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建设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学科建设(通用8篇)

音乐学科建设 篇1

一、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学科“界限”问题

在讨论音乐学跨学科研究问题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有:什么是学科间的“界限”?学科间的关系如何?进而,会涉及到学科间的“界限”是现成的、绝对的、凝固的、分割的,还是生成的、相对的、动态的、关联的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这里有必要强调学术研究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前提,即人类实践、认识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形成的知识也必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学科分化是人类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人类认识活动不断深入的必然趋势,学科分化使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索更细致、更深入,进而促进对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深化。然而,学科分化并非学科分割,在某个学科研究领域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与相邻学科某些领域发生交融,并且可能导致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形成。

事实上,就音乐学科发展本身而言,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乐律学等子学科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某些问题上与历史学、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等人文、自然学科某些领域发生相交,进而把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有机融入到音乐相关问题探寻和解决中,逐渐形成相应的研究领域和相对完整的体系,最终导致上述音乐学交叉子学科的形成和确立。

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音乐学内部子学科之间也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譬如,于润洋先生倡导的“音乐学分析”①就是试图把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的理论、方法与音乐技术分析学的方法进行有机融合的一种积极探索。这种方法,一方面旨在避免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事实、理论的描述,轻音乐作品本体分析的偏颇;另一方面旨在避免技术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音乐作品本体形式分析,轻音乐作品内涵的历史文化、美学意义的相关分析的偏颇。因此“,音乐学分析”的提出,在理论、实践上都将促进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技术分析学研究方法的融合和完善,促进各自学科研究在广度、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使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方法更多元、研究过程更细致、研究结论更客观,从而促进我国音乐学整体研究在广度、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

从上述音乐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科间的“界限”关系来看,笔者认为,音乐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之间,以及自身内部的子学科之间的“界限”关系并不是现成的、绝对的、凝固的、分割的,而是生成的、相对的、动态的、关联的。因此,学科的界限只是相对地规定了学科研究的大致范围和内容的边界,但并不表明学科研究范围和内容只能永远固守于其中。恰恰相反,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在某些问题上与相邻学科的相交,适度的“越界”是可能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必须的。并且,假如这种适度的“越界”和相互交融形成了某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范围和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的确立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以这种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科间的“界限”关系,才能使学术研究既能围绕本学科现有范围、内容不断深化,又能随着本学科研究深化而适度拓展,与相邻学科交融,把相邻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适时地、有机地融合到音乐学研究中来,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方法、新动力、新生长点,解决传统理论、方法所不能观照的某些方面和难以有效解决的某些问题,从而避免音乐学科研究观念的滞后,方法的老化,内容的陈旧,使音乐学科发展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整体发展同步,使音乐学术研究的保持足够的动力和勃勃的生机。

(二)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就音乐实践活动来看,人类音乐实践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音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音乐学科呈现出高度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就目前比较通行的分类来看,音乐学可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民族(人类)音乐学几大块,各大块之内又可作更为细致的层级划分。

音乐学科呈现出的高度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在笔者看来,实际上存在着利与弊的.两面。其利:由于音乐学科的高度细化和专门化,促进了音乐学科局部领域研究的深入展开,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音乐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其弊:同样是由于音乐学科高度细化和专门化,久而久之,会导致音乐学各研究领域之间横向关注的不足,使音乐学各领域的研究忽略了对音乐整体性的观照,忽略了对音乐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之间的整体性观照,导致研究视野的狭隘,研究方法的单一,研究内容的陈旧,研究结论的片面。

由此,为了避免由于学科高度细化而导致的上述问题,音乐学跨学科研究(所谓的“跨界”)问题的提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音乐学跨学科研究应该从那几方面展开?

笔者认为,大致上可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

1.音乐学内部学科间的理论、方法上的跨学科融合

这个层面的跨学科是指音乐学内部各子学科的研究在理论、方法上与相关子学科的借鉴、融合。譬如,上述于润洋先生提倡的“音乐学分析”就是属于这类跨学科研究的融合,这种跨学科融合并没有把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分析学消解掉,而是拓展、深化了各自学科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各自学科的发展。

2.音乐学和其他人文学科间的理论、方法的跨学科融合

这个层面的跨学科研究是指音乐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在理论、方法上的借鉴、融合。音乐学现有的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子学科,实际上都属于在音乐学科发展中借鉴、融合相关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的产物。作为上述子学科的研究,应紧密关注史学、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前沿,及时把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有机融入本学科的研究,促进本学科在研究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的更新,推动本学科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同时,对一些还未被我国音乐学界关注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应根据音乐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适时地引入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中,从而促进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3.音乐学和自然学科跨学科融合

这个层面的跨学科研究是指音乐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在理论、方法上的借鉴、融合。乐律学、声学、音乐治疗、音乐心理学(其中的实验、实证方法)等都属于这一类跨学科产物。这些子学科的研究,应紧密关注相关自然学科的研究前沿,及时把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有机引入本学科的研究中。

在借鉴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时,不应该忘记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目的。在笔者看来,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把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有机融入音乐学研究中,从而促进音乐学研究问题的有效解决。合乎这个目的的跨学科研究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太好的,甚至是不好的。由此,音乐学跨学科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进行音乐学跨学科研究时,应“适度”,以避免在过于宽泛的跨学科中消解了音乐学学科自身。具体说来,跨学科研究应该紧密围绕音乐学研究的问题域,不要漫无边际。假如音乐学跨学科研究过于宽泛,则可能导致本学科研究问题域的消解,最终导致音乐学学科的消解。

2.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的借鉴、融合,必须是能有效解决音乐学问题的,而且是经过消化、过滤和改造的,对音乐学研究问题是具有切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应避免生搬硬套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

3.对西方理论、方法的借鉴和融合,应该以中西观照的态度,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在中西观照中,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消化、过滤和改造,使西方理论本土化,进而成为能有效地解决中国语境中的音乐学问题。

二、跨学科研究的探索

(一)音乐符号学研究的探索

本人的学术研究方向是音乐符号学,在研究中笔者把符号学理论、互文理论、身体理论引入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音乐与现实关系问题和音乐意义生成问题展开;其中涉及音乐符号行为链条中的“物-身-心-音”的转化关系问题;音乐符号的能指-所指意指问题;音乐音响文本、乐谱文本、身体文本间的互文性意义生成等问题。试图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拓展音乐美学研究视野,深化音乐美学的研究内涵。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理论域和对象,当把一个学科的理论引入另一个学科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该理论对另一个学科领域的的切适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这个理论有机融入到相关的学科领域。同样,在把符号学理论、互文理论、身体理论引入音乐学领域时,首先要考虑这些理论对于音乐学研究的切适性,因为这些理论针对的理论域和对象主要是语言学、文学的、现象学的,其中必然存在不适用于音乐学理论域和对象的东西。如果生搬硬套其理论,必然无法有机融入音乐学理论域,无法对对象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所以在引入这些理论的核心概念(如符号、能指、所指、互文性、身体、身体间性等)时,必须在吃透、消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的过滤和改造,保留其理论普适性部分,剔除其理论特殊性部分,挖掘其与音乐学问题域相关联的部分,经过消化、过滤和改造,使符号学理论、互文理论和身体理论能较好地融入音乐符号学问题域的研究,并且具有较好的切适性和可操作性。

②中西文论的融合是我在音乐符号学研究中所采取一种研究方法。“物-心-身-音”模式的提出,一方面以中国传统乐论为基础;另一方面把西方的符号学理论、互文性理论和身体理论融合其中。笔者试图以这种模式去描述音乐符号行为链条及意义生成过程。

③在音乐符号行为中,“物”、“身”、“心”“音”的转化,若从音乐符号创作行为的发生来看,则可描述为“物”(现实事物)---“心”(作为音乐符号行为主体之作曲家在感知现实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灵活动过程)---“身”(作曲家把心灵活动中意欲表达的音乐音响通过身体的写作行为或即兴演奏行为外化为乐谱符号作品或音响符号作品的行为过程)---“音”(通过作曲家身体的写作行为或即兴演奏行为物化为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或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的本身)的转化过程。

若从以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为中介的音乐演奏行为的发生来看,则可描述为“音”(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心”(作为音乐符号行为主体之演奏家对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的解读、体验、理解的一系列心灵活动过程)---“身”(演奏家在对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的体验、理解、解读的基础上,按照音乐作品中的乐谱符号所规定的要求,用身体动作演奏乐器的过程)---“音”(演奏家演奏乐器过程中所呈现的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本身)的转化过程。

若从音乐欣赏行为发生的来看,则可描述为“音”(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身”(听众的身体,其中包括听觉、肌肉和整个躯体,对音乐作品的音响作为声音刺激物产生的生理情绪层面的反应和体验)---“心”(听众在身体性的生理情绪反应体验基础上,产生的把音乐音响作为具有“意味”的符号来体验、联想、解读等一系列的心理意识活动)---“物”(听众通过对音响符号意义的体验、联想、解读等一系列心理意识活动,把音响符号与其所象征和意指的现实事物关联起来)的转化过程。

在音乐符号行为中,作为创作行为结果的“音”(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和作为演奏行为起点的“音”(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是同一的,此处的“音”(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是创作行为向演奏行为转化的中介点;作为演奏行为结果的“音”(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和作为欣赏行为起点的“音”(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同样是同一的,此处的“音”(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是演奏行为向欣赏行为转化的中介点。由此,“音”(乐谱符号的音乐作品或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在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的音乐符号行为的表达交流活动中起到重要的符号中介作用。而“身”(身体行为)则分别在音乐符号的创作行为、演奏行为和欣赏行为中的“心-音”相互转化中起着重要的行为中介作用。

(二)利用华南师范大学综合学科群优势,进行校内跨学院、跨学科的音乐学-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学科带头人莫雷教授是我国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心理学学会会长,在学习认知心理研究上成就斐然,并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和世界一流的心理学实验仪器和设备。我们充分利用本校心理学科的优势,进行校内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近来,主要做了如下三方面工作:

1.成立跨学院、跨学科的音乐心理研究中心,学术团队由两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

2.利用先进仪器设备,进行音乐-心理学跨学科实证研究,其中涉及音乐快感与美感关系、音乐语义启动机制、音乐听觉延留等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心理学报》等国内心理学权威刊物。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内涵。

音乐学科建设 篇2

现在想起来, 谢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师。她的了不起不在于她有多么渊博的知识, 高深的技巧, 而在于她深知教学的规律, 懂得知识、能力的获得就是一个循序渐进, 慢慢积累的过程;更了不起的是她坚持不懈的精神。五年的坚持, 她不急不躁,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而学生们的能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真可谓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由此可见,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能追求短期效应, 急于求成, 而应确立阶段目标乃至长远目标, 目标明确并坚持不懈, 方能积少成多, 水到渠成。

但是, 审视当今的音乐教学却显得有些浮躁。教学中很少有人在某个细节上执着追求, 孜孜不倦。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甚至忽视了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前面学过的内容很少再去联系, 久而久之, 教学便失去了连贯性和系统性。难怪学生几年下来都想不起音乐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 更不用说解决什么问题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 提倡学科综合, 重视参与实践, 鼓励探究与创造。这种理念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种种困惑。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不少“精彩”环节, 吹、拉、跳、唱, 诵、画、演、辩, 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以为这样就是体现了综合, 体现了课改精神。将教学重点严重偏离, 音乐课上成了“大杂烩”、大拼盘, 失去了音乐的本色, 失去了“音乐味”。这显然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其实, 不同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不可替代性。音乐课应该努力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 以音乐为主线, 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

一、注重音乐要素的掌握

音准、节奏、旋律、速度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也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无论演奏还是演唱, 都要有良好的音准概念和节奏感。所以唱准音阶, 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欣赏课要学生理解音乐, 更好地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 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旋律, 了解旋律线上行, 往往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 如《保卫黄河》;旋律线下行则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 如《小白菜》。而音乐的速度更直接表现出音乐的情绪情感, 快速往往表现快乐、兴奋、紧张的情绪, 慢速则表现抒情优美或悲伤的情感。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 才能提高学生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靠经常、反复的训练和体验才能获得。这就有赖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坚持, 重视它并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它。

二、教法设计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知识技能的训练也要避免枯燥乏味, 毕竟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在教法的设计上应该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比如:模仿秀。老师播放乐曲片段 (或用钢琴弹奏) , 请学生把旋律模唱出来。内容可以是中国优秀的民歌, 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无锡景》,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等;也可以是中外著名的器乐曲,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爱情主题, 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歌剧《卡门》里的《斗牛士之歌》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 如《隐形的翅膀》、《菊花台》、《东风破》旋律片段等等。在模唱的同时, 还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感受不同风格的民歌特点, 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谈谈通俗歌曲的唱法等等。这都是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的横向联系。抓住时机, 有目的, 有选择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不仅尊重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拓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而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一个好老师, 应善于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台阶, 学生通过努力够着了, 于是便快乐了, 教学目标也达成了。而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教师应当建立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 还要注意建立起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比如, 擅长声乐的老师可以把解决学生的“假声”问题作为一个阶段目标, 教会他们如何打开喉咙唱歌, 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呼吸, 提高歌唱的能力。在发声方法的讲授中千万不要空洞地理论说教, 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无论是练声还是唱歌, 都要在站姿、口型、咬字、吐字、气息等方面示范。从老师的范唱中, 学生们才能体会到歌唱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声音的位置等重要信息。有个性的人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 有个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终生难忘。

总之, 音乐教学要立足音乐本位, 并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不务虚, 不做秀, 踏踏实实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 善于用未来的观点设计自己的教学, 从而促进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音乐学科建设 篇3

关键词:中日;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比较研究

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与日本伊莉莎白音乐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为例,探讨两校在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特点与优势,并进而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提出可资参考与借鉴的建议。

四川音乐学院是我国九大音乐学院之一,在音乐教育领域具有深厚底蕴和丰富实践。其内设的音乐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川音音教院),作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自1981年创建以来不断探求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上做出了许多改革和创新。目前,川音音教院设有音乐教育、音乐舞蹈和管乐教育三个专业方向,均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日本伊莉莎白音乐大学(以下简称伊大)是日本一流的音乐大学。其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向,分音乐文化学科与演奏学科两大类。音乐文化学科包含了创作、研究和教育三大领域。其中,作曲、音乐学、宗教音乐、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音乐传播隶属于音乐文化学科。(川音音教院呈现出的是横向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伊大则侧重于音乐教育的阶段特性,将幼儿音乐教育单列为一个专业方向,更具针对性。)仅从两校音乐教育领域的培养方向上来看,可谓各有特色。比较有趣的是,这两个在各自国家都拥有较高声望的音乐大学,双方签署了一系列联合培养本科学生及师资进修的计划,并定期互派专家讲学、互派演出团体举办音乐会,长期以来在科研、教学以及演奏等领域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也为我们选择这两个大学作为样本比较中日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特点与优势,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学术视角。

从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方向出发,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入学考试安排、专业课程设置、学生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安排等方面。下面,本文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川音音教院与伊大进行具体对比分析。

一、关于入学考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原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较为不平衡。基于国情,川音音教院音乐教育专业在针对省内考生与省外考生入学考试的制度安排上有所区别。四川省内与省外的考试总分均为400分,考试科目也同为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视唱、练耳与乐理五个科目。省内外声乐演唱与钢琴演奏的考试曲目数量与内容一致,视唱、练耳与乐理的难度也大致相同,但各科目在分数比例的划分上却不尽相同(详见表一)。

非四川省的考生在理论类和表演类的分值划分上与四川省内考生相同,不同的是,非四川省的考生在声乐演唱与钢琴演奏两个科目中可以选择一个科目作为侧重科目,侧重科目的分数为200分,非侧重科目则为100分。例如选择侧重声乐演唱的考生,声乐演唱的分值为200分,钢琴演奏则为100分,反之亦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川音对省内考生的表演类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日本的音乐高校专业入学考试与我国一样,都是由各大学自主招生,学校自主规定考试科目与内容。伊大的入学考试内容虽不因地域不同而发生改变,但是根据其报考对象的不同,其考试要求也不一样。入学考试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定点高中推荐生的入学考试、高中二年级跳级生的入学考试、一般入学考试等形式。前两项具有其特殊性,故不纳入本文的比较范围。对一般入学考试的内容而言,伊大音乐教育专业的考试内容共有五个大项:(1)乐理,(2)视唱或练耳任选其一,(3)专业科目,(4)英语,(5)口试。若报考者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任意一项都可以免试1和2项:毕业于音乐高中或普通高中的音乐班的考生;曾参加过伊大组织的补习班,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的考生;已获得伊大视唱练耳等级考试5级以上证书的考生。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归于伊大的音乐文化学科之下,前面也提到了,音乐文化学科中包含了音乐创作、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三大领域,所以在第3项的专业科目上也由考生根据自己报考的领域选择适合的科目参加考试。这些科目有:(1)和声考试或提交作品,(2)电子键盘演奏,(3)论文写作,(4)声乐演唱或器乐演奏(键盘乐、管弦乐、打击乐均可)。在参加以上四选一考试的基础上,另需加试副科钢琴,在第(2)项与第(4)项中选择键盘乐作为专业考试科目的考生可不参加副科钢琴考试。除此之外,所有考生都将参加口头提问的考试,考官会针对考生选择的专业领域及考试内容进行提问(详见表二)

通过以上两个表,我们不难看出,川音音教院在入学考试时对学生音乐理论及实际演奏或演唱的能力要求都比伊大高。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川音音教院的本科入学考试要求尽管高于伊大,那么相应地招收的学生专业素质起点也高于伊大,但是由于川音音教院许多学生对音乐教育这一专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加之在课程设置上又分为钢琴、声乐、理论择一主修的模式,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进校后存在偏科现象:钢琴演奏好的学生就一心扑在钢琴上,声乐演唱好的学生就主要致力于声乐方面的发展,理论好的学生则全力以赴理论方面的学习。能够考上某一方面的主修生,虽然可能会偏科,但至少在他主修的这一方面还是得到了发展。对于那些大三以后都没能升上主修的同学,在心理上则容易认为自己哪一方面都不突出,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整体上来看都容易忽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全面能力的培养。而在日本,一个社会背景是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许多表演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也难在高校中获得一个终身职位,大多是作为外聘教师在高校工作。在就业前景不大好的情况下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日本学生,都是主观上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较强,积极性较高。多重因素之下,使得我们川音的许多毕业生相较于同等学习程度的日本毕业生来说,在音乐综合素质上显得有所不足。endprint

二、关于本科课程设置

川音音乐教育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四年本科阶段必须修满162个学分。课程共有五个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与单项活动。学分比重依次为:52、50、42、16和2分。专业基础课包括乐理、副科和声、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形体舞蹈、论文写作、歌曲作法、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核心课包括音乐教学法、钢琴即兴配奏、钢琴、声乐、合唱与指挥、歌曲作法、毕业论文。选修课有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自弹自唱和乐器法。单项活动由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和创新项目组成。

伊大的音乐教育本科阶段要求至少修满124个学分才予以毕业。其中全校共同性课程至少修满32个学分,专业基础课程至少34个学分,专业课程至少36个学分,特殊讲义至少4个学分,较灵活的课程至少18学分。共同性课程包括文学修养、人类学、健康与生活、日本宪法、职业教育、情报机器演习、语言(日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音乐理论、和声学、赋格、作品分析、配器、总谱读法、宗教音乐、音乐史、西洋器乐史、西洋声乐史、世界音乐文化、指挥法、合唱、重奏、伴奏法、即兴演奏、重奏伴奏实习、视唱练耳。专业课程包括音乐文化概论、音乐教育与成长、音乐教育与社会、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教育、高级和声与近代和声、艺术品修复研究、作曲技法研究、音乐制作、西洋音乐研究、日本及东洋音乐研究、礼拜音乐、外文音乐资料阅读、音乐文化研究演习、音乐文化毕业演习、校内研究报告、毕业研究、声乐、键盘器乐、电子键盘器乐、管弦乐、民俗音乐研究、和太鼓重奏、作曲。特殊讲义包括音乐创作、音乐剧创作、音乐剧排练、音乐治疗、管弦乐队管理、Soundscape。较灵活的课程则根据学生选择的领域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特殊讲义中选择。

通过两所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两项较大的不同之处:(1)学分比例设置的不同。伊大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分是呈递增状态;川音音教院除选修课和单项活动之外,专业核心课所占比重较小,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则较大。(2)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川音音教院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在专业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伊大的专业课程则更加侧重于音乐教育理论与作曲理论两大板块。在作曲理论方面,除了川音音教院同样开设的和声、作品分析之外,伊大还开设了赋格、配器、总谱读法等课程。

三、关于毕业论文

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展示学校教育质量及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根据笔者在川音音教院多年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与答辩的工作实践,发现川音音教院毕业论文主要分为钢琴教学、作品分析与音乐教育三大类,其中又以作品分析类居多。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是论文选题较窄,比如近年来多为《钢琴演奏技巧之八度的弹奏》《谈钢琴演奏中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技术》《浅析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浅论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演奏风格与艺术特征》等。二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不够,虽然这些论文都展现了学生自身较高的演奏或演唱水平或经验,也包含了实习中的教学体验,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缺乏从音乐教育的视角和高度进行考察。即使是音乐教育类论文,也多以“幼儿钢琴教学”“高师钢琴或声乐教学”等为选题。虽然这些研究为学生将来的钢琴或声乐教学可以提供理论支撑,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该类选题与川音音教院本科阶段主要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培养方向并不完全相称。

日本大多数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学生不需要提交毕业论文,伊大也是如此。(伊大音乐教育专业本来也必须提交毕业论文,但在2010年后,毕业论文改为学生的自由选择科目。)就以前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毕业论文都与教育相关,即使是所谓的侧重钢琴或声乐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大都与音乐教育挂钩。以2010年后的论文题目为例(2012年空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论文都是音乐教育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研究。比如,2010年:《关于育儿支援中活用“童谣”的方法考察——以建立亲子交流的关系为目标》;《培养幼儿内在听觉的音乐指导研究——以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理论为中心》,《日本的艺术管理教育——以音乐大学为中心》。2011年:《关于体态律动法在日本的普及、开展与现代课题的考察》;《幼儿园中的创造性音乐表现活动——通过对广岛市内A幼儿园的实例分析》。2013年:《关于童谣题材的音乐教育考察》,《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研究——以内在听觉为重心》等。这些选题,无一不是从音乐教育的视角出发,对音乐教育历史、方法、实践等进行研究。这样的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后期的研究,符合音乐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向,无论是对本科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的毕业生,还是有志于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都很有意义。

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川音音教院应该借鉴伊大,更多地从音乐教育视角着手指导本科生论文选题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全面了解与认识,提高学习视野,避免走入偏科误区,同时也为今后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四、关于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培养教育类方向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是否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潜质的岗前摸底。国内外教育类本科培养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川音音教院的教学实习活动一般由院办公室统一安排,主要在川音所在地的成都市的中小学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同时也允许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时间上一般是在本科学生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从9月1日新学期开学至10月下旬结束,共两个月左右。从实习内容上看,除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实习和课外音乐活动实习外,还包括班主任实习。音乐课堂教学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在实习学校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进行。实习期间,要求实习生上课不得少于28节,听课不得少于35节。课外音乐活动实习是实习生在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安排下,根据该校实际情况,组织合唱团、舞蹈队、乐队、音乐兴趣小组、讲座、比赛、音乐会等活动。班主任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学生,组织班会、团队活动,并完成班主任指导教师所分配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川音音教院还要求实习生对实习所在地或实习学校音乐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填写《教育调查报告》,并对学院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在实习成绩评定上,实习结束前,由各校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作出全面评议,最后经实习领导小组根据总体情况评定实习成绩并予以表彰。endprint

日本法律规定,取得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需要在初高中实习三周,并在小学实习两周。在伊大,需要进行教学实习活动的学生在大三时提出申请,经过资格审查后,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实行活动。实习学生通常都在自己毕业的母校实习,大学方面有责任挑选各方面都符合条件的学生去实习。能够参加实习的条件有六项:(1)已经完成介护等体验(完成这一课程需要已经修完《教师论》,然后修完音乐教学法、教育教学法及教育心理学中的两门学分);(2)认真参加完所有的教学实习指导;(3)已修满实习前所有教职和教科课程的学分;(4)已修完英语口语、体育、情报机器演习课程;(5)已修完1至3年级所需的专业科目的学分;(6)已提交教职科目完成情况表。从日本对实习的要求来看,开展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并要求学生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育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通过亲身对实际的教学活动的体验,培养教学实践资质与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一线教学活动,使实习生认识到教育的社会责任与意义,提高实习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与欲望。在实习内容上,一方面在母校期间就要接受有关实习的指导,在实习学校要除了音乐课程,还要参与教学指导、课外活动、德育教育、学生生活指导、学校运营、特殊教育等,同时必须服从负责教师的指导,做一些辅助负责教师的工作。在实习成绩的评定上,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各项实习内容进行综合评定,由实习生向自己母校提交实习记录及实习校的评语。

从川音音教院与伊大对学生教学实习的安排来看,二者都重视教学实习的培养环节,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师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都安排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最后环节,时间长度、实习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也差不多。相较而言,川音学生的实习在安排和成绩评定上,除了音乐和师范技能的锻炼和考评外,也较为注重学生全面技能的培养和考评。

音乐教育本科阶段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所音乐院校,从入学考试,到课程设置,再到毕业论文和教学实习,都应当围绕这个培养方向,体现这样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针。通过川音音教院与伊大的个案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培养音乐教育类的本科学生上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我们应当立足自身优势,借鉴他山之玉。通过对伊大音教学科各方面的分析,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教改有以下几点启示:(1)更加注重专业化,即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音乐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考核。(2)更加注重多元化,即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开设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学术兴趣。(3)更加注重教育化。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学科,也是教育学科。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论文选题,甚至是教学实习,都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这其中,增设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中小学音乐教育等教育类专业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四川音乐学院教务处编.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学计划[Z].

[2]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编. 音乐教育学院实习生管理规定[C].

[3] 伊丽莎白音乐大学编. 伊丽莎白音乐学院2014年度学生便览[Z].

[4] 伊丽莎白音乐大学编. 教学实习实施纲要2014[Z].

[本文为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研究资助项目。项目名:中日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研究——四川音乐学院与日本伊丽莎白音乐大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0SB038]

音乐学科论文评比 篇4

一、参赛对象:

中小学音乐教师优秀教学论文活动的参赛对象为在职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小论文评选活动参赛对象为全市在校中小学生。

二、参赛要求:

1、优秀教学论文要密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已经发表或获奖的不再参评)。一般不超过4000字,一式三份,用A4纸打印。

2、优秀小论文要体现音乐学科学习的特性,要求与本学科课程改革有关的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论文题目自定,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字,一式三份,用A4纸打印。

3、教师论文、学生小论文每篇参赛费50元,学生小论文的参赛费用由辅导教师缴纳,不得收取学生费用。

三、奖项设置:

市级论文评比均设一等奖20%;二等奖30%;三等奖30%。学生小论文辅导教师限一名。区级不再设奖。

四、报送要求:

教师论文和学生小论文评选活动各学校所有参评资料于5月9日前报送至山阳区教育局体卫站(3998611)联系人:王婧。同时将所有资料电子稿发至:syqjyjtwz @163.com

??

??

??

音乐学科初赛试题答案 篇5

学校 姓名

分数

答题时间为 90分钟

一、将下面的主题发展成四乐句结构的旋律。(10分)

1=C 2∕4 1 3 4 | 5 6 5 | 5 4 3 4 | 5 — | 答题要点:①旋律自然流畅

②必须是四乐句 ③结束音为“1”

二、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线谱、简谱均可)(14分)

1=C 2∕4

答题要点:①和旋选择合理;

②伴奏音型适合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③结尾给人以终止感;

三、歌曲内容分析:《海鸥》(12分)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节奏欢快、跳跃性很强的歌曲,是D大调、2∕4的A﹢B结构两段体儿童歌曲。全曲由do到高音re九个音构成,且多处出现了四度大跳,其中第一乐段的结尾与第二乐段的开始处还出现了一次“do-la”的六度音程的大跳,给歌曲教学造成难度。第一段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为前八小节,歌曲开头使用了sol、do两个音开门见上的呈示了其大调性明朗的色彩,的上下起伏,仿佛海鸥扇动着翅膀飞翔的情景;第二乐句为9—16小节,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基本使用了相同材料,只是稍作变奏处理。第一乐段较多的使用了休止符,因而使歌曲充满跳动感。第二乐段较为抒情,使旋律舒展动情。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曲在欢快的节奏与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不带教材教参,谱例见第二页)

四、案例分析(要求:现对案例进行分析,再提出改进意见)(14分)

案例:教师在教《粉刷匠》时,几个学生大声说:“真没劲,这首歌曲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教师说“学过了再学一遍”便继续教唱歌曲。结果,课堂越来越乱,会唱的几个同学有的边玩东西边哼哼,有的干脆就大声唱,展示自己的本领,有的不但不学,还开始说话,混乱的课堂气氛闹的其他同学无心学习。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还要分神维持纪律,苦不堪言。

参考答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状况,教师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造成混乱的课堂局面。发作为教师,应发挥这些学生会唱歌曲的优势,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去教,去评价,去辅导。

五、教学设计(30分)(纸张自备,时间自定)

请自选一节教材的歌曲撰写教学设计,年级不限。教学设计中应包括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内容、学情、方式与手段、技术准备、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重点叙述)、学习评价方式、教学设计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答题要点:环节齐全;语言通顺;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文本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谱例:

第二项 现场展示

歌曲弹唱(20分)

1.依谱(用打谱软件制作的歌曲钢琴伴奏谱)弹唱十首歌曲中的一首。10首歌曲包括:8册《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嘀哩嘀哩》;

9册《校园的早晨》、《雨花石》、《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0册《小纸船的梦》、《清晨》; 11册《茉莉花》、《红领巾湖》;

2.弹唱时间不超过5分钟。

评比要求:①严格按照伴奏谱弹奏;

②伴奏和谐流畅,演唱声音甜美;

音乐学科的教学反思 篇6

现在,我们政治使用的是新教材,上面的知识点少了,增加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一味的说教,讲理学生会感到厌烦。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所以我打算把政治课上活,上精。多应用一些多媒体课件,尽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娱乐、活动、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从而内化为做人的能力。

通过这次赛课,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让我觉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有效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上和对学生的启发上的不合理之处等等。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第三个特征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音乐学科建设 篇7

1. 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可行性

1.1 文化艺术的繁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千姿百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们一改之前只重视考试课的习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汲取不同地域的音乐成果,加入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1.2 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音乐课程的教学也在逐渐改进,更加注重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普遍重视音乐技能和乐器的学习,而忽略了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涵。地域音乐不仅体现了音乐上的不同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1.3 地域音乐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相结合已有成功先例。

对于地域音乐结合高校音乐课程建设这一课题,已有一些高校进行实验并取得优秀成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均设置了成功地域音乐课程。

2. 地域音乐传承结合高校音乐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地域音乐传承结合高校音乐课程建设在一些高校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两者结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2.1 缺乏选用地域音乐教材标准。

地域音乐走进高校音乐课程建设,成为高校音乐教学新的研究方向。一些高校增加了地域音乐课程,这便涉及到地域音乐教材的选用。地域音乐根植于人们群众之中,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由于地域间文化的不同,造成地域音乐之间有较大差异。高校在地域音乐的教材选择上难以统一标准,使得地域音乐教材无法全面体现地域特色。

2.2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相结合缺乏成熟的经验指导,各高校地域音乐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负责地域音乐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本校的音乐教师。由于不同的地域音乐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涉及当地文化及风俗习惯,这些教师虽然精通音乐技能但却缺乏全面的地域音乐知识。教师长期从事音乐教学,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体验和了解,造成教师难以全面把握地域音乐。

2.3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地域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音乐理论而忽略音乐实践的现象。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存在这一现象。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人数多,任务重的特点。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大多讲授音乐理论而无暇顾及每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体验;其次,在教学评价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一些高校在对音乐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只注重学生对音乐理论的掌握,缺乏对学生音乐技能及音乐实践的考察。而地域音乐根植于人们群众之中,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的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利于高校的地域音乐课程的发展。

3. 建议和对策

3.1 统一地域音乐教材选用标准。

教材是学生学习参考的重要依据,完善的地域音乐教材对高校地域音乐课程的设置极为关键。在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高校应采用统一的地域音乐教材选用标准。为此,高校应开展实践调查,了解各地域的民俗文化和艺术风格,全面了解地域音乐的特征,选用能够真正体现地域特色的音乐教材。

3.2 提高师资质量。

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相结合缺乏成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这使得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极为迫切。对此,高校应重视师资质量的提升。首先,高校要培养专业教师,担任高校地域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完善的地域音乐知识,全面了解地域风俗文化,掌握不同地域音乐和文化的特点,并运用于教学;其次,相关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地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地域音乐文化,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3 平衡理论与实践比例。

对于高校地域音乐课堂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在音乐教学中所占比重。首先,从教学环节来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入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地域音乐,感受地域音乐特色,体会地域风俗文化。另外,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环节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调查了解地域社会文化,分析地域社会文化与地域音乐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其次,在教学评价环节,除了对音乐理论的考察以外,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小结

地域音乐传承结合高校音乐课程建设成为高校音乐课程研究的新课题,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地域音乐走进高校音乐课程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的完美结合。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课程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地域音乐新的发展方向。不仅促进了高校音乐课程建设,而且对于地域风俗文化,音乐风格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教学。音乐这一艺术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地域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互碰撞融合,使地域音乐传承走进了高校音乐课程建设。本文从地域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建设相结合的可行性入手,分析了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地域音乐,高校音乐课程,可行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娜.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D].赣南师范学院,2012.

[2]易柯宇.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探索[J].音乐时空,2016(03).

谈小学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综合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9-01

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智育、美育与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结合点和交叉点,二者之间进行综合,能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与语文学科,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要依托语言文字体系(音乐尚需记谱体系,这是其学科特点),都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思维、分析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为两门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充分运用,音乐与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两者之间的综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直接将歌词作为课文),也为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当今形势下,强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复合性、综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因此,进行学科的综合极其必要。

二、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主要有管理体制、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

1.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实现学科综合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将所有教师按照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归列为不同的学科组,甚至在安排办公室时,也是根据学科组来考虑。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为阵”,极大地限制了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要实现音乐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就应当有所突破。如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办公室,以多学科组参与来组织教研活动,以学科渗透来组织教学内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员上、理念上、内容上、组织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综合。

2.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与语文课程从总体上看,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音乐与语文学科教学中强化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是可行的。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进行配乐演唱,赋予诗词以韵律和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古诗词,它们都可以进行配乐诵唱。例如,我们可以先用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演绎苏轼《水调歌头》词)作为范例,培养学生对演唱古诗词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用“古诗新唱”法对古诗进行配乐。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旋律和情感,自己演绎配乐演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歌词创作,外化内心情绪与感受。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通过歌词表达出来,并通过演唱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歌词韵律、节奏、句式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如以先改编歌词,再自主创作的模式进行。在这一方面,江苏省南通市组织的“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给了我们参考:即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向全市少年儿童开展童诗、童谣征集评选活动,并以儿歌集、诗歌集和歌曲集的形式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三是引导自编歌剧,鼓励学生尝试与挑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他们基本掌握配乐演唱和歌词创作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们以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为原材料进行大胆改编,创作出适合于课堂演出的“课本歌剧”。如语文教材中的《三袋麦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故事,都是改编为课本歌剧的好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

3.以人文素养为导向,实现学科综合

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同属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指向性与同一性,因此可以互为补充。柏拉图说:“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音乐教育对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迁移作用。同理,对语文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也可很好地迁移运用到对音乐(包括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与演绎上来。音乐学科中的欣赏课完全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读文课综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原则与禁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综合的总体原则,即“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笔者认为尚需补充以下几点:一是在全局理念上,学科的综合是双向的,两门学科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二是在局部操作中,学科的综合是有主次的,音乐课堂应以音乐教学为主体。三是学科综合是有条件的,切忌“为综合而综合”,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学科综合的根本目的与内在需求。

上一篇:哈工大就业网下一篇:江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