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与肠道养生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经》与肠道养生(精选8篇)

《内经》与肠道养生 篇1

一、保持平和心态,热爱生活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养心的最高境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所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论述说明,中医认为道德、精神的修养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心态平和,道德高尚,精神内守,不追逐名利,不好高骛远,在社会交往中不慕高贵,不鄙卑微,真心诚挚,才能使心安、气顺,脏腑、气血协调平衡,从而身体健康,“年皆百岁”,使形体保持活力,“动作不衰”。

中医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追求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修身养性的养生观和方法,这是符合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适,审美评价也不仅仅是形体、容貌的外在美,而更重视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更重视人的智慧、品德等内在气质美。没有内在精神上的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外在的美。古人说:“只有俗人只看外形,不察精神”,反对“求之以貌,责之以妍”。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保持心神的安定,思维的敏捷,才能融于社会,淡泊名利,平静怡和,处事圆满,从而具有气质之美,并具有人格魅力。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难做到一帆风顺。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坎坷、曲折、委屈,甚至是生离死别……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能够平静地去面对。因为许多境遇不是我可以选择的,而且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泪水、痛苦都终将成为过去,所以要正视现实,平静地去面对。现在我生活在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我对生活感到很幸福、很满足,更加热爱生活。我知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非常关心国内外的大事,注意关注国际动态。每天电视的“新闻联播”和“今日关注”是我的必修课。我也热爱我的工作,每当患者病情好转或痊愈,我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我也尊重和同情我的患者,理解他们的痛苦。对家境困难而渴望读书的孩子们我也很关心,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也爱小动物,小猫、小狗我都喜爱,我悉心照料和精心抚养的几只小猫就如同我的子女那样对待。我还为街边的流浪猫营造了一间小木屋,让它们躲避风雨,每天准时为它们提供食物。我还爱好体育,上学时各种球类、田径运动项目我都喜欢,至今我还保持着每天要进行锻炼的习惯。对电视转播的体育比赛我也爱看,每当我们取得比赛胜利,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常会陪着运动员热泪盈眶。我喜欢音乐,爱听过去的老歌,会让我回忆起过去年轻的时代。我喜欢浏览各种刊物,医学的、文学的、体育的……我都爱看,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正因为我对生活充满了乐趣和爱好,所以我每天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时间紧张得不够用。

我拥有幸福的家庭,子女们对我的生活和健康关心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不是天天见面,但每日必有电话问候。现在,我在家庭生活中已不能完全独立,常年需要有打工的“外来妹”来照顾我。我把“外来妹”视同自己的子女,处处关心和爱护她们,彼此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

60多年的工作中,我从不争名、不攀比、不嫉妒,更不会有报复之心。生活中我也会遇到不如意,但多想些生活中的高兴事就会满意,就会幸福。少去羡慕他人,只有自己做好就行了,生活的幸福与否是要靠自己如何去看待。心态要平和、要知足,要热爱生活。正如《春秋繁露》中指出的:“仁人之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用《黄帝内经》的话说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平衡膳食结构,科学进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因此,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养颜美容,科学的营养是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饮食五味各养五脏。《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更详细说明了五味调养五脏的方法是:“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要维持五脏精气的`充盛,保持身体的健美,饮食必须做到平衡、全面。《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对饮食偏嗜对人体毛发、筋骨、肌肤、爪甲的荣润色泽的伤害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要做到“饮食有节”,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勿令腹空”。在物质迅速丰富的今天,尤其要注意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的摄取,要忌烟戒酒,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既不要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嗜食无度,也不要追求“骨感美”而禁绝水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首先就是合理的膳食。许多人总是关心我每天都吃些什么,说明大家也都认识到了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美容的密切关系。我体会养生驻颜必须从每日的饮食入手。多年来,我对自己的每日膳食是这样安排的:

早餐:一碗牛奶麦片,一块小点心,半个苹果;每周吃两个鸡蛋。

午餐:略为丰富些。以菠菜、芹菜、盖菜、油菜等时令绿色蔬菜和西红柿、山药、豆芽、豆腐为主,配少量鱼肉、米饭。我不吃肉,但每日都要吃些鱼,米饭一般只吃一两左右。

晚餐:以杂粮粥为主。用各种杂粮如小米、红豆、大米、小麦、紫米、薏米、芸豆等,有时加上些红枣、莲子、白果熬成粥,佐以蔬菜和少量的鱼肉。

每晚临睡前我一定要吃些水果。每晚一个橙子是必吃的,再加上一些其他市场上供应的时令水果。但高糖的水果我是不吃的,如荔枝、桂圆、芒果等。

多年来我一直保持上述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膳食中还注意五色的摄入,这已被现代营养学所认同。那些鲍鱼、鱼翅等营养品与我无缘。我的血糖、血脂、胆固醇等指标始终保持正常,身体还算健康。除了膳食营养的搭配,我对饮食的五味和进食的多少也注意控制。酸、苦、甘、辛、咸五味中,我不吃辛辣,少吃咸,甜食也吃得很少,从不吸烟、从不饮酒。在进食中,我按照中国古代医圣、长寿老人孙思邈所说的,做到食不宜过饱,食不宜过烫、过凉。每餐无论是多么诱人的美馔佳肴,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绝不贪吃。这样的进食习惯我已坚持多年。为了保持我的进食习惯,我不愿参加宴会。现在我除了血压略高外,别无他病,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

三、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适度运动

《黄帝内经》中早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论述,说的是只有坚持适当的运动和劳动,以促进气血的流动,关节的疏利,五脏的收藏和六腑的传导,使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在运动中趋于协调和统一,才能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运动可使人体各方面达到协调统一,比如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人体热量的产生与散发,血液的流动与充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气息的呼出与吸入等,通过合理运动才能保持阴阳平衡。人的生命活动永远处于矛盾的运动与统一之中,从不平衡趋于平衡,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的新陈代谢。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体育运动。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篮球、排球、垒球、乒乓球等各种球类运动项目和田径运动始终是我最喜爱的。现在年事已高,做不了剧烈的运动了,但我还坚持做适合自己的锻炼。

每天早上6点半,我要打两遍简易式太极拳;每晚餐后快步行走3000步,速度是每分钟100步。这已成为习惯,每日必练、每日必走。当然步行是很枯燥乏味的,但我可以利用耳朵同时听“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下来,所以目前我走路的速度仍然不慢,并且还可以走很远的路,虽然我已92岁,连续走三四公里路是没问题的。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锻炼,自觉动作还比较敏捷和协调,也增强了长寿的信心。

夕阳无限好,黄昏又奈何?每次锻炼之后,我会感到一身轻松,心情舒畅,肌肉松弛,面色红润。

四、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形体的健美,但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使烦劳过度,否则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的劳作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即所谓“劳则气耗”,导致神疲力衰,精神萎靡,气血耗伤,面色无华,运化乏力,反应迟钝等,不但影响人体健康,更会影响人体之美。

在生活起居上,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说明人以五脏为主体,外应四时五行,要融于自然,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进一步阐述了人体必须顺应四时变化的养生方法。例如,春三月是万物发陈之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天的生发之机相适应,切勿抑郁。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四季寒暑变化,调和情志、平衡阴阳的“顺时调神”、“人与天调”的养生原则。正如《金匮要略》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篇2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

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个人对生命进行把控,只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谈到健康层次,《黄帝内经》讲“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寿命计算标准100-120岁是人的自然寿命,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82-83岁,刚刚达到下寿标准。“道法自然,生生大德”,按照天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养生才能长寿。广西一村多长寿老人,据采访调查,按时饮食、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思想简单、知足常乐是其长寿秘诀。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有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1、未“病”先防:发现早期的疾病征兆,提前预警。

2、既“病”防变:已经出现病症后,积极治疗调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3、愈后防“复”:疾病治愈后,注重日常基础保健,使病不再复发。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又称次健康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指标,无器质性病变。更确切地说亚健康主要指疾病的起始阶段、疾病的早期阶段。疾病一天天地走近,而人类没有知觉,不曾察觉疾病的到来。身体的不适必有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诊断结果。

另外现代社会过劳死现象突出,2010年8月23日神州数码原CFO贺军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2011年7月2日凤凰网原总编辑、百视通原COO吴征游泳时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病逝,年仅39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调精神压力、起居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等都是导致身体亚健康的因素。

天人相应养生观

人生于天地之间,应当具有共生意识,不能肆意的破坏环境,应当具有人与天合一、身与土不二的共生观念。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以人身体中的五脏为中心,不同脏器之间存在联系:肝胆、脾胃、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而五脏又与外部世界相互关联。

《黄帝内经》中的“四时调神,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时养生的精髓即为:把握当前,弥补上一季的遗憾并为下一季做准备。

养生小妙方

补钙妙方:食用骨汤、豆类等补钙食物。

护肾妙方:下午五到七点需安静、止语,尽量避免过多应酬。

减肥妙方:赤豆、薏米仁磨成浆,早餐时食用可达到很好的减肥效果(注:赤豆、薏米仁磨浆可减肥;赤豆、薏米仁煮水可怯湿)。

通便妙方:直接食用蜂蜜(不必喝蜂蜜水,否则过多的水会造成蜂蜜营养成分流失)。

老人精枯便秘:芝麻、核桃仁加少许盐可治疗便秘。

食用鸡蛋妙方:不剥壳的白水煮蛋最好,营养成分容易吸收。

晨起喝水妙方:早上起床后尽量喝白开水,而非盐水、蜂蜜水等。

运动养生妙方: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习练时应注意配合呼吸。

nlc202309011201

治疗失眠妙方:要注意睡眠时间;睡前食用适量大枣(年轻人适合吃红枣,年长人适合吃黑枣);温水泡脚(选用天然盐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时按摩使脚放松)。

增加抗氧化性妙方:吃30~50粒黑加仑葡萄干(抗氧化环节可排掉身体内部的有害物质,葡萄皮、葡萄籽抗氧化性最强。注:糖尿病人慎用)。

缓解更年期症状妙方:适量食用鹰嘴豆(注:子宫内膜增厚者慎食过多豆类)。

支撑生命的三种气

支撑生命的气有三种:

自然清气——气:生命与外部世界(此自然清气是人类呼吸的气,自然清气需要注意环保问题)。

辟谷可调节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辟谷之时营养来自于食气,吸收日精、月精(注:60岁以上避免采用此法)。

先天之气——炁:生命与父母(“炁”从“无”中来,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新的生命在孕育,从无到有,如果没有“炁”,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哪怕试管婴儿也需要精子卵子。先天之气不需要呼吸得来,它来自于母体的供养给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婴儿呼吸第一口空气、吃第一口奶、喝第一口水都各不相同,因人而异)。

后天之气——氣:生命与水谷(吃有生命的东西,完整的东西,如米、水果、鸡蛋等,这些食物具有生发性,特别是含有胚芽的糙米,生发性最强,但食用前应先浸泡去掉有害元素——砷。注:特别疲惫时可优先选择食用水果)。

人的活动要符合天时,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例如:25岁是女性最佳生育时期;更年期的男性、女性要注意脑梗、心梗等疾病。

五脏调和,百病全消

《黄帝内经》素问篇记载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对人的身体极为重要,具有多种功能:

1.卫外:抵御外邪(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2.推动:运化,生成,输布。

3.气化:气机运行变化。

4.温煦: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人体四肢冰凉是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可以保命,十分重要。四肢冰凉者可以服食适量红参。野山参、白参补气力量最强,特别是野山参必要时可以用来救命;适量生晒参则可以用于平时补气。徐教授结合自身养生经验,推荐同修在冬至时服食人参、枸杞、山药等食物。

增加阳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灸法升阳:上古长寿之人“彭祖”有“彭祖炼脐法”,即将槐树叶置于秘制药丸下,每年中秋时节灸于肚脐处,一岁一丸,两岁两丸……以此类推。

2.运动升阳:体育锻炼,调动身体中阳气。

3.喜善升阳:人常存善心、知足常乐都可以增补阳气。

人的体质可分为九种: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需要按照自身的体质特点进行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内经》与肠道养生 篇3

这是一份关于亚健康的调查问卷。 你经常打哈欠吗? 在中医里,经常打哈欠是胃经的病,叫做善伸数欠。胃气不舒,因胃寒老堆荽着身体,人体有自愈力,它想把这个胃气给舒展开,打哈欠振奋胃气。

另外一种病叫做但欲寐,白天总想睡觉。但,只是的意思,想睡而又睡不着。在《伤寒论》中归类为少阴症,也就是心肾方面的毛病。 你会失眠吗? 亚健康是在指标上查不出来,但健康已经出问题了。

失眠在中医里就是心肾不交,或者思伤脾,思虑太重。时间久了会很难治。也属少阴层面,已经到第五个层面了,已经是病人了。

中医能在病人没有癌症以前,就已经把脉出会形成癌。脉是气脉,当气脉出现问题时,气血发生变化时,能够把脉出来。CT扫描能扫出有形的东西,扫不出无形的。 你喜欢把腿放在高处吗? 放在高处是因为腿发沉,人老腿先老。大腿前侧,基本是胃经所主。大腿后侧,尤其是沿着腿部的正中线,一直上到头,是膀胱经所主。膀胱经是为太阳层面,是表。如果腿发沉,喜欢放在高处,中医里叫做阳虚。阳虚是太阳膀胱经出问题了。

或者经常腰酸背痛腿抽筋,我们知道腰酸,是肾的问题。膀胱经是从头从我们的精明穴一直上去,沿着头一直下来,沿着后背,在后腰处,膀胱与肾相表里。当膀胱经痛的时候,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就明显地是膀胱经的问题。全是阳虚。

人体所有功能运化全靠阳,阴虚可补,气怎么补。这也是一个很深的病。 你在星期日晚上,会有上班恐惧症吗?

不愿意跟上级或熟人见面 这两条归属于胃肾病。肾主恐,胃经有病,如有忧郁症,会总觉得屋子特别亮,太晃眼,受不了。在胃经病里叫畏人与火,害怕与别人接触,不愿意和陌生人见面,怕光。

这些已经是忧郁症的前期,甚至已经是忧郁症了。一定会有失眠的像,没有失眠的话,也会多梦。梦特别多是虚火扰头的像。 早晨能睡多晚就睡多晚 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造成的,在中医里叫做阴阳颠倒。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的阳气都在生发,人的阳气也应该跟着生发。如果此时你的阳气得不到生发,属于夜猫子型,在夜里阳气全调起来,子时以后精神得不得了,11点以后特精神,一玩就玩一夜,最后的结局就是抑郁症。很多上网瘾的孩子,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实际上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接触,他已经沈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从心理和身体上关心这些孩子,一定要带他多出去玩,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而不是上网的习惯。

阴阳颠倒会造成人的心智的混乱。 经常坐着发愣发呆 经常坐着发愣发呆的人,中医认为是神不足。实际上是脑子不够用,阳气上不来也是阳虚症。很多人爬楼梯时,会觉得脚已经够到楼梯上去了,实际上没够到。

上楼和下楼如果出现脚痛,是不同的经脉在痛。上楼脚痛,是胃气不足,也是三阴经出现问题。下楼后腿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 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 中医里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叫做消渴症,最初的感觉容易口渴。

口不太渴属于太阴症,属于脾的问题。

如果特别口渴,就是少阴症,更低一层。

按六经辨证来讲,口不渴为太阴症,口渴为少阴症。 怎么也想不起朋友的名字了 是记忆力出问题了,中医认为是阳虚。有些四五十岁的人,会突然的出现记忆力急剧衰退,基本上是属于膀胱经的问题。同时三阳经也都出问题了,包括太阳和阳明,有可能胃也不好,或者是决断性也差。年轻时耗散太大,这时就可能出现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或被蒙蔽心智,那是另外一种。 身体体重突然下降或上升 按说是脾的.问题,脾主肌肉。肌肉突然减少或增加很多,说明你对身体已经没有能力关心了。胖了,瘦了,已经没有感觉了。 便秘,或者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 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这是身体很虚弱的像,是中焦气不足。便秘属于津的功能出现问题。是元气大伤。 中医对治亚健康分不同层面。身体的病,当然要用药来治,但药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在情志上,生活习性上,改变自己。 中医的要点(《黄帝内经》的要点) 人为本,病为标

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强调身心互补

重视人文关系

《内经》养生观 篇4

《内经》“治未病”思想作为超越时代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并给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新的启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将“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时己晚。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方面。“未病先防”,即通过养生保健来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在其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了养生的要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指出,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现简述如下。

1 顺应四时

《内经》把人与天地自然界联系起来,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的生活起居、体育锻炼,都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法则,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臧,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若违逆四时而作,将会损伤五脏精气,对人体造成危害:“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所以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和谨防其发生的太过与不及。“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2 调畅情志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及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情志生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运行,“喜怒不节则伤脏” (《灵枢・百病始生》),“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必须认识到精神意志对健康的影响,以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灵枢・本脏》)。

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大度。时时注意把情志调整到最佳状态,知足常乐,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宁静至远,顺应自然。“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境界,从而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只有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状态。

3 合理饮食

饮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五味》说:“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各有所通,分别滋养不同的脏腑,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长养五脏,促进健康,而饮食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奇病论》更指出:“数食甘美而多肥。”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造成的,所以适度节制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4 动静结合

《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步于庭”、“导引按跷”。《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静以养神,如“恬淡虚无”,去欲以养心神。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可以强壮筋骨,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内经》说春季养生 篇5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据此,春季养生要注意七点法则。内容如下,供读者参考:

顺应春天气场特点,春天是万物催生,大地之气向上走

养生要符合天道,春天是自由自在,就像树木开始发芽。顺应天道。人的身体开始能量催生。

1、天地的“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天地之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理,春季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春天的气机向上、向外舒张,不断充实、壮大人体的阳气,尽量避免耗伤、阻碍阳气的生发。

2、“春三月,此谓发陈”,春三月,就是从立春开始算起的,到立夏为止的这三个月,叫“发陈”。什么叫“发陈”?发陈就是发芽,陈是旧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就是说,从一些陈旧的身体上面产生了新的。它是有时令的。有个中药叫茵陈,我们采药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茵陈是多年生的草本,它每次都在它那个陈旧的枝干上又长出新的芽,这就叫发陈。

3、“天地俱生”。会有人问,冬天难道不是天地俱生吗?这个“生”其实还有一个“生发”的感觉。

中国人放风筝是在什么季节?天安门广场上天天都有人放风筝,是,刮风的时候都有。但是,春天的时候最适合放风筝,为什么?

春天是天地的气都往上走,特别是地气,往上走,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所以,春天天地给人的感觉都是在呼唤着一种新的生命的诞生,这叫“天地俱生”。

春天不要杀生、不吃肉、不暴怒

春天是催生的季节,戒杀放生会让你顺应天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在春天体现得最深。

1、春天不要吃肉。

因为你要吃肉就得杀戮。“万物以荣”,“荣”是什么?变绿了,原来是枯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是干枯了,荣是草木都逐渐变绿了。春天的风是生发的风,我们经常说“吹面不寒杨柳风”,尽管外面的温度甚至比冬天还冷,这时候的风吹在脸上,是一种暖意。人的感觉是温度计所比不了的。温度计可以量化,很科学,但是,人的诸多感觉温度计体会不了,你要相信人。所以,这时候人怎么办?

2、春天,不要有杀心,不要杀生。

春天的时候不要去杀戮,有很多动物还在春天产仔,这时候你要去养它们,要给与生机。会有人说,我们杀几个动物怕什么?当你起了杀心的时候,你内心肝气的生发也随之被杀掉了,对你自身也不好,这是相互的。“杀人八百,自损三千”,即使只从利己,利于身体健康来讲,春天也不应该去杀戮。

春天,要“夜卧早起”,清晨散步

1、“夜卧早起”。这个“早起”是相对于冬天的“早卧晚起”的,跟随时间的变化,立春以后就要早点起床了。

春季的特点,是夜卧早起一般是指晚睡早起,但古人的睡眠与太阳落山密切相关,春季虽然白天时间长了,但夜晚来的仍然比较早,所以还是应当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阴气敛降,早起有助于阳气生发。

2、“广步”。即在有草木的庭院里或林子里大踏步行走,轻松洒脱地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晚上睡觉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早晨起来要早一点。

也许天还没蒙蒙亮就起来了,干什么呢?“广步于庭”,就是一种闲庭信步,大步慢走。“庭”是哪儿?自家的院子,注意不是野外。

3、“被(pi)发缓形”

春天一定要宽袍大袖,不要拘束,腰带都不要系,“被发缓形”。这时候我们经常讲调形调气,当你摆出某种姿势的时候,你身体的气血运行会随之变化;当你的气血运行变化的时候,你的情感、情绪也会跟着变化。所以,我说,睡觉时像婴儿一样,两手往上一扬,摆出投降姿势,看你睡得香不香。

当你早早起来,“被发缓形”在院子里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以使志生”,这个“志”不是记忆,是志向。你就感觉到从内心里涌动出一种想法,哎哟,我今天得干点什么?我今年得干点什么?就那种愿望,发自内心的愿望油然而生,这就是你顺应了春天的气的变化。

4、可以多按梳头、多按摩头部。在春天里,还要多多梳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中就有记载,他说:“梳理头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

明代《摄生要录》亦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通过梳头可以很好地促进清阳上升,促进阳气生发。

不妨试一下干梳头。坐或站位均可。双手十指分开如梳,插入发际,由前向后梳全头,尤其要注意两鬓、额角、耳后等部位一定要照顾到。当两手推到头后面时,两拇指可以按压两风池穴。一般每次梳两至三分钟或梳四十九次就可以了,这时你会感觉到头皮发热,神清气爽。

春天,舍得奉献,多做善事

舍得奉献,就是付出,就像大地释放能量,这就厚德载物。

“予而勿夺”。什么叫“予而勿夺”? 给别人,不时地资助别人,而不跟别人夺取、索取。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不播种,秋天没什么好收获。有人说,我没钱我能给什么呀?你哪怕给别人两句好话呢!

我们经常说,过年要说拜年话,其实,那也是“予而勿夺”。“良言一句三春暖”,你给人说一句鼓励赞赏的话的时候,你也给别人一种生机。有时候,一句话甚至能救一个人的命。

春天养生,忌讳吃酸。可以适当吃点甜

春天为何要忌讳吃酸适当吃甜?春天是木,木头是肝,肝气旺盛,如果吃酸,就会让肝气太旺而克制脾。如果吃甜,可以强壮脾,避免被肝气克制。

1、春天最忌讳吃酸的。为什么?酸是收敛的感觉,所以这跟“赏而勿罚,予而勿夺,生而勿杀”是相违背的。

春天吃酸的其实都是在伤肝气。

2、从饮食上: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补益脾胃。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春笋、香椿叶、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大枣、山药等。

3、应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

4、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物等。

春季对应身体的肝,要注意养肝

1、中医理论中,春天对应的脏器是“肝”。主气是“厥阴风木”,大家可以看春天的风不同于秋天的风一派凋零肃杀之象,而春天的风泛泛乎万物将生之象。但是“风”为百病之长,所以我们春天也要防风。这也是“肝”的形象,为“木”相,中医讲“木曰曲直”,肝是“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它的作用就是“调达”和“疏泄”全身气机和气血津液,像将军一样统领全军。但是它也有“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

“疏泄”太过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火旺”(实性的)或者“肝阳上亢”(虚性的);“疏泄”不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气”郁结。可能有人在春天“发怒”了,或者由于某事“心情不好”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排遣,有“怒气”或者“怨气”一定要找个地方发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

2、适当地休息。“累”是身体对你发出的求救信号,养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时间休息。平时工作很累,要有十分钟稍微休息一下,活动活动眼睛,舒展舒展筋骨;中午小睡一下,晚上吃完饭也小小休息一下;随时调节,抓空当休息,让肝能发挥其解毒的作用,以清除疲劳的感觉。

3、慎劳心。多休息,会休息,有节奏地工作和生活,不能劳累。多看点老庄之类的书籍,多接触一点中医,以接受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知足常乐,用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中医认为,春应于肝。

保持情绪乐观,让自己开心快乐

肝决定人的情绪,可以多听音乐,多唱歌。

1、中医讲“肝主情志”,肝异常会影响人的情绪;反之,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肝。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是养肝血的一个好方法。当情绪不舒畅时,尽量能够找一个可以诉说的人,或找一种可以发泄心中郁闷的方式来疏泄这种坏的情绪,不要硬憋在心里。据相关数据,癌症和一些肿瘤患者中,无法疏泄心中郁闷的是其他人群的2~4倍。千万别生气。春天要心情好。 所以,老百姓常说:“万病气上来。”

2、遇到不痛快的事,肝气郁结难受时,可以尝试“嘘肝法”:面对常青绿色树木,口发“嘘”的声音,缓缓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恶气,一直到心情好转为止。经常伏案工作的白领一族,可以在自己的电脑旁边摆一盆常青植物盆景,如芦荟等,可以养眼舒肝。

3、从情志上: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因此,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达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 篇6

痰湿体质的人最容易得现在所谓的“富贵诸病”。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其实男人、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人体的大部分都是水,也就是说人体是由无数条河流小川交错而成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在这个“水环境”中进行,气血运行,垃圾排泄也要通过这些河流进行。在这个奇妙的“水环境”中,脾胃肾是水利枢纽,脾主运化,身居要位。一旦脾的运化失常,水流停滞,就会在停滞的地方泛滥成灾,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那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什么呢?是痰湿。人吃进米的东西,要么转为气血,要么转为无用的痰湿,这些垃圾必须清理出去,人体才能干净无病;如果垃圾堆积在人体中,那么疾病就会像苍蝇一样闻味而至。

痰湿堆在皮肤下就成脂肪,人就会肥胖;堆在呼吸道就会胸闷、咳嗽、痰多;堆在头部就会头脑昏沉、健忘、嗜睡;堆在心血管就会血脂升高、血压上升、血液黏度增大,患上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堆在肢体就会肥胖、浮肿、痤疮、乳房结块或女性闭经;痰迷心窍则精神失常,顽痰存在体内可导致强迫、抽动、多动等所谓的“怪症”发生等等。

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我们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自己判断痰湿体质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呢?我教你几个简易的小方法:

看体型身肥体胖,体重超常,多为痰湿体质,并且也是痰湿体质的主要特征。

看马桶看马桶可不是叫你去看马桶的格调或光滑度的,而是叫你去看大便的痕迹,如果你排泄的大便粘在马桶壁上,冲刷不掉,还有大便不成形,总感觉排不净,这就证明你体内有湿;如果便秘,且毫不成形,那说明你体内湿气已经很重了。

看舌头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多为有湿。

看精神懒动嗜睡,常感困倦,老觉得湿黏黏的,中医说“湿重如裹”,就是指此。

体质病,其实也是生活方式病,如今各种棘手的慢性病和难以根除的疾病几乎都集中在痰湿体质的人群中,要想不得这些病,必须改善体质才行。运用单一的方法或者传统的治疗手段根本根治不了或者无法根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今富贵病那么多,吃了那么多大补的东四或者也做了不少养生保健功,依然不见效的原因。

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你会成为痰湿体质,为疾病构建了一处繁衍的“沃土”呢?那是因为你过得太“舒服”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让你“富病交加”,有人可能听过“贫病交加”,贫穷的人,吃得差、穿得差,医疗条件也不好,所以疾病不断。可是富贵病就偏偏相反,越是吃得好,穿得好,医疗条件好的,偏偏越容易得病。

本米中国人该吃五谷杂粮,少肉多素,可是很多人却腻歪了这样“吃”,于是逆道而行,香的、辣的、咸的、浓的,大口大口塞进脾胃里。《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疗”,这些食物被塞进去后既没化开,也没泄掉,就成为垃圾堆积体内,它们就像菜市场的一堆腐枝烂叶,疾病便像蚊虫般闻臭而至,繁衍出更多的疾病。

现代人的另一弊病是什么呢?那就是少动。

所谓“石闲生苔,人闲生病”,很多人被照顾得太“到位”了,饭不用自己做,衣服不用自己洗,好吃的东西和各种补品天天都有人送。于是,他们在这种“幸福”中陶醉丁,静谧丁。殊不知,你静,病就“动”起来了;你闲,病就“忙”起来了。

当然造成痰湿体质的原因还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上:如拼命赚钱,及时行乐,冬天暖气常烧,夏天空调不断,该热不热,该冷不冷,怎能不生病?抽烟喝酒,昼夜颠倒,以车代步,你的体质怎能不出问题?

总结起来,形成痰湿体质、使百病丛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吃”和“少动”,日本人因为“吃得少,干得多”,所以,他们由痰湿引起的“富贵病”就很少。

妇何自我调养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说对付贼呢,有三种手段:其一,就是“劝”,劝诫他,让他不要再干坏事了,何处来何处去,这样贼也能变成有用的人;其二,就是“捉”,看到贼就将他捉拿归案,将他押起来,扣起来,不让他为非作歹;其三,就是“躲”,见贼就躲,让他近不得自己的身。

改善痰湿体质贵在“健脾胃去痰湿”,另根据古人的“劝…‘捉…‘躲”这“三字真言”,我总结出这套“三从疗法”,这是所有痰湿体质人的终身法宝。如果你能在这几方面做到位,那么,再难治的体质病,也能在“指手画脚”间消于无形:

想吃的吃四分。不想吃的吃六分——病从“口”中治

人常说“病从口入”,痰湿大多也是吃进来的。那么,我们就将“源头”洗净。源头干净了,顺流而下的水也会清澈流畅、一碧万顷。怎么“洗”呢?即:想吃的吃四分,不想吃的吃六分。

这个比例来自于医学中的黄金分割:副食与主食比例为6:4,粗食与细食比例为6:4。肉类、精米等细粮,是你想吃的,就要占据你的食物中的四成比例;粗粮,是你讨厌吃的,要占据你食物中六成比例。

很多人知道了吃荤吃多,是导致自己诸病缠身的重要原因,顿时“谈荤色变”,不敢沾一点肉星了。其实,大可不必,当吃则吃,无所不吃。不过吃要有个尺度:想吃的吃四分,不想吃的吃六分,吃到八分饱为好。

有的人听说“要长寿,多吃素”。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了虔诚的“素食主义者”。这是不对的。因为吃“粗”也要因人而异,胃肠功能差的人要少食、慎食;大体力消耗者因为需要尽快提供能量也要少吃粗粮;中老年人、尤其是三高、便秘等患者、“常坐族”“应酬族”要多吃粗粮。

可是,吃粗粮也是大有讲究的,你不能抓起来就吃,舀起来就往嘴里倒。因为粗粮普遍存在口感不好及吸收较差的劣势,所以粗粮要细吃,有时也要搭配着牛奶等副食吃。怎么细吃呢?过大、过生、过硬、过糙的食物,我们要把它切碎、煮软、炖烂,或是夹杂着细粮一块入锅煮。还有吃的时候,要用牙撕,用舌搅,用唾化,多吞咽口水,这样有助于消化。

见“湿”就躲——疾病不近身

低洼、近水、阴冷的环境最多湿,所以痰湿体质的人要有意识地远离这些环境。如果居于南方或因条件所限,就多吃些白萝卜等燥湿的食物。另外,雨水、雾天或野外宿营,也容易招惹湿气,所以应尽量避免。有条件的话,家居环境最好也要经常除湿;多穿宽敞轻松的衣服,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发汗去湿;冬天穿衣服不要太厚,以免阻碍体内湿气的排泄;夏天不要穿得太薄,以免湿气入侵,遗为祸害。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2~33℃,这是最理想的“衣服气候”。

运动以出汗为佳——病在“动”中治

耍大枪的,几天不摸枪,可能就抖不出好看的枪花了;钉马掌子的,两个月不练手,功夫就废了;好身子骨的,三五个月,不走不跑不动的,精气神就散了,精气神不集中湿气病邪就来了。所以,古人说“刚不可以久,柔不可以守”,就是要我们保持阴阳平衡。体内痰湿郁久,则阴气鼎盛,阳气不举,阴盛阳衰,想不生病都难。

而常运动,微出汗,就能提升阳气,排逐湿邪,长久坚持就能起到改善痰湿体质的效用。同样,“动”有“动”法,不是所有的动都有用,不是所有的动都有成效。

黄帝内经养生语录 篇7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 :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篇8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

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

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内经》与肠道养生】推荐阅读:

内经饮食养生法06-21

肠道传染病安全教育06-22

上一篇:虎年温馨搞笑祝福语下一篇:2022年给朋友的重阳节祝福语汇总61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