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剑客有感(精选7篇)
事件发生在拥有浪漫情调的法国,讲述了三个火枪手波托斯,阿托斯和阿拉米斯和一个加斯科尼小伙同甘共苦的一连串惊险而有趣的故事,时代的命运是动荡的,但是他们却要在这个腐朽的宫廷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决斗必不可免,但是主人公达达尼昂对待决斗就是全力以赴,作者赋予他无穷的力量和好运,第一次决斗不是一对一,达达尼昂接连的答应了以后生死与共的三个好友的挑战,在决斗面前,达达尼昂并不感到害怕,他一开始就凭自己的实力获得别人的尊重,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三个伙伴都会陪伴在自己的身旁,永远不离不弃。
这篇文章很好的阐述了性格和命运的关系,英雄达达尼昂对爱情的忠诚,对友谊的珍惜,对上级的服从,因为如此,上帝也会对他好感有加,时时处处呵护着,而相对于达达尼昂的反面角色波托斯的夫人,作者有一个漂亮的观点并做了精彩的阐述,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命运的惩罚,在上帝醒来之后,总会有人会来实施,自己也最终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这就和中国分一句古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意思差不多吧。
好的命运总会和爱情是分不离的,而爱情往往又在友情的支撑下成长,成熟。达达尼昂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他为了完成拯救王后的使命历尽千辛万苦,从法国奔赴英国,始终奔跑在命运的战场。她将自己和王后的命运交个了一个并不是很熟悉的人,而达达尼昂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朋友和仆人的帮助艰难的完
成了任务。我说爱情是在友情的帮助下成长的,此例便是很好的例证。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我很迷茫!”当我们大吼之后,抱怨之后,发泄之后,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吗?不,肯定不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迷茫,重拾方向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以前辈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通俗而又详实地介绍给了我们这些后辈,让我们少了些许迷茫,少走了些弯路,多了丝丝方向感,多了解决的招儿。
首先,我们到了大学会觉得很无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切实可用的知识,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型,更有人会觉得大学还没有技校学到的技能多,确实,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还比不过技校生,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否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再为这种问题迷茫,抓紧时间锻炼思维能力,多掌握点儿理论知识吧!
其次就是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学生更有这
个迷惑。课程比较少,几节课之后就觉得无聊了,但再无聊也不想看书,于是躺在床上睡觉,窝在寝室玩电脑的同学就大有人在了。不过想到家长花着大把大把的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却荒废了,这又让自己觉得惭愧。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有意义的度过闲暇时光呢?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同学,图书馆等。我们可以多听听一些大师的讲座,要尽量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这是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钻研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间接地获得了不同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图书馆,说得夸张点儿,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但大多数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是比较功利的,只借与考试相关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进图书馆当作享受,看书之后再写写读书笔记就更有用了,让我们多补充补充精神食粮吧!
然后就是考研,在校园内它也算个流行词了吧。有些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可能从刚进大学就开始考虑是否考研了,但我们是否应该也去凑凑热闹,这又令我们迷茫了。学历高固然是好事,但考研需要综合很多条件考虑,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也就等于服用安乐死了。让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考研吧!
-----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
。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
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
下,成就人生。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
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
伤,而世代漂洗为生;
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
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
“逍遥游”
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
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 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 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
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
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
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
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
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
二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
《知北游》篇中说:
“仲尼曰:古之人外
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
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
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
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
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
“不化”。
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
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
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
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
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
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
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
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
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
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
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
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
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
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
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 要不今天坐
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
"
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
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
一.对待家庭的态度
读者在读《简·爱》这部作品时, 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简·爱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爱、敢说敢做的女性, 那面对自己深深爱着的罗切斯特, 她为什么不和罗一起远走高飞呢?为什么不劝说罗切斯特冲破封建伦理以及教义的束缚, 勇敢地和自己的疯妻离婚呢?我们要从《简·爱》中去习读作者意图。简·爱有着自己的家庭婚姻观念, 作者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基督教思想, 而是对其中男女不平等、歧视社会弱势群体等人为的错误思想进行无情的批判。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走进结婚教堂时, 在解释过婚姻的目的之后, 牧师向前跨出一步, 对罗切斯特说:“我要求并且责令你们二人————因为一切心里可怕的秘密都要宣布出来的那个可怕的审判日, 你们是要答话的————如果你们中间的一个人知道有什么障碍, 使你们不能合法地结为夫妇, 那就现在自己坦白, 因为你们要相信, 凡是不经过上帝的圣言允许而结合的, 都不是由上帝结合的, 他们的婚姻也就是不合法的。”这番看似严厉、不合时宜的话却充分展现出了基督教婚姻的神圣与庄严, 这也是简爱所想要的, 她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带着对幸福婚姻的美好期盼走进结婚教堂的。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
简·爱对待爱情的态度, 归纳起来有自由、平等、独立、尊严以及爱。
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走遍几乎大半个地球之后, 竟在自己的庄园中遇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爱人, 这个女人与他前任漂亮、高大、浅薄且轻佻的女人不同:简·爱娇小而稳重、质朴而且单纯, 就像一个小修女。在罗的专横和粗暴面前, 简·爱表现得落落大方, 不卑不亢。正是简·爱的那种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渴望独立的个性, 造就了这个看似极为平凡的女孩的不普通的亮点, 浑身充满着一种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
当简·爱发现自己已经被罗切斯特深深吸引之后, 她没有顾忌自己与男主人之间相差悬殊的身份和地位, 而是选择了勇敢地去爱, 这种坚定和力量来自于她对于爱情的信念。因为在她看来, 不论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存在多大的差距, 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平等的。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女教师竟然爱上了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 这在当时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当中, 简直是常人不敢想象的。简爱的这种举动, 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以及等级观念的一种大胆的挑战, 难免会遭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以及言语上的侮辱。但是, 勇敢的简·爱是一个并不看重权贵的人, 只有她才能在这种环境之中勇敢地、坦坦荡荡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三.对待朋友的态度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轰炸、对南京进逼。母亲抱着我与长兄王荫一起,坐难民船,逃往盐城建湖县水乡,父親则继续留在苏州打工,挣钱养家。我虚岁6岁时,进了新四军创办的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时,我有次打开长兄从苏州带回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杂志、书籍,如《小朋友》、《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中国地理》、吴敬恒著《帝国主义侵华史》、高尔基著《夜店》等。而《生活》、《大众生活》正是邹韬奋先生创办的。这两份杂志文字通俗,我能看懂,特别是其中的读者来信,各种各样的问题,韬奋先生都一一作答,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并感受到社会的复杂。
读初中时,我读了韬奋先生的《萍踪忆语》,打开了我认识西方国情、民情、文化的一扇窗。我负笈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教世界近代史的老师是王造时 (1903-1971),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与韬奋先生是难友。这在我的心中,增加了不少对韬奋先生的亲切感。
韬奋先生是以新闻、出版界的前驱名世的。其实,他也是中国杂志界的老前辈,在中国杂文史上留下重要一页。这本《小言论》,就是其杂文代表作。这本书编入韬奋先生 1928年至 1933年写的小言论,也就是杂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不过千字,是名符其实的短杂文。但是,篇幅虽小,内容却极为丰富,小中见大,多数文章都从小处入手,归结到有重大意义的结论中,使文章大大升华。社会病态的点点滴滴,国民性的林林总总,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国民政府的腐败,汉奸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台湾高山族同胞的悲壮抗日,东北义勇军的殊死抵抗,等等等等,韬奋先生用他的铁笔,犀利剖析,掷地有声;而其所讴歌的抗暴御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彪炳千秋。
忝为杂文家之列,我以为韬奋先生的杂文,给我们很多启示。环顾海内杂文作家,就论述范围之博而言,无人能望韬奋先生项背。杂文如沦为时事小评论,前途堪虞。他的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虽不是什么独创,但鞭辟入里。没有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做不到的。
起笔至此,不禁想起一件与韬奋先生有关的趣事。亡友出版家、编辑家、文史学者戴文葆学长,“文革”中受迫害,被发配老家阜宁县,在阜宁中学打扫厕所,掏大粪。十年前,文葆先生获得出版界大奖韬奋奖。消息传到阜宁,老乡奔走相告,说“戴文葆‘文化大革命’时在阜宁中学掏大粪掏得好,最近在北京得了掏粪奖!”呜乎,这些老乡根本不知道韬奋先生是何许人也,因此才会闹出这样大的笑话。隔膜如此,令人嗟叹。后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专栏“新世说”中披露此事,引起曾彦修(严修)老前辈的注意,致电文葆先生,他特地来我家拜访,我将这份报纸送他留念。
显然,让更多人——包括普通百姓铭记邹韬奋先生,应当是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本文编辑 谢宁)
【读三剑客有感】推荐阅读:
《剑客》唐诗鉴赏10-31
贾岛《剑客》唐诗鉴赏02-10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有感11-20
读感恩有感05-28
读乌塔有感05-30
读《逝春》有感06-12
读窗外有感06-12
读《文城》有感07-14
读伤逝有感07-17
读《肇论》有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