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作文素材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乐观的作文素材(通用15篇)

乐观的作文素材 篇1

纵观古今,持有乐观态度成就事业之人举不胜举。漫漫长征路,正因为有主席的信心,有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视困难为微尘,视痛苦为快乐,才有了胜利的长征历程。苏轼,虽调遣于它地,但依然乐观豁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美丽的夜色不会因苏轼被调离的痛苦之情而在笔下逊色,相反,描绘得更加美丽,如诗如画。正是因为苏轼的乐观,因为她在承天寺的悠然自得,才为世人留下了千万首美丽诗篇。

长征路程是艰难的,正因为有了乐观的态度,他变得容易了;被调遣是一件痛苦的事,正因为能乐观对待,而融化了心中痛苦的坚冰。

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双胞胎兄弟,性格完全不同。一个悲观,一个乐观。儿童节那天,父亲给他们送了同样的礼物--垃圾。悲观的孩子看到哭了----想到爸爸不爱他了;而乐观的孩子却在垃圾里刨来刨去--想到宝贝一定藏在里面。

同样是一堆垃圾,持有的态度不同,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乐观使痛苦化为了快乐,使生活充实。

通过一次考试,我进一步懂得了“乐观”:我和一同学成绩不差上下,考试时,我特别紧张,怕和她差距拉大。而她却若无其事,笑着说:“我一定能行”。就这样我们两个陆续走进了考场。成绩揭晓,她名居学校前列,而我······哎!

乐观的作文素材 篇2

关键词:利用,预习,课文,随笔,背诵

听过很多老教师的作文指导课都觉得受益非浅。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指导方法, 有从理论的高度入手的, 还有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的写作指导课。然而, 我思考学生的材料从哪里来?显而易见的是老师确实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但是再好的主题立意, 如果没有材料来证明, 又怎么能显出其深刻呢。老师在教授方法以后, 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材料。我提倡既要授之以渔, 又要授之以鱼。

为什么我要提倡既要授之以渔, 又要授之以鱼呢?近几年的高考话题作文把感情真挚的评分标准改为了内容丰富, 要求文章有足够的份量。其次, 以往我们总是提倡让学生走向社会, 提倡学生学会观察热爱生活, 给学生开很多的书目, 让其在阅读中获取新知, 亦或是让他们多写日记, 把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等等方法, 这些方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 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授之以鱼不再是单方面的行为, 老师提倡了, 学生会不会主动去接受, 其次, 高中学生的学习非常繁重, 尤其是高三学生还要面临着高考。他们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平时很少课外阅读。开一些书目, 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很自然就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以上情况, 我认为, 以课文为圆心, 然后画圆是最切实可行的。既利用课文, 深入挖掘, 将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最好切入点。

1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

高中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所作, 名家的事迹, 经历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 在上课前可以先把他们精要的材料下发给学生, 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宁死不接救济粮”的爱国精神和骨气。在上《论语》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儒家的以礼治国, 了解儒家思想核心的“仁”, 了解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上进精神, 在上《寡人之于国》时了解孟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 了解其“民贵君轻”的思想, 了解其“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内涵。上课前补充这些材料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达得上课时知人论事的效果, 加深了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的认识。从而最终达到积累材料的目的。比如, 有一年的话题与“精神文明”有关, 如果学生对孔子“礼”, 对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有所了解, 那么是否可以让材料古为今用, 丰富文章的内容。

2 利用现有文本

课本中所选的名家名篇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知识材料, 而且都充分体现了其人文性的特点。近年来, 话题作文都是围绕“理性, 人文, 时代”而出题, 对于课文的学习注重人文性的熏陶, 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认识是不可被忽略的。比如在上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史怀哲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讨论史怀哲在文本中所提倡的“尊重一切生命”是否能做到。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生活中, 人要吃饭, 不可能做到, 当他们争执不下时, 我就让他们看课后的补充材料, 学生马上明白来, 在非被选择的情况人要珍爱一切生命。我再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一些不珍爱生命的例子, 学生就想到比如随意的过草地, 随意折枝攀花, 随意的伤害小动物。接下来, 我就让学生找出史怀哲在文中提到人类的存在的危机, 战争, 疾病, 贫困。然后请学生就这三方面举出具体的例子, 学生想到了9.11, 想到美国挑起的战争, 想到了非典, 想到了恐怖主义, 这些危机一些是人为的, 一些是自然, 那么面对这些危害生命的行为, 人们应该怎么对待, 在讲完了史怀哲的观点后, 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们谈的热烈的时候, 我就乘机说, “要珍爱生命, 不应该只做为一个人的梦想, 而应该是一项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实际行为。我们看一下史怀哲是如何做的。”“……史怀哲在事业最顶峰的时期, 放弃了优越的生活, 毅然决定到非洲为难民的服务, ……”学生的发出了一片赞叹声, 这篇文章在学生热烈讨论中结束。事后, 很多学生在随时笔中有表达对史怀哲的敬佩之情的, 有对生命的思考的, 有对战争的谴责的。我觉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至少在我碰到相关的话题时, 学生能想到史怀哲及有关的事。很多课文需要我们进行挖掘, 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 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3 利用课后的随笔

课文上完之后, 趁热打铁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笔是课堂知识的延伸, 多角度, 多层次的丰富课外材料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上完高一第一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后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文化的随笔, 老师可以列举茶文化, 住文化, 吃文化等内容做为对学生的提示和启发。随笔要求。a.查找字典, 理解文化。b.查找资料, 要有具体的材料做为证据。我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有学生写《酒的文化》: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谓是喝酒的至高境界, 历朝皇帝最头痛的总是他仅用一杯酒便解决了;有学生写《名字的文化》:名字, 本为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中写道“幼名, 冠字”, 古代男子刚生下来就起名, 到二十岁成人, 行冠礼加字, 所以合称名字;有学生写《菊花的文化》: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体现的悠闲宁静, 艺术超脱是中国人的本色, 苏东坡“秋菊可耐寒, 本性能傲霜”体现的恣肆, 自由, 旷达而傲然的生命是中国人的追求‘屈原’宁可枝头极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体现了……。这么丰富的内容, 不管学生是抄得还是自己写的, 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提高, 都是学取新知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个性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

4 利用课后的随笔

课文的背诵是积累写作材料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很多老师, 在要求学生背诵时, 往往只强调其对课文理解和增强学生的语感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做为现有材料积累的作用。曾有学生抱怨说, 我们的知识面这么狭窄, 哪里来的有底蕴的材料, 我就提醒学生说, 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可以表达有志于国家社会志向, 徐志摩的“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以抒发我们青春年少的梦想追求,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可以唱出物事人非的感慨。我们不是缺少材料, 而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睛。我们的课文犹其要求背诵的篇目是我们的材料资源库。事实上, 历年高考中的很多高分作文, 他们的材料都是来自于背诵的, 比如2004的一篇优秀作文《我是真的懂你》中写到:

我循梦远航, “一夜飞渡镜湖月”,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正当我“迷花倚石忽已暝”时, 一位白衣飘飘, 端坐在白鹿之上的俊才缓缓而至。噢, 是他, 诗仙李白!他面色苍白, 满脸的抑郁, 饮酒高歌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屈原被迫无奈, 愤恨至极, 大吼一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以死表达了对国对民的忠诚。

文章人物的选择来自于文本, 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来自己于背诵的内容。我想如果, 平时注重背诵的材料的积累, 何愁学生无材料可用, 如果训练得当, 还可信手拈来, 出口成诵。现成的材料为什么不把它用起来呢。

材料的积累一直是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 如何解决还有待于探索。以上仅个人的一点小体悟, 敬请同行们指教。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文报.写作中的人文走向.

[3]解读新课标.高中话题作文.

乐观的作文素材 篇3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你忘记的太多太多了!挫折、失败、还有不健康的心理活动等等等等,总而言之,令你不开心、不健康的事情你都要忘记,而且要马上,千万不要拖泥带水,你拖得时间越长,它在你心里留下的印记就越强!它只要在你的心里留一天,你就累一天!或者可能更长的时间!

如果你现在有一些烦恼已经紧跟了你很长时间的话,我命令你,必须马上给我仍掉,现在丢掉还来得及!

而且我还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向烦恼表示出你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举个例子:一个人一旦有了烦恼以后,为了忘记它就整天的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来消磨时间,而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弊无利,第一,整天的消磨时间,根本就不会忘记烦恼。第二,你越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你的烦恼就越多。比尔盖茨不是说过一句话吗:“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所以我认为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时,学会忘记烦恼,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必须要学会的能力,它是人生的必修课!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乐观 篇4

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早年留学法国,学养厚重,著述译著多部,人称“东方卢梭”。19,他54岁时被检出患了咽头癌,医生判断最多只能活“一年半”。他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有事可做,也可过得愉快”的信念支持下,开始最后两部著作的写作。

他最终没有活过“一年半”,但气管被割开,“枯瘦得像仙鹤一样”的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日本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年有半》《读一年有半》。他在重病期间写的名诗《跌倒时也要笑》,也在日本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跌倒也要笑,是苦中作乐的顽强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早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即便壮志未酬,也会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中考素材:拼搏与乐观的 篇5

2017中考素材:关于拼搏与乐观的

北京时间8月8日,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名将傅园慧以58秒95获得第二小组第三名,以半决赛第三的成绩晋级决赛。傅园慧赛后接受采访再现搞笑之才能,她对自己能游出个人最佳成绩感到非常满意,并说自己已经“使出洪荒之力”。 记者问她对决赛有什么展望,这姑娘乐呵呵地再次说:“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

新闻采访学中,一直把重大比赛后记者的采访作为“诱问法”的案例。当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束后,该问选手什么问题呢?若选手胜利,内心自然激动,这不用问;若选手失利,心情自然复杂,这也不用问。所以,为了让新闻报道有一个具体的落脚点和光鲜的主题,记者通常会用到“诱问法”:胜利时就问,对接下来的比赛有没有信心?或,成功之后最想感谢谁?失败时就问,失败之后有没有觉得对不起谁?或,对未来有没有信心?

总之,记者希望通过“诱问”的方式,将采访引导到自己想要的.某一个方向上去。而这个方向,通常与胜负有关,与胜负之后的感悟与感恩有关。一般来说,选手也会非常配合:要么是借机表达必胜的信心,并感谢领导的关心,而且还要注意排序,一旦把父母排在了前面,都可能引起不小**;要么是乘机做一番检讨,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着实愧对、辜负了很多人。这应该是很多记者想要的采访效果,在这些记者眼中,比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获得了金牌,一个是没有获得金牌,而获得金牌就要感恩,没获得金牌就要致歉。

可体育比赛真的这样简单吗?金牌是对获胜者的奖励,但金牌并不能代表体育的全部。体育是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逐,这个追逐的过程也是突破自我、不断拼搏的过程。获得金牌者,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没有获得金牌者,也必须经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背后的追逐和拼搏,才是最可贵的,而且没有高下之分。否则,中国男篮和美国男篮还比什么;国外乒乓球选手和中国选手还比什么?他们比的是对体育的忠诚,是对更好自己的追求。

当然,人生更不是如此简单。即便是运动员,他们也是真实的个体,也有着个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不是比赛的工具和竞赛的机器,他们不该背负太多体育之外的东西,他们也不能被体育吞噬掉作为个体的鲜活。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运动员。

所以,当我们看到傅园慧以表情帝和段子姐的身份出现时,被逗乐了,被感染了,被感动了。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个人情趣的运动员,她不再千人一面,言必称感恩,她不再遮掩喜欢,隐藏内心真实想法。她可以在采访中抱怨生不如死:“鬼才知道我过去三个月经历了什么,有时候真的以为自己要死了。那种感觉,生不如死。”她也可以在比赛后“不思进取”:“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她还可以夸张地自我表扬:“我确实尽力了,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这与我们印象中的运动员不同,但谁说不可以这样呢?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篇6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 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 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 能用便是料”的心态, 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 言必称李白、杜甫, 满篇老例酸词, 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 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 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 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 除了不少老师公认的初高中各科目教材 (不只限于语文科) 以外, 各次语文测试卷以及高三复习资料书中的阅读题文本同样具有不容小觑的利用价值。这些资料学生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要“另找时间阅读”的顾虑与花费, 而且它们往往横跨古今中外不同时空领域, 融合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海量知识, 的确是积累素材的又一绝佳选择。譬如文言文中清白坚贞、宽容待人的王述, 深谙民瘼、才德兼备的拜住皆可一一入文, 选考类文本中“干净了一生”的傅雷、以创新理念改变了世界成就了自我的乔布斯都有着可歌可泣的经历……学生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 主动发掘近在咫尺的素材,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目标又怎会难以企及呢?

二.精选萃取, 笔运妙理, 才能铭记于心、翕张自如

“记忆”与“使用”是更为重要的写作环节, 而教师往往让学生围绕某话题抄录3-4个相关素材, 再施以“背多分”法, 这种传统方法难脱“高耗低效”的怪圈, 学生用时多、记不牢、不会用, 难免对素材积累敷衍了事, 这甚至成为其在作文中“堆砌例子、言不达意”的主因。

因此, 笔者认为, “死记硬用”不如“巧记活用”, 原始素材一般篇幅较长、指向多样化, 只有去粗 (与话题无关的内容) 取精 (能够论证话题的核心部分) , 才能化繁 (原始素材) 为简 (话题与论证要素) , 让学生记得牢, 用得好。

在教学中, 笔者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巧记、活用作文素材:以“由果溯因法 (因果分析法) ”从作文素材中提取2-3个话题→根据话题对原素材进行萃取, 用3-4句话概括论证的基本要素 (背景或原因, 具体做法, 目的、意义、成就、影响或后果) , 再结合话题以及这些要素记忆素材或运用该素材进行写作。

例如, 以该方法从人物通讯《乔布斯的双面人生》中萃取记忆及运用要点, 步骤如下:

话题:热爱

背景:乔布斯遭受公司高层排斥, 曾被赶出苹果, 后又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

具体做法 (人物热爱事业的表现) :当他不幸患上胰腺癌时, 他对事业的热爱却并未减退, 在他主导之下, 苹果推出iPod nano, 重新回归市场宠儿;当他因病休假时, 他对科技产品更广阔的图景和未来的思考却从未止息, 不久他又推出iPad, 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意义或成就:他对事业的热爱, 不仅让他重获命运之神的眷顾, 取得令全世界为之咋舌的成就, 更使苹果获得长足而持久的发展。

不难看出, 以该方法提炼出来的恰好是写作议论文核心论证段的基本要素。该方法注重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着眼于增强学生挖掘素材中的有效信息的敏锐度, 从而实现对素材的有效记忆, 进而提高了对素材进行有效运用的能力, 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写作时“贴标签、依赖性套作”的弊病, 可谓是“一箭多雕”。

坚强乐观的作文 篇7

原来我们并不熟识,可自从升入五年级,我们被分在同一个班。同时,她是语文组长,而我是语文课代表,所以我们很快就熟识了。我开始关注这个平凡的女孩,关注她鲜为人知的生活……

龚丽香的母亲患尿毒症已经六年了,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龚丽香从小就学会了照顾母亲。清晨,当我们还在暖和的被窝里熟睡的时候,龚丽香就起床了。她要把妈妈换下的衣服洗掉,然后自己做早餐。妈妈睡醒后,龚丽香就要照顾妈妈的起居,然后把早饭送到妈妈床边。而她自己却只能胡乱扒几口饭,一吃完就要赶紧收拾碗筷,匆匆往学校赶。放学后,龚而香得赶回家做晚饭给妈妈吃。忙完家务,她才开始写家庭作业,因此每天都睡得很晚。

每次妈妈做血液透析时,她总静静地陪在妈妈身边。看着妈妈憔悴而又瘦黄的脸,她的心里感到无比的痛苦,却只能默默地为妈妈祈祷。她用小小的心灵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虽然这对大人来说也是一件可怕的事,“90后”的她却挺住了。她微笑着面对这一切,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从来没有!

龚丽香不但非常孝敬母亲,而且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既是语文组长,又是小队长,还是值日组长。上课时,总能看到她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身影;她的每一次作业也是工工整整,几乎没有一点错误。当我问她是如何既照顾好母亲又能取得好成绩时,她微笑着说:“伽利略有一句名言:‘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生命才能不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看着她平静的笑脸,我感动极了,她是一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啊!

乐观的态度作文 篇8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会有不同的人在经历不同的事,有的人事业风,成就风拂面而来,而有的人却徘徊在病魔与苦难的边缘而痛不欲生。如何正确面对旅途上的甘甜于苦涩,关键在于你的态度,无论什么?总是保持着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往往使你受益匪浅。

对于有些人来说,针对一件事情的问题却只有一个没有余地的回答。我绝对没有优点,没有天赋,内向的性格也迟早要杀了我自己,我已经没有未来可言。消极颓靡的.心态僵化了这些人的思想,而困在一个没有未来的牢笼里,若是他们自己没有办法从周围事物的身上领会乐观的意义,或是已经与人生路上的贵人擦肩而过,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人已经注定是社会上的下层分子,而且必定之后过得很不如意,这就像是高中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由此可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

事物拥有正反面,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浅显易懂正面,反面一般隐藏在黑暗之中,你不去挖掘,又岂会了解到这一面的好。一个乐观的心态会给你勇气与毅力去反驳他人口中失口否定你自己的说辞,对于大多数人看来,那些性格内向,不同外人交流的人即使成绩拔尖,有其他方面的天赋,也成不了才。这些狭隘偏见的观点总会那些性格内敛的人带来不小的打击,而乐观的多角度思考,内向群体却有成为诗人和作家的天赋,谁敢说世界可以缺少诗人和作家?如果真的那样,世界未免变得太冷酷,太没人情味。

乐观,乐观,就是你遭遇了车祸,被仇人追债,或亲人遇难,也要保持理智,至少不要一蹶不振。

略议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9

一、回归教材,汲取写作养料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细细统计一下,共有114篇课文。每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作,凝聚着作者智慧的结晶。写作不妨回归教材,从课本中汲取写作养分。师生应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可从文章创作背景、作者人生轨迹、整体感知、课下注释以及课后延伸等角度入手,进而领悟作品意蕴。在五本必修书中,设计者是以内容划分单元的,每本书按照不同的内容,共分成四个专题。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这些专题如此命名,可知是本专题课文共性所在,我们从中把握了大体方向,体会了文章的意旨,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可感知作者“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宏伟抱负;学习《我的四季》,可领会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出多彩的人生;学习《我的五样》,懂得人活着必须有意义。正是在这些一篇篇美文中,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体悟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毋庸置疑,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写作材料。

二、阅读经典,体悟百味人生

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应局限于教材,还应向课外延伸。高中学生平时应注重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犹如一把钥匙,帮助他们开启未知的大门;又如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因此,当代高中生须细细品读经典。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课外必读书目,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要循序渐进地在指定时间内读完。每读完一个经典篇目后,学生应有意识的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札记或阅读心得。久之,学生会建立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伴随着学生阅读的次数逐渐增多,这个素材库会日益完善。就拿国学经典来说,它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并发展的精神支柱。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今天读来,仍熠熠生辉。通过阅读经典,它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怎样追求幸福与获得快乐,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等人生百味。针对不同的主题,学生要分门别类累积不同的素材库,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入生活,探寻源头活水

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其具有社会属性。有些学生写作文,闭门造车,大谈空洞的理论,犹如一潭死水,没有一丝鲜活的气息。症结在于他没有生活的体验,写出的文章单板干瘪,根本不可能感染读者。因此,学生应积极融入生活,去探寻源头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新的气象。高中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我们最真挚虔诚的心去触摸并感悟周遭的事物,然后把自己对生活独到的体验述诸笔端,让自己的心灵之泉自由流淌。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你主动地去追寻,不能只凭三分钟热血。孟子说过:“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句话阐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同样的道理,关注生活要听凭内心的召唤,要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主人。在生活经历中,触动你心弦的事情一定有很多,那么就把所思所悟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之用。通过这样不断的历练,学生的内心情感细腻了,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日渐丰富起来。

四、走近传媒,洞察人间万象

乐观的我作文 篇10

我的兴趣很广泛,擅长美术和表演,喜欢读书、画画、做手工。记得有次我做了一只布老虎,因为是对针线不熟练都把我的手给扎破了好几处,奶奶看着我心血直流的手心疼的说帮我缝起来,我一想到老师教育我们做事情就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硬是不答应,含泪把小老虎给缝起来了,虽然小老虎的样子不是很精致,但却是我自己坚持完成的一件作品。我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妹妹,我的小妹妹虽然才16个月,但每天早上醒来都喊:“佳”然后,笑眯眯的看着我要我抱抱。我妈妈是一位会计,每天一早就把一天的活安排的井然有序,对我的学习也是非常的上心,都说有了老二就会忽略老大,我真想妈妈把我忽略,不但没有反而更关注我,可怜。

而我爸爸就是我的救命稻草,每次我做错事情,妈妈训我的时候,爸爸都会安慰我,给我讲道理,让我认识自己的错误。虽然妈妈和爸爸的教育方式略有不同,但我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我的长大后的理想是当一位像我们老师一样的小学老师,都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我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娃娃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懂礼貌的的小大人,老师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还教育我们做人,懂得感恩,学会分享,教育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为达到我的理想,我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成长自我。我相信,持之以恒必然会实现理想。

乐观的生活态度作文 篇11

当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遇上了困难的时候,不要选择逃避,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困难,只有乐观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满带着快乐与希望。

乐观面对生活就要求我们要用微笑去面对阻挡了我们前路的一切艰难险阻,有人说过,“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只有你对它笑,它才会对你笑。”乐观的面对生活,我们就能从生活中找到快乐。

对于我的生活来说,如今学习占据了我生活的一大部分,在我的学习中,我也会遇到一些让我伤心的事情,一些让我难以跨过去的坎。可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带给了我积极面对生活的方法。当我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失败的时候,尽管我会伤心,但是我不会让我的伤心超过一个时限。到第二天的时候,我会收拾好我前一天悲伤的情绪,因为今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将会以一个新的目标来重新规划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计划,我会用我最大的热情重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积极自信的态度来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

当我以这种方式来面对生活的时候,生活也不会亏待我。课堂上的老师会注意到我上课认真的表情,课后的同学们也会为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打动。等到下一场校园的考试来临的时候,当我取得了一份完美的成绩的时候,我的老师会在课堂上表扬我,我的同学也会在心里感叹,最后,同学们或许会以我为榜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更加的努力认真。

探寻作文写作的新素材 篇12

人物的经典, 含义的深刻隽永, 必须依靠文字表达的生动形象。因此, 我们在课本经典作品的教学中, 应该锻炼学生对语言字词的品味, 启发他们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运用, 怎样运用。在他们品味的过程中, 指导他们进行生动深刻的语句积累, 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文字敏感力, 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推敲字词。

如学生一篇关于“高三心情”的作文片段:“旷野里是猎猎作响的大风, 穿透耳膜, 把胸膛撞击得生疼。很多时候我都是迷茫的。回过头看看那些善良而纯白的少年, 他们可以随意扬起无数个色彩绚烂的旅程, 可以日日夜夜纵情歌唱从不缅怀过去, 只是在回忆时, 甜蜜得轻轻皱起眉头。那是我无法临摹的时光……”笔者在评讲作文时分析道:“撞”字是一种沉痛的感觉。旷野的空旷使大风显得异常突兀, 像一块石头呼呼地在耳边盘旋, 周围的世界除了风还是风, 一个人站在那里, 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瞬间被撞得措手不及。“扬”字是很随意的动作, 扬起旅程像随手撒花般简单且毫不在乎, 那些少年青春、年少、心境浅薄, 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去涉足每一个灿烂的旅程, 毫不吝啬于展示他们的阳光与活力, 即使风雨兼程也会日夜歌唱。笔者在分析的时候,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 还不时地点头。当笔者分析“临摹”一词的好处时, ”本用于字帖之类, 但临摹时光就像把以前的那种快乐拿回手边, 勾勒出它们的轮廓, 重温回忆”。

二.广泛阅读经典, 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

纵观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一篇文采斐然、大量引用的文章不一定是满分作文, 但是高分作文多数是素材丰富、阅见广泛的。当然, 满分作文是灵动的, 是创新, 是不拘一格, 是彰显时代精神的。但是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培养创作, 出不了满分是正常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绝大部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有话可写, 写出一个高中生应该有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思想。

教材选取的篇章都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影响, 有着母题作用。我们为何不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如小说的人物形象, 渔父、项羽、刘邦;古典诗词的意象, 岁寒三友、大雁、古井;散文骈体的经典名句等等, 语文教材涉及的诗词曲赋还支撑不了区区800字的考场作文吗?所以, 我们要利用好教材, 熟读课本, 平时多背一些诗词、精美的文言散文, 遇到名言警句要随时摘抄, 从中汲取营养, 做到为我所用。

三.挖掘经典精神, 唤醒学生的情感因子

现在, 高三学生沉浸题海, 不是缺少关注生活的心, 而是没有时间。繁重的学业使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少, 写作中引用材料越来越生硬, 缺少自己的声音和情感, 字里行间表现了真情的枯竭。

其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 如,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感慨;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哲学境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的爱情执著,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 这些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时代精神和浓浓深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教材, 不断琢磨体悟, 从而积淀写作的情感, 滋生抒发的情思。

再如, 学习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置身诗境, 借助想象和联想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 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体会独特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让学生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 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 融入自己的感情, 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 从而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我们在对作品情意获得了深切了解之后, 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各种艺术手法, 就容易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运用借鉴, 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

作文的教学不是单一的, 也不是孤立的, 是和我们的课文相联系的。苏轼云“读书万卷始通神”, 阅读是提高写作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教科书选编的经典作品, 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抓住课堂, 细心学好经典之作, 有计划有目标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日积月累, 基础厚实知识丰富了, 学生畏惧的心理也就没有了, 那么我们高考作文的“春天还会远吗”?

摘要:作文教学不应该孤立开展, 应该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尝试把课本中的经典名篇与考试作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生动学生的写作表达,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激发他们的情感因子。

乐观的作文800字 篇13

学会乐观,要有顺的悠然,逆的风骨。林清玄曾言“度过万般红劫,犹如凉风轻拂面”,逆境是磨练品质的最好方式,顺境固然使人羡慕,可度过逆境更加令人钦佩。还记苏轼一生被贬,却能发出“一蓑任平生”的乐观叹词;犹记余秀华身体残疾,却终驮住了人生太阳的不屈不挠。正确看待逆境,是乐观者的自信,要做荒芜之地的鹰,展翅飞翔。

学会乐观,要有一颗平常心,做人生的减法。“人生至味是清欢。”清欢是生命的真谛,是梁实秋居住“雅舍”,仍能发出“闲暇处才是生活”的闲适;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仍能“不改其乐”的淡泊;是津端夫妇远离世俗回归田园,仍能悠然自得的恬淡。乐观者眼里平凡才是至味,清欢才是幸福。“幸福是喝汽水喝到打嗝,一边打,一边笑。”在这物欲横流的的世界,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简单的快乐,要做山谷里的小花,微弱却独自欢唱。

学会乐观,要全力以赴,亦顺其自然。随着“衰”文化的流行普及,“佛系少年”成了网络热词,大家纷纷过上了“佛系”生活方式,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外物变化的方式。这种所谓“顺其自然”不过是畸形曲解的乐观,是消极逃避的心态,与时代进步相反。真正的顺其自然应该是拼尽百分百的努力,去接受那可能不完美的结果;真正的随缘,应该是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静待东风的释然。乐观并不是消极懒惰,而是全力奋进,脚踏实地,做完美的努力,不在乎最后的结局。

乐观是史铁生失去双腿,却感悟到“我与地坛”的生命真谛;乐观是霍金身体残疾,却遨游于思想的宇宙;乐观是陶渊明种豆简居,却勾勒出桃花源的理想之地。

微笑的作文:乐观的微笑 篇14

一个微笑,一句祝福,一份关怀,一点爱。

清晨,来到学校,看到老师,一个微笑是一份祝福。中午回家吃饭,看到忙碌的奶奶,一个微笑是一种感恩。下午,放学回家,和老师再见,一个微笑是一份尊敬。

记得上一次,我行走在路上,一个小男孩,手拿可乐,蹦蹦跳跳,无意间,可乐泼了我一身,我用愤怒的眼神看着这个调皮可恶的男孩。可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用歉意的微笑看着我,我心软了。微笑,可以化解矛盾。

从现在开始,我要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因为微笑是一种力量。

六年级的一天,我们班在和兄弟班篮球比赛时,有一个同学粗心大意竟然投了一个乌龙球。当时,场上的比分正是1:1平,可他这一投,使场上的比分立刻变为1:2。顿时,球场上乱成了一锅粥,责骂声、批评声、吵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而那个同学知道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立刻耷拉着脑袋跑到场边不敢再打了。

就在这时,他的队友跑来了,用包容的微笑看着他,他顿时又充满了活力,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凭着他的助攻,2投2中,我们班终于以3:2小胜对方。

是什么给了他动力,是什么给予了他新的力量,是什么给了他自信?是微笑,来自于队友包容的微笑。

我要用包容的微笑,用歉意的微笑,用友好的微笑,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带着微笑行驶在知识的海洋里。

乐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述评 篇15

关于乐观的概念目前仍无统一的定义。学界对其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将乐观看做是人格特征中的一种, 称乐观人格倾向, 也叫气质性乐观。指个体期望积极结果的到来, 相信事情总会往好的方面发展;另一种是将乐观看作是一种归因风格, 既乐观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事情的成败进行归因时所出现出的一种具体的原因, 乐观解释风格的个体会将积极事件归为内部、稳定的、普遍的原因, 对消极事件则解释为外部、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 而悲观解释风格的被试则相反。综合上述观点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乐观的解读, 本研究认为乐观是指个体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也是对现实中各种事物及情境的积极认知。

对乐观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策略的研究上。有研究者指出在压力的情境下, 相比于悲观者, 乐观个体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应对方式, 他们比悲观者有着更好的工作表现 (Scheier, l993) 。这是由于乐观者与悲观者在面临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不同。乐观者更可能采取积极和灵活的应对方式, 如问题取向应对策略, 当这种应对策略不能解决问题时, 他们则会转向使用适应性更强的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 如接纳、幽默感、积极重构情境等;而悲观者更可能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 如情绪取向应对策略, 且更容易使用否认、放弃和逃避的策略。也有研究中发现, 乐观主义与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分心与逃避等应对方式有显著的负相关。我国学者张淑华、陈仪 (2009) 研究发现, 个体的乐观倾向越高则越少采用逃避应对方式, 从而维持良好的适应水平;个体的悲观倾向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逃避应对, 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和感受到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在压力情境下, 乐观是调节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的内在资源。已有大量研究证明, 乐观的认知倾向的个体对外界压力事件威胁性的评估较低, 更倾向认为自己有应付能力, 从而减少负性情绪体验;而在悲观的认知倾向下, 个体可能会对外界的压力事件作出有偏差的判断, 认为自己应对能力不足, 因而可能增加负性情绪体验。

二、社会适应的含义

社会适应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该领域研究将社会适应看作个体适应环境或者社会的一种“有效性”, 强调个体所处环境或者文化的重要性。之后有关社会适应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虽然目前对社会适应的研究不断在丰富, 但学者对社会适应这一概念的定义仍未统一。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 社会适应的概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过程说, 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接受现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 (2) 状态说, 认为社会个体能够接受社会规范, 行为表现符合社会的要求, 并且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 行为说, 这种观点认为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与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 (4) 品质说, 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特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我们认为,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并努力改变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适应的过程。

国内外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校适应等等, 研究主要关注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 如人格、自我概念、自尊、应对方式和认知方式等。如李彩娜、周伟 (2009) 研究发现, 人格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人格类型不同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张守臣 (2010) 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 中学生的人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 而且人格中的部分因子也可以通过认知风格变量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乐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乐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积极的认知特征, 其形成过程是长期积累下来的, 作为“自动化”的认知加工模式, 可以将乐观看做一种稳定的内部资源, 它在个体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学者陈建文指出, 在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中, 有些适应过程本身就是认知适应, 认知适应是否良好决定了个体适应水平的高低。从一个角度说, 即个体拥有越乐观的解释风格, 那么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就越有利;若其解释风格越消极悲观, 那么他的适应能力就越差。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 个体适应的机制就是在环境的变化中个体不断地调整自身认知结构, 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作用使内部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个体达到社会适应的状态, 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心理发动环节。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被激发, 并指向特定对象和目标的心理过程;二是评估比较环节。个体的内在需要导向动机收到外界情境的阻碍, 个体对自身内部资源与外在压力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的过程。三是内容操作环节。个体在自我与环境的对比优势或劣势的基础之上, 针对具体情境提供不同的应对策略, 从而克服压力缓解紧张的过程。四是评价过程。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个体倾向采用的策略不同, 不同个体会做出不同的应对反对, 而导致不同的适应结果。

乐观者与悲观者在认知结构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而在社会适应过程中, 乐观的个体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能够冷静面对问题并客观做出解释分析, 及时采取恰当合理的方式予以应对解决, 从而实现新的认知结构与环境的平衡。而悲观的个体容易对事件进行消极倾向的归因, 从而产生到更多的负面情绪, 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者们通过一系列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研究发现, 悲观的解释风格与抑郁、焦虑等有显著的正相关。即悲观者得心理疾病的概率更高, 社会适应水平更低。

乐观在个体解决社会适应问题过程中所起的概括作用可概括如下:一是个体的人格特质是决定其会遭遇何种适应问题的首要原因。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选择的社会环境也会不同, 从而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也不同。乐观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化的人格特质, 使个体更倾向于寻找和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社会环境。二是乐观在人们解释社会适应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个体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何解读认知, 对其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乐观者往往对外界信息有着积极的归因, 自信心更强, 从而能有效解决问题, 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适应。三是乐观在人们解决特定社会适应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决定着个体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处理面临的适应问题。乐观者会选择积极面对问题, 并倾向于采取积极、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非消极应对或逃避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 乐观与个体社会适应水平密切相关。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为了更好的培养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当将乐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培养个体的乐观品质, 注意引导个体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归因方式, 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越来越多学者对乐观展开研究。作为一种稳定的特质, 乐观对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

关键词:乐观,社会适应,关系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足球学校领导小组职责下一篇:《赠孟浩然》原文及译文