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5.学生自学课文。
6.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7.交流学习情况。8.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9.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10.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11.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指名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
三、质疑问难
四、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学习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五壮士的“壮言”、“壮行”、“壮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3、尝试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前三部分,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相机画悬崖图;板书:接受任务、歼敌诱敌、引上绝路;涂红课题中的“壮”字。)
二、引导归纳学习目标:
三、自学讨论,理解课文:
㈠、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1:五壮士顶峰歼敌的场面),可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谈谈你看了录像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顶峰歼敌)
㈡ 课文又是怎么描述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四、五两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女同学读:
自学课文四、五两部分:
1.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自学、讨论)
㈢ 检查自学情况:
1、告诉老师,哪些语句让你最受感动?
a.说说看,为什么这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
b.自由品读,体味这些语句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c.同桌对读;师范读后让学生评点;生齐读。
d.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你。
a.学生质疑。
b.学生解疑。
c.播放录像2: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重点理解词语: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选择跳崖的原因。)(师相机板书:英勇跳崖)
3、理解得真棒!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正如课文结尾所说的--(生齐读最后一节)
4、是呀,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生行礼)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我们饱含激情的诵读吧!(生齐读第五部分课文,会背诵的可试着背一背。)
四、总结谈话: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人民永远怀念为国献身的英雄们!
五、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照例拿出摘抄本,把本课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六、自由作业:
学了课文,你们回去想做什么?(生自由说)
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喜欢哪项就做哪项,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21、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引上绝路—英诱敌上山—勇接受任务—跳崖 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2、重视自主学习,激发主体潜能。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
⑴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⑵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一句,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想想看,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3* 难忘的一课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也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的民族情 浓浓的爱国意 教学反思:
必要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现实台海的分离,唤醒学生对台湾回归的盼望。浓浓的爱国情意中,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教育。对于文本的表达方法,也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4* 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倾听 呼喊
奔跑 拥抱 迎接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效果很好:
1、抓住作者直接抒怀的诗句来体会。
2、联系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口语交际·习作七
学习目标
1.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习作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小结,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题,了解要求。
2.讨论:通过阅读课文和搜集资料,你对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了解? 独立准备;分组交流。
3.交流:在资料的搜集和运用方面,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搜集、处理、运用等方面进行小结,注意点拨:
⑴资料分类的方法:主题分类法──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主题对资料进行分类;项目分类法──本单元“勿忘国耻”可分“列强欺辱”“中华儿女抗争”等。
⑵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⑶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⑷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2.同桌对读,分组比赛,熟读成诵。3.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4.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家庭作业)。5.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三、展示台
1.学习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引导归纳出需要展示的项目。
以下活动可结合班队会活动在平时进行:访问老红军、抗日老战士;参观烈士陵园等。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3.评选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 3. 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的精神。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2. 读议思结合,朗读为主,以读悟情。图文结合体会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五壮士的英勇无畏。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同学听。2.课题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1.接受任务
我们的五位壮士接受了一个任务,是什么样的任务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 2.诱敌上山
(1)找出描写痛击敌人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2)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引上绝路
(1)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3)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
(4)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5)战士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4.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1)出示班长砸的画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引导学生体会“磨盘大”“像雹子一样”的妙处。5.英勇跳崖
(1)读课文6—9自然段,你脑中会浮现出什么词?
(2)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3)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4)同一个掩护任务,课文中为什么两次说胜利完成?
(5)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6)出示跳下悬崖画面,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
(7)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从“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以情促写。
面对着五位壮士,面对着纪念碑,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英
引上绝路 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2.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我 是 猫
我虽说是猫,却并不挑❶食,不管什么,能填饱肚子就行。[句导读:介绍“我”在吃这方面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①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此,如今想吃年糕,绝非贪馋的结果,而是从“能吃便吃”的观点出发。我思忖,主人也许会有吃剩的年糕放在厨房里,于是,便向厨房走去。
段导读:指出“我”想吃年糕。
粘在碗底的还是早晨见过的那块年糕。坦率地说,年糕这玩艺儿,我至今还未曾粘❷过牙哩。[②如果把“未曾粘过牙”改为“从未吃过”,可以吗?为什么?]展眼一瞧,好像又香又瘆人。[句导读:形象地描写出“我”此时矛盾的心理,年糕很香,确实想吃,但也有点使人害怕。]我搭上前爪,将粘在表面的菜叶挠下来。[③句中的“挠”能不能换为“拿”?为什么?]一瞧,爪子上沾了一层年糕的外皮,黏乎乎的;一闻,就像把锅里的饭装进饭桶里时所散发的香气。[句导读:点明“我”已被年糕的气味深深地吸引了。好想吃啊!]我向四周扫了一眼,吃呢,还是不吃?不知是走运,还是倒霉,连个人影都不见。女仆在门外踢毽子,小孩儿在里屋唱着歌。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机,只好胡混光阴,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④这时“我”偷吃年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刹那间❸,我虽说是猫,倒也悟出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⑤偷吃年糕而悟出的真理是什么?]
第一部分:写“我”看见厨房里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悟出了第一条真理。
其实,我并不那么想吃年糕。[⑥在这里发生了转折,为什么?]相反,越是仔细看它在碗底里的丑样,越觉得瘆人。[⑦此句与上文的哪一句相照应?其目的是什么?]这时,假如女仆拉开厨房门,或是听见屋里孩子们的脚步声向这边走来,我就会毫不吝惜地放弃那只碗,而且直到明年,再也不想那年糕的事了。[句导读:表明“我”有点想放弃吃年糕的念头。]然而,一个人也没来。不管怎么迟疑❹、徘徊,也仍然不见一个人影。[⑧句中的“迟疑、徘徊”说明了什么?]这时,心里在催促自己:“还不快吃!”
段导读:写“我”并不想偷吃年糕,只是在没人的情况下,才偷吃的。
我一边盯住碗底一边想:假如有人来才好呢!可是,终于没人来,也就终于非吃年糕不可了。[⑨“我”偷吃年糕的依据是什么?]于是,我将全身重量压向碗底,将年糕的一角叼住一寸多长。[句导读:“压、叼”形象地写出“我”开始吃年糕的样子。]使出这么大的力气叼住,按理说,差不多的东西都会被咬断的。然而,我大吃一惊。[⑩“然而”二字说明了什么?]当我以为已经咬断而将要拔出牙齿时,却怎么也拔不动。[“我”为什么拔不出牙?]本想再咬一下,可牙齿又动弹❺不得。当我意识到这年糕原来是个妖怪时,已经迟了。[用“妖怪”一词说明了什么?]宛如陷进泥沼的人越是急着要拔出脚来,却越陷得深;越咬,嘴却越不中用,牙齿一动不动了。[句导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我”咬年糕后的尴尬景象。]那东西倒是很有嚼头❻,但却对它奈何不得。正烦躁之时,我忽地又悟到了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❼吉凶祸福。”[“我”通过吃年糕而悟出的第二条真理是什么?]
段导读:本段描写了“我”没有经受住年糕的诱惑而去吃年糕,但是却被年糕粘住了。
第二部分:写“我”仍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悟出了第二条真理。
真理已经发现了两条,但因年糕粘住牙,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牙被年糕牢牢地钳住,就像被拔掉了似的疼。[体会此时“我”的感觉。]若不快些咬断它逃跑,女仆可就要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已停,一定是朝厨房奔来。烦躁已极,便将尾巴摇了几圈儿,却不见任何功效。将耳朵竖起再垂下,仍是没用。想来,耳朵和尾巴都与年糕无关,摇尾竖耳,也都枉然,所以干脆作罢。[“我”为了拔出被年糕粘住的牙齿而采取了哪些措施?]急中生智,只好借助前爪之力拂掉年糕。我先抬起右爪,在嘴巴周围来回摩挲[māsɑ],可这并不是靠摩挲就能除掉的。接着抬起左爪,以口为中心画了个圆圈儿。单靠如此咒语,还是摆脱❽不掉妖怪。[句导读:表明靠咒语还是摆脱不掉妖怪。]心想: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着伸缩。然而,牙齿依然嵌❾在年糕里。[句导读:“嵌”字表明怎么伸缩都无济于事。]唉,这太麻烦,干脆双爪一齐来吧![“我”为了摆脱被粘住,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谁知这下,破天荒第一次,两只脚竟然直立起来。我都觉得我已经不是猫了。
段导读:本自然段描写了“我”为摆脱被粘住的命运而采取的措施。
可是,到了这种地步,是不是猫,又有何干?[“是不是猫,又有何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无论如何,不把年糕这个妖怪打倒,决不罢休,便大鼓干劲儿,两爪在妖怪的脸上胡抓乱挠。由于前爪用力过猛,常常失重,险些跌倒。必须用后爪调整姿势,又不能总站在一个地方,只得在厨房里到处转着圈儿跑。跑着,转着,第三条真理又蓦地闪现在心头:“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在摆脱被粘住的危机时,自己悟出的第三条真理是什么?]
段导读:“我”在被粘住时悟出的第三条真理。
第三部分: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感觉自己已经不是猫了,又悟出了第三条真理。
正在与年糕妖怪决战时,忽听有脚步声,好像有人走来。这当儿有人来,那还了得![句导读:心理活动的描写证实了“我”内心的着急、紧张。]我跳得更高,在厨房里绕着圈儿跑。脚步声逐渐近了。啊,遗憾,终于被女孩儿发现,她高声喊:“哎哟,小猫吃年糕,在跳舞哇!”第一个听见这话的是女仆。她扔下毽子,叫了一声“哎哟”,便从厨房门跑了进来。女主人穿着绉绸和服,说:“哟,这个该死的猫!”男主人也从书房走出,喝道:“混账东西!”[“该死”“混账”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只有小家伙们喊叫:“好玩儿啊,好玩儿!”接着像一声令下似的,齐声咯咯地笑了起来。[“好玩儿”“齐声咯咯地笑了起来”说明了小孩子怎样的心态?]我恼火、痛苦,可又不能停止蹦蹦跳跳。[句导读:写“我”面对人类的嘲笑及责骂时的感受。]这回领教了。总算大家都不再笑,可是,就怪那个五岁的小女孩儿说什么:“妈呀,这猫也太不成体统了。”于是,又掀起一阵笑声。[句导读:足见“我”已成了大家的笑料。]
段导读:本段通过大人、小孩子的不同反应,描绘了不同人物面对猫的艰难窘境时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
我大抵也算见识过人类缺乏同情心的各种行径,但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恨在心头。[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我只好哑口无言,直到演完一场四条腿爬和翻白眼的丑剧。
段导读:“我”最终没有摆脱年糕,而是在人们的嘲笑下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第四部分: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而愤怒地演完一场丑剧。
重点句解析:这是猫在偷年糕不成反被发现后看到各个主人的表现时的心理描写。这只猫可谓善于辞令,它透彻淋漓地讽刺了人类的弱点。猫见识了人类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并对他们痛恨不已,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对于动物的同情心已大大减弱。
.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多媒体。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
2.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重点指导:
属于左右结构的生字有哪些?
哪些字的字形容易混淆?
“钳”的读音是qián,不是qiān;“枉”的读音是wǎng,不是wàng;“掀”的读音是xiān,不是qiān。
“糕”的右边下面是四点,不要少写;“毽”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枉”的右边是“王”,不要写成“主”。
三 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写“我”仍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感觉自己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而愤怒地演完一场丑剧。
四 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深刻理解猫在吃年糕过程中悟到的三条真理。
多媒体。
一 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年糕 贪馋 倒霉 毽子 宛如 钳住 枉然 咒语 遗憾 掀起
二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 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偷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2.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 交流汇报,深入学习
.引导学生,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2.引导交流: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自由读第一部分,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
学习第二、三部分。
默读第3~6自然段,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的语句。
①第二部分交流重点:体会猫咬了一下年糕,牙齿动弹不得的尴尬处境。
出示:
本想再咬一下,可牙齿又动弹不得。当我意识到这年糕原来是个妖怪时,已经迟了。宛如陷进泥沼的人越是急着要拔出脚来,却越陷得深;越咬,嘴却越不中用,牙齿一动不动了。
②第三部分交流重点:重点体会猫在摆脱年糕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出示:
烦躁已极,便将尾巴摇了几圈儿,却不见任何功效。将耳朵竖起再垂下,仍是没用。想来,耳朵和尾巴都与年糕无关,摇尾竖耳,也都枉然,所以干脆作罢。急中生智,只好借助前爪之力拂掉年糕。我先抬起右爪,在嘴巴周围来回摩挲,可这并不是靠摩挲就能除掉的。接着抬起左爪,以口为中心画了个圆圈儿。单靠如此咒语,还是摆脱不掉妖怪。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猫当时的处境。
3.学习第四部分。
自由读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现画出来。
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深入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啊,遗憾,终于被女孩儿发现,她高声喊:“哎哟,小猫吃年糕,在跳舞哇!”第一个听见这话的是女仆。她扔下毽子,叫了一声“哎哟”,便从厨房门跑了进来。女主人穿着绉绸和服,说:“哟,这个该死的猫!”男主人也从书房走出,喝道:“混账东西!”只有小家伙们喊叫:“好玩儿啊,好玩儿!”接着像一声令下似的,齐声咯咯地笑了起来。
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猫艰难的窘境而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
4.自由朗读全文,并重点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五 总结全文
学完之后,你的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猫可笑的形象吗?还有什么?
六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泰戈尔散文诗二首》《狗的友谊》《母爱》。
1.课文的写作重心不在于描写故事情节,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主角的特定心理。领悟作品将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的写法,并尝试将此种写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
2.课外补充夏目漱石的资料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可将他的独特文风与鲁迅相比较,并能够深刻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感世界。
.看拼音,写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果断—
虚伪—
束手无策—
振振有词—
3.选词填空
竟然
枉然
仍然
谁知这下,破天荒第一次,两只脚直立起来。
不管怎么迟疑、徘徊,也不见一个人影。
尽管他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
4.猫在偷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这条真理是在猫看见年糕时发现的。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这条真理是在猫吃年糕的时候发现的。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这条真理是猫在拔粘在牙齿上的年糕时发现的。
一 作者资料库——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日本明治时代的小说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深的造诣。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叠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
二 关于猫的有趣数字
猫鼻子上的纹路和人的指纹一样独特,全世界有超过5亿只家猫,它们可分为33个主要品种。
猫的心跳速度是人的两倍,每分钟大约110~140次。
猫的身体由290块骨头和517块肌肉组成。
家猫的平均寿命是15年,但野猫只能活3~5年。
三 猫的得名
猫的得名,有两说。其一,认为猫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捕捉老鼠,而老鼠损害禾苗,猫有保护“苗”的作用,故其字从“苗”。《埤雅•释兽》:“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其二,认为猫是一个拟声词,是模拟其叫声“喵——喵”而来。李时珍《本草纲目》:“猫,苗、茅二音,其名自呼。”
四 猫为什么爱吃鱼和老鼠
猫之所以喜爱吃鱼和老鼠,是因为猫是夜行动物,为了在夜间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黄酸,而老鼠和鱼的体内就含有牛黄酸,所以猫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鱼和老鼠而吃,还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吃。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坚强 履行承诺 勇敢 富有爱心
反 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篇朴实的叙事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具有较强的情感渗透力,适宜朗读,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定位本课的设计理念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思想。在课堂上,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感为宗旨,以自读自悟、情感体验、互动交流为主要策略,既注重精彩的设计,又不放过自然的生成,交流反馈时,采取以读为本的方法来突破,处理时,抓住学生最受感动的语句,以“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多角度、个性化的与文本中的父子对话,在此过程中,我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一遍遍的品读中,学生自然升华对父子了不起的崇敬之感,客观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构建学生的价值观。
从豫西边陲小镇的小学登上省级舞台,甘苦自知,而寻梦依然,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我尽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8、慈母情深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VCD《烛光里的妈妈》。[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瘦弱 疲惫 忙碌 掏 塞 凑
贫穷 爱
教学反思:
通过品读文本语言,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感受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也从儿子的懂事中受到教育,懂得体贴亲人,教学效果较好。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4.写生字。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板书设计:
1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父亲 鼓励、赞扬 严格、批评
爱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在备课时,我曾反复地诵读,自己都不记得读了多少遍,读一遍,就更熟悉一点,也明白的就更多一点。我不断地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上完课后,我认为“学生质疑”和“创设情境的引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充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驾轻就熟,就产生了许多精彩的课堂对白,课堂成了展示学生灵性、能力的舞台。、学会看病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教学反思: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指导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三、如何对待父母的爱
1.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略),(让学生小组内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出自己的看法。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他们应该怎样爱自己。
五、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故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六、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习作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突显学生作文的“真实”和“真情”。设计目的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内容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教学目的
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习作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可以写如何体会父母的爱;可以写一写意见或建议;可以写自己的心理话。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1.请你提起笔,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他们不在家时,发生的影响最深的事和你的感受,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把真实的事写具体,把心里的感受写下来,把你相对他们的说的话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四、品──评析例文,交流真情 1.师读例文。
2.小小组评析。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有没有把事情表达具体,有没有抒发你的真实感情。
五、延伸课外
1.同学们,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
教学反思:
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作文的思路,选好习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做到真实具体,体现了习作与生活的联系,范例评讲有实效。
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3.准备漫画集《父与子》。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读悟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5.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夫与子》读懂的其它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
或者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五年级语文上26天窗教案】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教案06-05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26课)11-27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五-7.妈妈睡了10-05
五年级上语文口语交际09-19
五年级上语文单元总结11-18
语文五年级上第五单元12-01
二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10-04
五年级上s版语文复习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