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精选7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逐步由财务审计转化为内部控制审计,国家也在近年不断推进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布了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和会计的新制度,这在促进我国医疗体制审计工作内部控制和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单位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方法及时创新,以便于单位跟上政策的实施,从而更好的开展自身工作。本文就以在国家审计发展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方法的创新进行探究。
关键词:审计环境;内部控制;创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单位财务工作的管理方法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我国政府也针对现在的经济形势颁布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文件,特别是2011年美国爆发了安然、施乐等公司的财务丑闻之后,我国更加强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审计工作在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中更加显得重要。在国家审计发展环境下,使单位内部控制获得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我国的行政单位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所建成,为国家进行社会建设或者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其使用的资金大多由国家拨款而来。我国许多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并不严谨,管理环境相对松散,因此,这种管理方式的推行对我国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和进行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与现在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相匹配的状况:传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资产项目不完整,成本预算系统不完善,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的存在,基层管理的传统卫生机构体制制度和财务制度明显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管理现状,因此应当进行审计工作的内部研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让财务管理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
二、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内控的情况
(一)进行内部控制的环境较弱
现阶段我国行政单位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形成一些工作人员不重视财务管理的审计工作,导致财务审计内控没有合理实施。一般的工作人员则认为内部控制的措施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操作没有实施彻底,具有操作性不强的特点。这种薄弱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对于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合理顺利的开展具有不利影响。
(二)会计工作不规范,工作人员态度不积极
大多数行政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都由于身处国家单位而过于放松自身,其工作态度具有不严谨性。他们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细致,没有实时进行统计等管理,而是只要能对上账本就可以了。有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过于散漫,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单位甚至通过虚假支出和特意提高预算来获取资金支持,这与我国新医改的政策不符,对于我国单位财务工作的管理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监管控制活动趋于形式化,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
审计部门缺少明确性质的内部监管文件,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内部监管的工作理念,将审计中的监管工作作为平常的财务管理,在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依据,在单位的预算管理、内部监控等方面没有明确实施,从而使内部监控机制流于形式。
(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思路的转化过于缓慢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刚刚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者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传统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的专业知识和接受新观念的知识较差,他们对新制度的内容理解有偏差,同时也没有将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完全转变,这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延缓。这些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观念的转变,才能将审计的内部管理工作良好的开展下去。
(五)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旧制度无法合理衔接
新的财务制度和国家审计环境下政策的实施存在着一些必要的冲突,当这些问题突出时,财务管理工作在转型过程中也将随之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体制的不完全转型和制度的不衔接开展。如在单位成本的核算上,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无法将单位的支出费用和收入做到细致化和具体化的统计,而且在录入过程中管理人员工作开展的不真实性和不准确性导致传统财务审计的漏洞产生,新制度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没有完全开展的情况下并不能有效与传统审计工作进行衔接,最终导致基层医疗体制财务和会计体制改革的实施进展缓慢。
三、在国家审计发展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的创新
(一)实行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将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细致分化为具体工作,能够做到责任在岗、责任在人、责任制管理的模式,这种责任制管理方式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内部审计的根本核心所在,只有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将责任明确划分,做到责任在人,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这种精细化管理方法能够将工作进行分流和最后的整合,注重分工明确,可以快速、高质量的完成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同时,精细化管理还能够增加单位的经济效益,能够更加深入的探究单位工作开展的潜在价值,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将有效降低工作开展的成本,是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方法。
(二)加强单位总体财务的预算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使用方法和效率直接关系着单位资金的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财务的整体预算是单位一年内资金方面的总体估计和管理,它影响着单位一年内整体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这一整体预算能够从盈利、成本、所需支出等各个方面影响到单位发展决策,对单位的发展影响至关重大。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将资金总和,进行全面的预算,从整体盈利和成本方面来安排一年内的工作管理进度,对单位支出能有比较准确的预算,包括准确评估工作人员的薪资。单位总资金进行统筹和合理的分配,这是财务部门在整体预算中的重要一步,是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财务管理部门监管机制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单位财力的统筹管理部门,其内部的监管也相当重要。不但能保障财务部门工作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还能够快速找出财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财务部门与时俱进,依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当财务部门使用一种管理方法开展工作时,监管机制能够及时真实的进行跟踪和反馈,将效率和成果及时反馈给财务部门,能够作为财务部门开展工作的一种对比手段。在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经济管理的同时,监管部门也能够验证财务部门经济管理的效果。监管部门的反馈数据能够对财务部门起到自我鉴定和修改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人才素质在一个单位的发展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任何单位的任何部门的健康和良好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财务部门是一个单位里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部门,必须拥有专业的财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才能把财务管理的工作做好。首先要招聘专业的高学历的财会专业人员,从入口确保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然后在工作中,要不断给财务人员提供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使得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能够与时俱进,并让他们具有认真工作、不欺骗、有作为的工作态度,财务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正确的管理单位财务,为内部控制工作尽心尽力。
(五)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调研工作
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并不单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它关系到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应调动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将审计工作的管理措施进行全面化开展。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好整个单位,充分调动单位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单位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只有协调好各个部门,将每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把单位凝聚成一个整体,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才能把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的体现出来。
四、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内部审计的大环境下,我国基层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内部监管机制应当谨遵国家新医改政策,将新医改中的精神完全贯彻到审计工作之中,及时创新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政策,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促进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法律规章依据按照我国的立法体制分为:根本法律 (宪法) 、基本法律 (民法、刑法) 、普通法律 (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审计法、会计法等)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法规依据按照所属行业专业分为三个层面:内部审计自身的法规规范、建设项目各环节相关国家法律及行业规范、各单位内部相关管理制度。
1 内部审计自身的法规规范依据
内部审计自身的法规规范, 如《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 (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一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审计法》是进行审计活动的基本法律, 审计活动的其他法规要以依据《审计法》制定, 如《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一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这三部法规是进行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基础性法规。正如指南-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所述:本指南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同时申明: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 应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 并与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 (勘察) 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
根据审计资源和实际情况, 既可以进行项目全过程的审计, 也可以进行项目部分环节的专项审计。明确了: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在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 这就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提供详细的依据、方法, 同时也提出了规范化的高要求。
2 建设项目各环节相关行业基本法规规范依据
建设项目一般工程周期较长, 并涉及大额资金及物资的流转, 在工期和材料市场价格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项目立项及设计概算缺乏可行性, 设计变更大, 概预算脱离实际, 或项目招标及合同不当中标及合同价格失实;都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材料采购的价格、质量变动较大、工程监理不到位, 项目资金不落实, 都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 进度延迟;如果竣工验收不规范, 最终把关不严, 还会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建设项目资金筹措、资金使用及其账务处理的真实、合规与否, 交付使用资产与设计概算数偏差大小直接影响资产的计量。建设项目流程中的这些环节都有明确的法规可循:
2.1 建设项目的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998. 3.1起实施) 建筑活动, 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制定了建筑法。建筑法从建筑许可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从业资格) 、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所涉及的主要环节、事项做了阐述, 明确了当事各方权利和义务。
2.2
建设项目投资立项环节的依据是主管部门发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3
勘察设计管理环节的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93号)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施行。从资质资格管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发包与承包、监督管理等方面阐明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内容范围及管理规则。
2.4
招投标环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 必须进行招标: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从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法律责任各方面阐明了当事各方权利和义务。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9月29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征求意见稿) 》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管理办法》等规范。
2.5 合同管理环节是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在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中阐明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 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其中施工合同的内容包括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双方相互协作等条款, 明确了合同当事人各方权利和义务。
2.6 设备和材料采购环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等法规。
工程管理环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造价环节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第107号》、《全国统一基础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竣工验收环节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2.7 财务管理环节的《会计法》及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 (财预字[1997]286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 (国家科委财预字 (1997) 460号) 等法律法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自行建造的, 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 按照改扩建前的固定资产的原价, 加上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余额计价。如果是国家拨款建设项目, 交付使用后, 财务管理环节如果不列增固定资产, 就不能真实反映国有资产增值情况。
3 事业单位自身内部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依据
如《财务管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会涉及相关内容, 也有单位专门针对建设项目制定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建设项目中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的都基本能按规范程序进行运作管理。中小规模建设项目, 通常会根据具体项目和本单位惯例简化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且参与项目管理组成人员大多是临时抽调借用, 非建造行业专业人员, 或专业面不全面, 或对建设项目流程各环节的法规了解不详细, 出现这样那样不规范的做法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有许多单位尚无专门制定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尚未建立建设项目考核指标体系, 这就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增加了难度。所以, 应根据本单位以往建设项目经验及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 从本单位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角度, 以各相关法规为依据, 制定本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考核指标体系。把建设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把建设项目对法规符合性等列入考核指标体系, 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建立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以规避风险规范管理。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做到法规依据明确, 有章可循;在审计结论及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肯定成绩纠正陋习、建言献策;就可为促进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促进本单位整体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我国事业单位的根本宗旨是提升事业单位的自身价值,肩负着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紧紧的围绕着之前财政部所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是具体涉及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时候存在诸多漏洞,具有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事业单位领导因为大局意识不足所做出的错误抉择,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这都是财务风险最为常见的风险表现。这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者财务管理效率低下。除此之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还涉及到由于自身财务管理不当所造成债务危机。所以,鉴于目前严峻的财会内控形势,如何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1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制所出现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地落实
事业单位的一些制度执行人员自身的素质未能满足工作需求,他们的执行能力非常有限,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严重受到阻碍;还有一些领导置内部控制制度准则于不顾,经常使用例外特殊原则,权大势大完全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这导致内控制制度的信任度以及威慑力大打折扣,甚至荡漾无存,另外单位的其他成员对此也不关注;部门预算未能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很好地约束,事关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或者执行程序并未结合内控制度执行,随意性比较强,并没有相应的民主抉择机制或者相关标准,这就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按照预期进行贯彻落实[1]。
1.2 预算改革制度不够健全
财务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相比起其他类型的企业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差别。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者盲目的追求发展,不考虑财政预算支出多少,为了紧紧抓住外部发展机遇,不断地增加建设项目,即使陷入债务危机也要苦心经营,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隐性财政赤字预算不断增加。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不能超出财政预算的承受范围之外,不提倡采取“负债经营”的发展方式[2]。为确保稳定发展将承受巨大压力,弥补事业单位资金损失以及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事业单位不得不弥补资金缺口,将一些专项资金占用,这导致巨大的违规风险支出。一般而言,事业单位通过对预算经费的支出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确立好相应的财政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费间存在的相互挤占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一些根本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例如对于公共经费的调整、预算指标的设计以及人员经费、专项基金的分配等依旧矛盾重重。
1.3 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还存在许多漏洞,制度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于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需要进行持续的更新与发展。自从国资委成立以来,各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依旧墨守成规,所采用的自主经营管理方式依旧没什么变化,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以及管理举措方面,依旧停滞不前,未能对其加以明确。这种无人监管负责的国家投资管理体制造就了当前事业单位财务资产无法进行高效率的利用的现象,造成财务资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与流失,很大一部分资产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自由流动状态。当前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得到很好地落实,有时候几乎流于形式,这造成财务管理效率大打折扣,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效率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财务监管工作无法得到很好地控制,受到了严重的削弱[3]。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会计信息将会与客观真实情况背道而驰。所以,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信息从产生到后续的传递,再到审核等一些列的过程不断地产生缺失,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遭受严重干扰。这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将会是一个重大损失,其无法进行正确的抉择,一旦做出错误的决策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一问题为财务风险隐患的出现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1.4 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环节薄弱
财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管理层面组织性比较差。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首先是收支管理不够严格。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存在不当,专款专用无法落实,一些徒有虚名的或者有名无实的项目肆意的扩大开支范围和标准,项目资金挪用现象比较严重。
其次是预算的随性性比较强,无法按照规定严格的执行,有时会出现严重的超支情况,有限的资金无法应用到关键的环节当中,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预算资金的随意性导致资金的无计划性,各个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明晰。
另外,单位在财产购置方面单位之间相互攀比,有些事业单位通过相应的资金渠道不斷购买高档奢侈品,例如高级交通工具,先进高级办公设备,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购置的情况,这一切都导致办公设备成本成倍提高。
事业单位对于实物资产管理的疏忽导致会计成本核算要求的缺失,例如一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并不入财产账,直接进行使用,财产清查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关手续,那这一部分财产真是无账无实。
会计工作基础工作时常存在不规范的方面。会计凭证工作方面的签字工作时常被忽视;会计凭证装订方面的排序问题,一般只是单纯的参考时间,未能对类型进行正确的划分,各项业务毫无章法的混合在一起,对其资料的汇总和核对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对于货币资金的支付管理,通常只是由一人负责支票的签署或者印章管理,没有相应的授权付款收据,导致内控制度的落实受到影响[3];仔细观察会计账薄会发现对于金额的记载超越了事实起因的重视;一般而言,很少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对研究单位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多数情况只是想方设法去满足有关管理部门指标考核需要,对于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未提供任何价值;关于财务报告工作,对于财务情况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编制往往不够重视,只是单纯的重视会计报表的提供。
2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三个相对独立控制层的设立
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相应地划分出几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
其一,审计委员会作为第一个相对独立层次,其将与被审计部门相独立,上级部门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其工作基础是现有的审计稽查以及纪律监察部门。审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查”,常规检查、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手段,由此来对会计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二,健全事后监督机制,事后监督隶属于会计部门内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属岗位,配置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将定期督察的结果如实反馈给财务部门负责人。实施以“堵”为主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对各项业务岗位进行周期性监督检查[2]。
其三,落實预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将相互制约的牵制机制融入到业务的全过程。无论是一般业务还是直接接触客户业务,有关人员一定要进行复核,涉及到相对重要的业务时要执行双签制度,业务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明细相应的业务权限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得出现独自一人对业务全过程进行受理的状况。
上述三个层次的设立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业务部门进行层层监督,有效的预防经营风险。
2.2 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要从以下四方面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对事业单位资金调度以及对外投资或者一些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程序予以明晰;明确财务工作人员的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利;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核查的相关细节、组织形式予以明晰。深入贯彻落实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结合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进行健全完善,同时注重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内部稽核制度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稽查工作的权责范围、个体组织分工形式,另外还有稽查工作的相关的方法程序;内部牵制制度的主要职责就是实行牵制分离机制,确保钱与账、机构之间、账物之间以及职务之间的相互牵制分离[4]。最后,内部审计制度的形势相对比较特殊,它是一种独立评价机构,主要涉及到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评判,对其合理有效性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制度是用来对其他内控制度举措的二次操作。
2.3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予以加强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从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当前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例如会计系统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等,这些控制措施更多的倾向于把事前以及事中控制作为控制的重心,很少会涉及到对于问题出现后的事后控制举措。落实事情控制的目的旨在对单位活动的决策方向进行规范;事中控制侧重于对于事中的决策的调整,落实相关规章制度;事后控制的工作在于评价考核工作,对相应的奖惩机制予以落实,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正确的人士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或者隐患,上层领导管理者结合时候评估工作对未来进行规划调整,对于有失妥当的地方进行修补[2]。所以,落实事后控制工作的意义非常深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重重困难,为单位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贯彻落实三级审核制度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对于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要经过财务主管复核、部门负责人审核、单位领导审批这三层审核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三级审核”。具体做法如下:
①现金管理。第一级审核,首先出纳员应该对现金进行整理盘点,现金做到日日清理,月月结算,为单位的财产安全提供屏障,严防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从事犯罪活动,提升现金管理的透明度;第二级审查是主管部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审查;第三级审查的工作主要由会计工作人员来完成,全面开展监督审查,为现金的安全提供最后一道防线。
②货币资金支付中的三级审核应注意对多头审批、审批权限不明确的情况予以消除。审批的过程中先做重点工作,再做一般工作,先开展经营活动,在进行消费活动,避免资金的随意性,提升计划性,确保资金的有效性、计划性以及灵活性。
3 结论
本文首先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后相应的给出了战略对策,希望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建设提供指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总结探索,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宁杰.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1:34-36.
[2]吕宁.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J].财经界,2011:13-14.
[3]曲萍.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56-58.
[4]郭挽艺.有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6-9.
作者简介:
讲解提纲: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一讲 总则 第一课时
一、制定意义和依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意义(六大要求):
(一)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二)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
(三)适应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国务院治理“小金库”和打击“假发票”的要求。
(五)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
(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求。
2、制定意义和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同时参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美国审计总署《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等相关规定。
二、适用范围——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
1.党的机关 2.人大机关 3.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 5.审判机关 6.检察机关 7.各民主党派机关 8.人民团体 9.事业单位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区别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在职能上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是依法行政,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后者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但其共同点是:使用的资金都是公共资金,由纳税人提供。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面广、差异大,因此《规范》比较原则,比较抽象。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按照性质区分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具体包括:公办的非营利组织与民间非营利组织。
第一讲 总则 第二课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三条规定: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特点 1.制衡性
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
所谓制衡,就是在单位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
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方法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是:两个人有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要远少于一个人;两个人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要远少于一个人。
2.流程化
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将分散的管理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就象生产线一样。
内控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一个系统。
流程是借鉴了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方法论,使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这样不易出现漏洞,而更加严谨。
3.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按流程节点分析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管控措施。如资产的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资产丢失、损失浪费的风险。采购的内部控制就是控制质量和价格上的风险,防止商业贿赂。
[知识链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1)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2)内部控制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
(3)内部控制具有局限性,内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4)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要求适时改进。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体系:一个基本规范,十八项应用指引,一个评价指引,一项审计指引
五大要素:内部环境(基础)、风险评估(重要环节)、控制活动(具体方式)、信息沟通(重要条件)、内部监督(重要保证)。
五大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别
《规范》并非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只限于经济活动,即资金活动。如行政审批权的控制不在其中。其特点是“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预算、采购、收支、工程、资产与合同六大业务活动。通过对资金管控延伸到其他业务部门。如工程、采购等业务部门。
第一,要素角度的区别
企业内部控制将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从单位管理层级出发,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别
第二,风险方面的区别 企业风险分为五大类,包括战略类风险、市场类风险、财务类风险、运营类风险和法律类风险。企业主要是经营风险。如产品卖不出去、钱收不回来、投资失误、资金链断裂等。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包括滥用职权的风险、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风险和道德寻租风险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别
第三,控制目标方面的区别
企业内部控制是5大目标,即“ 合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虽然也是5大目标,但主要体现在“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上。
第四,监督机制方面的区别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如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内部审计。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比较薄弱,因此,主要靠外部监督。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禁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要依法行政。也就是说,内控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不违法、不违规。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基本目标,是其他四个目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二)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该目标强调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以保证其使用效率。也可以说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丢失,不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一直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收付实现制造成资产的价值与实物脱离,如何解决单位在建工程项目及时转为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实物情况与财务情况相符都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如天价采购案、公车采购。
(三)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该目标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和相关信息。客观地反映部门运行管理情况和预算的执行情况,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也为其解除受托责任提供依据。
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报告之一,具有法定效力。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如假发票盛行,披露的“三公经费”受到社会质疑。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内部控制的最基本原则是权力制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运用内控的制衡原理,在单位内部进一步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机制,发挥流程控制作用,有效地预防腐败。
一个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不让你犯错误,想犯错误没有机会。
另外,腐败的高危领域一般都出现在采购、工程等领域。内部控制恰恰可以防止在采购和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腐败问题。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这一目标是以前四项目标为基础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就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能夯实物质基础,实现单位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五、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两个全面”。
“ 全过程、全覆盖、全员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对人的控制,是对单位全体成员进行控制,保证每一单位成员包括领导层面及执行层面都受到相应的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两个重大”。如高校的招生办、基建处、教材科和财务处、资产处等。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两个相互”可行性研究和决策要分开,执行和决策要分开。
从制度上科学设计并严格执行:一是治理结构制衡。二是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的制衡。三是业务流程的制衡。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两个符合”单位应当如何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七个步骤
(一)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二)明确业务环节。
(三)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
(四)确定风险点。
(五)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六)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七)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讲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一课时
一、经济活动风险评估
(一)什么是风险
风险通常是指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
(二)什么是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通过风险评估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通过风险识别); 后果是什么;
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减轻风险后果或降低风险可能性的因素;
风险等级是否可容忍或可接受; 是否要求进一步的应对和处理。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单位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并且由单位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具体由各单位根据实际自行确定,既可以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也可以由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
1.人员构成
(1)单位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工作;(2)由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
(3)由财会、资产管理、采购、基本建设、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抽调关键工作人员或技术专家作为工作小组的成员。
2.机构设置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可以是跨部门的,也可以设置在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内。工作小组下还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类型设置若干个风险测评小组,仔细梳理每一类经济活动的流程,按流程排查风险点。
3.评估周期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发生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
4.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工作,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四)风险评估程序4个步骤
1.目标设定
由于各项经济活动各有特点,所以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目标也有所侧重。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梳理、汇总,形成风险点清单。3.风险分析
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4.风险应对 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单位所存在的风险,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方案,经过分析论证与评价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的过程。
风险应对:单位应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五)风险评估的范围
1.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6个方面:(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是否确定了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6)其他情况。
2.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7个方面:(1)预算管理情况。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2)收支管理情况。
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4)资产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6)合同管理情况。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7)其他情况。
二、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什么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部控制的机制,是指为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诺的范围之内,根据内部控制的原理,并结
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程序。
(二)第1种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就是将这些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作为一种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集中体现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内部牵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系统分析、梳理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活动中不相容职务,科学划分机构职能与分工。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常见的不相容职务包括
业务授权(决策)与执行职务相分离 业务执行与记录职务相分离 业务授权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财产保管与记录职务相分离 记录总账与明细账职务相分离
经营责任与记账责任相分离 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职务相分离
[提示]对一项经济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的各个步骤也要分派给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
(三)第2种方法: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所授予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四)第3种方法:归口管理。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五)第4种方法:预算控制。
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行政单位事业所有的业务最终都要通过预算管理衔接起来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预算编审、内部批复、执行、决算和评价四个环节管理。
(六)第5种方法:财产保护控制。
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七)第6种方法:会计控制。
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 理程序。
(八)第7种方法: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九)第8种方法:信息内部公开。
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讲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课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分成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单位层面,一个是业务层面。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是制定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就是从内部环境出发,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三权分立、关键岗位控制、人员资质和能力、财务体系建设、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等方面提出的总体控制思想和内容。
【概要】
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建立内部控制的“三权分立”工作机制 关键岗位责任制的控制 财务体系的建设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一)组织架构的界定
在组织层级的内部控制设计中,组织架构是重中之重,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是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的制度安排。组织架构作为单位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组织架构是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
(二)组织架构的设置方式
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现有行政编制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架构,具体的机构和岗位设置方式包括两种,即常设机构和非常设机构。常设机构指单位因日常事务处理需要而设置的专门机构,一般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专职的人员配备、特定的业务处理范围,这类机构具有长期存在、连续运行的特点,如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非常设机构指单位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或某项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调配内部审计相关人员成立的非常务处理性质的机构,这类机构具有临时组建、跨部门合作等特点,如单位领导办公会议、预算委员会、采购领导小组和(专项)监督小组等。
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一般来说,单位领导办公会议由主要领导构成,负责对单位所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而预算委员会有单位主要领导负责,财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的建立及日常实施负责,负责对预算和资金使用方面的重要事项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日常设施工作,单位可以将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现有常设机构的内设岗位,同时也可以根据单位决策、执行和监督工作的需要设置非常设机构。
规范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这一条突出强调了内部控制的责任部门,可以单独设置为常设机构,也可以采取非常设机构的方式,确定牵头部门组织协调此类工作。
1.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牵头部门(1)负责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日常工作。(2)研究提出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案或规划。
(3)研究提出单位内部跨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工作。
(4)组织协调单位内部跨部门的重大风险评估工作。
(5)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风险的日常监控。
(6)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或岗位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7)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的其他有关工作。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2.积极发挥经济活动相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能作用
(1)配合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对本部门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流程梳理和风险评估。
(2)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3)认真执行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4)加强对本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监控。(5)做好内部控制执行的其他有关工作。
3.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1)研究制定监督内部管理制度。
(2)组织实施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及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3)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4)做好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的其他有关工作。
(三)组织架构的内容
组织架构的主要内容是单位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分配,即机构设置应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权责分配。一般来说,决策机构是单位的权力中心,其设计的合理性对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效果具有正向引导作用,执行机构是决策的具体承办部门,他们是内部控制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如财会部门、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管理部门等,监督机构是约束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关键,一般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等。
第三讲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二课时
二、建立内部控制的“三权分立”工作机制
所谓三权,是指单位经济活动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要求单位在进行权力分配是有意识的将这三种权力归属到三个不同的机制达到权力制衡的效果。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离是实现科学决策、有序执行和有效监督的基本保障。单位决策者客观地评估经济活动的风险,根据资源配置最优化要求做出科学决策,这一科学决策将起到从起点上控制和约束执行者的作用;单位执行者根据已有的决策,进一步细化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协调有序地执行决策,同时及时将执行情况反馈到决策者,以便实现决策的优化调整;单位监督者以独立于决策和执行的身份,对决策者是否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决策执行着是否严格执行已有决策进行监督,以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分离,才能起到有效制衡的效果。任何两种或者三种权利的合并都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规范第十四条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1、决策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一般由单位领导班子决定,单位领导成员由行政、党委和纪检的主要领导组成。这要求各单位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其领导和管理作用,在决策前实现信息公开,决策中采取集体讨论的形式,决策后也要实行对效率和效果的跟踪,实现决策客观和高效。
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机制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的决策议事制度,让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充分行使职权,坚持决策的客观性,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大额资金的使用、大宗设备的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实施单位办公联席会议或专题讨论会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的“三权分立”工作机制
第二,详尽的决策记录制度,让记录如实反映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决策过程和意见。在认真做好记录的基础上要让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核实记录并签字,并及时归档。
第三,可操作性的决策问责制度,让决策的效果与相关人员的升迁降免挂钩。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的关系,集体决策不意味着要集体负责,因为集体担责的结果往往会是无人担责,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具体落实在每个人身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决策得到严格的落实和贯彻。
2、执行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决策的执行由具体的承办部门完成,通常涉及财会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等。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及问责机制的落实,单位应当切实区分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对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化、具体化,并以岗位说明书、权限指引等呈现,是每个在岗人员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位置和职责。
第二,网络化立体控制。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有基于平行流程的横向牵制,某业务的执行往往需要多部门合作完成,如采购业务,采购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有单位采购小组负责招标投标事宜,有财会部门负责资金支付,各部门协调执行才能保证采购业务顺利完成。
第三,以制度保障执行,单位制度具有刚性遵守的特征,他们详细规定了应当遵守的程序和未能遵守的行为相关的惩罚措施。以制度规范执行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完善的制度,是单位人员行为合规化,一方面提高了执行效率,另一方面克服了个人的固有缺陷,提高组织的理性化程度。
3、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监督处于内部控制要素金字塔的顶端,它是针对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检查,是对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内部监督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信息和沟通为支持,与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闭环控制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单位应当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独立性,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对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控制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单位领导班子进行报告。第二,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党委纪检负责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监察机构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促进监察对象正确履行职责,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勤政高效为人民服务。
第三,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单位各项业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总体监督。
三、关键岗位责任制的控制
关键岗位责任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性质、预算类型、收支管理特点,对某些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岗位,明确其岗位职责权限,人员分配,以及按照规定的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
规范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关键岗位责任制的控制
1、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构成
预算编制 决算编制 绩效评价 资金管理 票据管理 账户管理 印章管理 采购及验收管理 资产保管 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 债务管理 合同管理 档案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 会计管理 内部审计
2、落实岗位责任制
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岗位责任书或其他相关文件)描述定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力以及与其他岗位或外界的关系。
3、实行轮岗制度 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有利于克服人员管理的“疲劳效应”,保持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干劲,并促使其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腐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依法履行职责。
四、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
1.把好人员入口关。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应当作为选拔任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
2.加强业务培训
有必要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使其及时了解和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相关人员自觉更新和提升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单位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要求。
五、财务体系的建设
规范第十七条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财务体系是指财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财务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源于两个原因:一是,从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机制来看,多数单位会指定财务部门来牵头内部控制建设并负责日常管理;二是由于我们将内部控制的客体范围界定为经济活动,“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为核心”,财务体系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必然起到核心作用。此外,如果单位领导的素质和态度表明,不太支持全单位范围的内部控制建设,退而求其次,可以现在财务体系实施。
财务体系的建设 财务体系优化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部门 单位负责人要按照《会计法》要求,承担起会计责任,根据《会计法》要求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财务部门负责人应该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满3年以上,或者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的条件。单位应当优先保障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以便财务部门能够实施必要的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轮岗。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上级部门有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可以遵照实施外,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
3.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不相容岗位分离
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和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的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应当为每个岗位编写岗位责任书,明确每个岗位的权利义务,并有相应会计人员签字确认,明确单位和会计人员的权利义务。
4.依法依规开展会计工作
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含义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是将内控理念、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等要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优越性
(二)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实现
单位应当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系统是指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控制手段等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信息技术可以固定岗位职责、权限和控制措施,有效减少业务处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内部控制的效果,单位应当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明确信息化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尽快实施信息化。单位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经济活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将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动控制。
第四讲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课时
一、预算业务控制
(一)预算的概述
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资金的运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而国家财政资金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这也足以说明预算业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是以财政收支的形式存在的,对单位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的预计和测算。其具体形式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单位预算的收支分门别类地列入各种计划表格,通过这些表格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单位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方向。
预算按照性质和单位管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财政预算和单位内部预算。
1.财政预算是由财政部门统一指定的各级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和下级政府的总预算组成,是与各级财政部门实现对接的整体预算。
2.单位内部预算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就其本身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所汇编的预算,是单位本身及其所属单位履行其职责或事业计划的财力保证。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过程进行了相关规定,不但预算编制后要经过国家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后方可公布并组织实施,预算的执行过程也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不经法定程序,任何人无权改变预算规定的各项收支指标,这就使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通过预算这一法制化管理方式被置于监督之下。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指的就是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决算与绩效评价。
关于预算管理、编制的方法及相关问题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都已讲解。
规范第十九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预算业务管理体制是单位关于预算业务的组织机构及权责配置,预算业务主要涉及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单位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等,其中单位领导是预算的决策机构,财务部门是预算的编制机构,业务部门是预算的执行机构。
为加强预算业务控制,各单位需要建立健全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应当做出明确的规定,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预算编制阶段
1.预算编报主要风险
(1)预算编制的过程短,时间紧张,准备不充分,可能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低;(2)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可能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和基建管理等经济活动脱节。
(3)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随意性大,可能导致预算约束不够。针对这些风险,规范第二十条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要求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预算编制阶段的主要控制措施
(1)完善预算编制的组织管理体制,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2)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明确审批要求;
(3)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4)重大预算项目采取立项评审方式。
预算编制流程(举例)
(三)预算审批阶段
1.预算审批阶段的主要风险(1)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分解批复不合理,可能导致内部各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了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预算调整没有严格控制,导致预算约束力不足。
规范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2.预算批复阶段的主要控制措施(1)明确预算批复的责任主体(2)合理界定预算批复的基础(3)合理采用批复方法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4)建立预算指标追加调整机制,严格规范预算追加调整程序。预算批复流程(举例)
(四)预算执行环节
1.预算执行的主要风险
(1)没有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可能会影响预算的严肃性。
(2)预算执行没有进行分析,没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可能会导致预算执行进度偏快或者偏慢。
2.预算执行阶段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1)预算执行申请控制,一般预算执行包括三种途径:直接报销、政府采购执行、执行申请,业务部门根据经费支出事项的分类,选择预算执行路径,财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审核。
(2)资金支付控制
涉及资金支付的预算执行事项,要严格资金支付控制,资金支付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①资金支付申请
②借款管理
③报销管理
④资金支付(3)预算执行分析控制
可通过建立经济活动定期分析制进行考核,经济活动分析会由财务部门通报上一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传达国家近期或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财务制度及规定;各部门逐一介绍所负责人项目的内容,完成进度,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查找项目进度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预算追加调整(流程)
(五)、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
1.决算与评价的风险
(1)决算与预算存在脱节,口径不一致,难以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可能导致预算管理的效率低下。
(2)评价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决算与评价的主要控制措施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①决算控制。加强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规范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②绩效评价控制。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依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执行。要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对绩效考评结果好的单位,下一项目立项和预算分配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权。
第四讲 业务层面控制 第二课时
二、收支业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业务与预算业务存在较大的重叠,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要区分两者,则预算业务主要从计划的角度来控制,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收支偏离计划的幅度,而收支业务控制主要保证收支业务本身的合法合规和及时缴库,及时入账。
(一)行政事业单位收支业务概述
1.行政单位的收支业务
根据2012年12月6日公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规定:(1)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取得的他收入。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不属于行政单位收入。
(2)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很显然,《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关于收入和支出的定义是基于会计主体假设基础上的定义,即它要指明的是什么才是某个具体行政单位的收入。从而作为收入要素进入收入支出。
2.事业单位的收支业务
根据2012年2月7日公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规定:(1)收入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①财政补助收入,及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②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单位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③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④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⑤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⑥其他收入,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2)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
①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他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②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③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④上缴上级支出,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⑤其他支出,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很显然,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一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关于收入和支出的定义也是基于会计主体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定义,他要指明的是什么才是某个具体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从而作为收入或支出要素进入收入支出表。
(二)收支业务的控制目标
1.收入业务的控制目标
(1)各项收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2)单位应收款项情况清晰,落实催交任务,确保应收尽收
(3)各项收入均及时足额收缴并上缴到指定账户,没有账外账和“小金库”。(4)票据、印章和资金等保管合理合规,没有因为保管不善或滥用而产生错误或舞弊(5)各项收入得到正确的核算,相关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2.支出业务控制目标
(1)各项支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开支范围和标准等(2)各项支出符合规定的程序与规范,审批手续完备(3)各项支出真实合理(4)各项支出效率和效果良好
(5)各项支出均得到正确核算,相关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三)收支业务流程
1.收入业务流程(1)业务部门根据发改部门的收费许可或有关事项(如合同)准备报签文件
(2)业务部门的分管领导对报签文件进行审批
(3)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商收费的具体事宜,包括时间、开具发票等
(4)出纳根据工作安排对业务部门的收费安排出具意见
(5)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收费各项安排进行审核(6)业务部门向交费单位或个人开具收费通知单据
(7)交费单位或个人拿着收费通知单据到财务部门交费
(8)出纳收取款项,开具收据(或发票),同时开具缴库联上交国库(事业单位可能存在本单位账户),开具记账联给会计记账
(9)交费单位或个人拿着收据到业务部门确认,办理余下事宜
(10)会计根据记账联、银行回单进行账务处理。
2.支出业务流程
(1)业务部门提出经费支出申请,填写《经费支出审批表》,根据业务性质不同,分别提交财务部门或分管领导审批。
(2)日常支出的审批: 5000元以下的支出有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5000元以上的支出由主管财务工作的单位领导审批
(3)重大业务先由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审批
(4)根据分管领导批准的方案向财务部门提交预算报告,预算报告由财务部门按照已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
(5)50万元以下报主管财务工作的单位领导审批
(6)50万元以上的支出报局长办公会审议批准
(7)经审批完备的报销申请,财务部门按照规定予以报销(四)收支业务的主要风险
1.收入业务的主要风险
(1)收入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2)未按收费许可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存在违规收取的风险;
(3)收入收取业务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导致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或者私设“小金库”的情形时有发生;
(4)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存在收入资金流失的风险。2.支出业务的主要风险
(1)支出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2)支出事项未经过适当的事前申请、审核和审批,支出范围及开支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可能导致预算执行不力甚至发生支出业务违法违规的风险;
(3)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风险;
(4)资金支付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可能导致违规风险。
(五)收支业务主要控制措施
1.收入业务的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2)合理设置收入业务岗位;(3)对收入业务实施归口管理;(4)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5)加强对票据和印章的管控。收入业务控制流程
2.支出业务的控制措施(1)支出业务的主要内容 ① 支出事前申请 ② 借款或报销 ③ 资金支付 ④ 会计核算
(2)支出业务的控制措施
①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主要明确:
一是各类业务事项的归口管理部门;二是支出业务事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业务事项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三是支出事前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四是支出借款和报销业务流程;五是与支出相关的内部审核审批权限、程序和责任;六是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对账和检查责任。
②合理设置支出业务岗位; ③加强支出事前申请控制; ④加强支出审批控制;
⑤加强支出审核控制;
⑥加强支付控制,重点加强三方面控制: 一是借款管理(公务卡),二是报销管理,三是资金支付;
⑦加强对支出核算和归档控制; ⑧加强对支出业务的分析控制。
(六)对债务业务的控制
1.债务业务的主要风险(1)未经充分论证或者未经集体决策,擅自对外举借大额债务,可能导致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单位利益受损的风险;
(2)债务管理和监控不严,债务的具体情况不清,没有做好还本付息的相关安排,可能导致单位利益受损或者财务风险;
(3)债务没有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形成了账外债务,可能导致单位利益受损或者财务风险。
2.债务业务的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2)合理设置债务业务岗位;(3)对举借债务进行充分论证;(4)加强对债务业务的审批控制;(5)加强债务业务的日常管理。
第四讲 业务层面控制 第三课时
三、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政府采购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开展的重要业务,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风险之一,因此加大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力度意义重大。
(一)政府采购业务概述
1.政府采购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定义:“本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本法所称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佣等。”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业务除了政府采购业务以外,还存在很多单笔采购金额低于采购限额标准且不在政府采购目录中的采购行为。而政府采购,也存在自行组织的政府采购和委托采购代理机构(通常是政府采购中心)组织的政府采购。
2.采购业务分类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业务可分为两种管理模式:(1)集中采购
对于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应该采取集中采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由政府确定并公布。
集中采购管理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集中采购不仅仅是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进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
(2)自行采购
自行采购管理是指在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之外的,同时又在政府采购限额范围内,各单位为自身业务发展而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是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也是单位的自身行为。
(二)采购控制业务职责分工
单位内部与采购有关的部门包括:业务部门、采购小组、财务部门等,单位外部则涉及财政部门、采购代理机构(政府采购中心)和供应商等,各单位或部门在采购管理中的职责如下
1.业务部门。负责本单位采购预算编制,依据预算批复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对政府采购中心下达的采购文件进行确认。2.财务部门。负责汇总编制单位的采购预算,报财政部门批准后,下达到各部门执行,审核各业务部门申报政府采购的相关资料
3.采购主管部门(采购小组)
采购业务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成立或指定负责采购主管部门,负责对采购业务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业务比较少等单位,可以成立临时采购业务小组来承担此项任务。
4.政府相关部门。财政部门、采购代理机构等,依据政府部门职能及国家相关规定,履行政府采购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审批或服务职能。
5、供应商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中供应商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会计制度,具有履约所必备的设备和技术能力等条件。
(三)政府采购业务的控制目标
(1)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明确采购业务主管机构,各参与部门和人员在政府采购中的责任
(2)根据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编制采购预算,合理安排采购计划
(3)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保证应当纳入集中采购的项目均纳入集中采购程序(4)规范招标行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5)采购结果符合预期,采购价格不高于市场同类产品水平(6)采购验收程序规范,资产接受和验收岗位分离。
(四)政府采购业务流程
1.采购需求编审 2.采购执行 3.中标管理 4.合同签订 5.组织验收 6.采购支付
(五)政府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
1.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不合理,导致政府采购活动与业务活动脱节,出现资金浪费或资产闲置等问题。
2.政府采购需求审核不严格,需求参数不公允,验收不严格,导致采购的货物或服务质次价高等问题。
3.政府采购活动不规范,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发布采购信息,甚至”化整为零”或者方式规避公开招标,导致单位被提起诉讼或受到处罚,影响单位正常业务活动开展。
4.政府采购业务档案管理不善,信息缺失,影响政府采购信息和 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六)政府采购的主要控制措施
1.总要求
规范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从总括的角度对控制措施进行的界定
规范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2.具体控制措施
(1)采购预算编制及批复
政府采购业务要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工作流程,各单位应先规范填报集中采购预算,编报并录入计划后,方可实施采购。规范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2)采购需求制定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单位要根据采购需求制定相关分权和岗位职责分离的机制,确保采购需求的提出和审核批准有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管理。
第一,采购需求部门提出需求文件明确需求内容 第二,明确需求审批程序
第三,建设项目.大宗物资等重大项目应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采购需求进行专业评审。规范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3)采购方式确定
采购需求部门提出申请,根据采购项目实际情况,将采购方式确定为公开招标或协议采购等方式。
规范第三十五条后半句: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4)验收及款项支付
收到采购货物或者服务或工程项目竣工后,采购部门应该组织对货物.服务进行验收,或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决算,相关验收或竣工决算应该严格按照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的规定办理。规范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5)合同备案
采购单位依据中标通知书,同中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对采购合同备案。规范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四、资产控制
(一)资产含义及分类
1、资产的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的和其他法律确认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
2、资产的分类
按价值形态,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及其他资产。其中本节主要介绍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实物资产,在建工程放在建设项目控制中介绍。
规范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一)资产控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行政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控制和管理内容包括(1)资产配置(2)资产使用(3)资产处置(4)资产评估(5)产权界定(6)产权纠纷调处(7)产权登记(8)资产统计报告(9)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二)货币资金的控制
1.货币资金控制的目标
(1)确保单位资金安全,避免货币资金被盗窃、挪用等意外发生。(2)确保单位货币资金完整,避免侵占单位收入等违法行为发生。(3)确保货币资金使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4)确保单位各项记录能如实反映货币资金各项收支活动。(5)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货币资金的业务流程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涉及出纳、会计、稽核、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财务单位领导等岗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大部分收入都直接纳入国库,单位很少接触现金,所以只涉及货币资金支出业务,需要经过申请、审核、审批、支付、记账、对账等环节。
(1)业务部门经办人员将履行审批手续的《支出审批表》和原始单据,提交财务部门,提出资金支付申请。(2)财务部门审核岗对业务部门提交的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在上面签字或签章确认,传递给财务负责人审批。
(3)财务负责人对审核岗转来的《支出审批单》进行审批,并签字或盖章确认。(4)超过限额部分交给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审批后签字确认。
(5)出纳岗收取已履行各项审批手续的资金支付申请,按规定支付资金,开具收据由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将收据或银行回单交会计记账,同时登记现金或银行存款日记账。
(6)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确认收到款项。(7)会计岗根据出纳转来的各种单据登记账务。
(8)审核岗领取银行对账单,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的差异,编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第四讲 业务层面控制 第四课时
3.货币资金的主要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风险主要包括三类:安全风险、短缺风险、使用效率风险,安全风险主要指的是货币资金被挪用和贪污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来自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后两种风险已经不是重要的风险了,主要在于安全风险。风险点主要在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和支付环节。
案例: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局女出纳利用会计休产假期间掌管印章,从单位借款供自己和男友挥霍。
4.货币资金的关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1)岗位责任制 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约和监督。
规范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①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②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③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2)授权审批制——开户业务
应当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规范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3)定期核查制度
定期进行账实相符的检查,财产清查的内容,其中货币资金中现金要定期进行盘点,银行存款要进行对账,编制余额调节表。
规范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三)实物控制 实物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房屋办公家具公务车辆等,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重预算管理轻资产管理资产被挪用盗窃或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风险较大,因此加强国有资产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意义重大。
1.实物资产的概念界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是指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固定资产、物料用品或低值易耗品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办公用品或低值易耗品。
2.实物资产的控制目标
①实物资产的配置应当依据充分合理,符合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决策和审批复核程序规定。
②坚持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
③通过内部调剂、出租、出借等,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闲置资产。④实物资产的价值核算、处置等会计处理方法应当符合国家统一规定。3.实物资产的业务流程
实物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所以以固定资产为例了解实物资产的业务流程 ①请购环节 ②采购环节 ③验收环节 ④登记环节 ⑤使用环节 ⑥处置环节
4.实物资产的主要风险 根据实物资产的基本业务流程,可按上述业务环节对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①资产配置预算环节风险
主要表现为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对资产配置的可行性分析不到位,预算不当,造成项目搁置或重复购置。
②资产采购环节风险
采购中没有履行应有的审批手续,采购方式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③资产验收入库环节风险
新增资产验收程序不规范,导致资产质量不符合要求,进而影响资产的使用效果。④资产的领用环节风险
实物资产领用没有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⑤资产处置环节风险
资产处置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没能履行必要审批手续。⑥资产清查盘点环节风险
没有建立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可能导致资产丢失、毁损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等风险。
5.实物资产的关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 ①岗位责任制
规范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管控。
②归口管理
规范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提出: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尤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贵重资产,要明确专人管理,比如办公用车,单项资产价值较大,我们都一般把管理职责放在办公室,将资产调配、保养管理职责交给这一部门。
③资产管理的授权审批规范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提到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④资产管理的定期核查
规范第四十四条第三款: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⑤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案例陕西省建立了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系统,对全省的国有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在规范第四十四条第四款提到的就是这项控制措施: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另外:对外投资控制(业务比较少,不再讲述)
五、建设项目控制
建设项目投入资金量大,工期长,涉及环节多,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是经济犯罪的高危区,现实生活中,来自建设项目方面的贪污腐败行为极大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建设项目内部控制意义重大。
建设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包括建造房屋及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安装和大修等,建设项目一般投资大、耗时长,技术和工艺复杂。所以建设项目管理涉及大量的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包括内部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建设项目的控制目标
1、项目立项合理科学
2、决策过程合法合规
3、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
4、招标过程合法合规
5、建设过程控制有效
6、竣工验收和资产移交合法合规
7、会计核算和档案管理合理有效
(二)建设项目的主要风险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2、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深度不足
3、招标人未做到公平合理
4、现场控制不当,项目变更审核不严格
5、竣工验收不规范,把关不严。
(三)建设项目的主要控制措施 1.项目立项阶段——管理决策机制
规范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规范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 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 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2.工程设计和概预算阶段——审核制度
规范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 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3.工程招标阶段——招标管理 对工程的招标管理主要通过对招标程序
规范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 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4.工程建设阶段——资金控制
规范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5.建设阶段—调整控制
规范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6.建设阶段——档案归集和管理
规范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7.竣工验收阶段——验收控制
规范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 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根据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联席领导小组工作安排,为总结前期工作,对内控推进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及成果展示,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决定召开平谷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交流培训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X年11月10日(周二)上午9:30。
二、会议地点
平谷区财政局二层 第一会议室
三、会议内容
(一)区内控联席领导小组组长、区财政局副局长屈连江总结汇报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实施工作进展情况, 明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二) 从行政事业一级预算单位、乡镇政府中分别选取一家重点单位做典型发言,介绍内控工作落实情况及相关经验。
(三)市财政局会计处领导对我区内控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明确要求。
(四)部分单位《内控规范手册》成果展示,现场咨询交流。
四、参会人员
(一)区内控规范贯彻实施联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编办、区人保局主管领导及联系人。
(二)全区行政事业一级预算单位及乡镇政府财务科长、内控工作人员。
(三)区财政局内控贯彻实施联合工作组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内控工作联系人。
五、其他事项
(一)请填写以下问卷及统计表,分别用 “单位名称+问卷1”、单位名称+财务科长姓名+问卷2”、“单位名称+内控工作人员姓名+问卷2”、“单位名称+统计表3”作为文件名保存,并于11月6日(周五)下班前用腾讯通传送主管科室联系人。
《1.平谷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调查问卷》(每单位1份);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专家咨询问卷》(每单位2份,财务科长、内控负责人各1份);
根据填表说明填写《3.平谷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基本信息调查统计表》(每单位1张汇总表,含二级单位人员)。
(二)请参会人员于11月10日(周二)9:10签到入场,关闭手机或调到振动状态,严格遵守会场纪律,保持会场安静。
3.本次交流学习大会后,请各单位抓紧制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未完成的单位务必于12月10日前将手册装订后送交财政局会计科(1101房间),领导小组将进行评价检查。
会计科联系人:倪秀琳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
1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1.1 人们普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加大了执行难度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 甚至个别领导还有排斥意识存在, 狭隘的认为内部控制会限制自己工作的开展。员工们也存在对内部控制不了解, 认为那是控制财务部门和领导的与他们无关。这些认识的错误和不足, 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增加了难度。
1.2 如何将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地嵌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
在制度管理范围看, 一般单位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如何将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嵌入到各项制度中是摆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难题。
1.3 在内部控制具体执行中, 如何做到使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但又不影响各部门之间的正常业务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 各单位既要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又不影响及干涉各部门的正常业务活动。这两者怎样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高效服务大众, 这也是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综合执政能力的考验。
1.4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开展缺少强制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开展缺少强制性,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单位人员有限, 又缺少具有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的评价人员, 许多单位就借故不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内部控制缺少了自我检查机制, 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的缺陷无法被发现及调整, 使整个内部控制质量大大降低, 甚至造成内部控制的完全失效。
2 行政事业单位解决困惑的对策
笔者多年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制度建设到具体的执行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现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针对以上困惑提出对策。
2.1 全员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学习, 提高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控制机制, 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具有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权力, 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缺乏内部控制就会导致监督不力, 容易发生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 加大执政风险, 甚至导致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流失。
在内部控制中, 人是决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主体, 再好的制度缺少了“人”在执行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都会使制度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加强学习, 加强认识的重要性。
首先各单位负责人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所以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有效运行采取积极的态度, 带头学习内控知识, 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带头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中, 做好表率模范作用, 并认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 通过学习使单位全员都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 再加上群策群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会得到正确贯彻。
2.2 在组织构架上明确内部控制机构的职责, 赋予内部控制机构权利, 将综合科室改造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部门
各单位必须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单位负责人兼任领导小组组长, 成员为各科室负责人及重要岗位科员。领导小组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权力机构, 全面负责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的设计与实施, 审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整改报告, 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 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要坚持集体决策, 防止“一言堂”。
各单位应设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构, 每年最少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并形成书面报告, 要求整改的应形成整改报告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备案。具体日常内部控制业务由综合科室牵头进行。
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受限, 只能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 各单位也不可能设立专职的内部控制部门, 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嵌入到综合管理制度中, 这样就实现了内控和综合管理的融合, 内控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也得以贯彻, 也将综合科室成功改造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部门。
2.3 通过综合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具体职责分解到员工岗位职责中
通过综合管理制度将内部控制职责分解到各责任科室和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中, 就将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自然结合, 内部控制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内部控制工作就会常态化, 就不会感觉为了内控而内控。使各科室、每个员工也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 在实际工作中就不会发生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的现象。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同时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下业务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
2.4 主管部门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纳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中
主管部门将是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纳入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考核中, 强制要求各单位必须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并在年底考评时进行检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检测, 发现缺陷及时调整, 及时改进, 只有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完整贯彻, 才能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3 结语
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习主席提出的“伟大中国复兴梦”的战略部署, 我们应加快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实现用制度管理、用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的执政规矩, 从而大大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水平, 使综合执政能力得以提高, 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S].
[2]高嵩, 王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索[J].财务与会计, 2015 (11) .
[3]唐大鹏, 李鑫瑶, 刘永泽, 等.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审计研究, 2015 (03) .
关键词:内部控制;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电算化
单位的内部管理组织促使了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完善。进行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为了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使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其高度准确管理的前提下可以顺利进行,从而降低与避免了层出不穷的风险,资产完整性得以确保,进而提高效益。而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内部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所制定并加以实施的控制系统。目的是为了实现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所制定的目标,促使资产安全受到保护,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当然,这些目的如若要实现,必须以通过单位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作为前提。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从而使之适应社会经济需要性以求进一步发展。
一、加强思想工作,使内控意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彰显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若要切实对内部控制进行加强,势必要将思想意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对比于企业,财政拨款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具有显著性特色。但是,目前事业单位控制及使用资金的意识并不强烈,主要体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单位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尤其是单位里的某些领导严重缺乏内控知识,对财务管理持有漠视态度,直接将内部控制视为预算控制,完全对内控系统实行忽略政策。更有甚者,相关部门领导甚至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位概念与付款员混淆起来,没有给予会计相应的权利即参与业务管理以及重大决策的制定的权责,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财务监督,流于表面。
对于那些内控意识极为单薄的单位,相关部门如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及组织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对内控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实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强化。举办对事业单位负责人量身定做的内控制度和财政法规训练班,从而提高其对事业单位实行内控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加强负责领导的内控意识,使得他们对会计与内控责任从理论到实际都处于提升状态。唯有取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才能营造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单位负责人若想使事业单位取得长久的发展与效益,必须要搞好内部控制的工作,起到自身示范作用,这样才会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控机制。
二、完善制度,并使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地位加以提高
若要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对制度进行完善可谓是事业单位推进内控改革的基础。基于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方面的现状,对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体系的建立与加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议题。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事业单位因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系统性制定,所以在实施各项工作之时,仅仅是依据以往的工作习惯进行操作。第二,其中一些单位所建立的财务内控的相关管理措施和制度依然呈现不完整性。第三,仍然有一部分单位虽已建立内控制度,但无法保持制度的先进性与时代性,不配套和不协调情况已然存在。
对于内控制度系统加以完善,我们可以从几个要点出发。首先,对国库所采取的集中进行支付制度要进行完善,使得资金管理趋于规范化,要让国库单一的账户系统融入财政性资金并让其得以规范性运作,从而使得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都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关于公务卡制度的推开。实施此项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大量现金被违法提取或套现,使得财政支出呈现透明化,进而实现对现金的加强式管理和监督财政支出的强化。再次,对于预算制度的完善。部门预算的实行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大,其调整和监督程序必须实行严格的管理,实现处于单位内部体系的责任预算与部门预算的有机融合。另外,要实行针对责任预算所设立的考核系统,保证预算控制能够强化。最后,管理固定的资产及其经费制度要随时进行完善。对日常的这些固定资产和公费实行管理并进行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人员在其对应的岗位部门的积极作用,落实自己的责任,杜绝一切“漏、跑、滴、冒”等现象的发生,彻底整改浪费挥霍的行为。
三、处于事业单位的广大内控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内部控制较为重要的一环。内控人员作为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双重身份象征,即控制的主体与客体,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作用。而相比在内部体系中其他的主体而言,内控人员的专业要求显然要处于更高级的水准。其不仅要在拥有事业单位人员必备的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法制观念前提下熟练地操作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拥有突出的现代管理财务的能力。截至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内控人员都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准,其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能力严重缺乏,主要呈现在滞后的思想观念以及较低的业务水平方面。相当一部分的财会技术人员并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起内控的责任与义务,仅仅只是重复性地从事从记账到报账这一工作流程。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的作用,通过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有效提升,壮大建设队伍,是当前内控改革的必经之路。
为了使内控人员素质加以提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要有根据地进行科学性的方法完善改革。第一,对财务人员的选拔要实行一定的选拔程序。只有明确这样一种意识,即必须品行兼优、专业技术水准较高的高级优秀人才才可以任命。切忌单位领导不能任人唯亲,实行决定制。唯有如此,优秀的财会人才才可以在属于他们的岗位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事业单位奉献出力量。第二,要建立一定的岗位责任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作为区分各个岗位权责的强制性系统,通过对此的运作,从而进行权利与义务的划分,奖惩的实施。第三,长期实行继续教育。要始终坚持把业务培训作为对财务人员的定期任务,将不断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新型技术应用到内控管理上作为长期的发展目标,使得单位内控人员兼备业务质素和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管理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与此同时,还要开展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使之充分领悟并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更恰如其分地行使权力。第四,一套完整的相关评价的科学体系是必备的。要采用激励策略,对内控人员采取考核监督制度。这样可以将工作中会发生的一些偏激错误加以预防,得到纠正,使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前进发展。
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电算化的内控措施得以在事业单位强化
为了达到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就要求我们采取和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可以使众多项财务收支活动受到财务部门的全面性控制管理,而且此系统会加强分析与实时监控针对处于二级单位的财务会计相关信息,从这其中发现与纠正错误,让其更加高效地运行。事业单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实行具有高效特点的会计电算系统是其是否得以生存于社会的重要尺度。目前,处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但是电算化发挥的作用还是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基本上仍仅仅应用于日常的核算业务,传统的技术仍然被利用于财务的管理与分析上,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采取新型技术应用于事业单位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全面武装系统设备,实行安全性管理,防止外部网络化不法系统的侵袭。真正做到数字化监控与管理,为我国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于电算化方面铺设信息化的平台。
五、结语
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在当前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我们要严格从以上四个方面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多种多样问题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策略,全面贯彻实施内部控制系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长久性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 萍: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浅谈[J].财会通讯,2009(9).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推荐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06-27
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初探11-02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责任书07-15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激励机制初探11-03
简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07-27
事业单位发展党员工作计划06-28
考核事业单位07-27
泰安事业单位10-05
荣成事业单位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