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双证(共10篇)
打算读在职研的同学,大部分总会问到有没有双证,或者什么专业有双证,没有学历是否得不到认可,究竟是学历重要还是学位重要等问题,现在就在职研究生双证中的学历证和学位证为大家分析:
一、什么是学位?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对某人学术研究能力的认可,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学士学位,由授权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二、学位与学历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首先学位不等同于学历,获得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的仍为原学历。取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证书的,却不一定能够获得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证书。
现在经常出现将学位与学历相混淆的现象,如果有的人学历为本科毕业,以后通过在职人员学位申请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时学历仍为本科,而不能称之为取得“博士学历”。
在职申请学位不是学历教育。申请人在获得学位后,只能表明其在学术上已经达到了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具有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同等学力“学习能力的力”,不涉及学历。因此申请人的学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学历存在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能力的硕士教育来说,学位本身比学历更有说服力。西方教育,没有学历一说,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具备相应能力才能获取相应的学位。可以看出学历只是中国教育体系下的产物,学位才是必然的结果。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GCT考试等在职研究生考试的方式中,各有优势,比如同等学力是先入学后考试,需要参加同等学力英语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即5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GCT考试是先进行入学GCT考试(即十月在职硕士联考)后入学。这两种都是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而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证。
很多考生会疑问,那怎么能拿到学历,提到“学历”,首先想到的是参加国家每年一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要求参加考试者具备大专以上学历,通过考试入学后,进行全日制学习完成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等要求后,就可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还有一种形式是,在职人员一月管理类联考,包括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EM(工程管理硕士)也是参加一月分的统考,只是可以进行在职学习,学满学分后通过论文答辩也可以获得学历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不管怎样,最终目的无非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一、“双证”融通内涵探讨
双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则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进行衔接与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职业教育中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这两者之间进行融合、沟通和互认, 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二、“双证”融通的政策依据
从理论上看, 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1991年10月17日, 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凡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 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在1994年7月4日, 颁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再次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11月7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规定:“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到2010年, 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其学生考核合格后, 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教高[2006]16号指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从以上有关双证书制度的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 可以看出单一的学历制度一步步走向学历与资格并重的过程。从“双证书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等几个关键词中, 凸显出双证书制度向双证融通的演变, 这也表明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 职业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 向实施双证融通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国家近几年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 强调了“双证”融通的组织实施办法等, 可以看出,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1) “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双证融通是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 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2) “双证”融通制度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 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如果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那么在求职时将获得企业更多的青睐, 在工作中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双证融通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 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 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 就业机会就多。
2、“双证”融通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实行“双证”融通, 能使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有关技术的要求, 毕业后即可获得双证, 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实践证明, 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院校。
3、实行“双证”融通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 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发展。
(1) 理念上得到更新。它改变了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 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 这既为拓展学校多形式办学渠道、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 也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2) 教学模式上得到发展。在教学组织实施中, 坚持“对证施教”、“对岗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基于真实 (仿真) 情境的学习等, 以获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 引入“校中厂”、“厂中校”, 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 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使“一教双证”更富成效。
(3) 职业特色得到强化。首先是突出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其次是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深入行业、融入企业, 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对证施教、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效果。
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定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教学的标准不配套
(1) 从总体上看, 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滞后。我国的学历证书教学标准相对比较完善, 在改革推进中能做到“与时俱进”。而职业资格标准出自多门, 往往“一劳永逸”, 存在内容陈旧、标准落后等现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标准存在很大的反差, 其标准的滞后, 会严重影响到“双证”融通的推行。
(2) 部分专业无证可考, 反映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不全。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尚不能涵盖所有高职教育专业,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尚无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 故存在无证可考现象。
(3) 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 证出多门。目前,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谓种类繁多, 证出多门, 鱼目混珠。由于各部门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往往导致标准出台把握不严格, 培训、考试、发证等程序审核不到位, 只以收钱为主, 这是导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的根本原因。
2、职业资格准入门槛低, 降低了职业教育“双证”融通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就业准入要求“先培训、后上岗”, 但我国许多企业实际用工情况是无证上岗, 更有甚者是“无证”挤“有证”。造成此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监管部门不力。持证上岗本是许多行业、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监管部门往往视而不见。表现为:收费了事, 故意“放水”:监管不严, 挫伤了持证者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 成为非合理的就业现状。
二是企业唯“成本论”。企业在用人过程中,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 对用工没有严格审查资格或根本不审查。这些现象在短期上也许能暂时缓解企业用工“饥荒”,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 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威胁了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双证”融通的思考
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是必然趋势,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完善“双证”融通制度, 使之走向深化并得以顺利实行, 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下功夫。
1、在宏观层面, 主要是要制定一套高质量、严标准、操作性强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
教育部门、劳动主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 先制定框架、制定评审及认可程序, 再发挥其组织功能, 从政府层面来组织行业协会开发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协会负责或协助政府部门开发职业资格标准, 行业协会应由各行各业的专家组成, 要做到技术上规范、内容上科学、管理上统一。
2、在微观层面, 应从“融通什么”和“怎样融通”两个方面入手
要真正实现“一教双证”, “融通什么”则要解决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课程的问题。学历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要比职业资格证书所包含的内容宽泛, 所以“双证融通”其重点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 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来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 使其成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重构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怎样融通”则是要解决融通的过程问题。具体来说是构建“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具备“双证融通”的师资队伍、具有“双证融通”技能鉴定的实训条件等。
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训练要围绕该行业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来开展, 体现出“角色仿真”、“过程仿真”、“环境仿真”, 以在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效融合, 取长补短, 真正实现“专任教师会做事、兼职教师会上课”的双师结构团队。
对高职教育来说,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更应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职业训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摘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 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本文就“双证”融通中有关内涵、政策依据及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资借签。
关键词:双证融通,职业资格标准,学历证书,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会莉: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王汉荣: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5 (8) .
[3]杨劲松:“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7) .
关键词:双证融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14-01
1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必要性
1.1 “双证融通”制度是高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首先,职业资格证书是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对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最权威和公证的评价和证明。比如:施工员证,社会获取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的施工技能认可度高于没有获得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其次,用人单位倾向于录用拥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市场调研发现,公司在招聘毕业生时90%的企业会在其它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拥有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如果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那么在求职时将获得企业更多的青睐,在工作中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第三,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很多职业准入的门槛,比如会计上岗证。行业规定,必须拥有会计上岗证的人员才能从事出纳、会计等相关工作。
1.2 “双证融通”制度是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学水平的需要
要想使学生在毕业时即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就需要进行调整,课程体系也要进行重新构建,以达到高职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全面的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包括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技能等。将岗位能力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对重构以岗位能力体系为主线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全面重构后,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重新设计,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进行教学。由此,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1.3 “双证融通”制度是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
首先,目的相同,都是以就业为导向,都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其次,都是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第三,都是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作为教学的环节和内容,强调学习情境的工作化、职业化和仿真化。
2 构建“双证融通”制度体系
2.1 构建权威有效的“双证融通”社会评价体系
在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双证融通”制度,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协调,需要有关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企业三方共同形成科学的、权威的、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双证融通”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效果进行公证的评价。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体系进行审核,对考核标准进行认定,对考核环节进行监督。相关的行业、企业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和论证环节,保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体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同时也达到国家标准。
2.2 构建完善的校内技能鉴定体系
“双证融通”的关键在于校内培养的工作技能是否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内构建完善的校内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学校分管校长的领导下,负责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教务处和校职业技能鉴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一方面,教务处和校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定期组织教学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三方对校内相关专业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审定,确保校内专业课程标准符合国家职业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教务处和校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定期组织相关职业鉴定考核工作。通过鉴定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予参加相关专业科目的期末考试。职业鉴定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
3 构建“双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
要实行“双证融通”,核心就是要把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体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对专业课程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要求进行重新解构,这是“双证融通”的难点。
3.1 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
要把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要求进行重新解构,需要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和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同时,也需要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设计中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得企业能真正的参与到课程标准的设计和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中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将职业技能的鉴定过程与合作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有利于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教考分离。
校企合作的企业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样本和工作技能标准数据,同时要求校企合作企业提供稳定的实践工作场地和机会。
3.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按照工作过程对岗位群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的岗位分解出相关知识要点。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把专业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重新解构。先构建教学情境,再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分解为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每个教学单位模块对应工作技巧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3.3 构建“双证融通”的评价制度
“双证融通”课程的评价主体分为专业课程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两个部分。一方面,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评价后可以不需要培训直接参与到职业鉴定中心和教务处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环节,通过职业鉴定中心和教务处的鉴定后,既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学生如果提前通过了职业鉴定中心和教务处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可以免予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职业鉴定中心和教务处联合出具职业技能成绩既可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谭永锋,姜自莲,陈传伟.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研究综述[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2]阮莲菊.深入推进高职“双证融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3]陈安萍.基于三位一体理念的高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北京师范大学现有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20,北京师范大学拟招收双证硕士研究生3600人左右,专业目录上各学部(院、系)各专业所列招生人数包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除单独考试外,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均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习形式详见相关招生简章。
行政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学习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培养能在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公共领域从事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业的人才。
行政管理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职学习者;2、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者,旨在提高个人业务素质者,均可报名参加进修班学习;3、申请硕士学位者,须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证融通”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实现“一教双证”。
“双证融通”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 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 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二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体系不尽合理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原来实施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结构相对陈旧, 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岗位需要, 而且同考证培训教材相脱节, 理论性强, 使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2.“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健全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10个专业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4人, 这些“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 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 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只熟悉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 不能满足全面实践环节的要求。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 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原本对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标准, 缺乏科学性。
4. 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
目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各1个, 主要设备价值总计190多万元;校外实训基地5个, 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 但因“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 校内外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 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
三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论证
1. 行业背景
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市场对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苏州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有长江、大运河及40多公里可利用岸线资源, 临近长江入海口, 是江海联运最理想的节点;高速公路十分发达, 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两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至2013年底, 苏州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3000多公里;苏州站是沪宁铁路干线上的货运一等站, 年发货运量300多万吨;苏州的航空运输主要凭借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及苏南硕放机场, 苏州距虹桥机场仅70公里, 距浦东机场为150公里, 距苏南硕放国际机场23公里。苏州的区位优势以及迅速发展的电信和信息网络工程、整合利用的仓储设施等载体优势, 使苏州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2. 社会需求
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在港口、航海贸易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苏州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最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地区之一。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苏州2013年的GDP为13000多亿, 社会物流总额50000多亿元, 每年的物流人才需求约3万人, 各种层次的物流管理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巨大。我校开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迎合了技能型人才岗位的需求, 就业形势乐观。
3. 专业定位
目前, 我市物流服务与管理毕业生就业集中在三类企业: (1) 制造企业占53.7%, 如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 (2) 商贸企业占18.5%, 如报关、货代、报检、单证操作等国际物流岗位; (3) 物流企业占22.2%, 如理货、配送、拣货、快递等物流岗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 良好的区位优势给我校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于2005年开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专业方向从原来的仓储管理与电子商务调整为仓储管理、国际货代及电子商务物流三个方向, 并将本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现代物流服务业, 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创新等良好职业素养, 熟悉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国际货代等业务流程, 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 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适应企业需求, 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顶岗实习, 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 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 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方向、专业岗位及相关技能证书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 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 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 了解岗位人才需求,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 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 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 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 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教学中, 学生通过仿真实训, 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到企业实习, 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 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第二, 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所示:
第三, 优质特色教材建设。就目前来说,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 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 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 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的教参、教辅资料, 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 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第四, 实行“教学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教学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 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 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 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 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 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 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 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 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 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 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 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 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各教学环节中, 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2.“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 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 让其获得前沿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 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 3名物流师, 他们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第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 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 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 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 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 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 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 形成吴中区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第二,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 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 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拥有了苏州工业园区恒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吴中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关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满足顶岗实习需要, 同时又为教师到企业锻炼,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成熟, 已通过“双证融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 由于我们经验不足, 对苏州市物流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 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将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统筹兼顾, 合理结构, 使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迅速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是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结合苏州经济发展及行业岗位需求, 提出了“双证融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9 (2)
[2]冼碧霞.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中职物流教学为例[J].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0 (7)
关键词 双证融通 高职教育 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48
Abstrac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dual certificate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the double certificate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to elaborat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ual certificate system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 dual certificate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teaching
西方国家早已开始推行双证融通制度,实现学历和职业资格的双融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国也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推行双证融通制度,经过30余年的艰苦探索,现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 双证融通制度的内涵
双证融通制度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高职院校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推进双证融通制度,而推进双证融通制度的本质在于推进课程改革。以“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与双证融通的关系如图1。
2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的必要性
2.1 政府方面
双证融通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探索双证融通制度,为了从法律层面给予支持,国家颁布的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均提出了实行双证融通制度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以上这些,为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
2.2 企业方面
双证融通制度是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高,要求他们从学校到企业达到“无缝对接”。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岗位训练,能独立从事职业岗位工作。双证融通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
2.3 学校方面
双证融通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熟悉业务操作,以顺利进入职业岗位。“双证融通“正是高职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体现,也是直接从事具体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3 双证融通制度下“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实践
3.1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而职业标准则是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审定的。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相互融合贯通。两种标准的融通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方法就是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即实现课程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为双证融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通过课程学习来达到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需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术应用为关键,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采取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将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解为若干项目,再对各项目细分,得到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综合具体要求后,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
3.2 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与职业资格考核的融通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上课质量。基于双证融通制度的教学方案设计,要结合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双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方案的各个要素,其中包含测量工考核的鉴定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历文凭,还可以获得测量工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在课程教学目标下的“双证融通”。
“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完整的项目。针对每个项目采用六步法项目教学方案,即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六个步骤。在此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表1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案例的一个示范,通过强化练习可获得中级测量工考核中的闭合水准测量这一鉴定内容。
3.3 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为了更好的将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融通,“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采用如下的课程评价方式:考核分为理论、实践和品德三部分,分别对应中级测量工的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相互融通。
4 双证融通制度下“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效果
基于双证融通制度下的六步法项目化教学方案由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于2012年开始推行。通过实施该教学方案,该专业学生大都获得中级测量工证书,部分学生还进行了高级测量工的培训。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知道工作岗位需求,熟悉业务操作,故省却了用人单位对新入职人员的“再培养”。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上手快、成效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实践表明,实行双证融通制度加强了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若要进一步推广双证融通制度,需要政府、企業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红顺.双证融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30-31.
[2] 张苗荧.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 体系下课程设计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74-77.
[3] 吴亚萍.面向“双证融通”的高职课程改革[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001.
艺术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用来陶冶情操,现在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学习艺术学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学习它,从而使自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机会
艺术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职学习者;2、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者,旨在提高个人业务素质者,均可报名参加进修班学习;3、申请硕士学位者,须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无专业限制。
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有多种:
第一类:1月份的MBA、MPA、MPACC、MEM和法律硕士,双证(包含学位证和学历证),也是最难考的,通过率极低。其他的都是单证,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
第二类:10月份的全国联考,是包含GCT在内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其形式是先考试后入学。通常我们所说的在职研究生就是指的这一类。在通过“十月联考”后,可以开始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修满学分、通过答辩后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GCT考试包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专业。其中,电子与通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可不受工作年限限制。GCT科目是四门: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英语。(具体考试形式及题型试卷,在中大GCT网上可以找到)10月联考(含GCT考试)在每年7月份报名、10月底考试。除了GCT,10月联考还有教育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十几专业可以报考。
在职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区别
在职研究生将来拿的硕士学位与全日制的都是统一在教育部注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国家承认的,在职研究生免去了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痛苦,而且充分最大化了时间成本,不仅没有丢掉工作,知识也学到了,并且随时学以致用,最后也拿
到了学位,就学习时间上来说,在职研究生整个进修过程要2-3年,与全日制的差不多。
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有多种,但是只有同等学力申硕是唯一的一种不用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入学的,只要是符合专科以及专科以上的学历,就可以在研究生进修班学习,而其他的报考方式,比如一月联考、十月联考等,都是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考试成绩合格者才可以入学。
便捷的入学手续————提交报名资料参加入学考试!
高效的学习途径————无须辞职备考、背水一战、放弃工作机会!
可视的学习回报————经典课程、学以致用、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可控的稳健投资————多投入一点、就多一点回报,完全可控的教育投资!
正规的学历教育————课程设置完全参照教育部规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计划!
灵活的学习方法————业余学习、网络授课、没有时间地点限制,您的学习您做主!
一个轻松获得名校学历学位的机会
一个顺利帮助各行精英提升了学历水平的平台
一个快速实现在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中的升职、加薪之梦的捷径,你舍得错过吗??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29-02
1引言
研究生教育从培养方式上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就读不脱产的在职学员。我国从1985年开始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在职教育在规模、质量、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各高校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2在职研究生的主要特点
2.1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1)学员成分复杂。在职学员大都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包括企业、机关、个体工商户等。各学员社会地位也相差很大,有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公务员、教育工作者等。
(2)学员学术水平良莠不齐。学员年龄差距较大和个人社会经历不同,造成学员间学术基础差别较大。
(3)学习目的不同。一部分在职学员不仅为了提高学历层次,还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一部分学员仅是为了升迁或某些利益需求攻读研究生学位。
2.2工学矛盾突出
在职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单位工作任务,学习往往会受到工作的影响,学习时间和精力无法得到保证。到课率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3职能部门的管理难度加大
在职研究生是单位和学校两头跑,不住校,且大都不在同一个单位,对于培养阶段的各种通知和任务很难及时传达给他们。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有时不得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造成课程学习、论文等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规范化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3.1控制招生规模和严把生源质量
目前,国家对在职研究生班招生规模没有限制,学校出于经济效益等原因,一般也不会限制招生人数。招生规模盲目扩大,对培养质量、学校声誉都会造成影响。如何做到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学校利益和谐发展,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在职研究生班学员不用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入学,因此应加强资格审查阶段的考核,主要审查学员是否符合报读条件。条件允许的还应增加笔试和面试环节,进一步了解和考核学员的专业素养。
3.2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1)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研究生培养侧重于“研究”,研究生授课应着重于采取共同研究讨论的方式,所以应尽量避免大班开课。
(2)课程设置。首先必须遵循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满足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基本课程要求,其次可以根据在职研究生特点,开设实践性和针对性更强的选修课。如与某领域单位合作办班,可针对该领域的工作特性,开设个性化的专业课程,解决学员实际工作问题。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学员学习关注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3)教师队伍。研究生课程一般要求具有副高职称的人员才能授课,但由于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某些学校存在安排副高以下职称老师授课的情况,可能会造成讲授内容与本科课程相似,甚至相同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测评体系和奖励机制十分必要。
(4)教学手段。可采取“弹性学制”的培养方式,规定学习年限为2年~5年,在此期间,学员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修课时间,缓解在职学员工学矛盾。也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在线辅导,网络课堂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
(5)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推广课程学习和研究论文相结合的模式。在美国,教师通常在每次课上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每门课都要求撰写1篇~3篇论文,且对字数和参考文献都有明确要求。这种模式可以培养研究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笔试。任课老师针对无法正常上课的在职研究生,采取额外增加作业和撰写论文的方式考核,鼓励学员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6)高校应提供或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加强学员间的学术交流,与时俱进,跟紧社会热点,更新专业知识。还应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讲座,活跃学术氛围。
3.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学习成果表现。学位论文的优劣直接影响和综合体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以要严格抓好学位论文撰写环节。
(1)导师负责制。可采取双向选择制,实行导师和学生互相选择制度,有效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审查和监督。
(2)论文开题。开题报告是撰写论文重要的起步,导师应该认真指导学生正确选题,避免走弯路。开题报告内容格式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撰写。开题时要成立由导师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审议,确定是否通过开题和是否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3)预答辩。论文送审前,模拟答辩流程预先进行答辩,争取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论文修改好后再正式送审。
(4)论文送审。采取“盲审”形式,保证评审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评审意见一般分为4个档次:A认定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B符合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C基本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但需修改部分论文并通过认定后,才能进行答辩;D论文没有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需要进行较大修改,重新评审。
(5)论文答辩。为保证答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答辩委员小组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校外和申请人单位以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組成。申请人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获全体委员2/3以上同意,方可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童玉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王海燕、谷贤林.英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北京高教,2005(5)
3 张 立、胡新喜.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 宋文红.规范化管理: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5 范玉辉、周先进.对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Standard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 Raises
the Management, Guarantee Raise Quality
Huang Yun
Abstract: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 raises has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sis how standard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 raise the management, improves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s raise quality.
【在职研究生双证】推荐阅读:
苏大在职研究生专业07-25
在职研究生学习计划09-06
在职研究生学习小结10-12
金融学在职研究生06-13
在职研究生招生网11-25
在职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11-29
管理学在职研究生复试07-10
在职研究生自我介绍信09-25
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公函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