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高三历史组教学工作计划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于高三历史组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3篇)

于高三历史组教学工作计划 篇1

借鉴我校前几届高三历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学生总体情况

本届高三(1)、(2)、(3)班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引导。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学科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基本历史概念,构建章节、单元历史知识体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以史为鉴,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抓好中外历史的专题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争取20xx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四、复习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适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以及质量跟踪检测,及时批阅和评讲,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

3、强化历史早读,狠抓学生个案,特别注意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和后进生的提高。

4、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5、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如上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四个方面来把握。经济上资本主义处在手工工场的繁荣阶段,商业资本起着支配作用;政治上资产阶级在斗争中壮大起来,加快了想资本主义的过度;思想上资产阶级抛揩了宗教外衣,提出了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国际关系领域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另一方面欧洲大国在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同时亚、非、拉美面临挑战,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6、平时尽量多给予专题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

7、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认知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抓好培优工作,确定典型,重点突破和提高。

五、教学复习进度安排(第一轮复习)

(1)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2)时间安排: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

20xx年x月x日――9月x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 20xx年x月x日――11月x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 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49课时)复习必修Ⅲ 20xx年x月――20xx年x月底(42课时)复习选修。 (第二轮复习)

于高三历史组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研读教材,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属于人文学科, 在历史教材中处处蕴含人文元素, 世界悠久的历史, 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等, 都可以用来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而且其中很多显性素材, 是能够直接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 但有的隐性素材就需要作整合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元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纳入教学设计中,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大有裨益。到了高三, 是以复习为主的学习阶段, 教师不能跟平时新课教学一样, 还只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寻踪觅迹, 然后编入教案、学案中, 而应当在再次研读教材后, 从概括、复习的高度, 撷取其中有价值的元素, 经整合后纳入复习教学设计中。

比如在第一轮总复习的时候, 笔者将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内容整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个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其教学目标除了要完成课标要求的掌握百家争鸣的概念及出现原因, 了解诸子百家中主要的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认识这一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影响, 还要借此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分别选择了主要思想家的两则言论, 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其中所反映的思想, 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评价。比如老子的“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无为而治。) 怎样评价因此形成的治国思想? (在经济受到破坏的条件下, 无为而治能起到积极的恢复与发展作用, 但待经济恢复以后便会被取代。) 从孔子的 “厩 (马圈) 焚。 子退, 曰:‘伤人乎?’不问马”中看到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者爱人。) 这种思想有何作用? (能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荀子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王道为主。) 韩非子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中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主张? (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 为什么他的思想会为统治阶级所采纳? (利于国家统一。) 通过这些分析后笔者借对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的归纳, 让学生自己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是基于各家学派之间的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特点, 继而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观念、方法, 作有机的思考与整合, 提高自己对历史学习的认知, 进一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专题, 让学生深度理解人文内涵

高三历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总复习上, 教师一方面要协助学生归纳三年所学内容, 构建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指导学生透过史实、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或联系,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形成具有一定思路的表达。这样在对六本书进行第二轮的横向复习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阶段划分、专题研究等方式, 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有机联系起来, 再进而细分为古代著名改革、历代疆域变迁、历代经济政策等, 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深度的人文内涵探究, 捋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性发展和理性追求的历史脉络。将知识分专题研究, 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 从另一个侧面、更高的角度进一步形成综合全面的理解, 从而比较深刻地领悟人文思想的内涵。比如进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复习时, 笔者跟学生一道首先作了脉络的梳理, 让学生清晰了解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后, 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并剖析人文精神形成的缘由, 最后以练习进行巩固。其中有一道材料阅读题, 是借用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熊与隐士》, 要求学生结合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有人说, 知识比道德重要, 没有知识的道德会带来危害;也有人说, 先有美德, 知识的获得才有依据;还有人说, 美德也是一种知识, 只不过不够完整。经过笔者的引导和提示, 学生继续思考补充, 得出了有充分理由支撑的结论。在课堂小结前笔者问学生: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 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那么刚才我们进行的讨论是不是人文关怀?学生一愣, 立刻有人说:是的。为什么?因为……笔者接着说:“因为各抒己见的创新, 是不是也属于肯定自己价值的一种表现?”“对!”“再继续延伸的话, 人文精神还可以有什么表现?”“反对暴力。”“自我追求。”……

三、树立榜样, 积极引导学生追求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做出重大社会贡献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发明成果等, 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人都是学生追求人文精神的榜样。在高三, 有效的榜样教育应当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区别于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简单说教。

比如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前, 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类型的人物, 可以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 或者是古代思想家孔子、亚里士多德等, 课后再搜集关于他们的评价及其分析, 然后运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进行判断, 将这些收获整理成为展示材料,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这一过程就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印象深刻, 并深入了解了同一领域伟人的不同伟大之处, 让学生感同身受。

其他以历史背景的展示, 帮助学生理解凸显于幕前的伟人之所以伟大的意义;结合伟人的简要生平尤其成就, 体会其高尚人格等等, 都是学生易于接纳的榜样示范方式。一言以蔽之, 不管以何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追求人文精神, 教师都要注意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为依据。

在拓展应用上,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学以致用, 或提示他们经过某些修改后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加以学习;还可以将多种方式综合后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参考。总之, 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 教无定法, 但一定不能牵强。

参考文献

[1]王建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 .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篇3

一、上复习课,千万不能翻来覆去,要新字当头

每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两个“新”的东西。这里的新,我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是在上复习课时,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在上新课时确实没有听到过,从而感到有收获,愿意听。还有一种“新”跟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调味品”,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种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1.相似历史事物的不同特点或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的比较。如(1)同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同。(2)同是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特点、影响不同。(3)同是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性质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2.不同历史事物的相同本质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如(1)同在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结果不同。(2)同在1644年国内局势动荡,中国与英国发展结果性质及影响不同。(3)同是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中国与欧洲的规模、影响不同。(4)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的内容也不同。

3.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区域经济集团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全球化下的各国对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及作用与各国利用市场的经验教训间的关系分析。

4.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与比较。如欧洲思想解放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反恐怖主义联合阵线与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时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分析。

通过联系与比较,就能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多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达到了学科间的渗透,并通过不断地追寻现实和时事的历史渊源,加深对现实和时事的理解。

在第二种“新”的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在讲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时,我就联系到北京老山汉墓挖掘的现场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墓室的结构,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摆放,如何来判断墓主生前的官职、爵位等等。同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多年来,盗墓者的猖獗,很多有价值的古墓已被挖掘,致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散失,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让学生明白盗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同时,还可转到墓葬里的古钱币,根据自己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介绍,向学生讲述哪些古钱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下学生,家里是否也有,否则的话,还可发一笔小财。讲到这里学生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调味品的效果就达到了。

还有,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的低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美国,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只需5000美元,而在中国买一两却要10到20万元,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关税。如果没有我们的关税,那么我们的民族工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为了尽快融入世界 我们又不得不放低关税,加入WTO,这样对我们的民族工业肯定又是一个打击,还可以联系关贸总协定的知识。

通过以上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平时教学的及时反馈

我始终觉得历史课是一门不能忽略背、记的学科,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关键性的事件、时间,及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结论,学生必须要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去背。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要比重点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要差些。所以我为了督促学生去看书,就采取了每隔一个半星期默写一次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写前,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学生默写的范围、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在默写那天,出好一张以填空题为主的试题卷,(注意要存盘,以便下次可再用),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以后,大致看一下,如果学生80%能做出来,就算通过,如果做出不到50%,那就要重新默写过,试卷还是那一张。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上课轻松的同时又感到有压力,有了压力后,才会有动力,平时才会花时间去看书,几次下来,也就养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以上这些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的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还算相对管用,故写出来让同事们一起批评、指正。

最后,我觉得要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及认真的程度,所以,事无巨细,只要事先准备充分,研究透彻,不管上什么课,我认为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篇4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情、教情、学情,制定有效的备考策略,力争让我校历史学科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具体实施方法

1、把“三纲二题”作为复习的基本依据。

第一、“三纲”即课程标准、20xx年考试大纲和20xx年考试说明。

第二、“二题”即20xx年全国高考历史卷试题和20xx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卷。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要有计划性(周四、周六上午)。

第二,优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第三、优化备课内容。要认真关注三情(考情、学情、材情)、三态(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动态知识)、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3、依循“五步式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课时复习,提高课堂效益。

第一步为“复习旧课”。主要通过检查提问进行。

第二步为“依案掌握要点”。首先,解读课标,明确要点。其次,结合教材理解记忆学案“知识概括梳理”部分的内容。再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板演、默写、互查互评等活动进行展示交流。

第三步为“问题质疑讨论”。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合作学习或者由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第四步为 “知能拓展提高”。通过优化处理学案的“知新整合”完成。

第五步为 “巩固反思感悟”。通过优化处理学案中的“达标测评”,在精练中巩固成果,升华认识。 依循此模式进行复习时,要分块落实“知识概括梳理”部分的内容。

4、优化训练过程及讲评课模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第一、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二题”;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

第二、仿真训练。训练要采用限时、闭卷的形式;要使用答题卡(选择题)和答题纸(非选择题)。

第三、精心批改。限时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批,逢批必记。

第四、上好讲评课。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自我矫正——精评新练——自我完善——典题记录”。

5、加强规范化训练,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无谓失分。

第一,注意审题的规范。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第二,注意答题程序的规范。应在做完Ⅰ卷后及时涂卡,不能全部试题做完后再涂;在做非选择题时,不宜跨题或跨问答题等。

第三,注意答题纸使用的规范。书写时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将答案与题号和各小问的序号对应好,以防错位;选做题应先写题号等。

第四,要注意书写的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 针对实高高三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特制定以下计划: 附一轮复习计划:

复习进度:(基本按照浠水历史教研室意见,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微调,备课组保持统一。)

复习方法:

1.充分发掘利用一轮复习资料《创新方案》,完成相关填空和练习,掌握基本知识;

2.备课组组织编写知识点复习讲义,帮助学生梳理基础、夯实基础;

3.每周利用自习课进行一次限时训练,及时反馈,提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篇5

针对同一课标不同教材的问题,应该是在吃透课标和江苏学习要求目标的基础上,细化教学目标,减少随意性,整合盘活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内容及知识点,注意掌握两个版本的交叉点,进行结构性重组,高考考察的内容应该是两个版本的交叉知识点,其中一个版本的有,另一个版本没有的知识点考察的可能性较小,这从徐州市高二统考中也体现出来。

由于一标多本的实行,传统高考复习“以本为本”的观念就要打破。师生的教学资源和知识的依托不再限于某一本教材。除课本为基础教学资源外,必备教学资源还应有“高中历史课标,江苏省课标解读、课标教学要求、高考教学要求,高考考试说明。”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的通史教学模式,但新课程下的历史专题学习模式其弱点是现而易见的。如:专题式教学其外在的时序性不强,整体性也不明显,呈现出纵向跳跃的特点,学生学完后不知朝代更迭的顺序和某一事件的起止时间,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复习时间上要权衡安排。因高考试卷必修课内容100分,选修课20分,且选修内容只考两大题,因此,复习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必修课上。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高三历史组准备采取的应考措施:

首先把握好课堂常规教学的三个环节,即①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认识是什么,主要让学生发现问题。②课堂上教师精讲,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主要是解决问题。③课后让学生回归教材,适当练习,训练怎么办,主要解决运用知识的问题。

其次,加强集体备课。要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发挥教研组集体作用,集思广益。坚持四定四有: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要求;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检查。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周四晚上两次。有教研组事先安排好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准备好相关材料,然后集体研讨,资源共享。

再次,制定确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从8月初开始按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顺序复习,第一轮复习到年后2月份结束,3―5月份为第二轮复习时间。第一轮复习主要以必修课三本书为主,基本按每课时一课的复习,学一课落实一课。落实的方式:提问、默写、抽查、订正。默写的方法略显笨拙,但行之有效。对于高考阅卷以前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考阅卷一定有很大的随意性,通过今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这一观念有了转变。高考阅卷是很严格、公正的。如25题,王安石变法一题的答案,“冗官”,不能答官员多,“机构臃肿”不能答机构重叠或机构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能少“一定程度上”或“大”字,“危害百姓”,不能答成“危害人民”,技术上失误最为可惜,细节决定成败。

在练习上每课有练,可安排在课后练,学生根据材料答案自评,每单元一练有老师改评。练习重质量不重数量,从关心这道题学生做了没有转变为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转变。另外,多设计材料题、情景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和学科思维能力,广东20xx年高考淡化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界限,不在分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应注意高考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研究。

丰县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 篇6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

11、中国思想发展史;

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一)复习时注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历史教学 篇7

《新课程标准》就初中历史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明确了任务。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一部人类历史, 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 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例如, 学习中国近代史, 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 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史,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知识点为我们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培养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毋须掩饰, 长久以来, 历史学科人文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追求学习成绩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下, 我们放弃了历史学习中更大的空间, 更丰富鲜活的内容, 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历史学习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培养人文精神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上的目标, 而且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理念。例如, 《新课程标准》把“思想教育目标”换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且是这样“定位”的:逐步了解国情,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在教学时, 我们就应努力实践这些新的教学思想, 把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的要求。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新理念, 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说, 现代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塑造全人的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它主张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浓郁的人文素养, 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 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 求真的精神, 爱国报国之心, 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 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甚至世界承担负责任的态度”, 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打造学生饱满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人文精神的培养应通过以下基本途径:

首先, 转变教学观念, 落实人文教育。历史中的人文精神, 是历史知识、教学手段及其教学理念的反映, 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时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 这样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 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 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 又能看到其局限性, 这样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 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其次, 把握教材载体, 挖掘人文思想。要注重挖掘显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节内容,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鲁迅、徐悲鸿、聂耳等近代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 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志气和求知热情, “不待扬鞭自奋蹄”。此时, 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

再次, 创新教法, 弘扬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 鼓励学生选择、独立创造。因此, 我们的所有教学方法都应努力达到这一目标,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基本方法有“参观法”“欣赏法”“调查法”等等, 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意共同发展, 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当然,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 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 畅所欲言,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要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 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 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 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 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尊重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把竞争带进课堂, 把信任带进课堂, 要在一种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关系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足够的张扬, 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

问题教学与高三历史复习 篇8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情境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在不知不觉的思考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设计问题如下:

1.1500年以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是哪些西方人率先发现了新的航路,他们是怎样打破世界之间的隔绝状态的?请通过列表的形式整理迪亚士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根据材料进一步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并说说它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段材料和图片)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二、学生自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顺序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已有发展区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内容(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由于高三历史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通过自学,学生就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比如第一、二问涉及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所以让学生自学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自学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为主,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发现和理解不了的概念和难点。从内容上看,自学反馈主要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主,即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自学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主要有问答式、板演、书面练习等方式。问答式反馈对师生都有一定的要求:①教师提问的学生要具有层次性,依次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最后教师点拨解惑。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插嘴打断学生的思路。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坚决不允许看书回答,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但表述要规范。④自学反馈环节由于回答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因此不主张用讨论的方式进行,防止讨论流于形式。⑤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可以就某个概念和难点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笔者主要对第一、二问由学生自主反馈自学情况:(1)对于第一问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板演存在的问题由其他成绩中等及优秀的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2)对于第二问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由学生一一加以概括,并形成笔记。(3)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西欧会掀起“寻金热”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让学生进一步辨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两个概念。

四、释疑解惑

所谓释疑解惑实际上是指单凭学生个体很难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涉及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理论观点和历史规律的归纳概括。这时往往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集全班的智慧加以解决。学生讨论便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点拨,就关键地方进行指点,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入进去,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作用。

比如第三问,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由隔绝到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总之,问题教学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有效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l)从课标来看,有效问题应该能反映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2)从提问的对象来看,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问题必须有足够的内驱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答案会更有个性。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9

1、合理制定安排教学计划:要根据学情和整个年级文科班的进度,合理安排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一轮复习应该在高二下就开始进行,而且要细,要实,不宜快。二轮复习最慢要也要在五月上旬结束,五月中旬进入三轮复习,六月初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复习。当然计划制订以后并非一成不变,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充实,使之更完整,更加合理,符合需要。

2、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高考试卷。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指挥棒,研究高考是高三教师一个永恒的任务。我们备课组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两年全国三卷考试说明,特别是2016和2017这两年和前几年相比有哪些调整,内容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主流思想,这对我们的复习有指导性意义,我们在新课和复习教学中以及练习中都贯彻着这些思想,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性。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认真研究了全国高考一、二、三卷五年的高考试题,经过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命题、组织答案的一些规律,以便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少做无用功,才能少讲精讲、短时高效。

3、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在第一轮单元复习中,以时间为顺序,进行通史复习,对同一时间段内横向知识,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揭示其间的关系,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并进行理论的概括和解释。时间安排主要是在一模以前,这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的学生情况和目前的高考形势决定我们必须注重基础,用原始的笨办法——“默写”,主要目的是逼学生去看书,背书,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由于时间的关系,一轮复习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我们二轮复习的时候又炒了一些剩饭,但是二轮毕竟要侧重知识线索的梳理,专题的整理,还有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高三最后一学期,学生有所分化。这个时候,既要教师抓紧一切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又要保证学生加大练习量。真正提升水平也就在这个阶段了。

4、认真研究测试题,认真辅导。坚持“精选、精炼、精讲”,不搞题海战术。练习注意做到难度适中、立足基础、典型新颖、题量适中。特别要注意下大力气在网上搜索最新颖的试题,作业量一定要适中,而且还要精挑细选。辅导能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夜自习的时间加强对“目标生生”和“边缘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一对一的指导。并且在课外时间,找学生谈话,对症下药,找出症结所在,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反思高三教学,还有以下不足:

1、在对基础知识梳理中,学生在落实过程中,只填空,冲淡了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容易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概括能力不强,效果不太好。

2、作为高三教师,作题量不够,不能是自己做十题然后圈出八题让学生做,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多做题,提高做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自己也要多看书,读一些古代文言文,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阅读解题能力,3、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坚持练习选择题。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计划 篇10

高三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科潜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

文科综合测试强调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潜力。教学中要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往年的综合试卷,个性是北京自主命题以来的新特点,关注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深刻反思我们教学中的得与失,以利于在新一年的高三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三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弄懂并牢记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与学科潜力,首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潜力。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问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熏陶培养学生做人所需要具备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中应以热点问题和长期以来被关注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为切入点,适当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潜力。多与地理、政治老师沟通,共同研讨切磋备课,相互借鉴沟通,开拓视野,构成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要讲究教学实效,也要尽可能使学生有参与体会的和感受,争取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本学期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阶段性练习,在选取试题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和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水平。

为使练习的效果切实有效,坚持统一练习的统一阅卷,共同研究探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普通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20__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考试说明》(教育部颁布)和《20__年普通高等校园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进行教学。

高三教学使用人教社必修和选修相关教材;鉴于目前教材专题式教学结构不利于初入高三的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统一使用按时序性、通史体系编写《高1三总复习指导·历史》和《高三总复习检测·历史》。

三、教学进度安排

高三年级历史课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顺序安排教学工作。期中考试资料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资料包括中国史全部、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四、备课组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周一下午第1节——第3节;

2、活动地点:高三历史办公室;

3、活动资料:

(1)高三每周教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2)每次月考试题的出题,考后的试卷分析;

(3)学情的研究及个别学生的辅导方法研究;

(4)高考大方向和新变化、新动向的研究;

五、备课组日常工作实施细则:

1、每周组织一次本组教师的群众备课活动,研读《考试说明》,探讨备课状况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及作业反馈的问题,集思广益,寻求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的良策。同时注意收集本学科新的教学信息,关注高考的新变化,关注区教研的新精神,及时交流。

2、制定好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前分章节备课,落实到天;

3、本备课组老师各项常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着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质量检测这五个环节来展开,认真用心完成每一环节的工作,多动脑、多研究,打团队仗、打智慧战。

4、注重每次考试和试卷分析。每次考试落实到题、落实到人。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大注意 篇11

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挖掘基础知识,处理好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然后再对教材展开深度挖掘,连点带面,合纵连横,以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笔者结合高三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认知规律,总结出历史学习三大注意,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注意紧抓基础,深度挖掘教材

高三历史老师需要引导同学们对历史教材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以提高他们的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强调历史概念的学习,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由此,大到某时期、某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历史特征,小到某个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都有进行深度挖掘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讲授“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内容时,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讲述该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然后引导大家归纳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和初步发展;

②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以及北美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③19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最后,和大家一起总结不同地区过渡到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两种方式: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建立;

②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确立。

尤其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能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贯彻能力培养,在提升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资本主义产生总体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想达成深度发掘教材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从整体上先掌握教材,完善系统的知识架构,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透视现象引申历史概念、揭露历史本质,这才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重中之重。譬如,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时,笔者带领大家梳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①生产力飞速发展,彻底调整了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实力得到扩充,最终引发了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

②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掠夺资源和生产资料加紧殖民掠夺,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产生并开始相互斗争,最终出现了无产阶级运动潮流。经过多次整理和深度挖掘,捋顺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主线,将整个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框架有序穿在一起,利于同学们顺藤摸瓜,攀摘历史知识的甜果。

二、注意合纵连横,紧抓历史线索

笔者所说的“合纵连横”,是指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提纲挈领,紧抓历史主线,旁博中外,纵观古今,将历史基本知识一网打尽。历史现象通常由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又可串连成为历史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我们学习历史就必须弄明白这些要素。

以空间转移为线索,我们可以按一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区域来探索历史;同时我们还可以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比如,中国民主革命史就与以孙中山、毛泽东等分别为代表的革命队伍是分不开,我们还可以把社会矛盾转化作为历史线索,抓住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激化矛盾的事件和解决矛盾方法,以此来掌握矛盾发生、发展、激化以及解决的整个过程。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论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历史问题,就会发现历史现象都是由相应的历史矛盾所引起的,而人的活动和行为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都要联系社会矛盾背景。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三、注意连点成面,关注焦点热点

要想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我们就要找准知识“点”,然后连“点”成“面”,完成知识积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展开某一知识点,让学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谈古论今。比如:学习罗马帝国时,我们可以引导大家联系:“这个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件?”“罗马帝国都包括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公元1-2世纪,西方的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东方的东汉帝国开拓丝绸之路;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东汉帝国师封建王朝。如此点面交叉教学,可以扩充历史课堂的信息流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和策略。历史教学中点面交叉,可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和消化更多的知识;关注时事学古证今,符合历史教学古为今用的教学精神;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符合历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学习高三历史时,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符合同学们的认识规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基础挖掘教材,紧抓线索大胆设想,关注生活学古证今,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才符合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篇12

一、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 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作, 开疆拓土, 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70万年以前, 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走下来, 开始他们的陆地生活。公元前2070年当欧洲大陆的人们还处在冥冥洪荒状态, 我国历史的车轮已驶进了文明的大门。当西罗马奴隶制的丧钟响起, 西欧刚揭开封建制序幕时, 我国已在封建社会度过将近1000年, 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 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

实践中, 不妨运用四大文明古国的史实,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中国几经磨难, 尽管在近代饱受过列强的侵略和欺凌, 但依然独立存在, 生生不息, 其延续时间之长, 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 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之处。教学中, 通过老师引导, 学生小组讨论, 将四个文明古国的史实进行比较, 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之魂的悠久和伟大, 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华夏历史绵绵不断的特点, 激发起学生由衷的爱国之情。

二、运用我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是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史上,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经济文化, 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 有很多处于世界之最地位。如最早培植了农作物——水稻和粟;商朝有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大运河等等, 这一切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珍奇, 其中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它的西传则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尽人皆知的影响。

我国古代科学家灿若群星、世人瞩目:张衡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 比欧洲早1100多年;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 著成了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科学家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我国的传统科技直到明朝为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是祖国的光荣, 民族的骄傲。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报竞赛, 内容可设为“我最崇拜的古代科学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世界之最”, 通过学生活动, 让学生明白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卓越的智慧才能, 如是,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江泽民同志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以此激励学生立志攀登科学高峰, 激发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

三、歌颂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 逐步凝结起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着数不清的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 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

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豪迈情怀;郑成功誓死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侵略, 这些抒写了爱国情怀, 维护了祖国尊严的光辉思想和业绩,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正义凛然, 虎门销烟, 其民族气节甚至感动对手——英国人, 把他列入英国教材中加以歌颂。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奋不顾身, 与舰同亡。清代戊戌变法的著名人物谭嗣同, 甘为变法流血牺牲, 以“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来换取后来者的觉醒。在现代史上也涌现了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和董存瑞等可歌可泣的中华好儿女。他们为了拯救中华, 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 义无反顾。历史教材中, 出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例和英雄人物不胜枚举。这些历史人物身上, 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他们光辉的事迹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再现这些光辉的历史形象。还可举行“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比赛, 通过活动, 让学生们和历史人物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今天、努力学习, 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揭露侵略者的侵华罪行, 颂扬中国人民的抗争业绩,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 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 积极对外侵略, 他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 到1949年共计109年时间, 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过我们。每次战争 (除抗日战争) 都是以我国失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讲述屈辱史时, 要用大量的史料进一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让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教学中还应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近代政府的腐败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 也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即使在这种受欺辱的年代里, 近代中国人民没有一天停止过抗争和奋斗。从英国点燃鸦片战争战火那天起, 中国人民就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抗日战争的烽火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反抗压迫和剥削, 保卫祖国独立, 维护民族尊严不受侵犯的民族。也正是中国人民所具有的这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才使中国在身经危殆中仍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崇敬。

在无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失败的同时, 中华儿女没有停止艰苦地摸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 继续探索和抗争, 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又经历了28年的艰苦奋斗, 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让世人确信,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尤让世人瞩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 2003年“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回收,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这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伟大壮举, 无不向世人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勃勃生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从事一切宏伟事业的思想源泉。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感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 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知识熏陶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于高三历史组教学工作计划 篇13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

根据实验区省份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高考阅卷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整合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及复习策略,特制订高三历史下学期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07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时间安排:20202年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1)时间安排:2020年5月

(2)第三轮重点放在热点复习,安排四次模拟训练。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二)

高三的下学期复习任务十分的繁重,所以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

1、(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考试,使学生适应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三)

为保证高三学子在历史这一学科不退后退,在此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励志网/,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五、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四)

为我校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情、教情、学情,制定有效的备考策略,力争让我校历史学科在2019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具体实施方法

1、把“三纲二题”作为复习的基本依据。

第一、“三纲”即课程标准、2019年考试大纲和2019年考试说明。

第二、“二题”即20某某年全国高考历史卷试题和20某某年全国各套高考历史卷。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要有计划性(周四、周六上午)。

第二,优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第三、优化备课内容。要认真关注三情(考情、学情、材情)、三态(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动态知识)、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3、依循“五步式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课时复习,提高课堂效益。

第一步为“复习旧课”。主要通过检查提问进行。

第二步为“依案掌握要点”。首先,解读课标,明确要点。其次,结合教材理解记忆学案“知识概括梳理”部分的内容。再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板演、默写、互查互评等活动进行展示交流。

第三步为“问题质疑讨论”。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合作学习或者由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第四步为 “知能拓展提高”。通过优化处理学案的“知新整合”完成。

第五步为 “巩固反思感悟”。通过优化处理学案中的“达标测评”,在精练中巩固成果,升华认识。依循此模式进行复习时,要分块落实“知识概括梳理”部分的内容。

4、优化训练过程及讲评课模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第一、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二题”;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

第二、仿真训练。训练要采用限时、闭卷的形式;要使用答题卡(选择题)和答题纸(非选择题)。

第三、精心批改。限时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批,逢批必记。

第四、上好讲评课。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自我矫正——精评新练——自我完善——典题记录”。

5、加强规范化训练,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无谓失分。

第一,注意审题的规范。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第二,注意答题程序的规范。应在做完Ⅰ卷后及时涂卡,不能全部试题做完后再涂;在做非选择题时,不宜跨题或跨问答题等。

第三,注意答题纸使用的规范。书写时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将答案与题号和各小问的序号对应好,以防错位;选做题应先写题号等。

第四,要注意书写的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针对实高高三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特制定以下计划: 附一轮复习计划:

复习进度:(基本按照某某历史教研室意见,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微调,备课组保持统一。)

复习方法:

1.充分发掘利用一轮复习资料《创新方案》,完成相关填空和练习,掌握基本知识;

2.备课组组织编写知识点复习讲义,帮助学生梳理基础、夯实基础;

3.每周利用自习课进行一次限时训练,及时反馈,提高能力;

上一篇:窗口服务业调查问卷下一篇:电子工程专业2008届毕业生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