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精选8篇)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篇1

教育要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就必须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未来社会日益表现出高变化性、高竞争性、高创造性、高合作性和高冒险性,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才能成功、发展。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总是就是如何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广泛开展创新教育。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学的原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时践,开发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突出的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新型人才。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志向。任何事物的前进与发展,都离不开动力。创新欲望即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一个毫无创新欲望的学生根本无法与老师配合上好每一堂课,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把激发学生的创新志向摆在首要位置。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志向,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如果师生之间等级森严、界限鲜明,教师以“真理拥有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是非为是非,用惟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的轨道,学生只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只要记住所给定的答案就可以了,无须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湮没,创造能力被扼杀,教育也就死水一潭。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检验的多元性,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教师在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试想一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只知道附和别人的学生如何能谈的上创新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以我班学生为例,从前上课时,学生胆小不敢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发现这些情况后,我及时做了研究与总结。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尤其对提出不同意见或勇于坚持自己见解的学生,不论他们答对、答错我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表扬。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我发现学生比以前爱举手了,爱发言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能得出不同的答案,有时竟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提高的表现吧。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适当辅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要敢想。想象力可以使人插上幻想的翅膀并产生强烈的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愿望。有创新力的人还要善思、勤思。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新性思维,而学生独立地不依赖他人解决学习中阻碍进步的困难大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应避免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的陋习,养成自己独立地寻求答案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在今后语文乃至各方面社会生活知识的学习中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把主导作用发挥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例如,“的”“地”“得”是语文课本里使用频率很高,读音相同的结构助词。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到它们,但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得”,不甚了然,因而运用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错误叠出。为了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我要求他们每人从书上摘录带有“的”“地”“得”的句子各三个,并要求他们结合复习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形容词,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研究、讨论,这三组“的、地、得”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讨论过后进行总结。最后,得出凡是用来修饰、限制名词的后面用“的”;凡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形容词或动词的词语后面用“地”;凡是用来补充、说明前面动词或形容词的词语,它的前面用“得”,问题解决了。学生个个都会意地笑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词语,通过比较去发现、去获得知识。例如,教学《燕子》这课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自然段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他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起来。后来,几个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他们说:“平常我们都说,电线有几‘根’,而课文上却是用几‘痕’。”我肯定表扬了他们看书认真仔细,肯动脑筋之后,趁热打铁,继续问他们:“课文里为什么不用几根电线,而用几痕电线?咱们大家讨论一下。”学生经过看书看图,讨论,终于明白了:“电线在远处,连停在上面的燕子都只成了小黑点,当然,电线更看不清了,所以用‘痕’,不用‘根’。”我又问:“如果把‘痕’改成‘根’,行不行?为什么?”他们说:“不行,因为用‘痕’能说明电线离作者远,如果用‘根’,就说明电线离作者近,那样线上停着的燕子就不能说是小黑点了。”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的。

三.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那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是创新教育的中心任务。

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 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涡儿!”“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事例把传统教育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为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我们必须认识到是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优秀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根本区别之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 一位教师都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当学生出现“奇思怪想”、“奇谈怪论”时,你能否从中发现创新的萌芽?这是对教师智慧和能力的挑战。可以说一个没有主见,不敢推陈出新,求异、求变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试想牛顿如果发现苹果落地后,不去想为什么它不向天上飞,而向地面落,恐怕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卡特看到壶盖被蒸汽顶起来后,不问自己为什么,世界上又怎会有蒸汽机,怎么会有工业革命呢?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这种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课文,启迪联想。联想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求异思维的培养。对同一内容,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像出不同的情节与场面。如对《小音乐家杨科》结尾的一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杨科死了,为什么还睁大眼睛?”学生们设想种种情况,发言热烈,有的说:“杨科死不瞑目。”有的说:“杨科想再看一眼心爱的小提琴。”通过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还要在求异中求佳。求异是过程,求佳是目的。求异是要求以同一事物为依据。进行不同方向的思维,探究问题的答案,决不是学生瞎猜,准确的答案只有一种,学生可能提出不同说法,通过讨论,最后应肯定一种最佳答案。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我想,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才能的成员努力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她就不可能强盛起来。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为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吧!

10月15日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篇2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缩影, 而通过历史教学, 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 更要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只有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 最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把握好课题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特点出发, 选择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课题, 否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可以把中国史教材中一些尚存争议的问题作为课题选择。如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划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旧式农民战争, 还是市民革命, 或是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等。若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交给学生讨论, 很快则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这些课题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另辟蹊径, 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现象, 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但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上《维新变法运动》一课时, 当我提出“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会失败?”时, 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认为, 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就会成功, 中国从此就会走上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迅速繁荣昌盛, 国力增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 即使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也会失败:原因之一, 维新派当时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反对的是势力非常强大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力量对比悬殊;原因之二, 维新派采取的改良措施和所走的道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当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泥潭中, 宛如一个生重病的病人, 改革如同用药, 要先调理一番, 再用药大补, 若盲目吃药, 很容易加重病情。而在百日维新短短的一百零三天中, 光绪帝共颁布谕旨三百余条, 平均每天三条, 不分轻重缓急如雪片般飞下, 而每一项改革又都牵涉千家万户, 但改革政策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组织, 令人晕头转向, 就连维新派内部人员也感到变法难行;原因之三, 当时的统治集团———清政府已经非常腐朽, 要想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重新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原因之四, 帝国主义国家已在中国攫取了很多利益, 它们是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即使维新派夺取政权, 也很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通过讨论, 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了历史, 进而实现了思维创新。

三、注重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同时要关注国家大事, 关注现实生活, 以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 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 我还给学生讲述了近年来日本出现的歪曲历史教科书的事件。通过两相比较, 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历史知识, 最终看清了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 美化法西斯主义侵略罪行的丑恶面目。又如在讨论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 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得出了以下结论: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分子、藏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 破坏统一的种种行径无耻之极。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师;创新思维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而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现代教育的灵魂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建立起新型的、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教学活动中,敢于质疑,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拘一格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

1.教师一定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真挚、坦诚、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要以自己旺盛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以诚恳的态度信任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平台,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敢于提出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主动思考,大胆探究,要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3.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即使学生出现差错也应该鼓励,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做法,积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元的思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创新思维,拓宽创新思路更。

二、善于指导学生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很好地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活动,其一就是对话、商讨和争论,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其二是竞争,竞争是课堂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组内竞争,达到共识,然后进行组间竞争,学生在相互的竞争中,解决问题;其三是辩论,在这一学习模式中,辩论双方都为了证明本组观点的正确,通过网络平台或其它途径,广泛地收集资料,主动地查找证据,教师引导协作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辩驳。这种协作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层开发。

三、在想象中开拓创新思维的路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求异思维。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虽然有些想法显得不切实际或是有些异想天开,但其中丰富的想象都体现出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思维。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尤其在指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公布结论,而应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丰富的想像力,尤其是创造性想像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应限定思维空间,应给他们以广阔的想像思维空间。

四、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创新思维的潜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创造聪明的工具。”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在动手操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作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兴趣,开发了创新思维的潜力。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学习了散文写景的手法,鼓励学生一方面回忆已经学习的优秀散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大量资料,同时让同学走出学校,到实践中去观察景物,通过观察、思考后结合自己的感觉,加以综合想象,把自己眼中景物动笔写出来。这种融入学生情感的文章,学生动手写的过程,就是再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融入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五、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养成培养创新思维的模式

传统的教法中,教师常常要求答案的正确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同一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最终仍然使学生落入教师预先设置好的思维圈子,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时,教师应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几个答案后,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答案,或综合为一种最佳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模式。

六、在评价与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

在协作学习中,学习可以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教师的评价与肯定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潜能,激发了创新热情,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与鼓励学生,尤其针对对学习不感性的和学困生,通过对其评价与肯定,使他们重拾自信,唤起他们都学习的热爱,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热情。

当然,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出一片生长创新思维的土壤。其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新时代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构建积极有效的课堂,使自己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以促并保证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荣.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D].渤海大学,2014(06).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篇4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及思考模式 篇5

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也有另一种说法: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能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

无论有多少说法,但反映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样的。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之上述思维的其它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已有许多不同表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张家龙认为:创新思维是人们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性和开拓性成果的一种思维。在创新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逻辑思维可以发现新真理,这已为无数的科学实例所证明。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还应用非逻辑思维,灵感就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人人皆能具有,只是需要开发。南京金陵思维研究所、“逻大”创新思维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所长黄浩森则认为:创造力的产生要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集中在一起就形成创造性思维,即人的智力。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高校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和训练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和不训练是大不一样。许多著名科学家对创新思维曾有过精彩的论述。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迸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普朗克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戈登教授认为:“既然发明创造不是阐明已知的事物联系,而是要发现事物间未知的联系,因此,要靠非推理因素来把似乎无关的东西联系起来。”

对创新思维规律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此前的发明创新活动主要靠自发的直觉和经验,认为做出发明成果的人是天才或幸运者,具有神秘色彩。19世纪中,由于工业化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发明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明者的经验也逐渐得到淀积、交流。19,美国的专利审查官普林德尔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AIEE)会议上提出的论文“发明的艺术”,开创了研究创新思维和方法规律的先河。此后,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日益增多,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风靡欧美各国的创造教育运动,其中,总结出了数以百计的创造技法。在此基础上提高,自20世纪70年代始,德国、日本、前苏联和美国陆续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系统的发明方法。我国则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创新思维固然离不开逻辑思维,也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逻辑上循序渐进地从经验材料导出假说、概念和理论,而是通过形象化构思、想象和直觉等特有的思维形式,跳跃式地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它依据于经验,又一下子超出了经验,是一种顿悟、直觉性的思维。

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1)、建立创新理念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必须建立新的理念才能对付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

2、“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涌过来,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

3、“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

(2)、跳出思维定势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跳出“从众定势”

从众定势的根源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会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而成为“从众定势”。

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即使错了,也无须独自承担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2、 跳出“经验定势”

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对性,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创新能力。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

思维上的“经验定势”在以下方面构成了“思维枷锁”。第一,经验本身是一种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难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第二,以往的经验与当今的现实并不能完全吻合,也不一定能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因此扼杀人的创新思维。

为弱化“经验定势”,或从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们应该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它们与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长。

(3)、拓展思维视角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路线或立场。应该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1、换位思维

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他人视角”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番思考,发现创意的苗头。

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个人的视角和从群体的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流变思维

世界在不停地变动,但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人们 往往忘记了变化,而只从一个时间点上思考,于是失去了许多创新的时机。

如果能够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从三个时间点上来思考,即“现在”、“过去”、“未来”,我们的眼界就能大大扩展,看到许多只从一个视角永远看不到的新东西。

这正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所强调的地方,也是它畅销的主要原因:及早注意奶酪的微小变化;寻找新奶酪比停留原地更安全;想象自己正在享用新奶酪。

(4)、激发思维潜能

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它的重量只有1600克左右,其中却包含着100多亿个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还有一千多亿个胶质细胞。人脑的存储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大脑足以记录每秒钟1000个信息单位,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记住从小到大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1、良性暗示

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的各种各样的图景处在被压抑、被封锁、被束缚、少自由、被控制状态。遇到偶然的机会,也会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即为灵感、直觉、想象等。

积极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直截了当地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同时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潜能的消极暗示。

2、快乐心灵

“ 快乐”与“幸福”含义相同,在许多种语言中,二者都是使用同一个词来表示的。快乐在我们看来是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目标;中外历史上很多着名的伦理学家,都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快乐)”当作全社会的追求目标,用来衡量各类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最终标准。

快乐,说到底是心理快乐,是主体自我感觉到的一种自在、舒服的心理状态。快乐自身与引起快乐的原因是两回事,快乐可以由物质性的东西引起,但是快乐本身却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精神性的东西。既然人们都认为快乐是有价值的,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初看起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快乐是由许多不同的事物引起的,只要我们确认了那些作为快乐原因的事物,并且想方设法得到它们,我们不就能够在那些事物的刺激下获得快乐了吗?所谓“寻找快乐 ”,不过是寻找那些能够引起快乐的事物罢了!

3、头脑风暴

原意为用脑力去冲击某一问题。作为一种创造方法,它在韦氏国际大字典中被定义为: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对某一特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克服心理障碍,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获得新观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奥斯本创建此法最初是用在广告的创造性设计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后经本人不断改进和泰勒、帕内斯、戈登等人完善和发展,终于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集体创造方法,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许多领域都显示了它的威力。

三、创新思维思考模式

1、转向思维

转向思维是当常用逻辑不起作用时,寻找不同的方向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说的逆向思维,就是脱离原有的逻辑以相反的方向思考,是转向思维的一种方式。转向思维具有颠覆性,需要跨出原有的知识体系,跨学科、跨领域去解决问题。

2、原点思维

原点思考,顾名思义就是回到原点思考。

从事物的发展脉络和普遍逻辑寻找答案。

3、对立思考

对立思考从事物的反面设立可能性或提出疑惑,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形成自己个人风格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形成一定的对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模式。对于他人的看法和理解不能全盘接收,需要自己独立理解和消化,提出自己合理的观点,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见解。

4、联动思维

联动思考即不限于某一事物本身的呈现方式,而是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表面到内里、由正到反的联想和推理。

5、辐射思考

辐射思考,即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从一个事物的特征、背景或相关的线索发散开来,以丰富自己了解事物的内容,丰富视野。这个思维方式不仅能帮助你快速了解一个陌生的事物、帮助你在一个新的领域快速到达80分,更能让你在处理事情时变得泰然自若、游刃有余,也就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

6、多向思考

多向思考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效果整体优化的方法,不局限于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化思考,既可以从单一思维模式出发也可以从多个思维方式思考。

7、换元思考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篇6

摘要: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创造思维 派生学习独创性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在实际交往中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重视挖掘学生智慧能力拓展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学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那么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重视讨论、诱导,互相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思熟虑、构思新颖、巧妙设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反映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挂图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感觉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A Professional AthleteUnitFour,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著名运动员的获奖画面,运动员们很风光,很自豪。以及一些运动员比赛失利时的图片,他们看上去很沮丧。紧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当一名职业运动员有哪些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在此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不受约束和限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来学习词汇

如speak,tell,say, tall,它们都有“说”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别比较,正确运用。让学生们开动脑筋,造句:Can you speak English? The teacher often tells us stories。I can say it in Chinese。Please talk about your family。

Cost,pay,spend,take等都有“花销、花费”的意思,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这几个词在句型中的替换,

1。It costs akes us half an hour to have sports every day。

2。I spend half an hour in having sportson sports every day。 3。She pays much money for her clothes。 4。She spends much money in buyingon her clothes。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单词的用法。这样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多途径多思路的训练有助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常进行类似的一句多解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找出问题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灵活处理问题,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7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创造力,而开发民族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得焦点,而培养创造型人才又源自于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多动老筋,勇于创新,如果把孩子都教育成规规矩矩,俯首贴耳的小傻瓜,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只强调知识不注重创造就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也无法持久进步。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就源于创新之中。

二、创造发明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发明:利用创造性思维创制新的事物, 首创新的制作方称为创造发明,通俗地说就是创制以前没有的物品和制作方法。具原创性或首创性

创新:利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原有事物或原有制作方法,使之成为新的方法、新的事物。通俗地说就是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者是指一切能导致创造性成果(如新的思维、理论、方法、策略、作品、艺术形式、艺术形象等)的思维形式。

三者的关系是:创造发明与创新是创造性思维运用的结果,而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又在于创造发明具有原创性,而创新不具原创性。

创造思维形式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常见的创造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新的成果。使之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维形式的运用

联想思维的运用

联想思维: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称联想。从联想的过程分析,这个“由一事物”指的是已经感知的事物(原型),“另一事物”就是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新事物),因此联想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已经感知的事物与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联想的结果分析通过联想,产生了新的事物(成果),其模式为:

从而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专用术语与汉语词语产生联想。

如在讲授高中物理“电势能”一课时,首先分析电场力作功产生势能,则这个电场力是原形,作功是联系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共同点,作工产生势能,将这个作功转移到其它物质或物体上,故而有:

这样,既培养了联想思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作文立意”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立意是作文写作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核心的部分,此时,若施以联想教学法,则学生创作思维活跃,立意深刻新颖,文笔流畅生动。如以“雪”做作文时,以雪为原型,与之相关联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水可以滋润万物,故而有:

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联想。

侧向思维的运用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其他领域的概念、知识、方法、思路和现象去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即从局外信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一个角度、绕道走、另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变换角度所得到的杰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敲侧击、敲山震虎,这是另辟蹊径的结果;这是侧向思维运用的经典之作。

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往往从反面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反面想想、唱唱反调。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打破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 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指一件事情常常具有两面性,有时看起来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又如数学上的正定理、逆定理。

琵琶既可以手指,又可以拨片,可横抱又可竖抱。而"反弹琶琶"是作者经过了多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 (或相对) 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立意新颖、旋律优美,是逆向思维巧妙运用的结晶。"反其意而用之"也是逆向思维的表现,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

立体思维的运用

立体思维:是对一切固定的、一切框框的突破的全方位创新思考。运用全方位的立体思考是与人们脑海中的禁固思路相对立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本质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如一个完整方案、一个实验,你就得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科学设计,这样你的方案才能完整,你的实验才能成功!数学的立体几何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去学习、去解决。

形象思维及运用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以反映客观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紧扣事务的形与像,依靠场景、画面、图表、言语和符号等一切可以感知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形象信息材料的领会和理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构思新假设、新理论、和新设想的必不可少的创造思维形式之一,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而且也适用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等活动。

猜谜、编迷是训练形象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1)年级并不大,胡子一大把

不论看见谁,总爱喊妈妈。(打一动物)

(2)有根部入土,有芽不开花

虽是家常菜,园里不种它(打一植物)

编迷有多种方法

(1)象形法:即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把它和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花生——小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小胖子。形象有趣

(2)直述法: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通过比喻、状物等手法进行描述,越直接越好。

如公鸡——一朵红花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清晨縔子特别亮,唱得千门万户开。

(3)反比法:即按照事物的形态、特征,从反面去构思造象。如棉花:不是棉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子熟,只摘白毛不摘桃。

发散思维及运用

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通常是指以某一已知事物为出发点,通过联想、类比、分析或想象等活动,诱发新的事物的思维方式。这里“诱发”是关键,“发散”是特点,特征是新、异、奇。多才会有新、多才会有异、多才会有奇。其模式为:

其设问方式为“知多少”、“有哪些”。如以细胞为题:

利用“这个知多少”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去寻找“多”,从多中去寻找新、异、奇,从而列举了许多细胞名称。

集中思维及其运用

又称收敛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通常以需要探求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模式为: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课堂教学常用的基本思维形式,收敛思维是由"多到一",而发散思维则是由“一到多”,二者兼用效果更佳,

灵感思维及运用

是人们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场合大脑中所爆发出来的一种非预期性创造思维。灵感有三个特征:非预期的突发性,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认识过程的跳跃性。灵感的非预期的突发性,是说它有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而来,你千招万呼它偏不来:你无意寻觅,它却仓促而至。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发明活动中只占极短暂时刻。灵感的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即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灵感在认识过程中的跳跃性,是指这种思维是在跳跃性认识突变方式中实现的。正是灵感的突发性和非自觉性。因此,大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旦灵感来临,便立即捕获,舍生忘死,在所不惜。灵感是一宝贵的创造力,也是创造思维、创造想象能力和创造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

想象思维及运用

是指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灵活的思维活动方式,发明者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自由翱翔,出神入化,无羁无绊,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思维基础。通过想象,作家才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精彩片段。“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想象

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篇8

一、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知识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例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五子登科”(抱孩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推车子)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

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题材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二、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响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以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而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利益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启发相关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有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通过同一材料多种立意的训练,来克服学生作文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痹病,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

①通过计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

②受《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

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是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的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不应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要强。

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时“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

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竟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上一篇:民政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下一篇: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祖国成长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