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论文(通用9篇)
【拼音】rén shēng guān
【简拼】rsg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观点
【成语出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在他们面前装得很老练很大方,侃侃而谈,吹着他那套生意经和人生观。”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例子】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潜心于理论不光为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聂绀弩想以此验证自己的人生观。”
【英文翻译】outlook on life
【产生年代】现代
一、精神至上的人生诉求
老子有一句名言:“为学者日益, 为道者日损。”虽然是有感而发, 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为学”追求的是知识, “为道”追求的是境界, 老子认为知识是越积累越多, 而境界却要尽量舍弃各种知识和欲望的牵累才能提升。两相比较, 老子看重的是精神追求。在老子眼里, 名誉、利益、财富、地位都是腐蚀人类心灵、与大道格格不入的东西, 过分地看重和追求这些东西往往伤及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纯真本性, 导致人格自尊受损, 人生误入歧途。因此老子提出了“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的关系问题, 要求大家认真思考。既然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不在于物质上的充裕和地位上的荣华, 那么只能在内在精神层面上修养和充实了, 用老子的话就是“为道”。为了实现“为道”, 老子教育人们少私寡欲、抱朴守真。
就少私寡欲而言, 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减省一切欲望, 而主要是指对于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的节制。为了促使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老子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说, 人出生后能长寿的, 占人群的十分之三;短命夭亡的, 占人群的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而却踏入死路的, 也占人群的十分之三。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生养太厚、享受太过造成的。看来, 不加节制地纵情声色, 过分恣意地追逐名利, 都会给人们带来不良的后果, 倒不如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不为物累, 追求恬淡适宜、豁达平和。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 一切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卓有建树的人, 无不是善于节制物欲和享乐, 对人生豁达乐观, 对工作孜孜以求, 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之, 对我们而言, 什么是幸福和快乐, 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是反求诸己, 还是外求于物?老子给我们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多一些精神追求, 少一些物欲放纵。虽然其思想中有忽略物质条件的片面性, 但其看到了精神修养和精神充实的重要性, 认识到单纯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是幸福和快乐之源, 引导人们不要为外在的物质条件所束缚, 不要为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所牵累, 应努力去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平和, 这样的幸福和快乐才是长远和无限的。这些看法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了终极追求的拜金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 更是一剂良药。
就抱朴守真而言, 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中, 看到人们屈从于等级制度的压迫和繁琐礼仪的束缚, 虚伪做作, 尔虞我诈, 导致人性扭曲、人格分裂, 因而视“朴”、“真”为道的本性, 教育人们返朴归真、保持纯朴天真的自然本性, 要求大丈夫为人处世“处其厚, 不居其薄;处其实, 不居其华”, 以此来纠正种种社会弊端, 改变浅薄浮华的社会风气, 使天下“复归于朴”。所以, 道家抱朴守真、斥虚去诈的思想主张正是对于摧残、扭曲人类本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派生物封建道德的一种反抗, 是对于封建官场中争名夺利之黑暗现实的抨击, 是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假仁假义行为的揭露。对于处在‘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中国人来说, 其无异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帮助人们抗拒和克服着人生的扭曲, 以及这种扭曲所带来的痛苦, 为民族性格的发育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营养”。[2]直到今日, 真诚朴实在现代中国人的品格结构中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总是喜欢那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注重实践、不尚空谈的人, 而对那些言行不一、奸诈狡猾、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者充满了鄙视和谴责。可见, 在当今社会, 真诚质朴的品格对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关于这一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 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们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 在它发展得最完善的地方, 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3]
二、极具特色的处世之道
老子的人生观蕴含着多方面的意蕴, 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了思考, 而且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了探讨, 总结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策略、行为方式,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这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主要由“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无为”、“守静”等内容构成, 它洋溢着辩证的智慧, 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 贵柔守弱。
老子非常推崇柔弱, 十分看重柔弱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作用。在对于自然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 老子认识到, 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 而坚硬刚强的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生存的一类, 凡是坚强的东西都是属于死亡的一类。他以人、草木、水为实例说明这一道理, 从而要求人们保持柔弱的状态, 柔弱处世, 并强调“守柔曰强”。老子“贵柔守弱”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大智慧, 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在现实世界中,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两军交战时, 强大的一方常常恃强而骄, 反而容易失败;逞强好斗之人凶残暴虐, 容易激化矛盾, 引人怨恨, 为人所伤害;树苗由弱而强, 长大成材后, 反而会被砍伐;树木高大的易遭大风所折, 此所谓“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小草看似柔弱, 却能在大风袭来时安然无恙;滴滴水珠看似细小, 日久天长却能洞穿巨石……然而, 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 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 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 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非同凡响, 独具慧眼, 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 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启发人们要采用柔弱的方式, 保持柔弱的姿态, 而不刻意追求强和盛, 最终以柔弱胜刚强。其实柔弱作为人生原则有两大特点:一是温和性, 二是灵活性。人生在世, 与他人相处, 采取柔弱的姿态, 还是坚持刚强的态度, 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贵柔守弱, 主张柔弱, 并不是要人一味示弱与退让, 而是要人用温和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目的, 要人待人接物灵活而不僵化、圆融而不固执, 具有耐心和韧性。这对个人而言, 可以减少生活道路上的各种阻力与障碍, 有利于达到个人的愿望;对社会而言, 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坚持刚强, 则不是皎皎者易污, 刚强者易折, 就是好勇斗狠, 纷争四起, 对社会造成破坏, 于人于己均无益处。所以老子的这一方法, 初看是软弱或耻辱的, 但最终是聪明和有力的。老子的这一思想反对逞强好胜, 极大地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塑造了中华民族柔和的性格。
(二) 谦下不先。
“谦下不先”是老子贵柔守弱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谦和、处事谨慎、不骄不躁、先人后己, 这些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修养的美德都与谦下不先相联系。
1.“谦下”具有我们现在所讲的谦虚、谦让、谨慎的含义, 它与骄傲自大、逞强好胜相对立。老子认为谦虚有益于人, 骄傲侧有害于人, “善用人者为之下”, 统治者只有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处于上而居以下, 才能博采众长、广收民心, 成就丰功伟业。历代统治者的政治实践都证明, 谦下者一般都能形成较为和谐的政治局面,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如刘备三顾茅庐, 屈尊求教诸葛亮, 从而三分天下有其一。唐太宗李世民, 以其“常怀畏惧”、“自守谦恭”, 广泛听取魏徵等臣下的意见, 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看来, 为人处世保持谦下, 是个人进步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2. 在老子的“处世三宝”中, “不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现实生活中, 一般人都知道不甘人后的道理, 认为努力进取、力争上游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老子则不然, 他主张不先, 并将不先作为实现人生目的的策略和手段, 通过处下, 达到居上。这看似消极, 实则很积极。不为人先是以退为进, 养精蓄锐, 厚积薄发, 后发制胜;启发人们退而结网, 而不要临渊羡鱼,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所以, 不先既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处世之道, 又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老子的原意决非要人们自甘落后, 无所事事, 消极无为, 而是力求消除人们逞强自大、自以为是的陋见, 启发人们顺应自然之道, 更加有效地“为”。
总之, 柔弱不能流于柔媚懦弱, 刚强不能失之骄矜暴虐, 谦退不能放弃原则和操守, 这就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老子的思想无疑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 并给这一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营养。
(三) 不争、无为、守静。
在老子独具特色的处世之道中, 还有“不争”、“无为”、“守静”等内容。这些都与老子“贵柔守弱”的思想相关联, 都与“谦下不先”的主张异曲同工。
1. 不争
不争并非真的退避三舍、妥协忍让、不敢竞争, 而是以不争来实现争, 讲的是一种策略和手段。老子不争之争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应该懂得有所争有所不争, 凡事都争, 既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 又会使自己身陷战争状态, 身心交瘁;其次, 即使要争, 也要采取和平的, 对社会无害的方式去争, 再次, 应该学会超越自我, 走向“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阔天地, 淡泊名利,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更高的层次上争;最后, 在过分注重争的时代, 运用不争作为争的策略和手段, 往往能出奇制胜, 不战而胜。
2. 无为
无为并非真的一无所为、无所作为, 而是无为而为。老子在论道时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产生并养育万物, 却不带有丝毫的功利目的和考虑, 万物依赖它生存而不加以夸耀, 成就万物而不去占有万物, 养育万物而不对万物实行主宰。因此“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老子将这一宇宙观落实到人生层面上, 就提出了无为处世的原则。老子十分推崇无为原则, 认为真正高尚的东西不是有意做出来的, 而是自然呈现出来的, 他坚决反对刻意而为, 带有功利心而为。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人们按照道的样子去生活, 不断削减人的功利欲望和追求, 达到无所为而为顺其自然而为的境界。“老子似乎已经认识到:过份注重目的, 常常会遮蔽人的视野和明智, 忽视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 使人心灵焦躁, 困惑, 最后徒劳无功, 付出惨重的代价;似乎已经认识到:反其道而行, 无为而为, 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激发人的潜能, 保持平和的心态, 尊重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 顺应各方面的自然性, 从而克服目的性行为的局限。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深刻之处。老子的这一观念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相当的影响, 而且现在看来也十分有价值”。[4]
3. 守静
守静是老子的又一创意和智慧。宁静致远, 静定生慧, 静能让人处世从容、临危不惧、临乱不慌。所以, 千百年来, 老子“守静制动”的思想陶冶了中华民族沉着冷静、从容不迫的处事态度, 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老子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 在急躁中稳定自己的教诲, 在今天这个躁动和忙碌的时代, 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清醒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老子独具特色的处世之道的分析和评价,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在现实生活的层面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缩, 而是主张以迂回的、非常规的、看似消极的方式来争取积极的人生目的。这是老子人生观的独特之处, 也是老子的机智之处和常常被人误解之处。指责老子的人生观消极, 是肤浅之见;说老子“有见于诎, 无见于信”, 是不准确的。老子的人生观是以屈求伸, 它充满了睿智, 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有着很好的运用, 并且对社会多半无害, 即使在今天也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同样, 老子所提出的许多策略和手段, 以及由其引伸的处世之道和行为方式, 经过岁月的洗炼, 前人的实践和总结, 有些已内化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中, 对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人格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达文, 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 2004.
[2]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72.
【关键词】人生观;人生矛盾
The lif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 the influence which forms to the outlook on life
WANG Jun
【Abstract】person's growth is take the reality social relations as a beginning, with society's contradictory relations are the social relations basic contradiction relations personally,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the outlook on life form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life basic contradiction relations' analysis, showed it specifically in the people long-term life practice accumulation, but forms to the outlook on life the influence, as well as proposed sets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the method.
【Key word】outlook on life; Life 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43-02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地域关系等等。其中,经济关系起主导作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主要因素,政治、文化关系建立在经济关系之上,受经济关系制约。人的成长总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它作为人生观理论的出发点之一,是建立在具体的现实的人生实践基础上的,从而也影响着人们人生观形成的程度。
1 人生矛盾关系与人生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矛盾运动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必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展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揭示了人生活动一般的特征,也揭示了人生运动的基本矛盾:①个人与社会矛盾是规定人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生也就不复存在;②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必须依赖社会,并创造着社会,个人只有造就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个体活动的总和,个体必须不断改造、创造社会,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进步;③人生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何解决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基本态度的结果。[1]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以人生为对象,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人生观与人生活动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对个人提出要求、规范等,另一方面,个人总是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带有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且,人总是并乐于从自己身处的特定矛盾关系出发去体验和理解生活,总是实际地以特定矛盾关系为现实基础而产生相应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由此,不同的人,在同一历史时期和同一社会中,其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可能千差万别,使之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利益等也可能因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家庭、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正由于人身处各种矛盾关系中,对亲身经历、生活遭遇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受和积累的程度不同,并受个人所具有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内在心理思想因素的制约,处于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下的人面对同样的矛盾关系,可能体验并总结抽象出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人生观。
2 人生基本矛盾关系对人生观形成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生基本矛盾关系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的矛盾、正确与错误的矛盾、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矛盾、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矛盾、他人认识与自己认识的矛盾、成功与失败的矛盾等等。对个体而言这些矛盾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又具体体现为成功与挫折、幸福与痛苦、生与死、义与利、荣与辱、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憎、公与私、得与失、顺与逆、乐与苦等等矛盾关系,它们是从人生实践的体验中而产生的。我们不妨把它们归纳为人生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苦难的矛盾关系。现实中的人往往是从自己人生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成功等欢乐体验与失败等苦难体验的矛盾运动中来归纳、总结、概括出人生理论的。这是人生观形成中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人生实践特点的表现。
2.1 面对欢乐与苦难,如果一个人由自己的欢乐想到人民、民族的欢乐,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人民、民族的苦难,他就会以积极、正确的心理思想状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来指导自己面对和改变社会生活,认为人生是在为人民创造幸福中而体现意义,并在人生学习、工作、实践中以顽强的精神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最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如周总理等,现时代的光辉典范,如孔繁森等,他们一生的言行就是这种人生理论的写照,是崇高、科学的人生观的反映与体现。他们在思想上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他们的行为总是闪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别人的欢乐与苦难当作自己的欢乐与苦难,把维护人民、集体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天职;他们的一切言行,都以是否有利于人民、集体为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人民、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
当一个人不断超越人生矛盾,面对人生困惑与挫折,意志坚定,面对阴暗,勇于在逆境中奋斗,经得起考验,不愿随波逐流,他的人生目标是高尚的,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能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
2.2 面对欢乐与苦难,如果人认为人生的欢乐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人的心理思维定势一般作用的结果)来看待人生,他所体验到的就可能尽是苦难,特别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人生发展出现挫折等情况时更是如此,正如我们有时听到的,“为什么天底下最倒霉的事,都让我一个人碰到了”,而且人人都有失败的人生经历。总结其原因,容易得出是由于人的欲望太多,人为欲望的满足而相互争斗所至。问题转而成为如何对待、超越人的欲望。一方面,认为现实的人都是带着高尚的假面具,实则是为自己欲望,甚至是私欲的满足而拚命争斗,别人求私利,我当然也要求私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结果走上了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低下的不归路。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各种方法来对待欲望,有宗教的与非宗教的;有以看淡、节制、忍让的心态来调节的等,虽它们有些合理成份,但存有许多不合理成份,特别是仅以舍去、消灭人的欲望,认为这样做人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扰、进天堂、上层次,就是这些不合理东西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正如一位西方哲人说的:只有等情感和欲望全部消失时,我们才能变得像天使一般。若再辅之以荒谬的引导,结果人以消极、悲观厌世的心态来渡人、渡己,走上了邪恶的不归路。
一个人或发泄愤怒情绪,引起攻击性行为;或怨天怨地,骂这骂那;或以退缩性的简单行为方式应付周围环境,冷眼观世、随大流;或以非现实的想象来缓解消极情绪,追求世外桃源;或以个人自以为正确的理论来指点江山,说东道西;或以冷漠的态度指导人生,视他人善举为怪诞,置他人安危于不顾,对不义之恶缺乏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暗自欢喜、反唇相讥等等,都是被人生挫折、社会阴暗面所击败,自以为看破红尘,人生成熟,实为没有高善的人生境界追求的表现。
2.3 在这两者之间有众多的、不同的人生观。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在一个人身上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而且各种人生“理论”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证。究其原因:①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之国。小生产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们要养家糊口,要为个人和家庭求温饱。他们反对剥削压迫,痛恨剥削阶级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私有者,他们很想发财,但不妄想发大财,他们既不关心社会和他人利益,也不想过多地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小生产者的一般生活比较贫困,要做到“足温饱”也很不容易,他们没有过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容易满足,满足于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实现,要求在一种平淡安静的环境中生活,害怕和回避社会的剧烈变化。诸如“乐天安命”,“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等。因此,他们的人生观具有不稳定性,受到积极影响时,能以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受到消极影响时,则可能走到另一个方面。②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算很长,制度没有完全巩固,其优越性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转型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社会发展的艰巨性,经济为发展杠杆的驱动作用,利益分配再调整等的影响使人们的人生理论不断摇摆和动摇。④改革开放,加入WTO组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其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等,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观念的渗透。⑤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从来都是多元化的,现时代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更是多样化,等等。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是由社会与个人自己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3.1 对社会而言,党和国家必须做好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工作:
3.1.1 紧紧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创造出丰硕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让人民有更多的欢乐体验,为人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物质与精神条件。
3.1.2 加强党的建设。“人只能用人来建树”。[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是,党员、干部的优良品质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一个人在努力向模范人物学习,作为高尚行为的时候,从而也对自己从情感和道德上作出了深刻的评价。”[3]
3.1.3 大力倡导主旋律,发挥主阵地作用。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通过努力奋斗,战胜和超越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生理论,最终赢得了人民。
3.1.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不会从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自发产生的是朴素的思想。树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生观必须靠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政治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几十年来党正是通过艰辛的努力,使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即为人民服务思想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使人们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在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时,愿意多作贡献,少取报酬。在考虑个人利益时,能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作出一定的牺牲。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惯势力等因素在我国的影响仍会每期存在,它使人们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会出现反复性、长期性,产生许多困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更是如此。这种双重影响,在整个社会变革时期,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将长期存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之路任重道远。
3.2 对个人而言,树立正确人生观最主要的是注重解决社会要求与个人人生选择能力、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和自身受社会和自身消极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人生观与先进的人生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
3.2.1 个人应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认知模式,提高人生认识能力。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科学人生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根说:“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生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4]学习人生发展的规律知识,把握人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明确人生发展课题、任务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人生。
3.2.2 提高人生选择能力。人生道路充满着各种矛盾,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实质是进行人生选择的过程。人人都会选择,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有的人由个性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因它会调节人的思想、行为;有的人由自己的情感来选择,因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倾向性有“锁定”作用;有的人采用保守,甚至是世故的方法来选择,因它能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有的人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来选择,因它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等等。但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必须把对自己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只有以社会、阶级的要求为标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追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才是客观的选择标准。
3.2.3 勇于人生实践。人生观的形成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以人为镜,通过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广泛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以他人、集体的态度与评价为参照,客观地看待自己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真实情况。了解、把握自己,理智上分清权利的自我和义务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和否定的自我等。才能反省过去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而积淀形成的个人兴趣、情欲、意向等心理主观偏爱和个人的狭隘私利对人生观形成的制约,并反省自己过去人生的经历,利于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改善不良的人生态度,纠正错误的人生观。才能正视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对后果负责,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以社会要求为标准,改变不良行为,把正确的人生认识化为现实和行为,变成行为习惯,发挥潜能和优势,力争人生事业的成功。
3.3.4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人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或挫折,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人生事实,承担责任,分析原因,勇于“自己跟自己打官司”,理性对待现实与结果,付出应付出的代价,超越错误、痛苦和个人利益的损失,积极地评价和调整人生目标,使人生需求合理化,提高对人生目的的理解能力,对困难、挫折等的忍受能力,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追求人生高善境界的能力,刻苦努力,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更高境界。
3.3.5 明确人生责任。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6]人生责任是人生升华的坚实基础,它最能直接体现人生价值,最能得到他人、社会在肯定、承认基础上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责任,人生的社会责任统领人生,科学的人生观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人生观通论.第56-57页
[2] 《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73
[3]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年轻一代的道德理想教育.陈炳文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
[4] 张念宏编.教育名言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8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人生观有时是人生的一种习惯势力。炎热天,女人喜爱着裙, 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习惯于用裙子装扮盛夏,你要是因此,说人生观没什么稀奇,或者胆敢说人生观就是女人的裙子,那堕落的帽子非你莫属。犯众怒的下场和某个时期的阶级敌人差不多,即使不是差不多,也难免被翻白眼者恶狠狠地斜视着。我的意思是实际上好多去了拥有人生观的能力。
调侃有实力的人生观是不明智的,那是与智者剥皮,肯定有愚蠢之嫌,不,没有之嫌,就是愚蠢、愚不可及。人生难得糊涂,大多数人宁愿人云亦云,也不愿让人生观回到本来面目。人生观是沉默者的T恤衫,没有人拒绝穿,也没有人从心底认为非穿不可。
在一个群体氛围内,默认的人生观很重要。比如你强调,其实,猪生观、土鳖生观,也是有的!那就大不敬了。如果你周围有核心的`人生观,你是要拱卫的。所以必要时,你得收藏你舍不得的人生观,自觉而恭敬地地戴上人生从属观的帽子。一颗红心向太阳,你不产生能量照样辐射正能量!
我常常想,有人生观的人,活得靓美,就不自觉的想起牡丹花,众香国里谁也比不过它!把牡丹喻人生观的极致,我可以接着想,一只飞翔的鸟,一定也有鸟生观,那么花下绿叶,必有叶生观。其它还有根生观、土生观,绿荫下捉虫的公鸡的鸡生观,这么多万物竞自由的物生观,莫衷一是,我不得不跟在后面创立一个我生观。我是个独立于人们之外的孤独者,我如果不我生观,就会被人奴役成奴生观,被人欺诈成诈生观,不亦怨哉!
与智者嘲笑是不明智的,你会被烙上不识大体,不分皂白的懵懂者!所以我有我生观,从不敢与人明示。一任我生观在我沉默的生平里沉浮。
终于有一天,我糊里糊涂地醒了,并糊里糊涂地与猪生观、土鳖生观对照了一下,才发现我生观与它们竟是如此悲哀地不谋而合!
比如猪生观,拱土就可以止痒,从而略显快感快慰快乐!我真羞于说猪生观乃我生观之芸花一现。再比如土鳖生观,土鳖被养在灶灰里,鳖丁兴旺,老少同堂,其乐融融。忽而土鳖中有不安分者冒出,试图爬到墙角,孤苦伶仃地去自生自力 !众土鳖以为它神经错乱了,不智之极。土鳖们恨不得群起而攻之,大有恨鳖不是人的遗憾,否则,它们一定要踩死那只,存有非分之想的小瘪三。
另一个世界有幻想,土鳖中有向往者,我生观岂可因自私而不如土鳖是也!
我的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他们的人生观,也许是从生活中体会出来的,也有可能是自小家庭教育使然。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汲汲营营,努力向上,只因他的人生观是努力求上,希冀青史留名,不虚此生;也有人可能一生闲散,做事随性所至,总是将兴趣摆第一,只因他认为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总之,每个人因人生观体验途径不同,人生观的内容自然也不会一样。人生的价值,在我看来,那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满足。价值这个东西,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也许某些人有些看法酷似接近,但是却无法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这样,你有你的,他有他的,要做到统一是可能的。我们只有经过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思考、领悟,最后挖掘出自己的价值。
——题记
我爱黑与白尽管他们是两个极端的相反,在神话里又是似乎代表正义与邪恶吧!但大自然的创造就应该有平等待遇。不愿让汗水白流,尽管他已汗透了黑白衬衫感受着汗流夹背,而所做的却是怨天尤人。九年辛苦的汗水最终是被汗水淹没还是在汗水到来时召唤出了救身衣,便都在自己的手里做了了断。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令我厌烦了这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令我有了如今的灵魂,一轮又一轮的太阳,令我欣赏了日落然而更多确是悲欢离合。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赠送给我永远的朋友。我们一起种下“朋友”种子祈祷他能快快长大。用心血去灌溉,用心去培养,即使他的种子长出来的只是一颗小草,那也要让他渲染整个春天。不求与百花争奇斗艳,只求他能用绿叶衬托出片片美景。很多人走了就不再回来,然而他(她)终会暮然回首;当他(她)回首的时候,会不会为自己走过的路而感激而泣呢?
梦想对于现实来说真的是可望不可及,但因为有一颗不甘碌碌无为的心,便给自己修了很多路,因为我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既然给自己梦想那么便给自己希望与可能。通往梦想的路是自己修的那便要把他走完!一生坎坎坷坷、失败、成功要比平平淡淡要更痛快的多更有生活的了趣,正如毛泽东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人生坎坷、生不逢时, 使得陶渊明历尽了东晋末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腐败黑暗。“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 (《感士不遇赋》) 29~42岁的三次出仕与归隐, 使他越来越厌恶这个社会。他直言不讳地说明了他出仕的目的就已显示了他的卓越。自古文人多磨难, 历史经验告诉他:生不逢时的忠良之士不管有多大的济世之才, 都得不到重用。在封建时代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出仕或归隐。回归田园恰好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拍即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庄子, 并且他的思想、生活莫不出自真率本于自然。
诗人追求自然生活的恬静闲居。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做了真朴的描绘。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然委运的人生观。陶渊明是“颖脱不群, 任真自得”。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 诗人把官场比为尘网、樊笼, 使人不得自由。一个“误”字表明作者的懊恼悔恨之情。诗人在官场中就像羁鸟、池鱼依恋树林、池塘那样渴望回到自然, 寻求自由。诗人笔下的田园, 榆柳、桃李围绕于房前。狗吠于深巷之中, 鸡鸣于桑树之巅, 一幅平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诗中洋溢着作者回归之处的欣喜愉悦之情“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 “真想初在襟, 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天岂去此哉, 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可见“真”就是自然。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 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再看《饮酒》其二, 诗人虽身处人境, 但是内心却早已脱离黑暗的官场。诗人把秋篱、南山、日夕、飞鸟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此中的真意也只能欲辩忘言了。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不愿以心为形役的主张。在其他作品中, 诗人大量地描写青松、秋菊等意象。借他们寄托怀抱, 表现自己不为世俗所影响的高洁情操, 书法遗世独立之情和恬淡自适之趣。陶渊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并未采用华丽的词藻加以渲染, 但读起来却平和闲静, 富于美感。这其中融合了诗人平静, 纯洁的情感和恬静的心情。诗人之所以把田园风光描写得如此纯洁, 就是要以田园的真与美来衬托官场的假与丑, 以田园生活的淳朴宁静来衬托官场的黑暗与污秽。
从某种角度, 可以说陶渊明是一名隐士, 但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那样在远离尘世的高山密林中安身立命, 更没有自暴自弃, 完全陶醉在田园美景之中。诗人主张躬耕自资, 亲身参加生产劳动, 而且他认为只有进行农事才能作到返朴归真, 保持自身道德完美。即“傲然自足, 抱朴含真”。在他看来, 人不应该消极地顺应自然, 而应在积极的现世生活中把握自然之道, 躬耕垄亩便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 写道:“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 何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 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诗人认为人生归趣有常道, 而以勤劳谋求衣食为其开端。这既是生活的一个目的, 又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在鸡鸣而作, 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中, 一切活动都是自由的, 这才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因而他才能在艰辛的劳动中感受到一份满足和愉悦, 决心“长如此”了。另外, 他亲自参加劳动而且是真心投入的, 他笔下的劳动生活和一般以欣赏劳动为目的的诗篇不同, 他展示的是一幅天然浑成的劳动画卷。在《归园田居》其三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归隐诗人, 而是一位在田园中辛勤劳作, 体会着劳动的乐趣和远离世俗纷扰的农民形象。在劳动中诗人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也被农民身上淳朴的善良的品德所感染。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 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 聊为陇亩民”;《饮酒》:“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诗人与农民友好往来, 话家常, 谈农事, 相互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互相倾轧相较, 更令陶渊明感慨万千。由此, 他更加珍爱这份纯朴的人间至情。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观给身处逆境的忧患者以明智的启迪和茅塞顿开的快慰。给心灰意冷的沉沦者以道德的震撼和心灵的净化。他虽没有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没有在政治上建立丰功伟绩, 但是他那质朴天然的自然性, 不虚荣、乐观旷达的伟大人格, 至真至善、至醇至美的品质不正是值得赞赏的人生观的表现吗?而这种品质, 乃至人生观正如深山幽兰一样留芳。
摘要:陶渊明的一生, 历尽了人生的坎坷, 他饱尝了人间冷暖, 世态炎凉, 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因此, 他对贫富、荣辱、生死等问题都有大彻大悟的深刻见解, 并行成了自己独特的“委运自然”的人生观。
关键词:中国田园诗,人生观,时代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三联出版社, 1998.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6]萧统.陶渊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7]陶渊明.陶渊明诗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
[8]袁珂.山海经全译.中州出版社, 1998.
[9]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张曼玉坦言婚后的她人生观已改变,她希望今后的生活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给丈夫,一部分给自己享受生活,另外一部分给工作。她表示,不会再如以前一般,工作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她希望可以陪同丈夫的同时又兼顾工作,更可以抽空享受人生。至于生儿育女的事则顺其自然,她说:“我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暂时不想有任何改变,所以也不会去考虑生育问题。”虽然她已三十多岁了,但她并不担心会做高龄产妇,因为生孩子也是一种缘份,就算没有孩子,她都不觉得人生不完美,相反,如果她有了身孕,她也会接受的。
最近,无线电视台将历届港姐的泳照集成图册推出。出身于港姐选美的张曼玉称,自己不会介意,因为这是以前的事,不可以抹掉,无线电视台也有权力这样做。另外,她和周润发十多年前合作的电影《玫瑰的故事》最近再度上映,并且配成电脑效果。她称:“因为十多年前看《玫瑰的故事》时已留下美好印象,不想重看。”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0分)
1.“沿海发达地区在加快自身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从科学技术支援、经济协作等多方面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这说明
A. 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D.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2.<<光明日报>>报道,战后的日本政府从未对其侵略的历史有过正确的会计人员,更未对受其侵略的国家认过罪,而是一直顽固继承战前日本政府拒不承认侵略的观点。日本政府上述做法违背了
A.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观点
C.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观点
3.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过剩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要扩大内需,必须首首先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说明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C.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如何对待生与死?有人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有人认为“有的人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视死如归,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表明
A. 人类社会具有自然规律
B.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C. 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是统一的D. 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作用
5.“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不图一家富裕,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毅然参军报国。在抗洪抢险中,带病顽强拼搏,先后四次晕倒在大堤上,直至献出20岁的年轻生命。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① 要把个的的追求、前途和命运融入国家的前途命运之中
② 要把实现自我价值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③ 必须正确处理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④ 必须树立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主要说明了
A. 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B. 个人活动受到自己社会地位的制约
C. 个人活动受到一定的现实环境条件的制约
D.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7.爱因斯坦说:“我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这表明
A. 一个人越不讲求个人利益,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B.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C.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放弃个人的爱好和追求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
8.富之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惜今,为了帮助广西省乳源瑶自治县脱贫致富,他和当地农民一起苦干,开办了驼鸟养殖加工大基地和驼鸟寨生态旅游区,既给当地农民啬了收入,也带动了乳源县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他还自己出资成立了“惜今希望学校”,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从人生价值观看,温惜今的行为体现了
①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统一
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③ 他的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大
④ 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应以他对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9.在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国家一再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体现了价值观
A. 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导向作用
B. 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C. 对人生选择的导向作用
D. 对人生道路的导向作用
10.两位交警为抢救违章穿越高速公路的人而不幸牺牲,被救者却逃之夭夭。在这一事例中,两位交警的行为体现了
A.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 实现人生价值有时必须以生命为代价
C.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统一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11.上述事例中,被救者的行为表明
A. 极端个人主义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B.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具有自我保护性
C.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D. 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12.传说古代有个人拜师学屠龙术,他耗尽家产,花了三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学会了屠龙术。但这个人周游天下竟无用武之地。这个故事说明了
A. 社会发展阻碍了个人的活动
B. 只要选择好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就一定能够成才
C. 个人活动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D. 个人活动只有符合社会的需要才是有意义的13.人生只有“三天”:今天、昨天、明天。只爱今天,他不属于未来;只爱明天,他永远悬在空间;只爱昨天,无异于生命停止不前。这段名言所表述的人生哲理是
A.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C. 理想与奋斗的辩证关系
D.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14.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还在黑暗中探索更长时间。”这说明了
A. 并非每个人都能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B. 只有伟大人物都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C. 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毛主席的个人发展史
D.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5.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产品积压和大量资源的浪费。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一些产品相同或相近的企业纷纷走向联合,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这是社会主义全局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这一事实说明
A. 只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健康发展
B.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C. 集体主义原则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具有调节作用
16.北京军区某给水团团长李国安20多年来在荒漠打井,为旱区人民的用水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的事迹说明
① 人生的价值是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创造性劳动表现出来的② 只要具备崇高精神便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③ 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有献身精神
④ 一切有与于为人民作贡献的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条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7.新中国建国后,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丰厚金钱收入和优裕生活,回到祖国怀抱,把自己的知识、本领献给祖国和人民。上述事实说明
① 金钱与人生没有关系
② 金钱并非人生第一要义
③ 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④ 人的理想、人格、声誉比金钱更重要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8.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都能获得全面发展都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可能有个人自由。”这说明
A. 任何社会利益都是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B. 离开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C. 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D. 有集体就有个人自由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提倡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又要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是
①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
②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③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经阶段
④ 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表明
①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②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
③ 一人人的社会意识状况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④ 价值观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⑤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21.我们党在20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 了一整套基本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和利益,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体现出来的哲学道理是
A.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广大农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高利益
C. 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D.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22.据全国学联介绍,2000年暑期全国约有60万大中专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他们开展千村科技扶贫,万户农民健康普查、扫盲、法律宣传进万家等活动。“三下乡”活动使青年学生
① 实现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 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③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④ 做到改造宏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④
23.恩格斯指出:“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A.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 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24.在我国,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地方和不少人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置环境污染于不顾。这从反面告诉我们
①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 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③ 办事情必须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④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5.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历史上的“卧薪尝胆”等故事,所表明的人生道理是
A.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B. 艰苦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大于优越的条件
C. 身处困难条件下有利于办事情取得成功
D. 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6.改革开放以来,在留学回国的十多万高级人才中,有二万多人留在了上海,并作出了惊人的业绩。这一事实反映了
A.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 物质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
C.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D. 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7.许多平凡的工作岗位,被有的人认为“低人一等”,但许多人干得很出色,被评为劳动模范,如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水电修理工徐虎等。这表明
A. 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 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C.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是统一的D. 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有顽强奋斗精神
28.有人说:“国家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按酬付劳,等价交换,既公平又合理。”这种思想行为的错误在于
A. 没有认识到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B. 没有认识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联系
C. 没有确立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同国家的关系看成了雇佣关系
D. 不懂得劳动力商品买卖也是等价交换的道理
29.拉法格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的脑筋却不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却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这段话
A. 揭示了私有观念具有永恒性普遍性
B. 表明了自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天生的,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决定的C. 肯定了自私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私有制的产物,绝不是一切人的本质属性
D. 承认了私有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30.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
A. 居里夫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
B. 难以计量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有价值
C.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其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D.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其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注重其在精神方
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简答题:材料一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各个省市都有不同规模的组织据点,其组织严密,行动统一,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颗毒瘤。
材料二我国下令对李洪志通缉后,李逃到美国,与当地反华势力勾结,企图歪曲我国政府立场。
材料三继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提出伪科学对青少年“十分有害”之后,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倡导“学科学”活动,并强调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阅读材料并请回答:材料一至三分别说明了什么,你从中得出何种结论。(20分)32.200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江泽民主席向获得2001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黄昆两位院士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各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江泽民等党和领导人还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次检阅。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9分)
(2)王选、黄昆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11分)
答题卡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0分)
31.答:(1)材料一说明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社会稳定有着十分强烈的破坏作用。(5分)
(2)材料二说明现阶段我国的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尽管我国大陆已消灭了剥削阶级,但海外的反华分子还存在,并未放弃对人民民主政权的颠覆。(5分)
(3)材料三说明世界观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树立科学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5分)
(4)结论:要自觉抵制错误意识对社会的破坏作用。要学科学,用科学,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宗教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宗教毕竟是一种歪曲的世界观。而且,“法轮功”是邪教,不是宗教。(5分)
32.答:
(1)体现的政治学道理是:①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3分)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分)③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分)
【人生观论文】推荐阅读:
品读人生论文09-19
寻找人生议论文07-08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11-28
诚信人生初中议论文06-05
人生高度高二议论文06-30
高考议论文素材:人生11-23
失败人生挫折议论文作文06-18
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06-22
人生需要多回头议论文09-22
社交礼仪论文《礼仪与人生》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