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结构分析法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篇结构分析法(精选8篇)

语篇结构分析法 篇1

语篇的语用宏观结构

本文讨论语篇中的语用宏观结构理论及其相关的概念.作者认为宏观言语行为是语用宏观结构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反映说话人的意图;它的形成既要遵循“宏观规则”,又要遵循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语用表达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宏观计划和宏观推测的过程.作者指出,以宏观言语行为为基础,对语篇的言语行为的目的、进展、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的研究是语用宏观结构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个体认知系统如何影响宏观及微观言语行为的准确实施,应是语用认知研究的方向之一.

作 者:刘思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年,卷(期):2005“”(1)分类号:H030关键词:语用学 语篇 言语行为 宏观结构 语用认知

语篇结构分析法 篇2

纵观美国过去60年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 不难发现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已经从强调对技巧和次技巧的训练转化到学习策略的培养。也就是从死记硬背和自动转化变为可接受、可变化、可控制的策略学习。其中最为有效的, 对阅读研究和实践最为有影响的就是训练学生语篇结构的分析能力从而加强对论说文的理解。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读者, 如果想成为成功的阅读者, 都得形成语篇结构意识。语篇结构或组织形式是思想的组织形式以及在不同思想间建立的关联。没有形成语篇结构意识的读者必定会处在劣势, 因为那种阅读是没有任何计划性的。然而, 熟悉文章结构的读者一定可以以某种既定方式解读文章。

一般说来, 美国学生首先学习的语篇结构是叙述式的。这种文章结构就像是讲故事, 这对学习阅读是有利的。接下来, 学生入学之后会形成对记叙文结构的感知。再通过几年的学习, 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意识会逐渐从阅读故事线索增长成为为获取特定信息而阅读。到3、4年级会很明显的转变到信息阅读, 文章信息量和篇幅也会加大。

二、为什么要教授论说文的语篇结构

大部分论说文语篇结构构成能够给有潜力的读者提供以学习素材。这些文章所包含的结构元素可以帮助指导学生成为成功的阅读者。论说文的作者利用语篇结构组织和衔接思想。阅读过程中, 能够理解分析语篇结构的学生往往会比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习得的内容要多。在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获取了语篇结构形成的知识并正确使用这些知识就会改善阅读理解的效果。

Carrell (1985) 认为对语篇结构的教学确实对学生的回想机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迈耶 (1985) 也表示, 建立了中心思想与论据之间的修辞关系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对论说文的理解。阅读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语篇组织结构是理解文章的重要因素。

文章特点可以帮助读者在文中定位和组织信息。例如, 标题可以帮助学生洞察到一些特定信息。以这种方式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记忆中保持一定信息。然后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关联背景知识把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没有标题, 信息将被淹没, 得不到有效处理。

论说文的结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 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时刻注意所有不同文章内涵的不同组织结构。学生不仅要学习这些样本还要自己使用这些不同的语篇结构去实践。识别和使用语篇结构是理解和记忆文章背后的基本过程。迈耶把语篇结构分成了以下几种:

描述型——作者描述一个主题。

顺序型——作者使用数值或者时间顺序罗列事实和事件。

对比对照型——作者对比对照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件、主题或对象。

因果型——作者勾画一两个或更多的原因然后描述它所引起的后果。

问题结论型——作者提出问题然后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如何教授论说文语篇结构

确认和分析论说文语篇结构的能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文章。为了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这里极力推荐如下分析和学习过程:

1.引入一个组织模式——教师介绍能够确认文章结构的标志性词汇并为每种模式提供一个图标。

2.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提供给学生机会去分析非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在这个阶段, 学生会学到一些可以确认文章结构的标志性词汇和短语。也许还会用到图表来说明这些结构。

3.让学生仿照所学文章结构模式构建段落——学生首次写作活动应该是一个集体活动, 然后是小组, 同伴, 最后是个体独立的写作。这其中包括选题和用图表组织计划文章段落。最后, 学生用结构标志性词汇初步完成草稿, 经过调整、编辑最终完成文章。然后, 教师可以重复这些步骤来确保文章结构的可行性。

作为一名阅读教师最首要的是洞悉论说文的语篇结构, 搞清每种语篇结构的标志性词汇, 清楚对不同语篇结构该使用什么样的图表说明。在准备开始训练学生, 着手阅读活动之前, 你必须做好每个环节的模板。同时, 学生看着你一步一步按照所讲的进行, 从标志性词汇到图表的填写。当学生对你的示范熟悉了, 明确了要干什么之后, 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实践了:

1.依次介绍文章结构, 始于描绘, 终于对比。大部分美国课本采取这种次序。

2.每次课只介绍一个语篇结构类型, 不得掺加在一起。每个语篇结构大约用三到四个课时, 然后进行下一个。

3.准备一些短小的段落 (大约六到八行) 用于本次课的语篇结构分析。由于所选文章较短, 每次课可以处理至少四个文本。

4.每篇文章都要尽力强调标志性词汇详尽叙述每一个相关语篇结构的标志性词汇。告诉学生一篇信息类文章的作者会利用标志性词汇来构筑修辞结构的。

5.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标志性词汇以后, 让其在文中寻找这些线索。通过标志性词汇确认修辞结构。然后, 要求学生利用某些标志性词汇自己写一些短小的文章。

6.教授完标志性词汇, 下一步就应该熟悉组织图表了。在前几个课时里, 先提供给学生完整的图表, 这会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形成层次感, 洞悉他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图表可以帮助学生列举中心论点之下的分论点, 以及论据和中心思想的关系。这个图表有助于学生澄清文章主旨,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7.学生一旦熟悉了各种组织图表之后, 你就可以给他们不完整的图表, 让他们读完文章之后, 自己填写。

8.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空白图表, 抽取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澄清各分论点的关系。这种活动可以根据文章的难易逐步从部分空白表格过度到全部空白表格。

到最后的阶段, 学生可以使用标志性词汇线索确认文章修辞结构, 创建合适的组织结构图表。他们有能力确认中心思想、主要观点和支持细节, 并把它们放到一个图表中来说明主从关系。

四、总结

随着学生学习经历的丰富, 他们将面对越来越多的阅读任务, 阅读不再只是为了娱乐而是获取信息。学生必须学会分析语篇结构从而可以预测文章包含什么类型的信息。那么, 对与教师而言, 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确认信息种类就尤为重要了。阅读论说文对于增长阅读能力, 建立区分标准这会提升文章结构意识并且阅读能力会得到永久性的提高。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英语教师如何利用语篇分析促进阅读教学, 文中详细描述了美国教师利用语篇分析进行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并提及美国阅读教学发展现状及变化过程, 旨在为我国英语阅读教学教师提供有利的提示和参考。

关键词:美国英语教师,语篇结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Aebersold, J.A., &Field, M.L.From reader to reading teacher: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Armbruster, B.B.Considerate texts.In D.Lapp, J.Flood, &N.Farnan (Eds.) , Content area reading and learning: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2nd ed., pp.47-58) .Mahwah, NJ:Erlbaum, 2004.

[3]Carrell, P.L.Facilitating ESL reading by teaching text structure.TE-SOL Quarterly, 1985, 19 (4) :727-752.

语篇结构分析法 篇3

【关键词】美国英语教师 语篇结构 阅读教学

一、引题

纵观美国过去60年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不难发现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已经从强调对技巧和次技巧的训练转化到学习策略的培养。也就是从死记硬背和自动转化变为可接受、可变化、可控制的策略学习。其中最为有效的,对阅读研究和实践最为有影响的就是训练学生语篇结构的分析能力从而加强对论说文的理解。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读者,如果想成为成功的阅读者,都得形成语篇结构意识。语篇结构或组织形式是思想的组织形式以及在不同思想间建立的关联。没有形成语篇结构意识的读者必定会处在劣势,因为那种阅读是没有任何计划性的。然而。熟悉文章结构的读者一定可以以某种既定方式解读文章。

一般说来,美国学生首先学习的语篇结构是叙述式的。这种文章结构就像是讲故事。这对学习阅读是有利的。接下来,学生入学之后会形成对记叙文结构的感知。再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意识会逐渐从阅读故事线索增长成为为获取特定信息而阅读。到3、4年级会很明显的转变到信息阅读,文章信息量和篇幅也会加大。

二、为什么耍教授论说文的语篇结构

大部分论说文语篇结构构成能够给有潜力的读者提供以学习素材。这些文章所包含的结构元素可以帮助指导学生成为成功的阅读者。论说文的作者利用语篇结构组织和衔接思想。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分析语篇结构的学生往往会比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习得的内容要多。在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获取了语篇结构形成的知识并正确使用这些知识就会改善阅读理解的效果。

Carrell(1985)认为对语篇结构的教学确实对学生的回想机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迈耶(1985)也表示,建立了中心思想与论据之间的修辞关系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对论说文的理解。阅读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语篇组织结构是理解文章的重要因素。

文章特点可以帮助读者在文中定位和组织信息。例如,标题可以帮助学生洞察到一些特定信息。以这种方式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记忆中保持一定信息。然后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关联背景知识把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没有标题,信息将被淹没,得不到有效处理。

论说文的结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时刻注意所有不同文章内涵的不同组织结构。学生不仅要学习这些样本还要自己使用这些不同的语篇结构去实践。识别和使用语篇结构是理解和记忆文章背后的基本过程。迈耶把语篇结构分成了以下几种:

描述型——作者描述一个主题。

顺序型——作者使用数值或者时间顺序罗列事实和事件。

对比对照型——作者对比对照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件、主题或对象。

因果型——作者勾画一两个或更多的原因然后描述它所引起的后果。

問题结论型——作者提出问题然后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如何教授论说文语篇结构

确认和分析论说文语篇结构的能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文章。为了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里极力推荐如下分析和学习过程:

1.引入一个组织模式一教师介绍能够确认文章结构的标志性词汇并为每种模式提供一个图标。

2.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提供给学生机会去分析非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在这个阶段,学生会学到一些可以确认文章结构的标志性词汇和短语。也许还会用到图表来说明这些结构。

3.让学生仿照所学文章结构模式构建段落——学生首次写作活动应该是一个集体活动,然后是小组。同伴,最后是个体独立的写作。这其中包括选题和用图表组织计划文章段落。最后,学生用结构标志性词汇初步完成草稿,经过调整、编辑最终完成文章。然后,教师可以重复这些步骤来确保文章结构的可行性。

作为一名阅读教师最首要的是洞悉论说文的语篇结构,搞清每种语篇结构的标志性词汇,清楚对不同语篇结构该使用什么样的图表说明。在准备开始训练学生,着手阅读活动之前,你必须做好每个环节的模板。同时,学生看着你一步一步按照所讲的进行,从标志性词汇到图表的填写。当学生对你的示范熟悉了,明确了要干什么之后,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实践了:

1.依次介绍文章结构,始于描绘。终于对比。大部分美国课本采取这种次序。

2.每次课只介绍一个语篇结构类型,不得掺加在一起。每个语篇结构大约用三到四个课时,然后进行下一个。

3.准备一些短小的段落(大约六到八行)用于本次课的语篇结构分析。由于所选文章较短,每次课可以处理至少四个文本。

4.每篇文章都要尽力强调标志性词汇详尽叙述每一个相关语篇结构的标志性词汇。告诉学生一篇信息类文章的作者会利用标志性词汇来构筑修辞结构的。

5.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标志性词汇以后,让其在文中寻找这些线索。通过标志性词汇确认修辞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某些标志性词汇自己写一些短小的文章。

6.教授完标志性词汇,下一步就应该熟悉组织图表了。在前几个课时里。先提供给学生完整的图表,这会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形成层次感,洞悉他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图表可以帮助学生列举中心论点之下的分论点,以及论据和中心思想的关系。这个图表有助于学生澄清文章主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7.学生一旦熟悉了各种组织图表之后,你就可以给他们不完整的图表,让他们读完文章之后,自己填写。

8.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空白图表,抽取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澄清各分论点的关系。这种活动可以根据文章的难易逐步从部分空白表格过度到全部空白表格。

到最后的阶段,学生可以使用标志性词汇线索确认文章修辞结构,创建合适的组织结构图表。他们有能力确认中心思想、主要观点和支持细节,并把它们放到一个图表中来说明主从关系。

四、总结

语篇结构分析法 篇4

论文关键词:英语 语篇分析 培养

论文摘要:语篇分析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乃至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语篇分析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分析发展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领域。面对典籍英译研究方面的既有成果,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英译评论中,主观成分较多,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的,没有一套可仿效、可重复使用的方法与理论。而语篇分析避免了语文学范式的主观随意性,体现了语言学派对于科学与客观的传统追求。

语篇语言学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它的发展。语篇分析也吸收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语篇分析的定义

语篇分析是专门研究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许多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语篇分析的方法,共性如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原文分析,注重交际功能进行译文重组,翻译策略建立于原文分析和译文重组的基础之上。功能语言学派代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属性或类型以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体现预定的语篇。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表层结构的转换,而是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

二、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

(一)典籍翻译的特点

与一般文本类型不同的是,典籍英译的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原文多为古汉语书写,需要先转换为现代汉语,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汉语文字能力;原文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译者拥有丰富的国学知识;典籍翻译承载着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要求译者具有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力。典籍翻译比单纯的语际翻译更为复杂。单单是语内翻译这一阶段就会做出若干不同的解释,加上译者的表达习惯和翻译目的不同,一部典籍的英译本往往不止一个。典籍英译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译本的评价标准各异,而且很难统一。功能语篇分析模式就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应用

面对典籍英译研究方面的既有成果,黄国文指出:“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英译评论中,主观成分较多,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的,没有一套可仿效、可重复使用的方法与理论。”在依据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译本的描述时,研究者可以遵循从语篇的文化语境到情景语境再到语言的层次,并根据三个纯理功能包含的不同成分,颇有条理地对比原文和译文,并对译者选择的语言形式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可见,功能语篇分析避免了语文学范式的主观随意性,体现了语言学派对于科学与客观的传统追求。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重视语言的共性,强调语言规律与客观世界规律的一致性,努力寻求语义的对等和语言转换的规律,以求通过研究人类翻译活动的科学性来建立翻译科学。此外,功能语篇分析明确的步骤和清楚的层次也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富有实践性和可重复性的操作模式。

三、语篇分析在典籍翻译中的不足

(一)强调“忠实”原文

中国典籍因为写作时间久远,译者和原文作者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也就无从了解作者的全部本意,译者并非原文的被动接受者,他/她也在积极建构着原文的意义,也必然会表现出本人所属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文学氛围的特征以及自身的文学态度。因此我们说,完全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译者的`主观决定是不可避免的。

(二)主张“对等”标准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怀,西方人往往直抒胸臆。因此,中英文在语义表达上必然存在巨大差异。袁文彬曾对唐诗《静夜思》的原文和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功能语篇分析,最后指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翻译在还原原文的信息时,必定会出现这种局面,即有些信息在译文中能够被还原,而有一部分信息在语际转换中丧失,要达到完全功能对等几乎绝对不可能。鉴于中英文的显著差异,以语义和形式完全对等为追求的译文必然不易在母语读者心中产生共鸣。正如《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虽然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非常忠实原文,但在英美国家的影响和销路远远不如霍克斯“英语味儿十足”的译本。捷克学者波波维奇认为,由于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价值上的内在差异,翻译过程中意义丢失、增加或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以对等为标准是把译文看作对原文的再现,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仆人,这是一种结构主义阶段6的过时的翻译观,特别不适用于文学翻译。

四、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

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实际需要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能和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语篇翻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可以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日常的翻译教学,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

(一)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中衔接方法的运用

语篇衔接方法主要有: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手段有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等,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重复(repetition)、同义(synonymy)、上下义(hyponymy)、互补(complementarity)、整体与部分(meronymy)等使语篇语义连贯。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衔接机制,使学生分析语篇是如何靠衔接手段建立起联系而达到连贯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

(二)阅读中要注意提炼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快速浏览完文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篇章划分为较小的语篇并简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找出主题句就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很好的方法之一,因为段落主题句往往就是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每个自然段中寻找该段主题句,然后将文章按结构分段,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每段的大意。找出了每个段落的主题,就能抓住语篇的主题思想。

(三)注重猜测生词含义

生词难词向来被认为是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语篇教学侧重于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汇的含义,在阅读练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的提示或延伸、标点、同义反义词、句型、构词法等进行上下文猜词的能力,以保持思维连贯,提高阅读速度。

五、结束语

翻译的关键在于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翻译的单位不是词语、小句或语段,而是语篇。语篇是理解原文的前提,是准确表达的保障,是语义和结构的整体,语篇分析方法强调全面深入地进行原文分析,注重交际功能进行译文重组,翻译策略建立于原文分析和译文重组的基础之上。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日常的翻译教学和基于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之上的高校英语翻译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应林.语篇分析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6.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祝东江,陈梅.语篇分析与语篇翻译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英语请求书信语篇模式分析 篇5

写好书信是保证书面交流成功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试图运用语篇语言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英语请求书信的语篇模式与语言特征,以期该文能对英语书信的.写作给予一定指导,同时,希望通过分析所得到的启示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作 者:杨莉莉 YANG Li-li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平原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H152.3 关键词:英语请求书信   篇类理论   语篇模式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与实例研究 篇6

本文介绍了批评语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了一篇来自雅虎网站的.一篇新闻报导.通过分析可以掌握以上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报道者的权势与意识形态通过语言选择带给读者的影响.

作 者:杨晓妹 解静莉 作者单位:杨晓妹(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解静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语篇结构分析法 篇7

关键词:Labov叙事分析模式,应用,中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

叙事研究始于文学领域,之后心理学家、人种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叙事进行研究。叙事研究,或侧重于叙事结构,或侧重于叙事内容。Labov叙事分析模式常被用来分析口述话语的叙事结构。

一、Labov叙事分析模式在叙事语篇中的应用

Labov叙事分析模式被应用于分析自述话语、教学语篇、小说、广告、民间故事等。项蕴华,张迈曾(2005)采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方法,分析了20位下岗女工自述,将拉波夫理想叙事结构修正为(A)-O/C-E/R-(Coda)。并从叙事结构功能出发,分析了她们情感态度及个人身份构建。战菊(2010)分析了9位大学教师的叙事结构,发现其叙事结构基本符合Labov叙事理想化结构。通过叙事功能分析,作者对教师外语学习理念、职业认同等进行了描述与分析。肖敏(2011)分析了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叙事语篇理解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张娟(2010)发现Cat in the Rain这部小说中叙事由5部分构成即点题、指向、进展、评议和结局,回应部分的缺失有特殊的文体效果。钱丽(2014)分析了广告叙事结构并提出完整的叙事结构与画面衔接有利于观众理解与接受。罗贤卿(2014)基于Labov叙事分析模式分析了藏族民间故事的宏观语步,并对这些话步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类。

二、Labov叙事分析模式

Labov认为完整叙事结构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价(evaluation)、结局或故事冲突的解决(result or resolution)和结尾(coda)。

1.点题(abstract)。整个故事的总结和要点的概括。

2.指向(orientation)。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等的自由描述,是一种背景信息。

3.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一系列由时间连词连接起来的叙述旨在向听众描述事件发展。

4.评价(evaluation)。Labov将“评价”定义为“叙事者用来揭示叙事要点所使用的方式”。它是关于讲述故事的原因、故事的要点和叙事者观点。

5.结局或故事冲突的解决(result or resolution)。讲述事件的结束和最终结局。

6.结尾(coda)。回应叙事主题,揭示叙事事件对叙事者的影响,并将听众从叙事中拉回现实。(Benwell,B.&Stoke,E.,2006,p.122-133;项蕴华,张迈曾,2005)

三、中国民间传说叙事结构分析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中国历史网,作者随机抽取了30民间故事对其进行分析。基于Labov的叙事结构分析模式,本文对该30篇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各个部分分布进行了统计,本文发现民间故事中各个结构出现频率不尽相同。其中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和结局(resolution)的出现频率为100%,而结尾(coda)、点题(abstract)和评价(evaluation)的频率分别为60%、53%和20%。尽管民间叙事篇幅长短不一,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其都有着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即orientation-complicating action-result/resolution,这三部分都是中国民间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尾(coda)、点题(abstract)和评价(evaluation)在口述历史故事中可有可无,且出现的位置较灵活,并未完全与Labov的理想化叙事结构保持一致。

四、结语

本文从Labov的叙事结构分析模式对中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为(点题)-指向-进展-结局-(结尾),其中指向-进展-结局是必不可少三部分,评价位置较灵活,多位于故事开始或结尾,或出现于点题和结尾中。通过随机样例分析,本文发现Labov叙事分析结构在分析叙事语篇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认为从Labov叙事分析结构出发指导叙事语篇创作比分析该类语篇结构更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enwell,B.&Stoke,E.(2006).Discourse and identity.Ediburgh:Ediburgh University Press.

[2]罗贤卿.(2014).藏族民间故事的体裁分析--基于Labov叙事分析模式.牡丹江大学学报,23(12):152-155.

[3]钱丽.(2014).Labov分析模式在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中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09.

[4]项蕴华,张迈曾.(2005).下岗女工身份构建的叙事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45(2):154-158.

[5]肖敏.(2011).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8(2):187-188.

[6]战菊.(2010).大学英语教育的叙事分析.中国外语,(5):68-76.

语篇结构分析法 篇8

【关键词】语篇意识;语篇结构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自由自主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46-02

【作者简介】薛海燕,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

在阅读教学中,“词汇问题、理解问题、思维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三个任务(邓北平,2006),但是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地以单词、词组、句子的讲解为主,单一强调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和输入,忽视“语篇结构模式”(structural discourse)的培养(Harmer, 1991),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语篇结构意识(Goodman, 1976),不能反映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程晓堂,2005)。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阅读材料时,即便词汇和语法没有明显困难,我们仍然发现:当缺少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行文特征、语篇结构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下降明显,同时在理解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推理判断下文、归纳主旨大意等与语篇结构密切相关的阅读技能方面失分严重,对于这些问题,仅靠单纯的阅读理解习题训练成效很不理想。

McCarthy和Carter提出的“语言即语篇”理论(McCarthy & Carter, 1994)认为语言是“使用中的语言”,应强调语言在语境中的功能,语言教学不能将语篇看作一个个孤立的句子来讲解。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高中英语在阅读教学环节应以语篇为单位来组织授课(language as discourse),采用“自上而下”阅读,对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传授分类语篇结构,并在课外辅以“自由自主阅读”进行有效补充和巩固。

一、阅读教学应传授分类语篇结构模式

语篇结构模式(textual patterns)是对篇章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从语篇的形式及内容结构入手,进行篇章解读,与作者达成动态性的交流(刘辰诞,1999)。常见的篇章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主张—反主张模式(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叙事模式(narrative pattern),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和具体—概括模式(general—specific pattern)(刘辰诞,1999)。一般来讲,一个语篇可能由一个独立的模式构成,也可以由一个主体模式内嵌入几个其他模式而成,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语篇类型。高考英语阅读涉及的主要语篇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广告、说明书、新闻等)、文学作品(小说、演讲、文学评论、人物评论等),涉及人物介绍、科普、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环境保护等众多话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是否具备文体、篇章结构、逻辑关系、语法、修辞等阅读技能型知识。因此,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设置的学习目标中有明确的掌握语篇结构模式和增加课外阅读的要求。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该按语篇类型对语篇结构模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分类阅读,引领学生从整体出发来阅读文章,提高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不同的语篇结构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literacy)(Krashen, 2012)。一般来讲,教师需要借助几个关键的问题,指导学生自问一个关于文章体裁的问题,即“What is the genre of the passage?”来进行导读;而后在阅读中带着问题阅读,即一个行文结构问题“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和一个主旨大意问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在阅读之后,及时归纳文章结构,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典型文章引导学生理清文体思路,了解具体的文体结构特点,归纳同一文体经典的语篇结构模式。此时在分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借助语篇结构模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进而掌握不同文体的行文布局特征。

二、阅读教学应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重视分析和灌输英语词汇和语言规则,往往使篇章结构严谨的美文仿佛是“将一个诱人的苹果切为满地碎块”,再也无法复原。早在1976年戈德曼(Goodman)就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阅读理论模式,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而应在文章中选取足够的信息来做出预测,用他们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徐兴好,2011)。语言能力是不能与语篇能力割裂开的。阅读教学应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首先分析篇章结构,其次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关系,最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语义的连贯,培养学生掌握主题、通览全篇的能力。阅读教学环节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语篇类型分析内在的语篇模式,越过逐词逐句辨认及对译阶段,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理解以达成阅读的深度和准确度(陈静波,2010)。

首先,“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通过抓住文章的语篇结构模式来带动其他环节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概括抽象、推理判断、提炼总结等认知策略;其次,“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运用具体问题导读的方法进行抽象概念的可视化教学,培养学生识读多元信息的能力;另外,“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还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接触英文报刊,加大对英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熟知各类体裁文章的结构规律,为提高其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储存广泛的话题背景知识做准备;最后,“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会自我思考分析、自我推理总结,让主体彰显学习主人的本色,在知不足中不知足。

三、阅读教学应辅以“自由自主阅读”模式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知识的输入和积累;阅读技能也是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读得懂,语言能力才能提升。McCarthy和Carter指出“把语言作为语篇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McCarthy&Carter,1994),大量阅读更是提高语篇结构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中学英语阅读课堂太注重朗读、精读,忽略了默读和泛读,更缺少课外阅读。事实上,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应做到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补充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学校、家庭英语读物缺乏这一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外英语阅读的习惯?笔者主张推广美国教育学家Krashen倡导的“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模式,因为“自由自主阅读”模式的核心是“想阅读而阅读”(Krashen,2012),能够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以下方式值得一试:

首先,精心设计教室书库(library corner)。教室里精心布置“图书角”,按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逐渐增加数量和难度,逐渐把精品推荐给学生。

其次,充分利用图书馆。充实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为学生增加阅读量提供条件。要适当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以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有计划地参观图书馆等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最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讨论交流——浓厚氛围,增加好的英语读物的推广;同辈压力——同龄人的建议,“可能是自由阅读最强的动力”;展示图书——海报,视觉盛宴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俱乐部——大量的阅读,点燃深层探究的渴望,让自己觉得“像个作家般阅读”(Krashen, 2012)。

阅读教学是一个课内、课外的综合过程,也是能力孕育和意识培养的过程。阅读不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只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系统地渗透语篇结构模式,将“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实施于阅读教学,并引导学生将“自由自主阅读”践行于课外,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2]程晓堂.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01).

[3]邓北平.高考英语阅读试题的理解与思维[EB/OL].[2006-08-01].http://wenku.baidu.com/.

[4]Goodman,K.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M].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6.

[5]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Pearson Longman ELT,2007.

[6]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McCarthy,M. & Carter,R. 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4.

[8]Krashen,S.D.阅读的力量[M].李玉梅,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上一篇:在全县重点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不负如来不负卿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